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孟加拉虎遍布整个印度,亚洲狮偏安一隅,中间发生了什么
狮子与老虎这两种猫科动物简直有说不完的话题,一种是森林生态系统下的旗舰物种,一种是草原生态系统下的“王者”,在当今世界上,狮虎在自然状态下已无见面的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才给了人们巨大的讨论空间。
关于狮虎的话题,最经典也是争论人数最多的便是“狮虎斗”,就狮子与老虎谁比较厉害的问题上,争论双方各持己见谁也无法说服谁,甚至拿出了如今狮、虎在印度的分布情况说事。
创下行走记录的孟加拉虎C1
印度的孟加拉虎广泛存在于全国20几个野生动物保护或者国家公园里面,在人们的大力保护下,如今过得很好。
而亚洲狮仅生活在吉尔森林中,虽然有人曾提议为了更好地保护亚洲狮,应该分散保护,即吉尔森林国家公园达到饱和之后,将一部分亚洲狮运至中央邦,划出一片保护区供其生活,为此中央邦也积极做了一些准备,后来出于某些经济利益上面的考量,这一提议一直被搁置,因为对于古吉拉特邦来说,亚洲狮是当地最大的旅游特色。
所以说为何孟加拉虎能遍及印度,而狮子却只能偏安一隅,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除了历史沿革及民众喜好等因素之外,还有经济利益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
‘贰’ 曾一度濒临灭绝的亚洲狮,缘何能绝处逢生
亚洲狮顾名思义是一种生活在亚洲的狮子,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现在很多人对亚洲狮的生存现状存在一定的误解。常关注这类消息的人们可能在一些关于亚洲狮的讨论话题下,会经常看见关于亚洲狮已经消失了的言论,就我自己而言,已经看过不少,而且有很多网友会在后台问我,亚洲狮到底消失了没有?在这里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亚洲狮没有灭绝,就生活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吉尔森林国家公园内,数量预估已达600多只,高于2015年的普查结果。
亚洲狮群
人们的这些做法是非常正确的,毕竟亚洲狮种群太过于集中,并不是什么好事,如果能够在多地建立相应的庇护所,将亚洲狮分散开来的话,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并不是口头上说一下就能够解决的,实际上执行起来相当困难,从伊朗的例子就可见一斑。
人们在致力于保护亚洲狮的尝试上还远远不止于上面的这几点,毕竟保护这种动物,不在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人们不断努力。
‘叁’ 亚洲狮的生存现状如何
谈起狮子,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它们是纵横在非洲大草原上的一种食肉猛兽,其实狮子有两个亚群,一个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非洲狮群,另外一个则是亚洲狮群,在部分人的认知里面,亚洲狮是早已灭绝的一种动物,但是现在我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亚洲狮从来就没有灭绝过,只不过在某一时间段里面,曾濒临灭绝,好在人们及时醒悟,拯救及时,如今亚洲狮的个体数量已经恢复到600多头了,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目前亚洲狮几乎被牢牢“限死”在了吉尔森林保护区里面,甚至都不能往外围扩散。吉尔森林国家公园对亚洲狮的承受度已经达到了饱和的地步,不少亚洲狮都已往保护区外围走,这些地区是人类生活区域与野生动物生活区域相互融合的地带,生存条件可不比核心区域,偷猎盗猎、报复性捕杀时有发生,但印度对此类的惩罚力度并不大。
另外,车祸、误中毒、触电等其他非自然死亡因素对亚洲狮的种群发展影响也不小,所以就如今来看,亚洲狮恐难见当年繁荣。
‘肆’ 老虎及亚洲狮在印度的生存现状如何
谈到狮子,人们总能想起它在草原上追逐猎物时的场景,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除了在非洲有狮子分布之外,在亚洲也有一种狮子,是狮子的亚洲亚种,被称为亚洲狮,历史上它们曾遍布西南亚大部分地区,但是发展到如今,就只生活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吉尔森林国家公园里面,受到了人们的照料,到2017年8月份进行测算时,数量已经从1907年的13头发展到了650头了。
老虎在印度的生存状态还算乐观,不过虽然没有大危机,但小的威胁却持续不断,其中栖息地被破坏、偷猎是最大的危机。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印度每年被偷猎的老虎数量在下降,但一直没有杜绝,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年份里面,保持着每年三、四十只老虎被杀的趋势。当人们开垦荒地,建造基础设施的时候,“人虎冲突”则会加剧,目前印度已经是人虎冲突最为激烈的国家,没有之一。
从目前印度狮虎的生存状态来看,是有好消息的,毕竟从数量上在保持着增长,民众的宣传教育也在推进,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似乎是不容乐观,特别是亚洲狮,目前繁荣的背后潜藏着较大的危机,如果能够从古吉拉特邦往中央邦转移部分狮子的话,无疑是一个利好的做法。
‘伍’ 印度同时拥有狮子与老虎,那么野生狮虎还存在同域分布吗
可能是受贵州“神秘声音”事件的影响,最近人们对野生动物的热情提高了许多,问我问题的人数也多了起来,其中有几个问题令我印象深刻,比如有一网友问:印度是全世界同时拥有野生狮子与老虎的国家,我们都知道,狮子与老虎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两种生物,体型相当,实力相当,食性趋同,那么在同一片栖息地中,它们不会打起来吗?问题很有意思,但我想说的是:无需太过担心!
亚洲狮群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点,那就是狮群食量巨大,势必对大型猎物的丰富度有一定的要求,而森林生态系统下无法承载那么大体量的兽群,所以狮子也不会贸然进入密林去生活,即便是在森林中,狮群也选择在林中的开阔地带,且靠近水源的地方生存及活动。
总的来说,在全新世初期狮虎存在同域分布的情况下,二者相遇的几率都不大,更何况如今狮虎已不在同一片区域中生活了,所以,在野外环境下,狮子与老虎是见不了面的。
‘陆’ 狮子生活在什么地方
狮子原来分布于除了热带雨林地区以外的非洲各地、南亚和中近东地区,现在除了印度的吉尔以外亚洲其它地方的狮子均已经消失,北非也不再有野生的狮子,目前狮子主要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上,因此现在基本可以算是非洲的特产。
过去除寒带、亚寒带外,狮子在所有的生态环境中都有,今天它们的生存环境大大地缩小了。它们比较喜欢草原,栖息于热带稀树草原和草地,也可能在灌木、旱林和半沙漠中出现。
狮子通常群居生活,一个狮群约有8到30个成员,平均为17头。其中往往包含连续的几代雌狮,至少一头成年雄狮和一些成长中的狮幼仔。
雌狮构成了狮群的核心,它们极少离开出生地。狮群包含2头成年雄狮,但是肯定只有一头是领头的。成年雄狮往往并不和狮群呆在一起,它们不得不在领地四周常年游走,保卫整个领地。一般它们能够在狮群中做几个月到几年的头领,这要看它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击败外来雄狮。
‘柒’ 狮子,简介
雄狮拥有夸张的鬃毛,非洲狮的体型硕大,是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综合统计,野生非洲雄狮平均体重180公斤,体长1.8~2.5米,尾长1米(《辞海》)。对各地区狮子进行了多次科考测量,其中,津巴布韦保护区雄狮最大值242公斤,最小172公斤,平均174公斤,津巴布韦北部发现超过272公斤的狮子。雌狮平均139.8公斤,最大165公斤,最小110公斤。卡拉哈里雄狮平均188.4公斤,最大214公斤,最小164公斤,雌狮平均139.8公斤,最大153公斤,最小127公斤。克鲁格公园雄狮平均187.5公斤,最大225公斤,最小150公斤,雌狮平均124.2公斤,最大153公斤,最小83公斤。东非雄狮平均174.9公斤,最大204.7公斤,最小145.4公斤。雌狮平均119.5公斤,最大167公斤,最小90公斤。德兰士瓦地区狮子出现过251公斤的测量记录,1982年在纳米比亚Etosha国家公园实测一头雄狮体重达到260kg,成为最大的实测科考记录。2005年在津巴布韦测量了5头雄狮,其中三头体重为199公斤、209公斤、211公斤。另外,野生最大的雄狮体重可达270公斤,体全长超过3米。1960年在肯尼亚被射杀了一头雄狮,体重测量为272公斤以及一头1996年射杀于南非的雄狮,空腹测量超过270公斤(出自肯尼亚野生动物局)等很多个大个体纪录。另外一头野生雄狮狩猎纪录是313公斤,1930射杀于南非。非洲野生雄狮体重最大的狩猎纪录为341公斤(出自一个日本着名的介绍狮虎网站和一些科考文献中,但尚未得到相关动物学承认)。野生亚洲狮体重狩猎纪录是308公斤。野生非洲雌狮最大的测量纪录为272公斤,来自肯尼亚。雄狮笼养最大体重吉尼斯世界纪录可达366公斤,不过1970年曾出现过一头圈养狮肩高达1.12米、全长(含尾)3.2米、体重375公斤。还有一些纪录,有几头圈养的狮子体重曾分别达到了254公斤、223公斤、208公斤,虽然有相关资料,但尚未得到权威认证。 狮子
开普狮和巴巴里狮是灭绝的两个亚种,其中前者灭绝于19世纪,没有留下任何可靠的记录,现存世的开普狮标本肩高1.2米、全长(含尾)达到3.34米。巴巴里狮灭绝于上世纪前期,但动物园里还有一部分笼养的巴巴里狮,其中最大的一只肩高达1.33米、全长(含尾)3.34米、体重435.88公斤,是迄今为止有确切记载的最大狮子。还有一些传言,有两头狮子体重达到了550公斤和488公斤。它们鬃毛更加发达,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它们的体型也最大,不过在人类用猎枪对它们特殊关怀下,这两个亚种都相继灭绝了。这两个亚种曾经被猜测是世界上最大的狮亚种,但由于灭绝太早没有留下任何可信的资料,平均体重难以猜测。巴巴里狮的最后阵地是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脉。一九二二年,最后一只巴巴里狮是被人类的猎枪击倒的,有关科学家认为其和东非狮大小近似。 位于印度的亚洲狮体型比非洲兄弟要小。亚洲狮雄性身躯略小,体长1.1~1.7米,体重一般在100~160KG左右,雄性全长1.9~2.8米多,体重一般在150~190KG左右,皮肤比较皱。相对非洲狮,亚洲雄狮的鬃毛比较少不是很浓密,在它的腹部和前肢肘部也有少量长毛,而它的尾端球状毛也较大,亚洲狮是亚洲最凶猛的猫科动物之一,也是亚洲最顶级的食肉动物之一。曾经在亚洲地区广泛分布,但因人类的猎杀和环境的破坏,使亚洲狮几乎走向了灭绝。 狮子拥有猫科动物中最大的头骨和肩高,肩膀高度超过了1.2米。也可以说除体重和体长指标以外,狮子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雄兽的颅全长,一般在35-38cm,雌兽的,一般在28-32cm. 显而易见,雄兽普遍的要大于雌兽. 在我分析的来自非洲各地和印度的标本中, 南非, 埃及的标本比较大(这里全部以雄体为准),颅全长一般都超过37cm、38cm、39cm的标本也不少。最大的一个有40.2cm,文献上的一个标本(HEMMER,1974),头全长达到44cm,这已经是非常巨大的个体了。东非的,一般在35-37.5cm之间。印度的狮子比较小,一般只有33-34cm左右。有趣的是,一向被认为是体型非凡的北非狮,头骨并不大,最大的一个,也仅有36cm,头全长的范围,基本上与东非狮相当。 狮的毛发短,体色有浅灰、黄色或茶色,不同的是雄狮还长有很长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长长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那些鬃毛越长,颜色越深的家伙或许在母狮眼里是英武挺拔的帅哥,常常更能吸引‘女士们’的注意。狮的头部巨大,脸型颇宽,鼻骨较长,鼻头是黑色的。狮的耳朵比较短,耳朵很圆(我注意到有些人因为名字里都有个“狮”字,就把美洲狮和母狮搞混在一起。其实单从外观看就能有所区分,母狮的耳朵好像是个短短的半圆,而美洲狮的耳朵则比较长,耳尖也比较尖。另外,狮属于猫科动物中的豹亚科,而美洲狮则为猫亚科,两者相差颇远。)狮的前肢比后肢更加强壮,它们的爪子也很宽。狮的尾巴相对较长,末端还有一簇深色长毛。狮子一般以食肉为主。非洲狮的数量在减少,但是它们目前并未被列为濒危或受威胁物种(亚洲狮濒危)。
编辑本段生活地点
狮子生活在非洲大陆南北两端的雄狮鬃毛更加发达,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它们的体型也最大,不过在人类用猎枪对它们的“特殊关怀”下,这两个亚种都相继灭绝狮子
了。位于印度的亚洲狮体型比非洲兄弟要小,鬃毛也比较短。它们也处在灭亡边缘。狮过去曾生活在欧洲东南部、中东、印度和非洲大陆。生活在欧洲的狮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因人类活动而灭绝,生活在亚洲,尤其是印度的狮差点在20世纪初被征服印度的英国殖民者宛如抽风般猎杀殆尽,幸好一向将狮奉为圣兽的印度人最后保住了它们,将它们安置在印度西北古吉拉特邦境内的吉尔国家森林公园内。那里的狮如今已繁衍了大约300-400头左右。在生活在西亚的亚洲狮因偷猎而灭绝后,吉尔国家森林已成了亚洲狮最后的栖息地…… 狮子原来分布于除了热带雨林地区以外的非洲各地、南亚和中近东地区,现在除了印度的吉尔以外亚洲其它地方的狮子均已经消失,北非也不再有野生的狮子,目前狮子主要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上,因此现在基本可以算是非洲的特产。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狮子是猫科中平均体重仅次于虎的动物,也是唯一的群居动物。一个狮群约有20到30个成
狮子(20张)员,其中往往包含连续的几代雌狮,至少一头成年雄狮和一些成长中的狮宝宝、狮贝贝。母狮构成了狮群的核心,它们极少离开出生地。狮群可能包含几头成年雄狮,但是肯定只有一头是领头的。成年雄狮往往并不和狮群呆在一起,它们不得不在领地四周常年游走,保卫整个领地——一般它们能够在狮群中做几个月到几年的头领,这要看它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击败外来雄狮。狮群成员数目在4到37之间,平均为15头。每一个狮群的领地区域相当明确,在猎物充足的地方可以小到20平方千米;而在猎物稀疏的地域中它们也许不得不建立大到400平方千米的领地。幼小的雄狮长足够强大(一般为5岁)后将击败某个狮群的老国王而成为新的统治者。多数雌狮成熟后留在原来的狮群里,个别则被赶走然后加入别的狮群。狮群的成员们一般会分散成几个小群体来度过每一天,而当聚猎杀戮或者集体进餐时它们将汇集到一起。 狮子是同类竞争最激烈的猫科动物,狮群会尽量避免与其它狮群遭遇。雄狮通过咆哮和尿液气味标记领地。它们一般会在每天晚间狩猎前和黎明醒来开始活动前咆哮一番。雄狮将尿液排在灌木丛、树丛或者干脆排在地上,或者在经常行走的通道上留下这些刺激性气味的标记宣示它们的领地范围。有时,雄狮也会将粪便涂在灌木丛上用作标记。遇上入侵者,或者仅仅是不巧经过的陌生狮子,雄狮都会咆哮着警告来者,“请勿接近,否则格杀勿论!”有时候来势汹汹的外来雄狮,或者也可能是狮群内部实力增强到一定程度的年轻雄狮,会向当前狮王发起挑战,试图取而代之,这时一场生死攸关的激烈厮杀在所难免。战败者能够伤痕累累落荒而逃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多数时候无论对挑战者还是卫冕者而言都是不成功便成仁,别无选择。 狮群的捕食对象范围很广,小个子的瞪羚、狒狒到体型庞大的水牛甚至河马都是它们的美味,但它们更愿意猎食体型中等偏上的有蹄类动物,比如斑马、黑斑羚以及其他种类的羚羊。有时候狮子还会打打野猪和鸵鸟的主意。事实上狮子吃任何能找到的肉类,包括它们使用武力或者威吓从袋狼口中抢下的腐肉。如果非得为狮子列出一张食谱,上面可能会包括非洲大陆上体重能够超过1kg的所有哺乳动物,以及多种鸟类和一些爬行类,比如龟。而在狮群中,雌狮们是主要的狩猎者。尽管狮子在奔跑的时速高达每小时六十公里,但是它们的猎物往往比他们跑得还快。狩猎时,这些大型猫科动物并不会注意风向,因而往往将气味暴露给了它们的猎物;而且由于相比于它们庞大身躯的小小心脏,狮子缺乏长途追击的耐力,只冲刺一小段路程后就筋疲力尽了。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不得不空手而归。不管怎样,狮群狩猎时总是小心翼翼地贴近目标,尽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用作遮掩的屏障隐藏自己,逼近猎物到三十多米的范围内,然后突然地、迅疾地向目标猛扑过去。雌狮在奔跑中贴住猎物,然后一口咬住猎物的颈部直到它窒息死去。这时狮群的其他成员会一哄而上尽情美餐,混战中往往是强劲的雄狮得到最多最好的肉,小一些的幼狮只分到少许甚至什么都没得到。雌狮往往集体围猎,狮群成员们分散开围成一个扇型包围一群猎物,把捕猎对象围在中间,然后从各个方向接近,伺机在被围的兽群惊慌奔突时找准一个倒霉的家伙下手。 也许是因为太张扬的鬃毛使得雄狮很容易暴露目标,它们很少参与狩猎。不过很明显,它们的狩猎能力仍不容小视,在对付大水牛、成年河马等等大型猎物时也许还是雄狮的坚硬的利爪和强有力的犬齿更管用些。自然,在狮群内部的进食顺序上,雄狮具有无可非议的优先权,母狮次之,而小狮崽们则只能等着捡些碎骨残肉。狮子填饱肚子后将找就近的水源补充足够的水份,然后在附近休息好几天。如果附近没有水源,狮子也能较长时间忍受干渴,因为新鲜猎物血肉中包含的水分本来就很丰富。一只成年雄狮一顿吃下34千克以上的肉后可以休息一个星期再去猎食。猎物充足的话,雄狮和雌狮每天都只在凌晨、黄昏、或晚上花2到3个小时狩猎,其余时间都在睡觉休息,甚至仅仅是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干。
编辑本段特征
雄狮重达170公斤至270公斤(330磅至400磅),身长大约1.75米(5英呎6~7吋)至1.9米(8英呎10吋)之间,母狮体型较公狮小,但全长仍可达1.4米(4英呎7吋)至1.7米(5英呎6~7吋)之间,体重重达110公斤至140公斤(244磅至311磅),相当于两个成年男人的重量,是非洲最顶级的掠食者,公狮颈部周围包着一层的鬃毛名为“狮鬃”,狮鬃颜色不等,包括金褐、咖啡、黑色,有些狮的狮鬃浓密而杂乱,有的稀疏且平顺,科学家研究发现,狮鬃又黑又浓又乱的公狮因为长相较吓人因此很少受攻击,狮鬃太少颜色太淡看起来不吓人的公狮反而常受到攻击,狮鬃在打猎埋伏上并没有任何的帮助。有些狮体色为纯白,并不是因为白化病,而是色素细胞的突变,白狮会被认为身体虚弱,且会影响到猎食,但白狮十分的稀少。动物专家发现每只狮子的胡子部位特征不会完全相同,就如同人类的指纹不相同特征一样,因此辨认狮子身份可依靠此特征作为辨识方法,并且不会因为年龄变化而有所改变。
编辑本段生活环境
过去从欧洲南部、西亚、印度和非洲都有狮。冰川期间一个亚种还在中欧和北美洲生存过,但冰川期后它们就消失了。按当时学者的报道,到古希腊时期在巴尔干半岛还有狮生存。一般认为欧洲的狮在公元1世纪由于人类的活动灭绝。 今天绝大多数狮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撒哈拉沙漠以北的狮于1940年代灭绝。20世纪时在亚洲的狮几乎全部被消灭,只有在印度的一个自然公园还有少数幸存。 过去除森林外,狮在所有的生态环境中都有,今天它们的生存环境大大地缩小了。它们比较喜欢草原,也在旱林和半沙漠中出现,但不生存在沙漠和雨林中。
‘捌’ 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
一、狮子狮是唯一一种雌雄两态的猫科动物。狮的体型巨大,公狮身长可达180cm,母狮也有160cm。狮的毛发短,体色有浅灰、黄色或茶色,不同的是雄狮还长有很长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长长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那些鬃毛越长,颜色越深的家伙或许在母狮眼里是英武挺拔的帅哥,常常更能吸引‘女士们'的注意。狮的头部巨大,脸型颇宽,鼻骨较长,鼻头是黑色的。狮的耳朵比较短,耳朵很圆(我注意到有些人因为名字里都有个“狮”字,就把美洲狮和母狮搞混在一起。其实单从外观看就能有所区分,母狮的耳朵好像是个短短的半圆,而美洲狮的耳朵则比较长,耳尖也比较尖。另外,狮属于猫科动物中的豹亚科,而美洲狮则为猫亚科,两者相差颇远。狮的前肢比后肢更加强壮,它们的爪子也很宽。狮的尾巴相对较长,末端还有一簇深色长毛。生活在非洲大陆南北两端的雄狮鬃毛更加发达,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它们的体型也最大,不过在人类用猎枪对它们特殊关怀下,这两个亚种都相继灭绝了。位于印度的亚洲狮体型比非洲兄弟要小,鬃毛也比较短。它们也处在灭亡边缘。 狮过去曾生活在欧洲东南部、中东、印度和非洲大陆。生活在欧洲的狮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因人类活动而灭绝,生活在亚洲,尤其是印度的狮差点在20世纪初被征服印度的英国殖民者宛如抽风般猎杀殆尽(完全显示了人类类似‘穷鬼乍富'后的猥琐!),幸好一向将狮奉为圣兽的印度人最后保住了它们,将它们安置在印度西北古吉拉特邦境内的吉尔国家森林公园内。那里的狮如今已繁衍了大约300-400头左右。在生活在西亚的亚洲狮因偷猎而灭绝后,吉尔国家森林已成了亚洲狮最后的栖息地…… 生活在非洲的狮如今基本分散在撒哈拉沙漠以南至南非以北的大陆上,在这里的广阔草原、开阔林地、半沙漠地区生活,并在肯尼亚海拔5,000米的高山中也有发现。狮的亚种较多,人类学界也对狮的亚种做出了不同分类,本站目前暂时以 Lioncrusher's Domain的十三种分类法为准注(1)。目前已有两个亚种被人类灭绝:狮通常捕食比较大的猎物,例如野牛、羚羊、斑马,甚至年幼的河马、大象、长颈鹿等等,当然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等等也不会放过。有时它们还会仗着自己个头大,顺手抢其他肉食动物的战果,比如哪只在错误时间出现在错误地点的豹,甚至为此不惜杀死对方。另外,它们还会吃动物腐尸。
狮群中的母狮基本是稳定的,它们一般自出生起直到死亡都待在同一个狮群。当然狮群也会接纳新来的母狮。但公狮常常是轮换的,它们在一个狮群通常只待两年(然也有长达六年的记录),要么是被年轻力壮且更有魅力的男性赶走,要么是自己腻歪了,离家出走以寻找新恋情和家庭。还有,刚成年的青少年雄狮也会被狮群实施强制独立制——赶走(我突然想到,汗,不负责任的猜测哈,之所以会强制年轻雄狮独立,而不是母狮,恐怕有个原因是……因为母狮才是狮群中的捕食劳动力,没有哪个傻瓜把劳动力赶走,而过多的公狮留在狮群,除了消耗更多的食物外没别的用处,所以只好把游手好闲的年轻懒汉赶走了事……嗯,再有……每个公狮都是这么过来的,当媳妇熬成了婆……呃……:D),这么一来,草原上就会多了一堆无家可归的雄狮,这里有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有依然散发着魅力的壮年冒险家,还有被人打败赶走的老头子。这些流浪汉有时独自行动,黯然生存,有时干脆组成男性互助小组,在其中的成员征服了另一个狮群前,它们就是同甘苦共患难的好哥们,在草原上四处游荡,追踪迁徙的猎物群。听说还有些雄狮本事和魅力大到能控制附近的其他狮群,能同时维持两个“家”。唉,这个,貌似,不怎么厚道呀……汗…… 狮群中的男性成员当然也不完全是白吃白住,它们除了承担一半繁衍后代的任务(哼!),还要和草原上游荡的流浪汉们做斗争,这不但关乎自己在狮群中的地位,包括交配权,还涉及它的后代的性命。因为胜利者常常杀死狮群中无力自卫的孩子,逼迫狮群中的母狮愿意和它婚配。狮群的领地范围大小不等,例如在卡拉哈里沙漠(看到这个名字有谁想起过什么么?电影《上帝也疯狂》呀!!)的狮群可能会搞到119-275平方公里的领地,而在内罗毕国家公园里生活的狮群,顶多能抢到31平方公里就不错了。最大的领地能超过400平方公里,边界用排泄物划分。有时相邻狮群间的领地有时会交叠,不过它们很少以暴力解决这种问题。真是讲理的好动物~。狮群中的母狮可能会在任何时候进入婚配状态,而且母狮们这点上总有同步性,这种奇特有趣的现象科学家们还没能透彻了解其背后的机制。不过这保证了狮群中的孩子们年龄基本相当,每个妈妈都能给不同的孩子哺乳,当有些妈妈出去捕猎,剩下的妈妈就会义不容辞地担当所有孩子的保姆。而且没生育的母狮也会负起照看狮群孩子的责任,为它们舔毛,并陪它们一起玩耍。:)狮最大的“天”敌当然还是武装到牙齿的现代人类(完全没有武器的人类恐怕连一只暴怒的家猫都无法战胜!)。而且他们的猎杀绝大多数和生存毫无关系,只是为了满足不正常的杀戮欲。正是在它的驱使下,非洲的两个亚种莫名灭绝,亚洲狮则几近灭亡。如今这种非正常行为终于少了很多。不过非洲狮如今还要面临栖息地丧失和疾病的困扰。爆发在草原上的传染病能在很短时间内夺去数万头动物的性命,例如肺结核和猫爱滋(FIV)。印象里兽医界已经有了猫爱滋的疫苗,不过不知道是否都能适用,效果如何。亚洲狮也面临栖息地的问题。300多头亚洲狮一起挤在1400多平方公里的保护区,确实压力很大。据说人们有计划将一部分亚洲狮迁移到其他保护区,为的是一旦出现疾病爆发或其他灾难,还能有其他狮群幸存。不过在这个人口压力巨大的国家,实行如此计划确实也具有一定难度。根据现有状况,亚洲狮被列入CITES附录I,众非洲亚种则列入附录。 二、大象大象是生活在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有两种典型的象----非洲象和亚洲象。非洲象有着大大的、松软的耳朵,主要居住在非洲草原,而亚洲象的耳朵要小些,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和我国云南等地。大象的食量很大,一头成年大象一天大约需吃300千克的食物。它们主要以树叶、果实、树枝、竹子等为主食。 大象有着很大的力气,能轻而易举地推倒大树。因此,即使是最凶猛的狮子,有时也怕它三分。象的智慧很高,会使用人类听不懂的声音互相联络,现在已知的有5种。象的耳朵天气炎热时,象的两片大耳朵用来当作扇子来散热。生气时,大象也会张开耳朵愤怒地舞动。象牙象牙不但是摄取食物的工具,也是和敌人战斗时的武器。象鼻子 :象的嗅觉非常灵敏。鼻子没有骨骼,是由强壮的肌肉组成,非常有力。鼻子的前端很灵活,可以握住细小的东西。
象脚 :脚的前脚为4趾,后脚为3趾(亚洲象前脚为5趾,后脚为4趾。)跷脚时,脚后根就成了肉垫。 三、老虎世界上目前仅存有5个亚种,即:孟加拉虎、东南亚虎、苏门虎、华南虎、东北虎。在现存的5个亚种里,虽然我国占有3个亚种(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但总的数量在世界上排在末尾。
1、我国三种虎的产地、形态习性特点
东北虎是指所有产在我国、前苏联和朝鲜北部的虎。在我国分布于吉林、黑龙江两省,但生境范围已变得很小。在野外主要生活在森林、丛林和野草丛生的地方,尤其喜欢在针、阔混交林中。没有固定的巢穴。喜单独生活,而且每只虎都有一定的地盘范围。夜间活动,善于游泳,6~8km宽的河,很容易渡过。论个头,东北虎是最大而最漂亮的一个亚种,身长可达4m、重量达380kg。全身毛淡黄而长,斑纹较疏淡,胸腹部和四肢内侧是白色毛,尾巴粗壮点缀着黑色环纹。靠视觉和听觉捕猎,捕猎时潜伏等候或小心潜近猎物,然后突然猛捕先咬住猎物颈背要害部位,将其弄死拖到隐蔽处再吃。野外主要捕食野猪及食草类动物。冬季发情交配,孕期105~110天,每胎2~4仔,4~5岁性成熟,寿命20~25年。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华南虎又叫中国虎是我国特产,这个亚种分布较广包括华南、华东、华中、西南,但野外很稀少。在野外生活于山林及灌木丛、野草稠密的地方。性孤而凶猛。生活习性和东北虎相似。在野外主要捕食野猪、黄猄、小鹿等。没有固定的繁殖季节,孕期100~106天,每胎2~4仔,3~4岁性成熟,寿命20年。华南虎的体形比东北虎小;毛较短;花纹密而颜色较深;尾部黑斑最多。属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已面临灭绝,也是世界最濒危的动物之一。
孟加拉虎又叫南亚虎,国外见于缅甸、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西藏东部。这种虎生活在森林、山地和丘陵等生境中。夜行,主要以有蹄类为食,如野猪、鹿等,偶尔有攻击人和家畜的现象。没有固定繁殖季节,孕期100~106天,每胎2~4仔,3~4岁性成熟,寿命约20年。孟加拉虎体形小于东北虎,大于华南虎,毛短,黑条纹窄而密。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老虎被称为万兽之王,就是我们平常看见,老虎头上有横纹。我们中国人的思维看老虎头上有三条横线,像个“王”字,为什么说它是万兽之王?一它的体型是比较大的,它是靠捕食其他动物为食的。它在这个食物链里面,它是处在一个顶级的阶段。就是它是靠吃其他动物生存的,所以它在维持生态平衡里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它是属于万兽之王,老虎是我们中华文化传统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像我们讲的十二生肖里面老虎是排第几呀?是排第三,对吧!关于老虎的一些成语那就更多了,我们大家都知道,“龙腾虎跃”,“虎虎生威”,“如虎添翼”,“谈虎色变”,还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都是我们老百姓在长期的跟老虎接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跟老虎的一些习性非常相近的那些成语,它能够充分体现老虎的一些生活习性。
老虎到底它是怎么起源的呢?我们刚才讲了豹属这一属的动物,大概是在五百万年左右以前出现的。它从哪个地方起源?是从亚洲起源的,然后从亚洲起源以后向外辐射。一般认为老虎是起源于亚洲的东部,尤其是我们国家,我们境内。在我们国家境内,它早于豹属的其他成员,如狮子或豹子,首先大约在两百万年左右以前分化出来。我们国家的华南虎是我们国家特有的,被认为可能是所有老虎的祖先,是一个原始的类群。老虎现在分了有八个亚种,其中不幸的是有三个亚种绝灭了。我们下面就对每个亚种分布情况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孟加拉虎,这是它分布在印度缅甸尼泊尔和我们国家的西藏的东部,及云南的南部。它的体色变化比较大,有白色的和黑色的类型。我们后面要讲的白虎,就是这个孟加拉虎的一个体型变化。它不是这个像我们人类看见的这个白化个体,它不是白化个体,而是它体色的一个变化。它的体长大致在2.9米左右,体重是220公斤。雌体要稍微小一些,大概在2.5米长,重140公斤。 四、鹤丹顶鹤(Grusejaponensis)隶属鹤科,是一种大型涉禽,体长达1.20米以上。全身几乎纯白,只有次级和三级飞羽为黑色。头顶裸出部分鲜红,丹顶之名即由此而来。丹顶鹤是候鸟,每年的春季在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等省的沼泽地带营巢繁殖,以水生植物根、茎和小鱼虾及软体动物为主;入秋后南迁至江苏一带越冬。
在人们的心目中,鹤一直是各种美好事物的象征。目前全世界已知的鹤科共有15种,我国产的有9种,几乎占世界鹤科的三分之二。在这9种鹤中,人们印象最深的要数丹顶鹤了。我国古时候对鹤的习性及关于鹤的种种传说,指的就是丹顶鹤,它是鹤科的杰出代表。
丹顶鹤的寿命可长达50-60年,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把它于“龟”一起,称之为长寿动物,是长寿的象征,因而在许多国画中,画家们总是把丹顶鹤与松画在一起,叫做《松鹤图》,作为长寿的象征。
丹顶鹤体态秀逸,雍容华贵,性情幽娴,经常昂首阔步,显出一副既骄矜又潇洒的神气,又宛如潇洒出尘放浪形骸的人,所以它在我国历史上被视为“仙禽”。在许多神话传说或诗话中,仙人隐士常以鹤为伴,作为成仙道得的象征,所以丹顶鹤又称为“仙鹤”,即使在许多多动物学着作里仍给它注上“仙鹤”的名字。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国务院将黑龙江的扎龙和江苏盐城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丹顶鹤自然保护区。
鹤主要是湿地鸟类,“进化链”与鹤形目相关。在这个族群中,有各种各样的秧鸡、黑水鸡、红骨顶鸡、泽鸡和白骨顶鸡等。秧鸡类相对比较体小,矮胖,喜欢躲躲闪闪、藏藏掖掖的。无论是从长相还是从举止上看,跟优雅大方的鹤确实很难相提并论。但是,种种细微的迹象表明,二者又的确属于同一种源。例如:在换羽时,它们都是“一次性”换完,而不是“陆陆续续”换掉的;还有,它们都选择平地筑巢孵卵。跟其他同类所不同的是,蓝鹤和它的近亲蓑羽鹤(Demoislle crane)已经从湿地“解放出来了”。对于它们,湿地仅是一处栖息地,至于觅食和筑巢孵卵这类事情,它们都会在旱地上完成。只不过蓝鹤选择筑巢的草地,往往与潮湿地带比较接近而已。大多数现存的鹤类,比如南非的灰冠鹤(Grey Crowned Crane)和垂肉鹤(Wattled Crane)也都会离开湿地到别处觅食,至少会偶尔如此。不过到了繁殖期,它们肯定还会回到湿地。
由于已经能够从很有局限性的湿地“解放”出来,所以在南部非洲的3个鹤种之中。蓝鹤成为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也许是因为它们具有雍容华贵的帝王气质吧,所以在与配偶的关系上,它们是十分忠诚的。这使得它们在悠久的民间传说中一直拥有良好的口碑。在鹤类社会,一旦双方确定了配偶关系,那么彼此肯定会“从一而终”,直至其中一方去世。最令人称奇的是,双方只要“结了婚 ”,肯定会时时刻刻形影不离,极少出现一方远离到对方视野以外的情况。甚至在非繁殖期,当“夫妻俩”要暂时回到群体中过集体生活时,它们仍会恩爱有加,如影随形,时刻保持着“公不离婆,秤不离砣”的亲密状态。鹤群的另一个惹人喜爱的特征,是它们那引人入胜的舞姿。翩翩起舞是它们的一种习俗,舞者既可以是一对恩爱夫妻,也可以是鹤群中正含情脉脉企图寻找配偶的年轻的鹤。
有趣的生活习性
五、孔雀1.喜静、怕惊 。孔雀喜欢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各种噪音及其他动物�如狗等的干扰都会影响孔雀的生长发育,降低其产蛋量及受精率。
2.飞翔性。孔雀虽然体型很大,体重平均每只5千克左右,但其飞翔能力很强。
3.杂食性。孔雀杂食粗饲,禾本科和豆类的籽实、禽蛋、昆虫等都被广泛采食。所以,多种饲料的搭配能成为其很好的日粮。
4.喜栖性。孔雀不论白天或夜晚都喜欢在栖架上栖息。
5.喜阴怕雨。孔雀喜欢阴凉天气。天气炎热、气温高,孔雀很少活动。雨天运动场积水,并且卫生条件不好,孔雀发病率较高。 七、猴子猴是一个俗称。灵长目中很多动物我们都称之为猴。灵长目是哺乳纲的1目。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大脑发达;眼眶朝向前方,眶间距窄;手和脚的趾(指)分开,大拇指灵活,多数能与其他趾(指)对握。包括原猴亚目和猿猴亚目。原猴亚目颜面似狐;无颊囊和臀胼胝;前肢短于后肢,拇指与大趾发达,能与其他指(趾)相对;尾不能卷曲或缺如。猿猴亚目颜面似人;大都具颊囊和臀胼胝;前肢大都长于后肢,大趾有的退化;尾长、有的能卷曲,有的无尾。按区域分布或鼻孔构造,猿猴亚目又分为阔鼻猴组,又称新大陆猴类;狭鼻猴组,又称旧大陆猴类。本目包括11科约51属18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温暖地带。大多栖息林区。灵长类中体型最大的是大猩猩,体重可达275千克,最小的是倭狨,体重只有70克。
灵长类的大多数头骨具大的颅腔,呈球状,这是由于颌部变短,脸部变扁所致;眶后突发育形成骨质眼环,或全封闭形成眼窝;多数种类鼻子短,其嗅觉次于视觉、触觉和听觉,某些低等种类在脑中具有高度发达的嗅觉中枢,并在很大程度上靠嗅觉行动。某些狐猴有较长的鼻部。金丝猴属和豚尾叶猴属的鼻骨退化,形成上仰的鼻孔。长鼻猴属的鼻子大又长。这些特殊的类型是因肌肉或软骨发育而形成的。脚的拇趾和它趾能对握,使得手和脚成为抓握器官。原猴类的5指只能同时屈伸,不能个别运用。掌面与□面裸出,有指、趾纹,纹路形态不一。具有非常软或宽的足垫,除黑猿外,皆为□行性。多数种类的指和趾端均具扁甲。一般前后肢长相差不大,唯长臂猿科和猩猩科的前肢比后肢长得多。猿类和人无尾,在有尾的种类中,其尾长差异很大,从只有一个突起到超过身体长。卷尾猴科大部分种类的尾巴具抓握功能,有“第五只手”之称。一些旧大陆猴(如狒狒)的脸部、臀部或胸部皮肤具鲜艳色彩,在繁殖期尤其显着。臀部有粗硬皮肤组成的硬块,称为臀胼胝。
多数种类在胸部或腋下有1对乳头,而指猴的1对乳头在腹部。雄性的阴茎是悬垂形,多数具阴茎骨,而眼镜猴、绒毛猴、人和某些种类不具。精巢包于囊中。雌体具双角子宫或单子宫。体被毛,有的柔软细密,有的粗硬,或在局部很长,或在毛上具异色环节。有的头顶毛很长,形成丛状毛冠,或甚短,呈平顶,或秃顶无毛。有的在两颊或颌下具长毛,形如胡须。有的两肩、后背、臀部被以长毛。有的体毛非常艳丽。
绝大多数灵长类动物营不同形式的树栖或半树栖生活,只有环尾狐猴、狒狒和叟猴地栖或在多岩石地区生活。通常以小家族群活动,也结大群活动。多数能直立行走,但时间不长。多在白天活动,夜间活动的有指猴、一些大狐猴、夜猴等。大倭狐猴和倭狐猴在干热季节夏
眠数日至数周。
大多为杂食性、吃植物性或动物性食物。选择食物和取食方法各异,如指猴善于抠食树洞或石隙中的昆虫。猩猩的食量很大,几乎把绝大部分的活动时间用以觅食。疣猴科胃的构造特殊,大部种类吃粗纤维多的植物性食物。
每年繁殖1~2次,每胎1仔,少数可多到3仔。幼体生长比较缓慢。哺乳期多抓爬在母体胸、腹部或骑在母背上,由母带着活动。性成熟的雌性有月经,雄性能在任何时间交配。只有低等猴类,如狐猴、懒猴、指猴具有一定的交配、繁殖季节。
树□科的头骨特征与某些十分原始的原猴类颇相似,许多解剖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曾把它包括在灵长类内,但其外部形态和生态习性却与灵长类有很大差异,因此,现代分类学家已把它独立成树□目。
八、鹦鹉鹦鹉的种类很多啊,不知楼主指的是……举个例子:
牡丹鹦鹉的形态、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
牡丹鹦鹉也叫情侣鹦鹉、黑头鹦鹉、蜡嘴鹦鹉等。野生原始种计有9种,除一种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外,其余8种分布于非洲坦桑尼亚、鸟干达、埃塞俄比亚、苏丹等地。
牡丹鹦鹉体长为16厘米左右,体重40~50克。嘴红色。虹膜黑褐色。头部颜色有红、灰、黑三种,眼周及蜡膜呈白色,颈部有赤黄色的环带,上胸橙红色,背部和翼绿色。翅覆羽及飞羽翠绿色,翼端黑色。尾短圆,呈绿色。脚为对趾型,灰色。雄鸟身体较雌鸟细长,雌鸟的体形比雄鸟大。雄鸟头小颈粗,前额较突出。雄鸟的骨盆较窄,雌鸟骨盆较宽。牡丹鹦鹉经过人工饲养,已经培育出100余个品种。
野生的牡丹鹦鹉栖息于热带丛林及草原中,常集群生活。鸣声嘈杂,双翼鼓动迅速。但飞翔距离不远。以植物的种子、果实、嫩芽为食,尤喜食各种甜浆果。营巢于树洞、建筑物的裂缝或岩石的缝隙内。喜欢咬剥树皮、树叶,并将它撕碎后垫人巢内。每窝产卵4枚左右。双亲共同孵化18天左右出雏,两性共同哺育1个月后出巢。
牡丹鹦鹉的饲养可选用金属笼,大小如芙蓉笼。饲料主要是稻谷、粟子、碎玉米、黍和小米以及麻籽、葵花籽、花生米等。但油脂饲料不能喂得大多,否则会引起脱羽。青绿饲料是青菜、苹果等。青菜不能缺少,供应不足会产下不受精的卵,有时还会造成啄羽现象。冬季和繁殖季节可适当增加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以提供足量的能量,但要防止得肥胖症。通常可把稗子、稻谷、粟按3:2:2的比例混合喂给,还应加喂麻籽、葵花籽、牡蛎粉、青菜和水果。做好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粪便,每周清洗笼子1~2次。笼底应铺细砂。饮水要清洁,经常供水浴。饲料要及时添加,供给的青菜、水果要新鲜,吃剩的青菜、水果要及时取出,同时要保证饲料不霉变。除了换羽期,牡丹鹦鹉可常年产卵。一般雌鸟一年可产卵3~5窝,每窝产6~8枚,孵化期在17~19天。在整个孵化过程中,雄鸟坚守在巢外看护并饲喂雌鸟,雌鸟只是在吃食。饮水和排粪时才出巢。雏鸟出壳后需经35~40天才离巢,离巢后仍需亲鸟饲喂2周后才能独立生活。可自制一个80厘米×60厘米×40厘米的鸟笼用于繁殖用。鸟笼需用12号的铅丝编制,网眼的直径不得超过2厘米,以防鸟钻出飞走。内放一个20厘米×16厘米×l6厘米大小的人工巢箱,箱的前面开一直径为6厘米的圆形出入口,口下设一木台,供鸟进出时蹬踏。巢箱木板要厚实些,底部留3~5个直径为0.5厘米的圆孔,以便于通气和排出多余的水。大笼成群饲养容易繁殖,高3米、长3米、宽2米的笼舍,可饲养20对。笼内多设栖木纵横交叉,供鸟攀爬栖息。用硬木制成,长20厘米、宽16厘米、高25厘米的人工巢箱,1/3处开6厘米直径的洞。洞口有小台板供进出,人工巢箱里面可分上下层,下层铺3毫米厚的干燥木屑。巢箱挂在高处,并供干草,由鸟自己衔入垫巢。也可用粗毛竹横挂,每节竹洞打一个洞供筑巢。总之,巢箱要多于饲养的对数。繁殖期间,尽量减少干扰,少惊动。饲料增加骨粉、钙粉、多种维生素和鸡蛋、苞米粉合成的粉料。雌雄鸟自由配对后,相亲相爱,互相理毛喂食,完成交配后产卵。雏鸟出巢后,双亲继续饲喂10余天即可分笼,让亲鸟继续繁殖第二窝。
九、麋鹿(又名四不象)生活在沼泽、滩涂地带。群居、日行性。喜水、善游泳、跋涉。以野草、水生植物等为食。
2.麋鹿是世界珍稀动物,它角似鹿、颈似骆驼、尾似驴、蹄似牛,毛淡褐色,但从整体来看,哪一种动物都不象,因此又称“四不象”。麋鹿性情温顺,以植物为食。 糜鹿岛面积约3平方公里。根据糜鹿的生活习性,按专家的指导,岛中央有一处约2000平方米的沼泽地,长年积水深度约0.5米,水边是茂密的芦苇。岛上还有各种小树及野草。岛的四周是人工围成的铁竹栅栏。如今世界珍稀动物糜鹿就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这座岛上。它们时而戏水;时而啃草;时而追逐、奔驰;时而并肩散步……但无论何时,它们总是相伴相依,群居不散。
哺乳纲,偶蹄目,鹿科。俗称四不像,因其尾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颈似驼非驼,角似鹿非鹿。原是我国特产的珍兽,起源于早更新世晚期,距今200多万年。其化石从我国东北辽宁省到长江以南,几乎整个中国的东部地区均有分布。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和气候的变化,使野生麋鹿种群在19世纪后半期绝灭。到清朝时仅在皇家猎苑北京郊区的南海子饲养着唯一的一群。1865年,法国传教士大卫在猎苑隔墙发现了麋鹿,贿赂守苑人,取得麋鹿皮及头骨,第二年麋鹿以大卫氏作为种的命名。其后,南海子麋鹿流入欧洲多家动物园。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加上水灾,使南海子的麋鹿全部毁灭。50年代从英国接回几头种兽,1985年再从英国乌邦寺接回20头,在它们祖先的故居北京南海子还家落户,重建种群。目前,我国另一个麋鹿饲养中心为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
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后野生种灭绝。19世纪末被盗运至国外,只有18只在英国乌邦寺繁衍成群,并于1956年首次返回故里。麋鹿(又名四不象)生活在沼泽、滩涂地带。群居、日行性。喜水、善游泳、跋涉。以野草、水生植物等为食。
雄性麋鹿长有角,长达80厘米,每两年更换一次。雄性肩高为1-3米,身长两米以上.体重为200公斤左右,尾巴较长。而雌性体重仅有100公斤,尾长约60厘米。
繁殖期6-8月,有求偶争斗,孕期约10个月,每产1仔,约3岁性成熟,寿命约20年。北京动物园1956年开始饲养展出,1975年繁殖成功。
麋鹿为中国1级保护动物,因麋鹿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亦有人称其角似鹿非鹿,颈似骆驼非骆驼,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而得“四不像”之名。
位于江苏省中部黄海之滨的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湿地7.8万公顷,其地貌由林地、芦荡、草滩、沼泽地、盐裸地组成,属于典型的黄海滩涂型湿地。这里孕育着种类繁多,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生物多样性,200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02年7月,UNDP/GEF《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在保护区正式启动,此项目通过开展能力建设、社区宣传、公众培训、设备援助等活动,大大提高了保护区管理水平。
‘玖’ 神秘的美洲狮,为何愿意共享猎物
长久以来,大多数猫科动物都被认为是不善社交的独居动物,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原来我们传统印象中的一些非常“孤独”的动物,也存在复杂的社交系统,比如欧亚猞猁,根据白俄罗斯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在纳利波基森林长期的研究,发现雄性猞猁与雌性猞猁并不仅仅是在发情期才短暂在一起,事实上早在发情期之前它们就已经开始在偶尔在一起生活了。
还有美洲狮,在传统观念里面,它们也是孤独的猎食者,但是如今也被发现了具有复杂的社交系统。
美洲狮对幼崽是十分“宠溺”的,母美洲狮在哺乳期间花费在陪伴幼崽上的时间占据了猫科动物之最,占比达到了82%,另外,小美洲狮从出生到接受生存技能训练之间的时间跨度也是最长的,即意味着小美洲狮的“快乐时光”也是猫科动物里面最长的,直到18个月之后母美洲狮才会逐渐开始训练它们。
在幼崽外出活动期间,母美洲狮每每捕获有猎物,即会将所有幼崽召集在一起共同进食,或许美洲狮会分享食物的这个做法,早在这个阶段已经埋下了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