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动物世界 > 古今纪和新近纪都有哪些动物

古今纪和新近纪都有哪些动物

发布时间:2022-08-08 08:52:55

A. 第三纪:被子植物与哺乳动物时代

第三纪(Tertiary Period)是新生代的第一个纪,始于距今6500万年前,大约延续6300万年,延至距今248万年,多称为被子植物的时代。名称是沿用19世纪对地层划分为四个大时期的分类命名,习惯上将这个纪分为5个世,从老到新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通常把前三个世称为古近纪或早第三纪,将中新世和上新世合称新近纪或晚第三纪。近年也有将其分为古近纪和新近纪两个纪的划分方案。第三纪的重要生物类别是被子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真骨鱼类、双壳类、腹足类、有孔虫等,这与中生代的生物界面貌迥异,标志着“现代生物时代”的来临。植物除松柏类尚占重要地位外,其余的裸子植物均趋衰退。蕨类植物也大大减少且分布多限于温暖地区,被子植物极度繁盛。脊椎动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爬行动物的衰亡,哺乳类、鸟类和真骨鱼类取而代之,兴起且高度繁盛。第三纪早期,仍生活着古老、原始的哺乳动物;到了中期,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先后出现;第三纪晚期,现代哺乳动物群逐渐形成,更是偶蹄类和长鼻类动物繁盛的时期。尤其马的进化很快。

中生代末,海生无脊椎动物有明显的兴衰现象,盛极一时的菊石类完全灭绝,箭石类极度衰退,而双壳类、腹足类、有孔虫、六射珊瑚、海胆、苔藓虫等则进一步繁盛。第三纪出现的有孔虫分布广泛、进化迅速,对于海相第三系的划分与对比很有意义。此外,它们的生态分带已应用于确定沉积盆地水深的变化。原生动物中的放射虫在第三纪也十分繁盛,在深海研究中占有突出地位。双壳类在第三纪有很大发展,腹足类在第三纪进入极盛期。

陆生的无脊椎动物以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为主,可以根据它们不同时期组合面貌的变化,进行陆相第三系的划分。

新疆第三纪地层、特别是新第三纪地层分布广泛,普遍为陆相红层沉积,着名的库车大峡谷即为第三系红层冲蚀切割而成。在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早第三纪为古地中海的东缘,保留中国罕见海相环境,老第三纪末,新疆海洋彻底消失。塔西南下第三系牡蛎化石极为丰富,从乌恰、英吉沙到和田一线塔里木盆地边缘山区,普遍见牡蛎化石,多呈厚的介壳层产出,其中大型的索氏蛎(也叫肥蛎)个体大过拳头,喙如鹰嘴,形状较为美观。此外尚有扁平的碟蛎、可干牡蛎等,形态多种多样,堪称牡蛎的王国。除牡蛎外,这里还可以见到与现代穿孔贝相似的腕足、海胆、蛤类化石。

第三纪新疆陆地气候干旱,沉积物多为红色砂泥岩,保留的生物化石主要为古脊椎动物、介形虫及少量淡水双壳、腹足类。阿勒泰、库车等地见有少量植物化石,类型与现代植物接近,对研究该地的第三纪古气候有一定价值。吐鲁番-哈密盆地、准噶尔盆地保存有较为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石,其中有古新世的哺乳动物恐角兽,渐新世的雷兽等食肉动物及巨犀等。新第三纪有熊、鬣狗、乳齿象、剑齿象、三门马、三趾马等动物。

B. 古近纪的大概物种名称

1、早古生代:有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植物出现陆生裸蕨,在志留纪出现鱼类.代表性的生物有:寒武纪的三叶虫;奥陶纪的淡水无颚鱼、星甲鱼、腕足动物;志留纪,无脊椎动物,如笔石、腕足类、珊瑚等;陆生植物的出现则是志留纪生物革新的一个重要标志.

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泥盆纪脊椎动物进入飞跃发展时期,各种鱼类空前繁盛,有颌类、甲胄鱼数量和种类增多,现代鱼类——硬骨鱼开始发展.石炭纪陆生生物飞跃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也有所更新.二叠纪的生物,内容丰富,不论是动物或植物都显示出与有一定的演化连续性.代表性的生物:泥盆纪的邓氏鱼;石炭纪的鱼石螈、西蒙龙以及各种巨型昆虫;二叠纪的三尖叉齿兽、丽齿兽等.

2、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植物出现裸子植物,动物以爬行动物为代表.三叠纪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后现代生物群开始形成的过渡时期.三叠纪早期植物面貌多为一些耐旱的类型,随着气候由半干热、干热向温湿转变,植物趋向繁茂,低丘缓坡则分布有和现代相似的常绿树,如松、苏铁等.三叠纪时,脊椎动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槽齿类爬行动物出现,并从它发展出最早的恐龙,三叠纪晚期,蜥臀目和鸟臀目都已有不少种类,恐龙已经是种类繁多的一个类群了,在生态系统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三叠纪也被称为“恐龙世代前的黎明”.侏罗纪是恐龙的鼎盛时期,在三叠纪出现并开始发展的恐龙已迅速成为地球的统治者.
侏罗纪的昆虫更加多样化,大约有一千种以上的昆虫生活在森林中及湖泊、沼泽附近.地面上长满了蕨类和木贼所构成的浓密植被.白垩纪早期陆地上的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仍占统治地位,松柏、苏铁、银杏、真蕨及有节类组成主要植物群.海生爬行动物则包含:生存于早至中期的鱼龙类、早至晚期的蛇颈龙类、白垩纪晚期的沧龙类.动物界里,哺乳动物还是比较小,只是陆地动物的一小部分.陆地的优势动物仍是主龙类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它们较之前一个时期更为多样化.翼龙目繁盛于白垩纪中到晚期,但它们逐渐面对鸟类辐射适应的竞争.在白垩纪末期,翼龙目仅存两个科左右. 代表生物:三叠纪始盗龙、板龙;侏罗纪的梁龙、异特龙(跃龙);白垩纪的迅猛龙、伤齿龙、暴龙等;

3、新生代:第三纪到第四纪.哺乳动物兴起和人类的诞生.第三纪时被子植物极度繁盛.除松柏类尚占重要地位外,其余的裸子植物均趋衰退.蕨类植物也大大减少且分布多限于温暖地区.而脊椎动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爬行动物的衰亡,哺乳类、鸟类和真骨鱼类取而代之,兴起且高度繁盛.第四纪冰期时,大陆冰盖向南扩展,动植物也随之向南迁移.间冰期期间动植物向北迁移.冰期和间冰期植被带的移动范围最大可达纬度30°,在地层剖面中可明显地看到喜冷和喜暖动植物群的交替现象.第四纪后期,大型陆生哺乳动物发生过大规模绝灭.在北美,大型哺乳动物的属有70%绝灭,欧洲和非洲比例小得多.这一大规模绝灭发生于距今15000~9000年.发生大规模绝灭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的狩猎活动,其次是自然环境的变迁.



古近纪(Paleogene,符号E),旧称早第三纪 ,是地质年代中新生代 的第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65.5±0.3百万年(Ma),大约距今6500万年,结束于23.03±0.05M,延续了约4247万年。古近纪属于显生宙新生代,也属于非正式的第三亚代;古近纪的上一纪是白垩纪,下一纪是新近纪。古近纪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

简介

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纪。“古近纪”(Paleogene)一名中的“古”是paleo-的意译,“近”则是-gene的音译,并兼顾了字面意义。

地质

古地理方面,在大陆内部海侵范围显着缩小。由于地壳运动的结果,开始奠定了许多山系的雏型。中国的古近系以陆相为主,仅在边缘地带如台湾、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地层运动

古近纪地质代表地层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的江孜地区古近纪甲查拉组角度不整合于晚白垩世宗卓组之上,系该地区最高(时代最晚)海相地层。运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组物源区主要为近源再旋回造山带,岩屑的母岩类型主要是岩浆弧成因的中性、中酸性安山质火山岩。新生代以前,特提斯喜马拉雅属于印度板块的被动大陆边缘,从特提斯喜马拉雅南亚带向北亚带显示了一种从浅水陆棚到深水盆地的变化,在侏罗-白垩纪时其陆源碎屑物主要是成熟度极高的石英砂岩,所以甲查拉组的碎屑物质只能来源于当时的冈底斯弧地区,所获有限的古水流证据也指示了这一点。从欧亚大陆侵蚀下来的碎屑物质被带到原印度大陆地区沉积,暗示该区的特提斯洋壳已经完全消失,印度与欧亚大陆在特提斯喜马拉雅中、东部产生了初始的陆-陆碰撞,其碰撞的启动时间为甲查拉组开始沉积的65Ma±。

玄武岩

辽东地区玄武岩的K-Ar定年结果表明,曲家屯玄武岩形成于晚白垩世,K-Ar年龄为81.58±2.46 Ma;乱石山子玄武岩形成于古近纪,K-Ar年龄为58.36±1.64 Ma。本区玄武 岩含有丰富的橄榄石、单斜辉石和角闪石捕虏晶。乱石山子玄武岩中橄榄石捕虏晶的Mg值(79.5-88.5之间,平均值为84)较曲家屯玄武岩中橄榄石捕虏晶Mg值(77.0-79.8之间,平均值为78.4)偏高;单斜辉石捕虏晶为透辉石,其从核部到边部的Mg等变化趋势与橄榄石类似;斜方辉石捕虏晶为古铜辉石,其Mg值介于85.2-87.6之间,平均值为86.4。捕虏晶发育的环状裂隙、扭折带、矿物成分环带以及捕虏晶与主岩Mg值之间的不平衡均暗示它们为玄武质岩浆上升捕获的早期岩浆晶出矿物的堆晶体。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l)它们属于碱性系列,为碱性玄武岩,曲家屯玄武岩较乱石山子玄武岩贫硅、镁,富钙、铝,它们均具有原始岩浆的特征;(2)二者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但曲家屯玄武岩轻稀土元素总量更高,且轻重稀土元素分离程度高;(3)二者具有相似的Sr-Nd同位素组成。

植物

植物界中,从晚白垩世开始开始占主要地位的被子植物,更趋繁盛,植物分区更接近现代。

动物

由于古地中海区海相古近系中常含有货币虫,所以在欧洲常称古近纪为货币虫纪。古近纪动物界的基本特点是哺乳动物的迅速辐射演化。除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多种方式外,还出现了天空飞翔的蝙蝠类和重新适应海中生活的鲸类。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以有孔虫类、软体动物、六射珊瑚等为主。淡水介形类等亦大量繁育。

C. 前生代,中生代,后生代的代表动物是哪些

答:你的这个“代”的分类有毛病吧?显生宙进一步分为古生代(5.4亿年前 2.5亿年前)、中生代(2.5亿年前 0.65亿年前)和新生代(0.65亿年前 现在)三个阶段。
http://www.gmw.cn/01gmrb/2004-12/03/content_142596.htm

古生代代表动物
低等棘皮动物和原始两栖动物

中生代代表动物
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

后生代代表动物:哺乳动物

〔参考资料〕
地球四十多亿年的历史首先被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四个大的地质年代阶段。冥古宙(46亿年前 38亿年前)的时候,地球刚刚形成,但未保存地质纪录,是生命起源的时期;太古宙(38亿年前 25亿年前)的生命形式处于很低的发展阶段,主要为原核生物(如蓝藻和细菌);元古宙(25亿年前 5.4亿年前)先后出现了真核生物、多细胞动物和多细胞植物;显生宙(5.4亿年前 现在)开始,我们熟悉的各生物的种类陆续出现,并蓬勃发展至今。
显生宙进一步分为古生代(5.4亿年前 2.5亿年前)、中生代(2.5亿年前 0.65亿年前)和新生代(0.65亿年前 现在)三个阶段。顾名思义,它们分别代表了生物演化的“古老”、“中等发达”和“新生”的阶段。
每一个“代”又可被细分为几个次级的单元“纪”。例如古生代由老到新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着名的澄江生物群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就发生在寒武纪的早期。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鱼龙和翼龙就生活在中生代,从三叠纪开始出现,到白垩纪末绝灭。着名的热河生物群生活在白垩纪的早期。新生代分为古近纪、新近纪(过去使用的第三纪相当于目前采用的古近纪与新近纪)和第四纪。虽然鸟类、哺乳类和开花的植物都在中生代开始出现的,但到了新生代才开始了大的发展。我们人类进化的历史则发生在第四纪。
一个“纪”一般还可以再进一步细分为两个或三个阶段,这时被称为“世”,通常前面分别以“早、晚”或“早、中、晚”来限定。例如,侏罗纪分为三个阶段: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再如,贵报曾报道过《我国辽西早白垩世恐龙长四个翅膀》,这里的“早白垩世”,就是白垩纪里的一个阶段。
以上介绍的宙、代、纪、世等都是地质年代单位,比较抽象,为了赋予它们实际的地质学意义,地质学家们还常常使用另外一套名称,来表示和它们对应的地层或地质纪录。于是,宙、代、纪、世便分别对应于宇、界、系和统。举例来说,侏罗纪对应的地层单位就叫侏罗系,与早、中、晚侏罗世相对应的地层单位分别是下、中、上侏罗统。

D. 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距今万年~)

(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

6500万年前,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雄极一时的恐龙全部灭绝了,地球从此进入了哺乳动物时代,即新生代。新生代包含3个纪:古近纪(距今6500万~2300万年)、新近纪(距今2300万~260万年)和第四纪(距今260万年至今)。

新生代动物群

其实,哺乳动物在中生代就已出现,它的出现时间为1.99亿年前,而恐龙出现的时间为2.28亿年前,恐龙仅比哺乳动物出现早0.29亿年。但是,由于恐龙爆炸性的发展,以及其无比强大的生存竞争能力,所以哺乳动物难有发展空间,那时候它们的个体都很小,最大的也只有兔子那么大。到了中生代末期,恐龙遭到灭顶之灾,哺乳动物的天敌忽然间全部消失,它们就像今天澳大利亚的袋鼠一样,一下子“膨胀”起来,占据了整个地球空间,山川、平原、河流、湖泊、沼泽、天空和海洋都成了它们的“家园”,地球迎来了哺乳动物时代。

在哺乳动物时代,出现了很多我们现在看不到的、已灭绝的哺乳动物,如剑齿虎。小的剑齿虎与现代老虎差不多大,最大的高1.5米,重达200千克,比现代的狮子大两倍。所有的剑齿虎都有一对长似镐头的剑齿和强壮的下颚,异常凶猛,它能捕食猎虎等凶猛肉食动物和体型比它大得多的犀牛,是雄极一时的霸主。剑齿虎除了两个长长的剑齿以外,它的样子和现代的老虎很相像。

剑齿虎头骨

剑齿虎复原图

现代东北虎

猛犸象也是一种灭绝的哺乳动物。它长5米,高4米,重6~8吨。像今天的大象一样,它长着一对很长的门牙,长约1.5米,粗壮结实,形如弯钩。猛犸象的全身披着长长的毛,背部的毛最长,有50厘米,长毛底下还长着一层厚厚的绒毛,皮下还有一层9厘米厚的脂肪,头颈部耸立着高高的“驼峰”内还储存着丰富的脂肪,这些多重的“武装”使猛犸象能够在极端严寒的气候条件下生存。在第四纪大冰期时,身披棕褐色长毛的猛犸象,奔跑在白茫茫的雪原上,分外显眼,格外妖娆,使万里冰封的原野充满着生机。可惜,它们在距今1万年时就灭绝了。如果,我们真能用DNA工程,使被冰封在西伯利亚冰层里的猛犸象复活,那有多好哦!

猛犸象还有一个“患难兄弟”——披毛犀,它也曾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大冰期时代,也在距今1万年时灭绝。披毛犀高2米。它和猛犸象一样,也有3件御寒法宝:长毛、厚绒和厚厚的脂肪层。披毛犀毛的色泽也与猛犸象相同,呈棕褐色。不同的是它没有猛犸象那样弯曲美丽的门牙,但披毛犀的头上有两个弯刀似的犀角,一前一后,一长一短,错落有序,使它显得非常庄重和威严。披毛犀的分布范围和猛犸象差不多,它们都生活在大冰期时期被冰雪覆盖的地方,最北可达北纬72°,最南至北纬33°。在我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均有它们的足迹。2009年3月18日,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镇马坊村的村民,在盖房子时就曾发现过披毛犀化石。

猛犸象骨架

猛犸象复原图

披毛犀复原图

披毛犀骨架

猛犸象和披毛犀都有其“远祖”和“近亲”。

猛犸象的远祖有埃及发现的始祖象。始祖象出现于4000万年前的晚始新世,至2300万年前的渐新世末消亡。始祖象与现代象差别很大,它们的鼻子不长,牙也很短,体长约1.4米,高约65厘米,与现代的猪大小差不多。古生物学家认为它们可能是现代象的祖先。此外,还有与始祖象生活在同一地区、出现和消亡时代也大致相同的始乳齿象,它们高约3米,重约400千克。出现时代较晚的象有恐象,它们生活在1600万~80万年前的中新世中期至更新世早期,高约5米,重约12吨,广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恐象的鼻子和牙均比始祖象要长,体型也比始祖象大得多,它比始祖象要更加接近现代象。不过,最接近现代象的要属黄河剑齿象了。

始祖象

黄河剑齿象高4米,长8米,重约9吨,其门牙长达3米,门牙的最大直径大约32厘米。它是全球已知的剑齿象中,体型最大的,与现代的非洲大象相当,从大小到体型均非常像现代象。它出现于300万年前,至1万年前消失。黄河剑齿象化石的发现地点在如今的甘肃省合水县,当年的甘肃并不像现在这样干旱和荒凉,而是河湖遍地,古木参天,水草丰盛,属亚热带气候,只是在第四纪大冰期降临后,它才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样子。

黄河剑齿象的门牙长达3米,它的牙已经算是很长了,但它的牙还不是最长的。2009年9月,在希腊北部一个小镇米利亚,发现了世界上最长的一对象牙,长度竟达到5.02米,经科学家研究,它是一头雌性乳齿象的门牙,其体重约6吨,高约3.5米,年龄在30岁左右。

黄河剑齿象

我们的地球,现在只剩下非洲象和亚洲象了,它们都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密林中。但是,在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的丛林里,为什么没有大象,仍然是个千古之谜。

在已灭绝的大象中还有一个异类,它就是铲齿象。铲齿象除了和其他大象一样,也有两个象牙以外,它的下颌还长得特别长,非常扁平,并向前伸出,在其前端并排长着一对和下颌一样扁平的大门齿,两者连接在一起如同一把精装的大铁铲。下颌如铁铲,门齿似钢刃,所以,被古生物学家称为铲齿象。铲齿象进食时与其他大象不同,分两步:首先把食物铲断,然后用鼻子将其卷进嘴中,而其他大象都是用鼻子直接将食物卷入嘴里。铲齿象生存年代大致在距今1000多万的中新世中期,在亚洲、北美洲、欧洲和非洲都有分布。

现生的非洲象

现生的亚洲象

铲齿象

板齿犀

披毛犀也有其“近亲”,与披毛犀比较接近的有板齿犀。板齿犀长5~8米,重3~4吨,与现代象大小相当,头上的角长约2米。板齿犀全身也有毛,颇像小的披毛犀,它们都生活在第四纪大冰期时寒冷的地区。板齿犀出现于大约160万年前,约1万年前消失。

披毛犀也常被称为长毛犀牛,它的现代“近亲”已经很少了。全球现存的犀牛只有5种:黑犀牛、白犀牛、印度犀牛、苏门答腊犀牛和爪哇犀牛,它们都是极度濒危的物种。其中以黑犀牛最多,也只有2万只左右;最少的为爪哇犀牛,仅存50余只。

现生的犀牛

雷犀可能是披毛犀的“远祖”,也可能是犀牛的异类。雷犀的头上没有其他犀牛那样又长又尖的犀角,而是长着两个像兔子耳朵似的“犀角”。但是,这“犀角”并不是其他犀牛那样的角质犀角,而是一种中空的骨质组织,其表面可能盖有皮肤。雷犀的个子很大,高约2.5米,和其他犀牛一样营群居生活。它生活在5500多万~3000多万年前的始新世至上新世早期,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的北部,如蒙古和美国怀俄明州等地。

雷犀

原古马

比虎、象和犀牛变化大的要属马了。人们很难想象,今天骏马的祖先原古马只有普通的狗那么大。原古马主要发现在德国,高约35厘米左右,最高的也只有60厘米。它与现代马除了大小悬殊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它的前脚是4个趾,后脚是3个趾,而现代马的前后脚都是1个趾。原古马生活在4900万~4300万年前的早始新世,历时约600万年,对许多哺乳动物来说它是一个“短命鬼”。原古马的生存时间虽短,但由于它的前后脚趾在数量上的不同,使它在研究马的起源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着名的三趾马可能就是由它演变而来。

三趾马生活在距今530万~250万年的上新世。它的前后脚均为3趾,故被命名为三趾马,身材比现代马要小。三趾马在亚洲、欧洲、非洲和北美洲均有分布,我国主要发现在华北和西北地区。

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从原古马到真马经历了3个阶段:①原古马阶段(前脚是4趾,后脚是3趾);②三趾马阶段(前后脚均为3趾);③真马阶段(前后脚均为1趾)。与马相比,长颈鹿的变化要小得多。

人们经常会问,动物园里长颈鹿的脖子怎么会那么长?它的脖子原来就那么长吗?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在300万~200万年前上新世的古长颈鹿。古长颈鹿的脖子并没有今天长颈鹿的脖子那么长,它只是因为贪食高枝上的嫩叶,不断地拼命伸长脖子,持之以恒演化而来。中国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如山西、内蒙古和甘肃等地都曾发现过古长颈鹿化石。

三趾马

真马

古长颈鹿复原图

古长颈鹿骨架

现生的长颈鹿

在已经灭绝的鹿类当中,有两种很漂亮的鹿——并角鹿和大角鹿。

并角鹿生活在2300万~500万年前的中新世时期,主要分布在北美。并角鹿高约1.2米,它除了在耳朵上方长有一对弯弯的角外,在其鼻子的后方还长出两个并在一起且在末端又分开的、形如一把两齿大耙的长角。两者一前一后、一长一短相互呼应,异常奇特和美丽。但并角鹿的大耙长角是为了防御还是为了装饰?至今无人知晓。

并角鹿

大角鹿的名称来源于它头上的大角。可惜,大角鹿在7700年前就灭绝了!这么雄美的大角鹿,为什么会灭绝呢?可能是由于古人类猎杀的结果。因为,在很多古人类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许多大角鹿的骨骼,它们可能是古人类吃了大角鹿后剩下的。还有,在很多原始的岩画里都画有大角鹿,这也可能是原始人为了交流狩猎经验而画的。这些可以作为古人类猎杀大角鹿的佐证。但是,也有的古生物学家认为,大角鹿的灭绝是因为它的角太大、太重了。可是,大象的牙不是也很大、很重吗?为什么大象没有灭绝呢?大角鹿的角到底有多大?根据化石测量,其角面的宽度约3米。雄性大角鹿的角主要是用来吸引异性、交配前决斗和御敌的。大角鹿的身高可达2.5~3米,能快速奔跑逃离捕食者。它生活在300万~7700年前,在欧亚大陆均有分布,如英国、爱尔兰、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及中国的内蒙古、山西和河北等地。

您听说过星尾兽和雕齿兽吗?它们是哺乳动物,但是看起来很像爬行动物。它们远看很像一种爬行动物——巨型驼背龟,因为它们的背上驮着一个大铁锅似的背壳。但近看这大铁锅似的背壳竟然是由许多大大小小六方形的骨片镶嵌而成的,长在背部角质化的皮上,是一个能够随意活动的“盔甲”,其直径可达2米左右,是它们的“安全保护伞”。它们是植食性哺乳动物,有小象那么大。星尾兽体长约4米,身高约1.5米;雕齿兽体长与星尾兽相差无几,也是4米左右,但它比星尾兽高,最高可达2.5米。星尾兽还有一条长约1米、如狼牙棒似的尾巴,这也是它防御敌人的利器;雕齿兽的尾巴更长些,超过1米,尾巴末端有短而厚的刺,可以有力地鞭击来犯之敌。星尾兽生活在200万~15000年前的美洲;雕齿兽的生存年代比星尾兽晚,为3万~8500年前,它们的分布范围相同。星尾兽和雕齿兽可能是由于其背甲太笨重,难于逃脱古人类的捕杀而灭绝。

大角鹿

星尾兽

雕齿兽

在哺乳动物中,还有一种最丑陋、最阴险、最恶毒的杀手——吸血蝙蝠。吸血蝙蝠和其他蝙蝠一样,是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但它是唯一的以血为食的哺乳类。别看吸血蝙蝠个体很小,最大的也只有30~40克,但它们危害却很大,因为它们以吸血为生。它们成群结队地飞到已经熟睡的人身旁,然后静悄悄地爬到人身体上裸露的部位,用它们那极其锐利的牙齿,轻松地将皮肤划开,然后缩回脑袋观察,在确认人已睡熟,便开始拼命地吸食人体的血液。因为吸血蝙蝠的唾液含有一种特别的、能够防止血液凝固的化学物质--DSPA的酵素,它会促使血液像水一样,被吸血蝙蝠舌下和舌两侧的沟管源源不断地吸走,一直吸到其肚子撑圆才肯罢休。吸血蝙蝠多时,人体内的血会被全部抽干;吸血蝙蝠少时,因DSPA的酵素作用,血会像泉水一样汩汩流出,直至流干。从而造成被害人的神秘惨死。吸血蝙蝠不但吸食人类的血,还吸食其他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血,同时还会传播狂犬病等传染病。万幸的是,吸血蝙蝠不像吃蚊子的蝙蝠那样全世界都有,它们只分布于美洲的中部和南部。不过,吸血蝙蝠也有点小“贡献”,因为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应用它们唾液中的DSPA酵素,去化解人体中的血栓,以挽救脑中风病人垂危的生命。

吸血蝙蝠

在哺乳动物中,不仅有如此令人厌恶的吸血蝙蝠,还有憨厚、善良、美丽、人见人爱的大熊猫。如今的大熊猫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东缘、长江上游海拔2400~3500米山系、东南季风的迎风面地区,这里气候温湿,竹林生长茂盛,能给大熊猫提供丰盛的食物,是它们理想的聚居地,如四川平武、青川、北川和甘肃文县等地。在地质历史时期,大熊猫的栖息地比现今要广得多,分布的高程也要低得多。北起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海拔500~700米的竹林山区均有它们的足迹。古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大熊猫生活地的萎缩和爬高,是由于古人类活动地带的恶性扩张而引起的。如果古人类能像我们今天这样珍爱大熊猫,那该有多好啊!大熊猫的祖先早在300多万年前就出现了,在几十万年前,大熊猫进入极盛期,不过现在它是濒危动物。大熊猫与剑齿象是同时代的生物,在这个可爱的动物群中,剑齿象灭绝了,而大熊猫是幸存者。所以,我们要格外小心地呵护它。

大熊猫

不仅陆地上生活有哺乳动物,海洋中也有,海豚就是其中之一。海豚是最聪明和最可爱的哺乳动物之一,在海洋馆里它们是非常出色的“杂技演员”。有些动物学家认为,海豚在某种程度上能与人沟通。海豚的葬礼比我们人类所有的葬礼都要悲壮,它们严阵以待守卫着同伴的尸体,以防其他海洋食肉动物撕咬吞噬,直至尸体腐烂,才依依不舍地离去。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它们原是陆地生物,经过长期的演化,大约在5000万年前变为了海生动物。海豚分布很广,地球上许多海域均有它们的踪迹。

海豹和海豚一样,也是由陆地上生存的哺乳动物演变而来的,它们大约于2000多万年前由陆地进入海洋生活。海豹主要分布在南极和北极海域,其他海域较少。

海豚

海狮的出现时间比海豹和海豚都晚,它大致出现于1200多万年前。海狮在太平洋北部、美国西北部和加利福尼亚州及其以南,以及澳大利亚西南部的海域均有分布。

海豹

海狮

海牛出现的时间与海豚相当,大约在5000多万年前出现,大致在3400万年前进入了鼎盛期,至500多万年前开始衰退。衰退的原因可能是气候变化,也可能是生存竞争或者其他什么原因。海牛主要分布在美洲和西非近海和入海河口地带。

蓝灰色的蓝鲸,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哺乳动物,也是最大的动物。最大的蓝鲸长33.5米,重195吨,比最大的恐龙震龙还要重65吨(震龙重约130吨),比24头大象还要重(最大的大象重8吨)。所以,蓝鲸是现代海洋中的“恐龙”。蓝鲸大得超出人们的想象,它的舌头上能站立50个人,其心脏大小如小汽车一般,如果它患血栓病,可让小婴儿爬进它的血管替它清理治病。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如此庞然大物,竟以小小的磷虾为食,它能吃饱吗?能!因为蓝鲸吃磷虾是以量取胜,它每天进食的磷虾重达3吨左右。蓝鲸用肺呼吸,群鲸呼吸时,它们喷出的奶白色的雾柱冲高可达12米,蔚为壮观,是蓝色海洋中一道极为亮丽的风景线。蓝鲸是一种很长寿的哺乳动物,大约能活90岁。蓝鲸们会唱歌(发音),但是它们唱歌是为哪般?为了求偶,为了相互告知前方有食物、有敌人,还是向敌人发出警告?为了呼唤家族成员保持相互间的距离,调整前进的速度,还是大家一起高歌前进?至今仍然是个谜。蓝鲸在全球海洋中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分布于南极附近的海域,其次是北极,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较少。我国的黄海、东海和南海也有它们的踪迹。蓝鲸是最濒危的海洋物种,早在196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就宣布禁令禁捕蓝鲸。可是还有极少数国家为了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借科研为名偷猎蓝鲸。这个历经几千万年长期演化而来的海洋“恐龙”值得我们人类共同来保护。

海牛

蓝鲸

海象以其一对如匕首似的长牙而出名,这个“明星”既笨拙又可爱。它们大约出现在2300万年前,然后逐渐兴旺,直至史前还相当繁盛,进入史后时期迅速衰退,至今只有一种幸存,其衰退的原因尚不清楚。其主要分布在北极海域。

海獭是仰泳“明星”,它们常常仰躺在水面上随波漂荡。海獭非常聪明,它们潜入海底寻找食物,当捞到爱吃的海螺、海蛤、海胆和鲍鱼等带壳的食品的同时,还会捡起一块石头,然后马上浮上水面,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面上,将石头掖在其肚皮的皱褶里夹紧,用前肢握住食物,往石头上不断地使劲撞击,当贝壳被撞碎,它们就用舌头舔吃壳里的肉,美餐一顿。现代的海獭生活在北太平洋寒冷的浅海区。可它们不像其他生活在寒冷海域里的哺乳动物那样,皮下有一层厚厚的脂肪层用来防御严寒。那么,它们是怎样御寒呢?原来海獭靠的是超级浓密的毛来御寒,这也说明海獭是由陆生的哺乳动物演化而来的,但它们进入海洋的时间不算太长,大概只有500万年。海獭是一种非常聪明可爱的海生哺乳动物,可惜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它们的踪影了。

海象

海狗和海獭一样,也是由陆生变成海生的哺乳动物,但海狗进入海洋的时间比海獭要早得多,海獭在大约500万年前进入海洋,而海狗早在3000万年前就进入了海洋。海狗只在北太平洋沿岸的岛屿地区才有分布,它们是异常珍稀的物种,我们应该格外地呵护它。但是,在全世界最珍稀的海洋哺乳动物中,最迫切需要呵护的非北极熊莫属了。

海獭

海狗

北极熊比起海狗来,可谓大名鼎鼎、家喻户晓,它是北冰洋的“冰上之星”。可是,北极熊所面临的灭顶之灾,却不一定人人知晓。由于全球变暖,北冰洋的冰层迅速融化,如果北冰洋的冰层有朝一日全部消融,北极熊就成了无家可归的“孩子”,到那时北极熊如何生存呢?所以,为了北极熊、为了我们人类自己,人人都应该关注全球变暖。要不,这个兴于2400万年前、盛于500万~100万年前的哺乳动物——北极熊,将葬送在我们人类的手里!

北极熊

中华白海豚——妈祖鱼

妈祖鱼被称为海上大熊猫。它和鲸鱼一样,不是鱼,而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妈祖鱼的学名是中华白海豚。因为中华白海豚像妈祖那样救过许多险遭海难的渔民,所以被渔民们称为妈祖鱼。妈祖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在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和台湾海域,以福建的九龙江口和广东的珠江口最多,在澳大利亚北部沿海、非洲的印度洋沿岸和东南亚太平洋沿岸也有零星分布。妈祖鱼的存量极少,估计只剩百头左右,我们一定要像保护国宝大熊猫那样,保护这个具有5000万年演化历史的海上大熊猫——妈祖鱼。

哺乳动物时代的生物多样性很高,除了上述哺乳动物以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其他门类生物,如地球最大的蚂蚁——巨蚁、世界上最大的鹤——恐鹤。

巨蚁也是个“短命鬼”,出现于4900万年前,灭绝于4400万年前,它们在地球上只生存了500万年。但是,巨蚁出奇地大,其工蚁长约2厘米,最长的3厘米,而蚁后长达5.5厘米,其翼展开后长达13厘米。巨蚁捉食昆虫,巨蚁化石目前只在德国有所发现。

恐鹤虽然是鹤,但它与鸵鸟差不多大,和鸵鸟一样也不会飞行。鸵鸟身高2.75米,重155千克;恐鹤身高2.5米,重约130千克。恐鹤生活于2700万~15000年前,是肉食型鹤类,主要分布在美洲。

巨蚁

恐鹤

在哺乳动物时代,被子植物异常繁盛,所以古植物学家称它为被子植物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动物界除了哺乳动物极度繁盛以外,比较繁盛的宏观动物还有鱼类、鸟类、软体动物等,微体生物有有孔虫和介形虫等。在哺乳动物时代最伟大的事件是人类的诞生。

E. 海洋动物演变的各个世纪,除了侏罗纪还有什么

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该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显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三个宇。显生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显生宇可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显生宙xiǎnshēngzhòu

分期的第三个宙。显生宙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一个界。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一个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寒武纪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类为主,植物中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拉丁语名称,这个纪的地层首先在那里发现。

奥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个系。奥陶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奥陶纪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1亿年前,结束于4.38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页岩构成。生物群以三叶虫、笔石、腕足类为主,出现板足鲞类,也有珊瑚。藻类繁盛。奥陶纪由英国威尔士北部古代的奥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三个系。志留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志留纪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38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相当稳定,但末期有强烈的造山运动。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繁荣,三叶虫和笔石仍繁盛,无颌类发育,到晚期出现原始鱼类,末期出现原始陆生植物裸蕨。志留纪由古代住在英国威尔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个系。泥盆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泥盆纪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5亿年前。这个时期的初期各处海水退去,积聚后层沉积物。后期海水又淹没陆地并形成含大量有机物质的沉积物,因此岩石多为砂岩、页岩等。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发育,除原始菊虫外,昆虫和原始两栖类也有发现,鱼类发展,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泥盆纪由英国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个系。石炭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石炭纪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个纪,约开始于3.55亿年前,结束于2.9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气候温暖而湿润,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经炭化和变质而形成煤层,故名。岩石多为石灰岩、页岩、砂岩等。动物中出现了两栖类,植物中出现了羊齿植物和松柏。

二叠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个系。二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二叠纪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个纪,即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德国,本纪地层二分性明显,故名。动物中的菊石类、原始爬虫动物,植物中的松柏、苏铁等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二个界。中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二个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这时期的主要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菊石类和箭石类。植物主要是银杏、苏铁和松柏。

三叠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个系。三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三叠纪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小,岩石多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纪的地层最初在德国划分时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动物多为头足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植物主要是苏铁、松柏、银杏、木贼和蕨类。

侏罗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个系。侏罗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侏罗纪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2.05亿年前,结束于1.3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有造山运动和剧烈的火山活动。由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而得名。爬行动物非常发达,出现了巨大的恐龙、空中飞龙和始祖鸟,植物中苏铁、银杏最繁盛。

白垩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个系。白垩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白垩纪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1.3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因欧洲西部本纪的地层主要为白垩岩而得名。这个时期里,造山运动非常剧烈,我国许多山脉都在这时形成。动物中以恐龙为最盛,但在末期逐渐灭绝。鱼类和鸟类很发达,哺乳动物开始出现。被子植物出现。植物中显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现了热带植物和阔叶树。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三个界。新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三个代。分为古近纪(老第三纪)、新近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约从6500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地壳有强烈的造山运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绝迹,哺乳动物繁盛,生物达到高度发展阶段,和现代接近。后期有人类出现。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个系。古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古近纪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个纪(旧称老第三纪、早第三纪)。约开始于6500万年前,结束于230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除陆地生活的以外,还有空中飞的蝙蝠、水里游的鲸类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纪可分为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新近系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个系。新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新近纪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个纪(旧称新第三纪、晚第三纪)。约开始于2300万年前,结束于26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继续发展,形体渐趋变大,一些古老类型灭绝,高等植物与现代区别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较多见。新近纪可分为中新世和上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个系。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它是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系,也是地层系统的最后一个系。可分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第四纪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个纪,即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地质年代分期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60万年前,直到今天。在这个时期里,曾发生多次冰川作用,地壳与动植物等已经具有现代的样子,初期开始出现人类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纪可分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附:第四纪名称来历。最初人们把地壳发展的历史分为第一纪(大致相当前寒武纪,即太古宙元古宙)、第二纪(大致相当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纪3个大阶段。相对应的地层分别称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1829年,法国学者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层时,把第三系上部的松散沉积物划分出来命名为第四系,其时代为第四纪。随着地质科学的发展,第一纪和第二纪因细分成若干个纪被废弃了,仅保留下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名称,这两个时代合称为新生代。现第三纪已分为古近纪和新近纪,故仅留有第四纪的名称。

F. 每个大概在什么年代,有什么标志性动物,和地质特点啊

【地质年代】

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该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显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三个宇。显生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显生宇可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显生宙】xiǎnshēng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三个宙。显生宙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一个界。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一个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寒武纪】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类为主,植物中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拉丁语名称,这个纪的地层首先在那里发现。

【奥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个系。奥陶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奥陶纪】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1亿年前,结束于4.38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页岩构成。生物群以三叶虫、笔石、腕足类为主,出现板足鲞类,也有珊瑚。藻类繁盛。奥陶纪由英国威尔士北部古代的奥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志留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志留纪】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38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相当稳定,但末期有强烈的造山运动。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繁荣,三叶虫和笔石仍繁盛,无颌类发育,到晚期出现原始鱼类,末期出现原始陆生植物裸蕨。志留纪由古代住在英国威尔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个系。泥盆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泥盆纪】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5亿年前。这个时期的初期各处海水退去,积聚后层沉积物。后期海水又淹没陆地并形成含大量有机物质的沉积物,因此岩石多为砂岩、页岩等。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发育,除原始菊虫外,昆虫和原始两栖类也有发现,鱼类发展,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泥盆纪由英国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个系。石炭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石炭纪】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个纪,约开始于3.55亿年前,结束于2.9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气候温暖而湿润,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经炭化和变质而形成煤层,故名。岩石多为石灰岩、页岩、砂岩等。动物中出现了两栖类,植物中出现了羊齿植物和松柏。

【二叠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个系。二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二叠纪】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个纪,即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德国,本纪地层二分性明显,故名。动物中的菊石类、原始爬虫动物,植物中的松柏、苏铁等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二个界。中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二个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 500万年前。这时期的主要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菊石类和箭石类。植物主要是银杏、苏铁和松柏。

【三叠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个系。三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三叠纪】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小,岩石多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纪的地层最初在德国划分时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动物多为头足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植物主要是苏铁、松柏、银杏、木贼和蕨类。

【侏罗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个系。侏罗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侏罗纪】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2.05亿年前,结束于1.3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有造山运动和剧烈的火山活动。由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而得名。爬行动物非常发达,出现了巨大的恐龙、空中飞龙和始祖鸟,植物中苏铁、银杏最繁盛。

【白垩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个系。白垩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白垩纪】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1.35亿年前,结束于6 500万年前。因欧洲西部本纪的地层主要为白垩岩而得名。这个时期里,造山运动非常剧烈,我国许多山脉都在这时形成。动物中以恐龙为最盛,但在末期逐渐灭绝。鱼类和鸟类很发达,哺乳动物开始出现。被子植物出现。植物中显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现了热带植物和阔叶树。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三个界。新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三个代。分为古近纪(老第三纪)、新近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约从6 500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地壳有强烈的造山运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绝迹,哺乳动物繁盛,生物达到高度发展阶段,和现代接近。后期有人类出现。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个系。古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古近纪】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个纪(旧称老第三纪、早第三纪)。约开始于6 500万年前,结束于2 30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除陆地生活的以外,还有空中飞的蝙蝠、水里游的鲸类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纪可分为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新近系】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个系。新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新近纪】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个纪(旧称新第三纪、晚第三纪)。约开始于2 300万年前,结束于16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继续发展,形体渐趋变大,一些古老类型灭绝,高等植物与现代区别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较多见。新近纪可分为中新世和上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个系。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它是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系,也是地层系统的最后一个系。可分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第四纪】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个纪,即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地质年代分期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160万年前,直到今天。在这个时期里,曾发生多次冰川作用,地壳与动植物等已经具有现代的样子,初期开始出现人类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纪可分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G. 地球一共经历了几个纪什么时候出现生物什么时候出现动物

太古宙(Archean)是最古老的地史时期。从生物界看,这是原始生命出现及生物演化的初级阶段,当时只有数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他们只留下了极少的化石记录。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尚无较多的生物出现,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

上面的回答了楼楼的问题哦 以下是详细的

【地质年代】
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该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显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三个宇。显生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显生宇可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显生宙】xiǎnshēng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三个宙。显生宙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一个界。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一个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寒武纪】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类为主,植物中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拉丁语名称,这个纪的地层首先在那里发现。
【奥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个系。奥陶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奥陶纪】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1亿年前,结束于4.38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页岩构成。生物群以三叶虫、笔石、腕足类为主,出现板足鲞类,也有珊瑚。藻类繁盛。奥陶纪由英国威尔士北部古代的奥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志留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志留纪】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38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相当稳定,但末期有强烈的造山运动。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繁荣,三叶虫和笔石仍繁盛,无颌类发育,到晚期出现原始鱼类,末期出现原始陆生植物裸蕨。志留纪由古代住在英国威尔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个系。泥盆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泥盆纪】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5亿年前。这个时期的初期各处海水退去,积聚后层沉积物。后期海水又淹没陆地并形成含大量有机物质的沉积物,因此岩石多为砂岩、页岩等。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发育,除原始菊虫外,昆虫和原始两栖类也有发现,鱼类发展,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泥盆纪由英国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个系。石炭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石炭纪】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个纪,约开始于3.55亿年前,结束于2.9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气候温暖而湿润,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经炭化和变质而形成煤层,故名。岩石多为石灰岩、页岩、砂岩等。动物中出现了两栖类,植物中出现了羊齿植物和松柏。
【二叠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个系。二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二叠纪】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个纪,即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德国,本纪地层二分性明显,故名。动物中的菊石类、原始爬虫动物,植物中的松柏、苏铁等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二个界。中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二个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 500万年前。这时期的主要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菊石类和箭石类。植物主要是银杏、苏铁和松柏。
【三叠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个系。三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三叠纪】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小,岩石多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纪的地层最初在德国划分时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动物多为头足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植物主要是苏铁、松柏、银杏、木贼和蕨类。
【侏罗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个系。侏罗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侏罗纪】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2.05亿年前,结束于1.3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有造山运动和剧烈的火山活动。由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而得名。爬行动物非常发达,出现了巨大的恐龙、空中飞龙和始祖鸟,植物中苏铁、银杏最繁盛。
【白垩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个系。白垩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白垩纪】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1.35亿年前,结束于6 500万年前。因欧洲西部本纪的地层主要为白垩岩而得名。这个时期里,造山运动非常剧烈,我国许多山脉都在这时形成。动物中以恐龙为最盛,但在末期逐渐灭绝。鱼类和鸟类很发达,哺乳动物开始出现。被子植物出现。植物中显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现了热带植物和阔叶树。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三个界。新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三个代。分为古近纪(老第三纪)、新近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约从6 500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地壳有强烈的造山运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绝迹,哺乳动物繁盛,生物达到高度发展阶段,和现代接近。后期有人类出现。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个系。古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古近纪】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个纪(旧称老第三纪、早第三纪)。约开始于6 500万年前,结束于2 30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除陆地生活的以外,还有空中飞的蝙蝠、水里游的鲸类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纪可分为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新近系】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个系。新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新近纪】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个纪(旧称新第三纪、晚第三纪)。约开始于2 300万年前,结束于16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继续发展,形体渐趋变大,一些古老类型灭绝,高等植物与现代区别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较多见。新近纪可分为中新世和上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个系。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它是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系,也是地层系统的最后一个系。可分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第四纪】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个纪,即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地质年代分期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160万年前,直到今天。在这个时期里,曾发生多次冰川作用,地壳与动植物等已经具有现代的样子,初期开始出现人类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纪可分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H. 地球各个时期的代表生物有哪些

看下面的地球地质年代表,其中有两栏就是当时的代表性生物。

地质年代表

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4宙14代12纪。即早期的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以后显生宙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6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新生代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共3个纪。每个地质年代单位为开始于距今多少年前,结束于距今多少年前,这样便可计算出共延续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于距今2.3亿年前,止于6700万年前,延续1.2亿年。

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地层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动、植物的标准化石。各类动、植物化石出现的早晚是有一定顺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现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现得越晚。

地球大约诞生于46亿年前,当时地球上没有生物。

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类似于现在细菌的单细胞生物化石,其地质年代大约在距今36亿年前。属于元古代。

此后直到距今约25亿年前,才出现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始藻类,地球上才出现了游离氧气。它们是地球上所有植物的祖先。另外的单细胞生物没有进化出光合作用能力,其中的一部分好氧生物成为现在所有动物的祖先。它们仍都是单细胞生物。

到距今约12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多细胞生物,主要是多细胞藻类植物和海洋中的多细胞动物,类似于现在的海绵动物和腔肠动物。

到距今约6亿年前,地球进入古生代,在古生代震旦纪,海洋中出现了数量和种类众多的藻类植物。进入寒武纪后,由于地球上氧气含量剧增,发生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出现了以三叶虫为代表的海洋节肢动物,还有鹦鹉螺、菊石、海百合等。这个时代是无脊椎动物的时代。

在距今4亿多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和志留纪时,藻类植物开始进军陆地,进化为原始陆生植物,也就是苔藓类植物。志留纪时原始脊椎动物出现,它们是各种原始鱼类,但海洋节肢动物依旧占据优势,并开始随着植物向陆地迁移。

在距今4.05亿年至3.5亿年前的泥盆纪时,低矮的苔藓类植物已经进化为高大的蕨类植物,并形成了茂密的森林。动物中出现了大量的陆生节肢动物。海洋中珊瑚、菊石、节肢动物繁盛,鱼类大量出现,使泥盆纪成为鱼类的时代,并开始尝试登陆。到泥盆纪后期,最早的两栖动物出现了。

此后是石炭纪。石炭纪距今3.55亿年至2.9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石炭纪时陆地面积不断增加,陆生生物空前发展。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陆生脊椎动物进一步繁盛,两栖动物占到了统治地位。生活在陆上的昆虫,如蟑螂类和蜻蜓类,是石炭纪突然崛起的一类陆生动物,它们的出现与当时茂盛森林密切相关,其中有些蜻蜓个体巨大,两翅张开大者可达70cm。巨型马陆、巨型蜘蛛等也出现在这一时期。

石炭纪之后是二叠纪。二叠纪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9亿年,延至2.5亿年,共经历了4500万年。植物中仍以节蕨、石松、真蕨、种子蕨类为主。晚二叠世出现了银杏、苏铁、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开始呈现中生代的面貌。动物中,鱼类继续发展;两栖类进一步繁盛。爬行动物在二叠纪有了新发展;出现了似哺乳动物的兽孔类爬行动物。在二叠纪晚期,发生了二叠纪大灭绝事件,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0%的物种灭绝,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三叶虫就是在这时完全灭绝了。由此,地球进入了中生代。

中生代(距今约2.5亿年至6500万年)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总体来说,整个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横行的时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海洋中的鱼龙、天空中的翼龙,和陆地上各种各样的恐龙。因此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中生代植物,以真蕨类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裸子植物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动物中,除了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爬行动物外,躲过了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一部分两栖动物仍然存在;哺乳动物出现;鸟类也进化完成。

到6500万年前,按照最流行的说法,随着一颗直径约10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地球生态发生巨变,包括恐龙在内的所有大型爬行动物完全灭绝,为哺乳动物的进化腾出了巨大的空间。

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至今)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随着恐龙的灭绝,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新生代被分为三个纪:古近纪和新近纪和第四纪。总共包括七个世: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

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开花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新生代时地球的面貌逐渐接近现代,植被带分化日趋明显,哺乳动物,鸟类,真骨鱼和昆虫一起统治了地球。

新生代中的第四纪(可划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开始于大约二百万或三百万年前,具体时间并未确定,如今仍然是第四纪。第四纪有两件大事,一件是发生大规模的冰期,一件是人类和现代动物的出现。到全新世时,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

I. 学习任务中国新生代划分及生物界

【任务描述】 ①了解新生代地质特征;②掌握新生代的地质时代划分;③了解新生代生物界面貌,鉴定代表性化石。

一、新生代地质特征

新生代古生物、古地理、古气候、古构造较中生代均发生了重要变化。生物界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为特征,因此,新生代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或被子植物时代,其中第四纪由于人类的出现和发展,称为人类时代。古气候的重要事件是第四纪冰川的形成(表9-2)。古地理、古构造的重要变革发生在中国古大陆的西南缘和东南缘:在西南缘由于始新世晚期印度板块与古亚洲板块的最终对接碰撞,导致古近纪以来青藏高原的急剧抬升(喜马拉雅山)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形成。在东南缘最重要的事件是大陆边缘裂陷和弧后扩张,并形成了许多规模大、沉积厚的盆地,如渤海湾盆地、东海盆地和南海盆地,它们蕴藏了我国重要的油气资源。

二、新生代地质时代划分

新生代延续时间约65Ma,包括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内部进一步划分为7个世(表9-3)。

三、新生代生物界

新生代的生物界较中生代又有了新的发展,被子植物的繁盛,哺乳动物的兴起,以及人类的出现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现代的生物界面貌,因此,人们又将新生代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

表9-2 中国冰期划分及对比

(据闵隆瑞,2005)

表9-3 新生界地层划分

(据全国地层委员会,2001)

(一)脊椎动物的演化

古近纪早期是古有蹄类及肉齿类(古老类型)是以植物为食的有蹄哺乳动物。与后来的有蹄类(奇蹄类、偶蹄类)相比,个体较小,齿比较原始,四肢和脚粗短,比较笨拙。包含几个平行进化的不同类别,主要是钝脚类、踝节类、裂齿类和恐角类等(图9-4)。在古新世及始新世早、中期极度发展,到始新世晚期或渐新世大都灭绝。如我国古新世的Bemalambda (阶齿兽),个体大小如狼。早始新世的Coryphodon (冠齿兽)。此外,亚洲特有的Anagalida (亚兽类),在我国华南有不少发现。肉齿类也是已灭绝的古老类型哺乳动物,在古近纪早期很繁盛,如始新世的Hyaenodon (鬣齿兽)。

图9-4 古近纪哺乳动物

(据温献得,1998)

古近纪中、晚期奇蹄类高度发展和食肉类繁荣时期。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已基本出现。而奇蹄类是演化发展的极盛时期,大部分奇蹄类在古近纪末期灭绝。而马却适应得很好。雷兽类Brontotheriidae最初出现于始新世早期,到渐新世中期发展到繁盛顶峰时,但很快灭绝。两栖犀类Amynodontidae是已绝灭奇蹄类的另一代表,到渐新世不久即灭绝。

新近纪是偶蹄类大发展和象的迅速演化时期,动物总貌与现代更为接近。偶蹄类一般每脚有2或4或个趾,脚的中轴是在第三和第四趾上,多数具有反刍功能。偶蹄类与奇蹄类都于始新世兴起,但古近纪是奇蹄类的繁荣时期,而偶蹄类在新近纪大为繁盛(如长鼻类)的演化主要反映在齿及头骨方面。由于象的演化快,分布广(除澳洲外遍布全世界),具有重要的地层划分意义。肉食类继续发展,奇蹄类中的马及犀等在鉴定地层时代上仍比较重要。

渐新世的古始祖象、中新世的板齿象、上新世至更新世的乳齿象,逐渐演化为全新世的真象。着名的马的系列演化在古近纪、新近纪也有其重要意义,到第四纪演化为真马(图9-5)。新近纪时食肉类也继续发展,如狗、狼、剑齿虎等均很繁盛。

总的来讲,欧亚、北美、北非的哺乳动物面貌大体一致,说明各大陆间有陆地相连,但是大洋洲情况特殊,古近纪、新近纪时只发育了无胎盘类的有袋类和单孔类,这个特点并保持至今,这是由于大洋洲大陆一直为太平洋海水所隔绝的缘故。

(二)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更替和发展

海生无脊椎动物最主要的特点是原生动物的发展,如底栖的 Nummulites (货币虫)(图9-6 之1)和Globigerina (浮游抱球虫)(图9-6 之2)极为繁盛,因此许多文献中曾将古近纪称为货币虫纪。货币虫为大型原生动物,具灰质外壳,常堆积成货币虫灰岩,和它们在一起的尚有Lepidocyclina (鳞环虫)和Discocycling (盘环虫)等重要属种。这些原生动物大量分布于南方温暖的浅海和滨海地区。

应指出与南方货币虫等发育的同时,北方发育着硅藻Fennales (图9-6 之3),它们是一种浮游生物,古近纪及以后各时期皆甚繁多,聚集而形成硅藻土。

此外,古近纪、新近纪还大量发育着海绵、六射珊瑚、双壳类、腹足类、海胆等。软体动物中,菊石类绝迹。双壳类和腹足类仍然繁盛,它们除在海中外,也生活于河湖沼泽地带。海生化石代表见图9-6 之3,4,5,6,7。

陆相介形类,古近纪、新近纪时十分繁盛,在油田常被用作地层划分和对比的重要工具。化石代表见图9-6 之8,9,10,11,12,13。

图9-5 马的演化

(据Ch.Pomerol,1973,简化)

(三)被子植物的发展及地理分区

被子植物在新生代占主要地位并得到突发演化,裸子植物和蕨类等只占次要地位。古近纪被子植物基本上是乔木,到新近纪,植物界已基本上由现代属组成,并有大量的现生种。

中国古近纪、新近纪植物群有两个发展阶段。古近纪是木本植物大展阶段,以木本被子植物的乔、灌木繁盛为主。新近纪是草本植物大发展阶段,草本植物逐渐增多,大量的现代种属出现。

古近纪、新近纪的植物地理分区,一般分为泛北极植物区、热带植物区及南极植物区。而热带植物区由于东西半球组成不同,有人进一步分为次一级的古热带植物区(东半球)和新热带植物区(西半球)。

泛北极植物区属温带型,以落叶乔、灌木为主(图9-7 之1,2,3,4,5,6)。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属于此植物区南部。热带植物区,由于东西两半球组成不同,又可分为古热带植物区(东半球)和新热带植物区(西半球)。古热带植物区北界,大约穿过英格兰中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波罗的海区、俄罗斯中部、咸海、巴尔喀什湖一带,我国南方位于此植物区的北部。区内植物群以常绿树为主,(图9-7 之7),也有大型蕨类。南极植物区所知不多。上述植物区的划分至渐新世末变化不多,到新近纪,则有些变化表现在温带型植物群向南迁移。

图9-6 新生代水生物脊椎动物

(据温献得,1998)

1.货币虫(Nummulites sp.);2.抱球虫(Globigerina);3.硅藻(Fennales);4.海扇(Pecten);5.牡蛎(Ostrea);6.田螺(Viuiparus);7.平卷螺(Planorbis);8.金星介(Cypris);9.真星介(Encypris);10.玻璃介(Candona);11.小玻璃介(Candoniella);12.土星介(Ilyocypris);13.湖花介(Limnocytthere)

图9-7 新生代植物

(据温献得,1998)

1.栋(Quercus);2.山毛榉(Fagus);3.木兰(Magnolia);4.桦(Betula);5.杨(Populus);6.红杉(Sepuoia);7.樟(Cinnamomun)

四、技能训练——新生代典型化石识别

训练目的:观察新生代代表性化石标本,了解新生代生物界面貌。

古近纪、新近纪时,海生的双壳类和腹足类是很繁盛的,常见的如海扇(Pecten)。海生有孔虫在古近纪、新近纪也大量发展,经常成为造岩、造礁生物,如货币虫(Num⁃mulites)。第四纪时有孔虫仍很繁盛,但一般个体很小。除此之外,新生代时海胆、苔藓虫和六射珊瑚等也很发育。

古近纪、新近纪时,陆相双壳类和腹足类极为繁盛,介形虫、昆虫等也甚发育。第四纪时,上述的生物类别仍然保持了典型的晚新近纪后期的面貌。

【任务】 观察并描述下列代表性化石:Lamprotula (丽蚌),Populus (杨),Salix (柳),Magnolia (木兰)。

阅读全文

与古今纪和新近纪都有哪些动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6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