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浙江有哪些珍稀动植物
铁皮石斛应该全国都很少 不过好像浙江有个人工培植铁皮石斛 所以也算是浙江稀少吧 下面是网上搜的 普陀鹅耳枥拉丁名 Carpinus putoensis Cheng 中文名 普陀鹅耳枥 拉丁科名 Betulaceae 中文科名 桦木科 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专家称浙江3%-5%野生植物濒临灭绝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6日15:02 青年时报 时报讯 近日时报刊文寻找西湖野生莼菜(见时报11月2日A6版报道《野生西湖莼菜现踪影难觅》),然而未果。野生莼菜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数量十分稀少。专家说,野生莼菜原来分布于全省各地水域,但莼菜对生长水体的水质要求很高,城市里水体大部分已被污染,所以野生莼菜在杭州已基本绝迹,现在只存在浙南山区一些天然小湖泊里。 和野生莼菜相同命运的,还有中华水韭、普陀鹅耳枥、百山祖冷杉等野生植物。中华水韭原广泛分布于杭州、诸暨、松阳、庆元、丽水、建德和天台等市、县,但现在只有松阳废弃水田里还有一点,杭州植物园已经迁入一部分,保护起来。普陀鹅耳枥只剩一株,在普陀山。百山祖冷杉只有三四棵,生长在丽水庆元百山祖,已被圈养、保护起来。 相比这些已经被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濒危野生植物,还有一百多种即将灭绝、却未被列入名录的野生植物,情况更为危急迫切。 现状:3%-5%野生植物濒临灭绝 浙江林学院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李根有研究濒危野生植物20多年了,为了考察野生植物濒危情况,他已走遍浙江的山山水水。根据他二十多年的实地考证,再结合文献资料,他认为:“浙江有野生植物4000多种,其中3%-5%已经极其稀少。也就是说,有两百多种已接近灭绝,其中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只有40多种。” 李根有随口就举出三种来:细果秤锤树,果子细长形,异于别的秤锤树结圆果。它是李教授上世纪90年代发现的新品种,“我在临安青山湖边发现过32株,但最近再去探访,发现只剩下10来株了。在建德一家林场还有上千株。”浙江安息香,文献资料里说建德林场里有,但最近去调查,没发现,很可能已经灭绝。堇叶紫金牛,《浙江植物志》记载,杭州云溪竹径有,但现在已找不着,李教授在建德寿昌林场找到了约200株。 原来到处生长的野生植物,为什么会大批灭绝呢?专家分析,主要有四种原因:一是全球变暖,局地气候也有变化,有些植物适应不了新环境;二是物种本身繁殖机制有问题,不适应环境,生存不下去了;三是人为开发破坏,野生植物的生存环境被片段化了,比方原来成片生长的地方,由于造房子等原因,被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野生植物被隔离开后,没法传粉,基因交流被切断,繁殖数量也大大减少;第四,环境污染,典型的例子就是野生莼菜和中华水韭。 纵深:野生植物是国家战略资源 “保护野生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李教授表情凝重地说。 在人类历史上,影响文明进程的植物比比皆是。橡胶的开发利用,极大推动了工业发展;水稻马铃薯,是人类主要的食物。而现在濒危的好多植物,很可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难保若干年后,它会被发现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一旦灭绝,就无法再造了。 保护野生植物,就是保存它的原始基因。人工栽培的植物,往往基因都有某种缺陷,容易退化。而野生植物千百年来不断与自然抗争,它的基因往往具有很强的抗病抗旱抗寒性。所以它们是珍贵的育种材料。 另外,野生植物作为以森林为主体的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多种野生植物灭绝,会影响生态系统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 建议:摸清家底,抓紧立法 面对不断消失的野生植物资源,专家建议: 第一步,要赶快把家底摸清。然后抓紧立法,制定野生植物的省级保护名录。 第二步,要加强研究濒危植物之所以稀少的濒危机制。查明是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因素,然后对症下药,采取保护措施。 第三步,要有序开发,合理利用。最好是人工繁殖方法研制成功后,再加以利用。而不是像对待冬虫夏草、野生兰花那样,掠夺性地开发,几年时间就把野生植物推向濒危绝境。 第四,政府要多做宣传,让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紧迫性,深入人心
Ⅱ 中国普通山区上有什么动物
兔子和鸡算大的了 普通山区
熊 虎之类大型的比较少见
Ⅲ 有哪些野生动物
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是:蜂猴(所有种)、熊猴、台湾猴、豚尾猴、叶猴(所有种)、金丝猴(所有种)、长臂猿(所有种)、马来熊、大熊猫、紫貂、貂熊、熊狸、云豹、虎、雪豹、儒艮(俗称人鱼)、白暨豚、中华白海豚、亚洲象、蒙古野驴、西藏野驴、野马、野骆驼、鼷鹿、黑鹿、白唇鹿、坡鹿、白腹军舰鸟、白鹳、黑鹳、朱鹮、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虎头海雕、拟兀鹫、胡兀鹫、细嘴松鸡、斑尾棒鸡、稚鹑、四川山鹧鸪、海南山鹧鸪、黑头角雉、红胸角雉、灰腹角雉、虹稚(所有种)、褐马鸡、蓝鹇、黑颈长尾雉、白颈长尾雉、黑长尾雉、孔雀雉、绿孔雀、黑颈鹤、白头鹤、丹顶鹤、白鹤、赤颈鹤、鸨(所有种)、遗鸥、四爪陆龟、鼋、鳄蜥、巨蜥、蟒、扬子鳄、新疆大头鱼、中华鲟、白鲟、达氏鲟、红珊瑚、库氏砗磲、鹦鹉螺、中华蛩蠊、金斑喙凤蝶、多鳃孔舌形虫、黄岛长吻虫。
Ⅳ 浙江常见的野生动物
野猪,刺猬,穿山甲,蛇,野鸡,白鹭鸶
Ⅳ 南方有什么动物
黑熊
福建的黑熊属于华南亚种,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目前,黑熊数量十分稀少,只生活在一些山区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
穿山甲
在福建分布广,多在山麓地带的草丛中或丘陵杂灌丛较潮湿的地方挖穴而居。由于穿山甲的肉、鳞片价格高昂,所以近年被盗猎的很多,现在数量已经很少,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苏门羚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在福建从山区到沿海都有很广的分布,但同样由于非法盗猎,苏门羚的数量下降得很快,特别是盗猎者常不分雌雄老少地赶尽杀绝苏门羚,对其影响很大。
白鹳和黑鹳
都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在福建沿海地区仅1997年发现过1只。
琵鹭
福建有白琵鹭、黑脸琵鹭2种,栖息在近海滩涂、河口、湿地等荒僻地带。
天鹅
有大天鹅、小天鹅2种,都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在南平、邵武等处过冬,数量非常少,原因是适宜它们过冬的人为干扰少、水草丰盛的河湾湖面受破坏。
鸳鸯
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目前每年约有200只在屏南县鸳鸯保护区里过冬,省内其他地方也有偶见,数量稀少。
虎纹蛙和棘胸蛙
虎纹蛙在福建分布在海拔900米以下的平原及半山区的稻田、池塘、水库和沼泽地,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因为过度捕杀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使虎纹蛙在沿海地区已经消失,濒临灭绝。棘胸蛙栖息在山涧溪流边的石洞里,被人类大量捕食后,现在棘胸蛙的数量锐减
Ⅵ 山里有什么动物
山里的动物很多很多。例如:
1、哺乳类动物:老虎、梅花鹿、豹子、穿山甲、刺猬、兔子、狼、鼠、猴、狐狸、熊、豹子、狮子、羊、野猪、獾、黄鼠狼、松鼠等等;
2、鸟类动物:麻雀、乌鸦、猫头鹰、喜鹊、野鸡、杜鹃、画眉、鹦鹉、孔雀、鸽子等等;
3、两栖类动物:雨蛙、树蛙、蟾蜍、蝾螈、蚓螈、吻蚓、山龟、山鳖、石蛙等等;
4、爬行类动物:蛇、蜥蜴、壁虎、蜥蜴、蜗牛、蜘蛛、蜈蚣、蚂蚁、蝎子等等;
5、昆虫类动物:甲虫、苍蝇、蚊子、蜜蜂、知了、蝴蝶、尖头蜢、天蛾、蜻蜓、蚂蚁、蝗虫、蝈蝈、甲虫、毛毛虫等等。
(6)浙西南山区常见动物有哪些扩展阅读:
两栖动物(学名:Amphibia)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表面没有鳞片(一些蚓螈除外),毛发等覆盖,但是可以分泌粘液以保持身体的湿润;其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进行呼吸,长大后用肺兼皮肤呼吸。两栖动物可以爬上陆地,但是一生不能离水,因为可以在两处生存,称为两栖。
它是脊椎动物从水栖到陆栖的过渡类型。现在大约有七千多种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是冷血动物。两栖动物由鱼类进化而来。长期的物种进化使两栖动物既能活跃在陆地上,又能游动于水中;与动物界中其他种类相比,地球上现存的两栖动物的物种较少。
Ⅶ 山区哺乳动物有哪些
众所周知,山区由于海拔高,地势险峻,一般的动物都不会选择来这里安家。但这里的恶劣环境却也让食草动物少了很多天敌的威胁。
雪豹山区的哺乳动物一般都擅长攀登,如岩羊;也有一些非常耐寒的动物,如山地猩猩等。
岩羊一般生活在海拔2100~6300米之间的高山岩石地带。它们平时总是躺卧在草地上,看上去像一堆岩石。当遇到危险时,它们会迅速跳跃逃跑,登上陡峭的山崖。
羚牛外观长得很像牛,所以才称做羚牛。但事实上,羚牛是一种羊。它们的胆子非常小,白天躲在隐蔽的竹林里,到了傍晚才出来吃草。
骆马是骆驼家族中最小的一种,它们主要生活在海拔3600~4800米的半干旱高原上。骆马身上的毛柔软而细长,是一种名贵的皮毛。骆马奔跑的姿势十分优美,速度也十分惊人。
黑熊因其温顺的性情而成为马戏团里的明星。它们多才多艺,能表演骑车、爬梯、踩球等一系列节目。
虎常常出没于山脊、矮灌丛和多岩石的山地。虎没有固定巢穴,它们喜欢游荡于山林之中寻找猎物,一般一天可走70多千米的路程,最长的可达420千米。
羊驼的个子很小,而且没有驼峰。它们的毛多为深褐色,又轻又长,保暖性好。
塔尔羊非常稀少,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的外貌很像山羊,但是雄羊的颏下没有须,吻部光秃无毛,肩部和颈部都有长毛。塔尔羊喜欢群居,具有极强的警惕性,一旦有异常情况,哨羊便会发出警报,其他的塔尔羊便能闻声躲避起来。
雄性山地大猩猩在成年后,背部的长毛会变成银灰色。它们的肩膀上堆积着厚厚的皮下脂肪,因此能耐高山上的严寒。它们将睡觉用的巢筑在树上,但每用一次就会换一个新巢。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它们的头又圆又大,躯干和尾巴呈白色,眼圈儿呈黑色,像戴了一副墨镜。大熊猫一般生活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地竹林内,主要以竹子为食。
大熊猫是地球上古老的动物,在地球上已生活了七八百万年。它们的祖先是始熊猫,生活在几百万年前炎热潮湿的森林里,与森林古猿是同一时代的动物。
大熊猫没有固定的巢穴,它们总是喜欢独自在树林里闲逛,有时在大树下或竹林内卧睡;有时迅速而灵活地爬上高大的树木。大熊猫还会游泳,能安全地游过湍急的河流。大熊猫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差,而且竹叶的营养也很少,所以它们不得不尽量减少活动,以节省能量的消耗。在人迹罕至的高山深谷密林中,它们总能找到最近的食物和水源,悠闲而平静地生活。大熊猫很挑食,它们只吃略带甜味的冷箭竹和华桔竹,对味道苦涩的竹类丝毫不感兴趣。这种偏食的习性使得每年这两种竹子开花时,大熊猫就会饿死许多。大熊猫虽然是独居为生,但它们与同类之间交流的方式却很多。它们可以通过气味标志来识别对方的年龄、性别等;还会通过不同的叫声和体态语言来表达它们的情绪。到了繁殖季节,雌雄大熊猫总是在稠密的竹林中高歌,对方便会循着歌声或气味找来。往往是数只雄性大熊猫同时来到一只雌性身边,这时,一场“比武招亲”便开始了。
雪豹被称为“雪山之王”。它们是一种非常美丽的猫科动物,常年生活在雪山附近。它们喜欢奔跑跳跃,而且四肢健壮,行动敏捷。雪豹的栖息地海拔高度在2000~6000米。为了捕捉食物,它们会因季节的变化而沿山坡垂直迁移。灰白色带着暗褐色斑点的亮丽毛皮是雪豹的外形特征。
白天,它们很少出来活动,只有在清晨和傍晚,雪豹才从石洞的巢穴里走出来捕食。雪豹经常在陡峭的山崖间走动,但却从来不会摔下来。这是因为它们长着一条长长的大尾巴,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它们还能把尾巴当扫帚,随时可将身后的足迹打扫干净。雪豹很聪明,非常善于利用环境来捕食。它们先将自己隐蔽起来,然后屏住气息,一步步接近猎物,距离很近时便一跃而起发动进攻;它们或者耐心地躲在岩石后面守候着,伏击过往的动物,让猎物防不胜防。雪豹的耐寒能力很好,因为它们身上长着厚厚的绒毛,脚掌上长着厚厚的肉垫,在雪地和岩石上行走时像穿了一双优质的皮靴,身体的毛色和花纹同周围环境非常相似,以迷惑猎物。雪豹长期栖居在严寒之中,夏天在6000多米的峰顶上捕猎;冬天在海拔1800米处寻找食物。它们在高山上行走丝毫不费气力,可以轻易跳上6米高的山崖,或者翻过15米宽的山涧。
雪豹的性情极其残暴,行动敏捷,四肢矫健,很擅长跳跃和奔跑。雪豹几乎没有天敌,所以人称“高山霸主”。
野牦牛生活在青藏高原上,长期居住在海拔很高的雪山附近的山沟中,体型巨大,生命力顽强。它们的双角斜向外伸出,如同一把月牙铲。它们全身覆盖着长而厚的毛,以抵御高原的严寒气候。野牦牛除了头部、背部和四肢下部的毛比较短,其他部位都是长毛,长度可达40厘米,几乎能垂到地面上来,很像一个厚实的围裙,能够遮避风雨,还可以保暖御寒。
在繁殖期,野牦牛便会组成一个“一夫多妻”制的小家庭。遇到狼、雪豹等猛兽时,这些野牦牛便会自动围成圆圈,牛角向外,来保护自己族群中的小牦牛。野牦牛的四肢强劲有力,蹄子又粗又圆,但趾甲又小又尖,像一把锥子一样插在雪地里;野耗牛脚掌上有柔软的角质,这样的构造可以减缓身体下滑的速度和冲力,使它们在陡峻的高山上能够自由穿行。野牦牛非常耐劳、耐寒、耐饥、耐渴,它们能够栖息在人迹罕至的高山顶峰、荒漠草原等恶劣环境中,这是其他动物很难做到的。
金丝野牦牛长着一身金红色的毛,在阳光的照耀下全身金光闪闪,非常漂亮。金丝野牦牛是普通野牦牛的变种,但却不能与普通野牦牛交配。家养牦牛与野牦牛非常友好。野牦牛虽然生性凶残,但对它们的“亲人”——家牦牛仍然怀有深厚的感情。野牦牛往往会加入到家牦牛的行列中,家牦牛也时常会跟随野牦牛一起浪迹天涯。野牦牛的叫声很像猪,所以人们称它为“猪声牛”。
野牦牛的主要食物是针茅、苔草、莎草、蒿草等。它们总是在夜间进食,而在白天则躺卧休息。
Ⅷ 山林间常见野生动物有哪些
山林间常见野生动物有:野兔、野猪、蛇、野鸡、斑鸠等等。
1.野兔
野兔,拉丁学名Lepus sinensis,是指兔属下的动物及粗毛兔属与岩兔属中四个物种的合称。野兔十分灵活,腿和耳朵比家兔长。当中欧洲野兔能以时速72公里奔跑。在北美洲的北极地区较为普遍的是白靴兔,南部则以加利福尼亚兔、草原兔及其他物种较为普遍。
5.斑鸠
斑鸠是鸽形目斑鸠属鸟类的统称,属脊索动物门鸟纲鸽形目,体形较家鸽为小,因而通常被称为鸠(dove),以与鸽子(pigeon)相区别。
头小;颈细;嘴狭短而弱;翅形狭长,第二枚和第三枚初级飞羽最长;尾相当长,呈凸尾状;跗蹠短而强,趾长而狭,均适于行走奔驰。 体羽大都为灰或褐色,无金属光泽;雌雄相似。
体形较家鸽为小,因而通常被称为鸠(dove),以与鸽子(pigeon)相区别。头小;颈细;嘴狭短而弱;翅形狭长,第二枚和第三枚初级飞羽最长;尾相当长,呈凸尾状;跗蹠短而强,趾长而狭,均适于行走奔驰。
参考资料网络-斑鸠
网络-野鸡
网络-蛇
网络-野兔
网络-野猪
Ⅸ 中国南方地区(尤指福建一带)的森林里有什么动物
福建省有豹猫华南亚种、丛林猫、金猫、云豹、豹华南亚种、华南虎6种猫科动物,都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禁止买卖的物种,除豹猫外,其他5种猫科动物都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以华南虎最为稀少。 据介绍,华南虎可能存在于我省闽西等边远山区,但目前只发现挂爪等野外活动痕迹,未发现过实体。金猫和豹猫在福建曾被作为重要的毛皮动物而被大量捕杀,现在几乎见不到踪迹。特别是豹猫,已经多年未被发现。云豹在我省还有一定数量,在各地都有分布,目前它受到最大的威胁是非法盗猎者设置的高压电线和大型兽夹。 黑熊 福建的黑熊属于华南亚种,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目前,黑熊数量十分稀少,只生活在一些山区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 穿山甲 在福建分布广,多在山麓地带的草丛中或丘陵杂灌丛较潮湿的地方挖穴而居。由于穿山甲的肉、鳞片价格高昂,所以近年被盗猎的很多,现在数量已经很少,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苏门羚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在福建从山区到沿海都有很广的分布,但同样由于非法盗猎,苏门羚的数量下降得很快,特别是盗猎者常不分雌雄老少地赶尽杀绝苏门羚,对其影响很大。 白鹳和黑鹳 都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在福建沿海地区仅1997年发现过1只。 琵鹭 福建有白琵鹭、黑脸琵鹭2种,栖息在近海滩涂、河口、湿地等荒僻地带。 天鹅 有大天鹅、小天鹅2种,都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在南平、邵武等处过冬,数量非常少,原因是适宜它们过冬的人为干扰少、水草丰盛的河湾湖面受破坏。 鸳鸯 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目前每年约有200只在屏南县鸳鸯保护区里过冬,省内其他地方也有偶见,数量稀少。 虎纹蛙和棘胸蛙 虎纹蛙在福建分布在海拔900米以下的平原及半山区的稻田、池塘、水库和沼泽地,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因为过度捕杀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使虎纹蛙在沿海地区已经消失,濒临灭绝。棘胸蛙栖息在山涧溪流边的石洞里,被人类大量捕食后,现在棘胸蛙的数量锐减
Ⅹ 我国各动物地理区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有哪些
1.东北区 包括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长白山地、 松辽平原和新疆北端的阿尔泰山地。本区气候寒冷,冬季漫长,北部的漠 河地区素有我国北极之称,夏季短促而潮湿。植被主要由云杉、冷杉、松、 落叶松等组成针叶林带,或与桦树、山杨、蒙古栎、槭树、椴树等共同构 成针阔混交林。林冠浓密郁闭,林下阴湿,遍布苔藓和地衣,层次结构简 单。分布于本区的为寒温带针叶林动物群,主要由耐寒性和适应林中生活 的种类组成,典型的代表动物有哺乳纲偶蹄目的麝、马鹿、驼鹿、驯鹿、、 野猪;啮齿目的灰鼠、棕背、红背、小飞鼠;食肉目的紫貂、猞猁、白鼬; 雷鸟,雀形目的、戴菊莺、交嘴雀、星鸦;爬行纲的极北蝰、棕黑锦蛇、 胎生蜥;两栖纲的极北小鲵、爪鲵、史氏蟾蜍、东方铃蟾、黑龙江林蛙等。 其中,号称林中巨人的驼鹿、森林之舟的驯鹿、百兽之王的东北虎,以及 狼貛、林旅鼠、河狸、雪兔、松鸡、榛鸡、黑啄木鸟、胎生蜥、黑龙江草 蜥、东北小鲵和爪鲵等均为本区的特有动物。 针叶林动物群的生态特点是:在林内的分布很不均衡,常聚集于长有 乔木的河岸、次生林灌和林间的沼泽地区。分布的垂直结构主要分配在树 顶层和地面层内,小型鸟类和灰鼠一般选择在枝叶繁茂的树上、树洞内营 巢,大型松鸡科鸟类则筑巢于地面或在雪窝中栖身,地栖鼠类的挖掘活动 能力不强,洞系离地表很浅,甚至就在雪下生活。林内食源单一,球果、 浆果、真菌、树叶、嫩枝等是动物的主食或基本食物,这些食源,尤其是 球果具有周期性的丰歉变化规律,常是导致有关动物数量波动的直接原因。 动物的昼夜相活动表现得不明显,典型的夜行性种类不多。冬季酷寒,地 表积雪深,枝头覆冰厚,许多动物发展了各种特殊的适应结构,例如转变 深色或带斑的鸟羽、兽毛成白色(雪兔、白鼬、伶鼬、雷鸟等),有利于 隐匿自身或接近捕猎对象;驼鹿和驯鹿的腿长,脚蹄宽大,每个趾瓣均能 张开与地面接触,可避免在冰雪上跑动时摔跤或陷入松软的雪中;榛鸡的 趾缘镶有尖长的角刺,能有效地握牢树枝,不致因覆冰溜滑而坠地。 2.华北区 北邻东北区和蒙新区,往南延伸至秦岭、淮河,东临渤海及 黄海,西止甘肃的兰州盆地,包括西部的黄土高原、北部的冀北山地及东 部的黄淮平原。本区位于暖温带,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植物落叶或枯萎, 夏季高温多雨,植物生长繁盛。区内广大地区已被开垦为农田,仅残留部 分森林零星分布于太行山、燕山、秦岭、子午岭和陇山等地,现在的植被 主要为草地和灌丛。华北区的动物种类比较贫乏,特有种类少,分布于本 区以及东北针叶林地带以南地区的是温带森林-森林草原、农田动物群。 华北区动物区系的特点是原有的森林动物群趋于贫乏化,且其生态习 性也已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以适应森林面积不断缩小和草原、草甸环境 的日益扩展。因此,东北森林中常见的马鹿、梅花鹿、黑熊、小飞鼠、棕 背、红背等在本区的山林地区已甚罕见或只分布在局部地区(如黄淮平原 的东方铃蟾、黄脊游蛇等),但出现了一些与南方共有的种类,如岩松鼠、 社鼠、复齿鼯鼠、沟牙飞鼠等。本区农业开发的历史极为悠久,具有大片 农耕景观,野生麋鹿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于19世纪中叶绝灭的,然而栖息于 农田、荒山沟谷和黄土之间的小型兽类却得到很大发展,最普遍的有麝鼹、 大仓鼠、北方田鼠、长尾仓鼠、黑线仓鼠、原鼢鼠、草兔、巢鼠等。许多 鼠类不但以作物为食,并且还盗藏大量谷物越冬,对农业危害十分严重。 广泛分布的食肉目动物有狐、黄鼬、果子狸、狗獾、猪貛和貉等。四季分 明的季节变化,对动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显着影响,每当春末夏初和秋季, 许多广适性鸟类在本区常形成季节性高峰,到冬季则大多迁往南方越冬, 森林鸟类中的优势种有三道眉草鹀、灰喜鹊、大山雀、红尾伯劳、黑枕黄 鹂、山斑鸠、岩鸽、绣眼鸟、黑卷尾、山噪鹛、石鸡等。农田区的常见鸟 类是金腰燕、家燕、白鹡鸰、喜鹊、麻雀以及在高层古建筑物上群居的雨 燕等。两栖爬行动物中以虎斑颈槽蛇、红点锦蛇、赤链蛇、白条锦蛇、蝮 蛇、丽斑麻蜥、山地麻蜥、无蹼壁虎、蓝尾石龙子、北草蜥、大蟾蜍、花 背蟾蜍、中国林蛙、金线蛙、北方狭口蛙等北方广布种较为常见,此外, 乌龟和鳖在本区也有广泛的分布。一般认为,黑卷尾、山噪鹛、石鸡、大 仓鼠、北方田鼠、原鼢鼠、麝鼹、无蹼壁虎、山地麻蜥、北方狭口蛙等是 本区的代表性动物,而褐马鸡及复齿鼯鼠则为华北区的特有种类。 3.蒙新区 本区的范围东起大兴安岭西麓,往西沿燕山,阴山山脉、黄 土高原北部、甘肃祁连山、新疆昆仑山一线,直至新疆西缘国境线。包括 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沙漠、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塔里 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天山山地等。境内大部分地区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属草原和荒漠生态环境。寒暑变化大,昼夜和季节温差剧烈,雨量少而干 旱,土质贫瘠,致使森林不能生长,缺乏高大的乔木,耐干旱的草本植物 十分繁盛。夏天和植物生长期短,动物的食源有周期性的丰歉变动;冬季 漫长,积雪深厚,地表封冻期可长达5个月,绝对温度可降至-30℃以下。 这些自然条件对本区动物区系的组成及其生态特征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蒙新区分为东部草原和西部荒漠两个地带,两者大致以集(宁)二(连) 铁路至鄂尔多斯西南部一线为分界线。本区东部为干草原及草甸草原,其 动物区系由典型的温带草原动物群组成,代表动物有黄羊、达乌尔黄鼠、 草原旱獭、五趾跳鼠、蒙古羽尾跳鼠、草原田鼠、狭颅田鼠、草原鼢鼠、 草原鼠兔、背纹毛足鼠、长爪沙鼠、蒙古百灵、沙百灵、云雀、沙、穗、 地鸦、毛腿沙鸡、大鸨、蓑羽鹤、灰伯劳、草原沙蜥和丽斑麻蜥等。草原 动物的生态特点是:以草本植物绿色部分为食的啮齿动物特别繁盛,在景 色开阔的草原上集群而居,并发展了地下洞穴生活、贮藏粮食或蛰眠越冬 能力,对草场的破坏严重;中小型食肉目动物较多,常见种类有黄鼬、香 鼬、艾鼬、雪鼬、伶鼬、石貂、黄喉貂、狐等,是啮齿目的主要天敌;黄 羊的奔跑能力强,数量甚多,蕴藏量约有百万头,是内蒙古的重要狩猎对 象。自然环境的急剧变化,可直接影响到产草量的丰歉,也是导致鼠类数 量波动大起大落的一个主要原因。地栖性的雀形目鸟类繁多,少数种类因 有利用鼠洞栖居的习性而出现“鸟鼠同穴”现象。 蒙新区的西部荒漠-半荒漠地带包括内蒙古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西 部、青海柴达木盆地、宁夏、甘肃北部的河西走廓及新疆地区。境内戈壁 和沙丘广布,植被稀疏,主要生长着白刺、琐琐、骆驼刺、柽柳、红砂、 沙拐枣等旱生植物,动物区系由温带荒漠-半荒漠动物群组成,而在种类和 数量上均占绝对优势的啮齿目、有蹄类动物、鸟类中的百灵科和蜥蜴目中 的沙生种类是构成动物群的主体。代表性动物及其优势种有各种跳鼠(五 趾心颅跳鼠、三趾心颅跳鼠、长耳跳鼠、小五趾跳鼠、小地兔、羽尾跳鼠 等)、沙鼠(柽柳沙鼠、红尾沙鼠、大沙鼠、短耳沙鼠等)、长尾黄鼠、 兔尾鼠、小黄鼠、赤颊黄鼠、塔里木兔、荒漠猫、虎鼬、鹅喉羚、岩羊、 原羚、悬羊、双峰野骆驼、蒙驴、蒙古野马、凤头百灵、角百灵、漠、白 尾地鸦、黑腹沙鸡、紫翅椋鸟、巨嘴沙雀、原鸽、红沙蟒、花条蛇、草原 蝰、沙虎、漠虎、长裸趾虎、沙蜥(大耳沙蜥、白条沙蜥、旱地沙蜥、南 疆沙蜥等)和麻蜥(荒漠麻蜥、敏麻蜥、快步麻蜥、网纹麻蜥)等。两栖 动物少,仅新疆北鲵、绿蟾蜍、湖蛙和中国林蛙等。 由于生活环境比草原差,因此动物的栖息地较为分散,各种环境中往 往只为少数种类所占据,只有在局部水草丰盛的“绿洲”才可能成为多种 动物的聚集处;荒漠动物为适应极端干旱的自然条件,它们的穴居生活、 蛰眠、贮藏冬粮或擅于奔驰的习性,较之草原动物有进一步的发展。小型 动物的耐旱力强,能从植物中直接摄取水分和依靠特殊的代谢方式,获得 所需的水分,并在节缩水分的消耗方面具有一系列生理生态适应机制。 4.青藏区 本区包括青海(柴达木盆地除外)、西藏和四川西北部,是 东由横断山脉、南由喜马拉雅山脉、北由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等所 围绕的青藏高原,海拔平均在4500m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气候是冬 季长而无夏天的高寒类型,原有的森林植被逐渐消失而代之以高山草甸、 高山草原和高寒荒漠。动物区系主要由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动物 群组成,最典型的代表有:哺乳纲中的白唇鹿、野牦牛、藏羚、藏盘羊、 藏驴、喜马拉雅旱獭、白尾松田鼠、根田鼠、藏仓鼠、高原和各种鼠兔; 鸟纲中的雪鸡、雪鸽、黑颈鹤、藏马鸡、蓝马鸡、西藏沙鸡、雪鹑、虹雉、 雉鹑、高原山鹑、岭雀,以及经常出入于旱獭和鼠兔洞并形成高原上鸟鼠 同穴现象的棕颈雪雀、棕背雪雀、褐翅雪雀、褐背地鸦、藏雀等;两栖爬 行动物中的温泉蛇、高原蝮、西藏竹叶青、喜山鬣蜥、红尾沙蜥、高山蛙、 倭蛙和西藏蟾蜍等。 青藏高原的抬升和形成,从地质时间上来看是短促的,尽管现今的自 然条件与蒙新区的差别相当明显,但是从动物区系的组成上分析,仍不难 看出两者存在着密切而深远的渊源关系,两区亲缘关系相近的动物其分化 程度只达到种或亚种上的差异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本区多鼠兔种类,且大多为仅见于青藏高原的特有种, 可认为是鼠兔种、属的分布中心。 5.西南区 包括四川西部、贵州西缘和昌都地区东部,北起青海和甘肃 的南缘,南抵云南北部,即横断山脉部分,往西包括喜马拉雅山南坡针叶 林以下的山地。境内多高山峡谷,横断山脉呈南北走向,地形起伏很大, 海拔高度在1600m~4000m之间,自然条件的垂直差异显着。与此相适应的 是,动物的分布也以具有垂直变化为特征。组成动物区系的动物群有两大 类:一类是分布于横断山脉等高山带的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动物 群、代表动物有鼠兔、林跳鼠、喜马拉雅旱獭、斑尾榛鸡、戴菊莺、旋木 雀和青海沙蜥等古北界种类;另一类是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坡中、低山带 的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这个动物群的种类几乎全是东洋界的成 分,如灵猫、竹鼠、猕猴、黑麂、鹦鹉、太阳鸟和啄花鸟等,而最具代表 性的动物则为塔尔羊、长尾叶猴、红胸角雉、棕尾虹雉、血雉、南亚鬣蜥、 喜山小头蛇、喜山蟾蜍、齿突蟾,以及世界珍奇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牛 羚和小熊猫等。大熊猫和牛羚是哺乳动物中的残存种,在地质历史时期曾 有过广泛的分布区;金丝猴是猴类中的稀有种,主要产于我国的西南区; 小熊猫是浣熊科中唯一分布在东半球的种类,无疑是由于地理隔离所保存 至今的孑遗种,也是动物地理中动物不连续分布的一个例证。 横断山脉在更新世时,未曾发生过广泛的冰盖,自然景观的变迁相对 地比较稳定,大致与现代类似。高山垂直带为各类动物提供了不同的栖息 环境,纵向平行的峡谷既有利于古北界动物的南伸和东洋界热带动物北上, 也为动物创造了良好的相对隔离环境,这些对大熊猫、牛羚、分类上属于 单型种的鼹鼠类等古老动物种的保存,以及绒鼠属、雉科、画眉亚科、湍 蛙属动物在此地形成分化中心都是极其有利的。 古北界和东洋界在横断山脉地区的分界线,大体位于北纬30°,由若 尔盖经黑水、马尔康、康定、理塘至巴塘一线,但仍普遍地存在着两界动 物过渡交错现象。 6.华中区 本区相当于四川盆地以东的长江流域地区。西半部北起秦 岭,南至西江上游,除四川盆地外,主要是山地和高原,海拔大多在1000m 以上,气候较干寒,森林、灌丛常与农田交错。东半部为长江中、下游流 域,并包括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北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大别山、黄山、 武夷山和武功山等散布其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丘陵低缓,平原广阔, 河道和湖泊密布,农业发达,素称“鱼米之乡”。分布在本区的动物群与 西南区的中、低山带同属于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 总的说来,华中区的主体动物是东洋界的成分,但有部分古北界的种 类参与组成动物区系。东洋界的代表动物有红面猴、大灵猫、食蟹獴、豪 猪、穿山甲(鲮鲤)、毛冠鹿、鬣羚、华南兔、黄嘴白鹭、牛背鹭、白颈 长尾雉、火赤链、眼镜蛇、尖吻蝮、竹叶青、王锦蛇、玉斑锦蛇、细痣疣 螈、多疣壁虎、斑腿树蛙等,渗入本区的古北界动物大多是广布于我国东 部的种类,如狗獾、黄喉貂、日本雨蛙等。本区的特有动物是大伏翼、獐、 黑麂、白鳍豚、灰胸竹鸡、白颈长尾雉、扬子鳄、大头平胸龟、隆肛蛙、 东方蝾螈、中国雨蛙等。森林面积小,林栖动物仅赤腹松鼠、长吻松鼠、 小麂、毛冠鹿、林麝和野猪等。居民点及广大农耕地区以黑线姬鼠、黄胸 鼠、褐家鼠、鼷鼠、金腰燕、白鹡鸰、棕头鸦雀、珠颈斑鸠、画眉、大山 雀、腊嘴雀、白头鹎、泽蛙、饰纹姬蛙、日本林蛙、红点锦蛇、乌梢蛇、、 乌龟等较为普通。 7.华南区 本区地处我国的南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包括云南及两广的 南部、福建东南沿海一带,以及台湾、海南岛和南海各群岛。自然环境复 杂,气候炎热多雨,年均雨量一般在1500以上。植物生长繁茂而多层次, 属热带雨林和季雨林,但目前原始森林已所剩不多,大多形成次生林灌、 芒草坡和农田,动物种类繁多,然而单位面积内每个种的绝对数量较少, 组成动物区系的是热带森林-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华南区是我国动物 区系中热带-亚热带动物最集中的区域,特别明显地表现在西部的滇南山 地,不仅具有鹦鹉、蟆口鸱、犀鸟、阔嘴鸟、懒猴、长臂猿、印度象、鼷 鹿、原鸡、绿孔雀、绿鸠、飞蜥、蛤蚧、蟒蛇、鱼螈、滇螈、黑蹼树蛙等 典型的热带动物,而且还是全国动物种类最多的地区,有“动物王国”之 称。此外,特有动物有:闽广沿海地区的黑叶猴、笔尾树鼠、果蝠、白额 山鹧鸪、花头鹦鹉、鹊色黄鹂、鳄蜥、崇安地蜥、无颞鳞游蛇、红吸盘小 树蛙、瑶山树蛙;海南岛有黑长臂猴、白臀叶猴、海南坡鹿、孔雀雉、原 鸡、海南兔、低泡飞鼠、海南闭壳龟、粉链蛇、海南湍蛙、海南树蛙等; 台湾有台湾梅花鹿、台湾鬣羚、台湾猕猴、蓝鹇、黑长尾雉、高雄盲蛇、 台湾小鲵等,但也有黄鼬、黑线姬鼠、、鹪鹩、蝮蛇等古北界的成分,可 以推测台湾在地质历史时期曾与大陆的北方动物区系有过一定联系;南海 诸岛有红脚鲣鸟、乌燕鸥、白顶海鸥及可能由人类携带迁至西沙群岛的缅 鼠和黄胸鼠等。野猪、猕猴和麂类是常见的大型兽类,主要农田害鼠为黄 毛鼠、黄胸鼠、板齿鼠、青毛鼠、白腹鼠、褐家鼠,麻雀、白腰文鸟、八 哥、各种画眉、鸦类和太阳鸟则是常见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