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药材驯化和栽培的意义
我国自古就是中草药生产大国,很久以前,前人从食物中发现有的可以药用,经长时间的经验总结,把能够治疗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总结成“本草”就是现在的中药。传统上中药取自自然,自然生长的植物啊、动物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大家逐渐认识到中药的重要性,于是,用药的人多了,采药的人也就多了。这样一来,自然界提供给我们的天然药物随着人们的大量无限制的采挖、捕捉和人为的破坏急剧减少,有的已经绝迹(如野山参),现在很多名贵中药正在濒临灭绝(如虎骨、豹骨、犀牛角等),人类的发展破坏了大量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所以自然地中药材越来越少。
还好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滥采滥捕的严重性,国家已经采取了措施,法律规定对很多重要品种进行保护,另外,把野生变家种、驯化为了可持续发展中药产业。总得来说,中药材驯化和栽培的意义有以下几点(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1.中药材驯化和栽培,有利于保护野生中药品种,不至于使药源匮乏、消失,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提。
2.中药材驯化和栽培,有利于规范化生产,而且便于管理。通过研究动植物及矿物生长条件,人为创造利于生产的条件,这样一来可以提高药材的质量和产量。
3.中药材驯化和栽培,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就业。由此分生出来的中药资源学、中药栽培技术、药用动物的驯化及饲养,都是新兴学科,大型制药厂有专门的购药途经,这需要专门的人才来保证药源的质量。
4.中药材驯化和栽培,是我国中药行业进步的标志。人们不再盲目的采收、捕捉药用的动植物,而是有规律的、合理的利用,充分说明了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5.中药材驯化和栽培,可以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
以上是我的小小见解,希望有所帮助
② 怎么样可以驯服猫狗
你这种出发点不是很正确,驯服的乖乖的就少不了食物和棍棒,在人类看来是驯服,从被养的小动物来讲,是屈服,就像小学生遇到体罚的老师一样。猫的智商很低,是天生的杀手,它不会长时间屈服与你。狗智商很高,有些品种超过了5岁孩童的智商,如果你对它的要求过分苛刻,它会像很多高智商的情感动物一样,会得一些心理疾病,你可以用对小孩的方式跟它交流。
而且,既然养只小狗,陪你度过寂寞,给家庭增添色彩,干嘛非要强制要求它对你服服帖帖的?
我觉得,养小动物,让它感觉到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毕竟狗不是人,人长大了要上学,上班,勾心斗角,你死我活。狗的命运简单一些,遇到好点的主人还好些,遇到畜生级别的主人,比如说遗弃,打死吃掉,命运有多悲催就很现实了。
在狗的思维里,它并没有把自己当另类,另类这个词汇,只有在人类社会里才有,政治家用的最多。你对它好,它会把你当同类,甚至父母,危难的时候,它会拼尽自己的全部为你献出生命。
我家的小黑黑挺搞笑的,我一抱我们家的小孩儿,它就很嫉妒,又哭又叫的闹个不停,非得把它抱起来拍拍,它才安生,具体什么情况,慢慢你就知道到底以什么态度对待自己的宠物了,现在让你理解养过很长时间小动物的看法,说不定你会觉得我是某种极端分子呢,其实我不过是一个养了20年狗的普通人。狗的寿命对于我们来说,很短暂,养的多年的小狗,尤其是智商高的贵宾等,死去的痛苦,不亚于失去亲人,美国有对老夫妇为了延缓患了绝症的小狗,1个星期的生命,不惜用最高价的药倾家荡产露宿街头。斟酌 斟酌,你是不是有能力带给短暂的它快乐,能不能承受的了许多年的它突然变得僵硬的事实,如果不能,劝你放弃。它的命运,喜怒哀乐,完全掌握在你弹指间的决定。
③ 古代驯化动物的流程是什么
古代驯化动物的流程要从伏羲说起,具体流程如下:
在中国历史上,动物驯化最早始于伏羲。神话中记载,三皇之一的伏羲,通过摸索不同动物特性,用渔网捕鱼,用陷阱捕鸟,并且率先用圈养的方式驯化出家禽、家畜,保证了食物的供应。
到后来,人们发挥了自身的创造力,根据需要,除了驯化动物作为家禽家畜以外,还驯化了一些动物作为日常生活辅助的工具,如耕牛、骆驼、马、驴,甚至还创造出了骡子这样的新物种。动物驯化主要分为三类,驯化为食物的,驯化为工具的,驯化为观赏娱乐的。
相关信息:
南宋陈善《扪虱新话》中,有养鱼人每日在鱼池上敲鼓,敲完鼓就把面团鱼食扔到池子里,最开始鱼没有动静,但这样持续了几个月后,鱼一听到敲鼓的丁丁声,就会过来,就算没有人投饼,它们也会过来。
饲獒、饵鱼,都和巴甫洛甫的狗一样,被食物和习惯驯化了。驯化也有基因,一代一代传下去便有了我们现在见到的家禽家畜,比之野生动物它们少了野性多了驯服。
④ 兽药的来源有哪些
兽药的来源虽然很多,但主要有三大类:
天然药物
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质,经过加工而成的药物。如来源于植物的中草药,有黄连、龙胆;来源于动物的生化药物,有胰岛素、胃蛋白酶;来源于矿物的无机药物,有硫酸钠、硫酸镁;直接或间接利用微生物的药物,有抗生素(青霉素等)、血清等。
人工合成药物
利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和半合成的有机化学物质,如磺胺类、氟喹诺酮类、羟氨苄青霉素等。
生物技术药物
通过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生产的药物,如酶制剂、生长激素、疫苗等。
⑤ 动物药有哪些
动物药种类繁多,功用各异。有的用其全体,如蜈蚣、全蝎;也有的用其一部分,如蛤主要用尾,羚羊、犀牛用角,鹿主要用未角化的幼角鹿茸,穿山甲用其甲片,虎豹用其骨,驴用其皮,龟鳖用其腹甲或背甲。甚至一些动物的病理产物,如牛黄、马宝、狗宝、猴枣、珍珠等,均可作为药用。由于它们来之不易,因此显得非常珍贵。饶有兴味的是,人身上的头发、指甲、乳汁、胎盘、脐带、血液、尿液等,经加工后也可用来治病。
20世纪20年代,人们对动物各种脏器的有效成分已有所了解。如胰岛素、甲状腺素等用于临床。40年代至50年代,相继发现了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脑垂体激素等对机体的重要作用。60年代以后,开始了酶制剂在医药上的应用,如尿激酶、溶菌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等,皆具有独特的疗效,故这些药物已成为防治疾病的重要药源之一。
近几年来,对某些老药发现了一些新用途。如地龙(蚯蚓)原知它有清热解痉、利尿通络的功效,现在又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的治疗;五灵脂原知其有散瘀、止痛的功效,现配合香附应用,成为治疗神经性或溃疡性胃痛较佳的药品;斑蝥与蟾酥均已用于治疗癌肿等顽症。
长期以来,野生动物品种日渐减少,供应没有保障。解放后开展驯化、养殖工作。如蜈蚣、全蝎、蛤、地鳖虫、白花蛇、林蛙、鹿、麝、鲎、海马、珍珠等的养殖,均已获得成功。
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随着动物药的生物活性物质日益被发现,如用蛇毒抗癌,蜂毒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水蛭素抗凝血等,对它们的研究也日趋增多,特别是海洋动物更是宝贵的药物资源。
⑥ 怎么驯化野生动物
先要慢慢的和它们拉近距离,让它们对你产生好感,然后每天增进一点友谊,最后看差不多了,就慢慢驯化
⑦ 被人类驯化的14种食草动物都有啥
它们是:阿拉伯单峰驼;中亚双峰驼;南美洲驼羊或羊驼;非洲的驴;欧亚北部的驯鹿;东南亚的水牛;西藏的牦牛;巴厘岛的爪哇水牛;印度的白肢野牛,其中五种遍布世界——源于欧亚大陆的牛、西亚和中亚的绵羊、亚洲的山羊、欧亚大陆的猪、乌克兰的马.
⑧ 人类能驯化的动物都有哪些
1、犬类:据科学考证,犬类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犬类被人类驯化与人类共同生活是从12000年以前的石器时代开始的,最早驯化地是在西南亚和中国。
2、羊:也是较早被人类驯化的家畜。绵羊和山羊的驯化都发生在10000年前的西南亚。另外,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在《说文解字》就有“羊,祥也”的记载。
3、牛类:家养牛主要包括牛属的黄牛、瘤牛、一些家养牦牛和水牛属的家水牛。这四种牛,大致是分别驯化于原牛、爪哇牛、亚洲野牛和野牦牛。家牛的驯化大概距今6000年~10000年。
4、猪类:研究表明,在中国饲养的家猪是古代猪类的直系后代,而这些古代猪是早大约在9000年前第一批被人类在东南亚驯养的动物,之后随着人类向南部和东部迁徙,其中一部分进入中国境内,有的最终到达遥远的太平洋地区。
5、猫类:在9000年前至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新月沃土(中东两河流域,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部分地区、以及伊拉克大部和土耳其东南部)的早期人类聚居地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环境,城郊的垃圾成山鼠患甚严,人类发现野猫能够捕食老鼠,从而开始驯化它们。
6、鸡鸭类:家禽之中的鸡鸭同样是驯化而来的。就拿鸡来说,目前科学家们普遍认同南亚地区的鸡种驯化自红色原鸡,但对驯化时间和路径意见不一致,有人认为鸡的驯化发生在8000年前,也有人认为鸡驯化的历史只有4000年。
7、兔类:现代家兔起源于野生穴兔,我国学术界对家兔的起源地有外来论和原产论两种不同的观点。中国养兔的历史最早能够追溯到3000年前,在我国殷墟的妇好墓出土有玉雕兔,时为商代晚期;山西曲沃晋侯墓出土的兔尊,时为西周时期。
8、马类:以马为例,“伯乐识马”、“白驹过隙”、“千金买骨”“白马非马”这些经典的故事中都有马的身影。
9、蚕类:关于蚕的文化就更加深厚了,从嫘祖始蚕到丝绸之路,留下浩如烟海的各种神话传说、成语典故、诗歌、和各种文学作品。国家也因此被外国称为了“丝国”。
⑨ 驯化的药用动物人工驯化
人工驯化的总目标是促使产品的增加,动物在驯化过程中生活习性、生理机能和形态构造的改变都是在人工控制下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由于药用动物种类繁多,进化水平不一致,在变野生为家养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不同,综合各种药用动物人工养殖情况,在动物训化上有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人工环境的创造
动物在野生状态下,根据其生活要求,可以主动地选择适合生存的环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创造环境。人工环境是人类给动物提供的各种生活条件的总和,与野生环境不可能完全一致,要求动物必需被动地适应人工环境。良好人工环境的产生是在模拟野生环境的基础上,又根据生产要求而加以创造。由于气候稳定,食物充足和敌害减少,动物的繁殖成活率会明显提高。但是,当前有些动物饲养场仅是单纯形式上的模仿,由于对该动物生物学特性了解不够,在人工环境的提供上不能满足其在主要生活条上的要求,于是出现了当代不能存活,不能繁殖或后代发育不良等现象,导致工作失败。
食性的训练
动物的食性是在长期地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动物的食物也有所改变。人工提供的食物既要满足动物的营养需要,又要符合其适口性。但是,食性又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改变的。一个优秀的动物饲养者就是善于从饲料组合,食性训练工作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群性的形成
药用动物在野生条件下有的种类营群体生活,也有很多种类营独居生活。人工饲养实践证明,独居生活的动物也可以人工驯化而产生群居性。如麝在野生时是独居的,在人工饲养过程中通过群性驯化,可以做到集群饲喂,定点排泄,将来有可能像鹿一样集群放牧。群性的形成给人工饲养管理带来很多方便,有些动物种类成体集群较困难,但可以在幼体时期集群饲养。
打破休眠期
很多变温动物具有休眠习性,这是对逆境条件的一种保护性适应。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通过对气温的控制,食物的供应等措施,不使动物进入休眠状态而继续生长、发育和繁殖,可以达到缩短生产周期,增加产量的目的。如土鳖虫的快速繁育法就是打破一个世代中的两次休眠,而使生产周期缩短一半,成倍地增加了产量;人工养蝎在打破休眠上也出现了可喜的成就;其它变温动物的养殖都有可能从这方面获得成功。
克服就巢性
就巢性是鸟类的一种生物学特性。野生鸟类就巢性强,在家养条件下随着产卵率的提高,就巢性逐渐降低,如野生鹌鹑就巢性较强,每年仅能产卵20枚左右。经过人工驯养的鹌鹑已克服了就巢性,产卵量提高到每年300枚以上。具有很大药用价值的乌骨鸡是属于肉用型,虽经数百年驯养,由于长期以来没有以克服就巢性为主要选择目标,就巢性依然很强,每产10枚卵左右就出现“抱窝”行为,长达20天以上。所以,每年仅产卵50枚左右。近年来各地乌骨鸡饲养场在研究克服就巢性方面,探讨出许多有效方法,可以使就巢期缩短到1~2天,使年产卵量提高到100枚到120枚。
改变刺激发情、排卵和缩短胚胎潜伏期
在野生哺乳动物中,很多种动物具有刺激发情、刺激排卵和具有胚胎潜伏期的生物学特性,限制了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和使妊娠期拖得很长。如紫貂的妊娠期为9个月左右,而真正的胚胎发育时期仅为28~30天。小灵猫的妊娠期变动在80天到116天之间,都说明具有很长时间的胚胎潜伏期。由于上述原因会造成不孕,胚胎吸收或早期流产,对繁殖效果影响很大。随着逐代的人工驯化,上述情况会不断改变,但对这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还没有使动物在家养条件下的繁殖力比野生状态有明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