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各种动物的交流方式
一、动物可以通过分泌信息素一种化学物质来进行交流,动物之间可以通过分泌信息素来求偶、交配、报警等 ,这些信息素是由不同的腺体分泌的,组成成分也有不同。这种传播信息的方法优点有以下几方面:可以在黑暗中进行并可以绕过障碍物 传播范围大,在空气中至少可以传递几千米 化学信号稳定,维持时间长,具有较强的物种特异性 。比如很多雌蛾通过分泌性激素吸引雄性来交配。
二、动物可以通过鸣叫来传递信息。比如青蛙中雄蛙两颊有鸣囊,在春末夏初通过鸣叫来吸引雌蛙交配,很多鸟类也主要以鸣叫来传递信息。
三、动物可以通过撒尿来传递信息。狗、狼、狮子、狐狸经常通过撒尿来圈占领地,警告敌方或对手:这一片土地是我的,你赶快离开。
四、动物通过一些动作来传递信息。比如蜜蜂通过跳舞来传递发现蜜源的相关信息。毒蛇通过昂头,嘴里发出“嘶嘶”来恐吓对方。狗打斗失败后会通过夹住尾巴等动作来表示认输。
五、动物通过超声波来联络。比如蝙蝠通过超声波来和其他蝙蝠联络或者发现四周的情况。海豚也可以通过超声波来彼此交流。这类动物联络方法比较少见。因为很多动物没有这种联络相应的结构。
六、有些海洋鱼类能够通过利用电器官产生电场来与同类表达交流信息,感知它四周的动静或者杀死食物。
2. 动物和动物是怎么交流的
动物可以通过分泌信息素一种化学物质来进行交流,动物之间可以通过分泌信息素来求偶、交配、报警等,这些信息素是由不同的腺体分泌的,组成成分也有不同。
动物可以通过鸣叫来传递信息。比如青蛙中雄蛙两颊有鸣囊,在春末夏初通过鸣叫来吸引雌蛙交配,很多鸟类也主要以鸣叫来传递信息。动物可以通过撒尿来传递信息。狗、狼、狮子、狐狸经常通过撒尿来圈占领地,警告敌方或对手:这一片土地是我的,你赶快离开。
动物通过一些动作来传递信息。比如蜜蜂通过跳舞来传递发现蜜源的相关信息。毒蛇通过昂头,嘴里发出“嘶嘶”来恐吓对方。狗打斗失败后会通过夹住尾巴等动作来表示认输。
动物通过超声波来联络。比如蝙蝠通过超声波来和其他蝙蝠联络或者发现四周的情况。海豚也可以通过超声波来彼此交流。这类动物联络方法比较少见。因为很多动物没有这种联络相应的结构。有些海洋鱼类能够通过利用电器官产生电场来与同类表达交流信息,感知它四周的动静或者杀死食物。
3. 动物之间是怎么沟通的
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说明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来沟通、交流,动物之间也有它们特有的交流方式。自从声学家发现大象与鲸能够通过次声来与它们的同伴进行交流,人们就更加相信动物之间是存在一定的特殊的交流方式。
它们的听觉范围与人类的听觉范围不同,人类的听觉范围(即可闻声波)的频率大致在 20Hz-20000Hz之间,频率低于 20Hz 称之为次声波,频率高于 20000Hz 称之为超声波,超声波与次声波都不能使人的听觉器官有所感觉,因此动物用超声或者次声进行交流时,在一定的条件内人类的听觉器官感知不到,就存在了“人有人言,兽有兽语”之说。
自然界的每一种动物,彼此之间都有一种相互联系的通讯方式。
可惜直到今天,它们中的许多秘密通信和联系方式还鲜为人知。大象对话就是一例。许多动物能听到更改或更低频率的声音,这些声音是人类听不到的。大象通过地表传播低频率声音和振动来进行交流,组织群体的行动。
点击查看更多《这就是物理(函套10册)》
4. 动物之间怎么交流,动物之间打招呼的方式
动物交流是指一个或一群动物(发送者)与一个或更多动物(接收者)之间 传递,可改变接收者当下或未来的行为。
信息传递可以是有意的,如求偶表演,也可以是无意的,如捕猎者闻嗅猎物气味。同一信息可被传递给几个不同的接收者。
若 发送者 改变了一个接收者的行为,则称此信息为“信号”。根据信号理论,一个信号若要持续在种群中存在,其发送者与接收者一般都应从信息传递中获得收益。
一般认为,发送者的信号产生与接收者的信号理解及后续反应是协同进化的。信号通常同时使用多种机制,如视觉及听觉信号的合用。若要理解一个信号,必须对发送者与接收者的协同行为进行详尽研究。
动物交流的模式
视觉交流
姿势
最常见的交流莫过于特定身体部位的展示以及特别的身体动作,这两种行为常常同时发生,如一个展示或突出身体部位的动作。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成年银鸥向雏鸟展示它的喙,代表着它要喂食雏鸟。同大多数鸥一样,银鸥的喙色彩鲜艳,整喙呈黄色,喙尖距下颚稍低处有一红点。当成年银鸥带着食物返回鸟巢时,它会 在雏鸟旁边,用喙敲击地面;这会引起饥饿雏鸟的乞食反应(啄击红点),进而成年银鸥将食物从胃中返回。因此,完整信号 了一个特定形态特征(身体部位)、有红点的喙以及一个特别的动作(敲击地面使雏鸟能够清晰看到红点)。
虽然所有灵长类动物都会摆出某些姿势,但类人猿与人类是其中十分独特的两类动物,只有这两类动物会有意地使用姿势进行交流。通过研究倭黑猩猩和黑猩猩的身体姿势检验了姿势进化为语言的假说。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在动物交流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面部表情常常就是一个情感信号。
例如,狗在愤怒时会吼叫、露出牙齿,警觉时会竖起耳朵,恐惧时会趴下耳朵,轻露牙齿,眯缝眼睛。
通过对老鼠施加不同程度的疼痛研究老鼠的面部表情,发现老鼠有五种可识别的面部表情:眼窝紧缩、鼻子发胀、两腮发胀、耳朵变动及胡须抖动。
视线跟随
群居动物通过观察各自的头眼方向协调它们之间的交流。这类行为一直被视作人类发展过程中人类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视线跟随最近在动物领域也颇受 。
研究人员对类人猿、猴子、狗、鸟及乌龟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两项:
跟随另一动物的视线看向远方。围绕一个视觉障碍几何上跟随另一动物的视线,例如当被一个障碍物挡住视线时动物改变自己的位置以跟随另一动物的视线。
研究发现许多动物都具有前一种能力,但只有类人猿、狗、狼与鸦具有后一种能力;研究人员对视线跟随的认知基础仍不甚清楚,但有进化证据表明“普通”视线跟随及“几何”视线跟随很可能各自依赖于不同的认知机制。
颜色变化
颜色变化可分为生物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颜色变化和由心情、社会环境或非生物因素如温度导致的颜色变化,后者常见于许多分类群。
部分头足纲动物如章鱼和乌贼有着特化的皮肤细胞(色素细胞),能够改变皮肤的表面颜色、透明度及反光性。颜色的迅速变化除用作伪装外,还在猎食和求偶仪式中发挥作用。
乌贼会同时从身体的两侧发出两种完全不同的信号。一个雄性乌贼在其他雄性面前向一个雌性乌贼求爱时,会在对着雌性的那一面展示代表雄性的图样,而在对着其他雄性的那一面展示代表雌性的图样以欺骗它们。更多精彩内容,请 “动物世界”微信 :iltawcom
部分颜色信号是周期性的,例如一些灵长动物肛殖区会肿起并呈鲜红/粉色,表示它可以交配了。
生物光交流
通过发光进行交流一般见于海洋尤其是深海中的脊椎动物和非脊椎动物(如鱼)。萤火虫则是陆地上最为人所知的发光生物。其他昆虫、昆虫幼虫、环节动物、蛛形纲动物甚至真菌都具有发光能力。一些发光动物自身发光,另一些则通过与之共生的发光细菌发光。
听觉交流
许多动物通过声音进行交流。从开展求偶仪式、发出警告鸣叫,到交流食物位置、进行社会学习,声音交流起着许多不同的作用。
在许多物种中,雄性在求偶时发出鸣叫吸引雌性,就好像是在与其他雄性竞争一般。这类动物有锤头果蝠、马鹿、座头鲸、象海豹和鸣禽等。
其他声音交流的例子有,长尾猴的警告叫声、长臂猿的领地叫声。绒绿猴对四种不同的捕食者会发出各自截然不同的警告叫声,而其他猴子也会根据不同的叫声采取不同的反应。例如,如果听到的是代表巨蟒的警告声,猴子会爬到树上,如果听到的是代表鹰(猛禽)的警告声,猴子就会在地上寻找藏身之处。草原旱獭也会使用复杂的叫声来区分不同的捕食者。警告叫声中 有正在接近的捕食者的类型、大小和速度信息。不同地区的鲸有着各自的“方言”。
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将叫声作为声音交流的工具。许多节肢动物通过摩擦特化的身体部位发出声音,这被称作摩擦发音。
蟋蟀和蚱蜢以摩擦发音为人所知,但也有其他很多动物利用摩擦发音,包括甲壳纲动物、蜘蛛、蝎子、黄蜂、蚂蚁、甲虫、蝴蝶、飞蛾、马陆和蜈蚣等。
另一种声音交流的是硬骨鱼的鱼鳔振动,不同种类的硬骨鱼的鱼鳔结构和与之相连的发声肌肉差异很大,使得各种硬骨鱼的声音有着很大的不同。
撞击身体部位也能够发出声音信号,如大家所知的响尾蛇通过尾尖振动发出警告信号,类似的例子还有鸟类的撞喙行为、侏儒鸟求偶时的拍击翅膀以及大猩猩的锤击胸口。
嗅觉交流
尽管化学交流是最为古老的一种交流方式,但我们对它反而最不了解。导致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化学物质实在是太多了,同时要检定测量一份样品中的所有化学物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检测环境中化学物质的能力对生物有着许多用处,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用处即是寻找食物,这一功能首先出现在地球生命发展初期生活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细菌)上。随着嗅觉功能的不断进化,生物开始能够区分不同 的化合物,如 生存资源的化合物, 同种生物(如配偶和亲属)的化合物以及 异种生物(如竞争者和捕食者)的化合物。
对于哺乳动物来说,气味标记是一种常见的嗅觉交流。
电信号交流
电信号交流在动物交流中较为罕见,多见于水生动物,也有部分陆生动物尤其是鸭嘴兽与针鼹鼠能够感受可能用于交流的电场信号。
非洲的象鼻鱼为我们提供了电信号交流以及电信号定位的例子。这些鱼通过电器官产生可由电传感器感知的电场,电场波形的不同以及频率的变化能够传递物种信息、性别信息和身份信息。象鼻鱼受激素及昼夜节奏影响时,以及与其他鱼交流时都会产生电信号。
一些捕食者如鲨鱼与鱼能通过被动电感窃听这些产电鱼的交流。
触觉交流
打斗
在打斗中,触摸可用于挑衅对手或是协调身体动作,打斗的落败者也会用触摸表示屈服。
求偶
哺乳动物一般通过顺毛、抚摸以及互相摩擦发起求偶。动物能够通过这些动作释放化学信号,同时分辨那些 潜在伴侣的化学信号。雄性通过触摸向雌性表达交配欲望,在整个求偶过程中,触摸在姿势调整、协调及生殖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融合
触摸在社会融合中十分广泛,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即动物间的梳毛行为。梳毛有着多种作用;它能够清理动物身上的寄生虫和污垢,稳固动物间的社会 或等级关系,同时也让帮忙梳毛的一方有机会检查被梳毛一方身上的嗅觉线索,甚至是增添一些新的嗅觉线索。群居昆虫、鸟类以及哺乳动物都被观察到有此类行为。
觅食
一些种类的蚂蚁在呼叫同伴来共同享用新发现的食物时,首先会用它们的触角和前腿轻敲同伴,然后在保持物理接触的同时带领同伴到食物处,类似的例子还有蜜蜂的摆尾舞。
群集
持久的物理接触或群集同样在社会融合中起着作用。群集促进了热交换,以及嗅觉或触觉信息的交流。
一些生物长期聚集在一处生活交流,如珊瑚群。当个体以这样一种方式紧密地 起来时,整个生物群便可以对部分个体的避害行为或警戒行为作出反应。
震动交流
震动交流指的是以土壤、水、蜘蛛 、植物根茎和草丛等物为介质,通过动物自身产生的震动信号传播而进行 交流。此类交流具有许多优点,例如,它不受光线和声音的影响,同时传播范围小持续时间短,降低了被捕食者发现的可能性。
许多动物都使用此种进行交流,如蛙类、鼠类、鼹鼠类、蜂类、线虫类等等。四足类动物通常会用一个身体部位敲击地面发出震动波,这种信号能够被接收者的球囊察觉。震动也会与其他交流方式共同起作用。
球囊是动物内耳中的一个器官,其中含有的膜囊能够保持平衡,而使用震动交流的动物则可利用此器官侦测震动波。
热能交流
许多种蛇都能够感应到红外热辐射,这种能力让这些爬行动物能够通过猎食者或猎物发出的波长在5至30微米之间的热辐射获知它们的踪迹。红外热感应的精准度极高,一条失明的响尾蛇可利用红外热感应瞄准猎物的要害部位发起袭击。先前认为颊窝主要用于探测猎物,但现在认为其也能够用于控制体温。
吸血蝠(圆形叶口蝠)的鼻叶具有特化的红外感受器。吸血蝠是唯一一种完全以血液为食的哺乳动物。红外感应使得叶口蝠能够在10至15厘米的范围内定位牛、马等恒温动物。此种红外探测可能用于探测目标猎物身上血液流动更大的区域。
以上就是与动物之间怎么交流相关内容,是关于动物的分享。看完动物之间打招呼的方式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5. 动物如何传递信息
动物之间传递信息的方式有三种: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例如蝙蝠的回声定位属于物理信息,动物通过分泌性外激素、标记激素等属于化学信息。有些动物常常以特殊的信息素来达到引诱异性、追踪目标、鉴别敌友、发出警报、标明地点、集合或分散群体等目的。蜜蜂跳舞、孔雀开屏、乌贼喷墨、豪猪竖刺、雄鸟震动翅膀向雌鸟发出信号等行为属于行为信息。
(5)动物在晚上如何交流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
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的因素。
6. 动物是如何联络的
1、视觉通讯
视觉通讯的形式是比较广泛的,雄性驯鹿头上硕大的犄角,草原上雄性狮子颈部漂亮的长鬃毛,这些动物的外表特征都是向雌性同类发出的视觉信号。视觉通讯的形式还包括动物的肢体语言。视觉通讯在动物界是十分普遍的一种通讯方式,具有简单、准确、迅速等优点。但是这种通讯方式也有很多的局限性。
2、听觉通讯
由于动物的发音机制不同,产生的种种奇妙的声音也大相径庭。哺乳动物依靠喉管,鸟类依靠鸣管,昆虫往往依靠翅膀的振动,而青蛙却依赖于声囊发声。然而,声音的传播又具有瞬间性,稍纵即逝。
当然,在动物世界里有一些动物是依靠超声波来进行通讯与捕食的,如人们熟悉的编幅和海豚,就是利用超声波通讯的。
3、化学通讯
化学通讯就是动物通过释放一些化学物质来影响或控制其他动物的行为。化学通讯有时会影响整个动物群体的活动甚至调节整个种群。这些化学物质称为外激素。动物释放化学物质,不仅影响其他个体的行为,还能影响到生理。化学通讯还是维持群体秩序的重要手段。
4、触觉通讯
触觉通讯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通讯方式。对于视觉能力有限或者生活在无法利用视觉通讯环境中的动物来说,触觉通讯往往是一种重要的传递信息的方式。
触觉通讯也可以通过其他物体作为媒介,以振动或者波动的形式来传播信息。不仅低等动物依靠触觉作为通讯方式,在高等动物中触觉通讯也相当普遍与重要。
5、电通讯
在热带混浊的水塘中,生活着依靠体表放电来进行彼此交流和捕食的特殊鱼类——电鳗。自然界中不仅有电鳗、电路利用身体发电器官产生很强的电流猎取食物,深水中的鲶鱼、鳄鱼也可以依靠体表电感器进行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
(6)动物在晚上如何交流扩展阅读
动物通信语言(animal 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 在同一种类动物之间相互联络的信号;主要有声音语言、气味语言、姿势语言、光语言、触碰语言等,方式很多。
研究动物的通信语言,不但能更深入地了解各种动物,还可以利用来为科研、生产服务,例如用人工合成一些害虫的性外激素,把周围的雄虫引来杀灭,取得生物防治的效果。
7. 动物的交流方式有哪些
视觉通讯、听觉通讯、化学通讯、触觉和电通讯。
视觉通讯是视觉器官发达的动物之间最普遍的通讯方式。在昆虫、鸟类、哺乳类动物中比较常见。
分布于北美洲东部和中部的一种萤火虫,利用光线进行的对话极其严格而标准:其雄虫在低空飞舞,每隔5.8秒发光一次,雌虫与之呼应,在雄虫发光之后的2秒发光,发光的时间长短,和呼应所空的间隔,每次都准确无误。光信号的长短,有助于不同种类的萤火虫之间相互区分,以免造成找错对象的尴尬。
同一种动物发出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信息,如求偶、报警、召唤、炫耀等。
声音作为动物最普通、最直接也最为广泛应用的通讯手段,所表达的含义主要在于吸引雌性,以及保卫领域。以牛蛙为例,雌雄牛蛙各有特殊的鸣声,可以相互唱和;而当雄蛙的领地被其他雄蛙占据时,它们会发出另外一种声音加以警告,如果侵犯者仍不退却,一场厮杀在所难免。
(7)动物在晚上如何交流扩展阅读
动物行为的表现:
1、觅食行为
觅食行为(foraging behavior)是通过自身独特的方式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与之密切相连的是贮食行为,各种动物都有贮食行为,如蚂蚁。这对于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十分有利的。如:鲸鱼吞吃小鱼;蟒追青蛙。
2、攻击行为
动物的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是指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或战斗。但不会造成致命伤害,只要一方认输,胜者则立刻停止攻击。在动物界中,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抢占巢区、领域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 巢区是指动物在正常生命活动中所利用的地方,如觅食、活动、休息、筑巢、育幼等活动的区域,这个区域的范围较大。
8. 动物是怎么交流的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的通讯系统虽然比不上人类完善、发达的通讯系统,动物主要是通过气味、声音、动作来进行信息交流的,在动物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动物大都分开生活,相隔开的距离有远有近。动物依据信号,辨认同种成员,一方面根据这种识别,互相聚拢靠近。另一方面依据信号分清本族和异族个体,使得彼此维持一定距离,保证每个动物都有一定的空间,占有一定的资源,以便能获得食物。
在群居动物中,通讯的功能很多,如发出报警信号,召集同伴结群战斗,攻击入侵者;或者报告危险,令同族成员隐匿、躲藏;利用信号指示食物的所在等,都是动物应用得很广泛的一类通讯。
乌鸦受到惊吓时飞起来“哇哇”乱叫,是为了告诉同伴引起注意,有利于保护群体的安全,属于用声音交流信息。鹿撅起尾巴,露出反面显眼的白色,是通过动作引起同伴的警觉,防御敌害。羊一边啃草一边嗅着地上同伴的粪便,是通过同伴的气味来寻找同伴,防止离开羊群。蚂蚁在正常行走时,屁股会翘起,而当它发现食物源时会拖地排出信息激素,其他的蚂蚁则靠触角来接受信息激素。蜜蜂跳圆形舞或8字舞,即动作来告诉自己的小伙伴,蜜源的方向和距离是如何的。黑长尾猴发现蛇、豹、雄鹰时会发出三种不同的鸣叫声,它们主要是通过声音来进行交流的。雌雄娥当它们需要交配时,雌蛾会发出一种具有挥发性气味的东西,雄蛾闻到后会飞过来和它交配。
9. 动物是怎样交流
所谓通讯,就是指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信号本身并无意义,但它能被快速识别,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属性,如性别、年龄、大小、敌对性或友好性等等。
视觉通讯
在动物园里常会看见游客向孔雀园中的雄孔雀鼓掌拍手,孔雀听到掌声,会为游客表演孔雀开屏。然而,孔雀向人们竖起美丽的羽毛,可能是在向雌孔雀示爱,或者是在向同种雄孔雀示威,也许是在向人们发出警告。它那五颜六色的羽毛其实就是它展示自己,吓唬敌人的武器。孔雀是在通过展示尾羽传播某种视觉信息,可惜,在场的游客却错误地接受并传递了另一种含义的信息。
视觉通讯的形式是比较广泛的,雄性驯鹿头上硕大的犄角,草原上雄性狮子颈部漂亮的长鬃毛,这些动物的外表特征都是向雌性同类发出的视觉信号。青蛙在草丛中呈现碧绿的体色,而潮一、的保护色往往是通过散布错误的视觉信息来迷惑天敌或猎物的。
视觉通讯的形式还包括动物的肢体语言。拟态使得落叶蝶化作一片枯叶,欺骗了鸟类的双眼。猎狗面对对手时,头部前伸、前肢前趴、身体下伏、后肢蹬地、露出牙齿、两耳竖起以示对对方的威吓。而在主人面前,猎狗便会俯首贴耳、摇动尾巴,一副顺从的模样。雄蜂源在向雌蜂蝶求爱时,会表现出一个相当复杂的仪式:将最漂亮的体色显现出来,向着雌妹饭的方向用尾巴拨动水流,并且水中带着雄峰燃身上一种特殊的气味。雌蛾螺便同时获得了视觉、嗅觉和触觉三方面的刺激。视觉通讯对于人类来讲也是最为简单和直接的联系方式。无论是杨贵妃的回眸一笑,还是张翼德的吹胡子瞪眼,恋人之间含情脉脉的对视以及反目成仇的怒视……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视觉通讯的作用。
视觉通讯在动物界是十分普遍的一种通讯方式,具有简单、准确、迅速等优点。但是这种通讯方式也有很多的局限性。在自然界仅仅以视觉通讯作为主要通讯手段的动物是很少的,它们往往以视觉通讯方式和其他通讯方式共同使用,发送或获取准确的信息。
听觉通讯
鸟类为吸引异性排斥同性,宣告领地占有的歌声以及警告捕食者来到的尖叫声都是听觉通讯。法 德、的住物学家记录下乌鸦的种种叫声集”。他们开着放音车在村子周围移动,通过播放其中一种乌鸦的叫声,终于解决了该村长期困扰村民的乌鸦问题。这其中就巧妙的运用了听觉通讯的原理。
由于动物的发音机制不同,产生的种种奇妙的声音也大相径庭。哺乳动物依靠喉管,鸟类依靠鸣管,昆虫往往依靠翅膀的振动,而青蛙却依赖于声囊发声。因为声波可以绕过障碍物传播,发声的频率多样组合又为各种信息的传递奠定了基础。同样的发声器官只要做出略微的调整就能产生一系列的声音,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所以声音的传播不受白天黑夜的限制。然而,声音的传播又具有瞬间性,稍纵即逝。
当然,在动物世界里有一些动物是依靠超声波来进行通讯与捕食的,如人们熟悉的编幅和海豚,就是利用超声波通讯的。
化学通讯
俗语有“鼠目寸光”的说法。这是由于老鼠的视觉能力很低,只能达到12厘米的距离。而老鼠的听觉也仅70千赫左右,一张报纸就足以阻碍听觉信号的接收。老鼠的活动环境十分复杂,很容易阻碍它那本来就不出色的视力月D么老鼠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交流呢?这就是另外一种通讯方式:化学通讯。
化学通讯就是动物通过释放一些化学物质来影响或控制其他动物的行为。化学通讯有时会影响整个动物群体的活动甚至调节整个种群。这些化学物质称为外激素。有文献报道,外激素可能是最为原始的通讯信号,在蓝藻、细菌和其他原核生物之间是惟一的通讯方式。动物释放化学物质,不仅影响其他个体的行为,还能影响到生理。如蜂后会分泌一种称为“蜂王浆”物质的化合物,能抑制工蜂卵巢的发育。另外,化学通讯还是维持群体秩序的重要手段。在蚂蚁群中,蚁后不能养活自己,但它可以分泌一种外激素,来引诱工蚁,使工蚁积极喂养蚁后。蚂蚁的卵和幼虫也能分泌一种物质。蚂蚁幼虫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当湿度变小,它们便停止分泌外激素,而工蚁会很快的将其转移到潮湿的地方,这样幼虫便能重新分泌对工蚁来说堪称“美味佳肴”的化学物质了。
谈到化学通讯,似乎我们应该为狗随地小便的不文明行为进行一下辩解。其实这并非狗的不文明表现,而是它在行使自己的化学通讯手段。狗往往并不是由于膀眈充盈而到处排泄,实际上它只是在向别的同类宣布:这里已经是我的地盘了。这是一种依靠化学物质抢占领地的做法,当一条狗三条腿着地,一条后腿提起对着马路上的消防龙头排尿时,说明它已经用尿液的气味将消防龙头划为己有了。而狗真正的排尿姿势是四肢平铺蹲在地上的。
触觉通讯
触觉通讯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通讯方式。对于视觉能力有限或者生活在无法利用视觉通讯环境中的动物来说,触觉通讯往往是一种重要的传递信息的方式。
某些生活在深海区域中的鱼类,由于光线很弱,视力退化了,但它们往往具有非常发达的鳍刺和触须,上面布满了敏感的神经,在水中游动时,它们可以感知水流的变化,寻觅与捕捉猎物和接收性信号。
触觉通讯也可以通过其他物体作为媒介,以振动或者波动的形式来传播信息。雄蜘蛛想要进行交配必须到网上寻找对象,上网前雄蜘蛛会做出一种类似“拨弦”的动作,拨动网丝发出一定的振动,据此雌蜘蛛可以判断出是猎物,还是求爱对象。
不仅低等动物依靠触觉作为通讯方式,在高等动物中触觉通讯也相当普遍与重要。在猴子的社会群体中,猴儿们常会彼此相互梳理毛发,这其中既有母猴出于对幼猴的怜爱,又有出于对猴王的奉承,当然还有猴王嚣张的戏弄。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如果将刚刚出生的小猴从它的母亲身边抱走,由专门的机器人来抚养,那么即便身体健康,它的反应能力和智力与正常的小猴相比,也显得比较低下。如果人们经常抚摸或者抱抱它,情况则会有很大的改观。从这里不难看出,幼年时,对小猴的经常抚摸、搂抱,可以使它的反应提高,更具有生气。对于人类来说,父母们在孩子幼年时多给一些爱抚,比起成天以婴儿车和玩具熊来应付孩子,更有益于孩子的生长发育。
电通讯
在发现美洲大陆后,许多冒险家都前往那里寻找他们梦寐以求的黄金。有一个西班牙探险队伍,在当地印第安人带领下,进人了亚马孙河上游的一个低洼地,这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水塘。印第安人止步了,白人不理解,这里不可能有食人鱼,当然也不可能有鳄鱼和大蟒蛇。一个白人挺身而出,要给印第安人作榜样,可是没走多远,就大叫一声,直挺挺地仰面倒下,几个同伴上前去救他,也跌倒在水塘里。过了好一会儿,其余的同伴才将他们救出来。几个小时后,这些人才从僵直的状态下恢复。
到底是什么袭击了他们?原来在热带混浊的水塘中,生活着依靠体表放电来进行彼此交流和捕食的特殊鱼类——电鳗。那几个探险家就是被水塘中电鳗施放的电流所击倒的。它们施放出的电压往往可以达到600伏特。自然界中不仅有电鳗、电路利用身体发电器官产生很强的电流猎取食物,深水中的鲶鱼、鳄鱼也可以依靠体表电感器进行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
动物的通讯行为是通过自然选择演化而来的,每一类通讯行为往往有着特殊的功能与进化过程。这一过程历经了许多艰辛,在不同的环境下,因物制宜,形成了适应自己的交流方式。
可以说通讯方式、环境以及某些器官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的关联网,相互作用下,使得彼此达到协调的状态。往往越是高等的动物,越具有较多的通讯方式,这样就可以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仍可以交流信息,与同伴共同渡过难关。而那些依靠单一通讯行为进行交流的生物,此时则会与外界完全失去联系,等待它们的只有死亡。
通讯行为不仅是发生在个体之间或群体之间的事,细胞之间也具有相互通讯的方式,化学通讯与触觉通讯可能是其中最主要的两种。在细胞的不断分裂过程中,当彼此相互接触时,正常的细胞将会停止分裂,即所谓的接触抑制,这其中好像完成了某种信息的传达。癌细胞似乎不受这种通讯的影响,仍然不断地疯长,对于它的控制及其通讯行为有待深入研究。当然,细胞之间的通讯行为属于细胞社会学研究的范畴,这正是当前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10. 动物是怎么交流的
动物主要是通过气味、声音、动作来进行信息交流的。动物可以动物可以通过鸣叫来传递信息或者通过分泌信息素一种化学物质来进行交流,动物之间可以通过分泌信息素来求偶、交配、报警等,这些信息素是由不同的腺体分泌的,组成成分也有不同。
动物是怎么交流的
如蚂蚁在正常行走时,屁股会翘起,而当它发现食物源时会拖地排出信息激素,其他的蚂蚁则靠触角来接受信息激素。
如黑长尾猴若发现蛇、豹、雄鹰时会发出三种不同的鸣叫声,它们主要是通过声音来进行交流的。
如当雌雄娥需要交配时,雌蛾会发出一种具有挥发性气味的东西,雄蛾闻到后会飞过来和它交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