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大型食肉动物数量稀少且分布广泛
因为大型食肉动物限于可以被捕杀的底层动物的数量所以不会太多因为太多没有实物也会饿死,所以数量稀少。
因为属于顶级食物链因为除人类外没天敌所以分布广泛。
㈡ 地球上有多少种食肉动物
据动物学家统计,目前地球上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
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脊椎动物身体背部都有一根由许多椎骨组成的脊柱,一般个体较大;无脊椎动物的身体没有脊柱,多数个体很小,但种类却很多,占整个动物种数的90%以上。例如苍蝇、蚊子、蚂蚱、蝴蝶等昆虫都是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又可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五大类群。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多的一个类群,包括海水鱼和淡水鱼共有25000~30000种,如鲤鱼、黄花鱼等。两栖类有2000余种,如青蛙等。爬行类有3000余种,如蛇、龟、鳄鱼等。鸟类有9000种,如鸽子、麻雀。兽类有4500多种,如马、牛、狮子、虎等。世界上还有许多种动物还未被发现呢。
㈢ 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草食性动物有哪些
1、肉食性动物有:
虎鲸、鲨鱼、老虎、豺、地鼠、蝙蝠、青蛙、螳螂、蜻蜓、蜘蛛、海葵、鳄鱼、美洲豹、蜘蛛、蜈蚣、狼、豺、鹰、隼、蛇、狮等。
2、杂食性动物有:
大熊猫、猪獾、北美浣熊、野猪、狒狒、黑猩猩、狐猴、懒猴、长臂猴,眼镜猴、猕猴等。
3、草食性动物有:
牛、羊、鹿、骆驼、羊驼、河马、马、白犀牛、兔类、袋鼠、天竺鼠、豪猪、水豚、旅鼠、草原犬鼠、陆龟、蚱蜢、黑犀牛、长颈鹿科、象、树懒、无尾熊、毛虫、潜叶虫等。
(3)大型肉食动物数量有多少扩展阅读
肉食性动物以捕捉其他动物为食料,如鲨以捕捉其他鱼类为食,鹰、狮等禽兽以其他兽类、鸟、蛇、鱼及昆虫等动物为食料。在生态系统中,肉食动物通常属于次级或以上级别的消费者。
动物性食物比植物性食物营养效果高;肉食性动物大都具有捕获猎物的特殊的行动器官、敏捷运动所必需的肌肉和骨骼、大的嘴、锐利的牙齿和爪以及敏锐的感觉等特点。
动物吃植物是自然界食物链的基础,也是食物链的基础环节,而食物链的其他环节都有赖于这一环节的存在,可见一切动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植物为食。
动物吃植物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动物把整个植物吃掉,有的吃掉植物的大部分,有的动物因吃掉植物的要害部位而导致植物死亡,也有的是靠吸食植物的汁液和花蜜为食,但大部分的动物都只吃植物的非要害部分和营养器官,因此不会对植物造成重大损害。
㈣ 肉食目动物都有哪些
肉食目动物体形的大小差别很大,最小的是伶鼬,又叫银鼠,体重只有35~50克,而最大的棕熊体重可达757千克。体形巨大的肉食目动物俗称猛兽、食肉兽,它们大多体形矫健,肌肉发达,四肢的趾端有锐爪,具有形状特殊的牙齿,以便于捕捉猎物。猎物多为有蹄类、各种鼠类、鸟类和某些大型昆虫等。不过,在肉食目动物中也有少数种类仍然以吃植物性食物为主,如大熊猫以竹子等植物为主食;或者是杂食性,如熊类、貂类等。貉食肉目犬科,体形似狐,但较小,头短而尖,耳短小,体肥壮,四肢较短。体上部毛棕黄色或黄褐色,肩、背及尾部毛尖黑色,故背面毛色较深。两侧及腹面毛色较浅,四肢及足的毛深褐色或黑色。尾毛长,尾中间有1条黑色纵纹。巢筑于岩缝或树洞中,有时利用狐、獾的废巢。妊娠期59~64天,每胎产5~8仔,哺乳期2个月。分布于我国东北、华东和南方大部分地区。狗食肉目犬科,即犬,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之一,其品种繁多,并各有独特的形态和行为特征,不同的种有不同的用途。一般特征为:鼻面部较长,四肢较长,前足5指,后足4趾,趾行性,爪不能收缩,耳直立或下垂,尾上翘或下垂。妊娠期58~64天,每年产2胎,每胎产2~8仔。世界各地均为有饲养。狗獾食肉目獾科,头部有3条白色纵纹,两颊自口角经耳基到头后各有1条,中央1条自鼻尖至头顶,其间夹有2条黑棕色宽带,耳缘白色。背毛长而粗,毛基白色,中间黑棕色,尖端白色,故背部呈黑棕色并掺杂白色。体侧白色较明显,下颊、腹部及四肢棕黑色。尾部大部分呈黄白色。每年春天产仔,妊娠期10月,个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家猫食肉目猫科,品种多,毛色变化大,有白色、黄色和黑色等。但外部形态十分相似,一般特征表现为:鼻吻短,前肢5指,后肢4趾,趾底具爪垫,因而行走时悄然无声。爪发达而锐利。妊娠期约60天,每胎产3~5仔。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山猫食肉目猫科,体形粗壮,大于家猫。体背淡沙黄色或浅黄灰色,腹面淡黄灰色。尾上方具5~6条棕色环纹,下方白色。妊娠期60~68天。一般每年产1胎,偶有2胎,每胎产4~5仔。我国分布于新疆、青海和宁夏。数量较少,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猞猁食肉目猫科,貌似家猫,但个体比家猫大。耳基宽,两耳尖端生有黑色簇毛,两颊有发达的长毛。体色和斑点因地理分面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差异。一般体背呈棕色或灰棕色,全身遍布不明显的淡褐色斑,腹面和四肢内侧呈白色。尾端部黑色。妊娠期63~74天,每胎产2~4仔。分布于我国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数量日益减少,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猞猁别名“猞猁狲”。栖息于高大密林深处或山崖上,过独居生活。夜行性,多在晨昏时活动。善于行走和爬树,主要捕食野兔、松鼠,也捕食鸟类和鹿科动物的幼体。遇敌时,立即爬到树上躲避。猞猁皮的毛绒细长而紧密,御寒性强,是较珍贵的裘衣原料。兔狲食肉目猫科,体略大于家猫,通体毛沙黄色或灰棕色。绒毛厚而密,针毛毛尖白色,故背面毛色呈银霜色。头部有分散的黑色斑点,腰部和臂部有数条隐约可见的暗色横纹。尾粗大,近尾梢处有几道黑色环纹。交配期多在2月,4~5月产仔,每胎产3~4仔,有时可达6仔。分布于我国新疆、西藏、河北、四川等地。数量很少,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兔狲别名“羊猞猁”、“玛瑙”。栖息于荒漠、草原或戈壁滩地区。常单独栖居,夜行性,多在晨昏活动,但在寒冬季节,白天也出来觅食。主食鼠、兔、黄鼠等,也吃鸟类,是鼠类的天敌。遇敌时,常远窜或躲在石缝中。兔狲是珍贵的毛皮动物。
㈤ 世界上共有多少种食肉动物
虎的故乡在中国,最早的虎栖息于亚洲东北部,后来逐渐分为两支,分别向西、向南方扩展,形成目前的8个亚种。它们为:
· 巴里虎(Balinese Tiger),分布于印尼巴里岛,于20世纪40年代灭绝。
· 爪哇虎(Javan Tiger),分布于印尼爪哇岛,于20世纪80年代灭绝。
· 里海虎(Caspian Tiger),分布于土耳其至亚洲中部以及西部,于20世纪70年代灭绝。
以上三种虎已经在地球上消失。
· 苏门达腊虎(Sumatran Tiger),体型最小,雄性体重100-150kg ,雌性体重75-100kg,脸部周围的颊毛较长,胡须也长,全身俄黄色,黑色条纹显着,狭窄且较密。之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达腊岛。
· 东北虎(Siberian Tiger),虎中体型最大者。体长约158-225cm ,雄性体重达180-306kg,雌性体重100-167kg。体毛较长而密,体色较淡,身体上黑色斑纹疏。腹部的白色延伸到身体两肋部。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我国东北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一带。
· 华南虎(South China Tiger),体型较东北虎小,体长约145~180cm ,雄性 体重达150~225kg , 雌性体重90 ~120kg 。体毛教东北虎短,约40~50mm 色桔黄略近赤,背部较深,全身具黑色纵纹,色深而宽且较密。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西南、华南各省。据估计其野外数量现不足20 头,数量极度稀少 。
· 印支虎(Indo-chinese Tiger),体型较孟加拉虎小,雄性体重145~200kg, 雌性体重80 ~ 120kg , 体毛较华南虎短,身体颜色较华南虎浅,较孟加拉 虎深,黑色条纹狭窄且黑。分布于东南亚大陆东部、越南、老挝、泰国、马来 西亚、中国和缅甸等。
· 孟加拉虎(Panthera tigris tigris),雄性孟加拉虎从头至尾平均身长2.9米大约220公斤;雌性略小,测得大约2.5米长体重接近140公斤。孟加拉虎的猎物主要是野鹿和野牛。它们的领土范围估计是雌性10-39平方公里,雄性30-105平方公里。孟加拉虎的栖息地范围很广,包括很高、很冷的喜玛拉雅山针叶林、沼泽芦苇从、印度半岛的枯山上、印度北部苍翠繁茂的雨林和干燥的树林。
需要说明的是,这8个亚种虽是国际上公认的,但却并不具真正的代表性,因为国际上并没有一种确切的、能够严格划分亚种的分界线,因此导致有些亚种很可能能够被归并为同一个亚种,在国际上仍有很大的争议。目前我们的区分方法基本还是根据地理位置的分布来区分的。
㈥ 豹比狮子数量少
考点: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专题: 分析: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2)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逐级递减,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别越低相对数量越多.自然界中,狮、虎、豹等大型肉食动物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别高,可利用能量少,因此其数量少,所以狮、虎、豹等大型肉食动物的数量远远少于其他动物,原因可解释为营养级别高,可利用能量少.故选:A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