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唐朝八大古寺有那些
1、興教寺
倚少陵原而建的興教寺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這里是我國著名高僧玄奘法師的長眠之地。公元664年,著名高僧玄奘法師圓寂後,葬於白鹿原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又改葬為樊川風棲塬,並修建了五層靈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肅宗題:「興教」二字,從此取名興教寺。
興教寺坐北朝南,門內鍾鼓兩樓夾道對峙,氣象庄嚴,遠眺終南山,峰巒疊嶂,景色秀麗,是佛教人士游覽和瞻仰玄奘遺跡的勝地。寺內藏有明代銅佛像、緬甸玉佛像各一尊,還有歷代經卷數千冊。周總理曾陪同印度總理尼赫魯來此瞻仰玄奘墓塔。
興教寺塔又稱玄奘靈塔。位於長安區興教寺慈恩塔院內,玄奘(602年-644年),唐代高僧,唯識宗創始人之一。圓寂後初葬白鹿原,總章二年(669年)遷葬今址立塔,建立寺,肅宗賜額「興教」。
2、觀音寺
新津觀音寺坐落在縣城南約7.5公里的永商鎮寶橋村境內,面臨邛水,背負群山,蒼松翠柏,清水環繞,山如九峰拱衛,狀如蓮花,故有"蓮華接翠"之稱。1956年8月16日,公布為四川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以驚世絕倫的明代壁畫著稱。
3、興國寺
興國寺,也叫興國禪寺,位於濟南市區的千佛山上。千佛山位於山東濟南市歷下區。興國寺坐落在千佛山陰山半腰,南依峭壁,北面泉城,是千佛山的主體建築。創建於隋開皇年間,時稱"千佛寺"。唐貞觀年間,經擴建,改稱為"興國禪寺" 。
4、洪福寺
洪福寺位於山西省五台地區,擁有彩塑的瑰寶的寺廟位置忻州洪福寺位於山西省定襄縣城東北23公里之北社東。建築原為一座寺院。現存坐北朝南正殿五間、東配殿五間、西配殿拆剩兩間,南面山門一座和四周圍牆。2000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華嚴寺
華嚴寺位於大同古城內西南隅,始建於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據佛教經典《華嚴經》而命名。兼具遼國皇室宗廟性質,地位顯赫。後毀於戰爭,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
寺院坐西向東,山門、普光明殿、大雄寶殿、薄伽教藏殿、華嚴寶塔等30餘座單體建築分別排列在南北兩條主軸線上,布局嚴謹。
華嚴寺佔地面積達66000平方米,是中國現存年代較早、保存較完整的一座遼金寺廟建築群,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被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6、禪經寺
禪經寺是始建於隋,是唐代長安城樊川八大寺之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小江村南神禾原北崖,與華嚴寺相對。歷史沿革禪經寺位於西安市長安區樊川神禾塬北麓。與長安少陵塬畔的華嚴祖庭華嚴寺隔川南北相望。該寺始建於隋朝,興盛於唐朝。
7、牛頭寺
唐代古寺--牛頭寺位於長安區韋曲鎮東南少陵原畔勛蔭坡上,距西安城約12公里,是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牛頭寺建於唐貞元十一年(795),又一說始建於唐貞觀六年(632),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改名為福昌寺,元佑元年(1086)復名牛頭寺至今。
8、法幢寺
法幢寺位於青海省西寧市南山公園南禪寺旁邊,是青海省最大的漢傳佛教比丘尼寺。法幢寺始建於1943年,原來位於西寧市城西區園樹庄。2003年為給西塔(西寧--塔爾寺)高速公路建設讓路,該寺從園樹庄搬遷到這里,這里原是"南山文苑"舊址。
B. 唐朝古都
唐朝的都城有兩個,分別是長安和洛陽。
1、長安
長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隋唐時期世界最大的城市。
長安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和隋唐大運河的起點,是迄今為止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的中國城市,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
擁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200多年(不計陪都)的建都史,歷史上曾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建都於此,唐朝鼎盛時期常住人口185萬。
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一千多年,被譽為天然歷史博物館,是國際著名旅遊目的地城市。
2、洛陽
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歷史上先後有多個王朝在洛陽建都。 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
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遷都洛陽,在東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18里處,新建洛陽城。
同年,改洛州(東魏改司州置)為豫州,三年又改河南郡,十四年復置洛州,轄河南、洛陽、偃師、緱氏、閿鄉、桃林、陝、熊耳、澠池、新安、鞏、宜陽、壽安、陸渾、伊闕、興泰、嵩陽、陽城等18縣。
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陽為都,稱東都。
(2)唐朝旅遊去哪裡擴展閱讀:
公元618年,李淵建唐,都是長安,唐太宗李世民是,下令修葺洛陽城,號稱洛陽宮。他曾三次來洛陽處理政務及外事,在洛陽宮居住二年之久。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高宗李治即位。
永徽六年(公元657年)一同來到洛陽,在此處理國家大事,以洛陽為東都。實際上唐朝的都城已從長安徙至洛陽了。唐玄宗在位44年,都洛陽10年。
安史之亂之後,唐中央的權力大大削弱,節度使的權勢越來越大。公元904年,宣武節度使朱溫,發兵長安,挾持唐帝(昭宗)遷都洛陽。
公元907年,朱溫廢掉唐帝(哀宗),唐亡。此後,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唐朝時期,東西洋並重,洛陽與長安都是世界上的名都。唐朝都洛陽的有唐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昭宗、哀宗6帝,前後30餘年。
長安城由郭城、宮城、皇城三部分構成。宮城位於郭城北部中央,有金碧輝煌的宮殿。皇城接宮城之南,設有中央衙署及附屬機構。
郭城內有南北向大街十四條,東西向大街十一條。明德門至皇城正門朱雀門的朱雀大街位於全城中軸線上,寬達150餘公尺,是今北京東西長安街寬的兩倍。
其他通城門的大街也多寬在百米以上。垂直交錯的大街將郭城劃分為108個封閉式的里坊,坊內有民居、官衙、寺觀等。
唐貞觀後對長安宮室進行增建,貞觀八年(634年)於太極宮東北的龍首原高地上建永安宮,次年更名大明宮。
龍朔三年(663年)後這里成為主要朝會之所。玄宗時又於藩邸興慶坊建興慶宮。此外,唐長安城的東南隅,還有風景游覽區曲江池,將風景區與都城相結合,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一個創舉。
唐長安城是中國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善的形態。它採用中軸對稱布局,規劃嚴謹,街坊整齊。其布局對東亞一些國家的都城產生過重大影響。
文獻記載長安的西市附近集居了許多中亞和西亞的「商胡」、「胡客」,其西南相鄰的崇紅坊,還設有波斯教寺。當時這一帶為中西貿易與文化交流的中心。
洛陽方面,唐武德四年(621年)曾廢除東都,毀洛陽宮厥。至顯慶二年(657年)恢復東都。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改稱神都,天授元年(690年)建都神都。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復位,復稱東都。
洛陽郭城平面接近長方形,周長約28公里。設八個城門,東、南各三門,北面二門,西面無門。宮城位於郭城西北角,東宮在宮城之東。
皇城繞宮城東西南三面修築。宮城北部有曜儀、圓壁二城。皇城之東又有東城,東城之北有儲存糧食的含嘉倉城。郭城內由垂直交叉的道路劃分成若干方形或長方形里坊。
北通皇城正門的定鼎門大街寬121公尺,是全城最寬的街道,其餘連接城門的街道寬41-59公尺。里坊有坊牆,四面設門,內設十字街。
據考證,洛水北有二十八個坊、一個市,洛水南有八十一個坊、兩個市,共一百零九個坊、三個市。
總之,長安、洛陽為當時中國的首都,也是世界名城,可惜安史之亂及其後的連年戰爭,使兩京受災慘重,故唐以後已難復舊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