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從西溪濕地看濕地旅遊的發展》論文怎麼寫,很急,高手看過來!!
淺談西溪濕地生態旅遊的發展
[內容摘要] 濕地生態旅遊是基於豐富的濕地生態旅遊資源發生的多種形式的旅遊活動,它可以實現旅遊者回歸自然、體驗傳統文化和民俗風情、保護濕地生態環境的願望。在實地調查和資料分析的基礎上,文章總結了西溪濕地生態旅遊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探討了該地生態旅遊發展的優勢及前景,並就杭州西溪濕地生態旅遊環境與資源保護、發展等提出建議。
[關鍵詞] 生態旅遊;發展;西溪濕地
自20世紀中葉以來,人類的環境倫理觀開始向旅遊領域滲透。隨著現在旅遊產業的大規模發展,其滲透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增大。人們對傳統的大眾旅遊形式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危機也日益關注。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將環保與旅遊作為研究對象的新的旅遊方式。與此同時,以生態旅遊為開發形式的新嘗試也越來越多。許多國家已對生態旅遊產品及其資源進行了明確的規劃。
一 、生態旅遊的概念
很多遊客和旅遊組織者以及保護區的管理者對生態旅遊一詞缺乏認識和理解,片面地將生態旅遊僅僅理解為走向大自然的旅遊活動。關於生態旅遊的正確定義目前還沒有定論,國際生態學的觀點認為:生態旅遊時為了解當地環境的文化與自然歷史知識,有目的地到自然保護區域的旅遊;「旅遊對象是自然生態環境,旅遊方式是不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這是1983年IUCN生態特別顧問謝貝洛斯對「生態旅遊」的理解;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又把「生態旅遊」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
從各種定義來看,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生態旅遊是一種在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理論指導下的旅遊行為。生態旅遊的目的是讓人們享受大自然、了解自然景觀、野生生物及相關文化特徵,不改變保護區生態系統的有效循環,保護自然和人文生態資源與環境,使當地居民和保護區管理機構在經濟上受益。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是景觀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生態旅遊通過減輕環境壓力來平衡經濟利益,通過保護旅遊區景觀資源和文化的完整性是實現旅遊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良好途徑。
二、西溪濕地現狀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位於杭州市區西部,距西湖不到5km,是罕見的城中次生濕地。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質朴、文化積淀深厚,曾與西湖、西泠並稱杭州「三西」,是目前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於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其中種植水生、濕生植物約100種。近年來,杭州市各級政府關注民生、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以旅遊促進城市經濟發展,不斷加大對西溪濕地的宣傳、保護和改造,使之成為新的旅遊經濟增長點。西溪濕地的自然景觀、文化積淀和區位優勢,為杭州市城市形象的優化、濕地生態旅遊開發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西溪濕地景觀價值
西溪濕地是杭州市區最重要的城市濕地,是杭州市寶貴的生態與文化資源,類似城市濕地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城市中並不多見。西溪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與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具有獨特的旅遊特色:
1、地理資源
從地理資源看,在西溪濕地區域內,70%是溪流、池塘等水域,而沼澤地、陸地僅佔30%。水資源豐富,有河道100餘公里、水塘1萬余個,星羅棋布,呈魚鱗狀分布。水陸交錯,風光優美。
2、生物資源
從濕地的生物資源看,西溪濕地內水資源和植被等保存完好,是目前全國大中城市中惟一一塊城市濕地。
3、文化資源
從文化資源看,杭州西溪與濕地風光相媲美的是深厚的文化積淀。據史料記載,康熙、乾隆等帝王都曾游覽過西溪,並留下不少詩文和書畫作品,成為西溪文化的寶貴財富。與此同時,西溪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龍舟盛會」。每年端午,四鄰八鄉的村民劃著龍舟匯集在蔣村鄉深潭口村,熱鬧非凡。河渠行舟、碧潭網魚、竹林挖筍等民俗,極富江南水鄉的田園氣息。
(二)西溪濕地保護建設情況
西溪濕地的正式保護和開發開始於2003年。在這之前,隨著歷史的發展,西溪這一不可多得的城市濕地資源受到較大的破壞。隨著杭州城市發展的快速西進,西溪濕地逐漸被蠶食,面積從歷史上的60平方公里減少到目前的10.08平方公里。很多房產項目也在爭奪這個地盤。人類生存和生活使部分水域遭受污染,生活、建築垃圾隨處可見,河道阻塞,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此外,還有居民建築雜亂,風格不協調,歷史遺跡遭嚴重破壞等許多問題。2003年,杭州市政府正式啟動了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2004年,《西溪濕地保護區總體規劃》被杭州市政府正式批復。根據這一規劃,西溪濕地分為核心保護區、外圍保護地帶和周邊控制區三個層次,其中核心保護區總面積為10.08平方公里。整個保護工程預計投入資金為30-40億,分三期實施。2005年5月1日,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一期有限開園;2007年10月1日,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二期又順利實現有限開園目標。2008年,堅持「六大原則」、「四化」方針、「三大理念」、「五保」要求,又好又快推進西溪濕地綜合保護三期工程。
三、西溪濕地保護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西溪濕地自南宋至明清漸漸由自然濕地演替為次生濕地,性質發生根本性改變。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後經歷一再的人為大破壞,自然環境風貌大大遞減,文物基本毀棄,目前尚存一息的濕地資源僅剩原先的1/10左右。
(一)自然濕地演替為次生濕地
西溪濕地的人工化或人工介入大體經歷了五個階段,即晉以前的少量居住生活介入、晉至北宋的佛教文化介入、南宋的有限生活和生產介入、明清至民國前期的園林化介入、民國後期至今的廢弛毀壞和無序的城市化介入。其中南宋至今對西溪濕地及其文化的影響最大。期間西溪濕地的原生態環境被徹底改造,其植被和水系性質發生根本性改變,並開始大量加入物質和非物質文化因素。但由於表面上與自然濕地形態相近,這種性質改變沒有為人察覺。
近幾十年來,由於工業和各類辦公、生活設施以及種植業、養殖業大量增加,截污設施又不完善,西溪濕地的水體環境水平大大下降。工業和各類辦公、生活污水直排,種植業、養殖業面源污染淋洗進入水體,養魚餌料等投入,使直接污染源增多。其中保護范圍內也有糧食、生豬、淡水魚、家禽和工業產品大量產出,有生豬4萬多頭、家禽1萬余只。導致水體溶解氧嚴重偏低,高錳酸鹽指數偏高,非離子氮含量高,水質富營養化,自凈和更新能力較差,濕地功能已大大退化。
(二)環境風貌一再遞減
西溪濕地的環境風貌破壞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自抗日戰爭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日軍大肆燒殺,焚毀大片植被和各種文化遺產,許多居民伐桑作薪,整個西溪濕地一片荒蕪。第二階段自建國至20世紀70年代末,大面積毀壞自然環境,大量增加工業設施和影響環境的低水平住宅。其中20世紀50至60年代,西溪濕地南部丘陵坡麓地帶建起大量工業設施和住宅,多數文化遺產被毀。70年代又建起大量低水平多層建築。第三階段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城市化對整個西溪濕地形成包圍之勢,保護范圍內建起了不少企業和住宅,周圍建起了更大規模的建築群。西溪輦道已基本被天目山路取代,其他還建有大量硬化路面。河道淤積嚴重。
20世紀90年代下半期以來,房地產開發大幅度蠶食西溪濕地,使可作為保護范圍的濕地面積由約50平方公里縮減至約11平方公里。紫金港以東的由原屬蔣村鄉駱家莊村、五聯村改建的文新街道,以及古盪街道,已形成約10平方公里的新的商住區,環境風貌已完全失去濕地性質。文新街道和古盪街道約有常住人口10萬,流動人口15萬,總計約25萬之多,對環境壓力也非常大。
(三)文物資源毀棄嚴重
西溪濕地的文物資源毀棄殆盡,所剩寥寥。1950年秋雪庵、曲水庵、慈覺庵、交蘆庵等的佛像被砸,文物散失。1966年後秋雪庵被夷為平地,曲水庵、慈覺庵、交蘆庵等改建為廠房或民宅。1958年法華寺、東岳廟等被毀。目前寺廟庵祠、文人物業、輦道牌樓等毀棄已盡,橋亭台閣、墓葬等則毀去大半,僅殘剩少量橋亭、河埠、墓葬等遺址。
(四)保護性破壞正在成為新的問題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溪濕地的保護和開發便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關注,但一開始的思路主要出於經濟開發方面的考慮。近年來,西溪濕地的政府保護工程正式啟動,但由於缺乏基本的科學研究與論證,規劃和建設的基本思路存在較大誤差。原生態的濕地要素被加以全面的人工化改造與「翻新」,河道被重新開挖,堤塘被砌石加固,洲渚被人為剪切,植被被重新布置,連原始的蘆花也大半毀去,新植品種對不上號,整個景觀風貌逐步向西湖靠近,特有的野趣可能會完全喪失。而且,濕地原有的生物鏈結構也可能被徹底打亂。這個問題需迫切地被引起重視。
四、西溪濕地發展前景分析和發展建議
(一)西溪濕地生態旅遊開發條件與前景
1、區位優勢突出,遊客資源充足
西溪濕地位於杭州市區西部,交通便利,天目山路、文山路、文一路、外環公路均可直達,距杭州市中心店武林門僅6km。而杭州則地處東南沿海,是長江三角洲的重要中心城市,陸路、空中及水運交通便捷順暢,四通八達的公路、鐵路和錢塘江、大運河「黃金水道」將杭州與全國各地緊密相連,區位優勢明顯。
多年來,杭州市委市政府加強基礎設施和城市環境建設,積極實施西湖綜合保護、大街小巷改善等大工程大項目,並免費開放環西湖旅遊景點,城市生態環境和旅遊環境不斷優化,先後獲得了「國際花園城市」、聯合國「最佳人居獎」、「中國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最佳旅遊城市」等榮譽稱號。國內外來杭參觀考察游覽的遊客逐年增多,據統計,2008年來杭的國外遊客有221萬人次,西溪濕地的生態旅遊及濕地科普教育,有著豐富的遊客資源和廣泛的受眾群體。
2、物種和植被類型多樣性豐富
獨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和人們的保護意識造就了西溪濕地動植物種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植被類型。西溪濕地鳥類區系十分豐富,包括濕地鳥類、平原鳥類、山地鳥類、農田鳥類和城郊鳥類等多種類型,共有鳥類15目39科126種。已鑒定的昆蟲共133科417屬477種;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種類有17種(蔣科毅等,2008)。魚類14科35屬45種;兩棲類1目4科10種;爬行類3目8科15種;獸類5目7科14種。
西溪濕地有野生維管植物91科204屬254種(李紫芳等,2007),植物區系特徵明顯,有15個分布區類型和6個變型。自然植被可劃分5個植被型組,6個植被型,20個群系組和20個群系,以水生植被型和沼澤植被型的草本植被亞型為主。
3、景觀特色濃郁
西溪濕地共有4種景觀類型,即水體、林地、耕地和建設用地景觀。QulckBird影像圖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影像圖分類後產生大量斑塊,總數目達到13343個(戎良,2007)其中耕地景觀斑塊數目為6153個,斑塊總數的46.2%,是斑塊數目最多的景觀類型,其次是林地和建設用地景觀斑塊,分別為3429和2314個,數目最少的是水體景觀斑塊,共1447個,僅占總數的10.8%。
各類景觀的最大斑塊指數大小依次為水體、建設用地、耕地和林地景觀,濕地內成片連通的水體形成較大的斑塊,有利於濕地整體環境的重塑和水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4、文化積淀深厚
杭州有8000年文明史、2200餘年的建城史,是國家首批命名的重點風景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而西溪風景區是僅次於西湖風景區的杭州市第二大風景區,已有1000多年歷史。相傳南宋高宗曾欲在此建皇城,後改址於鳳凰山,但有大臣上請旨問西溪如何定奪,趙構思忖良久,口敕「西溪且留下」,此地也就有了「留下」的名稱。歷代文人墨客或游覽賞景或雅集,為西溪留下大量優美的詩文、書畫,清康熙和乾隆二帝也曾游歷西溪並留下御詩數篇。
作為次生濕地、農耕濕地、人文濕地、西溪濕地承載著濕地農耕文化,延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脈,體現出中國濕地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蘊。
5、地方經濟發達,且具備城市濕地保護和管理的成功經驗
杭州位於中國東部最具經濟活力的上海經濟圈、蘇南及環杭州灣經濟圈三個經濟板塊交匯區,是中國十大最具經濟活力的城市之一。2008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4781億元,財政總收入910億元,經濟總量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二、副省級城市第三位。連續兩年被評為「中國城市總投資環境最佳城市」第一名,連續兩年被美國《福布斯》雜志評為「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第一名。杭州具備較強的經濟實力保護、開發西溪濕地,2003年8月啟動、總投資近90億元的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以及中國濕地博物館建設項目便是很好的例證。
杭州西湖風景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杭州在西湖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城市濕地生態環境修復和改造,濕地旅遊開發和管理,人文景觀的發掘展示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能夠為西溪濕地生態旅遊開發提供人才與技術支撐。
(二)有關西溪濕地發展的一些建議
西溪濕地西溪濕地是有機生命系統,在當今世界范圍內,對此類有機生命的機理研究尚處於初級階段。僅有的研究成果應用起來成本也相當大。西溪濕地統合文化資源與自然資源於一體,文化資源與自然資源既相互映襯又各有邊界,缺乏文化減弱西溪濕地的魅力,過分文化化則危及其生命循環。西溪濕地還是城市濕地,保護和建設西溪濕地必須與杭州城市的發展互動,二者有十分緊密的聯系,也有內在的深度矛盾。解決西溪濕地的問題,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長期任務。
1、提高科學研究和規劃水平
西溪濕地的自然地理面貌變遷巨大,原有自然或人工濕地的循環運轉系統被較徹底打破,現行生態系統已無法進行有效的自循環運轉。參考西溪濕地的相關古代文獻記錄,運用現代地質學、生物學、生態學、氣候學等研究成果,恢復其濕地生態系統,已迫在眉睫。西溪濕地的文物資源基本毀棄,加強考古調查,研究分析前人有關西溪濕地規劃建設的成果,也為當今的保護工作所不可或缺。但盡管有關西溪濕地的文獻資料繁多,由於歷代散逸,包括國家圖書館、浙江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在內的大圖書館均收藏有限,有關西溪濕地的人文歷史研究成果也寥寥無幾,建議編纂有關西溪的大型圖書。除收集國內圖書館資料外,還須在收集民間資料和海外資料方面下功夫。要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向社會全面開放資料。充分利用省、市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民間力量,組織對西溪濕地進行包括地質學、地理學、氣候學、生物學、文學、美學、考古學、歷史學、社會學、宗教學、建築學、城市規劃學、經濟學等在內的多學科綜合研究。
西溪濕地保護規劃的編制必須立足長遠,立足整個杭州城市的發展,立足於大環境生態改良。保護和建設好西溪濕地,是杭州市實現「藍天、碧水、凈氣、森林、綠地」生態建設目標的基本標志之一。
規劃和建設西溪濕地,必須從西溪濕地和杭州城市的本體上切入問題,抓住主要矛盾,統合各種關系,有效保護和有效開發,在較高立意上確立西溪濕地和杭州城市形象。杭州市和西湖區、餘杭區兩級政府應加強規劃和建設方面的溝通,建立協調機制,改變規劃建設的不平衡局面。
2、借鑒國內外有關濕地保護的先進經驗
中國是《國際濕地公約》的締約國,保護濕地是中國各級政府的職責,中國政府已制訂《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中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但目前國家的濕地保護項目側重於大型自然濕地,相對忽視城市內的較小型濕地,因而保護城市濕地尤其應引起城市執政者重視。西溪濕地保護應該遵循《國際濕地公約》、《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中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的有關要求,從濕地的基本定義著眼。
西溪濕地保護必須遵循生態系統演替原理和生態工程學原理,充分考慮水質凈化、生物多樣性恢復和風景配置三個主要方面,實現濕地系統的全面優化。
3、遵循濕地演替規律建設自然化的亞熱帶次生濕地
生態系統演替理論是指導生態系統重建的重要的基礎理論。西溪濕地的生態恢復與重建必須根據生態演替規律,配置以多種植被類型為核心的生態景觀,形成一定的連續規模,並保持或擴大水體范圍,防止農作物撂荒地旱化、濕地生植物侵入水體使其干化、濕地生植物群落向旱生植物群落演替,以維持濕地生命。
西溪濕地以自然淳樸見長,自有其特色和個性。其建設方向是生物多樣性的富集地、清明潔凈的綠色城市公園、懷舊思古的文化故鄉,與西湖明顯不同。所以它的生態恢復與重建不能精雕細刻,應大面積恢復和保育自然生態,盡量選用鄉土的、自然的植物,削陡坡變斜坡,在水體與基-渚之間建立濕生生態系統過渡帶以構造濕生環境,發展生態建築,避免採用園林植物而與城市園林雷同,提高西溪濕地自維持能力,減少人工化維持和運行費用。
五、結語
西溪濕地的生態旅遊特色和地理品牌個性體現在自然旖旎的濕地風光、深厚多樣的人文積淀、質朴古老的民俗風情、江南特有的生態文化以及現代人的休閑方式。進一步發掘西溪濕地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人文特色,突顯其城市濕地的地理品牌地位,與西湖並聯推向國內外旅遊市場,將為杭州國際風景旅遊城市的打造,加快「東方休閑之都」建設,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提升杭州市綜合競爭力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貟麗霞,生態旅遊淺談,《原大學學報》,2004年5月第5期
[2]葉建東,發展生態旅遊,《上海經濟》,2007年1月第1期
[3]蘆建國,徐新洲,城市濕地植物景觀設計——以杭州西溪濕地公園、西湖西進濕地為例,《林業科技開發》,2007年11月第22期
[4]繆麗華, 杭州西溪濕地生態旅遊開發現狀與前景初探, 《地科學與管理》,2009年3月第3期
[5]張五鋼,杭州濕地公園的生態文明保護與社區參與,《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6月第6期
[6]何洪杭,華晨,李億冰,杭州西溪濕地的環境狀況與生態保護對策研究,《華中建築》,2004年9月第18期
[7] 耿英姿,張鴻鳴,劉昱,杭州西溪濕地文化生態旅遊開發研究,《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5年9月第9期
[8]鍾伯堅,淺談生態旅遊發展的問題和對策,《甘肅農業》,2006年2月第2期
② 促進旅遊發展的措施
加強區域旅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管理。要加強旅遊資源的培育與養護,在旅遊資源中,有些是不可再生的,有些是可再生的。目前,在區域旅遊發展中,受到威脅最大的不是不可再生旅遊資源,而是那些可再生資源,如森林、草地和動物資源等。區域旅遊資源能否滿足區域旅遊發展的需要,不僅取決於區域旅遊資源的供給,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人類如何利用和保護。
走生態旅遊之路。生態旅遊要求經營者和遊客都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培養環境意識和對自然的熱愛,盡量減少旅遊活動對當地生態系統的干擾和侵襲。同時還要通過旅遊活動的開展,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吸引他們積極參與到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的保護活動中,實現旅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利用旅遊產業政策為保障,依靠科學技術做支撐,著力構建我國區域旅遊適宜的開發和經營模式。建立旅遊從業人員的培訓體系,吸納當地社區參與,加強遊客管理,進行區域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環保教育,建立區域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專家規劃和指導的輔助系統。
借鑒歐美國家公園管理規制,樹立我國區域旅遊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聯動機制體制典範。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首次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整合設立一批國家公園」的目標,該目標是在充分借鑒國際成功經驗基礎上提出的,具有戰略預見性和長遠指導意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第一條為保障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的合法權益,規范旅遊市場秩序,保護和合理利用旅遊資源,促進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組織到境外的游覽、度假、休閑等形式的旅遊活動以及為旅遊活動提供相關服務的經營活動,適用本法。
③ 如何開發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顧名思義就是到生態環境優良優美、空氣質量最高的地方去旅遊,而這樣的地區卻非自然保護區莫屬。所以要開發生態旅遊,自然保護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優勢。那麼保護區如何才能有效地、科學的開發生態旅遊?保護區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對生態旅遊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包括社會的需求和國際趨勢。現在就個人觀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分析。
1 生態旅遊發展的國際趨勢。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類生活水平和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不停地提高,追求回歸自然,並以優良的生態環境為依託的復合觀景、度假休閑及專項旅遊,使世界的生態旅遊產業市場需求不斷轉型升級,以森林旅遊為主要形式的生態旅遊業已在世界各國迅猛發展,遊客人數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成為旅遊業發展最快的部分,如肯亞,尚比亞,台灣,不丹,日本等。但是,與熱潮澎湃的大眾旅遊相比,我省的自然保護森林生態旅遊資源卻幾乎依然保持「靜養深閨」的狀態。國家旅遊局有關負責人說,森林旅遊以其良好的綜合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特性,已成為具有活力和希望的「朝陽產業」。
2 生態旅遊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經濟效益。
1982年9月,我國建立首個國家森林公園———湖南張家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標志著我國自然保護區森林旅遊開始起步。到上世紀末,我國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已達953處,經營總面積85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0.85%,其中國家森林公園306處。1994至1998年,森林公園接待遊客年均增長率為15%以上,年均接待遊客達5000萬人次,占同期國內旅遊總人數的10%以上,全國森林公園接待遊客總數達3.5億人次,森林公園直接收入2.6億多元,社會綜合旅遊收入超過150億元,有近12萬農民依託森林公園,通過從事森林生態旅遊業走上了脫貧的道路。1999年,全國森林公園直接旅遊收入超過5億元。就我省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言,它的發展歷經從原來依靠砍伐森林資源為主的生存模式,逐步轉向利用水資源開發小水電的進展模式,如今已經開始以科學的發展觀,持續有效利用森林資源走上生態旅遊的科學發展模式,使社區的老百姓逐步走上脫貧致富的生活。所以對更高層的國家管理機構而言,開發生態旅遊是使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科學之道。
3 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是引用自己的自然優勢。
華南虎省級自然保護區是全省研究蝴蝶、蜻蜓、蛾類等昆蟲和野生動物最理想的並襪銀地方,因為它有酷熱和寒冷,潮濕和乾旱,石灰岩與茂密的森林,低窪的平原和高山,以及多變的植物群落與分明的季節變化,使得這里的自然資源多樣性豐富多彩。
3.1 自然資源。 華南虎省級自然保護區地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均受季風的影響,冬半年盛行東北季風,夏半年受副亞熱帶高壓的影響,其西緣偏南汽流給雨區輸送充沛的水汽,森林植被隨著雨季的到來生長加快;南緣則是熱帶輻合區和台風活動的雨帶,山區在副高壓的控制下,雨季結束後即轉為旱季。地質地貌幾經造山運動的影響,以及流水、風力等各種外力作用,形成多樣性的地貌,地勢陡峻,丘陵豐富,嶺谷排列有序;由於地形豐富多樣性,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土壤組合,雨量充沛,動物植物種類多樣性,林種豐富。
3.2動物資源。 保護區境內物種資源豐富,是難得的物種基因庫。據初步調查統計,該區現已發現脊椎動物5綱33目77科449種,其中魚綱5目14科43種;兩棲綱2目7科34種;爬行綱3目10科76種;鳥綱15目21科211種;哺乳綱8目25科85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62種(華南虎、豹、黃腹角雉等9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熊、藏酋猴、水獺、鴛鴦、穿山甲、白鷳等53種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占自然保護區內449種陸生脊椎動物的13.81%。另有好攜「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脊椎動物」共257種,占保護區內陸生脊椎動物總物種數的57.24%。廣布種76種, 佔16.93%。還有更豐富的昆蟲資源。
3.3植物資源 。保護區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尖闊混交林,灌叢與草地交疊,森林覆蓋率為73%,活立木蓄積量為6100萬m3。保護區植物種類組成較豐富,植被外貌終年常綠,群落結構多樣性,藤本植物較多。有維管束植物1333種(含珍稀瀕危植物2種和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10種),隸屬於290科1031屬。其中,絕宴以熱帶、亞熱帶植物種為主,佔56%,世界廣布種佔19%,熱帶種佔18%,溫帶種佔7%。植被的植物種類組成以殼斗科、樟科、木蘭科、杜英科、金縷梅科、山茶科、安息香科、山礬科和杜鵑花科為主,大多數是當地發生發展起來的華南植物區系,是特有科屬分布中心之一。
4 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規劃。
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不能人雲亦雲,因為全省各個保護區的資源大同少異,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產品,那絕對不能把遊客從千里之外吸引過來,尤其是那些地處偏遠山區的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的競爭壓力更大。所以,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必須有自己的產品,讓旅遊消費者在休養度假、享受高質量的空氣和優美的自然環境的同時,使人們能夠看得到和聽得到野生動物資源的實物聲音,使他們從感官上獲得自然中的產品,有所收獲。所以,自然保護區在規劃設計時,應考慮到一些實在的、看得到、摸得著、聽得到的生態產品。
4.1觀賞動物資源的引進與保護。觀嘗動物資源絕對不象動物園中的那樣,動物被長期關閉在一個狹窄的場所中;保護區如何把野外的野生動物資源引到遊客觀察的視野范圍內,讓遊客用望遠鏡就能觀察到自然界中的野生動物,那種親臨的「快感」體會不言而喻。但是,這是一個長期而有科學的計劃,是一個系統工作。
4.1.1野生短尾猴的引歸與放生。短尾猴是靈長類動物,是人類喜歡的野生動物之一,如何把野外短尾猴吸引到景區附近和如何使野生短尾猴不懼怕人類?看過《獵人和狼》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獵人把狼的糼崽抱回家飼養,狼崽與獵人共處一家,後來飼養長大的狼把親狼帶回家,獵人與狼互不相擾,你不侵我,我不犯你,成為好友。這說明動物與人是可以交流的,所以把野外短尾猴引到景區附近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必須講究科學與方法,在目標景區附近插種各種各樣的「果類」植物,營造一個靈長類動物喜歡的棲息環境,但應盡量避免破壞原生態,與此同時,利用同類的聽覺和嗅覺與繁殖的季節性將人工飼養馴化的短尾猴放生到大自然吸引野生短尾猴。
4.1.2雉科鳥類的引歸與放歸。雉科鳥類的引歸相對簡單一些,飼養與繁殖、人工孵化與研究同時進行,科學研究與雉科鳥類資源的引進同步進行,人工孵化也可以開發成為旅遊科教宣傳項目的一個內容。利用雉科鳥類繁殖快、數量多與成活率高的特點,將一定繁殖數量的雉科鳥類放歸大自然,這樣不但在給保護區增加鳥類資源,同時,也會引來更多的鳥類和食肉動物資源,增加生態旅遊的可觀性。
4.1.3觀賞昆蟲的引歸與保護。蝴蝶愛花蟲子愛草,我們可以利用「蝴蝶效應」種花引蝶,當然必須種上一些寄主植物,如巴黎翠鳳蝶,碧鳳蝶,青斑蝶,青鳳蝶,獒夾蝶等昆蟲喜歡的植物,給昆蟲種類營造一個「花的海洋」,既自然又生態,遊客在欣賞「奇花異草」的同時,也能欣賞到色彩斑瀾的蝴蝶,給遊客一種容入自然賞心悅目的感覺,這才是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的產品和特色。
4.1.4放生項目的開發引用。放生項目的開發是尖對飼養動物的繁殖而言的,當繁殖到一定數量後,進行一次放生宣傳,讓繁殖成功的動物「生於斯,放於斯,回歸大自然」,同時讓所有「熱愛大自然的遊客」參與到放生行動中去,增加收入,增強宣傳,寄教於樂,多重目標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4.2野生珍貴植物資源的馴化與展示。遊客自遠方來,能夠進到保護區已經是很不容易,如果再讓他們爬山到某一個山頭上去觀賞各種珍稀珍貴的植物,這樣未免太不人性化。所以,在開發生態旅遊規劃時要適度考慮將一些珍稀珍貴植物種子或引種馴化,在景區中培育研究和馴化展示。
4.3社區景觀與人紋。在保護區范圍內有一部分屬石灰岩地區,岩石構成主要是可溶性岩,如石灰岩、白雲岩等。在自然界不流動的水質很容易達到飽和狀態,流動性使不同濃度的飽和水溶液相混合產生混合溶蝕作用,使岩石易被富含二氧化碳的雨水所溶解,在地表形成許多的裂隙、溶溝,甚至落水洞、溶蝕漏斗、溶蝕窪地等。保護區中有一個洞穴,深約200米,在洞中沿途溫度升高或壓力降低時,使水中CO2含量減少,造成碳酸鈣的重新沉積,使洞穴中寬廣的地方沉積景觀豐富。由於大氣降水的大部分都從落水洞、地表裂隙通道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因此,這個地區地下水十分豐富,而地表水相對較少,所以,保護區中水庫成為養一方人的飲水資源,成為社區自覺保護的水資源;還有風水林和流傳著一人一天耕種10塊地的神奇故事。
4.4景觀規劃與觀賞路線的建設。 景觀規劃與觀賞路線設計應由保護區專業人員參與設計與確定。功能分區及設計構思 分為三大功能區塊:沿水庫環線區,登山觀賞區、動物觀賞景區。
4.4.1郊遊徑:在現有道路基礎上設立,一條環繞水庫的鵝卵石環道,寬度為2米,總長3.5公里,主要是供遊人步行使用,同時設計一些錘釣小屋。
4.4.2健行徑:在主環路外圍形成一條游覽路,鼓勵遊人進行各種健身活動,路面寬為2米,總長8公里,材料可採用本地石材。
4.4.3登山徑:在健行徑的外圍設登山徑,總長10公里,依山勢而曲折變化,適合登山愛好者。在以上三條主要環道之間,依據人的步行習慣及功能分塊要求,形成許多步行小徑,路面可為砂土,碎石等。
4.4.4停車場:在主入口處,設置停車場,遊人僅可步行游覽,簡化交通及安全性。
5 開發生態旅遊要遵守的原則。
保護區的功能與職績是保護自然資源與環境,所以很多自然保護區犧牲了發展的機會而把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得很好,但是,這是一個片面性的不發展的極端認識。所以,自然保護區和它的社區要持續有效的發展,開展生態旅遊是必要的而且很重要,為此,開發生態旅遊是以不破壞當地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首要條件,同時還要對當地的生態具有保護作用。成功的生態旅遊開發要保護好三個主要對象,一是資源環境的保護,二是社會文化的保護,三是經濟利益的保護,這三個內容對生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都具有特殊的功能。所以,為了實現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開發生態旅遊應堅持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5.1承載力控制原則。在對生態旅遊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應遵守生態規律,遵循生態容量的基本規律,精心測算最佳遊人數量,線路和關口的遊客容量。
5.2自然環保原則。生態旅遊不同於大眾旅遊,生態旅遊主要是以回歸自然為主題,貴在自然,貴在原始,應盡可能減少人為景觀,避免開發造成的環境損壞,規劃設計要簡朴、實用、方便,外觀要與自然環境容為一體。
5.3社區參與原則。開發生態旅遊,環境效益是根本,社會效益是最終目標,經濟效益是直接動力,只有社區的地方經濟發展了,社區的農民才會自覺主動地保護生態旅遊環境的保護。所以,在開發生態旅遊的過程中,要讓當地農民參與到旅遊服務中去,這樣即可以增強地方特有的文化氣氛,提高資源的吸引力,又可以讓當地農民從生態旅遊的發展中受益,改善當地農民的生活,直接緩解他們對生態旅遊資源的壓力。
5.4環保教育原則。生態旅遊與傳統的大眾旅遊不同,除了享受豐富的森林資源,它的另一個主要功能就是環保教育的功能,所以,在開發生態旅遊項目時,必須認真考慮在旅遊區中設計一些啟示遊客環境意識的設施和旅遊項目。
5.5加強旅遊規劃管理原則。生態旅遊資源是一種極為珍貴稀缺的資源,保護區應當認識到生態旅遊資源的價值,對生態旅遊要有科學的規劃管理,使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得到持續有效的利用和保護。
5.6清潔生產原則。在實際動作設計過程中,盡量不向環境中排放廢物,把旅遊對環境質量的不利影響控制在環境承載力范圍內,盡量使用如太陽能和風能等清潔能源。
5.7利潤回投原則。為了使資源環境保護工作得到持續有效的落實,在生態旅遊經營中也要求把旅遊經營所得經濟收入的一部分回投到環境保護中,使旅遊資源得持續的保護與利用。
5.8專業人員的培訓原則。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是一個保護與利用的系統工程,涉及的專業多知識廣,要求從業人員具有保護性開發意識,有很強的保護素質和保護知識,與大眾旅遊的服務培訓不同,從事生態旅遊資源開發與經營的工作人員必須經過專業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有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培訓。
④ 杭州發展旅遊業的優勢
有著2200年悠久歷史的杭州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也是國務院確定的重點風景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自古以來就是高頻率的旅遊趨向城市。杭州作為以休閑、度假旅遊為特色的旅遊城市,在實現旅遊活動日常化、親近化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從杭州市旅遊國際化進程來說,杭州旅遊業顫喚從起步到繁榮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政府接待型轉變為產業經營型的曲折發展過程,目前,旅遊業已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支柱首洞鎮產業和新的增長點,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成為賺取外匯的主要產業之一。
2007年杭州市接待入境旅遊者208.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4.6%;接待國內遊客4111.89萬人次,增長11.7%。全市旅遊總收入達到630.06億元,增長15.8%。截至2007年末,全市各類旅行社達406家,星級賓館達到250家;杭州市區有A級景區25個,其中5A景區1個,4A景區19個。
2008年,面對春節前後極端氣候(雪災)、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全球經濟景氣度下降、食品安全事件、汶川大地震、奧運會安全引發的對入境簽證難等一系列災害與危機,杭州及時推出「救市」舉措,旅遊業各項經濟指標仍實現平穩增長。2008年,杭州市接待入境過夜旅遊者221.30萬人次,增長6.1%;旅遊外匯收入12.96億美元,增長15.8%;旅遊總收入707.22億元,增長12.2%,比全國高出8.2個百分點(全國為4%)。
2008年下半年開始,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經濟形勢包括旅遊形勢面臨嚴峻考驗。杭州市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刺激經濟措施,旅遊部門也通過各種手段努力拉動旅遊消費。杭州在2009年春節黃金周仍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2009年春節黃金周杭州市各景區景點共接待遊客422.46萬人次,同比增長32.9%;旅遊總收入者粗14.2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08%。
按照《杭州市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2006-2020年)》的設想,在未來十多年的時間里,杭州將形成全新旅遊格局,未來「一心一軸七區五翼」的旅遊空間格局也將得到確定。觀光旅遊、休閑度假和商務會展成為未來構建的三大主導產品。未來杭州旅遊將從觀光產品「一支獨秀」,向觀光、休閑、會展產品「三位一體」轉變,從「景區時代」向「目的地時代」轉變。2020年的杭州將成為城市旅遊品牌——在國際國內市場的影響力已經鞏固的「東方休閑之都,生活品質之城,人間幸福天堂」
⑤ 關於如何將杭州建設成為生態城市
1.杭州環境保護工作回顧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通過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各級政府把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很好地落實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各項工作中。杭州市已基本形成了比較全面的環境保護法規體系,形成了有效的環境管理機構體系,有效地實施了各項環保法律法規,區域污染治理和工業污染防治取得較大成績。
以「藍天、碧水、綠色、清靜」四大工程為核心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實效,生態環境質量已有較大提高,各項環保工作力度明顯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大力加強,建成四堡城市污水處理廠、天子嶺垃圾填埋場、運河截污等工程,開展產業布局調整、市區河道綜合治理、拆違擴綠等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城市面貌發生極大變化,徹底改變了「美麗的西湖、破爛的城市」形象。2001年6月成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為21世紀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
在城市面貌發生極大變化的同時,杭州市的社會經濟取得長足發展。經濟總量和綜合經濟陸喚實力躋身全國大中城市10強磨悉坦行列,2000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80億元,居省會城市第二位,居15個副省級城市第三位。90年代以來分別榮獲「全國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先進單位」等稱號。雖然成績很多,但問題也不少,急需在發展過程中加以解決。
2.城市發展面臨的環境問題瞎桐
(1)水環境質量總體上沒有質的改善,城郊眾多小河支流雖經過整治,但由於使用不當,仍有黑臭象現象存在,西湖表面上看起來波光粼粼,但實際上富營養化依舊嚴重,城市飲用水源安全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隱患。
(2)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基本達到二級標准,但西湖風景區一級標準的達標率不高。由於城市發展過快,私家車的使用率直線上升,從而導致汽車尾氣污染影響日漸明顯,局部地段工藝廢氣污染擾民現象仍比較嚴重。
(3)聲環境問題特別是建築施工雜訊和社會生活雜訊仍是居民投訴的熱點,由於交通道路系統不夠完善,道路交通雜訊仍居高不下。
(4)城市生態系統和結構功能布局不盡合理,老城區人口密度與建築密度過大,土地開發強度過大,綠化覆蓋率低,各項健身娛樂設施更是無從談起,使得老城居住適宜性差。
(5)老的環境污染如養殖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控制還沒有效解決,新的環境問題如放射性、電磁輻射和光污染等對居民生活的影響逐漸明顯。
(6)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和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的生態工程相對滯後,特殊資源如濕地的保護工作比較薄弱,生態監測體系亟待建立完善。
3.城市生態環境發展原則和發展目標
3.1發展原則
(1)生態優先原則:優美的山水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城市發展的支撐平台,用生態的理念指導城市建設、生產、生活等各項工作,把城市發展融入自然生態系統之中。
(2)可持續發展原則:以人為本,保持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統一,合理利用資源,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效益的統一。
(3)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原則:把握城市發展過程的主要問題和主要矛盾,做好宏觀控制和微觀治理的有機結合,用生態技術經營城市,指導城市發展。
(4)技術創新、節約資源原則:充分利用內外兩種資源,加大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以高新技術和生態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
3.2發展目標
堅持「環境立市」的方針,開展城市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和建設,通過一、二十年的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山川秀麗、風景優美、社會—經濟—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生態型城市。
(1)以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為目標,改善城市空間結構,營造城市景觀通道。把生態設計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設的各項工程,引森林入城,建設花園式的人工生態系統。
(2)以建設城市生態保護屏障為目標,大力實施生態建設的重點工程,營造城市生態景觀的多樣性,促進地區生物多樣性。
(3)以建設生態農業和生態工業體系為目標,大力推進ISO14001和清潔生產,加強生態農業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實現資源消耗廢物排放的最小化。
(4)以建設國際風景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為目標,繼承和發揚歷史文化,營造良渚文化—運河文化—西湖文化—錢塘文化的歷史景觀多樣性。
4.生態城市建設內容
4.1城市的生態設計
(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做好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態規劃
充分發揮行政區域擴大的有利優勢,科學制定城市土地利用發展戰略,從生態角度分析研究城市各區塊的最佳利用功能,疏解老城區的人流物流,改善老城區人居環境,合理開發新城區的土地資源,合理分配布置工業用地、居住用地、農業用地和其它用地,最大限度地減輕城市建設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壓力和破壞,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還原、降解、凈化能力,為城市發展儲備土地資源,提供良好的土地支撐。
(2)合理設計城市空間結構,保持江南水鄉的自然山水特色
根據城市的土地和水等基本資源分布特徵,考慮土地的承載力和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確定城市各區塊合理的人口環境容量。為了保護江南水鄉小家碧玉的秀氣、自然山水的靈氣、綠意濃濃的生氣,合理設計城市布局,採用「一主三副六組團六條生態帶」組團式、跨越式的城市空間結構模式,避免新城區建設過程中造成的山水破壞。
(3)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規模,降低城區人口密度,提高人口素質
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合理調控城市人口機械增長率和自然增長率,重視人口的年齡結構,重視老齡人群的保健、托養等社會問題。為保持城市的活力,在人口遷移方面保持開放,鼓勵人群的合理流動。重視衛星城鎮的發展,在疏解老城區人口壓力和促進城郊人口城市化進程的同時,科學控制人口密度,處理好城鎮規模和人口數量的關系。完善大中小學教育體系,減輕升學壓力,完成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通過城市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生產技術的創新,建設區域文化中心和歷史文化名城。
(4)改善城市能源結構,發展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
充分利用「西氣東輸」的能源政策和重點工程,實施天然氣進杭工程,同時大力發展其它替代能源,降低煤炭的消耗量。天然氣的引進、太陽能的開發利用、生物質能的開發利用和水電一起構成城市多元化的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
(5)建設良性的城市水循環,完善上、下水系統
雖然杭州地處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帶,水資源相對豐富,但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卻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同時面臨的問題也不少:東苕溪屬山澗季節性河流,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勻;運河流域和上塘河流域的平原河網存在水質性缺水;錢塘江受潮汐影響,還存在上下游水資源分配協調、跨流域水資源調度、流域性水質控制等不確定因素。因此,必須在完善城市供水系統和排水系統保護水質的同時,發展節水灌溉技術、中水利用技術等節水產業,建設節水型城市。
(6)完善物質再生體系,發展垃圾的分類收集和廢物的資源化產業
大量的物流、能源流維持城市的生產、生活、服務、消費等過程。城市的物質輸入和輸出極不平衡,大量的生活廢物、建築廢物、工業廢物被視為垃圾,或填埋、或焚燒、或拋棄於環境,既佔用土地資源、污染環境,也浪費各種寶貴的資源。把「廢料作為資源重新利用、盡量減少消耗性材料的使用」將引導城市發展走向「封閉物質循環系統」,加強與自然生態系統的聯系,把城市人工生態系統融合於它所依賴的自然生態系統。
(7)加強城市細節的生態設計,建設與自然環境相容的人工環境
城市由各類基礎設施、公共建築等組成,它們是城市生態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發揮其作用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其生態環境效應,如城市交通道路避免穿越生態脆弱區、路網的優化布局和合理的路網密度,科學設計的城市建築採光和節能,城市建築景觀和自然山水景觀的協調性、一致性,城市綠地的結構等,特別要重視受污染水體、土地等的生態修復,為城市發展提供良好的設施支撐。
(8)建設城市生態防護圈和生態走廊,營造良好的生態防護體系
合理開發利用錢塘江和東苕溪水資源,保護森林、濕地等特殊資源,保持生態景觀的多樣性;完善城市綠地系統,充分依託南、西、北山區的森林資源,建設生態公益林,大面積引綠進城,建設森林中的城市和城市裡的森林。建設沿河沿路的生態綠化走廊,建設路網生態防護林帶,建設居住區綠色主題公園,提高建成區綠地率,保護基本農田,營造城市的生態綠肺、生態脈絡、生態走廊和生態保護圈。
4.2建立生態的工業體系,促進工業可持續發展
(1)宏觀上,加強產業導向,制定相關政策,鼓勵發展與城市性質相一致的產業,淘汰禁止高投入、高能耗、重污染的行業;加強引導和服務,鼓勵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保持杭州絲綢、紡織等傳統產業的優勢。積極引進國內外各種資源,依託浙江大學高新產業孵化園區,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教育和旅遊等產業,建設「天堂矽谷」。
(2)中觀上,強化工業園區建設,合理規劃工業園區布局,加強工業園區環保管理,完善園區環保基礎設施,實現治污設施等資源共享,引導廠與廠之間原材料、能源、廢物利用的合作交流,建設以(熱)電廠為中心的生態工業園區。
(3)微觀上,推行清潔生產工藝、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產品生命周期分析、能源審計等,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藝,進行產品的生態設計、實施產品的綠色生產、倡導產品的綠色包裝和綠色消費、建立完善產品的再生體系,培育企業良好的環境行為,達到降低能耗、提高生產效率、削減污染的目的。
4.3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1)實施生態村鎮建設,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工作,改善和提高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特別是要加強鄉鎮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村鎮污水處理廠(站),推廣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合理布局鄉鎮特色工業園區,做到村村綠色環繞,鎮鎮綠地成片,創建一批環境優美的小城鎮。
(2)加大政策引導和農業科技服務,在河網平原區,大力建設標准農田和生態農業區,改進農業種植結構和養殖結構,優化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配比,發展綠色農業、高效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在山地丘陵區,大力實施生態公益林工程和高效山地農業工程,發展高山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效益農業。
(3)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和科技應用,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葯,發展和推廣無污染可降解的生物農葯;實施科學平衡施肥,推廣高效的復合肥料、綠色肥料和有機肥料。推廣使用高效的節水灌溉技術,大力發展節水農業。通過綜合措施,保持和改進農田的肥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4)大力推進農村秸稈綜合利用和沼氣綜合利用工程,解決農業生產的副產品的出路;通過農田退水、畜禽水產養殖廢水綜合污染防治措施,降低農業面源污染。
4.4倡導綠色消費,形成全民參與環境保護的氛圍
(1)建立綠色市場准入機制,試點和推行綠色營銷制度,積極推廣環境標志產品和綠色食品,加強消費品回收網路的建立;嚴禁高能耗、重污染的消費品進入消費市場。大力宣傳適度消費和綠色消費的觀念,減少一次性消費用品消耗,強制淘汰一次性木筷、塑料飯盒、包裝袋等的使用。
(2)推行旅遊和生態保護並重的思想,積極推行旅遊景區和賓館飯店的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建立一批生態旅遊示範區和示範點。加強宣傳,引導旅遊者的生態行為,「除了照片,不帶走任何東西,除了腳印,不留下任何東西」。
(3)利用法律和經濟手段,推行垃圾分類收集和處置,完善擴大廢物回收和資源化系統,尤其是汽車、家電和電腦等新一代廢舊物品的回收利用;提倡綠色包裝,控制「白色」污染。
5.生態城市建設的保障措施
5.1 建立綜合決策機制,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力度
堅持「環境立市」的方針,強化城市生態經營理念,強化政府保護生態環境的職能,把把環境損益核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中。建立各級社會經濟與環境的綜合決策機制,減少政府行為的環境損失和生態破壞。
5.2 增加生態環境保護投入,切實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多渠道籌集環保資金,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建設、污染治理力度,從根本上扭轉自然生態保護與恢復治理速度落後於生態破壞速度的局面,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5.3 加強生態環境管理能力建設,依靠科技進步保護生態環境
加強生態環境管理、監理、監測的信息化、網路化、自動化建設,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強化機構和隊伍建設,改進提高管理水平。發揮環保部門的統一監督管理職能,協調部門關系,強化專業部門環保職能,形成多部門齊抓共管的態勢。
5.4 完善地方生態環境政策和法規體系,依法保護生態環境
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制度化、法制化軌道;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杭州市的實施細則和地方法規;加強環保執法監督和檢察工作,嚴肅查處生態環境違法行為。
5.5 充分利用經濟手段,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
按照「污染者付費」、「開發者保護」、「損害者補償」及「受益者付費」等原則,培育資源有價環境有價的觀念,使排污者和開發者成為環保投入的主體;制定實施有關稅收優惠政策,扶持和促進清潔生產,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加強「三廢」資源化綜合利用。
5.6 加強生態環境教育和宣傳,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加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宣傳、教育和培訓,開展中小學生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普及教育;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鼓勵公眾參與各類環保公益性活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媒介宣傳和輿論導向,開辟生態環境保護專欄,提高全民環保意識。
6. 結語
建設生態城市,要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人為中心!當然,建設只不過是政府美化環境的手段,如何使杭州這座古老的城市永保青春的光彩,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自覺保護環境,讓城市四季花開不敗,人與動物共生存!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⑥ 杭州留下有什麼規劃
你這個題目太大了。
作為產業發展規劃,西湖區留下鎮將發展為休閑度假觀光商務區。
根據規劃,留下鎮將借西溪濕地的景觀,在沿北高峰、龍門山西北麓的山腳地帶,開發會議飯店和休閑度假設施,發展成休閑度假觀光商務區
具體請到西湖區門戶網站去查看。
附:
西湖區旅遊商貿發展規劃
西湖區旅遊商貿產業定位為:以旅遊發展為核心推動力,以生態休閑、鄉村度假、文化娛樂、保健養生等旅遊功能為特色,集社區服務、信息產業、專業市場和現代物流功能於一體的旅遊商貿型休閑服務區。
功能分區:根據西湖區的現狀禪岩散條件和未來發展目標,將全區旅遊與商貿業發展在空間布局上分為:黃龍商務圈;三墩科教文化、生態辦公區(EOD);西溪濕地休閑、會務度假區;龍塢鄉村度假、茶文化休閑區;轉塘旅遊集散城鎮;靈山幻境生態旅遊區;袁浦現代農業觀光區;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等八個功能區。
發展目標:(一)近期(2004-2010年):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按照國際標准,以市場為導向,發揮資源優勢,創造旅遊和商貿精品。依據西湖區到2005年市區內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要求,確保到2005年將三產比例提高到45%以上,實現三、二、一的產業發展順序。為把西湖區建設成為生態優美、經濟科教發達、社會文明和諧、人民生活富裕的現代城區而努力。
(二)中期(2011-2015年):完善旅遊商貿資源的開發和保護體系,發掘內涵,特色創新,形成一個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產業結構合理,滿足不同地域,不同消費層次的旅遊者需要的旅遊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國際化框架。
(三)遠期(2016-2020年):基本建成現代化交通體系和其他基礎配套設施體系,建成以藍天、碧水、凈氣和森林、綠地為標志的優良生態環境,實現旅遊商貿業發展的質的提升,達到國際化要求。
產業發展框架
(構建一個商務圈、三大現代城鎮、五個著名景區)
(一)一個商務圈即黃龍商務圈。屬中央商務區CBD,發展方向為城市區域商務圈,由五個模塊構成:商務辦公區;電子信息;綜合商務區;休閑娛樂區;時尚購物區;產學研服務區。在這六個模塊中,重點突出兩個亮點:一是黃龍商和樓宇的總部經濟,二是文三路現代電子信息街。
(二)三大現代城鎮分別為留下鎮、轉塘鎮和三墩鎮。留下鎮發展為休閑度假觀光商務區;轉塘鎮以藝術為特色發展為旅遊集棗卜散、休閑觀光與商務服務區;三墩鎮發展為會展商務休閑度假辦公區。其中留下鎮和轉塘鎮的發展方向屬於遊憩產區RBD,形成以旅遊業為龍頭的遊憩商業區;而三墩鎮將依託浙江大學和省府機關形成EOD區塊,成為一個生態化辦公區。
(三)五個著名景區為: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西溪、龍塢、靈山和長安沙景區。其中: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開發成國內一流的生態型旅遊度假區,杭州市城西近郊的高檔次休閑娛樂和會展中心,同時與轉塘鎮互聯成為西部過境遊客的留宿和集散中心;西溪開發方向為中國最秀美的城郊濕地,龍塢為龍井茶鄉休閑區,靈山為城郊康體休閑山谷溶洞風景名勝區,長安沙為水上娛樂休閑區,是富春江上的「水上明珠」。
旅 游 業
(一)全區旅遊開發的空間布局體現為:一環、一廊、一中心和五大景區。簡稱為「三一五」工程。
(二)重點開發:鄉村體驗;生態康體;濕地野趣;水上娛樂;高檔次休閑度假五項旅遊新產品。
(三)重點建設:轉塘旅遊中心城鎮、西溪濕地綜合保護、龍塢茶文化休閑、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二環連三團」的形態結構、靈山、長安沙等項目。
(四)精品旅遊線路:「假日杭州、生態休閑」一日游;「鄉村度假、西溪尋夢」二日游;「高雅文化、健身康體」二日游;專題度假游等。
旅遊飯店餐飲業
(一)總體發展框架為「一心三區一圈」:以轉塘中心城鎮的客源為中心發展綜合型賓館群,客源再向南北輻射,輻射區包括北部的生態飯店綠色餐飲區、中部的商務與會展接待區、南部的農業觀光休閑區三區和環繞留下鎮的休閑度假圈。
(二)發展思路:依託休閑旅遊的發展,促進度假型飯店群的建設;搶灘商務旅遊市場,大力發展商務、會展型賓館飯店;在分時度假業本土化發展進程中,促進酒店式公寓、分時度假酒店和家庭旅館的發展;發展生態旅遊,促進生態酒店和綠色青年旅社以及綠色餐飲的建設;迅速提升星級飯店檔次;發展餐飲集群賀氏,擴大西湖區餐飲的福射面。
(三)重點建設項目:轉塘鎮綜合型旅遊飯店群;沿天目山路商務、會展中心;文三路商務簡餐特色街;龍塢鎮康體休閑度假餐飲;三墩鎮五星級生態酒店;黃龍商務酒店群;綠色青年旅社。
旅遊購物業
(一)規劃理念:一站式消費與個性化體驗性消費結合;體現「美感商業」及「商業人文主義」精神;應對「她時代」購物需要;增加購物情緒、情感價值,打造「信用西湖」。
(二)「四層次」發展模式:杭州城西特色休閑商業中心建設;區域商業中心建設,重點放在三墩和西城廣場;商業街區建設;社區商業和城鎮商業網點布局。
(三)重點建設:黃龍商務中心;文三路電子信息街區;西城廣場;三個特色商貿城鎮;七個專業市場,簡稱「11137」工程。將文三路電子信息街區(包括黃龍商務中心)和轉塘特色旅遊商品購物中心加以重點培育和打造,使之成為西湖區購物的兩大特色品牌。
旅遊文化娛樂業
(一)指導思想:把旅遊文化娛樂業作為一個產業來發展,以適應市場需求,獲取經濟效益;同時堅持旅遊文化娛樂的社會主義方向,以優秀的、健康向上的產品教育人、鼓舞人,注重其社會效益。樹立品牌,突出重點;充分體現西湖區旅遊文化娛樂產品的多層面性、多樣性、多元化。
(二)「一鏈四圈」:以《京劇之友社》、《蘭里鬧宵燈》、《泥馬渡康王竹馬舞》、《杭劇武林班》、《越劇擂台》、籃球之鄉為基礎的「旅遊文化娛樂節慶鏈」;以文一路以南,天目山路以北,莫干山路以西及蔣村商住區以東的約10平方公里區域的文化休閑圈;以龍塢鎮茶文化為核心的生態休閑圈;以天目山路以南,保俶路以西,玉古路以東及北山路以北為區域范圍的娛樂休閑圈;以轉塘鎮為中心帶動周邊區域的藝術休閑圈。
(三)重點培育休閑娛樂:包括歌舞廳、卡拉OK廳、美容美發店、健身足浴桑拿館、運動休閑館、茶館、咖啡吧、酒吧及主題公園等休閑性娛樂項目的發展。健身娛樂:通過興辦各種類型的體育俱樂部、體育館、體育場、運動休閑館及全民健身設施的建設,開展諸如高爾夫球、網球、羽毛球、保齡球、乒乓球及游泳等各種體育活動,滿足不同檔次、不同類型的健身娛樂者需求。文化娛樂:主要包括電影院、錄像放映廳、音樂廳、劇院、圖書音像製品店、琴行及藝術街等場所。競技、競賽娛樂:開發各種競賽市場,組建一批競技俱樂部,引進國內外重大比賽,邀請高水平的如體操、球類、跳水等運動隊前來參賽,展演。文藝演出娛樂:發展公益性和業余的自娛自樂,挖掘潛在商業經濟價值。節慶文化娛樂:以各種節慶活動為牽引點來聚集人氣,實現旅遊節慶文化娛樂業的經濟、社會綜合效應。
旅遊交通與信息業
(一)「兩心四線一環」發展框架:黃龍一級旅遊集散中心和轉塘二級旅遊集散中心。四條特色交通觀光線:紫金港路——天目山路:休學會議交通觀光線;虎跑路——之江路:生態休閑交通觀光線;繞城高速公路:高速豪華交通觀光線;富春江——錢塘江——運河——西湖——西溪:新天堂水上風情游線。五大景區的快速巴士環線:西溪風景區、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龍塢景區、長安沙景區、靈山景區的快速交通環線。
(二)重點建設:「二心四線一環」基礎;城市快速公交;西溪濕地與西湖貫通三大工程。
(三)信息化、國際化:抓住杭州「旅遊西進」和城市國際化建設契機,藉助高新產業和旅遊景區的快速發展,通過信息資源的整合和行業規范的整改,發展現代化的電子商務和中介服務系統,加快杭州的城市國際化進程建設。重點建設:西湖區旅遊信息服務中心和重點景區旅遊信息中心建設;建立西湖區旅遊信息資源庫和商貿信息資源庫建設。
(四)城區國際化建設:緊密配合杭州建設國際性城市的目標,完善旅遊產品的國際化、市場營銷國際化和服務的硬體、軟體國際化戰略等,真正融入杭州國際化建設進程中去。主要項目:黃龍國際信息中心的建設;配合高校建設,提升西湖區和杭州的城市名片;加快轉塘物流中心建設步伐;加快建立與國際慣例接軌的經濟社會管理體制;加快高新產業的發展;加強交通和通信設施建設;提升西湖區旅遊業的國際化戰略水平。
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
范圍包括:西至繞城公路(320國道以北)、轉塘科技園區(320國道以南),南至袁浦路,北臨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一期界限,東至錢塘江,總用地面積1811.70公頃。以之浦路、320國道和之江大橋連線為界,分為三個組團。320國道以北為「北組團」,320國道以南,之浦路以西為「西組團」,320國道以南、之浦路以東為「東組團」。開發導向:高檔次休閑度假、會展服務,以及康體健身和文化類休閑娛樂項目。並提供高檔次餐飲和住宿服務設施。與轉塘旅遊集散城鎮在產品結構上形成互補,共同打造一個能夠滿足不同層次需求的生態型城郊度假休閑中心區。
黃龍商務圈
范圍包括翠苑、西溪、北山、靈隱、古盪、文新街道。北至餘杭塘河;南至西湖景區北界;東至莫干山路環城西路;西至蔣村鄉和留下鎮邊界,包括浙江大學玉泉校區。開發導向:商務會展服務、總部經濟、IT商貿經濟。可分為:商務辦公;電子信息;綜合商務;休閑娛樂;時尚購物;產學研服務等六個小區。發展目標是將這個區域培育成為以電子信息產業、體育事業、會展服務和高校產學研基地的四大產業支柱,以旅遊接待、總部辦公、餐飲住宿、休閑娛樂等提供全面配套服務的綜合性商務圈。
三墩科教文化、生態辦公區(EOD)
三墩鎮目前已經開發和將要開發的幾個大型項目主要有:西湖科技經濟園、三墩科技經濟園、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省政府廳局機關辦公區等。在提高現有農業科技水平,以高效農業增產的同時,搞好生態環境建設,營造以幽靜的環境、清新的空氣和優美的生態景觀為特色的綠色辦公區,吸引政府部門、高校院所和高科技企業入駐。三墩EOD可分為浙大校區、政府機關辦公區、三墩商務區三個模塊。開發導向:科教服務、政府型商務、公共服務和休閑度假。通過發展配套服務性企業來獲取經濟增長點,解決居民就業。
西溪濕地休閑、會務度假區
蔣村鄉和留下北面與蔣村交界,面對西溪濕地的山腳地帶。可分為沿天目山路為會議場館區、蔣村西溪原生態濕地休閑區、留下古鎮區等三個區塊。區內以西溪濕地以及千年留下古鎮及小和山文教園區為依託,打造休閑公務度假區。開發導向:休閑度假、觀光商務。
龍塢鄉村度假、茶文化休閑區
龍塢鎮及龍塢風景區所規劃的地域范圍。以大清谷、龍塢茶、美女峰為依託,利用茶農村落和大面積茶山,開發鄉村度假和茶文化休閑旅遊。龍塢鎮的村莊應以6300畝茶園為背景,庭院式茶鄉村落為依託,開展飲茶、品茶、體驗茶文化、感受茶鄉生活、吃農家飯、住農家等旅遊項目。可分為:大清谷休閑度假品茶、美女峰觀光康體、午潮山——龍塢、白岩山、茶園五個區塊。開發導向:鄉村休閑度假,茶園觀光,健身康體,營造中國最大的茶鄉休閑村落群。
轉塘藝術特色旅遊集散城
轉塘鎮地處近郊,是「三江兩湖」黃金旅遊線的必經之地,歷史上是上泗地區的中心,水路交通發達,區域位置得天獨厚,有條件打造成為杭州市通往西部地區的旅遊集散城鎮。同時,轉塘鎮已經與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范圍重合,周邊有龍塢風景區、未來世界、宋城主題公園、大清谷等眾多已經開發成熟的旅遊景點。隨著轉塘鎮旅遊餐飲住宿和休閑娛樂配套設施的完善,將會以相對低廉的價格、便捷的交通和豐富的夜生活,吸引西湖風景區的遊客,沿著虎跑路和錢塘江構成的旅遊走廊流入轉塘鎮。可分為旅遊城鎮服務區、旅遊集散中心、環轉塘鎮周邊旅遊憩區等三大模塊。開發導向:旅遊集散、餐飲住宿、商務會議、休閑娛樂、農貿市場等。以視覺藝術為該鎮的主要特色。
靈山幻境生態旅遊區
范圍包括周浦鄉,東與袁浦接壤,北以石龍山與轉塘鎮為鄰,西、南以大嶺、如意尖、狗頭山、萄葡山和富陽為界。可分為:大塢休閑度假、靈山幻境度假兩大區塊。開發導向:休閑、度假、時尚旅遊。本區山青洞異,風清氣爽,以靈山洞和風水洞及大塢盆地為依託,營造靈山幻境景區。
袁浦現代農業觀光區
袁浦鎮轄區。東南、東北瀕臨錢塘江,西南、西北與周浦、轉塘相接。本區處於三江交匯處(浦陽江、錢塘江、富春江),交通便利,資源豐富,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以長安沙、元寶沙為依託,營造休閑農業觀光區。分為長安沙度假觀潮、袁浦高科技農業觀光兩大區塊。開發導向:休閑度假、傳統觀光、康體、科教。
⑦ 杭州市旅遊業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旅遊業管理,規范旅遊市場秩序,維護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促進旅遊業發展,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凡在本市行政區域(包括市轄縣、市)內從事旅遊經營服務和進行旅遊活動的單位和個人(以下簡稱旅遊經營者),均應遵守本辦法。第三條本辦法所稱旅遊業,是指利用旅遊資源和設施,招徠、接待旅遊者,為旅遊者提供交通、游覽、餐飲、住宿、購物、文化娛樂等綜合性服務的行業。第四條杭州市人民政府旅遊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市旅遊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和監督檢查工作,並對全市旅遊業實行行業管理。其主要職責是:
(一)會同計劃部門編制全市旅遊中長期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並組織實施;
(二)會同有關部門進行旅遊資源的普查,編制全市旅遊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規劃,指導、協調和監督旅遊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
(三)負責全市旅遊業的指導、監督、協調和管理;
(四)組織指導旅遊宣傳促銷工作,開拓國際國內旅遊市場;
(五)按規定審查、審批旅行社、旅遊定點單位和旅遊飯店星級評定,管理導遊人員;
(六)組織指導旅遊業管理人員和導游的教育培訓及旅遊從業人員技術業務等級評定工作;
(七)會同有關部門指導旅遊安全工作;
(八)受理旅遊者的投訴,維護旅遊者的合法權益;
(九)承擔市人民政府賦予的其他職責。
縣(市)旅遊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轄區內的旅遊業管理工作。
風景名勝區及旅遊度假區管理機構按其職責范圍在旅遊行政主管部門的宏觀指導下,負責本區域的旅遊業管理工作。
各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協同旅遊行政主管部門做好旅遊業管理工作。第五條發展旅遊業必須堅持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充分發揮旅遊資源優勢,突出地方特色,保證優質服務。第六條市人民政府制定《杭州市旅遊業發展規劃》。各縣(市)人民政府應制訂本地區旅遊業發展規劃,並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旅遊資源。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破壞旅遊資源。第八條旅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應當堅持「統一規劃、依法開發、體現特色、合理利用、科學保護」的原則,符合旅遊業發展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第九條鼓勵發展休閑度假旅遊、會展旅遊、商貿旅遊、生態旅遊、民俗旅遊等多種旅遊,豐富旅遊活動的文化內涵,促進「行、吃、住、游、購、娛」旅遊六要素的整體協調發展。第十條鼓勵國有、集體、個體私營、外資等多種經濟成份參與杭州旅遊業的開發經營,多渠道、多形式吸引社會資金發展旅遊業。各級人民政府應制定相應政策鼓勵和支持外地企業來杭投資旅遊業;鼓勵外商投資旅遊景點項目;鼓勵本市企業生產有地方特色的旅遊商品,並在技術改造、新產品研製、對外促銷方面給予扶持。第二章旅遊經營與管理第一節一般規定第十一條經營旅遊業務應按有關規定經主管部門審查批准,並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准登記,領取營業執照後,方可經營旅遊業務。第十二條旅遊經營者應當依法經營,提高服務質量,自覺履行規定的或者與旅遊者約定的服務標准,保護旅遊者的人身財產安全。第十三條旅遊經營者應當對其從業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和在職崗位專業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旅遊服務質量。未經培訓合格的,不得上崗服務。第十四條旅遊從業人員應當遵守職業道德,不得有損害國家利益和人格尊嚴的行為。禁止利用工作之便收受回扣或額外費用;旅遊經營者也不得給予旅遊從業人員回扣或額外費用。第十五條旅遊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必須公開服務項目和服務收費標准,明碼標價,保證服務質量,不得擅自提高旅遊收費標准;不得圍隨兜售和強買強賣;不得銷售假冒偽劣商品;不得欺騙、脅迫旅遊者購買商品;不得勒索旅遊者的財物等。第十六條旅遊經營者參加境外國際旅遊展銷會或設立旅遊辦事機構,應報經市旅遊行政主管部門審核並按有關規定報批。
旅遊經營者舉辦全國性旅遊促銷活動,或者外地旅遊經營者在本市設立旅遊辦事機構,舉辦旅遊促銷活動,應當向市旅遊行政主管部門申報,並按國家有關規定報批。
⑧ 杭州灣海上花田生態旅遊度假區擬打造的特色基地有哪些
杭州灣海上花田純畢世生態旅遊度假區將建成為杭州灣南岸一個以大地藝術景觀和創意生態農業為特色的國內一流的濱海休閑旅遊度假勝地。這次開工的首期 項目佔地約660畝,由旅遊集散中心、七彩田園區、五彩做肢叢林區、十里畫廊區、水上花園區等功能區塊組成,預計建設工期為14個月,將於2015年春季向遊客開放。
該項目位於上虞濱海新城、嘉紹跨海大橋南橋頭堡,規劃面積1.3萬畝,總投資65億元,以綠色生態為主題,以濱海親水為特色,以創意農業為基礎,以田園生活為支撐,著力打造國內首家集農業、旅遊、文化、商業於一體的復合型旅遊商貿綜合體和長三角休閑旅遊新地標。 項目實行整體規劃,分步實施,預計到2020年左右,全面建成引領中國田園休閑生活風尚的國際化數虛濱海田園生態慢城和一、三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