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華南旅遊區有哪些旅遊勝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華南旅遊區位於我國南部,包括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台灣和香港、澳門地區,總面積約60萬平方千米。截止2014年6月25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華南旅遊區共計擁有6項世界遺產。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項,世界自然遺產2項,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1項,其中2項與其它地區共有。
武夷山(福建,1999.12,自然文化遺產)
澳門歷史城區(澳門,2005,文化遺產)
開賀孫平碉樓鄭埋與村落(廣東,2007.6.28,文化遺產)
中國南方喀斯特之廣西環江與桂林(雲南石林、貴州荔波、重慶武隆,2007.6.29;廣西環江與桂林,重慶南川、貴州施秉,2014.6.22,自然遺產)
福建禪叢鏈土樓 (福建,2008.7.7,文化遺產)
中國丹霞之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貴州赤水、福建泰寧、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浙江江郎山,2010.8,自然遺產)
② 中國旅遊地理區劃及各區的主要特徵
中國旅遊地理區劃不同學者有著不同規劃一下為具體舉例介紹:
1、華北—華夏文化—古都古跡名勝旅遊區
華北區位於我國黃河中下游,居於我國北部中樞地區,范圍包括北京、天津兩直轄市和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五省。華北是我國古文化的發祥地,以北京和西安等古都為代表,是我國人文旅遊資源種類最多,數量最豐富,分布最集中,質量最高的旅遊區;
歷史文化遺跡與名山海景渾然一體,也是我國以人文景觀為主並具備多種旅遊資源的旅遊大區,該去平原廣闊,交通發達,城市眾多,首都所在,區位優勢突出,是我國旅遊業發展的核心區域,是全國最具實力的旅遊區。
華北旅遊區地貌類型比較全,主要由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冀北山地、山東半島組成。華北區基本上都屬暖溫帶半濕潤、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光熱資源充足。冬季漫長而乾燥、寒冷。大部分江河封凍; 降水集中在夏季雨熱同季, 陝西南部漢中盆地和河南南部屬亞熱帶;春季乾旱多風沙,秋季則是旅遊的最佳季節。
華北區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這一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黃河是我國的母親河, 她孕育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 也使得處於黃河之濱的華北地區成為我國古代華夏文化的發祥地。
2、華中—荊楚文化—湖山峽谷旅遊區
華中區位於我國中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省,是全國唯一既不靠海又無陸地國境線的旅遊區。區內河湖勝景眾多,名山峽谷特色鮮明,文化古跡豐富多彩,自然保護區原始獨特,大型水利工程舉世聞名,是我國旅遊資源開發的主要地區,旅遊業發展潛力巨大。
本區內山地分布較廣多為區內河流的分水嶺,形成較多大型河谷盆地。主要地貌單元有鄂西山地、兩湖平原、鄂北山地等。本區地處中國中南部,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且各時氣候特徵明顯。冬季較溫暖且少雨,夏季全區炎熱而降水集中,春季溫暖且氣候多變,秋季天高氣爽。
荊楚文化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的一種地域文化,湖北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也是古代楚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荊楚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經濟文化開發價值。
3、華東—吳越文化—江南山水園林旅遊區
華東區地處中國的中東部,包括上海、江蘇、浙江二省一市,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面積公約35萬平方公里,是一個人多地少,城鎮密集,文化、技術發達,經濟實力雄厚的地區。全區旅遊資源豐富,基礎條件優越,組合優勢顯著,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本區地勢西高東低,低山丘陵與平原相間分布,有著名的長江三角洲平原。雖地勢平坦但微地貌起伏,零星散布著島狀殘丘。本區屬於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冬溫夏熱、降水沛均勻。冬夏季風明顯交替,四季分明。冬季在猛烈寒潮的侵襲下最低氣溫可降至零下。
華東區為古吳越兩國爭雄之地。吳文化、越文化都起源於長三角地區,隨著歷史的演變,吳越文化所蘊涵的內容和精粹,不斷豐富和促進長三角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自三國吳大帝孫權定都建業,南北朝長期劃江而治,沿江的建業、京口等市鎮曾盛極一時。隋時修築的京杭大運河極大地刺激了長江下游的發展,促進了揚州、常州等城市的極大發展。自唐至清,揚州在江南乃至全國長期處於領先地位。
4、華南—嶺南文化—亞熱帶、熱帶山水景觀旅遊區
華南旅遊區位於中國東南部,包括廣東省、福建省、和海南省。本區面臨東海、南海,海岸線曲折漫長,方便的海上交通為發展外向經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所以本區成為中國經濟率先崛起的地方。
本區地貌主要包括右江谷地、西江谷地、珠江三角洲、粵東沿海以及閩南沿海及其附近的島嶼。區內地表侵蝕切割強烈,丘陵廣布。在長期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下,丘陵台地上發育有深厚的紅色風化殼。另外,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廣東北部和福建武夷山地區。
華南地處中國東南沿海,以亞熱帶熱帶氣候為主,多海岸海島,四季溫暖高溫,一派南國風光。嶺南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其有三大主要來源。
一是固有的本土珠江流域文化。珠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二是南遷的中原文化,由於本區開發較晚,之前常為流放之所,因此本區深受中原文化影響。三是舶來的域外文化,嶺南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甚至是唯一通商大港,從而讓外來文化給嶺南文化注入新活力。
5、東北—關東文化—林海雪原、火山景觀旅遊區
東北區位於我國東北部,是我國緯度最高的旅遊區。范圍包括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地處山海關以東的去取故稱「關東」。
廣闊的森林,夏糧冬雪的氣候,以及濱海風光、山川湖泊、火山奇景、特有動物、極光與極晝夜現象等,構成了以北國風光為特色的自然旅遊資源;清代前期滿族文化遺存為代表的歷史文物及以滿族、朝鮮族、鄂倫春族、赫哲族等為代表的少數民族風情,則構成了本區別具風採的人文旅遊資源。
本區是東亞夏季季風影響的北部邊緣地帶,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特徵十分明顯。冬季漫長嚴寒,北部冬季長達7~8個月,南部長達5~6個月,大地封凍積雪不化,呈現一派北國風光。
遼闊的東北大地山環水繞,沃野千里,成半環狀的三個帶最外的一環是黑龍江、烏蘇里江等構成的河穀穀底, 其內緊接著高度不大的山地,西以大興安嶺為主幹, 東與伊勒呼里山、小興安嶺山地想姐,東有張廣才嶺、長白山地等。山河水環抱著松嫩平原和低濕的三江平原,構成東北平原。
關東文化是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外國文化三元文化基因的融合,其內涵豐富並不斷發展和傳承。 土著文化發展歷史最長,區域特色最濃的也是土著文化,其文化精神實質是粗獷、豪放和剛健的文化心態;
中原文化是隨著土著文化入主中原和中原人大量流入而形成的,並成為本區文化的主體;外國文化是因近代帝國主義的入侵和外國移民的流入而形成的,雖然時間不長,但在城市建設、宗教、經濟、生活等方面卻也有著廣泛的影響。
6、西南—民族風情—奇山秀水、高山峽谷旅遊區
西南區位於我國西南部、青藏高原的東側,包括重慶、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內岩溶景觀發育典型,分布廣泛;熱帶亞熱帶高山高原及峽谷風光獨特,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少數民族眾多,民族風情濃郁;旅遊資源豐富多彩,特色突出,是我國旅遊業發展較重要的一個區域。
隨著交通條件的進一步改善,該區憑借沿海沿邊的區位優勢和獨特的旅遊資源優勢,旅遊業必將進一步騰飛。本區包括廣西盆地、貴州高原、雲南高原、橫斷山脈大部等,其中貴州高原大部、雲南東部在地質史上都是海洋環境,碳酸鹽類沉積發育,石灰岩分布廣泛,本區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區之一。
本區大部分位於亞熱帶,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雲南南部為熱帶季風氣候、四川西部為高原氣候區。雲貴高原上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宜人。
西南地區因為位於我國西南邊陲,交通閉塞,外來勢力的影響較小,加之我國政府積極推行少數民族政策,注意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使該區域少數民族的特色得以保存、發展,成為我國民族多樣性最為點香的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的主要地區之一。
7、西北—絲路文化—乾旱荒漠、綠洲旅遊區
西北區位於我國西北部,包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該區位於歐亞大陸中部,深居內陸,距海遙遠,面積廣大,資源豐富,屬內陸型旅遊區,是我國與中亞等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
本區地貌的特點是高山夾大型盆地,盆地內戈壁流沙千里。如阿爾泰山與天山之間夾准噶爾盆地;天山與昆侖山、阿爾金山環抱著塔里木盆地。本區主要為荒漠環境,沙漠和戈壁分布面積甚廣,特殊的環境早就了別具一格的自然景觀。
本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年差較大,日差較大尤為顯著,所以荒漠內部的夏季有「早著棉、 午穿紗, 懷抱火爐吃西瓜」一說。區內的吐魯番盆地因地理環境特殊,氣候炎熱異常,素有「火洲」之稱。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為起點,經西北地區的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絲綢之路是一條橫貫亞歐的商業要道,也是一條東西各國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大路,並以溝通當時國際貿易最為突出。
8、內蒙—蒙文化—塞外草原風光旅遊區
內蒙區范圍為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從東到西直線距離2400多里,南北跨距1700 多公里。 地處中國北部邊疆,北鄰蒙古、俄羅斯。是我國跨經度最多的省,區面積約118.3萬平方公里。
本區地貌以高原為主,內蒙古高原坦盪開闊,微波起伏,在低緩丘陵陵間,分布有寬淺的碟形窪地。高原南部有東西走向的陰山山脈,中段就是著名的大青山。大青山北坡平緩,南坡陡峭,是典型的斷層崖,由斷層陷落經黃河沖積而成為著名的河套平原,灌溉渠道交錯,綠樹成蔭,阡陌縱橫,美麗富饒,素有「塞外江南」美稱。
內蒙古屬典型的中溫帶半乾旱氣候,冬季漫長而寒冷,冬春季多風大,夏季溫暖而短暫。內蒙古自治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有蒙古、漢、滿、回、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10 多個民族組成,具有以蒙古族為主的少數民族文化。古老的蒙古族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
比如過的是游牧生活,住的是方便拆卸的蒙古包等等。蒙古族在吃的方面也與漢族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愛吃炒米、奶茶、手扒肉。
9、青藏—藏文化—高原寒旱草原、冰雪旅遊區
青藏區位於我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號稱「世界屋脊」,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區兩省區。高原上獨特的冰雪世界、高寒草原、湖泊熱泉,以及高原、高山峽谷與原始森林等構成了本區奇異誘人的自然旅遊資源,而具有原始色彩的藏族風情、宗教文化與禮制建築又構成本區神秘誘人的人文旅遊資源。
本區在登高探險、科學考察、民族風情旅遊開發上獨具優勢,是一個極富魅力、發展前景廣闊的待開發和正在開發中的旅遊區。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與南極、北極並稱為「地球三極」。
這里不僅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輕的高原,而且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一片山的海洋。在這塊高海拔的地方,雪嶺橫空,大河奔涌,藍湖靜謐,令人心醉神迷。
青藏高原最鮮明的氣候特點為「高寒乾旱」 。由於地勢較高,使得其氣溫比同緯度偏低,高原空氣稀薄,氣壓低,含氧量少;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日溫差大;全年分為明顯的乾季和雨季;乾季風大,陽關充足、太陽輻射強。
強烈的太陽直接輻射使青藏地區地表和近地面空氣白晝強烈增溫,但夜間冷卻迅速,一年內有較長時間出現政府溫度的交替變化。
10、港澳台—中西文化—海島、海灣現代風貌旅遊區
本區位於我國東南部沿海地區,包括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其中香港和澳門分別位於廣東省珠江口東西兩側,而台灣則與福建省隔海相望。香港的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約佔3/4,中間的大霧山脈主峰海拔957米是香港地區的最高峰,平原只佔1/4,耕地及池塘佔9.2%,荒山瘦瘠地佔 74.8%。
澳門半島原為小丘陵地帶,平地多為填海而成,占現島面積的一半以上。台灣多山佔全島面積2/3,山脈集中分布在中東部,自東向西有台東、中央、玉山、阿里山等諸列平行山脈。主峰玉山海拔3997米,是我國東部地區最高峰。香港、澳門同屬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夏季炎熱潮濕,冬季微冷乾燥,春秋短兩季不明顯。
台灣中部被北回歸線橫穿,全島屬於亞熱帶—熱帶海洋性氣候。特點是高溫、多雨、多風。香港、澳門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 其文化是一種以中華文化為主, 兼容英國、葡萄牙文化的具有多元化色彩的共榮文化——中西文化。
香港、澳門現存有不少中西合璧的文物古跡,建築物大都具有「以中為主,英葡結合」的特色。台灣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除島上的當地居民外,大部分居民皆來自中國大陸,尤以福建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