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动物能感觉地震
有的科学家认为,这主要是动物体内周围环境发生变化而产生激素引起的。那是因为地震前,岩石在爆裂时会释放出电子流,正是这种电子流使周围空间带有很强的静电荷,这些特别强的静电荷,使动物体内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神经激素,刺激其中枢神经,使动物产生反常行为,感到惊恐不安。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有灵敏的嗅觉和听觉,能闻到地震前从地壳缝里释放出来的某种气体,能听到人们无法听到的地震前的岩石爆裂声。此外,地震前地球引力及地磁场的细微变化,地下水质以及大气压力的变化等都可能使动物感觉到,以致引起它们的行为异常。
还有的说法是地震来临时动物会很敏感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某些动物能接收地震时产生的次声波。
声音频率在20
HZ
~20000HZ之间的,是我们人耳可以听见的可听声,但是对于小于20HZ的次声和大于20000HZ的超声,是我们人耳所不能听见的。
次声波可以传播很远的距离,而且在传播过程中不易被障碍物阻挡。
某些动物因为能接收次声信号,所以对地震现象很敏感。
❷ 地震为什么有的动物先有感知
动物异常是震前征兆的普遍现象,由于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敏感程度的差异,所反映的异常状态和特征也不一样。如隆冬季节数百条毒蛇出“洞”或“自寻短见”,成千上万只青蛙携幼搬迁,离开震中数百米等。由于地震宏观前兆的特征突出,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相对易于发现,因此是在大地震群测群防中最适合普及的方法。
一旦发现异常的现象,不要轻易作出马上发生地震的结论,更不要惊慌失措,而应当弄清异常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和有关情况,保护好现场,向地震部门或政府报告,让地震部门的专业人员调查核实弄清事情的真相。
❸ 动物为什么能感知地震
目前,人们虽然已经知道有些动物能预报地震,但是对于它们预报地震的机理还没有完全清楚.科学上有以下三点解释和推测:
第一,对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感受.鱼类和其他一些水生动物能感受到人所不能感受到的超声波和次声波.一般人所能感受到的声波范围为 16~20000赫,小孩可以达到22000赫,高于或低于这个声波范围就不能感受到.鱼类内耳和身体两侧有侧线感受器,这是一种机械感受器,能感受1~25赫的次声波,即使对水流压力的微小变化或微弱的水流波动也很敏感;水母(海蜇)的伞体边缘有感觉球,能感受8~13赫的次声波.漂浮在水面上的水母,能在暴风到来之前,感受到由于流动的空气与波浪摩擦而产生的次声波,因此及时离开浅海,避免被巨浪砸碎的灾难;在海洋中的海豚,能感受50~100000赫的声波,又具有完善的声纳系统.因此,它能利用超声波正确地追踪数千米以外的鱼群,并能分辨出种类.由此可见,鱼类和其他一些水生动物在震前出现异常反应的原因,很可能是与强震前有次声波和超声波发生有关.
第二,对热的变化的高度敏感.在地震前,穴居动物都有明显的异常反应.例如,蛇类具有颊窝或感觉小窝,窝内的感觉细胞对“热”极为敏感.有人用南美洲的蟒蛇作过试验,在波长为10600纳米的红外线下,热量在每平方厘米0.084焦时,就有热感觉反应.由此推测,蛇在震前的异常反应,可能与地热变化有关.
第三,对微弱的机械振动的感受.家禽和鸟类的腿部具有微小的感振小体,它们凭此能感受到枝头或地面上十分微弱的机械振动(几十至一二千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曾做过这样的试验:用100只家鸽分作两组,每组50只,将其中一组家鸽的感振小体与中枢神经之间相联系的神经切断.结果,在一次4级多的地震前,切断神经的一组家鸽基本上安静如常,而另一对照组家鸽都惊飞了.这说明家鸽的感振小体能感受到震前的波动.在强震前,猪、牛、羊等家畜普遍出现异常反应的原因,可能与它们的腿部、趾部和腹部肠系膜等部位,分布着大量对感受机械振动非常敏感的环层小体有关.
此外,蝙蝠能感受1500~150000赫声波.它的超声定位系统极为优越,不仅分辨率高,而且抗干扰性强,能从比信号高出200倍的噪声背景中接收小昆虫身上反射回来的信号.因此,蝙蝠在地震前迁飞,是与感受超声有关的.
动物反常的情形,人们也有几句顺口溜总结得好: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❹ 为什么动物可以预知地震地震前会有哪些现象
不知何时其我们开始坚信动物可以预测地震,而大量的事实也证明,动物对于地震的感知确实比人要灵敏得多。从1948年前苏联阿什哈巴德大地震许多爬行动物出现,到1968年亚美尼亚地震数千蛇穿过公路迁徙,再到1978年中亚的阿赖地震蜥蜴提前几天离开洞穴冻死在雪地中。这些案例无不向我们诉说着动物对于预测地震确实有自己独到的法门。
此外蝙蝠可以通过超声波来预测地震,蛙类可以微小震动、家禽可以通过气味、猫狗等哺乳动物可以通过声音等等,甚至还有很多的动物通过人们目前不了解的手段来预测地震。目前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地震来临之际,地球的磁场、地表气温、声波等都会发生变化,至于究竟是什么刺激到了这些生物还不得而知。
❺ 列举五种动物在地震发生时是如何反应的
1、老鼠搬家
老鼠在民间传说里面叫做“灰仙”,接地气的,然而事实上鼠类能够感受到地震,大概地心运动的时候,能够影响老鼠的情绪吧。不仅如此,很多灾难,包括洪水,地震,煤矿倒塌之前,老鼠都会很快搬家。
2、冬眠的动物醒来,蛤蟆上街
蛤蟆是天气的预告者,无论是下雨还是旱灾,还是快地震了,反正蛤蟆一起上街了,说明肯定有什么快要发生。如果不仅仅是蛤蟆,老鼠也白天成群乱窜,说明气候或者地表,要发生巨大的变化!
3、家禽高飞,不吃食,不进窝
鸡鸭鹅一反常态,惊慌失措,搞得鸡飞狗跳,而且努力往高处跳,怎么赶都不进窝。甚至于跳太高,掉下来摔死的。这说明它们感受到地心的变化了,此时应该重点观察,预防地震。
4、家畜不进圈
猪牛羊驴骡等家畜。怎么赶都不愿意回到自己的窝里,而且情绪激动,难以控制。这说明可能地震了。
5、猫狗狂叫不安
如果家里的猫狗变得很不听话,猫急于往树上跑,狗也着急搬家,刨地等等,说明地下有什么让它们不安的东西,很有可能是地震。
❻ 动物是怎么感应地震的
目前,人们虽然已经知道有些动物能预报地震,但是对于它们预报地震的机理还没有完全清楚.科学上有以下三点解释和推测:
第一,对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感受.鱼类和其他一些水生动物能感受到人所不能感受到的超声波和次声波.一般人所能感受到的声波范围为 16~20000赫,小孩可以达到22000赫,高于或低于这个声波范围就不能感受到.鱼类内耳和身体两侧有侧线感受器,这是一种机械感受器,能感受1~25赫的次声波,即使对水流压力的微小变化或微弱的水流波动也很敏感;水母(海蜇)的伞体边缘有感觉球,能感受8~13赫的次声波.漂浮在水面上的水母,能在暴风到来之前,感受到由于流动的空气与波浪摩擦而产生的次声波,因此及时离开浅海,避免被巨浪砸碎的灾难;在海洋中的海豚,能感受50~100000赫的声波,又具有完善的声纳系统.因此,它能利用超声波正确地追踪数千米以外的鱼群,并能分辨出种类.由此可见,鱼类和其他一些水生动物在震前出现异常反应的原因,很可能是与强震前有次声波和超声波发生有关.
第二,对热的变化的高度敏感.在地震前,穴居动物都有明显的异常反应.例如,蛇类具有颊窝或感觉小窝,窝内的感觉细胞对“热”极为敏感.有人用南美洲的蟒蛇作过试验,在波长为10600纳米的红外线下,热量在每平方厘米0.084焦时,就有热感觉反应.由此推测,蛇在震前的异常反应,可能与地热变化有关.
第三,对微弱的机械振动的感受.家禽和鸟类的腿部具有微小的感振小体,它们凭此能感受到枝头或地面上十分微弱的机械振动(几十至一二千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曾做过这样的试验:用100只家鸽分作两组,每组50只,将其中一组家鸽的感振小体与中枢神经之间相联系的神经切断.结果,在一次4级多的地震前,切断神经的一组家鸽基本上安静如常,而另一对照组家鸽都惊飞了.这说明家鸽的感振小体能感受到震前的波动.在强震前,猪、牛、羊等家畜普遍出现异常反应的原因,可能与它们的腿部、趾部和腹部肠系膜等部位,分布着大量对感受机械振动非常敏感的环层小体有关.
此外,蝙蝠能感受1500~150000赫声波.它的超声定位系统极为优越,不仅分辨率高,而且抗干扰性强,能从比信号高出200倍的噪声背景中接收小昆虫身上反射回来的信号.因此,蝙蝠在地震前迁飞,是与感受超声有关的
❼ 在地底下的动物是怎样感觉到地震的
你好!
在地震发生前,地下泥土表层会发生变化,这些动物能感受到这轻微的变化,就先逃了
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