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从某动物细胞内可以判断出是雌性
(1)D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根据D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可知该生物的性别为雄性.
(2)以上A-E细胞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ABD.
(3)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有8个DNA分子,有丝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为体细胞.
(4)C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由于该动物为雄性,因此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
(5)理论上,这种动物有2对同源染色体,因此可产生2 2 =4种生殖细胞.
(6)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B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A细胞处于分裂间期,C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D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E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因此A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为A→D→C→E.
故答案为:
(1)雄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ABD
(3)8体细胞
(4)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次级精母细胞
(5)4
(6)A→D→C→E
⑵ 禽类雄性动物染色体怎么表示
禽类如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雄性的性染色体可以表示为ZZ。
⑶ 动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的组成怎么表示
genome,genom
染色体组指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包含的染色体或基因的总和,现已作为专门的术语广泛使用。H.Winkler(1920)最初提出,单倍体的一整套染色体即为一个染色体组。这一组染色体与从属于它的原生质一起应成为分类学上的一个单位。这是最先所给与染色体组的基本概念。木原均(1980)又赋于此概念以功能上的含义,即把各种生物为保持其生活机能协调谐和而不可或缺的一组染色体作为一个染色体组。在一个染色体组为A的二倍体生物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组分别为AA和A。单倍体的产生证明了仅一套染色体组即能维持生物的生存。在二套染色体中如其所包含的所有染色体彼此两两相同时称为同源染色体组,相反,如所有染色体都不相同,则称异源染色体。处于二者之间则为部分同源染色体。病毒和原核生物中的细菌的染色体是单链的DNA(或RNA)大分子,具有各个种的特定大小,因为决定一个种的遗传信息全部贮存在一组核酸分子中,其染色体核酸分子也就是一个染色体组(或基因组),因此,所谓多瘤病毒的染色体组,大肠杆菌的染色体组等,常常意味着就是它们各自的染色体DNA分子。
[1]哺乳动物雄性个体细胞的性染色体对为XY,雌性则为XX。鸟类和蚕的性染色体与哺乳动物不同:雄性个体的是ZZ,雌性个体为ZW
⑷ 如何根据染色体类型和数目判断是不是来自同一个同一动物
雄性的生殖细胞从精原细胞开始,这时他是体细胞,每个染色体上只有一个dna分子,(就像很多对平行线一样,如:|
|
i
i。各线段中间有着丝点,这些“平行线”互称为同源染色体,他们相同位置上控制的是等位基因,如果是相同的,就是你平常做题时的aa或aa,若是等位基因,就是aa)然后他们开始复制,就形成了生殖细胞:初级精母细胞一个染色体上复制成了两个dna分子,就是我们看到的叉叉。因为是同一条母链复制来的,所以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dna分子相同位置上的基因是相同的,如:基因型为aa的:a
х
a
a
x
a基因型为aa:a
x
a
a
x
a
——我表示的是同一位置上的基因(当然是除了基因突变和姐妹染色体交叉互换),中期发生联会,就是两个互为同源染色体的“叉叉”紧密的靠在一起,因为太紧密了,有时候就一不小心就把彼此相同位置上的等位基因给互换了,这就是姐妹染色体交叉互换,算是基因重组,几率其实不大。然后后期这些同源染色体就分开了,相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这就是减一,减一染色体和dna没有发生分裂,总数是不变的,只是分到两个细胞要除个二。因为同源在减一都分开了,所以次级精母细胞里绝对不存在同源!!生成次级精母细胞后,和有丝分裂就非常像了,也是一个染色体分成两个。这样就形成了四个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就成了精子。
⑸ XX和XY染色体长成什么样子的如何辨别
不同的动物不一样,希望你按动物来记。比如人类的染色体就是XY形状的,而果蝇又不一样,具体动物具体辨别。
⑹ 有哪些冷血动物是由染色体决定性别的
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有:蜜蜂和蚂蚁
至于冷血动物就不知道有哪些。
⑺ 怎么判断新物种,染色体组和几倍体
只要和原种存在生殖隔离存在生殖隔离,那么该种就是新物种
判断染色体组数,对于图像题可根据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去判断,每个细胞中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细胞中就含几个染色体组,例如:相同形态的染色体各有四条,那么就含四个染色体组。简单通俗的说就是不同形态(除性染色体外)染色体各一条就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关于几倍体的问题有许多,一般情况动物是二倍体(少数昆虫雄性是单倍体),植物则不一定,单倍体是指配子直接发育而成的个体,这是关键,它可能为任何一个倍数(一、二、三倍体......)。范围有些广,哪不懂的详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