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底里有哪些动物它有什么活动方法
1、鲨鱼
鲨鱼平时向前移动时是以优雅的S形摆动全身,其中以尾部摆动的弧度最大。流经胸鳍的水流便自然产生上升力量,保持身体不下沉。但是鲨鱼在高速行动下,身体则几乎不动,只有尾部摆动。在发动攻击或恐吓时会特别将背拱起、胸鳍朝下。
2、虾
虾是游泳的能手,能用腿做长距离游泳,它游泳时那些游泳足像木桨一样频频整齐地向后划水,身体就徐徐向前驱动了。受惊吓时,它的腹部敏捷地屈伸,尾部向下前方划水,能连续向后跃动,速度十分快捷。也有的虾不善于游泳,大龙虾多数时间在海底的沙石上爬行。
3、比目鱼
比目鱼的绝大多数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但是也有一些种类能够生活在淡水中。欧洲比目鱼经常从海洋迁徙到河流捕食,在夏天可以沿着河流上溯到65千米处的内陆,当秋天到来时,它们会返回海洋产卵。
4、海龟
海龟,在龟类“家族”中堪称最大的,厚厚的背甲长达一米以上,体重可达150-180公斤。它在海里游行时,主要是靠前面两只脚同时划动,就像是船上的两只桨,借助水的力量一起一伏往前行。海龟主要吃海藻等植物性食物,有时也吃鱼、虾一类的动物性食物。
5、海胆
海胆大多生活于海底,喜欢栖息在海藻丰富的潮间带以下的海区礁林间或石缝中,以及坚硬沙泥质浅海地带,具有避光和昼伏夜出的特性。
2. 深海处的压力非常大,那么深海的鱼是怎样生存的
深海压力大,只是相对而矣。只要内外压力相等,就不存在压扁的可能性。深海动物与陆地动物主要区别是适应度不一样。陆地动物空腔的压力适合在陆地空气中生活。深海生物空腔极少,体内液体平均分布,使内外压力平衡,适应深海生活。不管圆的方的形状并不受限。所谓钢铁也会挤小,那真是微乎其徽。除非是空心密封的,可能都会挤爆。
首先是深海鱼类体内几乎没什么空腔,这就像一个装满水的开口塑料矿泉水瓶子,把它丢进深水里,只会因为压力作用使得瓶子内外水的密度高一点,而不可能让瓶子被压碎或者变形,因为瓶子内外水压一致。而人类等生物体内存在巨大空腔的则不同,就像一个充满空气的密闭矿泉水瓶,把它丢进深海,因为空气在巨大的压力下极大压缩,矿泉水瓶必然会被挤扁。
3. 海底深处都有哪些鱼类的存在,它们是如何在黑暗中生存、觅食
找到了一些参考:
深海底面的面积无比辽阔,1000米以深的海底,占整个海底面积的80%以上,相当于海平面以上陆地面积的近2倍。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那里的光线越来越暗,水温越来越低、生物了越来越少。深海的温度随海域纬度及海水深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例如,从接近两极海域的-1.8℃到低纬度区1000米深处的7℃-8℃不等,再往深去还要低一些。盐度稳定为35。溶解的氧气量相对要高。水的压力巨大,例如,在10000万米深处,动物体表的每平方厘米面积上,就要受到1000千克的压力,这对深海动物的生理、生化不能不产生很大影响。那里除了生物发出的幽幽荧光之外,到处是永恒的黑暗,没有白天黑夜之分,也无春夏秋冬这不同,甚至千年百年都没有什么变化。
所以深海的生物稀少。海洋的生物量80%都是分布于1000米以浅的水层中,随着深度的增加,底栖动物的数量渐少。例如,在富饶的浅海参,底栖生物量可达每平方米5500克,在大陆架,即水深200米以浅的大陆沿岸海域,生物量为每平方米200克,而在海洋深渊带每平方米只有0.001克。当然海底热泉附近,发现有特殊的生物群落,那里生物非常丰富,有待人们进一步去研究。
一、深海游泳生物有节肢动物、虾、乌贼、章鱼和鱼等。深海头足类,没有它的浅海兄弟那么神气,它们身上的肌肉少,比较脆弱,运动慢得多。虾不多见,占主导位置的是鱼,已发现150多种,只占中层鱼种数的10%,其中70%属于角(鱼安)(鱼康)类。这类鱼口大得惊人,身体扁扁的,头大尾小,样子非常难看。它们都不大爱活动,只张开大口,靠拟铒诱捕猎物。这拟饵由背鳍前部鳍条衍生而成,即为一根长长的柄上有一个圆形膨大部,状如灯笼,内有发光器。发光器发出幽幽的光,“灯笼”在长柄上不停地摆动,状如游动的小动物。有些鱼误以为这是可口的美食,游过去刚要去咬,早被一直在守株待兔的(鱼安)(鱼康)一口吞进肚里。不管是鱼还是别的什么动物它统统能吃。这类鱼还有一个特点,特别雄鱼都长在雌鱼身上,永远不离不弃。当它们孵化出来不久就忙着找配偶,雌鱼发出一种特殊香气吸引雄鱼,雄鱼一日找到雌鱼紧紧咬住不放,至于咬到什么地方它满不在乎。时间一久,雄鱼的口就和雌鱼皮肤吻合在一起,消化系统全部退化,全靠雌鱼供养,所以身体越来越小。雌鱼可以长到6-8千克重,雄鱼只有几克重,到了生殖季节就用不着再到处寻找配偶了。
二、由于深海食物供应匮乏,所以深海动物在生殖上往往只产为数不多且带有大卵黄的卵,孵化出的幼体依靠卵黄的营养就能很快发育成小的成体状幼体,无脊椎动物和多数鱼类都是这样繁殖的。
在这辽阔、寒冷、黑暗的深海环境中生活的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游泳生物,都有一系列适应环境的手段和能力,尤以游泳生物最明显。例如,深海鱼最突出的特点是嘴巴大,因深海的食物稀少,一旦碰到食物,口越大,一口吃进的食物就越多,生存的机会就越大。像巨喉鱼的巨大口部成了鱼的主体,其余部分倒像是口的附属部分了。有的鱼能吞下和自己身体一样大的食物,有些(鱼安)(鱼康)鱼甚至能吃下相当于自身大3倍大的食物。有些动物比浅海的相近种要小,但也有一些动物反而比浅海种大,如深海多毛类虫有2米多长,浮游动物身体也趋于增大,如挠足类在2000米深处最大,可达17毫米,糠虾在深海可达10厘米。
深海动物的代谢率很低,为相近的浅海动物的1/100,连细菌分解有机物的速度也很慢,鱼和无脊椎动物的耗氧量比浅海相近动物低100倍。深海动物身体组织中含的水分多,含的蛋白质和类脂物质少,这也是代谢率低的原因之一。由于代谢率低,其寿命反而长,如一种双壳贝类,50年才性成熟,100年长到最大,充其量不过几毫米长。
深海动物的嗅觉还是很敏感的,例如深海鳗鱼靠嗅觉来找到并鉴别雌雄,另一些深海动物靠嗅觉找到食物,一些食腐肉的鱼、端足类和虾靠气味能很快找到食物。有人把诱饵沉到1800米深的海底,不到1个小时就诱捕了800个端足类动物,到9600深还能诱捕到端足类。一般是端足类先找到食物,然后鱼和虾很快就被吸引过来。
许多深海动物包括鱼、虾、头足类等都能发光,在漫漫长夜的深海之中,发出点点星光,一闪一闪,仿佛是在遥远的天际闪烁的小星星。发光的目的是恐吓敌害,诱捕食物,吸引异性,找到同伴。在中上层的鱼鱼眼往往很大,且像望远镜一样成筒状,方向朝上,因光是从上方来,这样可以充分接受上方来的微弱光。而在中下层,除了生物发的光以外无任何光线,即使视力再好也无用武之地,所以许多鱼索性眼都退化,成了瞎子。但它们的侧线发达,许多鳍条延长成丝状,其作用像盲人探路用的竹竿一样,可以察知周围的微弱动静。因深海的水很稳定,任何动物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水的振动,都会被发觉。
1000米以浅的动物体色鲜艳,有不少呈红色或紫红色;千米以深的动物,体色多为深褐色或黑色,这种颜色能最大限度在吸收生物发的光,又不易被捕食者发现。
总之,深海的恶劣生活环境,也造就出了特殊的深海生物。
4. 都说“万物生长靠太阳”,那么深海中、地底下的生物是怎样生长的呢
“万物生长靠太阳”是指植物利用太阳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生产的有机物是地球上有机物的主要来源。这些有机物可通过各种途径到达深海中和地底下,再被其他生物利用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当然也有极少数的生物可以利用其他的能量进行有机物的生产而形成奇特的生物世界。如地热、温泉的热能,深海的火山口附近的热能等,也就有了地底和深海中的生物生长和分布。
5. 海洋生物是怎样生存的
由于海洋环境要比陆地上复杂得多,因此,一般的海洋生物要比陆地生物的繁殖力强,它们的求偶、繁殖和生殖方式,都非常巧妙。即使是这样,在众多的海洋生物群落中,也只有少数强壮的才在适应了其生存环境之后存活下来。
普通鸟蛤
这是因为,在海洋里,由于光线、压力、盐度、海流、潮汐、波浪、营养盐以及地质等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生存环境。在各种环境中,不管是什么样的生物,只要它活下来,即对周围环境产生了惊人的适应能力。当然,这种适应能力不是无限的。当环境由于外来因素发生突然变化时,超过其生理允许限度,这些生物不逃亡,便会死亡。从另一个方面看,在众多的海洋生物群体之间,也有一个相互间适应的生存需要。这种互为依存的生存需要,是在食物链关系下产生的。这种关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进化过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保持着生态平衡状态。在不同的海洋环境中,有着完全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例如,在潮间带有由各种生物组成的潮间带生态系统。这一个个生态系在它们适应了自身的生活环境之后组织起来,这就是整个海洋的生态系。
深海鱼类
海水的性质决定了海洋生物的丰盛与否和特点,而它在海洋中的每个角落是不一样的,其水平变化要比垂直变化速度快得多。这一特点决定了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生活环境。海水在阳光的直射下,很快吸收了太阳辐射的光和热。由于海水中含有各种悬浮物质和浮游植物,阳光在开阔的海洋中辐射入海水的深度大于数百米,而在混浊的沿岸水域中,辐射深度只有数十米,在光层下面一直到数千米的海底则是漆黑的一片。海水温度也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变低的。
生物的形态、习性和颜色随深度而变化是很明显的,所以,每一水层中的生物有共同的特性。在表层的水层里,有食肉的蓝色甲壳纲动物、软体动物和管水母;往下是弱光层,颜色发红和发黑的动物取代了透明的无脊椎动物;再往下,是漆黑的深海区,它的光线来自底栖鱼类如鱿鱼、灯笼鱼的发光器官。从大陆架到大陆坡直到深海底,生物也是随深度变化而变化。在泥质海底上以掘穴动物为主,而在深海软泥海底则以鱼、甲壳纲动物和海参为主。对于那些从海水中吸吮悬浮物质为生的鱼类来说,其数量与深度成反比;而对于那些从海底沉积物中觅食为生的鱼来说,则能生活在很深的海底。
海底鱼类
光照生物光照生物是指那些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海洋生物,其中主要包括浮游藻类和底栖藻类。浒苔是一种底栖藻类,藻体草绿色,是一种世界性的温带性海藻。浒苔生长在中潮代的滩涂或岩石上,生长盛期是1月至次年4月。
深海鱼类深海生物深海里有没有生物?大约在100年前,英国科学家爱德华·福尔白斯作了一个肯定的结论:在海洋500米以下的水域中,没有生物。然而,19世纪50年代,他的结论被否定了。人们在铺设海底电缆时,发现在大约2,000米深的海底,生活着各种不同的生物。深海里有没有植物呢?我们知道,海水的压力是十分大的,一个成人在4,000米深的海底所受的压力,大约相当于20个火车头压在身上。有人研究过,深海区的温度终年不变,一般都在0℃左右,而且水中氧气很少,在一片黑暗的海底,太阳光的强度早已不能维持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在深海里,植物无法生存。
那么深居海底的海洋动物有多少?回答是不计其数。为了适应既无亮光、又缺少食物的海底环境,深海鱼类
有的眼睛大而突出,有的眼睛已退化,一般嘴都很大,而且都长得奇形怪状。
寒带企鹅
珊瑚鱼
寒带生物企鹅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寒带生物,也是地球上比较特别的鸟类。它们不能振翼高飞,却能在汪洋大海中遨游、浴水和觅食。在人们的心目中,企鹅似乎只是生活在那一望无际、满目炫白的南极冰原上,是南极特有的产物。事实上随着寒流向北分布,企鹅的踪迹在大洋洲(澳洲)可到达南纬38°,在非洲到达南纬17°,个别种类甚至一直延伸到南美洲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岛。
热带生物在热带水域生活着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世界着名的大堡礁生物群落。大堡礁是由珊瑚构成的生物群体,也是世界四大高生产力生态区域之一。在珊瑚礁生态区还生活着颜色漂亮的珊瑚鱼类,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水下世界。
潮间带海洋生物属于海洋生物中的一类,是根据它们生存空间的特殊位置——潮间带而命名的。此类动、植物组合品种甚多,这里主要介绍贻贝、红海葵、沙蝎、普通鸟蛤和剑蛭等。它们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有其相似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红海葵
贻贝大的群体密集生活在岩石表面,成层状或席状,足部附近的腺体分泌丝状黏液,黏液丝附着在岩石上并迅速硬化,便于固定在栖息地。
红海葵生活在滨岸的许多海葵中的一种,有些在岩石上生活,其他适应在沙穴中生活,退潮时,触手缩回体内。
鸟蛤
沙蠋最常见的一类蠕虫,生活于弯曲的管状潜穴内,以摄取沙中有机质微粒为食。
普通鸟蛤适应在泥沙中生活,以肌肉状的足潜入沙中,将两个摄食吸管留在表面上,水由下面的吸管吸入,滤食后,由上面的吸管排出。
6. 生活在千米深海的动物,是如何抗压的
这些动物的皮质都是非常结实的,而且这些动物经常生活在海洋里,会及时调节自己的状态,所以就能够适应海底的压力。
7. 深海动物是如何起源的深海动物来自极地海域吗
栖息于深海的动物。与浅海动物并无严格的区分,往往是指栖息于大陆架外缘到大洋200米以下的深处,即深海水域、深海底域的动物。也有把产于大陆架上稍深处的、形态珍奇的动物叫做深海动物。有许多深海动物,幼体在海水表层附近生活,然后进行大规模的垂直移动;因而,深海动物与其说是居住于海洋深处的动物,不如说是居住于深海的动物。
1977年美国“阿尔文”号深潜器最早在太平洋上的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2500米的深海热液区发现了完全不依赖于光合作用而独立生存的独立生命体系。位于生命体系金字塔底部的是微生物,能直接利用深海火山口喷出的硫化物、氮化物、甲烷等低分子化合物作为食物和能源,合成各种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糖等。位于金字塔上部的是一些大型生物包括长管虫、蠕虫、蛤类、贻贝类,还有蟹类、水母、藤壶等特殊的生物群落。有人将这样五彩缤纷、生机勃勃的海底生物世界称为海底“生命绿洲”。
8. 为什么海洋生物能在那么深的情况下还可以存活。
海洋动物生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食物来源。海洋生态链以小型浮游生物为基础才建立起来的。深海中几乎没有小型浮游生物,因而建立起生态链极为困难。但这也不是很严重的问题。在深海中,有许多像雪花一样的物体在飘落下沉,其中有矿物结晶,也有许多是上层海洋生物死亡后的碎屑,这些碎屑都可以作为深海生物的营养来源和生存基础。其次,深海中也有一些独立于上层海洋生物的生态系统。如海底火山附近,以深海自养型微生物和管状蠕虫为基础的深海局部生态系统,其中以耐高温的蠕虫和虾、蟹类为主。一旦有深海海底火山喷发,这样的生态系统很快就能建立起来。而一旦海底火山停止喷发,这类小型局部生态系统也会随之解体。
二是深海水压。这个应该不成问题,只要深海动物体内压力与外界水压相平衡就可以了。生存于深海的海洋动物都能够适应深海水压,它们的体内压力与外界水压是平稳的。当然,它们也只能在深海高水压的地方生存,到不了浅海。这也是浅海动物到不了深海,而深海动物也到为了浅海的原因。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深海鱼类在打捞出水后,其内脏会从口中翻出体外,就是因为外界水压突然下降,而体内压力过高,内脏就被内部压力压出体外了。也因此,深海动物在打捞出水后,极少有活的。
9. 深海的动物靠吃什么为生
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供大型海洋动物生存,大部分的深海鱼长得都很小,有些靠上层水域残渣为食,还有一些动物会发出特殊的光,来吸引猎物。
比如:__鱼、灯笼鱼、叉齿鱼、胸斧鱼等。
查看更多《神奇校车 图画书版 海底探险》
10. 深海生物是如何适应巨大水压的
深海生物因为身体柔软而有渗透性,由此来与外界压力保持平衡。
深海生物生活在大洋带以下的生物。通常包括水深200米以下的全部水域,终年黑暗,阳光完全不能透入,盐度高,压力大,水温低而恒定,水生植物不能生长,动物种类和数量非常贫乏,且大多属碎屑性动物,只有少量肉食性动物,并随海水深度增加而不断减少。
深海生物主要由棘皮动物海参、海胆、海百合、海星,甲壳动物虾、蟹和深海鱼类等组成。其生态特征为:嘴特大,牙齿尖锐,眼睛或触觉器官高度发达。
(10)深海里的动物如何生存扩展阅读
深海生物的研究始于19世纪初,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误认为550米以下是无生命带,因此,进展缓慢。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获得了一批深海生物样品,确证深海存在生物。
此后,欧美一些国家相继开展深海生物调查,美国于1930年用潜水球进行生态观察,到20世纪中期已积界了许多有关深海生物的形态、分类和分布的研究资料。
在深海也有不少鳗鱼,如哈氏囊咽鱼和宽咽鱼等。鱼体细长,嘴特别大。有些鳗鱼幼体上游到较浅的水层,成体时才回到深水。
在深海鱼类中,圆罩鱼属的个体数量最多,鱼的个体小,长仅5~6厘米,头大,暗褐色,其鳃可滤食浮游动物。不成群,个体之间约保持3米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