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注射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的药代动力学
本品为盐酸左氧氟沙星,其活性成份为左氧氟沙星,文献报道的左氧氟沙星的药代动力学情况如下:测定单次经口给予左氧氟沙星片剂、口服液或静脉注射给药后以及达稳态后左氧氟沙星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表示为Mean±SD,总结于下表(表9)。 http://x1.webres.medlive.cn/drugref/ChemPreparationDetail/201409031728400110.jpg注:①清除率/生物利用度。②分布容积/生物利用度。③健康男性,年龄18~53岁。④剂量为0.25g及0.5g时,滴注60分钟,剂量为0.75g时,滴注90分钟。⑤健康男性和女性受试者,年龄18~54岁。⑥中度肾功能损伤患者及呼吸道或皮肤感染患者,每48h给药0.5g(CLCR 20~50mL/min)。⑦根据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估计的剂量标准值(0.5g剂量)。⑧健康男性,年龄22~75岁。⑨健康女性,年龄18~80岁。⑩健康青年男性和女性受试者,年龄18~36岁。⑪健康老年男性和女性受试者,年龄66~80岁。⑫健康男性和女性,年龄19~55岁。⑬绝对生物利用度;0.5g片剂,F=0.99 ± 0.08;0.75g片剂,F=0.99 ± 0.06;ND =未检测。吸收口服左氧氟沙星后吸收迅速完全,通常在口服给药后1~2小时血浆药物浓度达峰值。左氧氟沙星0.5g片剂和0.75g片剂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均约为99%,表明左氧氟沙星口服后完全吸收。健康志愿者单次静脉给药,剂量为0.5g,滴注时间大于60分钟时,血浆峰浓度的Mean±SD为6.2 ±1.0 µg/mL;剂量为0.75g,滴注时间大于90分钟时,血浆峰浓度的Mean±SD为11.5 ±4.0 µg/mL。左氧氟沙星口服液和片剂具有生物等效性。单次及多次口服或注射给予左氧氟沙星后,其药代动力学呈线性曲线,可以预测其药代动力学变化情况。每日服药一次,剂量为0.5g或0.75g时,48小时后达稳态。经口每日服药一次,一次0.5g,多次给药后血浆峰浓度和谷浓度的Mean±SD分别为5.7 ±1.4和0.5 ±0.2 µg/mL;而经口每日服药1次,一次0.75g,多次给药后血浆峰浓度和谷浓度的Mean±SD分别为8.6 ±1.9和1.1 ±0.4 µg/mL。静脉滴注给药,每日1次,剂量为0.5g时,多次给药后血浆峰浓度和谷浓度的Mean±SD分别为6.4 ±0.8和0.6 ±0.2 µg/mL,剂量为0.75g时,多次给药后血浆峰浓度和谷浓度的Mean±SD分别为12.1 ±4.1和1.3 ±0.71 µg/mL。进食同时口服左氧氟沙星0.5g将使达峰时间延迟约1小时,且降低峰浓度,片剂降低约14%,口服液降低约25%。因此,服用左氧氟沙星片剂与进食与否无关。但建议左氧氟沙星口服液应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服用。左氧氟沙星注射给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变化的时间曲线(AUC)与口服同样剂量(mg/mg)的片剂后的时间曲线相似。因此,口服和注射两种给药途经可以相互替代。 http://x1.webres.medlive.cn/drugref/ChemPreparationDetail/201409031732220534.jpg分布左氧氟沙星单次或多次给药,剂量为0.5g或0.75g,其平均分布容积通常为74至112 L,这表示左氧氟沙星可以广泛分布于身体各种组织中。健康受试者大约在给药后3小时后皮肤和体液中药物浓度达到峰值。健康受试者每日一次口服给药,剂量为0.75g和0.5g,多次给药后,皮肤和血浆AUC之比约为2,体液和血浆AUC之比约为1。左氧氟沙星对肺组织的透过性也很好。单次口服给药,剂量为0.5g时,24小时后肺脏中的药物浓度通常高于血浆浓度2~5倍,浓度范围约为2.4~11.3 µg/g。离体情况下,应用平衡透析法,测得所研究的各种动物在左氧氟沙星临床相应的血清/血浆浓度范围(1~10 µg/mL)内时,约有24%~38%的左氧氟沙星与血清蛋白相结合。在人类,左氧氟沙星主要和血清白蛋白相结合。左氧氟沙星与血清蛋白的结合与药物浓度无关。代谢左氧氟沙星在血浆和尿中的立体化学结构稳定,不会代谢为其旋光异构体-D-氧氟沙星。人体对左氧氟沙星的代谢量很低,它主要以原形由尿中排出。口服给药后,约87%的药物在48小时内以原形形式由尿中排出,少于4%的药物在72小时内由粪便排出。不到5%的药物以去甲基代谢产物及N-氧化代谢产物的形式由尿中排出,这是在人类仅有的两种代谢产物。这两种代谢产物的药理学活性很弱。排泄左氧氟沙星主要以原形形式由尿中排出。口服或静脉单次或多次给药后,其平均终末血浆清除半衰期约为6至8小时。平均表观清除率及肾脏清除率分别约为144~226 mL/min及96~142mL/min。肾脏清除率超过肾小球滤过率说明左氧氟沙星不仅通过肾小球滤过,而且可以通过肾小管分泌。同时给予西米替丁或丙磺舒可以使左氧氟沙星的肾脏清除率分别减少约24%和35%,这说明左氧氟沙星的分泌主要发生在肾脏的近曲小管。在采集的使用左氧氟沙星的受试者的新鲜尿液样品中均未发现左氧氟沙星晶体。老年人如果考虑受试者肌酐清除率的差异,那么青年受试者和老年受试者左氧氟沙星的药代动力学没有显着差别。健康老年受试者(年龄为66~80岁)口服左氧氟沙星,剂量为0.5g,其平均终末血浆清除半衰期约为7.6小时,而年轻成人约为6小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受试者肾脏功能状态不同,认为不具有临床意义。年龄对药物的吸收也没有影响。因此不需要单纯根据年龄来调整左氧氟沙星的用药剂量。儿童研究了6个月到16岁儿童,单次静脉给予7mg/kg的左氧氟沙星的药代动力学。左氧氟沙星在儿童患者体内比成年人清除的快。导致血浆暴露比成年人相应的剂量下偏低。6个月到17岁儿童患者8mg/kg,每12小时用药1次(每次不超过0.25g)能完全达到稳态血浆暴露(AUC0-24和Cmax),而成年人需要0.5g,每24小时1次才达稳态血浆暴露。性别如果考虑受试者肌酐清除率的差异,那么男性和女性受试者左氧氟沙星的药代动力学没有显着差别。健康男性受试者口服左氧氟沙星,剂量为0.5g,其平均终末血浆清除半衰期约为7.5小时,而女性约为6.1小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男性和女性受试者肾脏功能状态不同,认为不具有临床意义。受试者性别对药物的吸收没有影响。不需要单纯根据性别来调整左氧氟沙星的用药剂量。种族用协方差分析的方法对72名受试者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探讨种族因素对于左氧氟沙星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其中包括48名白种人和24名非白种人。受试者的种族对表观清除率和表观分布容积没有影响。肾脏损害肾功能损伤的患者(肌酐清除率<50 mL/min)左氧氟沙星的清除率显着降低,血浆清除半衰期明显延长,因此需要对这些患者的用药剂量进行调整以避免药物蓄积。无论是血液透析还是连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均不能有效的清除体内的左氧氟沙星,表示进行血液透析和CAPD后均不需补充服用左氧氟沙星。肝脏损害未对肝功能损伤患者的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由于左氧氟沙星的代谢量很少,因此肝功能损伤可能不会影响左氧氟沙星的药代动力学。细菌感染患有严重社区获得性细菌感染的患者左氧氟沙星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与健康受试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相似。药物相互作用对左氧氟沙星和茶碱、华法林、环孢霉素、地高辛、丙磺舒、西米替丁、硫糖铝以及抗酸剂的药代动力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参见药物相互作用)。
Ⅱ 左氧氟沙星片宠物狗可以吃么
小狗太小了
如果体重重的话还会好些
左氧氟沙星是广谱抗菌的抗生素
正常吸收代谢应该很快
多让小狗喝些水
给点糖水也可以
小狗喜欢吃甜食
让它多喝点
可以加速药物的代谢和排出
如果还不好就只能去医院了
但估计医院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另外咨询一下医生吃点炭片怎么样
炭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
人如果吃了什么毒性的东西医生都给开炭片的
但是小狗的服用剂量就不好掌握了
希望狗狗快点好起来
我能理解你的心痛
Ⅲ 盐酸左氧氟沙星
盐酸左氟沙星胶囊
曾用名
英文名 LEVOFLOXACIN HYDROCHLORIDE CAPSULES
拼音名 YANSUAN ZUOFUSHAXING JIAONANG
药品类别 喹诺酮类
性状 本品为胶囊剂。
药理毒理 本品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抗菌作用强,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和流感嗜血杆菌、嗜肺军团菌、淋病奈瑟菌等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革兰阳性菌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也有抗菌作用,但对厌氧菌和肠球菌的作用较差。本品为氧氟沙星的左旋体,其体外抗菌活性约为氧氟沙星的两倍。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的活性,阻止细菌DNA的合成和复制而导致细菌死亡。
药代动力学 口服后吸收完全,单剂量口服0.2g后,血药峰浓度(Cmax)约为1.6mg/L,达峰时间(Tmax)约为1小时。血消除半衰期(t1/2β)约为6小时。蛋白结合率约为30%~40%。本品吸收后广泛分布至各组织、体液,在扁桃体、前列腺组织、痰液、泪液、妇女生殖道组织、皮肤和唾液等组织和体液中的浓度与血药浓度之比约在1.1~2.1之间。本品主要以原形自肾排泄,在体内代谢甚少。口服48小时内尿中排出量约为给药量的80%~90%。本品以原形自粪便中排出少量,给药后72小时内累积排出量少于给药量的 4%。
适应症 适用于敏感菌引起的: 1.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包括单纯性、复杂性尿路感染、细菌性前列腺炎、淋病奈瑟菌尿道炎或宫颈炎(包括产酶株所致者)。 2.呼吸道感染,包括敏感革兰阴性杆菌所致支气管感染急性发作及肺部感染。 3.胃肠道感染,由志贺菌属、沙门菌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亲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等所致。 4.伤寒。 5.骨和关节感染。 6.皮肤软组织感染。 7.败血症等全身感染。
用法用量 口服。 成人常用量: 1.支气管感染、肺部感染:一次0.2g,一日2次,或一次0.1g,一日3次,疗程7~ 14日。 2.急性单纯性下尿路感染:一次0.1g,一日2次,疗程5~7日;复杂性尿路感染:一次0.2g,一日2次,或一次0.1g,一日3次,疗程为10~14日。 3.细菌性前列腺炎:一次0.2g,一日2次,疗程为6周。成人常用量为一日0.3~0.4g,分2~3次服用,如感染较重或感染病原体敏感性较差者,如铜绿假单胞菌等假单胞菌属细菌感染的治疗剂量也可增至一日0.6g,分3次服。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腹部不适或疼痛、腹泻、恶心或呕吐。 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可有头昏、头痛、嗜睡或失眠。 3.过敏反应: 皮疹、皮肤瘙痒,偶可发生渗出性多形性红斑及血管神经性水肿。光敏反应较少见。 4.偶可发生: (1)癫痫发作、精神异常、烦躁不安、意识混乱、幻觉、震颤。 (2)血尿、发热、皮疹等间质性肾炎表现。 (3)静脉炎。 (4)结晶尿,多见于高剂量应用时。 (5)关节疼痛。 5.少数患者可发生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血尿素氮增高及周围血象白细胞降低,多属轻度,并呈一过性。
禁忌症 对本品及氟喹诺酮类药过敏的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 1. 由于目前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者多见,应在给药前留取尿培养标本,参考细菌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2. 本品大剂量应用或尿pH值在7以上时可发生结晶尿。为避免结晶尿的发生,宜多饮水,保持24小时排尿量在1200ml以上。 3.肾功能减退者,需根据肾功能调整给药剂量。 4.应用本品时应避免过度暴露于阳光,如发生光敏反应或其他过敏症状需停药。 5.肝功能减退时,如属重度(肝硬化腹水)可减少药物清除,血药浓度增高,肝、肾功能均减退者尤为明显,均需权衡利弊后应用,并调整剂量。 6.原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者,例如癫痫及癫痫病史者均应避免应用,有指征时需仔细权衡利弊后应用。 7.偶有用药后跟踺炎或跟踺断裂的报告,如有上述症状发生,须立即停药,直至症状消失。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动物实验未证实喹诺酮类药物有致畸作用,但对孕妇用药进行的研究尚无明确结论。鉴于本药可引起未成年动物关节病变,故孕妇禁用,哺乳期妇女应用本品时应暂停哺乳。
儿童用药 本品在婴幼儿及18岁以下青少年的安全性尚未确定。但本品用于数种幼龄动物时,可致关节病变。因此不宜用于18岁以下的小儿及青少年。
老年患者用药 老年患者常有肾功能减退,因本品部分经肾排出,需减量应用。
药物相互作用 1.尿碱化剂可减低本品在尿中的溶解度,导致结晶尿和肾毒性。 2.喹诺酮类抗菌药与茶碱类合用时可能由于与细胞色素P450结合部位的竞争性抑制,导致茶碱类的肝消除明显减少,血消除半衰期(t1/2?)延长,血药浓度升高,出现茶碱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震颤、不安、激动、抽搐、心悸等。本品对茶碱的代谢虽影响较小,但合用时仍应测定茶碱类血药浓度和调整剂量。 3.本品与环孢素合用,可使环孢素的血药浓度升高,必须监测环孢素血浓度,并调整剂量。 4.本品与抗凝药华法林合用时虽对后者的抗凝作用增强较小,但合用时也应严密监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 5.丙磺舒可减少本品自肾小管分泌约50%,合用时可因本品血浓度增高而产生毒性。 6.本品可干扰咖啡因的代谢,从而导致咖啡因消除减少,血消除半衰期(t1/2β)延长,并可能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7.含铝、镁的制酸药、铁剂均可减少本品的口服吸收,不宜合用。 8.本品与非甾体类抗炎药芬布芬合用时,偶有抽搐发生,因此不宜与芬布芬合用。
Ⅳ 输左氧氟沙星后,肝脏和肾脏什么时候能将其完全代谢掉
药理作用药效学的产品是新一代的喹诺酮类合成抗菌剂,包括厌氧细菌,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示出了广泛的抗菌活性。此产品是主要的作用,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的促旋酶,这是一个部分的异构酶,共有四个亚基。本产品的A亚单位的作用,干扰DNA复制,转录和重组,从而影响DNA的合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动物试验表明,该产品的优良的治疗效果的实验感染病态小鼠。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是仅氧氟沙星二分之一,表示该产品高效的杀真菌剂。该产品的主要机制是由于细菌的DNA旋转酶A或B亚单位结构和细胞壁的药物渗透性的变化的阻力减少,导致对本品耐药。本品与这一类的药物,但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之间的交叉耐药性。药代动力学学校注射和口服的药代动力学相似注射吸收迅速,同样的剂量,注射比口服给药的峰值浓度,因而更适合用于治疗严重感染。本品口服吸收良好,食物的增加在该地区的影响不大,在最大血药浓度与血药浓度 - 时间曲线呈明显的剂量有明确的相关性。一个空的胃进食后相比略低,最大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稍长,但并没有改变尿液中回收。不会导致同样的衣服,食物,以减少药物使用。该产品具有良好的体液,组织中的分布,痰,唾液,扁桃体,前列腺癌,前列腺液,子宫内膜,输卵管,皮肤,胆汁,胆,膀胱,耳漏,上颌窦粘膜,眼房水,泪,牙龈和其他组织,体液有较高的浓度分布。本品主要通过肾脏从尿中排出大致不变排出体外。单剂量口服本品0.1克,0.2克,0.3克,24小时尿累计排泄率超过65%。 0.2克的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后24小时尿累计排泄率在60%以上。微生物抗菌作用的结果表明:该产品是不是只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肠球菌和其他革兰氏阳性菌,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变形杆菌,沙雷菌属,肠杆菌属,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大肠埃希氏摩根费劳力土地枸橼酸杆菌,铜绿一个单孢菌,弧菌属细菌,流感嗜血杆菌强大的抑菌和杀菌作用和其他革兰阴性菌,厌氧消化链球菌,淋球菌,支原体,衣原体也很好的抑菌,杀菌作用,。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的化学名称() - ( - )-9 - 氟-2,3 - 二氢-3 - 甲基-10 - (4 - 甲基-1 - 哌嗪基)-7 - 氧-7H-吡啶并平行度[1 ,2,3-de〕〔1,4〕 - 苯并恶嗪-6 - 羧酸甲磺酸盐一水合物。分子式C18H20FN3O4。的分子量675.49。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白色至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苦。易溶于水,乙酸,盐酸或氢氧化钠,微溶于甲醇,乙醇,丙醇或氯仿,极微溶于,在二氯甲烷中几乎不溶。的片剂药物的白色膜衣锭,并刻有“双鹤”和“LFX”标志。注射一种黄绿色的澄明液体。 【药物相互作用】1,尿碱化剂可减少该产品在尿液中的溶解度,导致结晶尿和肾毒性。 2喹诺酮类抗菌药与茶碱组合可能是由于竞争的结合位点和细胞色素P450的抑制作用,导致在肝脏茶碱消除显着降低,血消除半衰期(t1 / 2为?)为了延长血液浓度出现茶碱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震颤,焦虑,躁动,抽搐,心悸等。本品对茶碱的代谢,虽然影响较小,但合用时测定茶碱血药浓度调整剂量。产品联合环孢素,使环孢素的血药浓度,环孢素浓度监测,调整剂量。该产品结合使用,增强华法林的抗凝抗凝血作用,后者虽小,但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的组合。丙磺舒可减少本产品,因为约50%的肾小管分泌,合用时毒性可能是由于该产品,以增加血液中的浓度。 6产品可能会干扰咖啡因的代谢,减少咖啡因消除血消除半衰期(T1/2β)延长,并可能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毒性。本产品含有铝,铁,镁的抗酸剂可能会降低口服吸收不应该被共享。 8产品的组合与非甾体类抗炎药芬布芬,偶尔抽搐发生,因此不应该被结合芬布芬。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腹部不适或疼痛,腹泻,恶心或呕吐。 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可有头昏,头痛,嗜睡或失眠。偶可发生过敏反应:皮疹,瘙痒,渗出性多形性红斑及血管神经性水肿。光敏反应是罕见的。偶可发生:(1)癫痫发作,精神异常,烦躁不安,意识混乱,幻觉,震颤等。 (2)血尿,发热,皮疹,间质性肾炎。 (3)静脉炎。 (4)结晶尿,在高剂量时更常见。 (5)关节疼痛。 5少数患者可发生血清转氨酶升高,血中尿素氮升高,外周血白细胞减少,多为轻度,并呈一过性。这些不良反应是轻微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7-5.2%,停药后即可消失。禁忌氧氟沙星过敏史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及16岁以下患者禁用。
Ⅳ 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药理毒理
本品为甲磺酸左氧氟沙星,其活性成份为左氧氟沙星,文献报道的左氧氟沙星的相关情况如下:1.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左氧氟沙星是氧氟沙星(消旋体)的左旋体,为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氧氟沙星的抗菌作用主要由左旋体产生。左氧氟沙星及其他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DNA复制、转录、修复和重组所需的拓扑异构酶IV和DNA旋转酶(为拓扑异构酶II)。耐药性:氟喹诺酮类耐药性由DNA旋转酶或拓扑异构酶IV的特定区域,也称为喹诺酮耐药性决定区(ORDRs)的突变,或者药物外排系统改变产生。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包括左氧氟沙星,其化学结构和作用方式与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及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均不同。因此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上述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仍可能有效。体外条件下由于自发变异而产生的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的情况较少。、虽然观察到左氧氟沙星和其他一些氟喹诺酮类药物之间存在交叉耐药,但对其他氟喹诺酮类品种耐药的细菌仍有可能对左氧氟沙星敏感。体外和体内抗菌活性:左氧氟沙星体外对多种革兰氏阴性和革兰阳性细菌均有抗菌作用,在浓度等于或稍高于抑菌浓度时即具有杀菌活性。在体外研究和临床感染中证明,左氧氟沙星对下列微生物有抗菌作用:革兰阳性需氧菌:粪肠球菌(多种菌株仅中度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菌株)、表皮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菌株)、腐生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包括多重耐药性菌株(MDRSP)*]、化脓性链球菌。注:MDRSP(多重耐药性肺炎链球菌)指对下列两种或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青霉素(MIC≥2μg/ml)、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大环内酯类、四环素及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恶唑。革兰阴性需氧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军团菌、卡拉莫拉菌、奇异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粘质沙雷氏菌。注:*与此类中的其他药物相同,使用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时,铜绿假单胞菌的某些菌株可以很快产生耐药性。其他微生物: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在猕猴炭疽热(暴露后)模型及体外条件下应用血浆浓度作为替代标记物时均显示左氧氟沙星对炭疽杆菌有抗菌作用。下列数据为体外试验结果,但其临床意义未知:体外条件下左氧氟沙星对下列微生物的大多数菌株(≥90%)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2μg/ml或更低:但是左氧氟沙星治疗由这些微生物所引起的临床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进行足够的、良好对照的试验研究。革兰阳性需氧菌:溶血性葡萄球菌、β-溶血链球菌(C/F组)、β-溶血链球菌(G组)、无乳链球菌、米勒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格兰阴性需氧菌:鲍曼不动杆菌、鲁氏不动杆菌、百日咳杆菌、克氏柠檬酸杆菌(差异柠檬酸杆菌)、弗氏柠檬酸杆菌、产气肠杆菌、阪崎氏肠杆菌、产酸克雷伯菌、摩根氏杆菌、聚团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雷氏普罗威登斯菌、斯氏普罗威登斯菌、荧光假单胞杆菌。革兰阳性厌氧菌:产气夹膜梭状芽胞杆菌。2.非临床毒理学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繁殖功能损害:对大鼠生命全程的生物测定结果显示,每日服用左氧氟沙星,连续服用2年,为表现层任何致畸作用。使用的最高剂量(100mg/kg/天)为人类推荐最大剂量(750mg)的1.4倍(根据相对体表面积计算)。任何剂量的左氧氟沙星均不能缩短UV诱发的白化裸鼠(Skh-1)皮肤肿瘤的进展时间,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具有光致癌性。在光致癌性试验中,左氧氟沙星最大剂量(300mg/kg/天)时,裸鼠皮肤左氧氟沙星浓度范围是25~42μg/g。而剂量为750mg时,人类受试者左氧氟沙星皮肤浓度的Cmax平均约为11.8μg/g。下列试验表明左氧氟沙星不具有致突变作用:Ames细菌突变分析(鼠伤寒沙门氏菌和大肠埃希菌),CHO/HGPRT正向突变检测,小鼠微核试验,小鼠显性致死试验,大鼠非程序性DNA合成试验,小鼠姐妹染色单体互换试验。在体外染色体畸变(CHL细胞系)和姐妹染色单体互换试验(CHL/IU细胞系)中为阳性。大鼠口服剂量高达360mg/kg/天时,左氧氟沙星对其繁殖能力没有损害。这一剂量相当于相对体表面积相同时人类最大推荐剂量的4.2倍。静脉滴注剂量为100mg/kg/天时,左氧氟沙星对其繁殖能力也没有损害,这一剂量相当于相对体表面积相同时人类最大推荐剂量的1.2倍。动物毒理学和/或药效学:左氧氟沙星和其他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已经表明可以导致大多数种属的未成年实验动物发生关节病变。未成年的狗(4~5月龄)口服左氧氟沙星,剂量为10mg/kg/天,连续用药7天,或静脉给药,剂量为4mg/kg/天,连续给药14天,均可引起关节损害。幼年大鼠口服剂量为300mg/kg/天,连续用药7天,或静脉给药,剂量为60mg/kg/天,连续给药4周,均可以引起关节病变。3个月的小猎犬,连续14天口服常规用量的左氧氟沙星40mg/kg/天,在第8天出现严重的关节毒性而停药。在剂量≥2.5mg/kg水平(根据比较血浆AUC,约是儿童用量的0.2倍)时,可出现轻微肌肉骨骼损伤的临床表现,但尚无大体病理学和组织病理学损伤。剂量为10和40mg/kg(分别为儿童用量的约0.7倍和2.4倍)时,可以引起滑膜炎和关节软骨损伤。恢复18周后,关节软骨大体病理学和组织病理学仍存在。小鼠耳部肿胀试验显示左氧氟沙星的光毒性与氧氟沙星相似,但与其他喹诺酮类药物相比较弱。虽然在某些静脉给药的大鼠试验中发现了结晶尿,但是结晶并不是在膀胱中形成的,而是在排尿后形成的,因此不意味着左氧氟沙星具有肾毒性。与非甾体类抗炎药同时使用可以加重喹诺酮类药物对小鼠CNS的刺激作用。左氧氟沙星的剂量为6mg/kg或更高时,快速静脉注射可以使狗产生低血压。这一作用可能与组胺的释放有关。动物的体外和体内试验显示,在人体起治疗作用的血浆浓度范围内,左氧氟沙星既不是酶诱导剂,也不是酶抑制剂,因此,与其他药物或试剂不存在药物代谢酶相关的相互作用。
Ⅵ 注射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的药理毒理
本品为盐酸左氧氟沙星,其活性成份为左氧氟沙星,文献报道的左氧氟沙星的相关情况如下:1.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左氧氟沙星是氧氟沙星(消旋体)的左旋体,为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氧氟沙星的抗菌作用主要由左旋体产生。左氧氟沙星及其他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DNA复制、转录、修复和重组所需的拓朴异构酶Ⅳ和DNA旋转酶(为拓朴异构酶Ⅱ)。耐药性:氟喹诺酮类耐药性由DNA旋转酶或拓朴异构酶IV的特定区域,也称为喹诺酮耐药性决定区(ORDRs)的突变,或者药物外排系统改变产生。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包括左氧氟沙星,其化学结构和作用方式与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及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均不同。因此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上述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仍可能有效。体外条件下由于自发变异而产生的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的情况较少(范围:10-9~10-10)。虽然观察到左氧氟沙星和其他一些氟喹诺酮类药物之间存在交叉耐药,但对其他氟喹诺酮类品种耐药的细菌仍有可能对左氧氟沙星敏感。体外和体内抗菌活性:左氧氟沙星体外对多种革兰氏阴性和革兰阳性细菌均有抗菌作用,在浓度等于或稍高于抑菌浓度时即具有杀菌活性。在体外研究和临床感染中证明,左氧氟沙星对下列微生物有抗菌作用:革兰阳性需氧菌:粪肠球菌(多种菌株仅中度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菌株)、表皮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菌株)、腐生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包括多重耐药性菌株(MDRSP)*]、化脓性链球菌。注:MDRSP(多重耐药性肺炎链球菌)指对下列两种或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青霉素(MIC ≥ 2 µg/mL)、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大环内酯类、四环素及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口恶唑。革兰阴性需氧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军团菌、卡他莫拉菌、奇异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粘质沙雷氏菌。注:*与此类中的其他药物相同,使用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时,铜绿假单胞菌的某些菌株可以很快产生耐药性。其他微生物: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在猕猴炭疽热(暴露后)模型及体外条件下应用血浆浓度作为替代标记物时均显示左氧氟沙星对炭疽杆菌有抗菌作用。下列数据为体外试验结果,但其临床意义未知:体外条件下左氧氟沙星对下列微生物的大多数菌株(≥90%)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2µg/mL或更低;但是左氧氟沙星治疗由这些微生物所引起的临床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进行足够的、良好对照的试验研究。革兰阳性需氧菌:溶血性葡萄球菌、β-溶血链球菌(C/F组)、β-溶血链球菌(G组)、无乳链球菌、米勒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革兰阴性需氧菌:鲍曼不动杆菌、鲁氏不动杆菌、百日咳杆菌、柯氏柠檬酸杆菌(差异柠檬酸杆菌)、弗氏柠檬酸杆菌、产气肠杆菌、坂崎氏肠杆菌、产酸克雷伯菌、摩根氏杆菌、聚团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雷氏普罗威登斯菌、斯氏普罗威登斯菌、萤光假单胞杆菌。革兰阳性厌氧菌: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2.非临床毒理学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繁殖功能损害:对大鼠生命全程的生物测定结果显示,每日服用左氧氟沙星,连续服用2年,未表现出任何致癌作用。使用的最高剂量(0.1g/kg/天)为人类推荐最大剂量(0.75g)的1.4倍(根据相对体表面积计算)。任何剂量的左氧氟沙星均不能缩短UV诱发的白化裸鼠(Skh-1)皮肤肿瘤的进展时间,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具有光致癌性。在光致癌性试验中,左氧氟沙星最大剂量(0.3g/kg/天)时,裸鼠皮肤左氧氟沙星浓度范围是25~42µg/g。而剂量为0.75g时,人类受试者左氧氟沙星皮肤浓度的Cmax平均约为11.8µg/g。下列试验表明左氧氟沙星不具有致突变作用:Ames细菌突变分析(鼠伤寒沙门氏菌和大肠埃希菌),CHO/HGPRT正向突变检测,小鼠微核试验,小鼠显性致死试验,大鼠非程序性DNA合成试验,小鼠姐妹染色单体互换试验。在体外染色体畸变(CHL细胞系)和姐妹染色单体互换试验(CHL/IU细胞系)中为阳性。大鼠口服剂量高达0.36g/kg/天时,左氧氟沙星对其繁殖能力没有损害,这一剂量相当于相对体表面积相同时人类最大推荐剂量的4.2倍。静脉滴注剂量为0.1g/kg/天时,左氧氟沙星对其繁殖能力也没有损害,这一剂量相当于相对体表面积相同时人类最大推荐剂量的1.2倍。动物毒理学和/或药效学:左氧氟沙星和其他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已经表明可以导致大多数种属的未成年实验动物发生关节病变。未成年的狗(4~5月龄)口服左氧氟沙星,剂量为10mg/kg/天,连续用药7天,或静脉给药,剂量为4 mg/kg/天,连续给药14天,均可引起关节损害。幼年大鼠口服剂量为0.3g/kg/天,连续用药7天,或静脉给药,剂量为60mg/kg/天,连续给药4周,均可以引起关节病变。3个月的小猎犬,连续14天口服常规用量的左氧氟沙星40mg/kg/天,在第8天出现严重的关节毒性而停药。在剂量≥2.5mg/kg水平(根据比较血浆AUC,约是儿童用量的 0.2倍)时,可出现轻微肌肉骨骼损伤的临床表现,但尚无大体病理学和组织病理学损伤。剂量为10和40mg/kg(分别为儿童用量的约0.7倍和2.4倍)时,可以引起滑膜炎和关节软骨损伤。恢复18周后,关节软骨大体病理学和组织病理学仍存在。小鼠耳部肿胀试验显示左氧氟沙星的光毒性与氧氟沙星相似,但与其他喹诺酮类药物相比较弱。虽然在某些静脉给药的大鼠试验中发现了结晶尿,但是结晶并不是在膀胱中形成的,而是在排尿后形成的,因此不意味着左氧氟沙星具有肾毒性。与非甾体类抗炎药同时使用可以加重喹诺酮类药物对小鼠CNS的刺激作用。左氧氟沙星的剂量为6mg/kg或更高时,快速静脉注射可以使狗产生低血压。这一作用可能与组胺的释放有关。动物的体外和体内试验显示,在人体起治疗作用的血浆浓度范围内,左氧氟沙星既不是酶诱导剂,也不是酶抑制剂,因此,与其他药物或试剂不存在药物代谢酶相关的相互作用。
Ⅶ 浅谈左氧氟沙星的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喹诺酮类(quinolones)是一类抑制DNA螺旋酶的抗菌药物。作为第一个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酸,于1962年进入临床以来,科学家们对喹诺酮类药物不断进行结构修饰,特别是1978年之后其研究与开发十分迅速,已有很多品种应用于临床。左氧氟沙星作为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其抗菌活性是氧氟沙星的2倍,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氧氟沙星的1/3[1]。由于其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生物利用度高、组织细胞内渗透性好、给药方便等优点,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但随着其使用的不断增加,与其相关的不良反应报道相应增多。本文对左氧氟沙星的合理应用和不良反应报告如下。1 合理应用1.1 空腹应用 食物和乳制品对左氧氟沙星的吸收无明显影响,但仍以空腹应用生物利用度高[2]。1.2 每日1次 左氧氟沙星为浓度依赖型杀菌剂,且具有良好的抗菌后效应(PAE),其抗菌效果依赖于给药剂量,而不是频繁给药,多采用每天1次的给药方案[3],已可以获取较高的峰血药浓度而起到迅速彻底杀灭病原菌的作用。1.3 优化联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尤其是大肠埃希菌需要联合用药时,可采用氧氟沙星与哌拉西林联合应用为佳,这样PAE比单用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3],左氧氟沙星与哌拉西林合用也应如此。1.4 谨慎联用1.4.1 与咖啡因药物联用 左氧氟沙星与含有咖啡因的药物合用时可延长咖啡因的代谢时间,易出现躁动不安、肌肉抽搐、呼吸加快、心动过速等症状,尽量避免合用。1.4.2 含金属离子的药物 因左氧氟沙星可与金属离子之间发生螯合作用,造成部分金属离子(如Mg2+、Al3+、Fe3+、Ca2+、Zn2+、Cu2+)对左氧氟沙星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浓度(BC)和最低抑菌浓度(MIC)在培养基中随金属离子浓度增高而增高,所以与含金属离子的药物(含镁、铝的抗酸剂,含硫酸亚铁的抗贫血药,含锌制剂如葡萄糖酸锌、硫酸锌合剂、多维生素片等)联用时,导致左氧氟沙星吸收减少,生物利用度降低,如需合用必须错开服用时间,一般在服用含金属离子药物前或后2h服用左氧氟沙星。1.4.3 非甾体抗感染药 喹诺酮药抑制γ-氨基丁酸(GABA)与受体的结合,而非甾体抗感染药及其代谢产物能显着增加喹诺酮类药物抑制γ-氨基丁酸受体的作用。左氧氟沙星与非甾体抗感染药(阿司匹林除外)联用时可增加神经毒性,故有癫痫史或既往史的患者以及急性脑血管障碍患者应当避免联用。1.4.4 磺胺类 左氧氟沙星80%以上以原型从尿中排出,因溶解度小,易产生结晶尿,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慎用,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因肾功能较健康成人有所下降,用量应调低或延长给药间隔。与磺胺类药物合用,易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或阻塞性肾病,尽量避免联用。1.4.5 降血糖药 左氧氟沙星与口服降血糖药同时使用可引起血糖失调(高血糖、低血糖),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血糖浓度,一旦发生低血糖时,应立即停用左氧氟沙星。1.4.6 中药 中药相对来说比西药安全,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由中药引起肝损害的病例逐渐增多[4],氧氟沙星注射液加双黄连注射液静脉滴注可引起肝损害,所以左氧氟沙星与双黄连注射液等中药联用时也应慎重。2 不良反应2.1 消化系统 胃肠道反应是左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部不适、腹痛、腹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2.2 中枢神经系统 喹诺酮类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阻断中枢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与受体结合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5]。发生率1%~5%,轻者头晕、头痛、兴奋、失眠、精神不安等,重者诱发癫痫,故精神病、癫痫病患者禁用。2.3 血液系统 偶有出现血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也有再障报道。2.4 皮肤及光毒性 在我国皮疹报道较多,如荨麻疹、红斑、皮肤瘙痒、血管性水肿、表皮松懈症,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光毒性在国外报道较多,发生率可达28%,与药物剂量有关。可通过穿衣、防晒而预防。2.5 肝毒性 通常左氧氟沙星较少引起肝毒性,有0.9%~4.3%可出现肝功能异常,如血转氨酶增高、血清胆红素增加等。若长期、大量应用,应定期检查肝功能。2.6 肾毒性 左氧氟沙星很少引起肾毒性,偶见血尿素氮、血清肌酐升高,肾功能不全者应注意调整给药剂量和给药次数。2.7 关节软骨毒性 关于喹诺酮类药物的软骨毒性是医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动物实验证实,左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对幼龄动物关节软骨具有毒性,主要发生在负重关节,其中膝关节最易受累,典型症状是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对成年动物无影响。临床上有报道未成年人服用喹诺酮类药物后引起关节疼痛、肿胀,为确保用药安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禁用,18岁以下青少年慎用。3 小结左氧氟沙星作为新一代抗菌药,在抗细菌感染治疗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出多方面的优越性,被人们广泛采用,但如我们能充分认识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相互作用及注意事项,明确用药对象和指征,掌握其适用范围,选择适当的时间和给药途径,科学配伍,就会扬长避短,相信在科学家的精心研究下,左氧氟沙星的应用前景更加美好。【参考文献】1 刘振生,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28-32.2 张春玲.药物的最佳服用时间.中国药师,2003,6(11):738-739.3 王海生,孙德清.氟喹诺酮药物最佳给药方案的选择.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2):95-96.4 周华坚,李韶光.药物性肝损害103例临床分析.中国临床药物杂志,2001,10(5):291-293.5 金有豫.药理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54.(编辑:陆 淼)作者单位: 272600 山东梁山,梁山县大路口医院
Ⅷ 听说不能给狗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我给用了两次 会有什么问题吗
幼年动物不能使用左氧氟沙星,成年动物不影响的。再则眼药的量是非常小的,一般不会影响骨骼。
Ⅸ 请问哺乳期注射了甲磺酸左氧氟沙星后,多久后可以喂奶这种药物在体内需要多久可以代谢完毕
【药理作用】 药效学 本品为新一代喹诺酮类合成抗菌药,对包括厌氧菌在内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显示出广泛的抗菌活性。 本品主要作用于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旋转酶,这是一种部分异构酶,共有4个亚单位。本品作用于A亚单位,干扰DNA复制、转录和重组,从而影响DNA的合成,导致细菌死亡。动物试验表明,本品对实验性感染病态小鼠有优良的治疗作用。半数有效剂量(ED50)仅为氧氟沙星1/ 2,表明本品为高效杀菌剂。本品的耐药机制主要由于细菌DNA旋转酶A或B亚单位结构改变,以及细胞壁对药物通透性降低导致对本品耐药。本品与本类药物之间存在交叉耐药性,但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 药动学 注射与口服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相近,注射给药吸收快,同等剂量下,注射给药达峰浓度高于口服给药,因此更适合于中、重度感染的治疗。本品口服吸收良好,食物对其影响不大,最高血药浓度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的增加均显示与剂量有明确的相关性。进食后服用同空腹服用比较,最高血药浓度略低,达峰时间略长,但尿中的回收都无改变。和食物同服不会导致药物利用度减少。 本品有良好的体液、组织分布性,在痰液、唾液、扁桃体、前列腺、前列腺液、子宫内膜、输卵管、皮肤、胆汁、胆囊、耳分泌物、上颌窦粘膜、房水、泪液、牙龈等组织、体液中均有较高浓度分布。本品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大部分以原形由尿中排出。一次性口服本品0.1 g、0.2 g、0.3 g后,尿中24小时累积排泄率均在65%以上。一次性静脉滴注0.2 g后,尿中24小时累积排泄率在60%以上。 微生物学 体外抗菌实验结果表明 :本品不仅对葡萄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肠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以及对大肠埃希氏菌、克雷伯氏菌属、变形杆菌属、沙雷氏菌属、肠杆菌属、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摩根氏菌属、费劳地枸橼酸杆菌、铜绿甲单孢菌、弧菌科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显示很强的抑菌及杀菌作用,而且对厌氧菌的消化性链球菌及淋球菌、支原体、衣原体亦有良好的抑菌、杀菌作用。 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的化学名为(s)-(-)-9-氟-2,3-二氢-3-甲基-10-(4-甲基-1-哌嗪基)-7-氧-7H-吡啶骈 -苯骈恶嗪-6-羧酸甲磺酸盐一水合物。分子式为C18H20FN3O4。分子量为675.49。甲磺酸左氧氟沙星为类白色至微黄色的结晶性粉末,无臭,味苦。在水、醋酸、盐酸或氢氧化钠中易溶,在甲醇、乙醇中微溶,在丙醇或氯仿中极微溶,在二氯甲烷中几乎不溶。 本药片剂为白色薄膜衣片,并刻有“双鹤”和“LFX”标记。注射液为淡黄绿色的澄明液体。 【药物相互作用】 1 尿碱化剂可减低本品在尿中的溶解度,导致结晶尿和肾毒性。 2 喹诺酮类抗菌药与茶碱类合用时可能由于与细胞色素P450结合部位的竞争性抑制,导致茶碱类的肝消除明显减少,血消除半衰期(t1/2?)延长,血药浓度升高,出现茶碱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震颤、不安、激动、抽搐、心悸等。本品对茶碱的代谢虽影响较小,但合用时仍应测定茶碱类血药浓度和调整剂量。 3 本品与环孢素合用,可使环孢素的血药浓度升高,必须监测环孢素血浓度,并调整剂量。 4 本品与抗凝药华法林合用时虽对后者的抗凝作用增强较小,但合用时也应严密监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5 丙磺舒可减少本品自肾小管分泌约50%,合用时可因本品血浓度增高而产生毒性。 6 本品可干扰咖啡因的代谢,从而导致咖啡因消除减少,血消除半衰期(t1/2β)延长,并可能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7 含铝、镁的制酸药、铁剂均可减少本品的口服吸收,不宜合用。 8 本品与非甾体类抗炎药芬布芬合用时,偶有抽搐发生,因此不宜与芬布芬合用。 【不良反应】 1 胃肠道反应:腹部不适或疼痛、腹泻、恶心或呕吐。 2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可有头昏、头痛、嗜睡或失眠。 3 过敏反应: 皮疹、皮肤瘙痒,偶可发生渗出性多形性红斑及血管神经性水肿。光敏反应较少见。 4 偶可发生: (1)癫痫发作、精神异常、烦躁不安、意识混乱、幻觉、震颤。 (2)血尿、发热、皮疹等间质性肾炎表现。 (3)静脉炎。 (4)结晶尿,多见于高剂量应用时。 (5)关节疼痛。 5 少数患者可发生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血尿素氮增高及周围血象白细胞降低,多属轻度,并呈一过性。 上述不良反应均较轻微,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5.2%,停药后即可消失。 【禁忌症】 对氧氟沙星有过敏史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16岁以下患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