A. 肥東在哪
肥東位於安徽省中部,地處長江、淮河之間的華東丘陵地區,人口106萬人,總面積2222平方公里,轄11鎮24鄉,縣府駐店埠鎮。肥東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5℃,降雨量878毫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全年無霜期237天,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 肥東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聚居,繁衍生息自西漢起,先後建置浚遒、慎縣、梁縣,明初並入合肥縣,1949年始建肥東縣。今隸屬合肥市。肥東歷來在軍事上、經濟上都佔有重要地位。新中國成立後,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在曲折進程中取得一定成就。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工農業生產持續發展,城鄉建設日新月異,人民生活逐年提高。 肥東境內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目前已探明的礦種有磷、鐵、白雲岩、花崗岩、地熱等30種,具有開發價值的近10種。磷礦是肥東最具特色的礦產之一,也是肥東的優勢礦產,豐富的花崗岩、白雲岩具有十分廣闊的開發利用前景
肥東縣轄22個鄉、14個建制鎮、2個開發區,面積2211平方公里。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完成55.98億元,同比增長18.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46億元,增長22.2%;第二產業增加值19.99億元,增長21.7%;第三產業增加值16.5億元,增長11.8%。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名列全省第7位。
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業生產全面豐收。全縣糧食種植面積89416公頃、油料種植面積66088公頃、棉花種植面積4268公頃。糧食總產62.2萬噸,油料總產15.1萬噸,棉花總產0.4萬噸。養殖業發展迅猛。全縣共建設各類養殖小區93個,總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全年肉類產量9.3萬噸,增長9.3%;蛋類總產3.2萬噸,增長1.4%;水產品產量4.2萬噸,增長6.4%。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主要農產品優質率顯著提高,合蚌路、店白路生態示範走廊建設初見成效。共建特色作物基地2萬多畝,各類大棚發展到3萬個,新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1家,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0個,有14個農產品獲得省無公害認證,被列為全省無公害蔬菜生產示範基地縣。林業發展迅速。實施退耕還林13.6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2%。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得到了加強,完成眾興水庫除險加固、南淝河堤防加固和內河堤防延伸護砌工程任務,對13座小(一)型水庫和10座小(二)型水庫實施除險加固,硬化渠道20公里,興修各類塘壩527口,建設小(二)型水庫10座,打磚井83口。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全面完成「四把工程」年度建設任務。
工業經濟持續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40.5億元,增長24.19%,實現工業增加值16.55億元,增長23.3%。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80.74%,名列全省第6位。企業改制步伐加快,93家企業退出國有集體序列,1.6萬名職工退出國有集體身份,16家企業通過國際質量體系認證,12家企業獲安徽省明星企業稱號。民營經濟發展迅猛,新增個體工商戶3105戶,新增民營企業353戶,從業人數達 9.8萬,入庫稅金8400多萬元。「皖大」、「展麗」、「真心」和「神龍山」牌商標被評為安徽省著名商標。
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全年共引進各類招商項目161個,實際到位資金13.1億元。合肥龍崗綜合經濟開發區引進項目24個,到位資金5.14億元;肥東新城綜合經濟開發園區簽約項目19個,實際到位內資4.18億元。全縣實現出口供貨3.2億元,外貿出口創匯1999萬美元,24家企業擁有進出口自營權,外貿綜合實力居全省縣級前十名。
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9億元,增長54.8%。完成通達工程和國債項目9條公路建設任務,新增29條123公里鄉村公路。相繼開工建設一些重點市政工程,銷售商品房50.5萬平方米,成功舉辦首屆房地產展示交易會。全縣城鎮化率達 31%。撮鎮鎮被列為全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和省發展改革試點鎮。
財政金融運行平穩。共完成財政收入4.43億元,同比增長34.3%,全縣地方收入達到2.36億元,同比增長14%。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3.6億元,增長12.4%;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40.95億元,比年初凈增6.96億元。
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衛生工作成績顯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擴大到7個鄉鎮,創建愛嬰醫院24個,加大公共衛生監管。文明創建取得新成績,再次榮獲省 「創建文明縣城工作先進縣」稱號。文化工作推陳出新。鄉鎮文化站「杜鵑花工程」示範點擴大到6個,新增有線電視用戶2000多戶,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被命名為全省國防教育基地。旅遊工作穩步推進。完成了四頂山濱湖旅遊區總體規劃評審和岱山湖旅遊區總體規劃中期評審。環保工作進一步加強,縣環保局被評為全省打擊不法排污企業專項行動先進集體。
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2905元,比上年增長28.2%;農民人均純收入2858元,增長23.5%。
社會保障事業繼續發展。參保職工2.19萬人,2.15萬名黨政群機關和事業單位職工參加了醫療保險,全縣城鎮有6060人參加最低生活保障,有8638名農村特困居民得到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