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鸟的体温是多少
鸟类和哺乳类属恒温动物,体温随种类而异,大多在36―42℃的范围内。
鸟,又称作鸟儿。定义:体表被覆羽毛的卵生脊椎动物,鸟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流线型(纺锤型或梭形),大多数飞翔生活。
简介
体表被覆羽毛,一般前肢变成翼(有的种类翼退化);胸肌发达;直肠短,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统发达,有助于减轻体重,利于飞行。
心脏有两心房和两心室,心搏次数快。体温恒定。呼吸器官除具肺外,还具有多个气囊辅助呼吸,使得鸟类无论在吸气和呼气时,均有氧气通过肺,即双重呼吸。
‘贰’ 大象的体温是多少度
大象的体温是35度左右。大象的体温很低,平均体温为35度,是哺乳动物中体温最低的。
大象因体形高大,是陆地动物界中名副其实的大力士和巨无霸,且有长鼻和长牙做武器,因此在自然界中除了人类外没有任何天敌,夜间不能视物,所以容易在夜间受到狮子群攻击。
大象在中国文化里的形象是善解人意,勤劳能干,聪明灵性的“象”,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与“祥”字谐音,故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是更吉祥与力量的象征。
在印度,大象是一种颇受敬畏的动物,大象越来越受欢迎,在各种节庆活动中都会出现大象的身影。
象的嗅觉和听觉发达,视觉较差。象的智慧很高,会使用画笔作画。采用低频声音互相联络,现在已知的有5种。
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次声波交流,在无干扰的情况下,一般能传播11千米,如果遇上气流导致的介质不均匀,只能传播4千米,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交流,那象群会一起跺脚,产生强大的“轰轰”声,这种方法最远可传播32千米。
长鼻起着胳膊和手指的作用,能摄取水与食物送入口中。巨大的耳廓不仅帮助谛听,也有散热功能。
鼻长几与体长相等,呈圆筒状,伸屈自如;鼻孔开口在末端,鼻尖有指状突起,能捡拾细物。大象的脖子不能转动,主要靠鼻子。
上颌具1对发达门齿,终生生长,非洲象门齿可长达3.3米,亚洲象雌性长牙不外露;上、下颌每侧均具6个颊齿,自前向后依次生长,具高齿冠,结构复杂。
大象具有许多优良的品质,深得人们的喜爱。看样子它很迟钝,其实很聪明,性格善良而温顺,经过训练能通晓人意,不但能学会不少技艺,能表演舞蹈、吹口琴、摇铃等节目,还能为主人运输、驮人、伐木、垦荒、搬运重物等工作。
大象情深意笃,一次某动物园内一头25岁的大象因饲养员退休而心中忧愁,最后竟绝食而死。象群内有一只象生病,其它的象会发出友好的声音鼓励它,用鼻子帮它站起来。
有一头大象死去,别的大象会表现出极度悲伤,用鼻子抚摸尸体,最后用树叶和树枝把尸体掩盖起来,才怏然离去。但是它心胸很窄,报复性很强。
一次,有一大象出于好奇,把鼻子伸进了一裁缝敞开的窗户,那位正在缝衣服的裁缝用针扎了一下象的鼻子。过了几个月,这头大象再次来到那里在鼻内吸满了水,把裁缝从头到脚浇了一身水。
‘叁’ 人的体温是37度,那其他恒温动物的体温又是多少呢
人和恒温动物为何都选择了37度的体温? 37度是平均值 严格地说,37只是体温概略的数字,因为身体各部位的温度会略有差别。我们皮肤的温度通常比体内的温度大约低3到4℃,你可以把温度计放在舌头下,或夹在两个指头之间量一量,很会看到差别。口腔和肛门的温度也不相同,后者的温度一般比前者高1℃。此外,由于活动所产生的器官的新陈代谢与血液流动的变化,也会使体温有所改变。即使早在懂得测量体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假设,身体里面最热的部位是心脏,特别是“热血沸腾”的心脏。现在不再这样想了,因为我们发现,和热情最扯不上关系的肝脏,温度在38℃上下,反而荣登人体最热器官的宝座。 现在知道,我们的体温不会随着地域改变。然而在一天当中,体温还是会稍有变化的,下午的时候会缓慢上升到最高点,一般会比在夜间最低的温度高出将近1度,所以37℃仅是人体全天体温的平均值。 让我们的体温于大多数情况下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的调节机制,是由在我们脑部深处的一个系统所控制,叫做“下视丘”。 如果下视丘的“体温测量报告”说:身体太冷了!皮下密布交织的小血管——微血管就会收缩,这样可以节省热量;假如它认为太温暖了,微血管就会扩张。同时,激素信息前往汗腺,命令汗腺透过皮肤的毛孔分泌水分,也就是汗水。这时,送往脑部的讯号会强烈建议:采取行动改变原来的状态,例如穿上衣服,或把衣服脱掉,目的始终都是要保持固定的体温,当然这就是所谓的“抑制作用”。进入下视丘的血液供应,可以即时检查这些已完成的调节作用,必要的时候,指示下视丘开始重新设定温度。 恒温的进化之谜 哺乳类、鸟类以及其它的温血动物都具有恒定的体温。生物学上把动物分成“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两种。比如我们知道,寒带的南极企鹅和热带撒哈拉沙漠的骆驼,它们的体温同样是37℃上下。这些迥然不同的动物为什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体温恒定的生活方式? 鸟类和哺乳类这些恒温动物,具有高新陈代谢率,从体内产生热,它们也具有精巧的冷却机制,可以帮助保持恒定的体温,而变温动物却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但是这个规则仍有例外;例如,某些温血动物在冬眠期间,可以让自己的体温大幅降低。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问:大自然为什么会进化出恒温动物? 若要保持恒温,需要复杂的脑子对身体进行精密控制,所以在已知的物种中,只有非常小比例的生物采取这种进化过程。至于为什么这些物种会如此,科学家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他们所做的解释,都只是一些假说而已。 一个假说认为,脑在恒温下运作得最好,所以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恒温的动物被选择下来。当然,脑部简单的低等动物,他们所选择的生存方法虽然不同,却是对他们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是最有利的。只是对我们而言,恒温是最好的选择。 某些动物能够保持体温恒定的开始时间,几乎恰好和他们从水生变成陆生的时间相吻合。生存于水底下的生物,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避开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在深水中,周围的温度几乎可以保持不变。反过来,生活于地表上的动物则必须承受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温度变动;他们会经历夜晚和白天、雨天和晴天、刮风和暴风雨。因此,在地表生活的许多生物已经进化到可以快速随机应变的地步。 想想看,当人类的祖先在大草原上被狮子追逐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情境。在奔跑的时候,四肢必须互相协调摆动,而脑部则在估量最好的逃生对策:是该使劲地逃跑,还是简单的棍子抵抗?那棵树有多远,在狮子追上我以前,爬到树上去的机会有多大?家人生存的机会有多大?我的族人会不会来帮我?我是不是可以跳到河里,跳进河去会不会落到鳄鱼的嘴里?在四肢拼命摆动、身上流着汗、肺部用力呼吸的同时,所有这些念头全都会在脑中闪过。不论是人或狮子,思想和行动需要同时运作,这是动物必备的生存之道。 支配人类思想和行动的主宰是脑,这是由几百亿交互连结的神经细胞所组成的线路,奇妙又精巧;狮子的头盖骨里也含有相似数目的神经细胞。假若体温发生变化,必然导致动物体内的各种复杂化学反应呈现出不同的状况,各种激素信息也有所不同。所以,保持恒定的体温是像我们一样复杂的动物的最佳进化选择。否则起伏的脑温可能会导致无法预测的反应,其中一种可能的反应是,假如学习发生在不同的脑温下的话,每次的成果可能都不一样。 现在再回到我们祖先的例子,当他们被狮子追逐的时候,必须要做出决定。他们一定不希望,在自己的手正忙着爬上树的时候,腿还在拼命继续奔跑。当然也不希望,在眼睛看见一块石头的时候,鼻子却认为那是一只狮子。此时当然更不是决定是否该吃一点东西的好时机。反过来,狮子也在做同样的决定,它想尽办法告诉自己,它正在追逐一个原始人类,而不该想这个东西是不是容易消化。动物恒温的脑部在处理涉及同步的决定与行动时,显得快速、可靠又富有弹性,这样动物生存的机率以及把基因传给下一代的机会必然会增加。 这个例子并不是来讨论基本的“捕食者-被捕者交互作用”需要复杂且恒温的脑,而是要解释,像人类和狮子这些生物的脑子,在恒温下才能达到最佳运作状态。这些脑子之所以会如此复杂,是因为这些生物的活动特别错综复杂,其中许多活动属于社会性与组织性的,这也是这些生物一生中无可避免的活动。 为何偏偏选择37度? 其实脑部保持恒温,并不是恒温动物维持恒温性的唯一理由。很显然,温度升高时,化学反应一般会加快,所以让身体变成温度较高的恒温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身体的活性。 这当然有一个限度。当过量的热排不出去,而信息又来得太快时,这个系统会瓦解。过去的几百万年中,我们以及其它哺乳类,还有鸟类,似乎都发现了,最适宜我们运作的温度是在37℃左右。 人们又要进一步发问:就算保持体温的恒定,可以使人体的运作最稳定,那么为什么温度需要设在37℃呢? 基本上,哺乳类动物的身体所获得的能量,有70%以上转变成了热。然后这些热又需要发散到四周的环境里去,否则身体会像任何过热的引擎一样,因为过热而停止了正常的运作。 产热的机制很复杂,这是脑必须监控的另一个复杂过程。静止状态下,脑以及身体内部器官(比如心脏、肺脏和肾脏)所产生的热超过全身产热的2/3,虽然它们本身的质量只占全身不到10%。运动的时候,肌肉所释放出来的热可以增大10倍,超过其它热来源。然而,即使是在这些产热的极端状况下,体温仍然可以保持固定,而且基本的本能反应仍然如常。这要归功于在体内热产量升高的同时,身体能够把热快速的传递到四周环境中。 热传递机制的细节相当复杂,但基本的原理是:热量由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所有的物体都可以辐射出热,也可以吸收热,假如物体的颜色比较深,辐射与吸收的效率比较高,而浅物体就比较低。 不论是辐射或传导,热的流动率大约与温差成正比。室温17℃时,你手上的热流到一根铁棍上的热流动率,是室温27℃时的两倍,因为前者和37℃相差了20度,而后者只相差10度。同样的石头墙壁的房间,在15℃时会让你觉得比在25℃时要冷许多。 根据热传导的机理,有些科学家认为,我们的体温之所以设定在37℃,和我们在20℃的房间中感到舒服的原因一样。当200多万年以前人类刚出现在非洲时,白天的平均温度在25℃以下。在这种气候下,当人类的体温超过35℃时,打猎采集这类活动经由新陈代谢过程所产生的热最容易发散出去。 人们可以计算出正常活动时身体的产热率,也可以计算出在四周温度稍微高于27℃时,身体把热传递到环境中的散热率。两种速率全都随体温而改变;这两个速率在温度为37℃时大约相等,也就是身体得到热的速率与散发热的速率相等。由于这一点优势,这个温度就被被我们的祖先选定了。后来,人类穿上了毛皮,又发明了独特的技巧——生火,扩大了温度适应范围,因此能忍受更寒冷的气候。 然而,对气候的适应,似乎只是我们体温保持在37℃的小部分理由。看看哺乳类和鸟类,这两类动物经历了非常不同的进化史,鸟类和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经历的气候、环境肯定各有不同。但是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体温大多都是恒定的。因此恒温产生的原因恐怕还很复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恒温动物保持恒温,能够让复杂的化学反应固定在最佳的状态,这使得我们和其它动物可以胜任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复杂活动。
‘肆’ 动物的体温是多少
当你用手摸鸡或哺乳动物的身体时,会感到热乎乎的,可是摸鱼、青蛙或爬行类动物的身体时,却感到冷冰冰的。前一类动物的身体因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能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所以称为恒温动物或温血动物。后一类动物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所以叫变温动物或冷血动物。
恒温动物的身体保持着一定的温度,鸟类体温一般在37至44.6摄氏度,哺乳类动物一般为25至37摄氏度,这种不依赖环境而保持恒定的体温与这些动物体内完善的调节机制有关。如炎热的夏日,狗伸着长舌喘气,因为狗的汗腺长在舌头上,伸长舌头有助于散发体内热量;在严寒的冬季,狗又可以用自己厚厚的皮毛来抵御严寒。
除鸟类、哺乳类动物以外,其他动物都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能随着外界生活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夏天的清晨,蛇的体温是25摄氏度,到了烈日炎炎的中午,其体温会猛升至40摄氏度。在气温变化剧烈的环境中,变温动物也有办法来对付过低或过高的气温,如青蛙到了冬天,可以不吃不喝进行冬眠,以躲过寒冷环境的影响。
‘伍’ 狗狗的正常体温是多少
犬的体温略高于人。
正常体温为37、5~38、5℃,在外界温度为15~25℃时,其代谢强度和产热量可保持生理的最低水平,当所处的环境温度升至接近体温时,犬表现为张口伸舌,喘式呼吸,增加唾液分泌,使其热量通过口腔黏膜、舌面和呼吸中的水分蒸发而散热,或在沙坑或泥水中打滚来降温。当外界温度超过犬的忍受限度,则易患热射病而死亡。所以,在高温季节,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温的工作。但对于仔犬,因其皮下脂肪少、皮薄、毛稀、体表面积(相对于体重来说)较大,体温调节能力差,以及肝糖元贮备少,故怕冷、怕潮,应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温工作,尤其在寒冷季节。否则,会出现冻死或压死的现象。
‘陆’ 猪的体温多少度为正常
一般猪的正常体温为38—39.5摄氏度。
‘柒’ 各种动物的体温
但是有些动物的体温,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这类动物被称为冷血动物。它们包括昆虫、蛇类
、青蛙、鱼、蜥蜴和龟等。冷血动物的体温,会比周围环境低一点。
人类的正常体温大约是37摄氏度,但体温会发生很多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变化。比方说,人的体温在早
晨4点时最低;皮肤的温度比体内的温度低。进食后的一两小时内体温会增高,劳动也会使体温上升,而酒
精则会降低人体的温度。
动物的体温有很大的差异,大象的体温最低,是35.5℃;小鸟的体温最高,可达42.8C。下面就根据动
物的体温加以分类:
体温在35到38.5℃的,有人类、猴子、骡、驴、马、老鼠、大象。
在37.5到39.5℃的,有牛、羊、狗、猫、兔子、猪。
在40到41℃的,有龟、鹅、鸭、猫头鹰、鹈鹕、秃鹰。
在41.5到43℃的,有鸽子、鸡和常见小鸟。
动物为了维持一定的体温必须排除体内多余的热。人借流汗排热,不会流汗的则用喘息的方式排热;如
天气炎热时狗喘息流口水以排热。
‘捌’ 常见动物正常体温是多少
鸟类和哺乳类属恒温动物,体温随种类而异,大多在36―42℃的范围内。一般小形的动物较大形的体温为高,昼行性动物的体温清晨最低,到傍晚升高。但体温调节能力高的动物(食肉类、马、人等)一天之内体温变幅不超过1℃。低等哺乳动物的体温一般较低,可随外界温度或活动状态有显着的变化,这种状态称为变温性(heterothermism heterothermy)。恒温动物的特征是产热的能力大,具有毛、羽和皮下脂肪等的隔热构造,体温调节的能力发达,能随体内外的温度条件通过产热或散热进行调节。在正常的体温下,恒温动物的物质代谢效率最高,而当体温超越正常的范围时诸机能就会显着地失调甚至招来致命的结果。恒温性是体内平衡调节的典型特征,能获得这种性能的动物其分布范围就能扩大,可一年四季进行活动。不过在极端严寒的季节或食物不足时,由于体温保持困难,有的就采取冬眠的方式以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
变温动物不需要用自己的能量来取暖或降温,相比恒温动物,同样重量的变温动物只需要 1/10-1/3 的能量过活,因此也只需要相对少的食物。因为它们比较容易积储足够的能量,变温动物繁殖期也比较短。冷血的优势:可以在外界环境或食物供给情况变化较大的条件下存活。因为它们只需要较少的能量来维持体温和生理机能。食物中得来的能量可以更多的用于生长。因此冷血动物把食物转化为身体生长的效率比恒温动物高。
变温动物没有体内调温系统的动物,自身体内不能恒温(不能恒定体温)要通过照射太阳等方式来保持体温的,或者以行动来调节体温。所以变温动物一般不在夜间活动。如蛇、鳄鱼等较大的冷血动物早上需要晒太阳以使体温升高,这样他们才能活动,因此它们几乎都是白天活动,夜间休息
‘玖’ 猪,狗,猫等动物的正常体温是多少
猪、狗、猫都是哺乳动物属于恒温动物,体温都是37℃左右。
哺乳类动物的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相对于地球的环境温度来说,37℃是一个相对较高的温度设定。
恒温动物活动性并不像冷血动物那样依赖外界温度。在鸟和哺乳动物会通过新陈代谢产生稳定的体温。这体现于基础代谢率上。温血动物(恒温动物)的基础代谢率远高于冷血动物(变温动物)。
身体的体温调节系统保证体温的恒定,并且能在外界环境温度升高的状态下排出热量。这通常通过液体的蒸发实现,如人类的汗和狗的喘息,还有猫在夏季的舔舐。
(9)动物温度多少扩展阅读:
恒温动物体温调节方法:
一、低温环境下体温的调节
在低温环境下,动物大致可以以下几种种方祛避免机体温度下降:
1、寻找一个温暖的环境取暖,如小动物钻进洞穴里保温。
2、增加毛发,人类常常穿戴更多的衣物御寒。皮毛动物竖起毛发的反应起到隔热作用。
3、减少皮肤的血流,保护重要器官恒温以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4、增加活动,产生更多的热量。在不活动情况下,以寒颤产生更多的热量。踯缩身体或其它体碰撞拥抱来产生更多的热量,在寒冷环境下,人类似乎羞于如此,但其他哺乳类动物中这一行为十分常见,例如我们常常见到企鹅在冰天雪地里拥挤在一起。
二、高温环境下体温的调节
在高温环境下,动物则可能通过以下5种方法来避免机体温度进一步的升高:
1、找—个低温的环境。
2、减少活动,以减少能量的产生。
3、减少毛发或脱去衣物。
4、增加皮肤的血流,增加散热;出汗散热,无汗腺动物通过喘息散热。
5、哺乳动物有较多的方法加热机体,但降温的方法相对较少,因此将恒定体温设定在较高的温度,将有利于动物保持这个恒定的温度。物体所面临的最高温度(41℃),而过分的低温需要更多的降温机制,这与生理不符。因此这个体温的设定值具有重要意义。
‘拾’ 动物的温度是多少
每种动物的体温不相同,大致分两类: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温血动物像人类一样的哺育后代的动物,体温都是恒温的,再一定的小范围波动;而冷血动物的温度是不定的,像:蛇、蜥蜴,这些动物有冬眠的习性,冬天时其体温很低,可以使零下的,夏天时太阳照使体温回升,就可以"活"过来了。
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