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旅遊地理學它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分別是什麼
旅遊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旅行游覽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又稱娛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系指觀光旅遊而言,娛樂地理學則包娛樂在內,是廣義的旅遊地理學,二者均為人文地理學的分支。
旅遊地理學不僅同地理學的許多分支關系密切,而且與社會學、民俗學、考古學、歷史學、建築學、園林學、經濟學彼此滲透,因此它又是一門邊緣學科。
旅遊地理學所研究的主要內容有:旅遊的起因及其地理背景,旅遊者的地域分布和移動規律,旅遊資源的分類、評價、保護和開發利用論證,旅遊區(點)布局和建設規劃,旅遊區劃和旅遊路線設計,旅遊業發展對地域經濟綜合體形成的影響等。
(1)旅遊者產生的地理背景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現代旅遊地理學研究始於20世紀20年代。麥克默里發表的《娛樂活動與土地利用關系》,被認為是現代旅遊地理學的第一篇論文。早在1935年,英國地理學家布朗就倡議地理學家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旅遊業上。
他和詹姆斯、卡爾森等先後論述了局部地區的自然資源、發展基礎、聚落構成的差異對旅遊業發展的影響,測定了旅遊形態及其經濟價值,並闡述了旅遊形態和旅遊設施的意義。
20世紀40年代艾塞林、迪賽對遊客客流進行了分析。50年代聯邦德國地理學家哈恩從遊客的性質、逗留時間、季節性變化方面劃分了德意志聯邦旅遊地類型。可是,這段時間內絕大多數旅遊地理著作主要是描述某些旅遊勝地,或限於一般論述旅遊的經濟意義,對旅遊地理學的基本理論極少探討。
⑵ 近、現代旅遊地理學產生和發展的背景是什麼以什麼為標志
旅遊地理學是隨著現代旅遊業的發展而興起的一門新興學科。但是旅遊行為和旅遊行業的出現,卻並非是從現代才開始的。它們甚至可以上溯到人類活動的早期。
旅遊地理學因旅遊事業的興起而產生,反過來又可以為旅遊活動的開展和旅遊事業的發展服務。到了現代社會,旅遊是人類生活的基本需求和高級消費活動,是人類一種積極而健康的社會交往形式;是一種綜合性的審美實踐。旅遊地理學在發展中不斷地豐富自身的學科內容。它既是一門新學科,又是一門具有實用意義和強大生命力的地理分支科學.
此外,陳傳康的《天然風景及其構景》、《建築景觀與旅遊》、《園林建築景觀》三篇文章,在旅遊地理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從1987年開始,陳傳康在北京大學正式開設旅遊地理的選修課。這標志著陳傳康將旅遊地理學作為地理學分支學科的地位初步確立。
總之,對旅遊業和旅遊資源的規律及其發展的研究是旅遊地理學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
⑶ 中國旅遊資源形成的地理基礎
中國旅遊資源形成的地理基礎:
一、地質作用的概念、類型
引起地殼物質組成、地質構造和地表形態不斷變化的作用叫地質作用。
地質作用是由地質營力引起的,力是能的表現,按照能的來源不同,地質作用可分為外營力作用和內營力作用。
外營力作用也稱外力作用,它是地球以外的能,其中主要是太陽輻射熱能所引起的。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澱作用和成岩作用。
內營力作用,也稱內力作用,是由來自地球內部能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中主要是由地球自轉所產生的旋轉能和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產生的熱能所引起的作用,內力作用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震。
二、地貌的形成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種形狀,也稱地形。按其成因可分為構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乾旱風沙區地貌、冰川冰緣地貌、湖成地貌、熔岩地貌等;按其基本形態可分為平原、太低、丘陵和山地。按其規模可分為星體地貌、巨地貌、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微地貌。
一般認為,地貌是在地球內營力和外營力相互作用下形成和不斷發展變化族敬的。
三、地質地貌與旅遊的關系
(一)地質地貌影響旅遊環境。
地質地貌是自然環境重要的組成要素之一,不同的地質地貌條件影響到自然環境,進而提供了不同的旅遊環境。
(二)地質地貌條件是自然景觀存在的基礎和前提。
除部分氣象氣候景觀外,自然景觀總是孕育、誕生於特定的地質地貌環境中,並和富有一定特色的地質地貌聯系在一起。一方面,地質地貌對一個自然風景區的構成起著骨架作用。另一方面,地質地貌作用及形態,又是許多自然旅遊資源形成的必要條件。
(三)地質地貌可以單獨夠景,直接形成旅遊資源
(四)在某些景區通過地質地貌的配景可以增加美感
(五)地質地貌條件對風景區意境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一定的旅遊資源實體特徵為旅遊者所感受,使旅遊者能獲得一定的寓意和情趣,這就是意境。不同的旅遊資源的組合特徵,能反映出不同景區的意境。這些意境的形成,主題旅遊資源的特徵固然很重要,但也需要一定的背景做為基礎。而地質帶橋地貌在許多情況下能夠提供這樣的作用。
地貌之所以能起到增加意境的作用,是因為它具有強烈的立體形象感染力。地貌形態不同,往往給人以不同的明晰的感兆行慎受。
四、旅遊吸引因素與旅遊功能
(一)具有形態美,可以開展觀賞性旅遊活動
1、雄偉美。可以使人產生仰慕、自豪之情,增加人們的豪情壯志,鼓勵人們奮勇前進
2、奇特美。可以給人以特殊的愉快、高興感,具有極強的吸引力。
3、險峻美。可以激勵人們奮勇進取,全力拚搏,去爭取勝利,可以鍛煉人們的意志,不畏艱險,頑強不屈。
4、幽靜美。可以使人有超然世外之感,是一種美好的享受。幽境有利於養情怡性,是靜養的好地方。
5、暢曠美。能給人以闊大無邊、奔騰豪放的美感,置身於曠景之中,能使人心曠神怡,促進心胸開闊。
(二)具有科學文化屬性,可以開展求知、科學考察旅遊
(三)具有空間載體特徵,可以看站休閑、游樂、體育活動
五、地質旅遊資源
1、岩石景觀
2、化石
3、典型地層
4、構造形跡
5、地震
六、地貌旅遊資源
1、山地 2、峽谷 3、岩溶地貌 4、乾旱風沙 5、黃土風景 6、火山與熔岩風景
7、冰川地貌 8、丹霞地貌 9、海岸島嶼
七、山地的美學特徵及其旅遊意義
山地是對許多山的統稱,它由山嶺和山谷組成。其特點是具有較大的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
山地美可以概括為:雄、奇、險、秀、幽、曠、野等。
意義:山地具有較高的高度,尤其是名山,既有優美的自然風光,給遊人以雄、奇、險、秀、幽、野等多種美感,又有豐富的文化遺產。既是旅遊觀光、登山活動的場所,又是科學研究、文化教育、科普活動的陣地。利用名山可以看站觀光游覽、科學研究、體育活動、求知等多種旅遊活動。
八、峽谷的美學特徵及其旅遊意義
峽谷是指谷地深狹,兩坡陡峭的河谷地貌景觀。
峽谷風光以氣勢磅礴為總體特徵,以「險、雄、幽、隱」為其主要美學特徵。
意義:峽谷雖然可以其體量、形象吸引遊人,但其內在的造型景觀意義也很大。峽谷的文化景觀也是吸引遊人的一個重要因素。
九、喀斯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主要的形態有哪些?
地表水及地下水對可溶性岩石所產生的化學作用過程(溶蝕和沉澱)和機械作用過程中(流水的侵蝕、沉積、重力崩塌、坍陷和堆積等)所形成的地貌,稱為岩溶地貌或喀斯特地貌。
它是以溶蝕為主形成的地貌。岩溶地貌常見的具有旅遊價值的地標形態有石芽與溶溝、落水洞、豎井、漏斗、天生橋、峰林、峰叢、孤峰等,地下岩溶形態有溶洞、地下河、地下廊道、洞穴堆積等。
十、乾旱風沙地貌的主要類型
沙漠景觀、戈壁景觀、雅丹地貌
十一、黃土風景類型
黃土梁峁,水土流失形成的千溝萬壑,形態各異的黃土橋、黃土柱、黃土塔、黃土牆、黃土洞、黃土林一級層層梯田、黃土窯洞
十二、火山與熔岩風景的類型
火山錐、火山口湖、堰塞湖、溫泉、熔岩洞穴、熔岩台地
十三、冰川地貌類型
圍椅狀冰斗、平直的U型谷、尖峭的角峰、單薄的刃脊、匍匐狀的羊背石及波光粼粼的冰斗湖。鼓丘、蛇丘、冰積丘陵。
十四、海岸地貌的主要類型
海岸、海蝕穴、海蝕崖、海蝕拱橋、海蝕柱、海灘。島嶼、珊瑚礁
⑷ 旅遊地理學發展的社會經濟背景是什麼
1、社會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 2、文化交往頻繁 3、旅遊的目的和主觀意願的多樣化,使得旅遊的景點不斷適應遊客需要
4、旅遊資源的豐富使得地理學的學習與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促進了旅遊地理學的發展。 5、旅遊可以使人開闊眼界,放鬆心情
⑸ 旅遊者產生的地理背景
答:從客觀上講,是科學技術進步、生產力提高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其中,人們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餘暇時間的增多及交通運輸條件的現代化是產生旅遊需求的三個重要因素。
(1)人們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是產生旅遊需求的前提條件
所謂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是指個人收入中扣除支付應交納的個人所得稅和日常衣、食、住等必須的生活消費開支和必要的社會消費開支之後,仍有剩餘的部分。人們擁有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才有可能具備產生旅遊需求的經濟條件。
(2)人們餘暇時間的增多是產生旅遊需求的必要條件
所謂餘暇時間就是人們在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之餘以及必需的社會活動之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的餘暇時間可以分為四種基本類型: 每日工作之餘的閑暇時間、每周末的閑暇時間、法定假日的閑暇時間和帶薪假期。旅遊活動必須花費一定的時間,沒有時間就不能形成旅遊行為,因而餘暇時間是構成旅遊活動的必要條件。
(3)交通運輸手段的現代化是促進旅遊需求產生的重要因素
交通運輸的現代化對現代旅遊需求的產生、規模的發展有著直接而深遠的影響,任何旅遊活動都離不開一定的交通運輸條件,特別是遠程旅遊及國際旅遊,更講求交通運輸條件的舒適和方便。
總之,人們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餘暇時間的增多和交通運輸手段的現代化是促進現代旅遊需求規模迅速擴大的客觀基礎,而這一客觀基礎的形成則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
6 旅遊需求除了受旅遊動機、人們可自由支配收入、餘暇時間和交通運輸條件的直接作用外,還在政治、經濟、文化、法律、自然、社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下而形成一種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