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动物和老龄动物麻醉分别要注意什么
原理比较简单,就是把液态的麻醉药挥发成气态,送到小动物的肺部,进入血液,进而进入循环系统,达到麻醉的目的.同时,补充氧气,增加动物体内的氧气含量,确保小动物安全.小动物由于体重远小于人类,所以一般均采用动物专用的呼吸麻醉机. 动物专用呼吸麻醉机操作比较简单,但是动物麻醉临床应急情况处理比较复杂,需要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建议一般使用的医师参加过30-40台手术之后,再独立使用.
Ⅱ 关于动物手术麻醉问题,专家请指教
可以用戊巴比妥钠麻醉,腹腔注射,猫大概是40mg/kg,狗的话可能要小些,具体数据可以网络查,不过我做过的兔子是45mg/kg,具体要参考实验动物学数据。一次注射能够麻醉3小时,深度麻醉(开腹操作)时间有1个小时。戊巴比妥钠阵痛效果差点,但是足够做开腹手术。本人不建议给动物阵痛药。因为镇痛药强烈的心脏呼吸抑制左右提高了动物麻醉死亡率。
还有一种是水合氯醛,这个也是动物麻醉的常用药品,不过效果没戊巴比妥钠好。具体怎么用我也不大清楚。
希望这点东西对你有帮助
Ⅲ 一般冬眠的动物几月醒来
不同的动物在不同的温度时间醒来。各个地区气温差异,所以不是一样的。
北方:一般10-11月开始冬眠,转年3-4月苏醒。
南方:要短1-2个月。一般18度进入半冬眠,行动迟缓,不再进食;15度以下全冬眠,20度开始苏醒,但还是半冬眠状态,22-25度完全苏醒。
当天气在3、4月份变得暖和时,冬眠的龟会开始活动。这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给睡了几个月的龟龟们洗上一个温水澡,让他们长时间饮水,补充冬眠过程中损耗的水分。在一两个星期之内,他们会重新开始进食、行动、晒太阳。
重要的是,在冬眠之前,他们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长的比较丰满;否则,它也许会无法从冬眠中醒来。在冬眠之前的一周就停止喂食,并用温水浸泡,否则冬眠期食物和粪便在体内的淤积易造成肠胃炎。夏末,一只健康的陆龟会开始在它的肩膀和腿部储存脂肪。
Ⅳ 冬眠的动物一般都是什么时候才醒
一、动物冬眠的时间都不相同,醒来的时间也不大一样,大多数动物在惊蛰这个节气就自动醒来了,并非是这个节气要出来活动,而是到了这个节气气温回暖了达到了苏醒的温度。
二、动物的冬眠,完全是一项对付不利环境的保护性行动。引起动物冬眠的主要因素,一是环境温度的降低,二是食物的缺乏。冬眠后的动物抗菌抗病能力反而比平时有所增加,显然冬眠对它们是有益的,使它们到翌年春天苏醒以后动作更加灵敏,食欲更加旺盛。
(4)动物呼麻多久醒来扩展阅读:
动物冬眠:
(1)冬眠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一种极端的但被调节的体温、代谢和其它生理活动的下降,作为对减少能量消耗的适应。这种定义已不包括变温有机体对环境温度下降而发生被动反应时的季节性或昼夜的蛰伏。因而,真正的冬眠限于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2)冬眠的物种大致可分成两类即主动式冬眠动物和被动式冬眠动物,后者如仓鼠,外部因素,包括光周期,食物和外界温度对这种冬眠周期事件的定时起主要作用。
Ⅳ 宠物呼吸麻醉是怎么回事
输液泵,精确控制输入液体的量和速度
2.术后会造成动物低体温,比正常温度低1℃左右,所以术后保暖很重要
3.术后,动物会出现轻微咳嗽,因为插管的刺激,但是如果出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等现象就是异常状况
4.术后会造成 动物眼睛干涩的情况,可能跟术中动物眼睛不闭合,长时间不眨眼有关。但是滴加眼药水后情况得到改善。
5.麻醉后会造成低血压的情况,通过输液会有好转
Ⅵ 动物冬眠习性规律
也叫“冬蛰”。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这些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种适应。蝙蝠、刺猬、极地松鼠等都有冬眠习惯。
冬眠,是变温动物避开食物匮乏的寒冷冬天的一个“法宝”。
你看,冬天一到,刺猬就缩进泥洞里,蜷着身子,不食不动,它几乎不怎么呼吸,心跳也慢得出奇,每分钟只跳10~20次。如果把它浸到水里,半个小时也死不了,可是当一只醒着的刺猬浸在水里2~3分钟后,就会被淹死,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冬眠时,动物的神经已经进入麻痹状态。
有人曾用蜜蜂进行试验,当气温在7~9℃时,蜜蜂翅和足就停止了活动,但轻轻触动它时,它的翅和足还能微微抖动;当气温下降到4~6℃时,再触动它却没有丝毫反应,显然它已进入了深沉的麻痹状态;当气温下降到0.5℃时,它则进入更深沉的睡眠状态。由此可见,冬眠时神经的麻痹深度是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另外,冬眠时,动物体温显着下降。据研究,黄鼠在130个昼夜的冬眠时间中,共放出70卡热量,但冬眠过后的13.7个昼夜中,就能放出579卡热量。一般来说,动物在冬眠过程中,每昼夜只能放出0.5卡热量,但在它苏醒后,兴奋的时候,每昼夜则能放出42卡热量。由此可见,冬眠动物体温下降时,机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变得非常缓慢,所以仅仅能维持它的生命。
动物皮下脂肪,一方面可以保持体温,更重要的是供给冬眠时体内的消耗。一般动物在冬眠前的体重,都比平时增加1~2倍,冬眠之后,体重就逐渐减轻。如冬眠163天的土拨鼠体重减轻35%;冬眠162天的蝙蝠体重可以减少33.5%。
动物在冬眠时,血细胞还会大大减少。平时,1立方毫米土拨鼠血液中,会有12180个白细胞,但冬眠时平均只有5950个,然而,让人奇怪的是,尽管体内“卫士”——白细胞大大减少,但冬眠动物却从来没有发现生病的。
那么,为什么每年到一定的时候,动物就会进入冬眠呢?
为此,科学家进行过长期的探索。
夏天,科学家从人工条件下进行冬眠的黄鼠身上抽出血液,注射到活蹦乱跳的黄鼠静脉里,结果,它像被麻醉一样,很快进入昏睡的冬眠状态。
看来,在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可能含有一种能诱发冬眠的物质。实验还表明,冬眠时间越长的动物,其血液诱发冬眠的作用越强烈。
那么,这种诱发冬眠物质是什么呢?
据研究,这是一种存在于血清中的颗粒状物质,有时这种物质也会粘附到红细胞,因而使红细胞也有了诱发冬眠的作用。
奇怪的是,在正常情况下,动物对外来物质总是排斥的,但冬眠中的动物例外。科学家抽出冬眠旱獭的血清,注射到黄鼠的血液中,黄鼠不但不产生排斥反应,反而呼呼入睡,进入冬眠了。
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又带来了新的信息,在动物的血液中,还存在着另一种与冬眠物质相对抗的物质。这种物质在血液中达到一定量时,就使冬眠的动物苏醒过来。
这样看来,动物何时开始冬眠,不仅取决于诱发物质,而且也取决于诱发物质和抗诱发物质比例的变化。科学家判断冬眠的动物可能一年到头都在“制造”诱发物质。抗诱发物质可能是在进入冬眠后开始产生的,并且其产量是沿直线上升,直到春暖花开才逐渐减少。当抗诱发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足以控制诱发物质的时候,动物才能从冬眠中苏醒过来。也叫“冬蛰”。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这些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种适应。蝙蝠、刺猬、极地松鼠等都有冬眠习惯。
至今,人们仍然未完全揭开动物冬眠的奥秘,探索还在进行,科学家认识到,研究动物冬眠不仅妙趣横生,而且在航天与医学上有重大实用价值。
野生的仓鼠、老鼠、松鼠、黄鼠和熊应该说都冬眠,但不是和冷血动物一样的深眠。
鼠类是在地下挖好几米深的洞,在粮仓中贮藏好丰富的粮食,等大雪封山的时候,就躲在洞里,吃喝拉撒睡。睡的时间比活动的时间长,就是所谓的冬眠了。
山里人有挖鼠窝子的传统。即秋收完,入冬前的农闲时节,到山里挖松鼠(山里人叫“花狸棒子”)窝。
多的时候能挖出几十公斤的玉米粒。离榛子林近的地方还可以挖到榛子,那才是最令人惊喜的收获(一公斤榛子30多元)。玉米粒一般用来喂猪,人不敢吃,怕有毒。
熊类的冬眠也是贮存好大量的脂肪(熊掌部分)后,躲在树洞子里睡大觉。但不是绝对不出来活动。
所以我觉得仓鼠的冬眠不过是比夏天爱睡觉罢了,它们总得出来吃食、撒尿,活动活动。因为我们不可能给它提供纯粹的自然的环境,它也就无法真正冬眠。
Ⅶ 母猫绝育手术后麻醉醒来慢有何影响
建议用呼吸麻醉,苏醒期很快的。长期麻醉肯定对身体有影响的。
Ⅷ 动物为什么要冬眠,他们怎么可以睡那么久啊中途会醒么
冬眠也叫“冬蛰”。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这些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种适应。冬眠中途会醒来,但很快又会睡过去。
Ⅸ 动物麻醉前,稳定病情包含哪些方面
将它们安置在一个安静黑暗温暖的地方一段时间,以确保它们的精神状态可以慢慢平复下来。在麻醉之前,捕捉和保定等过程,都要尽量减少动物和人的接触。我们可以用大一点的布块迅速的包住它们,然后罩上呼吸麻醉罩。这样对心率和激素水平等干扰较小,可以让它们尽快的进入麻醉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