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动物世界 > 徽派动物有哪些

徽派动物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8-17 11:23:55

A. 徽派建筑特点 主要元素

徽州古建筑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受到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下,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在造型、功能、装饰、自成一格的关系多方面的融合。“徽派建筑”是传统民居最鲜明的风格,体现了山区的特点,风水意向和惠州区域的审美倾向。“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青砖门盖、石雕窗、柱木柱与建筑融为一体,使建筑像诗一样精致,是徽式民居的特色。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徽派建筑”有何特点。

一、徽派建筑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尊重自然山水大环境。古徽州对村落选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风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虑,往往都是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交通顺畅,建筑融汇于山水之间。

2.富于美感的外观整体性。群房一体,独具一格的马头墙,采用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面和马头高低进退错落有致,青山﹑绿水白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质朴中透着清秀。

3.较灵活的多进院落式布局。建筑平面布局的单元是以天井为中心围合的院落,按功能﹑规模﹑地形灵活布置富有韵律感。

4.精美的细部装饰。徽文化中“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砖雕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是徽派建筑一大特色。

二、中国徽派建筑的“八大”元素:

1.马头墙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

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

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做官”这一理想的追求。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的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而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2.围合式院落、庭院

庭院是千百年来中国建筑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以房屋围合的形制中,装载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这种内向封闭而又温馨舒适的院落空间,曾经滋养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性情和性格,以致成为最为普遍的传统生活方式。在使用上,院落空间几乎包容了家居的全部生活内容。院落式民居吸引人的是隐藏在建筑形式后面的人文精神。

围合,不仅仅指的是物理的保护,而是建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东西,围合形成独立完整的局部空间而感受到安全感与归宿感。围合也必然形成大间距,既保证了居民私密空间的距离,同时又扫除了因安全而附加的封闭感觉,促成空气流通,营造了良好的局部气候条件。围合力弱的空间,人处于这样的环境。

3.朱红色大门、镂空花窗

单纯的高会给人压抑的感受,故而在围墙上又常镂空雕刻花窗,图案往往是喜鹊登梅,喻寒尽春来的喜讯,既是在家妻儿的向往,又是对在外家人的祝福。窗雕图案多采用谐音与暗喻方式,如雕佛手、寿桃暗指“福禄寿全”,如在雕的花瓶里再雕上月季花图案则指“四季平安”,如瓶中插的是如意则是“四季如意”,如雕马和猴者,则谐“马上封侯”之音,蝙蝠倒挂意指“福到”,还有很多抽象的各种龙图案,龙象征王权,刻龙是指望家族仕途通达,不敢刻太明显是以区分百姓与皇家之别吧!有一许氏民宅的窗棂上雕的“八仙图”,八仙图并无八个人物出现,却表现的是八位神仙的法器,用借物喻人的手法暗示八仙,是所谓的“暗八仙”。这些图案不仅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还具有采光通风、防尘、分割空间的功能。极力再创虚与实的对比。

朱红色,又称中国红,是红色颜色之一,介乎红色和橙色之间,是一种不透明的朱砂制成的颜色,因为宫殿装修的主色调使用的是金黄色和朱红色,因此朱红色表示高贵与权威,朱红色的大门象征着庄重。

4.石雕、木雕、砖雕

石雕、砖雕、木雕是古徽州建筑的“三雕”。徽州木雕、石雕、砖雕艺术善于处理原材料本色,既能溶化在建筑物整体之中,又能像水墨画一样,清新淡雅,特别是木雕艺术,更为古色古香的建筑锦上添花。

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用于装饰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构件和墙面。粉墙上饰以砖雕、石雕花窗,或放长条石桌、石凳,点缀小品,使建筑、山水、花木融为一体,庭院小,颇得园林之趣,体现了建筑的有机功能,但石雕、砖雕囿于材质坚硬,并未见有精妙之处;常见徽州木雕把不同类别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如人物、花鸟、山水、八宝博古、几何形等共处一个画面上,主次分明,各起各的作用,显得民间风味浓郁,装饰性强。

不论砖雕、石雕还是木雕,虽然是住宅和附属在建筑物上的部件,如门罩中的砖雕,天井四周山水、花鸟题材的石雕,或是窗扇下栏板,屋檐下檐条、雀替,楼层栏板上带有主题性的木雕,但它们统统都是一幅独立的画,一件完整独立的艺术品。

5.坡屋顶

在中国,坡屋顶几乎是传统建筑的代名词,在传统建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的坡屋顶造型设计,会使宫殿、庙宇等宫殿建筑产生雄浑、挺拔、高崇、飞动和飘逸的独特韵律,也会使民居建筑产生亲切、自然和温馨的感觉。

坡屋顶有许多优点,比如节能,夏天聚热于顶部,冬天又不感觉室内冷。因为热气是往上跑的,坡顶可以聚热气于两坡交叉位;风也是往上跑的,因为风会通过低处的窗往上坡顶窗聚合(其实是和户外的风流聚合),这样室内通风也会比较好;不积水,防水性能好。

6.飞檐

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它是中国古代建筑在檐部上的一种特殊处理和创造,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的屋顶转角处。飞檐是其屋檐上翘,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是中国建筑上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我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飞檐设计构图巧妙,造型优美的屋顶给人们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飞翘的屋檐上往往雕刻避邪祈福灵兽,似麒麟,像飞鹤,有人喜欢灵兽,有人喜欢祥云,或是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代表着临水而居的亲水文化。

7.四合院

四合院建筑的规划布局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形成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符合人的心理、保持传统文化和邻里融洽关系的居住环境。

四合院采用的是老北京四合院建筑风格,强调居住空间的私密性,中国的住宅建筑大部分都是内院式住宅,但南北方有差异。南方许多地区的四合院,其四面的房屋多为楼房,而且在庭院的四个拐角处房屋相连,东南西北四面的房屋并不独立存在,在楼房合围下,南方住宅庭院一般较小,被称为“天井”;而北方的四合院院落宽绰舒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连接,方便起居。

八、青砖、黛瓦或粉墙

“粉墙黛瓦”即雪白的墙壁,青黑的瓦,用来描写房屋的。建筑色彩上,江南民居青砖、粉墙、黛瓦,形成质朴、淡雅的风格,屋盖是青瓦,外墙用砖砌,屋顶、屋檐、空斗墙、观音兜山脊或马头墙,形成高低错落的形体节奏和粉墙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筑群体风貌。

江南水乡民居总的面貌是:平房楼房相掺,山墙各式各样,形成小巷和水巷驳岸上那种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景观,建筑造型轻巧简洁,虚实有致,色彩淡雅,因地制宜,临河贴水,空间轮廓柔和而富有美感,因此,常被人称之为“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

“徽派建筑”是晚期成熟的一种古建流派,因而其技术特点和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庙宇、牌坊和园林建筑材料。作为设计和实施者,“徽州帮”在江南民间工匠组发挥了风格的形成的重要作用。”徽派建筑”如今依然充满活力,而新的建筑群在大江大河的南北方可见。作为一种传统的建筑风格,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的徽式建筑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B. 徽派建筑马头墙的作用和寓意是什么

1、马头墙的作用
从建筑功能来看,马头墙具有防雷、防风和防火的作用。“马头”高昂,特别是头尖部位与现代建筑中避雷针原理相似。雷毁马头,主体建筑则完好无损。风大会掀翻瓦块,而马头墙有了挡风的功能。至于防火,道理也很简单,火苗难以越过马头墙殃及旁边的房屋,因此马头墙也叫风火墙。
2、马头墙的寓意
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而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将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寓意就在于此。
看到这些马头墙,人们常常会为徽派建筑设计师们那种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而惊叹。徽派民居中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使人视觉上产生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与兴旺发达。

C. 安徽徽派文化有什么特点,是怎么划分的

作为中国的文化,徽派文化在其中极具地域文化特点。它物质和非物质两种文化组合而成。物质文化包括:徽州的地理历史、建筑、徽商、人物、文书、文献等等,非物质文化包括:制度类、思想学术类、科学技术类、传统工艺类以及乡风民俗类等等。具有这么多优质的文化特点,徽派文化也形成了一种文化品牌。

徽州文化具有深厚的内涵,祖祖辈辈一代代用他们的智慧和心血筑造着灿烂和辉煌的文化。徽文化是一个文化品牌和文化精神。徽州文化向世界表现中华民族顽强努力、拼搏向上的精神。

D. 谁知道徽州古建筑中柱子上面有些雕着像小狗一样的东西是什么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

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

楼主所说的是木雕的一种,是狮子,在中国古代狮子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神兽,可以避邪纳吉,避邪纳吉,彰显权贵,还有一种就是艺术装饰的效果。

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E. 黄山资料

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黄山区境内(景区由市直辖),东经118°1',北纬30°1',南北长约40公 黄山
里,东西宽约30公里,山脉面积120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约160.6平方公里。年均降雨量2348.2毫米,年均气温8℃,夏季最高气温27℃,冬季最低气温-2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1982年评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1985年入选全国十大风景名胜,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为国内第二例文化自然双遗产,2004年2月以第一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黄山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三大世界桂冠的旅游胜地!2006年被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07年5月评为首批5A级旅游景点,2007年11月获建设部主办“最受群众喜爱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和“最佳资源保护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荣誉称号,2008年3月,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黄山风景区联合设立了目前全球唯一的“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黄山)观测站”,2010年3月,黄山以排名第一荣获 “风景名胜区数字化示范基地”称号。
地质地貌
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黄山群峰林立,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8米,与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天都峰(天都峰海拔1810米,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一起,雄居在景区中心,周围还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叠翠,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有节奏旋律的、波澜壮阔、气势磅横、令人叹为观止的立体画面。
黄山景观(一)(20张)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 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全山有岭30处、岩22处、洞7处、关2处。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岩石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密集,多是垂直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黄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苦竹溪、逍遥溪为冰川移动创蚀而成的“U”形谷;眉毛峰、鲫鱼背等处是两条“V”形谷和刨蚀蚀残留的刃脊;天都峰顶是三面冰斗刨蚀遗留下来的角峰;百丈泉、人字瀑为冰川谷和冰川支谷相汇成的冰川悬谷;逍遥溪到汤口、乌泥关、黄狮垱等河床阶地中,分布着冰川搬运堆积的冰碛石;传为轩辕黄帝炼丹用的“丹井”、“药臼”,也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
编辑本段形成历史
从距今约8亿年的震旦纪开始,海水绕过晋宁运动中形成的江南古陆,从东南方 黄山的险峻地貌
向进入黄山地区,黄山一带被淹没在海水之下。 在距今5.7-4.4亿年的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壳处于裂解的高潮时期,导致了海平面的最大上升,在长达1.3亿年的时期里,黄山地区基本稳定,但仍是一片汪洋。 到距今约4.1亿年的志留纪末期,地壳活动加剧,晚加里东运动使黄山地区上升而成为陆地,海水全部退去,这是黄山地区在地质历史上首次露出海面。在经历了5000万年的相对稳定后,到了石炭纪,柳江运动又引海水卷土重来,黄山地区又重新沉入海平面以下。地质专家曾在黄山脚下谭家桥等地发现三叶虫化石,证明黄山地区4亿年前确为海洋(古扬子海)。 在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划时代的印支运动使地壳隆起而成为陆地,海水退出安徽境内,最终结束了黄山地区漫长的海侵历史和海相沉积,从而进入了陆相地史发展的新阶段。进入侏罗纪以后,影响遍及我国的燕山运动,以强烈频繁的活动,不断地改造、雕塑着黄山地壳的地貌。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北部的太平花岗闪长岩体,就是晚侏罗纪岩浆侵入的产物。到早白垩纪时,晚燕山运动又一次震撼江南大地,深藏于地壳下部炙热的岩浆,沿着印支运动时形成的褶皱带,从黄山这块比较薄弱和断裂发育的地壳内乘虚上升,侵入到距地表约数千米的古老地层中。随着温度和压力的改变,这些岩浆由边部向中央慢慢地冷却凝结而成黄山花岗岩体的胚胎,这便是距今约1.25亿年时期形成的“地下黄山”。在黄山花岗岩体侵入地壳形成之际,也就是黄山山体雏形孕育铸就之时,在经历了一次次的脉动上侵定位和结晶固结之后,黄山岩体的雏形终于形成。黄山岩体,是同源岩浆在地球涨缩中,多次脉动侵入形成的复式花岗岩。早期和主体期侵入的岩体,分布在边缘和外围,颗粒较粗;补充期和末期侵入的岩体,分布在内圈和中央,颗粒较细。黄山岩体呈中高外低明显的套叠式分布特征。 在深部地壳不断被熔成岩浆,并被挤压而向中央上侵的过程中,
黄山景观(二)(20张)黄山山体也被自行拔高,但此时的黄山花岗岩体仍然埋藏在地下,上面还覆盖着数千米的沉积盖层。在经历了多次的间歇抬升之后,覆盖在岩体上的巨厚盖层不断地被风化剥蚀。到了距今五六千万年前的第三纪喜玛拉雅运动早期,这些沉积盖层随着山体的抬升而逐渐被剥蚀殆尽,黄山终于露出了地表,形成了莲花峰、光明顶和天都峰等花岗岩山峰,但当时尚无今日如此巍峨伟丽的风姿。在第三纪和第四纪期间,喜玛拉雅山运动使地壳普遍抬升,隆起扩大,黄山也相应不断升起,同时经受剥蚀,逐渐形成了高逾千米、翘首云天的花岗岩峰林。 在第四纪时期,黄山曾先后发生了三次冰期,冰川的搬运、刨蚀和侵蚀作用,在花岗岩体上留下了很多冰川遗迹,形成了遍布黄山的冰川地貌景观。再加上出露地表以后,受到大自然千百万年的天然雕凿,终于形成了今天这样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自然奇观。
编辑本段四季风光
春(3~5月)观百花[1]竞开,松枝吐翠,山鸟飞歌;夏(6~8月)观松、云雾及避暑休闲;秋(9~11月)观青松、苍石、红枫、黄菊等等自然景色;冬(12~2月)观冰雪之花及雾凇。
编辑本段自驾景区
黄山市近日向游客新推出10个自驾游景区,这10个景区串联着“世界遗产精品游、休闲养生游、徽文化乡村体验游、摄影创作采风游、奇山秀水游”多条自驾游线路,可适合观光自驾游、休闲自驾游和乡村自驾游等不同的自驾游客需求。 黄山市推出的“十大自驾游景区”分别是翡翠谷、牯牛降、塔川木坑竹海、龙池湾、芙蓉谷、石潭、搁船尖、白际、丰乐湖、三溪大峡谷。
推荐游玩路线
6小时朋友游览线路1[2] 游览时间:6小时 适合人群:朋友 到达方式:公交,自驾车 途中景点:黄山南大门 > 温泉景区 > 半山寺 > 新道口 > 钵盂峰 > 天都峰 > 耕云峰 6小时朋友游览线路2 游览时间:6小时 适合人群:朋友 到达方式:公交,自驾车 途中景点:北海景区 > 松谷景区 > 芙蓉峰 > 芙蓉谷 > 黄山北大门
编辑本段名字由来
黄山“霞海”
[3]黄山原名黟山。古代别名岗山。唐天宝六载(747),唐玄宗根据轩辕黄帝在这里采药炼丹得道升天的传说,改其名为黄山。 相传,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最初见到黄山时,便被它秀丽的风景所倾倒。这儿的山峰很高很高,高出云头,这儿的山谷很陡很深,深到海底。白云象绸子一样,绕着山峰飘来荡去,恰是人间仙境。黄帝带着术士容成子和仙人浮丘到这里游玩,他们感到这里有仙气,是炼神丹妙药的好地方,就住在山上炼起丹来。他们先在一座山上炼,后来又在温泉附近的山涧里炼,他们在溪水里的一块石头上,炼呀,磨呀,研呀,竟把这块石头磨出了个洞,像一口小小的石上井。最后,轩辕黄帝和容成子浮丘公终于把神丹练出来了,据说炼出的神丹如果吃下去,人就可以长生不老。他们吞了仙丹后,果真长生不老,就像现在的轩辕峰、容成峰、浮丘峰,不都是永远站在云端里吗?上面还长着四季常青的不老松。当年炼丹的那座山峰,现在叫做炼丹峰,当年炼丹的那块石头上的小洞,现在叫丹井。
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徽派文化底蕴丰富,内涵深广,是中国三大区域文化(藏学、敦煌学、徽学)之一,涵盖了哲、经、史、医、科、艺诸多领域。 岩寺文峰塔
古代徽州历来有“山深不偏远,地少士商多”之说。每当中原战乱之秋,这里就成了卧虎藏龙之地,它既是乱世的世外桃源,又是治世的人才宝库,因此历史上各种人才应运而生。例如,活字印刷术创始人毕升,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明清三朝元老、军机大臣许国,富可敌国的大盐商鲍漱芳,着名戏剧家汪道昆,医学家汪昂,徽墨、歙砚高手李廷,新安画派的创立者渐江,哲学家戴震,理财家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中国人),近代教育家、学者有陶行知、胡适,还有工程技术专家詹天佑、郑复光,孙中山元帅府秘书长、近代法学家徐谦等,都是徽州人。 同时,由徽商兴盛而形成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盆景、徽墨歙砚、徽派建筑、徽雕、徽刻、徽剧、徽菜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流派。 直至今日,黄山大地上仍遍布古桥、古塔、古亭阁、古宗祠、古牌坊,犹如一座天然的历史大博物馆。
编辑本段民风习俗
丧葬风俗
由于荆楚文化的传承和影响,黄山形成一种较特殊的古俗今习、巫风宗教兼容并蓄的丧葬习俗。其传统丧事过程一船是: 1、烧冤钱在老人刚刚断气,子孙下跪哭泣送终之后,便烧落气纸钱。而且要记准老人断气的时辰,以后的一系列活动都要以此为准。 2、买水由本家族中较有威望的人组织人员打清水锣、烧纸钱,孝子贤孙跪拜相随。 3、抹尸将“买”来的水,投入檀木香,烧至温热,请巫师或巫婆(依死者性别而定)用三尺新白布蘸水为死者抹身,对死者表达思念之情。
茶道文化习俗
黄山人一年中,饮茶不断,但比较集中成习的有“朝茶”、“午茶”、“夜茶”。早晨洗漱完毕,一杯香茶,细品满饮,清新的空气与香茶的芬芳沁人心脾,这是健身妙道。有“朝可不食,不可不饮”之说。所以朝茶讲究细品。午饭之后,浓茶一杯,消食健胃。喝午茶与朝茶不同,它讲究的是浓。
编辑本段气候生态
气候
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同时由于北坡和南坡受阳光的辐射差大,局部地形对其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的气候特点,接近于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四季平均温度差仅20℃左右。夏季最高气温27℃,冬季最低气温-22℃,年均气温7.8℃,夏季平均温度为25℃,冬季平均温度为0℃以上。年平均降雨日数183天,多集中于4-6月,山上全年降水量为2395mm。西南风、西北风频率较大,年平均降雪日数49天。
生态
黄山自然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系统稳定平衡,植物垂直分带明显,群落完整,还保存有高山沼泽和高山草甸各一处,是绿色植物荟萃之地,森林覆盖率为56%,植被覆盖率达83%。黄山野生植物有1452种,黄山上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有水杉,二类保护的有银杏等4种,三类保护的8种,有石斛等10个物种属濒临灭绝的物种,6种为中国特有种,黄山特有2种,首次在黄山发现或以黄山命名的植物有28种,尤以名茶“黄山毛峰”、名药“黄山灵芝”驰名中外。 黄山动物种类300多种,有梅花鹿、黑麂、毛冠鹿、苏门羚、长尾雉等14种中国国家级保护的野生动物。 夏日黄山赏生态
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 云豹、金钱豹、黑麂、梅花鹿、白颈长尾雉、白鹳。 其中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 兽类:黄山短尾猴、黄山猕猴、穿山甲、豺、黑熊、大灵猫、小灵猫、獐、苏门羚。 鸟类:鸳鸯、白鹇、勺鸡、鸢、赤腹鹰、雀鹰、普通狂、毛脚狂、鸟雕、红隼。 两栖类:娃娃鱼。 珍禽类:棕噪鹛、红嘴相思鸟、夜鹰、三宝鸟、白胸翡翠、燕子、画眉、黄腰柳莺、暗绿乡眼鸟。 植物: 黄山市具有优越自然条件,蕴孕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全市自然分布着七百多种树木,加上引种培育的树种,共有1000多种之多。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约有1000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树种有香果树,红楠,花榈木,红椿;省定保护木种有金钱松,南方铁彬,三尖杉,银杏,掌楸,黄山木兰,樟树,天目木姜子、连香权、领春木、天女花、青钱杉和中华猕猴桃等15种;还有黄山松、华东黄杉、红豆杉、光皮桦和青檀等树种、都很名贵,属于优良建筑用材的树种,约有一百余种,主要为杉、松、檫、樟、楠、楮、栲等。杉木多分布在休宁流口和溪口,松树多分布于祁门、黟县和黄山区,毛竹主要分布在休宁、黄山区和祁门,其它杂木主要分布在牯牛降和清凉峰,以及祁门、黟县、歙县和黄山区。全市森林覆盖率为73%,木材蓄积量为2400万立方米,毛竹约5000万根,年产茶叶2.5万吨左右,是华东木材的重要产地和着名的茶叶产区。 动物: 高山密林、崇山峻岭中活跃的飞禽走兽二百多种,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珍贵鸟兽有20多种,溪河塘坝中的鱼类有120多个品种,其中包括金丝猴、大灵猫、熊、蕲蛇、短尾猴、猕猴、香狸、獐、白颈长尾鸡、八音鸟、相思鸟等。
dongwu(2张)矿产: 黄山市地下埋藏着多种矿物,大量的石灰岩、花岗岩、瓷土、石英岩,蛇纹石和石煤等建筑材料,金、铜、钼、钨、锑、铍、铅、铌、钽、铀等有色金属矿和稀有金属矿物,还有膨润土、砩石、硫、重晶石、水晶、等非金属矿产资源。 茶叶: 黄山市所辖三区四县是闻名中外的茶叶之乡,近年恢复、开发的新老名茶有30多个品种,其中祁红、屯绿多次荣膺国际金、银奖;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顶谷大方均在中国十大极品名茶之列;黄山银钩、祁红工夫茶等四个品种,被选为国家外交名茶。歙县年产茶叶1万多吨,在全国各县名列前茅。 香菇: 有平菇、厚菇、花菇之分,以野生花菇为上品。香菇肉厚味鲜,营养丰富,是食物中的珍品。香菇有多种特殊功效,民间常用来辅助治疗小儿天花、麻疹及解毒、降血压。 石耳: 黄山之“山珍”,形状与木耳相似,稍大,既可佐食,亦可药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石耳性甘平无毒,能明目益精。”煨肉或炖鸡,鲜美可口。 笋衣、笋干: 烧肉、炖鸡、炖鸭的好配料,鲜嫩味美,可增进食欲。 蕨菜: 是黄山市有名的山菜,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蕨菜是一种野生植物,生长在山区草坡、林间空地和林缘地带,当其嫩叶还处于卷曲未展时,采摘下来,可作鲜食,也可盐腌,还可干制。黄山蕨菜营养丰富,并具有多种药用功效。 徽州贡菊: 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既可泡茶饮用,也可配药,具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清凉解毒的功效,可治伤风感冒、疔疮肿毒、血压偏高及动脉硬化等症。徽州贡菊,原产于歙县金竹岭一带,民间传说是宋代徽商从浙江德清县作为观赏艺菊引发的。以后发现药用价值,这一带农户广为种植,金竹岭由此闻名远近。清光绪年间成为贡品。 黄山猕猴桃 黄山猕猴桃在民间又称作“杨桃”,境内山区均产,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黄山风景区。品种多达20多个,多数长在阴湿的山林中,悬挂在岩石与树上,吸取空气中的水分。黄山气候阴凉,多云雾,所以这里的猕猴桃汁多而甜,果香味重,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维生素的含量特别高,被誉为“水果之王”。 歙县金桔: 柑桔中的一个独特品种,桔形小于黄岩蜜桔,大小同四川红桔相似,颜色呈金黄色或金红色。歙县金桔比红桔甜,因香气足,素有“一树金桔十里香”之称。歙县街口、溪口、正口等乡镇出产的“三口金桔”是歙县金桔的后起之秀。 黟县香榧: 主要产地在黄山西南群峰中的泗溪。这里的香榧分为两种:一种是个头大,一头尖的;另一种是个头小而圆的,被称为“和尚榧”。“和尚榧”壳薄,榧衣易脱落,果仁香酥可口,还可以切成片,这种榧的果仁历史上曾作为贡品。。。吃香榧有讲究,每颗香榧上有两只“眼睛”,吃时无需用嘴咬开果壳,只要用拇指和食指按着“眼睛”一捺,硬壳便开裂。
编辑本段人文景观
寺庙亭台
黄山自古闻名,许多文人前来游历并留下名诗吟诵。另外还有寺庙亭台,为黄山增色。方圆250公里,自古为道教名山,山中以道教命名的名胜有朱砂峰、炼丹峰、天都峰、轩辕峰、仙人峰、丹井、试剑石、蒲团松、仙人晒靴石、仙女绣花石、望仙台、炼丹台、炼丹源、神仙洞等等,山南部朱砂峰下的慈光阁和山北部叠障峰下的松谷庵均为道教庙宇。 在黄山南部朱砂峰下的慈光阁,明嘉靖年间,玄阳道士居此。明万历年间曾盛极一时。原址尚存部分楼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建为宾馆。1965年董必武笔书“慈光阁”。海拔1340米的半山寺在黄山南部的老人峰与朱砂峰间,原寺已圮,1957年重修,有刘伯承所题匾额。上下山游人多在此憩息,观赏风光。另外还有玉屏楼、云谷寺、松谷庵、翠微寺等。
仗鼓舞
流行于休宁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阳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又名“得胜鼓”。传说是为了纪念唐代大将张巡、许远抗击安禄山叛军得胜,而击鼓欢庆。此舞由数十人表演,击鼓者打扮成武士,短打紧身,十字披红,颈挎仗鼓(扁圆形皮鼓),右手紧握短而粗的鼓槌,左手持健铃,随着行进步伐击鼓面或敲鼓边。另有十数人手持檀木夹板,边行进边击拍,发出清脆的响声。队列前面有一对大红灯笼,一人持纛,上书“得胜鼓”三字,后随一队蜈蚣旗幡,整个场面威武雄壮,令人振奋。
叠罗汉
流行于歙县叶村的一种民间游艺。表演时演员下穿红彩裤,上身赤膊光膀,面部绘有脸谱。演员均为男性,表演浑朴粗犷。演出前举行祭台仪式,焚纸烧香、罗汉扫堂,然后从演员相继登台或在广场上表演。演员不说不唱,在大鼓敲击的简单节奏下,分别表演童子拜观音、斜角旗、仙人桥、石猴出山、六柱牌坊、凉心水阁、水帘洞、刘海戏金蟾等造型。表演时先易后难,特别是水帘洞中演员的筋斗及六柱牌坊20余位演员叠成的六层造型,最为精彩。
跳钟馗
一种民间舞蹈,又称“嬉钟馗”,流行于今徽州区岩寺镇、歙县朱家村一带。据说明万历年间就有此习俗。每年端午节,这些地区都要“嬉钟馗”,以求驱邪降福,保佑村民平安。古时“嬉钟馗”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后来发展到由人扮演钟馗,在村中巡游嬉耍。近年来,歙县郑村镇的堨田村,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这项活动,煞是热闹。
抬阁
抬阁流行于休宁、屯溪的一种民间游艺,又称“抬角”。抬阁共分上、中、下三层,将俊俏儿童装扮成一出出故事造型,安置在三层抬阁上,底盘由四至八名彪形大汉抬着。抬阁的四周用纸扎成龙、凤、鹤、祥云、水花等彩灯,巡游时彩灯内点燃蜡烛,映照着服装鲜艳的儿童,远远望去,酷似天仙下凡。抬阁上的人物不唱不做,但配上鼓乐开路、锣钹断后,热闹非凡。今屯溪隆阜还经常组织抬阁队上街,近年创作了《戴震还乡》,以纪念一代宗师。
目莲戏
徽州一古老剧种,流传于黄山市各地及邻县,尤其盛行于祁门、石台一带。该戏剧本《目莲救母劝善戏文》,为明代祁门人郑之珍编撰而成,分上、中、下三卷(100折),故事主要写傅相之妻刘青提,亵渎神明,被打入地狱,其子傅罗卜救母心切,遍历地狱十殿,终于母子团圆,旧时每逢夏历闰月之年,徽州民间多演此戏,以求驱邪避灾。

F. 徽派风格是什么是怎么来的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州村落的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规则进行,山水环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山水意境,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受传统风水“水为财源”观念的影响,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徽式宅第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徽派"三雕"以歙县、黟县、婺源县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明代雕刻粗矿、古朴,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借助于线条造型,而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清代雕刻细腻蘩复,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谢,树本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玲现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
砖雕 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它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徽州砖雕的用料与制作极为考究。歙县博物馆藏有一块灶神庙砖雕,见方仅尺的砖面上,雕刻着头戴金盔,身披甲胄、手握钢锏的圆雕菩萨,据考证这块精巧绝伦的砖雕花费了1200个匠工,堪称徽州砖雕艺术的经典作品。
石雕 在徽州城乡布很广,类别亦多,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享誉甚高。徽州石雕题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与砖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至于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见。在雕刻风格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没有清代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
徽州山区盛产木材,建筑物绝大多数都是砖木石结构,尤以使用木料特多,成了木雕艺人发挥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徽州木雕用于旧时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遍及城乡,其分布之广在全国屈指可数。宅院内的屏风、窗楹、栏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风采,几乎是无村不有。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徽州木雕是根据建筑物体的部件需要与可能,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表现手法。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规模,雕风拙朴粗扩,以平面淡浮雕手法为主。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炫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木雕艺术也逐流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

与徽派动物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6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