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野生小黄麂什么时候断奶
野生小黄麂需要两个月才能断奶。
麂子是国家保护动物,必须有三证齐全才可以饲养。
分别是特种养殖许可证,特种养殖经营证,特种养殖运输证。
Ⅱ 奇妙的动物的生活习性长得什么样
01.狼群
A.狼由一个或数个家族集合成一个大集团,过着群居生活.若雌雄配成对的,感情都很好,常会长时间生活在一起,有的甚至终生厮守,彼此照顾极为体贴,这是动物里很少看到的.
B.在冬天多组成大集团;夏天多单独生活,或过着小家族群的生活.
原因:
a.冬天时,由于小型动物躲起来冬眠,因此多猎食鹿类等大型动物;然而,猎杀大型动物时必须要成群结队合作才能成功,所以狼在冬天要组成较大的群体.
b.夏天因为要养育幼狼,自然由雌雄成对过着小家族生活,栖息在浓密的森林及深山中,较难被人们发现.
c.全年生活在南方的狼,是不太会组成大集团;只有生活于北方的狼才会组成大集团.一个狼群通常有4~8只,但也曾发现多达36只的大集团.
C.离群而单独行动的“一匹狼”;这大多是年老的雄狼,它常会稍微离群而又跟随在狼群周围,也捡食狼群剩下的食物.
02.狩猎
A.狼的鼻脸突出,耳朵稍短,在黑暗中,眼睛可以反射灯光或火光.而且头部和口部非常有力,可以从地上叼起一只绵羊,并将它带走.
B.狼群狩猎时会全体出动协力合作.在找寻猎物时多排成一纵队,以每小时26~40公里的速度慢慢前进.追赶猎物时,可一追数十公里,将猎物驱赶到很不好走的地方去;它们可以一直跟着猎物,直到猎物筋疲力尽时,才加以击杀.
6/10
C.狼群如果遇到成群的猎物,就先加以追赶,当猎物中比较年老体弱或生病者渐渐落后脱队了,就猎杀这些落后的猎物.
D.狼的食量很大,一次可吃掉相当于其体重五分之一重量的肉.当找不到猎物时,也捕食蛇,鸟,蛙,鱼,昆虫及家畜等,几乎什么肉都吃.
03.狩猎场
A.狼群通常有自己狩猎的领域,并有狩猎专用的通道,这些通道有时长达100公里.在这些通道附近,常有各种猎物出没.
B.狼群常在这些狩猎通道上巡逻,并在各处涂上由身体所分泌的臭液或粪便,作为自己领域的标记.
C.这些狩猎场常会一代继承一代.
04.巢穴
A.狼以树洞,岩洞,草丛作为藏身和栖息的处所.在春天繁殖期,狼会在狩猎场附近筑造一些巢穴.有时也将獾或红狐的旧巢加以改造后使用,或用树根的坑洞筑巢.
B.筑巢多由雌狼负责,而由雄狼从旁协助.
C.狼如果在洞内筑巢,会先在内部铺些树枝,然后在铺上树叶和由母狼身上掉落的毛.
05.幼狼
A.在北美洲,狼多在5月生产.怀孕期为63天,一次可产3~6只,最多纪录是14只.
B.刚出生的幼狼,重400公克,眼睛要10天候才能张开.幼狼很像小狗,具有淡青色或污褐色的厚软毛,约4~8周即可断奶,然后由双亲为给半消化后再吐出来的肉.
C.2个多月大时,已经能跑出巢穴,3个月大时就能跟着狼群到处乱跑.此后,即开始学习狩猎的方法.
D.幼狼一岁大时,体型已长得像成狼一般大小了.2~3岁时便已成年.狼的寿命和狗差不多,约12~16年,但由人工饲养的狼可活到20年.
06.社会组织
A.在狼群里有复杂的社会组织,经过争斗后,以最强壮的一只雄狼当领袖,再和一只母狼形成一对领导者,负责巡逻领域边界,解决成员争端,并控制队伍的迁移.
B.社会秩序的最低层常是被逐出的分子,生活在队伍的边缘,吃狼群的剩余食物维生.
C.狼群的社会系统由很复杂的信号语言建立并维持.这种信号语言包括尾,耳,口及身体的许多动作即发声,显示每一份子的身分及情绪.例如,强者会翘起尾巴来瞪视弱者,而弱者则伏下耳朵,示出喉咙来.
各种狼族的生活情形
01.灰狼(Canis lupus)
俗称(Gray Wolf),为犬科最大型野生动物,现在仍栖息于北半球大片区域.
灰狼是美洲印第安人所赞赏的聪明,群居性动物,通常几只到20几只成群居住.
狼群基本上是一个家族,包括一对成狼和年纪不同的后代.狼群中有明显的支配阶级,仅带头的雌,雄狼拥有交配权,它们通常是狼群中其他成员的父母.一般说来,狼群的领域或势力范围共1百或数百平方公里,对相邻狼群采取积极的防卫.狼所进行的群嚎能够巩固狼群的社会结构,并对相邻狼群表示自己的存在.
狼大致在夜晚捕猎.狼群主要摄食鹿,驼鹿,北美驯鹿等大型食草动物,靠潜行和追逐方式加以捕捉.狼群在有食物时猛吃,通常把尸体啃得只剩毛发和几根骨头.
在捕猎当中,灰狼在控制大型食草动物数量和淘汰较不适合生存者方面扮演了一种重要的自然功能.不幸的是,灰狼会攻击家畜,因而遭到人类迫害.已证实北美洲狼群攻击人类的情形很少(如果有的话),但这样不寻常的攻击行为确实发生于欧亚大陆,有时导致人类死亡.
灰狼在1 4月繁殖,平均一窝6 7只,生于春季,妊娠期约63天.幼狼在兽穴中长大,兽穴为天然洞室或掘穴,通常位于山边.狼群所有成员把幼狼照顾得无微不至,父母用猎后反刍的肉来餵养它们.未成年的狼在2岁性成熟前一直待在狼里,此后它们离群去寻找配偶,并建立新的领域.
02.胡狼(jackal)
犬科(Canidae)犬属(Canis)狼形食肉动物.分为3个种∶亚洲胡狼(C. aureus),分布在欧洲东部和非洲东北部到亚洲东南部;黑背胡狼(C. mesomelas)与侧纹胡狼(C.astus),分布在非洲南部和东部.胡狼栖息在较为开阔的地带.白天隐藏在灌丛中,黄昏出去猎食.单独,成对或集,以动植物或尸肉为食.常尾随狮和其他大型猫科动物之后,吃其残余猎物,尸体.当结猎食时,能捕到像羚羊和绵羊那样大的猎物.和同属的其他动物一样,胡狼也在晚上嚎叫,叫声比鬣狗的声音更令人恐怖.尾基部有一种腺体,分泌物有恶臭.在地穴里产子,一窝2 7只;妊娠
期长达57 70天.
03.丛林狼(coyote)
即Brush wolf,亦称草原狼(Prairie wolf),郊狼,或小狼(Little wolf).犬科(Canidae)美洲种动物,学名为Canis latrans.分布于阿拉斯加到哥斯達黎加一带,栖息在平原地区,偶见于纽约州等东部地区.多于夜间活动,常发阵阵短促吠叫和嚎哭声.
奔跑时尾下垂,时速可达64公里(40哩).主要以啮齿动物为食,亦食腐肉和其他动物和植物.住在地穴中,妊娠期60 63天,春天产子6只或更多.多终生配偶.
易与家犬杂交,后代称为科伊狗(coydog).丛林狼聪明,狡猾而敏捷.但因偶尔捕食家畜和猎物而造成一定危害,这种危害被大大地夸大了,因而遭到了人类的残杀.
04.北极狼
俗称白狼(White wolf),拥有一身灰白或白色.北极野狼通常是5~10只组成一群,在这一小型群体中,有一只领头的雄狼,所有的雄狼常被依次分在甲,乙……等级,雌狼亦是如此.狼群中总是有一只优势的狼,其他的不管雌的,雄的均为亚优势及更低级的周边雄狼及雌狼,除此之外,便是幼狼.优势雄狼是该群的中心及守备生活领域的主要力量,优势雌狼对所有的雌性及大多数雄性是有权威的,它可以控制群体中所有的雌狼.优势雄狼和优势雌狼,以及亚优势的雄狼和雌狼构成群体的中心,其余的狼,不管是雌的还是雄的,均保持在核心之处,优势雄狼实际上是一典型的独裁者,一旦捕到猎物,它必须先吃,然后再按社群等级依次排列.而且它可以享有所有的雌狼;不过,优势雌狼不知是醋意大发还是为种群的未来着想,它会阻止优势雄狼与别的雌狼交配,并且优势雌狼几乎也能很成功地阻止亚优势级雌狼与其他雄狼交配.
当然,这样会减少交配机会,限制幼狼的数目,因此,常看到一狼群中仅有一窝幼狼.可是,一旦遇到特殊情况,比如狼受到强烈捕杀,大片栖息地被开拓,这时狼的社群等级性就受到了抑制甚至破坏,首先是结群性被打破.这样,独身的雌雄狼便会有充分的自主权,几乎每一只狼均会找到配偶,繁殖率大大增加,每一雌狼每年均可产下一窝幼狼,这对保持和恢复狼的种群数量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我抱歉不是我打的
Ⅲ 野生动物海豹的生活习性如何
海豹,分布在北极、南极周围附近及温带或热带海洋中,主要分布在寒冷的两极海域,南极海豹生活在南极冰源。
海豹科成员大体可以分成北方和南方两各类群,二者可分置于海豹亚科和僧海豹亚科,海豹亚科分布基本限于北半球,而僧海豹亚科出了南半球以外,在北半球的南部也能见到。
海豹的发情期在12月,妊娠时间为9个月,幼崽出生在次年11月初,平均每次生产一只小海豹。小海豹生长到4~6周时断奶。雌、雄性海豹均2~4年性成熟。不同种类的海豹繁殖的时间有少许差异,但区别不大。
Ⅳ 猎豹的一切情况
猎豹在英文中的英文名字是Cheetah,这个词是来自于北印度语Chita,Cheetah就是有斑点的意思。猎豹很多人可能在野生动物园见过,它的躯干长是1米到1.5米、尾长是0.6米到0.8米、肩高是0.7到0.9米、体重一般是35到72公斤。雄猎豹它的体型略微大于雌猎豹,猎豹背部的颜色是淡黄色。它腹部的颜色比较浅,通常是白色的。刚才我们说了,猎豹它是叫 Cheetah,就是有斑点的意思。所以它全身都有黑色的斑点,从嘴角到眼角有一道黑色的条纹,这个条纹就是我们用来区别猎豹与豹的一个特征。
猎豹的尾巴,它的末端的三分之一部位,有黑色的环纹。后颈部的毛比较长,好像很短的鬃毛一样。一般来说它的体型是纤细、腿长、头小、耳朵短、它的瞳孔是圆形。因为猎豹具有这种流线型的体型,所以它跑起步来显得十分轻盈。加上猎豹的脊椎骨十分柔软,它无论是站立的时候,还是奔跑的时候,它的身体的轮廓都像是一座青铜作品,所以有媒体把猎豹的背部与臀部曲线列为就是一种自然遗产。猎豹是怎么来的呢?大家知道,每一种物种都是由其他的物种进化演化而来的。
在北美的得克萨斯、内华达、怀俄明这些地方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猎豹的化石,那时候的猎豹大约是生存在一万年以前。那时候世界上是地球上最后一次冰期,所谓的冰期地球气侯变冷,在地球的两端,南北极两端覆盖着大面积的冰川,就称为冰期。在那个时期,猎豹还广泛地分布于亚洲、非洲、欧洲和北美洲。当冰期气侯变化导致大批动物死亡,这时候就是在欧洲和北美洲的猎豹以及亚洲非洲部分地区的猎豹都灭绝了。
猎豹它的寿命有多长呢?人们利用无线电颈圈发现,就是野外猎豹的寿命一般是6.9年。但是在人工圈养状态下,猎豹它可能生存11.7年。所谓的无线电跟踪技术,就是在动物的脖子上套一个无线电发报机,然后根据无线电发报机,一个是标志动物,另外一个对动物的活动范围进行跟踪。一些无线电发报机它寿命相当长的话,它可以研究动物的寿命。
在动物界里面,猎豹的系统分类定位是这样,它是属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就是它是属于哺乳动物的一员。属于食肉目,它也属于食肉动物的一员。猫科、猎豹属,猎豹是它的种。它有两个亚种,一个是非洲亚种,一个是亚洲亚种。非洲亚种比较多,还有九千到一万二千头。亚洲亚种比较少,它主要生活在伊朗,现在还有三百头左右。根据生物分子学的研究,猎豹与美洲虎、金猫大约是在五百五十万年前出现的,就是在地球上出现。而狮、虎、美洲狮大约是在一百六十万年前才出现。一般来说的话,猎豹是不能上树,和豹是不一样的,豹是能上树的。猎豹因为它那个爪子生在外面,不善于攀岩,所以它一般不能上树,最多是上一些已经倒伏的那种倒木。所以在非洲,有时候看见有些猫科动物,就像猎豹一样的猫科动物,如果是伏在树上休息,或者是等候猎物,以为是猎豹,实际上不是的,那是豹子。一位美国科学家叫做斯蒂芬,曾经研究了很多野生动物的种群结构。他发现世界上现在的猎豹都是一些亲缘关系比较近的个体,就是说这些猎豹,都是有一些亲缘关系比较近的个体、近交产生的后代。由于它们是近交的后代,所以它们这些个体遗传结构都很相似,就是它们的基因构成很相似,起码就像双胞胎一样。这里面就有一个相关的问题,一般来说的话,人们特别希望能够多保存一些遗传多样性,希望一个物种的遗传结果差异更大一些。那像猎豹这样的物种,它遗传结构已经非常小。但是它在野外能够生存下来,目前也没有任何症状。表示这种物种,它没有因为近交在衰退,所以说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一般来说的话,认为物种如果是高度近交的个体组成的话,那么它的生存能力是很弱的。
猎豹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驯化饲养的,世界上最早的驯化纪录是闪族人,他们最早开始驯化猎豹。马可波罗曾经注意到,在他的游记里面留下了一些很有趣的记录。他曾经注意到,就是在猎豹的分布区以外,许多东方人将猎豹养作宠物。人们把猎豹就是作为猎犬,作为一种怪兽,或者甚至作为坐骑。三千多年前的古埃及,埃及的皇室人员喜欢猫科动物,尤其是猎豹。他们饲养猎豹为他们打猎,但是人工饲养的猎豹它的繁殖率一般都是偏低的。比方说,印度曾经有一个蒙兀儿帝国,有个皇帝叫做阿巴克,他建立了一个有几千头猎豹的动物园。据当时记载,其中只有一头猎豹成功的繁殖了后代。虽然说猎豹容易饲养,人们可以调教猎豹去取东西、去打猎。但是一般来说的话,猎豹还是属于比较难调养的动物,因为它好动。再一个的话,因为它没有一个固定的窝。所以的话,人们只能利用猎豹来追捕猎物。通常情况下是猎手将猎豹蒙上头套,带到一个狩猎的地点,这样的话是为了节省猎豹的体力。然后到了地点发现猎物之后,就马上将猎豹的头套取掉,然后让猎豹去追捕猎物。当猎豹捕到猎物以后,猎人一般就是让猎豹分享一小部分猎物,或者是让它吃猎物的血。
猎豹的生活比较有规律,通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般是早晨五点钟前后开始外出觅食,它行走的时候比较警觉,不时停下来东张西望,看看有没有可以捕食的猎物。另外一点的话,它也防止其他的猛兽捕食它。它一般是午间休息,午睡的时候,它每隔6分钟起来,就要起来查看一下,看看周围有什么危险。一般来说的话,猎豹每一次只捕杀一只猎物,每一天行走的距离就是大概五公里、最多走十多公里。虽然它善跑,但是它行走距离并不远。猎豹是目前世界上在陆地上奔跑得最快的动物,它的时速可以达到112公里。如果人类的短跑世界冠军和猎豹进行百米比赛的话,猎豹可以让这个世界冠军先跑60米,最后到达终点的是猎豹,而不是这个短跑世界冠军。它为什么跑这么快呢?与它的身体结构有关,一个是它的腿长,身体很瘦。再一个猎豹的脊椎骨十分柔软,容易弯曲,像一根大弹簧一样。就是它跑起来的时候,大家可以看,它前肢和后肢都在用力,而且身体也在奔跑中间一起一伏,所以跑得非常快。猎豹它在奔跑的时候,它需要急转弯,它那条大尾巴就起了平衡的作用。就是在转弯的时候,尾巴平衡,使它不至于摔倒。因为在自然界,人们举一个形象的例子,就像我们人类军备竞争一样,你跑得快,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行。或者是你要抓我,我必须逃脱,要不然我被你吃掉以后,我就有可能整个物种灭掉。所以捕食者跑得很快,那个被捕食者必须跑得更快,或者是有别的办法。一般来说的话,因为猎豹跑得快,其他动物无法跑得比它更快,它们只好想尽办法。你像羚羊的话,它一般是急转弯,不停地急转弯。因为它直线跑的话,它跑不过。所以它只好跑几步转一下,所以猎豹也得不停的转弯。这时候猎豹要保持平衡,不至于摔倒的话,它必须靠大尾巴,大尾巴保持平衡。
但是要注意到,猎豹既然跑得那么快,但是对它来说,对它的整个身体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都是一种考验。当它奔跑速度达到110公里以上的时候,它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都在超负荷运转。大家知道,当动物机体运动的时候,它体内会产生大量的热。动物必须把这些热排出去,就像人类一样,人类运动跑步的时候要大量地出汗,或者喘气。一方面是吸进氧气,一方面是通过出气,也排出一部分热量,通过排汗也排出一部分热量。由于猎豹它一下子无法把囤积的热量排出去,很容易出现虚脱症状,所以猎豹一般只能短跑几百米,它就减速了。要不然它身体就过热,然后会产生虚脱。所以这种奔跑是很伤元气的,有时候就是猎豹抓住了猎物,因为它刚才跑得太快,所以它那个时候也没办法进食,必须要休息一下,或者喘喘气,才能开始进食。这个时候是猎豹最脆弱的时候,很可能就是它的猎物很可能被附近的狮子或者豹子抢走,甚至它自己还有生命之忧。如果狮子太饿了,或者有一群狮子很久没进食,那么那些狮子有可能把猎豹都作为它们的捕食对象。
猎豹的牙是比较锋利的,但是比较起其他的大型猫科动物,猎豹的牙比较小。这是我们前面说的猎豹的头比较小,猎豹的头比较小的话,它的上颌就相对来说也比较小,所以它不可能长很长的齿根。另外它的牙就不可能变得很长,大家知道,牙如果很长的话,就需要很长的齿根才不容易断。如果齿根短,牙齿外露的部分长,那么很容易在咬东西的时候,就容易折断。所以的话,猎豹的牙相对来说的话,也是比较小的。所以整个猎豹的身体结构看起来都是为了跑得快这个特点设计的,这是大自然这个设计师设计的。我们叫做生存竞争,就是由于自然选择迫使它变成这个样子,就是为了跑得更快设计的。我们说很久以前,就是在一万年前,它的祖先个体还是很大的,但是那些祖先由于不适应环境灭绝了。现在留下来的这些猎豹,它们都是跑得很快的,身体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异。因为它跑的时候需要消耗很多的氧,为了吸收更多的氧,猎豹长一个很大的鼻腔。所以它那个头骨里面就没有多少空间来长齿根了,所以它的牙就比较短。它的牙一短的话,大家知道,肉食动物,它打斗一个是靠爪,一个是靠牙,所以这样影响了它的打斗能力。
在自然界猎豹常常被一些体型比较大的猫科动物,比方说狮子打败,甚至有可能被狮子咬死吃掉。由于猎豹的牙比较短,所以猎豹有时候还不能用牙来把食物咬死。经常是靠上下颚就是像钳子一样把猎物的脖子钳子住,使猎物窒息死亡。猎豹它的捕食方式一般是这样:尽管它跑得快,因为它跑得距离很有限,所以它在捕食的时候,它会尽量地、一步一挪接近猎物。尽量不让猎物发现它,在它靠得足够近的时候,它才开始突然一下纵跳出来,猛扑向猎物。这个时候靠速度来抓住猎物,如果它在第一次抓不住的话,那么猎物很可能抓不住。因为猎物跑得非常快,像羚羊跑得非常快。再一个就是说善于躲避它,不断地急转弯,有可能躲避掉。所以猎豹抓动物的时候,它一跳出去,如果动物比较近的时候,它尽量伸出它的爪子。所以它爪子总是露在外面,爪子尽量抓猎物的后肢,希望把它抓倒。然后再扑上去咬住它的脖子,制服猎物。一般的话,等猎豹咬住猎物的脖子五分钟到十分钟以后,那些大型的猎物才会死亡。等那些猎物死亡以后,猎豹就将那些猎物的尸体拖到密林中间进行进食。
说到猎豹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豹,豹与猎豹是很相似的。我们可以看到体型上非常相似,甚至远看都区别不开。豹与猎豹不一样,它喜欢上树,它喜欢爬到树上去休息睡觉,或者是埋伏在树枝间伺机出击来捕捉猎物。豹子经常是在夜间捕食的,豹从树上下来的时候,能够一下扑中猎物,很少有失手的时候。所以它很多时间我们通常看见的豹是待在树上,而且一般被捕食的,就像羚羊这一类的动物,不容易看见它。它容易发现猎物,一旦当猎物从树下走过的时候,它就猛扑下来。当豹它捕到猎物之后,它与猎豹不一样,它喜欢把猎物拖到树上。把猎物藏在树枝之间然后慢慢进食,它这样做是为了防止鬣狗或者狮来抢吃它的食物。真正在自然界猎豹尽管跑得很快,它经常还是抓不住羚羊的,抓不住它要捕食的动物。这是为什么呢?前面我们就说了,猎豹虽然跑得快,但是它跑得距离很有限,就是说它只能跑几百米。羚羊相对猎豹来说它慢,但是它的速度也是很快的,就是每小时奔跑起来也可以达到90公里左右。所以羚羊一旦遇见猎豹它一个是急跑,急跑以后再转弯。再一个就是利用山丘、草丛,或者利用丛林来做掩护,做锯齿形的奔跑。使猎豹发挥不了它快速奔跑的特长,然后使它的捕食企图扑空。这就是自然界的军备竞争,就是捕食者的速度快,那么被捕食者,必须跑得更快。要比被捕食者,或者是耐力强,或者是用计谋逃脱。要不然世界上有些物种就会灭绝,对于猎豹来说因为它吃的羚羊灭绝了,它自己生存也会有危机。所以大自然这个造物主,不会轻易地使一种物种灭绝,所以每一个物种都会有生存的机会。大家可能看过在非洲草原上面经常会发生一些很热闹的场面,一些大型的猫科动物,像我们看见的豹、像狮子、像猎豹,会追捕一些它们的猎物,像羚羊、角马这些。这实际上一个充满动态、充满活力的过程。因为什么?它是大自然进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部分就是体弱、年纪大的、甚至是生病的个体,被这些猛兽吃掉。而保存下来这些个体,一般来说是健康的、强健的个体。它们有可能逃脱这些猛兽的捕食,所以这是自然界生物链的一个有机的环节。猎豹它的社群行为与其他的动物也有相似的地方,它有一种同性集群。所谓的同性就是同性别的个体待在一块,在野生的猎豹群里面,一般分为雄性个体群,也就是单身汉群和雌性群。还有母子群,雄性除了繁殖季节,它一般是单独生活的,或者是两只、三只雄性个体待在一块,和雌性个体不生活在一起。但是这些雄性个体的领域可能与几群雌性个体的领域重叠,雌性个体就是它在繁殖季节和雄性待在一块。一旦繁殖季节过了以后,怀孕的雌性个体就会形成一个单独的群体,在野外游荡。自己捕食,到那个时候它们产下小崽,它们会带着小崽一起活动。开始哺乳,然后一起活动。告诉小崽怎么捕食,等到雄性的小崽长大以后,这些雄性的小猎豹它就会慢慢地离开雌性的群体,然后开始自己的生活。或者几只雄性个体待在一块,最后再建立它自己的领域,然后再进行自己的繁殖期,这就是它们的一个生命周期。
与其它动物相似,雄性猎豹一般也会争夺配偶。它不是那种一夫一妻制,它在野外是自由竞争。在繁殖期雄性猎豹它会打斗,经过长时间打斗以后,最后的胜利者才能与那些雌性猎豹交配。一般来说的话,猎豹它交配的时间比较短,不像狮、像虎那样的交配时间那么长,它交配的时间相对来说短一些。雌性猎豹怀孕期是91到95天,一般来说的话,一只雌性猎豹它一胎可以生一到六个幼崽,通常来说是二到四只。那些产崽的雌性猎豹,将它的巢建在那些草比较密的,或者是丛林的深处,或者是沼泽地,一些其他动物到不了的地方。因为有可能一些猛兽可能会捕食这些小猎豹,一般小猎豹长到1岁以后,它们才会开始独立地捕食。小猎豹体重一般是240到300克,要生下来两到三天之后才会爬,四到十四天以后眼睛才会睁开,二十一到二十八天之后才开始取食,两个月以后开始断奶。小猎豹出生的时候,它背部有一些斗篷状的毛,那个蓬松的毛一般的是在两个半月的时候这些毛就开始脱落。九到十个月以后,雌猎豹开始达到了性成熟。雄猎豹的话一般要十四个月龄才能达到性成熟,所以小猎豹出生后,最初的几个月里边,雌性猎豹一般是把那些小猎豹藏在草丛中间。到三个月以后猎豹才断奶,这时候断奶的猎豹还是跟着母亲一起走。这个时候它是从母亲那里学到狩猎,学到生活,学到逃跑天敌的那些技能。要到1岁到1岁半之后,小猎豹才开始独立生活,一般是雄猎豹开始独立生活,小雌猎豹有可能还和母亲待在一块。雌猎豹把它们领域设在那些它经常捕食的羚羊角马迁徙的路线上面,有时候雌性猎豹怀孕了,它的奔跑速度还是很快,而且捕食起来也非常灵活。它也必须抓到食物,所以的话,对它的出生崽的个体重量,对它怀孕的数量,都有一定的限制。因为它在怀孕期间,甚至怀孕的晚期它也必须能够捕到食物才行。要不然的话,它不可能完成妊娠过程。
奇怪的是那些雌猎豹,特别是那些已经生下小猎豹的母豹,它捕猎的时候成功率要比狮子和豹要高出两倍。它到那个时候,它反而非常容易抓到羚羊或者角马。雌猎豹它捕食的时候,它不论多么疲劳,它总要把猎物拖到一个安全隐蔽的地方。为什么?因为很多小猎豹等着要吃,所以它不能让这个食物被其他的像鬣狗、像狮、豹抢走。要不然的话,它的幼崽和它自己有饥饿的危险。
目前全非洲的猎豹刚才说了,它是九千头,到一万二千头,其中还有大约10%的猎豹是生活在圈养状态下。但是在四十多年前,就是在1960年的时候,猎豹的数量是现在猎豹数量的两倍以上。就说明猎豹它现在是濒临灭绝,它的分布区在萎缩,它的数量在下降。所以的话,目前保护猎豹成为人们的一个任务,特别是在非洲,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那么导致猎豹数量减少的原因,一个是那些草食性动物减少了。像羚羊、像角马,它们的数量减少了,它们的分布区减少了,所以猎豹的食物资源减少了。另外一点就是猎豹的生态环境被分割了,被人类的村庄、道路和其他的一些人类活动区给分割隔离了。这个时候猎豹的群体很小,就是猎豹要寻找配偶的话,非常困难。第三个原因就是由于猎豹皮的贸易,特别是国际贸易。大家知道猎豹的皮有点像虎皮,黄色的背景上面有些黑色的条纹和斑点,所以看起来很好看。所以的话,它也是一种贸易的对象。就是人们都希望,特别是有钱的人希望买到猎豹的皮来装饰客厅这些地方。现在由于CITES公约,就是《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实施,这种贸易受到了限制。但是这种走私还是存在的,这些走私者偷猎猎豹对猎豹的生存也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目前对猎豹的保护我们一般采取了这么一些措施:一个是建立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在非洲有很多很大的国家公园,像塞伦哥地这些地方,在马塞马拉都建立了很大的国家公园。公园面积非常大,保存了比较大的猎豹种群。另外还建立一些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里面也有猎豹的生存。第二点的话,人们开始人工养殖猎豹。此外的话在一些野生动物园里面也养殖了猎豹,像我们中国的野生动物园大家也可以看到猎豹,而且都繁殖后代,它在远离本土的地方也能够进行繁殖。第三点就是国际间已经禁止了猎豹皮的贸易,这一点的话,大大地降低了对猎豹的猎杀。因为没有正常的贸易渠道的话,一般的合法商人就再不会进行这种贸易。好了,这就是有关猎豹的故事
Ⅳ 动物专家,爱好者进来,我急!
1. 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ea 英名 Giant panda;Bamboo bear
特征 成年雄性体长15~18m,肩高65~70cm。尾长12~14cm,体重一般为80~125kg。雌性比雄性小10~20%。头圆、体肥、尾短。眼圈、耳壳、肩和四肢为深黑色外,其余部分均为乳白色。
习性 栖息于海拔1300~3600m的高山森林中,在林下有箭竹、方竹或其他竹丛的针阔叶林中最为常见。除发情期外,过独居生活。善爬树,会游泳。主食竹类和竹笋,也吃猕猴桃等其他植物的果实,偶尔吃动物的尸体。
繁殖 3月下旬至5月中旬发情。动情期1~3天。妊娠期97~163天,因受精卵延迟1.5~4个月着床,胚胎的实际发育时间约1.5个月左右,一般每胎1仔,偶尔2仔。新生仔体重仅90~130g。5~6个月龄时开始吃竹子,89月龄断奶,约18月龄时离开母兽。一般在55~65岁时性成熟。2年生育1次。饲养寿命26年。
分布 四川、甘肃、陕西秦岭。现存数量1000头左右。
2.虎 Panthera tigris 英名Tiger
特征 中国现存猫科动物中最大的一种,体长140~280cm,尾长60~90cm,东北虎雄性体重180~306kg雌性体重90~120kg;华南虎雄性体重149.6~225kg,雌性体重90~120kg。前掌有长而锐利的爪,爪能收缩;耳短而圆,耳背黑色,有一白斑;毛被上半部呈橘红色至赤褐色或橙黄色。体部和四肢有一系列黑色狭形横纹,有些部位为双纹。
习性 栖息于各种类型的森林中。除在发情、交配和抚育幼仔的时期外,多营独居生活。主要在夜间活动,虎大多捕食体重在10~100kg 之间的猎物,也常捕食体重在160~400kg之间的水鹿和水牛。在一般情况下,虎每次可食肉17~27kg,体型大的虎,每顿可吃肉35kg。虎主要捕食体型较大的哺乳动物,特别是有蹄类,但也捕食鸟类、爬行类、鱼、蛙、蟹、蝗虫等小动物。
分布 东北、华东及华南地区。现存数量不超过100头。秦岭及长江以南
3.滇金丝猴 (Rhinopithecus bieti)Black snub-nosed monkey
生境:高山暗针叶林。
捕食:在树上用手摘取食物。
食物:松萝、树叶、竹笋。
体型:体长74~82厘米,尾长51~72厘米。体重17~35公斤。
习性:中国特有种。世界上栖息海拔高度最高的灵长类动物。活动范围可从2500米到5000米的高山。平时多在3500~4500米高度的云杉、冷杉林中活动。以1只雄猴,2~3只雌猴,数只小猴组成家族群,数个家族群一起活动。猴群活动范围达上百平方公里。滇金丝猴在1890年由法国人在云南德钦县采获标本后,将近有100年的时间没有任何有关它们的消息。直到1979年,昆明动物研究所在德钦的甲午雪山的森林中采到3只标本,随后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才对这种猴子有所了解。
分类:哺乳纲灵长目疣猴科。
分布:云南西北部的云岭山脉。中国西藏东南部的云岭山脉。
保护:中国I级重点保护动物。
4.雪豹 Panthra uncia 英名 Snow leopard;Onuca
特征 体长110~130cm;尾长80~90cm,体重38~75kg。头粗相对小而圆;毛被长而密,背毛长约3cm,腹毛长达6.5cm;全身毛灰黄色,体躯背部和肋部有模糊或不规则的大型黑色环状斑块。
习性 栖息于高山多岩地区,夏季多生活在林线以上或海拔3000~4000m的高山草甸地带。冬季一般随猎物迁徙至海拔1500~2000m的山谷针叶林区,夜行性,主要在晨昏活动。营独居生活,多单独捕食,主要捕食小型有蹄类,也捕食野兔、旱獭、野猪和鸟类。
繁殖 冬末春初发情。性周期54~70天,动情期5~7天。妊娠期90~103天。于6~7月产仔,每胎2~3仔。2岁性成熟。寿命一般在10年左右,最长达15.8年。
分布 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数量已十分稀少。秦岭及长江以南各地,数量稀少。
5.白鳍豚 Lipoteds vexillifer 英名Baiji;Chinese riverd
特征 头尾长1.5~2.5m,体重100~200kg,雄性最大体重可达237kg。喙长约30cm。眼极小,位于口角后上方。无耳壳,耳小似针孔,位于眼的后下方。鼻孔一个,偏于头顶左侧。背鳍呈三角形。鳍肢教宽,末端圆钝。尾鳍凹陷呈新月型。上下颌每侧有同型齿30~35枚。背面浅蓝灰色,腹面白色。
习性 栖息于淡水江河中。多在支流、湖泊入口处和江心沙洲附近食物较为丰富的环境活动。通常2~7头成群,有时十多头成群,或单独活动。每隔10~20秒钟到水面呼吸一次。多在晨昏捕食,主食1000g以下的各种鱼类。
繁殖 4~5月发情,已知3~8月均有幼豚出生。每胎1仔。初生仔体重5kg。雌豚6岁(头尾长超过200cm)、雄豚4岁(头尾长约180cm时)性成熟。
分布中国特产,限于长江中下游。现有数量仅百头左右。
6.亚洲象 (印度象) 英名Elaphas maximus
特征 体长(含鼻)550~640cm,尾长120~150cm,肩高250~300cm,体重达5000kg左右。皮肤灰色至棕色。雄象有象牙,最长可达1.5~1.8m,雌象牙较小,一般不伸出口外。与非洲象相比,耳较小;鼻端仅有一个指状突起。
习性 栖息于热带环境,从密林到草原都能生存。晨昏和夜间活动。雌性成群,雄性多单独活动。以各种青草、树皮、及带叶的细树枝为食,也吃香蕉、水稻、甘蔗等作物。
繁殖 繁殖无季节性。雌象的性周期平均为22天,动情期持续约4天。妊娠期646(615~668)天。每胎一仔。初生象体重107(50~150)kg。幼象全身被棕色毛,随成长而逐渐脱落。雌象9~12岁性成熟,雄象10~17岁性成熟。在饲养条件下,寿命达69年。
分布 云南南部,数量稀少。
7.梅花鹿 Cervus Nippon 英名Sika deer
特征 体长105~170cm,肩高85~110cm,尾长13~18cm,。体重40~150kg。成体和幼体夏毛棕褐色,散有白色斑点。角四叉。
习性 栖息于海拔300~3200m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林间及林缘草地。晨昏采食,以草木及木本植物的枝叶为食。群居,一般5~6头多达20余头为群。
繁殖 9~10月发情。动情期1~2天。妊娠期约223天,多于4~5月产仔,每胎1仔。哺乳期约4个月。雌鹿16月龄、雄鹿18月龄性成熟。饲养寿命长达25年。
分布仅限于江西、安徽及浙江交界处,数量200~300头;四川北部,数量500~600头;台湾野生种群已绝迹,只有饲养种群。现在家养梅花鹿都来自东北,可能仍有野生种群存在。
8.紫貂 Martes zibellina (黑貂) 英名 Sable
特征 雄貂体长约39cm,尾长约13cm,体重880~910g;雌貂体重760~790g。体躯细长,四肢短健;耳大而直立,耳端略圆;尾毛蓬松呈帚状;全身棕褐色至灰褐色,喉部有橙黄色或灰白色喉斑。
习性 栖息于阿尔泰山、大兴安岭亚寒带针业林带和小兴安岭、长白山针阔叶混交林带。善爬树,但主要在地面活动。巢筑于岩石间,或倒木及树根下的洞穴中。除求偶期外,单独活动。多在夜间活动。主食小型哺乳动物和林栖鸟类,也食坚果、浆果等植物性食物。
繁殖 6~8月发情,次年2~3月产仔。妊娠期长达250~300天,是由于受精卵延迟桌床,胚胎发育过程不过25~40天,每胎1~5仔,通常为3~4仔。平均49天断奶。15~16月龄性成熟。寿命最长为15年。
分布东北及新疆北部林区。
9.马来熊 Ursus malayanus(太阳熊) 英名 Sun bear
特征 是熊类中体型最小的一种。体长100~140cm,尾长仅3 7cm,肩高约70cm。体重27~65kg。全身黑色,有形状多变的白色或橘黄色U形胸斑,有的个体无胸斑。
习性 栖息于热带、南亚热带稠密的原始阔叶林区。善于爬树。夜间活动,白天在离地2~7m的树上睡眠或晒太阳,不冬眠。杂食性,食物包括各种野蜂幼虫、蜂蜜、白蚁、各种植物和浆果,以及各种小型脊椎动物。
繁殖 妊娠期95天左右。因受精卵有延迟着床现象,妊娠期可长达240天。每胎1~2仔,初生仔体重约300g左右。在饲养条件下,最长寿命24.9个月。
分布 云南南部,数量稀少。
10.野马Equus przewalskii 英名Wild horse
特征 形似马。体长220~280cm,肩高120~146cm,尾长92cm,体重200~300kg,最大可达350kg;前后肢仅第三趾最发达;颈鬃短而直立,由头顶延伸至肩,无家马那样的长额毛。尾长,尾根至尾尖都有长毛。
习性 栖息于沙漠、草原、丘陵、戈壁及多水的草地。多6~15匹成小群活动,每群由一匹公马为首,带领几匹母马和未成年的幼马。营游移生活。以各种沙漠植物为食,冬季采食枯草及苔藓等植物充饥。
繁殖 6月发情。妊娠期320~340天,多于4月下旬至5月下旬产驹,每胎1驹。2.5岁性成熟。繁殖无季节性。雌象的性周期平均为22天,动情期持续约4天。妊娠期646(615~668)天。每胎一仔。初生象体重107(50~150)kg。落。在饲养条件下,寿命约30年,最高记录为34年。
分布 新疆准噶尔盆地。自然界的野马已绝灭。
11. 亚洲野牛(Bos gaurus)Gaur
生境:热带、亚热带山地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林缘草坡。
捕食:用嘴啃食树叶、青草。
食物:各种野草、竹叶、竹笋。
体型:体长约2米,体高约2米,体重1000~1500千克。
习性:结小群在森林中活动。白天在阴凉处休息,清晨、黄昏活动觅食。嗅觉和听觉极为灵敏,发现有人接近,迅速逃走。只有在被人射杀受伤或被逼走投无路时,才会变得凶狠,对人进行攻击。亚洲野牛是世界上现生野牛中体型最大的种类。在森林中,几乎没有动物可以伤害它。
分类:哺乳纲偶蹄目牛科。
保护:中国I级重点保护动物。
分布:云南南部。
12.双峰驼 Camelus ferus(野骆驼)
特征 体长320~350cm,体重450~650kg。颈细长,耳壳小,内缘多毛;鼻孔裂状,能开闭,以防尘沙;四足仅第三、第四趾发达,其他趾退化;背部有驼峰两个。是家养骆驼的祖先。
习性 栖息于戈壁大平原。耐热,耐寒,耐渴,耐粗饲。单独或成群活动,冬季可集成30头的大群。采食生长在戈壁沙漠区的植物。到秋季两个驼峰贮足脂肪,双峰直立,以备冬季食物缺乏时使用。
繁殖 春季发情。妊娠期390~410天。次年夏初产仔,每胎1仔,2年1胎。4~5岁性成熟。寿命30~50年。
分布 西北地区,主要在新疆境内。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前不久将野双峰驼的濒危程度由“高度濒危”升级为“极度濒危”,也就是说,野双峰驼已成为比大熊猫还要珍贵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国际自然保护联盟透露:目前世界上仅存的800余头野双峰驼中,有约480多头分布在中国新疆的罗布泊地区。罗布泊北部戛顺戈壁是世界上惟一存在野双峰驼纯血统种群的分布区
Ⅵ 袋鼠大约能活多少年
袋鼠一般寿命20-22年,袋鼠每年生殖一至二次,小袋鼠在受精30~40天左右即出生,非常微小,无视力,少毛,生下后立即存放在母袋鼠的保育袋内。
直到6~7个月才开始短时间地离开保育袋学习生活。一年后才能正式断奶,离开保育袋,但仍活动在母袋鼠附近,随时获取帮助和保护。母袋鼠可同时拥有一只在袋外的小袋鼠,一只在袋内的小袋鼠和一只待产的小袋鼠。
(6)野生动物多久断奶扩展阅读
大型袋鼠面对人类在澳洲的开发有较高的适应力;相较之下,他们的许多小型亲戚则面临了较大的生存威胁,数量也较少。到2013年为止并没有大规模的袋鼠养殖业,不过野生的袋鼠会被猎杀并制成食用肉品,而此种产业也具有争议性。
2003年6月四川成都野生动物园的袋鼠群中流行一种以颌部肿胀,牙齿松动、脱落,牙龈糜烂或溃疡为特征的口腔炎综合征,其发病袋鼠不分性别、品种和年龄,病程往往呈慢性经过,发病率达40%~60%,死亡率达60%~100%。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袋鼠
编辑于 2020-12-04
查看全部6个回答
袋鼠精胶囊有什么作用_告诉你一个调理早迣的方案_成年男性必看
根据文中提到的袋鼠为您推荐
袋鼠精胶囊有什么作用,多年的早迣怎么恢复,我也是这样的,真实情况,介绍了几个袋鼠精胶囊有什么作用...
ek.hqfgs.top广告
宁波 正在拼_【商品价格表】_热卖排行_底价是多少?
正品袋鼠男包商务单肩包斜挎包男士皮包
¥130 元
袋鼠男包单肩包斜挎包男士皮包商务休闲包包潮流竖款背包男公文包
¥68 元
袋鼠男士钱包长款钱包皮夹子男士钱夹手拿包皮包长款票夹男夹包
¥14.5 元
欧美时尚2019新款真皮女包袋鼠大气百搭手提单肩包中年女士皮包潮
¥177 元
袋鼠男包单肩包真皮斜挎包牛皮休闲包新款皮包男士小背包包跨包潮
¥98.4 元
拼多多广告
更多专家
袋鼠大约能活多少年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宠物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宠物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garlic 咨询一个宠物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188****8493 咨询一个宠物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宠物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宠物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AKA 咨询一个宠物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袋鼠-京东礼品箱包,时髦靓丽,百搭精致!
袋鼠-京东礼品箱包,甄选好材质,大容量,细节丰富,时尚优雅,气质有型,轻便美观!“京东”礼品箱包,彰显时尚态度,更多低价好物就在“JD.com”!
广告
Ⅶ 小牛多久断奶
十五天左右
犊牛养殖是我国畜牧产业的主体之一, 那么如何提高犊牛养殖成活率是当前发展所遇到的问题。犊牛一般指出生4-6月的小牛。饲养人员要对这几个月的小牛的健康情况尤为注意。犊牛的健康情况关系到整个犊牛养殖产业的经济效益。
关于其他牛种的起源问题,凯勒(1909)曾认为印度瘤牛系由爪哇野牛驯化而来,但据近代对颅骨类型和角型的研究,以及对瘤牛与普通牛杂交能产生后代并育成新品种的分析,证明瘤牛也起源于原牛,其在南亚驯化的时间大致与普通牛相同或稍迟。中国古书记载的“牛”,即现代的瘤牛中国水牛的毛色、颅骨和角形等特征同印度野水牛极相似,故以前学者都认为中国水牛起源于印度的野生平角水牛──亚尼水牛(Bubalus arne)。但近期对华北、东北、内蒙古以及四川等地更新世不同时期地层中发掘出的不下 7个水牛种的化石研究,可证明其中至少有1~2种后来进化而成为现代的家水牛。中国水牛起源于南方。这可能是由于更新世晚期亚洲北部受冰川侵袭,使原属热带性气候的黄河流域以北广大地区变得干寒,以致古代水牛等动物被迫向南方迁移的结果。中国牦牛系由野牦牛驯化而来。
根据出土的牛颅骨化石和古代遗留的壁画等资料,可以证明普通牛起源于原牛(Bos primie-nius),在新石器时代开始驯化(图2[原牛])。原牛的遗骸在西亚、北非和欧洲大陆均有发现。多数学者认为,普通牛最初驯化的地点在中亚,以后扩展到欧洲、中国和亚洲。亚洲是野牛原种的栖息地,迄今仍有许多在原地生活于野生状态中,而在欧洲和北美则除动物园和保护区尚存少数外,野牛已绝迹。中国黄牛的祖先原牛的化石材料也在南北许多地方发现,如大同博物馆陈列的原牛头骨,经鉴定已有 7万年。安徽省博物馆保存的长约 1米余的骨心,是在淮北地区更新世晚期地层中发掘到的。此外,在东北的榆树县也发掘到原牛的化石和万年前牛的野生种遗骨。
驯化了的普通牛,在外形、生物学特性和生产性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野牛体躯高大(体高 1.8~2.1 米)、性野,毛色单一、多为黑色或白色,乳房小、产乳量低、仅够牛犊食用。经驯化后的牛体型比野牛小(体高在 1.7米以下),性情温驯,毛色多样,乳房变大,产乳量和其他经济性能都大大提高。
Ⅷ 考拉耗能有多低每天睡18小时,交配一次就使它们精疲力尽
交配对于许多动物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但对于考拉而言,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大多数考拉都生活在澳大利亚的森林之中,它们以桉树为食,桉树并不是一种树,而是大约有500多种不同的树木的总称,考拉以其中40-50种桉树为食。再根据考拉生活的地区不同,环境不同,每只考拉只会以其中10种桉树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