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旅遊攻略 > 森林公園如何開發旅遊

森林公園如何開發旅遊

發布時間:2023-05-29 04:23:06

1. 森林公園如何經營

1、增加廣告宣傳,增強人們對天然氧吧、嚮往綠色自然的訴求。
2、建立具有濃郁森林特色的基層服務設返肆轎施,把該森林公園的品牌特色打好,否則人們來過一次後,發現沒有什麼意思的話,就沒有吸引力了,森林公園需要更多的他人宣傳,才能做好。
3、與旅行社團等合作開發,按比例或收入分成,等等。
4、提高森林公園內部的管雹坦理漏肆水平,也許有人認為公園不需要管理,但是如果你能把森林公園所具有的、獨特的優勢挖掘出來,並進行適當的包裝宣傳,就能獲得適當的收益,對於公園的維護、升級、改造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5、一定要記得有個整體的規劃,對森林公園作個合理的定位,這點應該放在第一位的。

2. 利用動植物資源可以開展哪些旅遊項目

如湖南衡山龍池蛙會、雲南大理蝴蝶會、河南洛陽牡丹花會等。其中沂動植物園新址位於臨沂經濟技術開發區朝陽街道辦事處, 臨沂動植物園原址變身國際雕塑公園。臨沂動植物園是沭馬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園區總體規劃佔地面積 3000畝,投資10億元,是集動物園、植物園、青少年綜合實踐園、青少年職業體驗園、國防教育園、園林研究所、沭河沿岸娛樂區「七園一體」的高檔大型公園。

飼養展出動物種類達180餘種,2000多頭(只),建有國內品種最全的百鳥園,並是在這里,遊客可以近距離觀賞國寶大熊貓的憨態可掬,可以親眼目睹身披「黃金斗篷」的國寶金絲猴的攀爬跳躍,可以一睹「叢林之王」 東北虎、 白虎、 孟加拉虎的威風凜凜,可以暢享 海獅等動物表演帶來的視覺盛宴,可以體驗驚險刺激、精彩紛呈的游樂項目。

(2)森林公園如何開發旅遊擴展閱讀

以自然環境為依託,通過大面積的天然林或者人工林建設和野生動物保護,具有獨特自然景觀以及多樣化生態系統的公園,森林公園有助於維護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實現人與生態圈之間的平衡,保證生物多樣化,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生態功能以及社會功能。

我國林區資源中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並且其自然生態、歷史文化以及審美價值等都十分獨特,而建設森林公園就是要科學地開發和保護自然遺產資源,使人類文化的多樣性、生態的多樣化以及自然景觀得到保護與延續,這對於社會的文明進步有著重要的影響。

近年來,人們對於回歸自然、走進森林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漸增強,這對於森林旅遊資源的開發有著重要的作用,森林公園旅遊也逐漸成為旅遊市場中新的亮點。

3. 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旅遊規劃

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面積105萬畝,是全國最大的森林公園,與樂山大佛、峨眉山構成了川西南旅遊「金三角」。瓦屋山生態資源豐厚,道教文化源遠流長,而其如屋似桌的獨特山形更

規劃認為:多元、獨特的生態環境資源是瓦屋山旅遊區核心競爭力的根本所在,從區域與項目發展大背景的整體思路出發,結合本項目自身和周邊發展的實際情況,運用現代休閑理念,適度開發具有地域文化底蘊的項目,是本項目的發展之路。規劃充分利用區塊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奇特的高山台地的資源依託,從合理的區域定位和長遠發展前景出發,蠢悶突出中國早期道教文化發祥地的品牌依託,以及奇特高山台地風情、豐富山水森林景觀生態這一鮮明資源特色。絕無僅有。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委託下,我們編制了從區域規劃、景區規劃到詳細規劃的系列規劃。
以有利於整個區塊多種產業和諧發展為前提,發揮其生態良好、文化內涵深厚、旅遊資源豐富的有利條件,按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氣與精緻、遠古與時尚相結合的總體思路,以道教為主線,「山水文化為體,道教文化為點魂」,高起點、大手筆地建設文、景、旅緊密結合的現代休閑旅遊度假景區。

最終,通過ISO9001、ISO14001和OHSAS18001,以及加入綠色環球21、世界人與生物圈項目等舉措,按照國際化的要求高度,建設成國家AAAAA級精品旅遊區、中國西部地區最具特色的生悉喊態型度假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勝地。景區仍在建設之中,在不久的將來,一個新興的旅遊區將屹立於天府大地之上。
備註:公園正在修整,至2015年10月1日方至開放,避免驢友不必要帶陸彎的徒勞,廣而告之。

4. 森林公園的新型旅遊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旅遊業的發展和林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森林旅遊開發日益受到重視,森林公園也應運而生,而且發展十分迅速,已達到相當大的模程度。森林公園的建設不僅開發了旅遊資源,增加了經濟收入。還對保護森林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促進森林資源的持續利用做出巨大貢獻。
森林是一種很有價值的資源。森林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它不僅能為社會提供木材和林副產品,而且還具有多種功能,尤其在防止污染,保護和美化環境方面更具有突出作用.但是,世界各地的森林資源正日趨減少,人類的生存資源正在受到威脅.面對這種情況,各國的林業工作者正在做出積極努力,一方面採取各種措施大力保護森林;另一方面尋求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的途徑,使森林發揮盡可能多的利益.
利用森林環境開展各項旅遊項目,是在不採伐,或少採伐、不破壞森林的條件下發揮森林效益的一種方式。這種利用方式越來越受到各國人們的歡迎和重視。在森林的環境中,不僅山清水秀、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尤其在一些針葉林中,還有大量的負離子,它能消除人們的精神疲勞,促進新陳代謝。 我國森林旅遊資源豐富,且發展初具規模。但從發展過程及現狀來看,我國森林旅遊產業仍然存在經濟效益 不明顯,政府主導功能弱化等問題,鑒於此本文提出一些對策。
一、深化生態意識,加強政府引導
森林旅遊作為生態旅遊的一種,它構成了我國生態旅遊的主體。森林旅遊不同其他旅遊,它的主體應該空橘包括旅遊者、旅衡衡游經營者和政府決策者三個方面,忽視任何一個方面,都是不完整的。從旅遊者的角度說是一種高層次的旅遊活動,是旅遊活動的一種高級階段,同時這種旅遊又分為由低級到高級的層次;對旅遊開發經營管理者來講,則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先進的旅遊開發經營管理思想和理念,是一種旅遊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模式;對我國政府部門來講,是以生態學思想為指導,以保護自然和社會環境,保護原生和諧的傳統文化,發展地區經濟,提高居民生活質量,讓居民和旅遊者在受益和休閑遊憩活動中得到教育,並最終自覺保護環境的一種生態經濟型系統工程,是實現森林旅遊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方式。而政府作為森林資源的管理機構,森林旅遊的發展要實施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戰略,政府主導並非政府直接經營管理,而是要為森林旅遊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重視旅遊地形象建設和產品開發
建設旅遊地形象,第一步要進行形象整合。形象整合是以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觀念來提煉主題,設計鮮明形象的過程。形象整合的第一步是確定形象載體。森林風景資源或森林風光資源不僅僅表現為森林、園林、古樹名木、奇花異草等多姿多彩的景象,而且森林中往往蘊涵許多自然、人文景觀,與山、水、泉、瀑、洞、峽、寺廟、古墓、歷史遺跡、名人游蹤等相互映襯,但對森林資源豐富地區而言,首先,要考慮自然風光,因為,森林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植物物種、山勢都體現出不同,同時在周圍地區至全國范圍進行比較分析,選擇特色鮮明的擔任形象使者;其次,從當地物種的演化歷史和現存咐虧做物選擇珍奇特異物種作為形象使者;再次,利用人文景觀、歷史跡蹤和自然景觀緊密結合的優勢來展示區域旅遊形象。形象整合的第二步是藝術加工過程。主要是結合市場導向,以規劃專家為主體,進行巧妙構思與創意,如形象定位和主題詞設計等。接下來要對形象載體進行精心設計,凸顯它的唯一性、獨特性,使旅遊地吸引力增強,才能更好地拓展市場與國際旅遊市場結合。
旅遊產品的開發要以市場為導向,開發森林景觀資源,制定森林旅遊產品開發戰略,調整森林產品結構,改變產品結構單一的局面,使森林旅遊的活動內容多樣化,除觀光旅遊產品外,開發文化含量較高的旅遊產品,如利用動植物資源、空氣負離子資源、宜人的氣候資源、潔凈的水資源以及新鮮的空氣、寧靜的環境等開發靜養場、森林浴、康健步道、眼睛保健中心、足道館、運動和平衡神經鍛煉場、森林療養所等;增加參與性、健身性、挑戰性的專項旅遊產品開發以滿足市場的不同需求,諸如野營、徒步越野、攀高登山、垂釣、水上娛樂等一系列較為古樸原始的健康游樂活動,同時注意加強特色旅遊紀念品的設計。 由於森林公園是新生事物,人們對「森林公園」這一名詞的真正含意並非完全理解。普通的「公園」人們並不生疏,它常指城市中供居民娛樂消遣的公共設施,而森林公園卻不能理解為「森林」和普通意義「公園」的簡單疊加,而是有特定的含義,森林公園中的「公園」為一專有名詞,來源於國外的「國家公園」(NationalPark),而國家公園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自1872年美國建立「黃石國家公園」後,「國家公園」一詞就在全世界許多國家使用,盡管各自的確切含義不盡相同,但基本意思都指一類自然保護區。鑒於國家公園的普遍存在,1969年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IUCN(世界自然保護同盟)第十屆大會作出決議,對國家公園進行定義,明確規定國家公園必須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徵:
1、區域內生態系統尚未由於人類的開墾、開采和拓居而遭到根本性的改變,區域內的動植物種、景觀和生境具有特殊的科學、教育和娛樂的意義,或區域內含有一片廣闊而優美的自然景觀。2、政府權利機構已採取措施以阻止或盡可能消除在該區域內的開墾、開采和拓居,並使其生態、自然景觀和美學的特徵得到充分展示。3、在一定條件下,允許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娛樂為目的的參觀旅遊。
以上三個特徵正是區別普通的「公園和「森林公園的關鍵所在。顯然,國家公園強調其自然生態系統及其科學意義的特徵,這是普通的公園所不能具備的,而森林公園卻基本具備了上述三個特徵。森林公園的景觀主體是森林植被,多為自然狀態和半自然狀態的森林生態系統,常常擁有比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且該區域已由地方政府劃出,給以特別的保護和管理,並主要用於開發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娛樂為目的的旅遊活動。因此,我國的森林公園相似於國外的國家公園。應該指出,國家公園是一類保護區的總稱,擁有多種景觀類型。森林公園的景觀特徵是森林植被,它僅為國家公園體系中的一種景觀類型,除森林公園外,國家公園類型還應包括地質公園、海洋公園、草地公園、荒漠公園、濕地公園等。

5. 如何開發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顧名思義就是到生態環境優良優美、空氣質量最高的地方去旅遊,而這樣的地區卻非自然保護區莫屬。所以要開發生態旅遊,自然保護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優勢。那麼保護區如何才能有效地、科學的開發生態旅遊?保護區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對生態旅遊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包括社會的需求和國際趨勢。現在就個人觀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分析。

1 生態旅遊發展的國際趨勢。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類生活水平和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不停地提高,追求回歸自然,並以優良的生態環境為依託的復合觀景、度假休閑及專項旅遊,使世界的生態旅遊產業市場需求不斷轉型升級,以森林旅遊為主要形式的生態旅遊業已在世界各國迅猛發展,遊客人數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成為旅遊業發展最快的部分,如肯亞,尚比亞,台灣,不丹,日本等。但是,與熱潮澎湃的大眾旅遊相比,我省的自然保護森林生態旅遊資源卻幾乎依然保持「靜養深閨」的狀態。國家旅遊局有關負責人說,森林旅遊以其良好的綜合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特性,已成為具有活力和希望的「朝陽產業」。

2 生態旅遊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經濟效益。

1982年9月,我國建立首個國家森林公園———湖南張家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標志著我國自然保護區森林旅遊開始起步。到上世紀末,我國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已達953處,經營總面積85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0.85%,其中國家森林公園306處。1994至1998年,森林公園接待遊客年均增長率為15%以上,年均接待遊客達5000萬人次,占同期國內旅遊總人數的10%以上,全國森林公園接待遊客總數達3.5億人次,森林公園直接收入2.6億多元,社會綜合旅遊收入超過150億元,有近12萬農民依託森林公園,通過從事森林生態旅遊業走上了脫貧的道路。1999年,全國森林公園直接旅遊收入超過5億元。就我省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言,它的發展歷經從原來依靠砍伐森林資源為主的生存模式,逐步轉向利用水資源開發小水電的進展模式,如今已經開始以科學的發展觀,持續有效利用森林資源走上生態旅遊的科學發展模式,使社區的老百姓逐步走上脫貧致富的生活。所以對更高層的國家管理機構而言,開發生態旅遊是使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科學之道。

3 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是引用自己的自然優勢。

華南虎省級自然保護區是全省研究蝴蝶、蜻蜓、蛾類等昆蟲和野生動物最理想的地方,因為它有酷熱和寒冷,潮濕和乾旱,石灰岩與茂密的森林,低窪的平原和高山,以及多變的植物群落與分明的季節變化,使得這里的自然資源多樣性豐富多彩。

3.1 自然資源。 華南虎省級自然保護區地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均受季風的影響,冬半年盛行東北季風,夏半年受副亞熱帶高壓的影響,其西緣偏南汽流給雨區輸送充沛的水汽,森林植被隨著雨季的到來生長加快;南緣則是熱帶輻合區和台風活動的雨帶,山區在副高壓的控制下,雨季結束後即轉為旱季。地質地貌幾經造山運動的影響,以及流水、風力等各種外力作用,形成多樣性的地貌,地勢陡峻,丘陵豐富,嶺谷排列有序;由於地形豐富多樣性,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土壤組合,雨量充沛,動物植物種類多樣性,林種豐富。

3.2動物資源。 保護區境內物種資源豐富,是難得的物種基因庫。據初步調查統計,該區現已發現脊椎動物5綱33目77科449種,其中魚綱5目14科43種;兩棲綱2目7科34種;爬行綱3目10科76種;鳥綱15目21科211種;哺乳綱8目25科85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62種(華南虎、豹、黃腹角雉等9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熊、藏酋猴、水獺、鴛鴦、穿山甲、白鷳等53種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占自然保護區內449種陸生脊椎動物的13.81%。另有「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脊椎動物」共257種,占保護區內陸生脊椎動物總物種數的57.24%。廣布種76種, 佔16.93%。還有更豐富的昆蟲資源。

3.3植物資源 。保護區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尖闊混交林,灌叢與草地交疊,森林覆蓋率為73%,活立木蓄積量為6100萬m3。保護區植物種類組成較豐富,植被外貌終年常綠,群落結構多樣性,藤本植物較多。有維管束植物1333種(含珍稀瀕危植物2種和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10種),隸屬於290科1031屬。其中,以熱帶、亞熱帶植物種為主,佔56%,世界廣布種佔19%,熱帶種佔18%,溫帶種佔7%。植被的植物種類組成以殼斗科、樟科、木蘭科、杜英科、金縷梅科、山茶科、安息香科、山礬科和杜鵑花科為主,大多數是當地發生發展起來的華南植物區系,是特有科屬分布中心之一。

4 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規劃。

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不能人雲亦雲,因為全省各個保護區的資源大同少異,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產品,那絕對不能把遊客從千里之外吸引過來,尤其是那些地處偏遠山區的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的競爭壓力更大。所以,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必須有自己的產品,讓旅遊消費者在休養度假、享受高質量的空氣和優美的自然環境的同時,使人們能夠看得到和聽得到野生動物資源的實物聲音,使他們從感官上獲得自然中的產品,有所收獲。所以,自然保護區在規劃設計時,應考慮到一些實在的、看得到、摸得著、聽得到的生態產品。

4.1觀賞動物資源的引進與保護。觀嘗動物資源絕對不象動物園中的那樣,動物被長期關閉在一個狹窄的場所中;保護區如何把野外的野生動物資源引到遊客觀察的視野范圍內,讓遊客用望遠鏡就能觀察到自然界中的野生動物,那種親臨的「快感」體會不言而喻。但是,這是一個長期而有科學的計劃,是一個系統工作。

4.1.1野生短尾猴的引歸與放生。短尾猴是靈長類動物,是人類喜歡的野生動物之一,如何把野外短尾猴吸引到景區附近和如何使野生短尾猴不懼怕人類?看過《獵人和狼》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獵人把狼的糼崽抱回家飼養,狼崽與獵人共處一家,後來飼養長大的狼把親狼帶回家,獵人與狼互不相擾,你不侵我,我不犯你,成為好友。這說明動物與人是可以交流的,所以把野外短尾猴引到景區附近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必須講究科學與方法,在目標景區附近插種各種各樣的「果類」植物,營造一個靈長類動物喜歡的棲息環境,但應盡量避免破壞原生態,與此同時,利用同類的聽覺和嗅覺與繁殖的季節性將人工飼養馴化的短尾猴放生到大自然吸引野生短尾猴。

4.1.2雉科鳥類的引歸與放歸。雉科鳥類的引歸相對簡單一些,飼養與繁殖、人工孵化與研究同時進行,科學研究與雉科鳥類資源的引進同步進行,人工孵化也可以開發成為旅遊科教宣傳項目的一個內容。利用雉科鳥類繁殖快、數量多與成活率高的特點,將一定繁殖數量的雉科鳥類放歸大自然,這樣不但在給保護區增加鳥類資源,同時,也會引來更多的鳥類和食肉動物資源,增加生態旅遊的可觀性。

4.1.3觀賞昆蟲的引歸與保護。蝴蝶愛花蟲子愛草,我們可以利用「蝴蝶效應」種花引蝶,當然必須種上一些寄主植物,如巴黎翠鳳蝶,碧鳳蝶,青斑蝶,青鳳蝶,獒夾蝶等昆蟲喜歡的植物,給昆蟲種類營造一個「花的海洋」,既自然又生態,遊客在欣賞「奇花異草」的同時,也能欣賞到色彩斑瀾的蝴蝶,給遊客一種容入自然賞心悅目的感覺,這才是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的產品和特色。

4.1.4放生項目的開發引用。放生項目的開發是尖對飼養動物的繁殖而言的,當繁殖到一定數量後,進行一次放生宣傳,讓繁殖成功的動物「生於斯,放於斯,回歸大自然」,同時讓所有「熱愛大自然的遊客」參與到放生行動中去,增加收入,增強宣傳,寄教於樂,多重目標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4.2野生珍貴植物資源的馴化與展示。遊客自遠方來,能夠進到保護區已經是很不容易,如果再讓他們爬山到某一個山頭上去觀賞各種珍稀珍貴的植物,這樣未免太不人性化。所以,在開發生態旅遊規劃時要適度考慮將一些珍稀珍貴植物種子或引種馴化,在景區中培育研究和馴化展示。

4.3社區景觀與人紋。在保護區范圍內有一部分屬石灰岩地區,岩石構成主要是可溶性岩,如石灰岩、白雲岩等。在自然界不流動的水質很容易達到飽和狀態,流動性使不同濃度的飽和水溶液相混合產生混合溶蝕作用,使岩石易被富含二氧化碳的雨水所溶解,在地表形成許多的裂隙、溶溝,甚至落水洞、溶蝕漏斗、溶蝕窪地等。保護區中有一個洞穴,深約200米,在洞中沿途溫度升高或壓力降低時,使水中CO2含量減少,造成碳酸鈣的重新沉積,使洞穴中寬廣的地方沉積景觀豐富。由於大氣降水的大部分都從落水洞、地表裂隙通道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因此,這個地區地下水十分豐富,而地表水相對較少,所以,保護區中水庫成為養一方人的飲水資源,成為社區自覺保護的水資源;還有風水林和流傳著一人一天耕種10塊地的神奇故事。

4.4景觀規劃與觀賞路線的建設。 景觀規劃與觀賞路線設計應由保護區專業人員參與設計與確定。功能分區及設計構思 分為三大功能區塊:沿水庫環線區,登山觀賞區、動物觀賞景區。

4.4.1郊遊徑:在現有道路基礎上設立,一條環繞水庫的鵝卵石環道,寬度為2米,總長3.5公里,主要是供遊人步行使用,同時設計一些錘釣小屋。

4.4.2健行徑:在主環路外圍形成一條游覽路,鼓勵遊人進行各種健身活動,路面寬為2米,總長8公里,材料可採用本地石材。

4.4.3登山徑:在健行徑的外圍設登山徑,總長10公里,依山勢而曲折變化,適合登山愛好者。在以上三條主要環道之間,依據人的步行習慣及功能分塊要求,形成許多步行小徑,路面可為砂土,碎石等。

4.4.4停車場:在主入口處,設置停車場,遊人僅可步行游覽,簡化交通及安全性。

5 開發生態旅遊要遵守的原則。

保護區的功能與職績是保護自然資源與環境,所以很多自然保護區犧牲了發展的機會而把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得很好,但是,這是一個片面性的不發展的極端認識。所以,自然保護區和它的社區要持續有效的發展,開展生態旅遊是必要的而且很重要,為此,開發生態旅遊是以不破壞當地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首要條件,同時還要對當地的生態具有保護作用。成功的生態旅遊開發要保護好三個主要對象,一是資源環境的保護,二是社會文化的保護,三是經濟利益的保護,這三個內容對生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都具有特殊的功能。所以,為了實現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開發生態旅遊應堅持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5.1承載力控制原則。在對生態旅遊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應遵守生態規律,遵循生態容量的基本規律,精心測算最佳遊人數量,線路和關口的遊客容量。

5.2自然環保原則。生態旅遊不同於大眾旅遊,生態旅遊主要是以回歸自然為主題,貴在自然,貴在原始,應盡可能減少人為景觀,避免開發造成的環境損壞,規劃設計要簡朴、實用、方便,外觀要與自然環境容為一體。

5.3社區參與原則。開發生態旅遊,環境效益是根本,社會效益是最終目標,經濟效益是直接動力,只有社區的地方經濟發展了,社區的農民才會自覺主動地保護生態旅遊環境的保護。所以,在開發生態旅遊的過程中,要讓當地農民參與到旅遊服務中去,這樣即可以增強地方特有的文化氣氛,提高資源的吸引力,又可以讓當地農民從生態旅遊的發展中受益,改善當地農民的生活,直接緩解他們對生態旅遊資源的壓力。

5.4環保教育原則。生態旅遊與傳統的大眾旅遊不同,除了享受豐富的森林資源,它的另一個主要功能就是環保教育的功能,所以,在開發生態旅遊項目時,必須認真考慮在旅遊區中設計一些啟示遊客環境意識的設施和旅遊項目。

5.5加強旅遊規劃管理原則。生態旅遊資源是一種極為珍貴稀缺的資源,保護區應當認識到生態旅遊資源的價值,對生態旅遊要有科學的規劃管理,使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得到持續有效的利用和保護。

5.6清潔生產原則。在實際動作設計過程中,盡量不向環境中排放廢物,把旅遊對環境質量的不利影響控制在環境承載力范圍內,盡量使用如太陽能和風能等清潔能源。

5.7利潤回投原則。為了使資源環境保護工作得到持續有效的落實,在生態旅遊經營中也要求把旅遊經營所得經濟收入的一部分回投到環境保護中,使旅遊資源得持續的保護與利用。

5.8專業人員的培訓原則。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是一個保護與利用的系統工程,涉及的專業多知識廣,要求從業人員具有保護性開發意識,有很強的保護素質和保護知識,與大眾旅遊的服務培訓不同,從事生態旅遊資源開發與經營的工作人員必須經過專業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有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培訓。

6. 國有林場旅遊開發過程中應採取的措施是什麼

法律分析:1.加強林地補償費用的管理
按規定對徵用佔用林地徵收各項補償費用,是保護林地和維護國有林場權益的重要措施。征佔用國有林場經營區內林地的,應在省屬國有林場經營區范圍內制定異地恢復森林植被的措施。徵收的森林植被恢復費按省、設區市、林場2:1:7比例分成,其中:國有林場分成部分由省林業廳徵收後返還省國有林場管理局,由省國有林場管理局按照政府性基金管理的有關規定納入預算,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專項用於國有林場異地造林、森林植被恢復中卜與管護。國有林場要切實加強征佔用林地補償費用的管理,按有關規定用途專款專用,切實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2.理順林場管理體制
進一步完善現有經營管理體制,賦予國有林場管理部門的人、財、物管理許可權,真正建立起管人、管事、管資產相統一的運行機制。其中省級主管部門主要搞好宏觀調控、國有資產管理監督和設區市國有林場主管部門的考核。將設區市國有林場主管部門當作縣級單位看待,承擔相應的財產管理、人事管理、林地林權管理、林政資源管理等職責。取消縣級林業主管部門對國有林場的資源建檔統返飢計、木材運輸辦證等具體管理權,真正行使監督權。
3.調整林場產業結構
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增添發展後勁。發展非木質森林資源產業,培育園林觀賞植物、特色花卉、綠化苗木展生物制葯產業,培育名貴中葯材,引進優良品種,推廣應用先進技術用豐富的森林資源,發展森林旅遊業,興辦森林公園,開發森林旅遊、休閑、娛樂產業,創建綠色文明用國有林場資源優勢,創辦木材深度加工企業和傢具製造業、紙、板行業,提高木材產品的附加值。
4.提高管理人員素質
全面提高管理者的素質,是林場脫困振興,實現相持階段良性轉化的重要組織保障。因而,需要各地林業主管部門,按照國家林業局《關於加強林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的要求,把國有林場人才隊伍建設作為重點,納入林業人才隊伍建設規劃,並從實際出發,制定培育、選用和激勵人才的切實有效的辦法和措施,逐步建立一支思想品德好、富有林業專業知識和經營管理才能,熱心林業事業的優秀人才隊伍,特別是優秀場長隊伍。與此同時,還要積極採取措施,解決林場職工工資待遇過低、生活工作條件差的問題,創造一個能讓優秀人才充分施展才乾和健康成長環境條件,以利於吸引和留住人才,長期為發展林場事業服務。
法律依據:《國有林場管理辦法》
第一條 為規范和加強國有林場管理,促進國有林場高質量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國有林場的建設和管理,適用本辦法。漏培返
本辦法所稱國有林場是指依法設立的從事森林資源保護、培育、利用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公益性事業、企業單位。
第三條 國有林場應當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嚴格保護森林資源,大力培育森林資源,科學利用森林資源,切實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木材安全,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良好生態環境和優質生態產品的需要。
第四條 國有林場應當根據生態區位、資源稟賦、生態建設需要等因素,科學確定發展目標和任務,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積極創新經營管理體制,增強發展動力。
第五條 縣級以上林業主管部門按照管理許可權,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國有林場管理工作。跨地(市)、縣(市、區)的國有林場,由所跨地區共同上一級林業主管部門負責管理。
第六條 國有林場依法取得的國有林地使用權和林地上的森林、林木使用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

7. 怎麼開發旅遊景點

我國鄉村旅遊開發都有哪些主要模式?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解析,我國鄉村旅遊根據其資源特點及所開展的旅遊活動的內容可分為如下一些模式:
1、森林公園模式。對於那些區位條件好,地形多邊,山巒起伏,溪流交錯,森林茂密,景色秀麗,環境優良,氣候舒適,面積較大的森林地段可開發為森林公署使之成為人們回歸自然,休閑、度假、野營、避暑、科考和驚醒森林浴的理想場所。
2、度假區(村)模式。是指在自然風景優美、氣候舒適宜人、生態環境優良的景觀地帶建成的,以滿足旅遊者度假、休閑為主要目的場所。
3、野營地模式。野營是一種戶外遊憩活動,是暫時性離開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帳篷、高架帳篷床、睡袋、汽車旅館、小木屋等在郊外過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生態環境提供的保健功能,欣賞優美的自然風光並參與其它休閑娛樂活動的一項旅遊活動項目。森林野營地要求離城市30-160㏎左右,交通比較方便,但必須離開公路干線,具有良好的森林環境,氣候好,空氣潔凈,環境比較幽靜,有水源,避風,面積較森林公園小,但應大於公頃。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選擇地勢較平坦或有一些小起伏的地方建設野營地。也有人將野營地建在農荒地、草原、甚至沙漠邊緣。
4、觀光購物農園模式。開放成熟的果園、菜園、花圃、茶園等,讓遊客入內采果、拔菜、賞花、享受田園樂趣。這也是國外農業旅遊最普遍的一種開發。
5、租賃農園模式。是指農民將土地出租給市民種植糧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的園地。其主要目的是讓市民體驗農業生產過程,享受耕作樂趣,以休閑體驗為主,而不是以生產經營為目標。多數租用者只能利用節假日到農園作業,平時則由農地提供者代管。租賃農園所生產的農產品一般只供租賃者自己享用或分贈親朋好友。
6、休閑農場模式。是一種供遊客觀光、度假、遊憩、娛樂、采果、農作、垂釣、燒烤、食宿、體驗農民生活、了解鄉土風情的綜合性農業區。近年來,台灣的許多會議都移到休閑農場舉行。
7、農業公園模式。按照公署規劃建設和經營管理思想,將農田區劃為服務區、景觀區、農業生產區、農產品消費區、旅遊休閑娛樂區等部分,開成一個公園式的農業庄園。
8、教育農園模式。這是將農業生產和科學教育想結合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形式。農園中栽植的作物、飼養的動物、配備的傢具設備及所採用的生產工藝和耕作技術等都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教育農園可設置簡單的農業「博物館」陳列反映當地種養殖業生產歷史與現狀的農畜產品或圖片、農具、介紹農業生產工藝技術的資料等,並可在農園內建立演示區,再現農業生產歷史。這樣可以增加遊客對當地農業生產歷史的了解,激發他們愛農、興農、投身與我國農業建設的熱情。較具代表性的教育農園有法國的教育農場、日本的學童農園及我國台灣省的自然生態教室等。
9、農村留學模式。只指城鎮居民將子女送到農村就讀小學和中學,或在假期把孩子送到農村親屬家去寄宿,並參加農場作業、農村社區活動等,此即所謂的「農村留學」。這主要是為了培養青少年堅韌、朴實、健康、正直的人格。
10、民俗文化村模式。農村某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風情、文學藝術、園林建設、文物古跡,如衣著、飲食、節慶、禮儀、婚戀、喪葬、喜好、禁忌、歌舞、戲劇、音樂、繪畫、雕塑、工藝、寺廟、教堂、陵墓、園林等,這些都是重要的旅遊資源,對城鎮居民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可在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豐富的地方建設民俗文化村,舉行多種多樣的民俗文化活動,以招徠遊客觀光、度假和休閑。
11、鄉村俱樂部模式。如在原來知青集中的鄉村建立「知青俱樂部」;開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庫、湖泊、魚塘、河段建立「垂釣俱樂部」;選擇適宜的地方建設「鄉村高爾球俱樂部」或「鄉村高爾夫球練習場俱樂部」等形式多樣的鄉村俱樂部。

希望以上建議有助於解決親的問題,謝謝。

8. 森林旅遊目的地可開展的旅遊活動類型

項目:野外探險、採集標本、葯材、求生訓練、森林度假等。1.度假村、2.露營地、3.私人度假村。
在美國舉行的第五屆世界林業會議,是森林旅遊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里程碑,從那以後各國積極進行自然保護區及國家森林公園的規劃,這不僅為本國國民提供了飢巧健身益智的活動場所,同時也招徠了外國的觀光遊客,成為一項無煙工業。我國張家界森林公園的建立,標志著中國森林旅遊業作為一項產業開始形成。
國內森林度假開發的五大誤區
中國的森林度假資源豐富,但相關產品的開發尚處在極為粗放和初級的階段,主要存在幾個誤區:
1.很多景區在森林度假旅遊市場需求不穩定的情況下,盲目借鑒國外開發模式,運作旅遊地產項目,且大范圍、高密度的進行建設,將原有的自然生態資源強行改造成為人造景觀。這些項目具備盈利性,但也是對資源開發的極大浪費;
2.森林度假產品的獨立開發性不足,常常在現有觀光產品的基礎上進行捆綁,在景觀環境不能及時提升,私密性無法保證的情況下,難以打造精品度假項目,增加市場淘汰風險;
3.森林度假項目的開發運營模式不完整,多數項目運營主體缺乏全程的整合運營理念,沒有從市場角度出發的客觀策劃為依據,規劃建設方案完全從快速收益的角度入手,管理運營理念不夠先進,難以形成長效的良性發展運營模式;
4.由於對度假產品的本質不能很好透視,常常過分依賴觀光產品和文化產品,而忽視度假產品中,休閑要素和環境要素的建設;
5.森林度假產品的核心賣點可以歸結為前文提到的"3F",特別是"Fun(游樂性)"和"Free(自由度)"的打造,不能僅僅依靠硬體的模肢洞堆積,更是軟體體系的建設,包括個性化服務、森林遊憩方式的設計、游線組織、戶外活動空間的營造、景觀旦枯生態環境的提升、節點化服務以及安保系統等多個環節。
森林度假旅遊在中國的開發還沒有形成有效的模式和可以借鑒的成熟品牌,一方面市場購買尚不能提供足夠的支撐力,整體度假休閑環境不夠成熟,另一方面也說明森林旅遊規劃不能按照目前常規"快速盈利,產品堆積"的模式來操作。
以上信息採集自:http://www.566tx.com

9. 森林旅遊規劃怎樣做

一、什麼是森林旅遊?

森林旅遊是一種在特定的森林區域內為旅遊者提供游覽觀光、休閑度假、探險健身、商務會議的產品與服務的特色旅遊,是滿足人們回歸大自然願望的一種方式。

(一)資源及特徵

森林旅遊資源系指以森林景觀為主體,其他自然景觀為依託,人文景觀為陪襯的一定森林旅遊環境中,具有游覽價值與旅遊功能,並能夠吸引旅遊者的自然與社會、有形與無形的一切因素。

具有可持續性(可再生)與脆弱性(承載力)、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緊密結合、森林環境與珍稀野生動植物物種多樣性、功能多重性(旅遊、林下經濟、加工)、增智性(科普價值)等特徵。

(二)森林旅遊的特點

資源依賴性強。森林旅遊是以森林景觀、動植物資源、附存自然環境及相關人文景觀等旅遊資源為基礎形成的一種「資源型」旅遊方式。

季節性強。全年總體呈金字塔狀,5-8月份為旅遊旺季,其中7月份遊客做最多,其他月份依次遞減。個別景區因受氣候及主推產品影響遊客會出現波動,如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受夏季暴雨影響,遊客主要集中在3-6月;亞龍灣熱帶天堂森林公園受季節氣候影響冬季人多;長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受冰雪產品影響,冬季遊客增多。

制約性強。森林旅遊的基礎在於森林及其附屬資源,生態保護要扒橘求、區域位置偏遠、地形地貌限制和管理體制約束等,註定了森林旅遊發展在建設用地、遊客承載量及游覽方式等方面制約較多。

(三)森林旅遊的類型

依據載體不同可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旅遊景區和城市公園等;依據季節可分為春季踏青型、夏季避暑型、秋季觀葉摘果型、冬季避寒型和冰雪型;依據地域承載空間可分為山嶽型、山丘型、江河棗此培型、湖庫型、平原型、沙地型、海濱型和海島型;依據距城市距離可分為城市型、近郊型、郊野型和山野型;按規模可分為特大森林公園、大型森林公園、中型森林公園、小型森林公園、微型森林公園。

(四)主要客群市場及凳唯需求

依據全國森林旅遊市場分析:

依據市場距離分為本地市場、區域市場、全國市場。本地市場多以日常遊憩為主,反復性最強,消費能力最小,部分景區為核心市場,如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和海拉爾國家森林公園;區域市場多以周邊城市周末和短假出遊為主,距離短交通方便,是景區重要拓展市場,一般為周邊經濟、政治和文化地位相對突出的區域大中型城市,反復性強,消費能力較高,如千島湖國家森林公園周邊的上海、蘇州,九寨國家森林公園周邊的成都,西雙版納國家森林公園周邊的昆明等;全國市場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一線城市,其中尤以上海最為突出,反復性一般,消費能力最強。

依據消費能力分為區域基礎市場、北上廣深核心市場、其他輻射市場。區域基礎市場遊客受市場距離、區域文脈認同感較強(新奇感弱)和區域免費政策等影響,購買慾望較弱,主要集中在吃、行2個方面,但反復性最強,消費總體規模可觀;北上廣深核心市場遊客經濟基礎好,消費層次高,一次性消費能力強,反復性較強,主要集中於地方文化性、康養性、生態性和休閑性強的旅遊產品;其他輻射市場遊客受客群總體消費能力和反復性均一般,主要集中在吃、住、行3個基礎方面,附屬消費較小。

依據客群特徵可分為朋友,其次是親子、父母、個人,最後是情侶。以朋友為主的客群,無性別差異,對住宿、交通、特色旅遊商品和休閑娛樂產品要求較高,總體消費規模大;親子、父母、個人群體相當,對住宿、交通、餐飲、度假產品和文化產品要求較高,消費一般;情侶客群,對住宿、餐飲、特色旅遊商品、度假產品和互動體驗產品要求較高,單體消費能力較強。

依據遊客年齡特徵分為青年、中年、老年人和少年。青年市場,客群最大,反復性和消費慾望最強,消費能力較強,對交通、住宿、餐飲、休閑娛樂產品和互動體驗性產品要求較高;中年市場,反復性和消費慾望一般,消費能力最強,對交通、住宿、餐飲、度假產品和文化產品要求較高,較注重旅遊服務品質;老年人和青少年市場,客群較小,反復性最小,總體消費能力一般,對交通、住宿和文化產品要求高,最注重旅遊服務品質。

依據出遊方式可分為自由行、團隊游和自駕游。自由行客群規模最大,反復性一般,消費能力較強,最注重票價、交通、住宿及休閑旅遊產品等;組團遊客群規模較大,反復性差,單次消費能力一般,最注旅遊服務品質、住宿和休閑娛樂產品等;自駕遊客群規模較小,反復性強,單次消費能力最強,最注重交通、停車場和住宿等設施條件。

(五)森林旅遊開發模式

森林旅遊開發模式多是在確定其某一項主要功能同時附加多個次要功能,輔以「1+X」開發策略,完善內部旅遊產品。

生態保護型。以生態保護為主要功能,以「森林+保育科研+研學觀光+」策略,適度開展對生態環境低擾度的生態科普、自然教育活動和少量的探險活動。這類景區(點)一般位於偏遠地區,規模較大,資源較為單一,主要包括山野型森林旅遊區、原始森林公園、國有林場等。(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只允許科學研究與觀測,試驗區可開展研學和觀光等活動)

景區驅動型。以森林觀光為主要功能,以「森林+觀光+」策略,開發自然風光游覽和動植物景觀觀賞等主產品,復合開發休閑、游樂、度假、研學、運動和研學等旅遊產品。這類景區(點)資源依賴性強,一般具有強勢的森林資源,常位於城市遠郊區,主要包括郊野型森林旅遊區(點)、森林公園等。

休閑驅動型。以休閑娛樂為主要功能,以「森林+休閑+游樂」策略,開發森林觀光、消夏避暑、周末游樂等休閑娛樂型產品。這類景區(點)大部分為開放式或者年卡收費模式,多位於城市內或近郊區,規模較小,多為微、小、中型森林旅遊區(點)。

度假驅動型。以度假為主要功能,以「森林+度假+休閑+游樂」策略,開發休閑和度假等旅遊產品。多借勢森林公園良好的生態環境,以休閑設施+酒店/度假村為主要產品形態。這類景區(點)多位於經濟較發達的城市周邊,但同時具有特色的生態資源,如溫泉、雪、海洋、沙漠、草原等,對森林資源要求相對較低,包括避暑、辟寒型,中、大型,近郊型等森林旅遊區(點)。

綜合開發型。以多項旅遊功能為主,以「森林+觀光+度假+休閑+娛樂+體育+」等,開發森林觀光、度假、休閑、游樂等旅遊產品。此類景區(點)多依據市場需求開發,空間上呈現多組團形式。這類景區(點)一般資源特色和區位優勢極為突出,包括城市內、近郊型的森林旅遊區(點)。

二、森林旅遊發展怎樣?

我國目前發展森林旅遊的主要形式是建立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植物園以及在自然保護區開辟旅遊小區。其中,森林公園是主體。截至2017年底,全國森林公園總數達3505處,規劃總面積2028.19萬公頃。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881處、國家級森林旅遊區1處;全國森林旅遊遊客量達到13.9億人次,占國內旅遊人數的比例約28%,創造社會綜合產值11500億元。

森林旅遊發展的黃金時代。契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森林旅遊接待遊客量逐年提升,至2018年底約佔全國遊客接待總量的1/3。

高質量轉型發展階段。我國森林旅遊的載體如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基數大,但全年遊客接待量超超10萬的不足總量的1/4。隨著大眾旅遊和消費升級的發展、擴大內需戰略實施、生態和健康理念的不斷加強,森林旅遊區(點)數量和服務品質化需求越來強,旅遊產品逐漸從單一觀光向休閑、度假、娛樂和研學等綜合發展方式轉變,旅遊服務逐漸從特色化、定製化和精細化轉變。

三、森林旅遊規劃怎樣做?

(一)明確資源亮點和開發限制

資源亮點。認識資源,資源怎樣形成、歷史、品種和深度利用等。

景區開發難點。森林旅遊類景區存在4大難點,一是,用地,首先是用地規劃,再是坡度是否符合建設(如遊客中心、停車場等基礎用地);二是,生態保護,區域內是否涉及公益類、防護林、水源林或者生態紅線;三是,景區開發用水,涉及酒店用水、露營地用水和其他景區用水;四是,電的問題,怎樣拉電等。

(二)確定類型

依據規劃地森林資源情況、季節與氣候情況、地處位置判斷規劃景區的類型,此類型判斷存在兩種情況,一種,類型交叉,多為承載空間及城市距離較差,如張家界為山地型和遠郊型;另一種,可能的發展類型,如避暑、度假和冰雪、踏青觀花、賞葉摘果等。

(三)判斷主要功能

分兩種情況,一種,以生態保護為主;另一種,以旅遊開發為主。判斷條件分兩種情況,一種,政府文件及現有規劃中對規劃場地的定位,生態保護或旅遊開發為主;另一種,附屬資源定位,如涵養水源地、飲用水庫、防護林等,判斷是以整片保護為主,還是部分保護部分開發。

(四)選擇開發模式

依據主要功能確定及開發模式。保護方向更側重保護,少干預,注重對資源本底特色的挖掘和展示。旅遊開發方向,需以資源特色、資源組合、區域環境(氣候、設施)、城市距離、市場距離和用地條件等為基礎,確定其為景區驅動、休閑驅動、度假驅動或綜合開發型。

(五)選擇市場群體

依據開發模式、市場距離等綜合確定面向市場群體。可對多個市場分類交叉分析,確定各類市場中主要群體的需求,明確目標客群。

(六)確定開發理念及目標

開發理念,關繫到景區(點)的對外形象、開發模式及旅遊產品,通俗點講,開發理念決定著景區(點)將來為遊客呈現什麼。

依據開發模式和目標客群需求,及國家發展戰略、消費理念和行業趨勢等的發展,確定開發理念和開發目標。

(七)旅遊產品規劃

森林旅遊產品注重3F(Fun、Free、Fresh),即「一種充滿輕松樂趣,可以充分放鬆,無拘無束,體驗自然清馨環境」的狀態。

1.旅遊產品組成

旅遊資源是產品開發的基礎,開發理念及目標是方向。產品本身由產品類型和旅遊活動構成。

森林旅遊資源:本底資源,包括原始植物群落、彩色林、紀念林、古樹名木、山澗溪流和珍稀動物等森林景觀資源;組合資源,包括冰雪、溫泉、海灘、草原、江河、湖庫等。

森林旅遊產品:一般包括森林觀光、康養度假、研學科普、戶外休閑、體育運動等。景區(點)開發可依據景區開發模式,運用「森林+X」略,確定某一主要產品類型,並增加其他產品復合開發。

森林旅遊活動:活動是產品的主要構成成分,也是產品具體的打造思路。可據本底資源和選定的產品策劃相關活動,為下一步項目建設和策劃奠定基礎。

例:香山公園旅遊產品

觀光產品:依託原始植物群落景觀、彩色林景觀、花卉景觀等森林生物景觀,開發森林生物觀光旅遊產品;依託紅色抗戰建築景觀、古典皇家苑囿和寺廟建築景觀、古典碑刻景觀等人文建築景觀,開發歷史建築景觀觀光。開展生物觀賞、攝影寫生、山林徒步等活動。

研學產品:依託香山紅葉、古樹名木、森林保育等生態文化資源,開發森林生態生態科普產品;依託古典皇家苑囿營造、紅色抗戰歷史、佛教文化等歷史人文資源,開發歷史文化研學產品。開展自然課堂、偉人事跡研究、皇家文化研學、佛教禪修、特色節慶等活動。

2.旅遊產品分類

依據空間尺度,一般可分為區域旅遊產品和經營實體旅遊產品2類。

區域森林旅遊產品:區域旅遊規劃中,森林旅遊產品多依據區域森林植被、動物、地形地勢、江河湖庫等本地資源及周邊組合資源的特徵,分區域、分類型進行規劃,並對可拓展的旅遊活動進行簡要說明。

經營實體旅遊產品:經營實體一般指森林旅遊景區、森林旅遊區、森林公園、度假區等旅遊場所。產品多指經營實體提供給遊客旅遊吸引物與服務的組合總稱。一般依據經營實體開發模式和內部資源特徵,規劃設計直接面向遊客吃、住、行、游、購、娛等一線消費活動。

(八)空間規劃

依據規劃場地的特點,如地形、林斑、生物棲息地等特徵單元,森林保護核心區、緩沖區和試驗區,水源保護地和水源涵養地,以及旅遊產品概念性布置位置等,綜合確定空間規劃。

國內森林旅遊區大多也是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相對脆弱,過度開發容易打破生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依據這一特點存在3種普用空間規劃模式,如下:

1.二維空間空間模式

以「林內保護,林外開發」策略,構築「林內觀學,林外游樂」空間模式。森林內部盡量少規劃大體量的旅遊項目,以保護森林環境為主,可進行地干擾的觀光、徒步、研學、科普等活動;林外尋找合適地塊配置相應旅遊設施,如停車場、廁所、道路、標識等基礎設施,休閑、度假、娛樂、購物等旅遊服務設施。

2.立體空間拓展模式

依據森林多依賴山地的特性,以「山上保護,山下開發」策略,構築「山上觀學,山下游樂」的空間模式。山上以森林保護為主,開發地干擾的神態研學、自然科普產品或配置少量的探險和運動產品;山下以合適的地塊建設旅遊服務設施,配套停車場、廁所、對外交通和交通標識等基礎設施,遊客中心、休閑、娛樂、度假等旅遊服務設施。

3.層式空間拓展模式

平原或森林匱乏區,以森林資源為核心,以「核心吸引,分層拓展」策略,構築「心內文化,心外游樂」的同心圓式空間規劃,分層逐步進行旅遊開發。在開發時序上,按照與森林核心區的距離、對外交通等因素,將可建設用地劃圈分層。森林核心區以「軟開發」為主,突出整體氛圍,塑造景區文化內涵等,增強吸引力;核心區圈層外以「硬開發」為主,建設配套設施建,並依據景區發展和市場需要,不斷向外拓展。

(九)旅遊項目

項目是產品的產品的具象化。在旅遊規劃中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區域規劃,多以景區、旅遊區、度假區、旅遊小鎮等大尺度的經營實體為主;第二層次,經營實體規劃,多以小尺度的景觀、文化、運動等主題單元區為主,是直接面向遊客的一線消費場所。

1.區域旅遊項目

依據森林資源保護特性,一般可分為嚴格保護、有限利用和鼓勵開發等3中項目:

嚴格保護:多以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水源涵養地、防護林區等為主。在核心區進行嚴格保護,緩沖區適當進行科學研究和森林監測等科研項目,試驗區以低干擾的生態研學、自然科普項目為主,增加探險和運動等復合項目。可開展博物館、科普館、動物園、植物園、森林研學營地、森林徒步基地、叢林穿越等項目。

有限利用:多以生態脆弱的森林為主,包括國家森林公園、省級森林公園及森林保育功能為主的區域。在森林保護的前提下,限制性利用森林資源。在保護約束下,加強森林、山地及其他附屬資源的自然景觀挖掘,以觀賞遊憩為主,適度復合開發觀光、運動、休閑、游樂、度假旅遊項目;提升觀光游覽設施,完善餐飲、購物、住宿等配套設施建設。

鼓勵開發:以無限制條件或較小的森林區域為主。以旅遊開發為主,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全面利用森林資源,開發旅遊度假區、森林康養區、森林小鎮等設施體量較大的項目。

2.經營實體旅遊項目

依據規劃區域的開發模式,融合規劃區域特色資源和文化基礎上進行項目設計。在確定某一項主體產品衍生項目基礎上,可復合多重產品衍生項目。

如:廣西六萬大山森林旅遊區

「森林+康養+香文化」為主,開發了森林SP、森林心理診療室、森林日光浴、森林瑜伽、養生論壇、醫養園等項主體目,輔以香博物館、香療等項目。更拓展了「森林+康養+香文化+運動+知情文化」等常規旅遊復合項目,森林自行車賽道、森林騎行驛站、森林星空營地、森林音樂草坪、知情博物館、知情公寓等項目。

(十)游線組織

森林游線組織要遵循突出特色、節約時間、動靜結合和環線游覽等原則。游線組織一般分3種情況,主題型、時間型和綜合型,配置適當交通方式,適當穿插食、宿等。

主題型:主題型游線一般以某類文化、現象、運動等為主體,進行項目點的串聯,供遊客自由組合安排。

時間型:依據景區遊客停留時間,串聯不同的項目點,設計不同游覽時間的線路,可做1日、2日、3日游線等,內容分精華型和主題型等。

綜合型:一般依據遊客需求定製的游線,多為精華型、主題組合型等,可依遊客要求自由組合。

閱讀全文

與森林公園如何開發旅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