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涡虫的什么可以伸出口外捕食水中的小动物
涡虫的体中部稍后处的腹中央有口,连于咽囊,囊内有一肌肉性管状的咽,可伸出体外。
咽与肠相连,肠分3枝,1枝向前,2枝向后。涡虫以蠕虫、甲壳类、昆虫等为食,咽吸住食物后,肠即分泌消化液,使之溶为液状物,再吸入肠内,进行消化。
涡虫大多生活在洁净富氧的海水或淡水中。生活在溪流浅水处的,多隐于石块下面,昼伏夜出。身体柔软,头部具眼点和耳突,体呈树叶形,背腹扁平,腹面密生纤毛,可爬行。
全体淡褐色,长10余毫米。头呈三角形,背侧有1对黑色眼点,两侧各有一耳突,为嗅觉器官。体末端钝尖。
雌雄同体,生殖器官复杂,生殖孔位于口后。生殖时,二涡虫尾端一段腹面相贴在一起,生殖孔相对,互相交换精子。卵在体内受精,数个受精卵和卵黄(营养物质)被生殖囊分泌的粘液形成的膜状卵茧包裹,排出体外,在外界孵化成幼涡虫。
涡虫再生力极强,是一种很好的实验材料。横切为2段或多段,每段均可再生成一完整的涡虫。实质组织是分化新细胞和再生组织的主要来源。再生具有极性。如切为3段,前段再生出后端,后段生头,中段前生头后生后端。
(1)哪些动物的粘液可以捕食扩展阅读:
一、采集手段
涡虫生活在淡水里,常吸附在石块上,不大活动,也不喜欢阳光。它常隐蔽在水底的石块或树叶下面,在水流不急,上游又有丰富有机物的溪水中,很容易找到它。例如,溪流从小村庄绕过,注入池塘再流出不远的下游,翻开溪底的石块或树叶,往往也能找到它。
发现涡虫后,用毛笔将它刷下,落入盛有清水的广口瓶里,再捡几块采集地的小石块,以备回家后放入饲养缸。
如果发现涡虫数量不多,可用食物诱捕。选择新鲜的鱼鳃或动物肝脏作诱饵,用石块将诱饵压在有涡虫生活的溪流中。过几小时后再检查,往往会见到有许多涡虫在诱饵上取食。
二、进化研究
涡虫是首先出现两侧对称、三胚层的动物,扁形动物的出现,是动物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它标志着动物界的演化发展已开始由水生向陆生、由固着或漂浮生活向自由爬行生活过渡,因此在动物的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涡虫的再生能力特别强,因而又是研究细胞分化与去分化分子机理和动物行为及染色体的好材料,一直是动物界热衷探索的研究领域。
❷ 有哪些植物可以捕食昆虫
1、捕蝇草
捕蝇草被誉为是“自然界的肉食植物”,它的叶片就像是扇贝的两个壳,边缘处布满了排列整齐的刺毛,看起来很是锋利,整个外形好似张牙利爪的血盆大口。
2、瓶子草
瓶子草品种很多,叶子形态各异,色彩也丰富多样,种在草坪里看起来非常美,在现代园林中它主要作为一种观叶植物来欣赏,少有人知道它也是食虫植物。
3、猪笼草
猪笼草跟瓶子草长得很像,它俩是一个科属的植物,有很近的亲缘关系,猪笼草的叶子形状更像是一个形似猪笼的小筒子,筒子口散发着吸引虫子的香味,一旦虫子爬入筒口,就会成为猪笼草的筒中餐。
4、彩虹草
是较为少见的腺毛草属食肉植物,和茅膏菜类似,也是依靠腺毛粘液捕虫,其粘力较强,但腺毛不会摆动。彩虹草群栽时,在光线的折射下,会产生如同彩虹般绚丽的光芒。
5、茅膏菜
叶上长着象露珠一样晶莹剔透的腺毛,这就是她们的捕虫器。腺毛能分泌粘液,外形象是挂满了露珠,晶莹剔透,能象粘纸一样把昆虫粘住,并消化吸收。
❸ 用舌头捕捉猎物的动物有那些
变色龙、青蛙、 啄木鸟等,具体为:
1、 青蛙舌头的舌根长在口边的下颌上,舌尖分叉伸向喉部,舌头上还能分泌粘液,当小虫从它的头部飞过时,青蛙即刻把舌头翻出来,把小虫粘住吞食掉,这是青蛙捕食的绝招。
2、啄木鸟的舌头又长又细,上面长着倒刺,它用凿子似的啄凿开树干上的蛀孔,而后把舌头伸进去,将蛀虫一只只钩出来,即使躲在树干深处的蛀虫也休想漏网。
3、 蜗牛的舌头上生着无数细小的牙齿,多的竟达1万余只。蜗牛危害植物幼苗时,只要把舌头在嫩叶上一刮,就把嫩叶刮进嘴里,这样常常把农作物的幼苗给害死了。
/4、蜜蜂的舌头生在口器管状的吻中间。采集花粉时,它只要将那长而纤细的舌头伸进花筒,一伸一缩,花粉就通过吻部进入体内。
/5、最奇特的要数穿山甲的舌头了,它可将长长的舌头伸出体外,分泌出许多蚂蚁爱吃的粘液质,待蚂蚁一旦寻觅到这种粘液时便成群结队地一蜂而上,这时穿山甲突然将舌缩进嘴里,蚂蚁便成了它的美餐。
❹ 水螅的捕食方式
水螅以水生之小动物为食,而刺囊细胞的刺针先受到刺激,刺囊细胞因受到刺激而释出刺囊,刺入猎物体分泌毒液,把食物麻醉。麻醉后的食物再利用触手将食物放入口,然后吞入消化循环腔中,内层细胞进行消化工作,最后体内获得养分。
水螅(学名:Hydra),腔肠动物,身体圆筒形,褐色,口周围有触手,是捕食的工具,体内有一个空腔。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包含有无芽体(Bud)、精巢(Testes),多见于海中,少数种类产于淡水,附着在池沼,水沟中的水草或枯叶上。最常见的有褐水螅(H. fusca),绿水螅(H. viridis)。
(4)哪些动物的粘液可以捕食扩展阅读:
水螅属动物,体长由几毫米至15毫米不等,最长可达3厘米(1.2英寸),但能收缩得极小。呈白色、粉红色、绿色或褐色。螅体呈圆筒状;通常透明,柔软。体壁由两层细胞组成,中隔一薄层(中胶层,由无结构的结缔组织组成)。
体底端称足或基盘,为附着器官,能分泌粘液,当遇到外界或内部刺激时,均可引起基盘的滑动或翻筋斗式运动。有的种类基盘能分泌气泡形成气囊,使水螅自底层悬浮于水面;体另一端为口,食物和残屑均由此进出,内通肠腔,下端封闭。口的周围有5~6条细长的触手。
触手上有成堆的刺细胞。各条触手能单独动作,具有行动、捕食和御敌的功能。外体层可临时形成两种生殖腺,分别产生卵或精子,一般雌雄同体。
❺ 哪些小动物有特殊本领
1.毒蛇有毒——捕杀猎物
毒蛇是美丽的动物。它们的唾液通常从尖牙射出,用来麻痹敌人。人们一般认为毒蛇有毒,然而毒蛇的毒液只能在血液中才能起到相应作用,而饮用毒液则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前提是口腔内没有创口)。
❻ 究竟为什么带有粘液的软体动物都特别怕盐呢
蜗牛,相信你并不陌生,这是一种带有粘液的软体动物。尤其是雨后,我们会在墙上找到它们粘乎乎乎的痕迹,然后再找到移动的蜗牛。通常,它们只能在凉爽的草地或墙下找到。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蜗牛怕盐。其实,带有粘液的软体动物都很怕盐。今天,我们来看看它们为什么怕盐。当它们遇到盐时会融化吗?它的黏液有什么用?
以上就是关于带有粘液的软体动物都特别怕盐的原因。
❼ 什么动物吃蜗牛
蜗牛的天敌有很多,鸡、鸭、鸟、蟾蜍、龟、蛇、刺猬都会以蜗牛作为食物,萤火虫主要以蜗牛为食。一般蜗牛寿命可以活2-3年,最长可达7年,但大部分可能当年就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
蜗牛有一个低圆锥形的壳,受到敌害侵扰时,它的头和足便缩回壳内,并分泌出粘液将壳口封住,看起来好像很安全的样子,但是蜗牛的天敌有很多,大部分可能一出生就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
蜗牛是杂食性动物
蜗牛这种动物多数体积都不是很大,那么蜗牛吃什么呢?蜗牛是杂食性的动物,幼生蜗牛多以腐败的植物为食,而成年的蜗牛则以绿色植物为主要食物。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都是蜗牛比较喜欢的食物,它们还特别的爱吃植物幼芽。
❽ 有粘液的动物有哪些
蚯蚓,蜗牛,树蛙等都会自动分泌粘液。
蜗牛腹足纲的陆生所有种类。一般西方语言中不区分水生的螺类和陆生的蜗牛,汉语中蜗牛只指陆生种类,而广义的蜗牛还包括巨盾蛞蝓。蜗牛是一种包括许多不同科、属的动物。取食植物,产卵于土中或者树上。
蚯蚓(earthworm)是环节动物之一,世界上有蚯蚓3000余种,我国亦有200多种 。全国广泛分布的有环毛蚓、爱胜蚓、异唇蚓、杜拉蚓等品种 。蚯蚓营养丰富,繁殖迅速,食性杂,人工养殖产量高。经济效益好。
树蛙,无尾目树蛙科的1属,体多细长而扁,后肢长,吸盘大,指、趾间有发达的蹼,可以用其在空中滑翔,骨骼方面的主要特征与蛙科同。椎体参差型或前凹型;指、趾末端膨大成明显的吸盘,吸盘腹面边缘有边缘沟,吸盘的背面一般无横凹痕,腹面呈肉垫状。
蜗牛喜欢钻入疏松的腐殖土中栖息、产卵、调节体内湿度和吸取部分养料,时间可长达12小时之久。杂食性和偏食性并存。喜潮湿怕水淹。在潮湿的夜间,并投入湿漉的食料,蜗牛的食欲活跃。但水淹可使蜗牛窒息。自食生存性。
小蜗牛一孵出,就会爬动和取食,不要母体照顾。当受到敌害侵扰时,它的头和足便缩回壳内,并分泌出粘液将壳口封住;当外壳损害致残时,它能分泌出某些物质修复肉体和外壳。具有很强的忍耐性。
蜗牛具有惊人的生存能力,对冷、热、饥饿、干旱有很强的忍耐性。喜恒温养殖。温度恒定在25~28℃之间,生长发育和繁殖旺盛。蜗牛在爬行时,还会在地上留下一行粘液,这是它体内分泌出的一种液体,即使走在刀刃上也不会有危险。
喜恒温养殖。温度恒定在25~28℃之间,生长发育和繁殖旺盛。蜗牛在爬行时,还会在地上留下一行粘液,这是它体内分泌出的一种液体,即使走在刀刃上也不会有危险。
❾ 什么动物吐粘液
壁虎啊 蛇啊 蜘蛛 变色龙 都会吐
❿ 大海里软体动物,身体较小,有壳,还会吐很多黏液,退潮后可以见到,可以吃的,是什么啊
那位兄弟说的象鼻蚌倒是符合不少楼主的描述特征,解释也很详尽,但是不符合“身体较小”这一点,还有黏液也不大符合。个人认为是“泥螺”,我们这也叫“软螺”,具体如下:
体呈长方形,头盘大而肥厚,外套膜不发达。侧足发达,遮盖贝壳两侧之一部分。贝壳呈卵圆形,幼体的贝壳薄而脆,成体较坚硬、白色,表面似雕刻有螺旋状环纹,内面光滑,有黄褐色外皮。无螺塔和脐、无厣。 泥螺壳薄而脆,成贝体长40mm左右,宽约12~15mm,在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泥螺是潮间带底栖动物,生活在中低潮区泥沙质或泥质的滩涂上,退潮后在滩涂表面爬行,在阴雨或天气较冷时,潜于泥沙表层1~3cm处,不易被人发现,日出后又爬出觅食,以底栖藻类、有机碎屑、无脊椎动物的卵、幼体和小型甲壳类等为食。 泥螺在我国沿海都有出产,是典型的潮间带底栖匍匐动物,多栖息在中底潮带,泥沙或沙泥的滩涂上,在风浪小、潮流缓慢的海湾中尤其密集,以东海和黄海产量最多。 泥螺行动缓慢,它用头盘掘起泥沙与身体分泌的粘液混合,包被在身体表面,酷似一塔凸起的泥沙,起着拟态保护作用。生活中对温度和盐度的变化适应力强,易生长。 它适应性较强,在1.5℃的严冬和33℃的炎夏都能生存,但最适生长水温为15~30℃,如水温超过33℃,48小时内,成活率只有60%。 泥螺雌雄异体,但异体受精。性成熟时,常可见到雌雄螺在滩涂上交尾,产下一圆形胶质膜包被的透明卵群,每群有一胶质柄固着在海滩上。密密麻麻的卵群,随潮涨落在水中波动,煞是壮观。受精卵在水温25—28℃时,4 天即可完成胚胎发育,温度低发育速度相应减慢。在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段浮游生活期,后变态成幼螺营底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