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最早的哺乳动物出现于
最早的哺乳动物出现于1.95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是一种微小、毛茸茸的动物,被称为吴氏巨颅兽,是以昆虫为食的小型动物。它们有四肢、大脑、复杂的生理结构、产奶腺、门牙、前磨牙、犬齿和臼齿等哺乳动物特征。
尽管哺乳动物是在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之后才崛起的,但在此之前的1.5亿年间,哺乳动物一直保持着低调的生存状态。
每年,新的化石发现都会揭示更多的早期历史。2001年,研究人员报告称,1985年在中国发现的一块化石是一种微小、毛茸茸的动物的遗骸,这种动物是今天活着的哺乳动物的近亲,但生活在1.95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
这种小动物被称为吴氏巨颅兽,它的某些关键哺乳动物特征比之前早了4000万年
早期真正的哺乳动物是更古老的亲戚的后代,主要是适应夜间活动的以昆虫为食的小型动物。
它们的体型大小不一,从比大黄蜂大不了多少,到松鼠大小,以避开食肉恐龙。
他们获得了一些日后哺乳动物的特征:身体下面的四肢、扩大的大脑、更复杂的生理结构、产奶腺和各种各样的牙齿——门牙、犬齿、前磨牙和臼齿。
也就是说今天存在的三种主要哺乳动物的祖先那时已经出现了——单孔目动物(鸭嘴兽和多刺食蚁兽),它们在体外产卵;有袋类动物(袋鼠、负鼠),把幼仔装在袋子里;还有胎盘哺乳动物(人、牛、马),它们在长时间的妊娠期间将胎儿保留在体内。
在新生代早期,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的数量和多样性激增。在仅仅1000万年的时间里,(以地质学的标准来看,这只是短暂的一瞬)大约有130属(相关物种的类群)进化了出来,包括大约4000个物种。
其中包括第一批完全水生哺乳动物(鲸鱼)和飞行哺乳动物(蝙蝠),以及啮齿动物和灵长类动物。
物种多样性突然扩展到新的生活方式被称为适应性辐射。它发生的一种方式是响应释放以前占据的环境区域和角色的事件,为许多适应这些闲置生存空间的新物种让路。
恐龙的灭绝就是这样一个重大事件,在一些哺乳动物幸存下来的同时,一个曾经占统治地位的竞争对手群体也消失了。
但哺乳动物并不是简单地取代恐龙的生态角色。哺乳动物花了几百万年的时间才进化出中等大小的体型,它们所继承的世界与恐龙统治的世界是不同的。
有新的环境栖息地和新的食物资源可供开发。到白垩纪末期,开花植物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为迅速增长的昆虫种群提供食物,而昆虫又成为哺乳动物的另一种优质食物来源,与水果和浆果一起。
新种类的森林出现了,为后来成为树栖哺乳动物的灵长类动物提供了新的栖息地。灵长类动物最早出现在大约5000万年前,最终在大约4500万年后出现了直立行走的原始人,包括我们人类。
今天哺乳动物物种的惊人多样性部分源于大陆的持续分裂,这始于大约2亿年前,并导致不同的大陆板块分开。在第三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澳大利亚和南美洲与其他大陆隔绝,有袋类哺乳动物在那里繁盛和多样化,而胎盘类哺乳动物在其他大陆上扮演着类似的角色。
哺乳动物的故事只是适应性辐射的一个例子,在进化史上,这个过程在大大小小的尺度上一再发生。
⑵ 哺乳类出现于地质年代的哪个时期
三叠纪
爬行动物在三叠纪崛起,主要由槽齿类、恐龙类、似哺乳的爬行类组成。典型的早期槽齿类表现出许多原始的特点,且仅限于三叠纪,其总体结构是后来主要的爬行动物以至于鸟类的祖先模式;恐龙类最早出现于晚三叠世,有两个主要类型:较古老的蜥臀类和较进化的鸟臀类。海生爬行类在三叠纪首次出现,由于适应水中生活,其体形呈流线式,四肢也变成桨形的鳍;似哺乳爬行动物亦称兽孔类,四肢向腹面移动,因此更适于陆地行走。
原始的哺乳动物最早见于晚三叠世,属始兽类,所见到的化石都是牙齿和颌骨的碎片。三叠纪时,晚二叠世幸存的齿菊石类大量繁盛起来,中、晚三叠世的大部分菊石有发达的纹饰,有许多科是三叠纪所特有的。菊石的迅速演化为划分和对比地层创造了极重要的条件。
双壳类也有明显变化,晚古生代的种类只有很少数继续存在,产生了许多新种类,并且数量相当繁多。尤其在晚三叠世,一些种属的结构类型变得复杂,个体也往往比较大。由于三叠纪的环境与古生代不同,非海相双壳类逐渐繁盛起来。
裸子植物的苏铁、本内苏铁、尼尔桑、银杏及松柏类自三叠纪起迅速发展起来。其中除本内苏铁目始于三叠纪外,其它各类植物均在晚古生代就开始有了发展,但并不占重要地位。二叠纪的干燥性气候延续到了早、中三叠世,到了中三叠世晚期植物才开始逐渐繁盛。晚三叠世时,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陆植物的主要统治者。
标志三叠纪的典型的红色沙岩说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今天一般认为当时在两极没有陆地或覆冰。因为当时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因此当时的海岸线比今天要短得多,三叠纪时遗留下来的近海沉积比较少,只有在西欧比较丰富。因此三叠纪的分层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带的生物化石来分的。
⑶ 原始的哺乳动物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
哺乳动物是从一类叫做盘龙类的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
在二叠纪(距今2.9亿年前至2.4亿年前)的中期,盘龙类的一个分支——兽孔类爬行动物出现了。在数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兽孔类动物形成了很多与后来的哺乳动物相关的特征,因此兽孔类也常被称作类哺乳类爬行动物。
在兽孔类中有一个类群叫做兽齿类,该类群动物发展出了与哺乳类十分相似的牙齿、头骨和四肢。因此大多数科学家相信,最早的哺乳动物是由一种叫做犬颌兽的兽齿类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
进入侏罗纪(距今2.0亿年前至1.38亿年前)以后,哺乳动物发生了进化。此时的哺乳动物是一些类似鼩鼱的小型动物,可能是以取食昆虫和蠕虫为生。在整个侏罗纪和白垩纪(距今1.38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哺乳动物的体型都很小。在此期间,体型庞大的恐龙统治着陆地。但是哺乳类中许多原始的类群在侏罗纪都获得了发展。尽管卵生哺乳动物的化石资料很不完整,但大多数科学家相信,由这些早期的哺乳类中的一支演变成为今天的单孔类。在白垩纪,有多个哺乳类的原始类群发生了灭绝,但其中的一个类群——古兽类幸存下来,并在白垩纪的中期演化形成了有袋类和有胎盘类哺乳动物。
在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前)期间,哺乳动物成为陆地脊椎动物中占统治地位的类群。在始新世(距今5500万年前至3800万年前)的末期,所有现存的哺乳动物的目(主要类群)都已经形成了。在渐新世(距今3800万年前至2400万年前),哺乳类现存的科也都出现了。
⑷ 最早的哺乳动物出现于什么纪
最早的哺乳动物是出现在三叠纪末到侏罗纪初,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属于原兽亚目的卵生食虫动物。中生代的哺乳动物虽然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类群,但它们都是些体型比较小的动物。
三叠纪,其实是公元前2.5亿年前到2亿年前的一个地质时代,它是位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的,是中生代时期的第一个纪,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后现代生物群开始形成的过渡时期。三叠纪那时的气候炎热干燥,所以形成了我们可以看到的红色沙石。
哺乳动物与当时的鱼类、两栖类以及爬行类相比,它们生出了毛发,这能够让他们调节体温,以此来适应不同的气候变化。哺乳动物的卵的孵化过程是在母体中进行的,因此他们表现出来的是胎生的特征。哺乳动物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家庭性,因为它们的幼体会得到照顾以及“教育”。幼体它们会从父母那一代里得到经验。然后将这个经验一代代的传递下去。
哺乳动物的祖先们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开始了它们胎生和哺幼方面的训练,这个变革具有重大的意义。
⑸ 哺乳动物是怎么进化而来的
哺乳动物是大约2.2亿年前由像哺乳动物的爬行动物进化而来,最早的哺乳动物是小型的像鼩鼱这样的食昆虫动物。由于它们是恒温动物,可以保持活跃,并在寒冷的夜里进行捕食。它们在恐龙时代生存了下来,当恐龙在6500万年前灭绝之后,哺乳动物变得更多,分布更广。
栖息环境
哺乳动物栖息于海洋、河流、地下、地面、树上、空中、极地、热带、高山、沙漠等地。它们绝大多数在陆上生活:其中少数能在地下洞穴或隧道中生活:少数攀援于树枝间:还有一些栖息在水中的或飞翔于空中。研究了各种哺乳动物的形态、构造、活动和生活方式,便能发现它都能与各式各样的栖息环境保持完美的适应和密切的配合。
食性
哺乳动物的食物多种多样,不同的种类对食物的适应有着不同的分化。有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他们吃根、叶、果实或野草等植食性食物;有以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如食虫、食肉等;此外,还有杂食性或随季节变化而改变其食性的。不同食性动物具有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族群
哺乳动物的幼崽出生后,经过哺乳,发育长大,便脱离母兽独立生活。但有些猿猴或鹿等群居的动物,幼兽则留在母兽的同一群体中。这一群体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它们和别的群体分离而生活,长时间不和别的群体交杂。这便是最小的族群。群体生活便于它们共同觅食、防卫。
繁殖
所有的哺乳动物受精都在母体内进行。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最终成为胎儿,在胎盘类哺乳动物中,受精卵在子宫内通过脐带以及和子宫壁连在一起的胎盘获取养料。母体通过向胎盘供血给受精卵提供食物和氧气,并把废物带走,胎儿就在子宫内成长直至出生。
哺乳
所有哺乳动物都用乳汁哺育幼崽,它们特有的腺体能分泌含有丰富营养物质的乳汁。乳腺是一种由管状腺和泡状腺组成的复合腺体,通常开口于突出的乳头上。乳头的数目随种类而异,2~19个,常与产崽数有关。低等哺乳动物单孔类没有乳头,乳腺分泌的乳汁沿毛流出,幼崽直接舐吸。没有嘴唇的哺乳动物如鲸,其乳腺区有肌肉,能自动将乳汁压入幼鲸口腔。
保持温暖
由于是恒温动物,不管多么寒冷,哺乳动物都可以保持恒定的体温。许多种哺乳动物都是靠皮毛来保持温暖,成千上万由角质素构成的毛发从毛孔中长出,形成皮毛。短短的绒毛可以不让冷空气和水分接触皮肤,长长的毛发形成外部的覆盖层。生活在寒冷气候中的动物的毛发一般都生活在温暖气候中的动物的毛发长。
⑹ 哺乳动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请回答几万年前
目前认为最原始的哺乳动物是生活在距今2.25亿年前三叠纪晚期的隐王兽(Adelobasieus),化石发现于美国的德克萨斯州
⑺ 最早的哺乳动物出现在什么时期
目前认为最原始的哺乳动物是生活在2.25亿年前的隐王兽,生活在三叠纪晚期,它的化石是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发现的。尽管隐王兽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哺乳动物,但是它是现今所有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或者是祖先的近亲,代表了最早的哺乳动物形态。
我们通常都说哺乳动物是由爬行动物演化而来的,但其实更准确的应该说是由合弓纲下的兽孔目——犬齿兽亚目演化而来,样子像狗一样的生活。
目前一致认为哺乳动物是多系起源的,从似哺乳类的爬行类中,或者是某些更早期、少特化的种类中产生出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通称兽类。大多数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恒温胎生、运动快速的脊椎动物,因能够通过乳腺分泌乳汁给幼体哺乳而得名。其营养方式为草食和肉食,分布于世界各地,具有多种生活方式。
哺乳动物是动物发展史上最高级的一个阶段,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个类群。其具备的许多独特特征大大提高了后代的存活率,也增强了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⑻ 哺乳动物最早出现在
真正的哺乳动物在中生代的三叠纪末期出现,进入新生代后哺乳动物取代恐龙占据生态位优势,演化出今天多样化的哺乳动物种群。
有化石证据表明在三叠纪中期,一些兽孔目动物的头骨开始产生了许多新特征。爬行动物由多块骨头构成的下颌演变成单块牙骨,牙齿也从单一外形的牙齿演变为根据在口腔内的位置而具备多种形状。
在古近纪之前所有的哺乳动物体型很小,尽是一类体长12厘米左右,与老鼠体型相仿的小型捕猎者。进入新生代后恐龙式微,于是哺乳动物得以占据更多的生态位,并迅速演化出具备丰富多样性的成千上万个不同物种来。
到了第四纪,哺乳动物已经成为陆地上占支配地位的动物。虽然冰河期让包括猛犸象在内的一批大型的哺乳动物遭到灭顶之灾,但大部分能存活至今的物种一直就没有发生太多变化。
(8)哺乳动物形成于多少年前扩展阅读
先进特性:
(1)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3)高而恒定的体温(25~37摄氏度),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4)快速运动的能力。
(5)胎生(原兽亚纲除外),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详细特征:哺乳纲身体结构复杂,有区别于其他类群的大脑结构、恒温系统和循环系统,具有为后代哺乳、大多数属于胎生、具有毛囊和汗腺等共通的外在特征。
他们外型多样,小至体长30毫米长有翅膀的凹脸蝠,大至体长33米形同鱼类的蓝鲸。他们有很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分布在从海洋到高山,从热带到极地的广泛区域。
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技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在智力和对环境的反应上远远超过其他类群;
⑼ 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距今万年~)
(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
6500万年前,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雄极一时的恐龙全部灭绝了,地球从此进入了哺乳动物时代,即新生代。新生代包含3个纪:古近纪(距今6500万~2300万年)、新近纪(距今2300万~260万年)和第四纪(距今260万年至今)。
新生代动物群
其实,哺乳动物在中生代就已出现,它的出现时间为1.99亿年前,而恐龙出现的时间为2.28亿年前,恐龙仅比哺乳动物出现早0.29亿年。但是,由于恐龙爆炸性的发展,以及其无比强大的生存竞争能力,所以哺乳动物难有发展空间,那时候它们的个体都很小,最大的也只有兔子那么大。到了中生代末期,恐龙遭到灭顶之灾,哺乳动物的天敌忽然间全部消失,它们就像今天澳大利亚的袋鼠一样,一下子“膨胀”起来,占据了整个地球空间,山川、平原、河流、湖泊、沼泽、天空和海洋都成了它们的“家园”,地球迎来了哺乳动物时代。
在哺乳动物时代,出现了很多我们现在看不到的、已灭绝的哺乳动物,如剑齿虎。小的剑齿虎与现代老虎差不多大,最大的高1.5米,重达200千克,比现代的狮子大两倍。所有的剑齿虎都有一对长似镐头的剑齿和强壮的下颚,异常凶猛,它能捕食猎虎等凶猛肉食动物和体型比它大得多的犀牛,是雄极一时的霸主。剑齿虎除了两个长长的剑齿以外,它的样子和现代的老虎很相像。
剑齿虎头骨
剑齿虎复原图
现代东北虎
猛犸象也是一种灭绝的哺乳动物。它长5米,高4米,重6~8吨。像今天的大象一样,它长着一对很长的门牙,长约1.5米,粗壮结实,形如弯钩。猛犸象的全身披着长长的毛,背部的毛最长,有50厘米,长毛底下还长着一层厚厚的绒毛,皮下还有一层9厘米厚的脂肪,头颈部耸立着高高的“驼峰”内还储存着丰富的脂肪,这些多重的“武装”使猛犸象能够在极端严寒的气候条件下生存。在第四纪大冰期时,身披棕褐色长毛的猛犸象,奔跑在白茫茫的雪原上,分外显眼,格外妖娆,使万里冰封的原野充满着生机。可惜,它们在距今1万年时就灭绝了。如果,我们真能用DNA工程,使被冰封在西伯利亚冰层里的猛犸象复活,那有多好哦!
猛犸象还有一个“患难兄弟”——披毛犀,它也曾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大冰期时代,也在距今1万年时灭绝。披毛犀高2米。它和猛犸象一样,也有3件御寒法宝:长毛、厚绒和厚厚的脂肪层。披毛犀毛的色泽也与猛犸象相同,呈棕褐色。不同的是它没有猛犸象那样弯曲美丽的门牙,但披毛犀的头上有两个弯刀似的犀角,一前一后,一长一短,错落有序,使它显得非常庄重和威严。披毛犀的分布范围和猛犸象差不多,它们都生活在大冰期时期被冰雪覆盖的地方,最北可达北纬72°,最南至北纬33°。在我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均有它们的足迹。2009年3月18日,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镇马坊村的村民,在盖房子时就曾发现过披毛犀化石。
猛犸象骨架
猛犸象复原图
披毛犀复原图
披毛犀骨架
猛犸象和披毛犀都有其“远祖”和“近亲”。
猛犸象的远祖有埃及发现的始祖象。始祖象出现于4000万年前的晚始新世,至2300万年前的渐新世末消亡。始祖象与现代象差别很大,它们的鼻子不长,牙也很短,体长约1.4米,高约65厘米,与现代的猪大小差不多。古生物学家认为它们可能是现代象的祖先。此外,还有与始祖象生活在同一地区、出现和消亡时代也大致相同的始乳齿象,它们高约3米,重约400千克。出现时代较晚的象有恐象,它们生活在1600万~80万年前的中新世中期至更新世早期,高约5米,重约12吨,广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恐象的鼻子和牙均比始祖象要长,体型也比始祖象大得多,它比始祖象要更加接近现代象。不过,最接近现代象的要属黄河剑齿象了。
始祖象
黄河剑齿象高4米,长8米,重约9吨,其门牙长达3米,门牙的最大直径大约32厘米。它是全球已知的剑齿象中,体型最大的,与现代的非洲大象相当,从大小到体型均非常像现代象。它出现于300万年前,至1万年前消失。黄河剑齿象化石的发现地点在如今的甘肃省合水县,当年的甘肃并不像现在这样干旱和荒凉,而是河湖遍地,古木参天,水草丰盛,属亚热带气候,只是在第四纪大冰期降临后,它才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样子。
黄河剑齿象的门牙长达3米,它的牙已经算是很长了,但它的牙还不是最长的。2009年9月,在希腊北部一个小镇米利亚,发现了世界上最长的一对象牙,长度竟达到5.02米,经科学家研究,它是一头雌性乳齿象的门牙,其体重约6吨,高约3.5米,年龄在30岁左右。
黄河剑齿象
我们的地球,现在只剩下非洲象和亚洲象了,它们都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密林中。但是,在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的丛林里,为什么没有大象,仍然是个千古之谜。
在已灭绝的大象中还有一个异类,它就是铲齿象。铲齿象除了和其他大象一样,也有两个象牙以外,它的下颌还长得特别长,非常扁平,并向前伸出,在其前端并排长着一对和下颌一样扁平的大门齿,两者连接在一起如同一把精装的大铁铲。下颌如铁铲,门齿似钢刃,所以,被古生物学家称为铲齿象。铲齿象进食时与其他大象不同,分两步:首先把食物铲断,然后用鼻子将其卷进嘴中,而其他大象都是用鼻子直接将食物卷入嘴里。铲齿象生存年代大致在距今1000多万的中新世中期,在亚洲、北美洲、欧洲和非洲都有分布。
现生的非洲象
现生的亚洲象
铲齿象
板齿犀
披毛犀也有其“近亲”,与披毛犀比较接近的有板齿犀。板齿犀长5~8米,重3~4吨,与现代象大小相当,头上的角长约2米。板齿犀全身也有毛,颇像小的披毛犀,它们都生活在第四纪大冰期时寒冷的地区。板齿犀出现于大约160万年前,约1万年前消失。
披毛犀也常被称为长毛犀牛,它的现代“近亲”已经很少了。全球现存的犀牛只有5种:黑犀牛、白犀牛、印度犀牛、苏门答腊犀牛和爪哇犀牛,它们都是极度濒危的物种。其中以黑犀牛最多,也只有2万只左右;最少的为爪哇犀牛,仅存50余只。
现生的犀牛
雷犀可能是披毛犀的“远祖”,也可能是犀牛的异类。雷犀的头上没有其他犀牛那样又长又尖的犀角,而是长着两个像兔子耳朵似的“犀角”。但是,这“犀角”并不是其他犀牛那样的角质犀角,而是一种中空的骨质组织,其表面可能盖有皮肤。雷犀的个子很大,高约2.5米,和其他犀牛一样营群居生活。它生活在5500多万~3000多万年前的始新世至上新世早期,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的北部,如蒙古和美国怀俄明州等地。
雷犀
原古马
比虎、象和犀牛变化大的要属马了。人们很难想象,今天骏马的祖先原古马只有普通的狗那么大。原古马主要发现在德国,高约35厘米左右,最高的也只有60厘米。它与现代马除了大小悬殊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它的前脚是4个趾,后脚是3个趾,而现代马的前后脚都是1个趾。原古马生活在4900万~4300万年前的早始新世,历时约600万年,对许多哺乳动物来说它是一个“短命鬼”。原古马的生存时间虽短,但由于它的前后脚趾在数量上的不同,使它在研究马的起源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着名的三趾马可能就是由它演变而来。
三趾马生活在距今530万~250万年的上新世。它的前后脚均为3趾,故被命名为三趾马,身材比现代马要小。三趾马在亚洲、欧洲、非洲和北美洲均有分布,我国主要发现在华北和西北地区。
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从原古马到真马经历了3个阶段:①原古马阶段(前脚是4趾,后脚是3趾);②三趾马阶段(前后脚均为3趾);③真马阶段(前后脚均为1趾)。与马相比,长颈鹿的变化要小得多。
人们经常会问,动物园里长颈鹿的脖子怎么会那么长?它的脖子原来就那么长吗?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在300万~200万年前上新世的古长颈鹿。古长颈鹿的脖子并没有今天长颈鹿的脖子那么长,它只是因为贪食高枝上的嫩叶,不断地拼命伸长脖子,持之以恒演化而来。中国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如山西、内蒙古和甘肃等地都曾发现过古长颈鹿化石。
三趾马
真马
古长颈鹿复原图
古长颈鹿骨架
现生的长颈鹿
在已经灭绝的鹿类当中,有两种很漂亮的鹿——并角鹿和大角鹿。
并角鹿生活在2300万~500万年前的中新世时期,主要分布在北美。并角鹿高约1.2米,它除了在耳朵上方长有一对弯弯的角外,在其鼻子的后方还长出两个并在一起且在末端又分开的、形如一把两齿大耙的长角。两者一前一后、一长一短相互呼应,异常奇特和美丽。但并角鹿的大耙长角是为了防御还是为了装饰?至今无人知晓。
并角鹿
大角鹿的名称来源于它头上的大角。可惜,大角鹿在7700年前就灭绝了!这么雄美的大角鹿,为什么会灭绝呢?可能是由于古人类猎杀的结果。因为,在很多古人类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许多大角鹿的骨骼,它们可能是古人类吃了大角鹿后剩下的。还有,在很多原始的岩画里都画有大角鹿,这也可能是原始人为了交流狩猎经验而画的。这些可以作为古人类猎杀大角鹿的佐证。但是,也有的古生物学家认为,大角鹿的灭绝是因为它的角太大、太重了。可是,大象的牙不是也很大、很重吗?为什么大象没有灭绝呢?大角鹿的角到底有多大?根据化石测量,其角面的宽度约3米。雄性大角鹿的角主要是用来吸引异性、交配前决斗和御敌的。大角鹿的身高可达2.5~3米,能快速奔跑逃离捕食者。它生活在300万~7700年前,在欧亚大陆均有分布,如英国、爱尔兰、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及中国的内蒙古、山西和河北等地。
您听说过星尾兽和雕齿兽吗?它们是哺乳动物,但是看起来很像爬行动物。它们远看很像一种爬行动物——巨型驼背龟,因为它们的背上驮着一个大铁锅似的背壳。但近看这大铁锅似的背壳竟然是由许多大大小小六方形的骨片镶嵌而成的,长在背部角质化的皮上,是一个能够随意活动的“盔甲”,其直径可达2米左右,是它们的“安全保护伞”。它们是植食性哺乳动物,有小象那么大。星尾兽体长约4米,身高约1.5米;雕齿兽体长与星尾兽相差无几,也是4米左右,但它比星尾兽高,最高可达2.5米。星尾兽还有一条长约1米、如狼牙棒似的尾巴,这也是它防御敌人的利器;雕齿兽的尾巴更长些,超过1米,尾巴末端有短而厚的刺,可以有力地鞭击来犯之敌。星尾兽生活在200万~15000年前的美洲;雕齿兽的生存年代比星尾兽晚,为3万~8500年前,它们的分布范围相同。星尾兽和雕齿兽可能是由于其背甲太笨重,难于逃脱古人类的捕杀而灭绝。
大角鹿
星尾兽
雕齿兽
在哺乳动物中,还有一种最丑陋、最阴险、最恶毒的杀手——吸血蝙蝠。吸血蝙蝠和其他蝙蝠一样,是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但它是唯一的以血为食的哺乳类。别看吸血蝙蝠个体很小,最大的也只有30~40克,但它们危害却很大,因为它们以吸血为生。它们成群结队地飞到已经熟睡的人身旁,然后静悄悄地爬到人身体上裸露的部位,用它们那极其锐利的牙齿,轻松地将皮肤划开,然后缩回脑袋观察,在确认人已睡熟,便开始拼命地吸食人体的血液。因为吸血蝙蝠的唾液含有一种特别的、能够防止血液凝固的化学物质--DSPA的酵素,它会促使血液像水一样,被吸血蝙蝠舌下和舌两侧的沟管源源不断地吸走,一直吸到其肚子撑圆才肯罢休。吸血蝙蝠多时,人体内的血会被全部抽干;吸血蝙蝠少时,因DSPA的酵素作用,血会像泉水一样汩汩流出,直至流干。从而造成被害人的神秘惨死。吸血蝙蝠不但吸食人类的血,还吸食其他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血,同时还会传播狂犬病等传染病。万幸的是,吸血蝙蝠不像吃蚊子的蝙蝠那样全世界都有,它们只分布于美洲的中部和南部。不过,吸血蝙蝠也有点小“贡献”,因为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应用它们唾液中的DSPA酵素,去化解人体中的血栓,以挽救脑中风病人垂危的生命。
吸血蝙蝠
在哺乳动物中,不仅有如此令人厌恶的吸血蝙蝠,还有憨厚、善良、美丽、人见人爱的大熊猫。如今的大熊猫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东缘、长江上游海拔2400~3500米山系、东南季风的迎风面地区,这里气候温湿,竹林生长茂盛,能给大熊猫提供丰盛的食物,是它们理想的聚居地,如四川平武、青川、北川和甘肃文县等地。在地质历史时期,大熊猫的栖息地比现今要广得多,分布的高程也要低得多。北起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海拔500~700米的竹林山区均有它们的足迹。古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大熊猫生活地的萎缩和爬高,是由于古人类活动地带的恶性扩张而引起的。如果古人类能像我们今天这样珍爱大熊猫,那该有多好啊!大熊猫的祖先早在300多万年前就出现了,在几十万年前,大熊猫进入极盛期,不过现在它是濒危动物。大熊猫与剑齿象是同时代的生物,在这个可爱的动物群中,剑齿象灭绝了,而大熊猫是幸存者。所以,我们要格外小心地呵护它。
大熊猫
不仅陆地上生活有哺乳动物,海洋中也有,海豚就是其中之一。海豚是最聪明和最可爱的哺乳动物之一,在海洋馆里它们是非常出色的“杂技演员”。有些动物学家认为,海豚在某种程度上能与人沟通。海豚的葬礼比我们人类所有的葬礼都要悲壮,它们严阵以待守卫着同伴的尸体,以防其他海洋食肉动物撕咬吞噬,直至尸体腐烂,才依依不舍地离去。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它们原是陆地生物,经过长期的演化,大约在5000万年前变为了海生动物。海豚分布很广,地球上许多海域均有它们的踪迹。
海豹和海豚一样,也是由陆地上生存的哺乳动物演变而来的,它们大约于2000多万年前由陆地进入海洋生活。海豹主要分布在南极和北极海域,其他海域较少。
海豚
海狮的出现时间比海豹和海豚都晚,它大致出现于1200多万年前。海狮在太平洋北部、美国西北部和加利福尼亚州及其以南,以及澳大利亚西南部的海域均有分布。
海豹
海狮
海牛出现的时间与海豚相当,大约在5000多万年前出现,大致在3400万年前进入了鼎盛期,至500多万年前开始衰退。衰退的原因可能是气候变化,也可能是生存竞争或者其他什么原因。海牛主要分布在美洲和西非近海和入海河口地带。
蓝灰色的蓝鲸,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哺乳动物,也是最大的动物。最大的蓝鲸长33.5米,重195吨,比最大的恐龙震龙还要重65吨(震龙重约130吨),比24头大象还要重(最大的大象重8吨)。所以,蓝鲸是现代海洋中的“恐龙”。蓝鲸大得超出人们的想象,它的舌头上能站立50个人,其心脏大小如小汽车一般,如果它患血栓病,可让小婴儿爬进它的血管替它清理治病。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如此庞然大物,竟以小小的磷虾为食,它能吃饱吗?能!因为蓝鲸吃磷虾是以量取胜,它每天进食的磷虾重达3吨左右。蓝鲸用肺呼吸,群鲸呼吸时,它们喷出的奶白色的雾柱冲高可达12米,蔚为壮观,是蓝色海洋中一道极为亮丽的风景线。蓝鲸是一种很长寿的哺乳动物,大约能活90岁。蓝鲸们会唱歌(发音),但是它们唱歌是为哪般?为了求偶,为了相互告知前方有食物、有敌人,还是向敌人发出警告?为了呼唤家族成员保持相互间的距离,调整前进的速度,还是大家一起高歌前进?至今仍然是个谜。蓝鲸在全球海洋中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分布于南极附近的海域,其次是北极,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较少。我国的黄海、东海和南海也有它们的踪迹。蓝鲸是最濒危的海洋物种,早在196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就宣布禁令禁捕蓝鲸。可是还有极少数国家为了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借科研为名偷猎蓝鲸。这个历经几千万年长期演化而来的海洋“恐龙”值得我们人类共同来保护。
海牛
蓝鲸
海象以其一对如匕首似的长牙而出名,这个“明星”既笨拙又可爱。它们大约出现在2300万年前,然后逐渐兴旺,直至史前还相当繁盛,进入史后时期迅速衰退,至今只有一种幸存,其衰退的原因尚不清楚。其主要分布在北极海域。
海獭是仰泳“明星”,它们常常仰躺在水面上随波漂荡。海獭非常聪明,它们潜入海底寻找食物,当捞到爱吃的海螺、海蛤、海胆和鲍鱼等带壳的食品的同时,还会捡起一块石头,然后马上浮上水面,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面上,将石头掖在其肚皮的皱褶里夹紧,用前肢握住食物,往石头上不断地使劲撞击,当贝壳被撞碎,它们就用舌头舔吃壳里的肉,美餐一顿。现代的海獭生活在北太平洋寒冷的浅海区。可它们不像其他生活在寒冷海域里的哺乳动物那样,皮下有一层厚厚的脂肪层用来防御严寒。那么,它们是怎样御寒呢?原来海獭靠的是超级浓密的毛来御寒,这也说明海獭是由陆生的哺乳动物演化而来的,但它们进入海洋的时间不算太长,大概只有500万年。海獭是一种非常聪明可爱的海生哺乳动物,可惜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它们的踪影了。
海象
海狗和海獭一样,也是由陆生变成海生的哺乳动物,但海狗进入海洋的时间比海獭要早得多,海獭在大约500万年前进入海洋,而海狗早在3000万年前就进入了海洋。海狗只在北太平洋沿岸的岛屿地区才有分布,它们是异常珍稀的物种,我们应该格外地呵护它。但是,在全世界最珍稀的海洋哺乳动物中,最迫切需要呵护的非北极熊莫属了。
海獭
海狗
北极熊比起海狗来,可谓大名鼎鼎、家喻户晓,它是北冰洋的“冰上之星”。可是,北极熊所面临的灭顶之灾,却不一定人人知晓。由于全球变暖,北冰洋的冰层迅速融化,如果北冰洋的冰层有朝一日全部消融,北极熊就成了无家可归的“孩子”,到那时北极熊如何生存呢?所以,为了北极熊、为了我们人类自己,人人都应该关注全球变暖。要不,这个兴于2400万年前、盛于500万~100万年前的哺乳动物——北极熊,将葬送在我们人类的手里!
北极熊
中华白海豚——妈祖鱼
妈祖鱼被称为海上大熊猫。它和鲸鱼一样,不是鱼,而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妈祖鱼的学名是中华白海豚。因为中华白海豚像妈祖那样救过许多险遭海难的渔民,所以被渔民们称为妈祖鱼。妈祖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在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和台湾海域,以福建的九龙江口和广东的珠江口最多,在澳大利亚北部沿海、非洲的印度洋沿岸和东南亚太平洋沿岸也有零星分布。妈祖鱼的存量极少,估计只剩百头左右,我们一定要像保护国宝大熊猫那样,保护这个具有5000万年演化历史的海上大熊猫——妈祖鱼。
哺乳动物时代的生物多样性很高,除了上述哺乳动物以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其他门类生物,如地球最大的蚂蚁——巨蚁、世界上最大的鹤——恐鹤。
巨蚁也是个“短命鬼”,出现于4900万年前,灭绝于4400万年前,它们在地球上只生存了500万年。但是,巨蚁出奇地大,其工蚁长约2厘米,最长的3厘米,而蚁后长达5.5厘米,其翼展开后长达13厘米。巨蚁捉食昆虫,巨蚁化石目前只在德国有所发现。
恐鹤虽然是鹤,但它与鸵鸟差不多大,和鸵鸟一样也不会飞行。鸵鸟身高2.75米,重155千克;恐鹤身高2.5米,重约130千克。恐鹤生活于2700万~15000年前,是肉食型鹤类,主要分布在美洲。
巨蚁
恐鹤
在哺乳动物时代,被子植物异常繁盛,所以古植物学家称它为被子植物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动物界除了哺乳动物极度繁盛以外,比较繁盛的宏观动物还有鱼类、鸟类、软体动物等,微体生物有有孔虫和介形虫等。在哺乳动物时代最伟大的事件是人类的诞生。
⑽ 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大约起源在多少年前
自三叠纪晚期起,哺乳动物便开始登上大自然的历史舞台。距今已有一亿七千万年的历史了。
但由于那时是恐龙等大型爬行动物的天下,哺乳动物十分弱小,在爬行动物的夹缝中艰难生存了1亿多年,直到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才获得了广阔的进化空间,开始了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