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旅遊攻略 > 如何看待非遺與旅遊結合開發

如何看待非遺與旅遊結合開發

發布時間:2022-04-27 15:32:41

1. 應該如何處理好旅遊開發與世界遺產的保護的關系

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是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在旅遊業的集中表現。開發和保護關系貫穿於旅遊業的整個發展過程中,並隨著旅遊業的發展。保護就開始邊的重要。「申遺」的同時,就會使得旅遊
資源被商業化。這個問題,你可以去參考網路里,一些學者的論文。

2. 如何與旅遊結合結合打造"非遺特色小鎮

1、非遺產業與特色小鎮的聯姻

特色小鎮在國內緣起於浙江,浙江把建設特色小鎮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路徑,為企業搭建新平台,為新型城鎮化提供新樣板。所以,特色小鎮是具有明確產業定位的發展空間平台,產業是其核心要素。如此,依託於特色產業而造就的特色小鎮,關鍵在於「特色」與「產業」。

譬如,杭州市特色小鎮產業定位為浙江省重點發展的信息經濟、環保、健康、旅遊、時尚、金融、高端裝備製造七大產業,並結合杭州市「一基地四中心」的城市定位,增加了文化創意產業,茶葉、絲綢等歷史經典產業以及地域特色產業。

非遺作為一個區域或族群的名片,天然具備成為特色小鎮的「特」字來源,而且以非遺為核心打造一個文化產業鏈條也完全有可能。例如浙江的黃酒小鎮、貴州的茅台小鎮,其實都是以釀酒技藝類的非遺作為核心,進而將產業鏈條延伸至旅遊、文創等范疇。

2、非遺小鎮的營造邏輯

2016年7月20日,住建部等三部委發布《關於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計劃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遊、商貿物流、現代製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

特色小鎮的培育是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過程,在方塘智庫看來,但凡空間營造,基礎或深厚,或較薄弱。非遺特色小鎮的營造也不外如是,一是在原有建制鎮或產業園區的基礎之上的升級,二為以非遺為內容的重新營造。

其一,原有小鎮的升級。在2016年住建部發布的第一批特色小鎮名單中,127個特色小鎮均為建制鎮。國家發改委城市與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總規劃師、規劃院院長沈遲此前表示,培育特色小鎮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有條件的鎮更好地發展。

其二,打造新的非遺特色小鎮。在當下的國內外文旅產業中,影視IP主題型的文旅小鎮遍地開花,依託影視拍攝地、影視人物、影視場景、動漫等IP元素,結合旅遊產業,從而形成特定效應的主題小鎮。以非遺為內容的空間重新營造,依託於特色小鎮這樣的平台,其實質是整合在地的文旅資源,從而構建一個綜合性服務型平台,這也是非遺空間化的中國模式。如此,就牽涉到特色小鎮選址的問題,以及如何再造的問題。

3、非遺小鎮的啟示與國際化表達

特色小鎮是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有益探索,在國內屬於新的實踐,生長於中國本土市場,是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產物。以非遺為內容的特色小鎮的營造無論是在建制鎮的基礎之上,還是啟用閑置土地資產以非遺產業充實這方面,以及在特色小鎮營造中非遺產業的單一與多源,其實都沒有離開「特色」二字,這是對於非遺多重價值的信任,優質內容從來不缺市場,否則非遺的產業化無從談起。

作為非遺小鎮,本身的特性既包含「無產業不小鎮」的營造邏輯,這使得規模化的非遺產業成為必然前提,又包含宜居的特性,這就要吸納非遺全產業鏈從業者的參與,包括非遺傳承人、設計人員以及各類相關機構、企業等。

作為配置全球資源的平台,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整合、升級與對外表達,才是非遺小鎮的價值所在。那麼,在大文旅時代,非遺作為嵌合在社會文化當中的重要符號元素,其文化價值自不待言,當其見證產業化並以特色小鎮為載體,何以與國際文旅產業對話?

非遺中國的邏輯

中國之美,非遺發現。方塘智庫「非遺中國的邏輯」系列,致力於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散布於中國大地上「最安靜的風景,最沉默的文明」的尋訪和思辨,尋找中國文化的基因,表達中國故事的靈魂。

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特色小鎮「產業研究+規劃+落地」機構。

3. 如何對世界文化遺產進行旅遊開發

旅遊業發展對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人居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要實現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旅遊業與人居環境的和諧發展,可以採取保持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間的平衡、減輕遺產地的環境壓力、讓社區居民參與遺產地的管理、培養世界遺產地居民的旅遊意識和保護意識等諸多措施。文化遺產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遺產的載體。保護文化遺產對旅遊業的發展重要之至。旅遊需要文化遺產的襯托,沒有文化遺產的旅遊則顯得蒼白無力。沒有旅遊文化遺產就沒有旅遊業。而今文化遺產的流失情況嚴重至極,僅僅靠國家單方面實施政策也未能達到完全保護的功效,在這里呼籲每個人都能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配合國家,自我約束。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每個人的一小步,就是整個社會的一大步。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利在當代,功在千秋。保護文化遺產保護措施(一)國家實施保護政策國家已經陸續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關於加強和改善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等。與此同時,國家更應該加大宣傳和執法力度,通過強制力量,及時約束遊客的違法行為。通過各種渠道發布信息,讓大家了解法律的條款,知道自己所作所為的後果和相應法律代價。另外,法律條文對於個別破壞者,懲罰相對寬松,使得極個別不法分子有空可鑽,有機可乘。對於這些破壞和侵佔文物及文化遺產者應嚴懲不貸。在進行開發拆遷文化遺產區域時,盡最大能力保護好文物的完整性。對全民進行歷史教育,實地觀察體驗了解,讓民眾親身感受一下文化遺址的重要,誰提早認識到遺產的價值,誰就能將珍貴的遺產留住。所以,應該從思想上引導國民認識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懂得文化遺產對於自己、家族、國家、民族、世界甚至子孫後代的獨特價值。對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有所關心、愛護和尊重。(二)遊客做到遵紀守法許多遊客對於自身的行為是否違法,依然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有的甚至在被法律處罰之後,仍然感覺模糊,甚至不以為然。有的遊客大肆採摘樹葉花草等作為紀念品,有的商販以當地稀有的動物、植物、礦產為紀念品,甚至到了「掠奪性」販賣的地步。比如:峨眉山的枯葉蝶是名貴物種,然而有的工藝品一件就用掉幾十隻蝴蝶。畢竟,不是所有東西都是自家的,以一己之力也不可能全部攬下。另外,並不是非要在景區留下痕跡就代表著你「到此一游」,旅遊的紀念途徑有很多種。比如:在風景名勝地留影,購買旅遊特色紀念品、當地特產、收藏車票、門票等。觀光游覽過程中必須注意保護歷史、遵紀守法。(三)旅遊景區採取措施許多景區採取了很多措施保護文化遺產,但還有部分遺產景區做得不夠。以丟垃圾為例,根據測算,一個常人手持垃圾尋找合適丟棄地點的正常忍受距離是50-200米,如果在范圍內沒有出現垃圾桶,許多本來有環保意識的遊客也會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垃圾筒而隨地丟棄。因此,在給予遊客方便上,應該注意宣傳和引導,讓遊客的心情在文化遺產中得到放鬆,讓遊客的知識在文化遺產中得到拓展,讓遊客的感情在文化遺產中得到升華,讓遊客的心靈在文化遺產中得到凈化。經過全民族集體的努力,並且是長期而持久的努力,在經久不息的積累下,保護文化遺產就會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4. 非遺如何讓旅遊「有個性」

近年來,隨著文化與旅遊的不斷融合,非遺與旅遊的牽手水到渠成。吃山東孔府菜、住麗江古城、看福建土樓、聽陝西秦腔、學河北(蔚縣)剪紙……這是一位旅遊愛好者總結的「全國旅遊地圖」,各地的非遺項目成為宣傳當地旅遊業的最佳標簽,「非遺游」逐漸成為一種時尚。

旅遊商品也是「非遺+旅遊」大放異彩的領域。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重慶市榮昌區委書記曹清堯在西裝上別了一朵紅艷的「海棠花」,成為聚光燈下的焦點。這朵「海棠花」便是由榮昌三大非遺之一、榮昌夏布為原料開發的衍生品。非遺+文創,傳統技藝與現代時尚聯姻,這樣的旅遊商品怎能不讓遊客喜愛。中華傳統技藝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孫冬寧表示,能夠「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旅遊」,真正挖掘出傳統文化精髓,才能讓遊客有好的體驗感、獲得感,真正講好中國故事。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5. 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旅遊業的影響

舉例(鏈接中有上文)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遊價值與開發(下)

核心提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族群或者地區人民的精神家園,要充分認識其旅遊價值,普查並正確評估其旅遊資源,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過程中,要科學合理地旅遊開發,要給予其有效的保護,這也是對其精神家園的守望,從而真正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影響上述的因素大致有以下五個方面:

1.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資源調查不充分。旅遊地沒有認真地充分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調查。旅遊資源調查是進行旅遊開發利用、旅遊發展規劃編制的基礎工作之一,它是開發適銷對路旅遊產品的前提條件,在旅遊開發的整個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旅遊開發者調查旅遊資源,以往只是注重對有形的旅遊資源的收集,而輕視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特別是隱藏在民間的絕密之類非物質文化,使其價值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即便是在旅遊開發過程中也是粗淺的、失真的。這就必然影響到人們更好地認識到它的價值,意識到它的珍貴性,從而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過程中不利於更好地保護。

2.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重視不夠、保護不足。各級政府和旅遊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保護重視程度不夠,使得傳承人嚴重缺乏,不少地方還沒有把培養和保護傳承人擺到旅遊開發的重要議事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以人為載體的,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是其保護的關鍵環節。眾所周知,文化旅遊能成為當今遊客首選目標,就是由於有許多的民間傳承人參與到旅遊活動中,這樣遊客來此旅遊就會留下很深的記憶,為以後的重遊並帶動他人旅遊打好基礎。但是有的旅遊地為了滿足旅客的獵奇的心理,在旅遊開發中一些民族風俗被改造,被誇張,甚至野蠻、低俗,過度的市場化商業氣息嚴重破壞了文化的內涵和意義,並且少數民族穩定的精神信仰和民族凝聚力也會被沖擊。

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體系滯後。對於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尺度范圍,以及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等具體事宜,目前為止還沒有較完善的法律規定。對保護工作還沒有嚴格的制度要求,尤其是保護標准和目標管理不規范:社會各界力量的參與得不到協調整合,缺乏政策、法律上的鼓勵和保障措施。因此,改變這一局面就成為對當前政策制定和立法實踐的客觀必然要求。

4.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政保護方式有待改善。所謂行政保護指的是政府、國家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的行政行為,如開展普查、建檔、研究、保存、傳承、弘揚等,以及為實現這些保護行為而提供的財政、行政、技術等措施。行政行為在一般意義上是具有強制性的社會組織管理行為。但行政保護行為區別於其他行政行為的最大特點,是通過這種行為達到有效保護或保存對象之目的。因此在根本上它應當是一種服務性行為或保障性行為。行政保護決不能簡單等同於行政審批或不當干預。非物質文化遺產千百年來主要是依賴民族民間土壤自然生存、傳承下來的,一旦行政手段過分或粗暴干預,從而破壞其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其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從現實中看,已經出現了不少類似問題。因此,應當特別強調行政保護的一個重要性質就是行政保障,即行政部門對保護工作所提供的財政、政策、方式等各種保障。

5.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波及的各級政府部門之間的利益不協調。旅遊業牽涉部門較多,由於旅遊相關部門有著各自的利益需求,如文化部門強調保護,認為旅遊開發會對非物質文化產生破壞,沒有意識到旅遊開發會給其帶來經濟利益,更利於對其保護。而旅遊部門過於商業化,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從而忽視保護的重要性,沒有認識到只有認真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才能對其進行可持續地利用。加之政府人員組成方面的主觀約束,以及各部門職責不清晰,造成局部與整體、下級與上級等多重利益交織在一起,缺乏協調機制,導致政府職能錯位和職責不分,不利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

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遊開發措施

1.認真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

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旅遊開發,就應該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要對所在地的全部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資源進行實地詳細普查,並建立非物質文化名錄體系。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現代高科技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整理記錄,進行分類建立檔案和資料庫,作為旅遊開發的有形可視資源。可以借鑒「數字九寨」 (全稱: 「數字九寨綜合示範工程」)管理信息系統。2006年,建設部啟動了18個「數字景區」的試點,其中1/3的景區是世界遺產地;而後,又將數字化景區建設的試點單位擴充24個景區(包括九寨、黃山兩個示範點)。基本形成以世界遺產地為主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數字化建設試點體系。它是中國世界遺產地,也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率先自主創新、通過數字化管理進行實踐探索的典型個案。通過借鑒「數字九寨」管理信息系統,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資源數字化建設更加完善,從而彰顯出「協同」保護與開發的管理功效。rq這樣能更好地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從而有效地保護其歷史、科考、教育、文化、審美旅遊價值。

2.要突出原生態性,精心設計旅遊產品

旅遊產品的設計應該突出旅遊資源的特色和個性,滿足旅遊市場需求。按照合理布局、重點開發、開發有據、開發有序的原則,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旅遊產品的載體形式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民俗文化村、民族手工藝旅遊紀念品和實景舞台劇等,其中以《印象·劉三姐》為代表的以展示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實景舞台劇日漸盛行。這種新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型為旅遊產品的模式,具有顯著的市場效應。基於民族文化旅遊主題開發的RMTP(資源、市場、主題、產品)理論基本框架,從旅遊產品開發的原理考察,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轉型為旅遊產品的路徑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園、民族手工藝旅遊紀念品和依託旅遊景區景點的實景舞台劇。博物館陳列式展示的形式較單調,若輔以現代的動漫展示技術會有一定效果。主題公園,例如成都金牛區正在設計主題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園,但載體化難度高,並容易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簡單化、庸俗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型為旅遊產品的必要前提是有效載體化。張藝謀「印象系列」的成功表明,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大型自然景觀資源實體的緊密結合而形成的大型實景舞台表演的「載體化」效果非常顯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型為旅遊產品成功的一種途徑。由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原生態基因,在旅遊開發中,要充分利用其獨特的原生態性加以創新來設計旅遊產品。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多樣性,我們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規劃與開發時,要突出它最具特色的重點開發,注重合理開發與保護。

3.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人才隊伍建設

傳承人是直接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沿襲的個人或群體(團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重要的活態載體。旅遊地要增加非物質文化的旅遊吸引力,就要突出其旅遊資源鮮明的特色、獨特的個性和原生態的基因,使旅遊者在眾多的旅遊宣傳信息中做出旅遊決策。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歷史悠久,世代相傳久遠,再加上它面臨著外來文化和商業化的沖擊。許多地方的民間技藝、民族歌舞、雜技戲劇的傳承人嚴重的流失或斷代,還有的旅遊景區為了追求最高旅遊收入,臨時拼湊了非傳承人的人來表演民族歌舞、雜技戲劇。若長期以這種方式來愚弄旅遊者,結果必然會導致旅遊地形象破壞,旅遊者減少,旅遊收入明顯下降。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資源不可再生的角度來說,各地方和旅遊區應該培訓各類民間技藝、民族歌舞、雜技戲劇等特殊的人才,這樣既有利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又有利於它的旅遊經濟價值。為非物質文化資源利用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的支撐。

4.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法規

國外一些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要是通過政府出台政策措施與法律法規的方式來解決,比較典型的是日本和韓國。日本早在1950年便開始實施「無形文化財產」保護法,政府設專職部門予以管理。中國政府應該從行政法和民法兩個方面制訂更加詳盡的法律、法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提供法律上的保障。行政法規范的是政府的行政行為,如普查、建檔、研究、保存、傳承、弘揚等,以及為實現這些保護行為而提供的財政、行政、技術等措施。民事法律提供的則是一種民事保護,即保障相關知識產權人的精神權利和財產權利的實現。同時政府還應制定明細的行業條例規范旅遊市場行為,還應針對各級政府管理部門之間的利益沖突,建立旅遊產業開發與非物質文化資源保護的協調機制,明確規定旅遊行政管理部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門的職責許可權和相互聯系。從而避免造成「一流資源、二流開發、三流產品」的狀況。

5.在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資源中,要充分發揮政府行政保護作用。從政府的職能看,政府作為公共權利的代表者和行使者,有義務、有職責對社會發展中的公共事務進行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國家公益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多樣性、復雜性和脆弱性決定了其保護工作相當重要。政府主要通過「保存」和「傳承」兩種最主要方式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從而更好地引導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決定了保護行為的方式和內容,對一切文化遺產而言, 「保護」的.首要意義就是「保存」,即採取各種措施有效地將其既有的物質形態保存下來,使之永續存在。這些措施包括考古發掘、整理歸檔、收藏修復、展示利用等。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文化室主任朱兵認為政府應該通過建立保護名錄制度和傳承保障制度,從政策上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行政保護,能緩解和改變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處的瀕危狀態,無疑是具有可操作性強、最為有效的辦法。這樣能有效地防止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開發中低檔次、盲目、急功近利行為以及濫開亂編的破壞行為,從政策層面保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更好地引導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旅遊開發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六、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族群或者地區人民的精神家園,要充分認識其旅遊價值,普查並正確評估其旅遊資源,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過程中,要科學合理地旅遊開發,要給予其有效的保護,這也是對其精神家園的守望,從而真正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6. 設計非遺旅遊線路的目的在哪裡

對「非遺」進行適當的旅遊開發,一是增加民眾對「非遺」認知的機會。由於「非遺」自身特性,所知者、所深知者很少。如果只在大眾媒體上呼籲對它的保護,而大眾卻又對其「不甚了了」,那麼這種宣傳效果會大打折扣。
二是有益於「非遺」傳承。如向雲駒所說,當文化遺產的價值經過專門學科和專門家的研究,得到充分揭示的時候;當文化遺產在大自然的霜刀雪劍、日曬雨淋、風吹霧蝕下面目全非的時候;當文化遺產在人類新生活、社會新發展中不相適應、淡出歷史舞台之際,保護保存這些文化遺產的課題就擺在了人們的面前。而旅遊,就有益於保護和傳承。各地以民間文化特色形式開發開放旅遊市場也一地熱過一地。如民間工藝、民間藝術品就極具市場潛力,無錫的惠山泥人、天津的泥人張和楊柳青年畫等,幾乎是遊客的必買品。
三是豐富文化旅遊資源。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積極發展文化旅遊,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旅遊相結合,發揮旅遊對文化消費的促進作用。」旅遊資源的種類很多,而高品位的文化旅遊資源尤其值得高度關注。「非遺」的眾多項目,無疑豐富了各地文化類的旅遊資源。
眾多「非遺」項目,狀況千差萬別,有的尚未開發;有的已經開發,但傳承和保護意識還不夠;有的則是已經開發,但尚未全方位展示。

7. 怎樣看待旅遊開發與文物保護之間的關系

1.社會旅遊開發與文物保護的沖突。如遊客參觀拍照和呼吸對文物,尤其是對紙質文物、壁畫、雕刻等的嚴重破壞,沖突越來越嚴重,也越來越受到關注。
2.社會旅遊經濟發展與文物保護的結合,在開發的同時注重保護技術的研究,例如兵馬俑博物館。

8. 如何平衡文化遺產與旅遊業的發展

旅遊業發展對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人居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要實現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旅遊業與人居環境的和諧發展,可以採取保持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間的平衡、減輕遺產地的環境壓力、讓社區居民參與遺產地的管理、培養世界遺產地居民的旅遊意識和保護意識等諸多措施。文化遺產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遺產的載體。保護文化遺產對旅遊業的發展重要之至。旅遊需要文化遺產的襯托,沒有文化遺產的旅遊則顯得蒼白無力。沒有旅遊文化遺產就沒有旅遊業。而今文化遺產的流失情況嚴重至極,僅僅靠國家單方面實施政策也未能達到完全保護的功效,在這里呼籲每個人都能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配合國家,自我約束。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每個人的一小步,就是整個社會的一大步。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保護文化遺產保護措施

(一)國家實施保護政策

國家已經陸續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關於加強和改善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等。與此同時,國家更應該加大宣傳和執法力度,通過強制力量,及時約束遊客的違法行為。通過各種渠道發布信息,讓大家了解法律的條款,知道自己所作所為的後果和相應法律代價。另外,法律條文對於個別破壞者,懲罰相對寬松,使得極個別不法分子有空可鑽,有機可乘。對於這些破壞和侵佔文物及文化遺產者應嚴懲不貸。在進行開發拆遷文化遺產區域時,盡最大能力保護好文物的完整性。對全民進行歷史教育,實地觀察體驗了解,讓民眾親身感受一下文化遺址的重要,誰提早認識到遺產的價值,誰就能將珍貴的遺產留住。所以,應該從思想上引導國民認識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懂得文化遺產對於自己、家族、國家、民族、世界甚至子孫後代的獨特價值。對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有所關心、愛護和尊重。

(二)遊客做到遵紀守法

許多遊客對於自身的行為是否違法,依然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有的甚至在被法律處罰之後,仍然感覺模糊,甚至不以為然。有的遊客大肆採摘樹葉花草等作為紀念品,有的商販以當地稀有的動物、植物、礦產為紀念品,甚至到了「掠奪性」販賣的地步。比如:峨眉山的枯葉蝶是名貴物種,然而有的工藝品一件就用掉幾十隻蝴蝶。畢竟,不是所有東西都是自家的,以一己之力也不可能全部攬下。另外,並不是非要在景區留下痕跡就代表著你「到此一游」,旅遊的紀念途徑有很多種。比如:在風景名勝地留影,購買旅遊特色紀念品、當地特產、收藏

車票、門票等。觀光游覽過程中必須注意保護歷史、遵紀守法。

(三)旅遊景區採取措施

許多景區採取了很多措施保護文化遺產,但還有部分遺產景區做得不夠。以丟垃圾為例,根據測算,一個常人手持垃圾尋找合適丟棄地點的正常忍受距離是50-200米,如果在范圍內沒有出現垃圾桶,許多本來有環保意識的遊客也會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垃圾筒而隨地丟棄。因此,在給予遊客方便上,應該注意宣傳和引導,讓遊客的心情在文化遺產中得到放鬆,讓遊客的知識在文化遺產中得到拓展,讓遊客的感情在文化遺產中得到升華,讓遊客的心靈在文化遺產中得到凈化。經過全民族集體的努力,並且是長期而持久的努力,在經久不息的積累下,保護文化遺產就會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9.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瀕危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普遍特徵,有效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開發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好傳承。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門類主要包括民間文學、曲藝、雜技、戲劇、美術、舞蹈、音樂、民俗、醫葯、手工技藝等。這些以民間藝術、民俗文化、民間技藝形式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經濟相對落後地區保護相對充分,但隨著經濟的發展,正在逐漸遠離人們的生活。如何讓經濟發展帶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性開發帶動經濟的發展,筆者認為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話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應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一部分。民間藝術是所有文藝形式的創作源泉,以民間藝術為素材,用世界的通用語言去表現,可以創作出電影、小說、漫畫、音樂、舞蹈、美術等能夠創造價值的藝術產品。由於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信息的傳播速度加快,原來在不發達地區被人遺忘的民間藝術可以通過現代的科技手段進行傳播,使古老的藝術得到新生。現代的流行藝術追根溯源都是從原始藝術發展而來,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藝術只是因為傳承手段古老,社會環境又不斷變化,而導致逐漸失傳。因此,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成為文化產品,使它進入商品流通領域,也會是很好的保護開發。有經濟的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能夠得以傳承。要麼國家出資保護,由專人繼承,保護人文活化石;要麼這些傳人從所繼承的文化遺產中獲得生存的保障。在這樣的前提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才不會消亡。但是完全靠國家出資保護肯定是不現實的,因此只有靠這些傳人的自力更生以及各類社會力量共同支持,尤其是需要文化企業的支持。這個工作需要地方政府和相關專家共同協作,從信息、市場渠道、資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它對於發展地方文化經濟也是非常有益的。要結合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利用元素應用到文化產品的開發上。其實很多地方已經不自覺地這樣做了,像梁祝傳說已經有多種藝術形式,包括地方戲曲、電影、電視劇等,地方政府還藉此開發旅遊項目。筆者建議,將戲曲、曲藝、音樂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製作成原汁原味的音像製品進行保護,同時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進行宣傳推廣。這里要強調的是保護性開發,既要能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貌,又能夠使之得到很好的傳播與繼承。

民俗文化的保護與開發主要靠政府扶持。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最貼近大眾生活,最富有生活情趣,具有紀念和象徵意義,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民俗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與旅遊業發展密不可分。前些年旅遊業大搞民俗文化村,曾經火爆一時,但是新鮮感過後,便又回歸沉寂。民俗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一種習慣,民俗村具有很好的展示效果,但是沒有起到傳承作用。模仿只能興盛一時,關鍵是要深度發掘民俗的文化內涵,並開發相關獨特的旅遊文化產品。這一點旅遊業做得還很不夠。2008年奧運會、2010年世博會是中國向世界展示的絕好機會,充分研究民俗文化,開發民俗旅遊產品,將是文化企業關注的課題。

民間手工藝的繼承及生產工藝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變化緊密相關。部分手工藝隨著時代的發展註定消亡,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詳盡記錄影像資料外,還要讓一部分青少年把它們作為興趣愛好進行傳承,而不是作為生存技能進行學習。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政府作為主導,各種社會力量進行協作才有可能實現,僅僅靠專家學者遠遠不夠。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對即將失傳的,由專家學者盡快進行音像資料的記錄整理,保存完善的資料;對於還有一定生命力的,則需要全社會配合盡快地進行保護性開發。

10. 如何處理好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文化開發的關系

摘要 近年來,隨著民族文化旅遊的興盛,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的矛盾也日益凸現。不合理的旅遊開發會給旅遊地的民族文化帶來許多消極影響和負面效應,如民族文化的表面化、庸俗化、商業化等。強調在保護中開發,結果是既開發不好也保護不了,強調在開發中保護,結果是只開發不保護。在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過程中,如何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如何與旅遊結合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慎重對待的問題,既要考慮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又要有利於旅遊的經濟開發。因此,為了進一步探討貴州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這一問題,有效解決貴州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的矛盾,貴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和貴州省民族研究學會於2005年9月25日在貴陽花溪共同舉辦了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研討會。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非遺與旅遊結合開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3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24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88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3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28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56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75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0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2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898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4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6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0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58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2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2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4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14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