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血液细胞学分析标本采集中应注意的问题
临床血液细胞学分析标本采集中应注意的问题
研究表明,检验前阶段占检验全程的 57.3 %,此阶段是整个质控中最易忽视却非常重要的环节。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临床血液细胞学分析标本采集中应注意的问题,欢迎阅读。
一、从一例医疗纠纷看实验室和临床加强沟通的重要性
一天医院通知检验科领导到医务科一趟,说有病人把检验科告了,要求赔偿。情况是这样的,某矿务局一领导到我院体检,根据血常规化 验结果全血细胞减少被怀疑再障,据此到血液科做了骨穿检查,结果报告一切正常!这是怎么回事呢?病人不相信就到门诊重新做了 一次血常规化验,结果正常!这下病人不干了。前后往返几趟,耽误事儿不说,这精神上的压力如何让人能够接受?那么问题出在哪 里呢?我们和领导去了以后一看化验单上的直方图就明白了。原来是血凝了,而我们实验室也未把关,体检科和血液科也没有详细询 问病情和做必要的体检就让病人去做了骨穿,最终导致了纠纷的发生。责任很明确我们只好赔礼道歉,赔偿诊疗费用和路费,取得了 病人的谅解。
启示
1、假如实验室把关严格一点,及时发现标本凝固,复检措施严格一些,这种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 的。其实从中反应了我们的工作态度至少是不负责任的。医疗工作中的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错误的发生。
2、临床检验多由医生申请而进行,但检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有些是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不了解和熟悉的,需要我们检验人员去宣传和解释。我们曾做过一个 调查,对目前早已普及的血液细胞分析仪报告单上除 WBC 、 RBC 、 Hb 、 BPC 四相基本数据外的其他指标和警示信号,临床医师能够正确全面了解的不足 20 %。不 了解这些项目就谈不上正确选择和利用,思维和认识仍停留在原来对血常规的水平上,使这些项目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负担。全面的 质量控制不能单靠检验科,因为有些因素是我们所不能掌握和控制的,如临床用药情况,病人的生理病理状态等。只有让全体医护人员都重视才能完成。我们的 体会是有条件的可以安排医护人员到检验科轮转,熟悉检验流程,使实验室和临床能够正常的沟通。
二、临床常见标本不合格原因及对策
据统计血液细胞分析仪标本不合格在临床约占 4.54 %。标本不合格导致的直接危害是:标本不合格-报 告错误-误导医生诊断-延误最佳治疗时间-病人投诉-医疗纠纷。常见原因如下:
1、抽血方法错误,抽血不顺利,技术不过关
对策:
a、尽可能静脉采血,必要时可用末梢血,如婴幼儿、大面积烧伤病人及某些需经常采血的病例 如白血病、肿瘤放化疗病人等,并注明血液类型,以便对比观察。
b、禁止便输液便采血,特别是避免 从输液的同侧。
2、抗凝剂错误,混匀不充分或比例不当
这种情况比较常见。目前多用 EDTA2K ,正确浓度为 1.5mg/ml 血。通常将其配成 15g/L ,每管加 0.1ml ,相当于 1.5mg ,可抗凝 1ml 血。 100 ℃干烤不影响抗凝能力。
因抗凝剂比例不当可导致两种情况: a. 抗凝剂过剩:达 2.5mg/ml 血时,可致血细胞肿胀,影响计数和分类。 b. 抗凝剂不足:可致血液凝固或出现微血块,阻塞管道,计数 错误。建议选择真空抗凝管。因为有明显的颜色标志,方便选用,还可有效避免因注射器推注导致的标本溶血。
3、疾病因素
a、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 1 )血小板聚集:
因有些疾病可致血液处于高粘状态使血小板易于聚集。统计发生率顺序为:糖尿病>肾病>血液病>心血管疾病。凝集 的血小板体积较大,且不被溶血剂溶解,从而导致假性的白细胞增加,血小板减低。对此类疾病要注意观察直方图(在白细胞直方图与 Y 轴可见一个高的截距,提 示在 35fl 左右由干扰,血小板直方图也不正常),以判断标本采集是否满意。有时这种情况还可能因 EDTA 抗凝剂的诱导使血小板聚集导致假性血小板减少 (EDTA PTCP ) , 这种情况多见于肿瘤、心脏病、肝病患者。我们体会这种情况在用末梢血稀释标本较常见。和真正的血小板减低症鉴别方法为:在 EDTAPTCP 时 MPV 值正 常。采集标本后应至少在 15 分钟后进行测定。虽然这种情况较少见,但有时血小板减少对临床似乎更有价值。此时要注意观察涂片,查看有无血小板聚集。也可 以换用枸橼酸盐抗凝剂采血。必要时复查。
( 2 )小红细胞及破碎红细胞:
临床常见严重的缺铁贫和溶贫时可对血小板计数造成干扰。对于前者在较好的仪器可通 过浮动界标、拟合曲线等技术得以校正(这一点也是购置仪器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后者可通过观察直方图进行判断。
b、对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 1 )红细胞不溶解:某些新生儿、肝病患者红细胞膜脂类异常或由于低色素性贫血以及红细胞内含由大量的 sHb 、 HbCO 等原因可有低抗溶血剂的作用,使红细胞溶解不全,致白细胞假性增加,直方图异常。此时可加大溶血剂量,或人工计 数。
( 2 )冷球蛋白血症:在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系统增值性疾病、转移瘤、自身免疫病、感染等疾病的患者血中含有 冷球蛋白,在骨髓瘤、白血病、妊娠、血栓、糖尿病等患者血中含有冷纤维蛋白,均可使血中的不定形物质凝集,导致白细胞计数增 高,直方图异常。此时可将标本置 37 ℃预热后立即检测。
c、对红细胞系统的影响:
( 1 )冷凝集综合症:可使红细胞在室温下凝集,在病毒性或支原体性肺炎、 肝硬化、雷诺氏病、疟疾等患者常见。
( 2 )白细胞计数显着增高:慢粒及一些急性白血病时大量的 白细胞可使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假性增高。
( 3 )高脂血症:可使血红蛋白假性增高,进而使 MCH 、 MCHC 异常。
4、抽血及编号错误
a、我们在病房每年都发现数例采错血的情况,未发现的也可能存在。有时甚至很细心也可能出错。如有 一次到口腔科采血时,病人有事出去了,而陪护在病床上坐着,喊病人的名字他竟然也答应,说让他 抽血竟也没有拒绝。后来医生打电话说怀疑结果不对,原来病人血小板一直减少,为何突然正常了? 重新到病房抽血才发现根本不是一个人。想起来后果可怕。
b、通常大医院都是由病房护士抽好血后把标本和化验单卷在一起送到实验室,然后重新抖开编号。这中间既可能污染、弄破化验单,又极可能编错号。一旦发生就往往导致至少两个以上病人结果失真。
c、门诊采血也偶有发生错误的。值得重视的是冒名顶替的情况。目前社会上造假情况很多,临床造假报 告的用途更是五花八门。其中 “ 善意 ” 者往往涉及费用报销问题。而恶意者则出于其它目的,甚至欺 诈。我们要高度警惕。建议建立采血查验证件制度,以防恶意冒名者。对自带标本要在检验报告上加 盖 “ 自带标本 ” 字样加以注明。
5、标本溶血
导致标本溶血的常见原因:注射器采血时穿刺不顺、从血肿处采血、用力将血推入试管、混匀时用力过 大或产生气泡、穿刺处酒精未干即开始采血、止血带捆扎时间过长或让病人反复攥拳以使血管明显 等。
建议:
( 1 )已发生溶血的标本不能使用。因为 严重的溶血可使 Hct 减低, Hb 相对增加, MCV 正 常而 MCH 、 MCHC 增高。可导致错误诊断。此时 要通知临床并建议重新采血,如不能重新采 血,应在检验报告中注明 “ 标本溶血 ” 以及可能对 结果的影响。
( 2 )为避免溶血应规范采血步 骤,改正易造成溶血的不良习惯。
( 3 )推荐使 用真空采血系统。
三、采血时的接诊艺术
我们常说医院工作要以病人为中心。实际上现在病人的要求越 来越多元化了,很多时候你的技术好,但是服务不到位同样不 能被患者认同。曾有人动情的描述过医疗机构的标志: 4 棵红心 托起白十字。白色代表病人的苍白无力,显示了在身心上的痛 苦和无助。 4 颗红心代表医务人员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 心。有一 点为大家所共识,那就是要在人性化服务上作文章。检验人员 和患者接触交流的主要环节是在标本采集阶段。此时还应注意 接诊艺术,把我们的服务做得更好,同时也可让病人在融洽的 气氛中保持最佳的生理状态。
正确的血液采集方法
采集步骤:
查看检验单,询问病史,查对检验单上病人姓 名、性别、年龄等项目与病人是否吻合,耐心 检查需要空腹血检验项目要询问病人是否 8 小时 以内没有能量摄入,询问病人在检验前是否有 足够的休息;需要增添项目时先与出具检验申 请单的医生联系请患者准备。( “ 请将左手衣袖挽起,手伸直平放,拳头握紧。 ” )对孩子应多哄劝,避免剧烈躁动、哭 闹。对于紧张或有晕血史的`病人要进行安慰( “ 您可以侧过身去,不看很快会好 ” )。
采血器材准备:选择相应的真空采血管;并记录采集时间。
选择穿刺血管:扎好压脉带,观察血管走向,选择穿刺点,松开压脉带(压脉带压迫时间不能超过 1 分 钟),正在输液的病人绝对不可同侧采血,更不可以利用原有的输液针头采血。
消毒:以穿刺点为圆心,用蘸有碘伏的棉签由 内到外螺旋型涂抹,消毒范围为直径大约 3 厘 米,注意消毒过的地方不能重复涂抹,在涂抹 的过程中棉签必须也要同时旋转。
采样及混匀:等待碘伏干了以后(必须等到干了以 后,否则达不到消毒效果),再次扎好压脉带,将针 头平面朝上与手臂成 15 °穿刺,最好一针见血。拔出 采血管后立即进行颠倒 8 次混匀。在抽学时要询问病人 感受(如有无心慌,头晕等情况),当出现异常时如:· 病人出汗、面色苍白、晕倒时立即拔出针并急救 · 操作失败,取得病人谅解,再次进行操作( “ 对不 起,由于 …… 的原因需要再取一次血,请原谅 ” )。采样尽量在 1 分钟内完成。
止血:采血结束后,解开压脉带,退针后请病 人 “ 手指压住棉球,手伸直抬高于心脏,保持两分钟 ” (如果是有出血倾向患者如紫癜, ITP , 血液病等要压迫 5 ~ 10 分钟直到无血渗出)。
标本前处理:将采血管与相应的检验单裹好, 分类,尽快送检。
检验项目所对应的采血管:
1. 血糖及糖耐量试验 黄头管
2. 生化检验 绿头管
3.PT 、 APTT 、 FIB 、凝血因子 蓝头管
4. 血常规 紫头管
5. 血沉 黑头管
6. 血清学试验 红头管
采血时的接诊艺术
1、当采血失败需再次操作时要真诚的说 “ 对不 起,由于 …… 的原因需再抽一次,请原谅! ” 以 取得病人的配合。
2、因各级医院条件不同,切不可当着病人的面 说别家医院化验不准,特别是对下级医院更要 尊重和理解,以免对下级医院造成伤害和误解。
3、要尊重病人的隐私。当核对病人时不可当众问 “ 你得的是××病吗? ” 特别是面对肿瘤和传染病患者时 更要慎言。如有报道某护士到病房抽血时无意间告诉实习学生说 “ 这个病人得的是艾滋病,抽血时要 小心点 ”,病人并不知自己的病情,当听到后经受不了打击跳楼自杀。
执业《医师法》第 22 条第 32 项规定: “ 医生应当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 ,不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就 是违法,就可能砸医院的牌子和声誉。有时在体贴和尊重病人这个问题上我们缺少的不是高昂的设备。有时无意间 对患者精神上的伤害往往比肉体上的更严重和持久。我们必须以人格为基石,服务意思中必须于公众日趋高涨的维 权意识相适应。用我们的真情和爱心为患者服务 , “ 让病人满意而归 ” 不再是一句空话。
4、对弱势群体如农村和低收入者更要耐心解 释,热情相待。一则笑话:医生让一位疑得了 糖尿病的老大爷到化验室 验 尿,病人问: “ 咽 ( 验 ) 尿干啥哩? ” 工作人员解释说就是看看尿里 有没有糖。结果等了老半天病人才回来,慢腾 腾的说: “ 大夫,我咽了一大口尿,里面没有 糖! ” 幸亏没有让病人验粪便!
四、采血过程的安全问题
1、采血意外的预防:
据报道某年冬天某县医院一护士给患儿抽血后忘记解止带 , 导致患儿上肢坏死截 肢的恶性事故。人命关天,警钟常鸣。我们日常工作中要树立 “ 医疗无小事 ” 的观念,尽心、尽职、尽 责,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 及时发现问题,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如当婴幼儿因恐惧哭闹时,可用语言转移注意力,并一定要注意患儿口中有无糖和瓜子等异物,以防吸 入气管造成窒息;抽血前不要反复抽拉针芯防治污染针头,动作不可太猛以防把针头崩出去伤人;采 完血后嘱病人压好棉球并抬高胳膊高于心脏防治血肿,对有出血倾向者要延长压迫时间,直到无渗血 为止。
2、采血时感染的预防:
采血时对工作人员威胁最大的是被污染的针头意外刺伤。据调查大部分临床医护人员都 有此经历。研究报告医务人员通过污染 HIV 、 HBV 、 HCV 针头刺破皮肤被感染的风险分别为 0.30.5 %、 240 %、 3 10 %。据报道我国正处于艾滋病高发期,目前发病率居亚洲第二,世界的 14 位,其实我省情况更为严重。说 “ 艾滋 病就在身边 ” 并不夸张。
实验室人员无疑是意外刺伤发生的高危人群 , 其实发生意外 “ 暴露 ” 后所造成的诸如焦虑、绝望、恐惧等心 理伤害更严重。故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方面要学习有关院内感染防治知识,思想上重视,工作 中落实,把每一次的操作对象都当作具潜在生物感染的危险,切不可麻痹大意。每一次静脉抽血后严 禁用手直接去针头或回套针套,并及时按要求存放和销毁。
3. 晕血症问题:
临床常见个别病人抽血时突然晕倒的情况,多半是由 “ 晕血症 ” (又称血液恐怖症)引起。病人大多从小怕见血,有 时听到、看到血既刻晕倒。是一种特殊处境中的精神障碍。此症和怕见蛇、毛毛虫的 “ 物体恐怖 ” ,以及怕见陌生人、怕见异性的 “ 交际 恐怖 ” 同属恐怖症,于胆小无必然联系。和晕车、晕船也不同,和恐高症相似,是心理问题。除了不能见血外与常人无异。此症轻者见 血就感到恐怖、恶心,重者会失去知觉。与此类患者要防止病人摔伤。但此症并非不治之症,经 “ 脱敏 ” (即在心理医生指导下反复、逐 步的由弱到强的见血)即可治愈。
;2. 犬猫血液样品的采集应注意哪些事项
犬猫血样采一主要注意的是不要让他把血液打发现,另外去学院的时候不要让他过于活动运动。
3. 如何采集污畜和畜产品样品
(1)选择样品:检验污畜的样品主要是水疱皮(液)、食道咽部刮取物、血液样品等,也可检验动物的组织、脏器、分泌物、排泄物等;检验畜产品的样品来自肉制品、奶制品和皮革制品等。
(2)样品采集运送原则:口蹄疫病料的采集运送必须做到及时、准确、新鲜和安全,实验室诊断是否顺利与收到的样品质量密切相关。样品采集运送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采样及时:特别是发病动物,样品采集的时间性很强,以水疱期采样为最佳,如溃烂结痂,则难以采到有效样品。
采样准确:根据检验目的采集相应样品,也可扩大采集相关样品作为诊断佐证或参考。在采集病原诊断样品时,首选典型病变部位样品,如水疱皮、水疱液;其次选择含毒量较高的其他部位样品,如脊髓、淋巴结等。
取样洁净:按无菌要求操作,采样用具均须灭菌处理。不能做到无菌操作的,取样部位要冲洗干净,但不能用消毒剂处理。采集的样品应加适当抗生素。
足量采样:采集样品的数量要满足检验的需要,并留有必要的复检备份。对出入境和国内调运的活畜及畜产品的采样数量,应依据OIE《国际兽医疾病诊断和免疫手册(1996)》所指定的采样数量与概率原则进行采集。对疑似病例的采样量一定要满足实验室诊断的要求,血清样品每份不少于2毫升,水疱皮、组织样品每份至少1克。
安全防护:采样过程中,必须做好对采样人员和对所采样品的安全防护。起码要戴口罩,防渗漏手套,胶靴,必要时要穿防护衣。
保持样品新鲜:根据样品的性状可做暂时冷藏或冷冻处理。样品在数小时内能送达实验室者,可只作冷藏处理。超过数小时者,应冻结处理。
密封:采集的样品必须放置于专门的容器中,经妥善包装后密封冷藏运送。装载样品的容器可选择玻璃或塑料材质的,可以是瓶式、管式或袋式。容器必须完整无损易于密封,密封要完好,既保证含毒液体和气溶胶不漏散毒,又要做到外部液体和气体(特别是干冰形成的CO2)渗入容器灭活病毒。容器应在采样前冲洗干净以干热或高压灭菌。每个样品容器的装样量不可过多,尤其是液态样品不可超过容量的80%,如果选用塑料袋,则应用两层袋,用封口机分口,防止液体漏出或水污染样品。装样品的容器应贴上标签,标签要防止因冻结而脱落,标签应标识清楚采集时间、地点、动物种来源、序号、样品名称等,并附上发病、死亡等相关流行病学资料,一并送达实验室。
快速安全送达:样品必须尽快送达实验室检测。供血清学检验的冷藏样品,必须在24小时内送到实验室;供病原学检验的冷藏样品,须在数小时内送达实验室;经冻结的样品若24小时内不能送达实验室,则需要在运送过程中保持样品处于冻结状态。妥善安放各样品瓶(袋),防止碰撞,保持平稳运输。用飞机运送时,样品应放在增压仓内,以防压力改变,样品受损。必须预先通知样品要送达的实验室,以保证该实验室能接受这些样品并尽快展开检测工作。
检验单位:FMD病毒的分离鉴定必须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或政府指定的有专门防护设施的实验室中进行。因此,样品检验单位必须是有资质条件的实验室。
(3)样品的采集。
水疱材料的采集:水疱液,用消毒过的注射器从未破溃水疱中吸出水疱液,水疱液应清亮透明,装入灭菌瓶中(可加入适量的抗生素,如青霉素1000IU/ml,链霉素1000μg/ml),加盖后用胶带封口,贴上标签,冷藏保存;水疱皮则选采新鲜、成熟、未破裂或刚破不久的水疱皮。牛样应采取舌表面的水疱皮,在水疱尚未破溃或刚破溃时采集,在采不到舌面水疱皮的情况下,可采取蹄叉及蹄冠部的水疱皮;猪样应采取蹄叉部、蹄冠部或鼻镜部的水疱皮,不要采取蹄踵部角质化表皮;羊的水疱材料较难采集,水疱通常小而分散,需要仔细寻找。采取水疱皮时应尽量保持无菌,用消毒剪子剪下水疱皮后,置入无菌小瓶中,加入由等量甘油和0.04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pH7.2~7.6)配制成的运输液中,可加入适量抗生素。加盖及用胶带封口,贴上标签,-20℃下保存。
食道/咽部刮取的黏膜样品:主要用于查明牛、羊等反刍动物感染口蹄疫及持续带毒状况。被检动物预先禁食12h(可饮水),防止采样时反刍胃内容物污染O/P液。采样用特制的食道探杯(Probang Cup),在使用前先用0.2%柠檬酸或2%氢氧化钠溶液浸泡消毒,再用清水冲洗后使用。采样前应预备容量为25ml的样品瓶,每个样品瓶预先加8~10ml样品保存液(细胞培养维持液或0.04mol/L PB,pH7.4)。贴上防水标签,用防水笔写明样品的名称、编号、采集地点、动物种类、时间等,采到的样品应立即放入有冰块的冷藏箱内保存。
血液样品的采集:包括血清、血细胞及血液中其他内含物,通常用于检测动物的抗体及免疫细胞,用于评价动物的免疫与感染状况。血清,无菌采取动物血液10~15毫升,分离血清(每头动物不少于2毫升),分装入两个灭菌的小瓶里。加盖、封口并贴上标签,编号,置于4℃保存或冻结保存,但不能反复冻融,否则抗体效价下降。全血样品,在无菌的条件下采血,采取的血样尽快同抗凝剂混匀,样品在送至实验室前应于4℃保存。
奶样的采集:可作为例行监测手段,通过检测奶样可以了解泌乳动物的口蹄疫感染与免疫状况。先将乳房、乳头作清洗消毒后,用手挤取乳汁,初挤出的乳汁弃去,无菌收集后挤的乳汁。装入小瓶中,可加适量抗生素。加盖、封口并贴上标签。
其他样品:包括唾液、鼻分泌液、组织样品、生殖道样品、皮毛样品、粪便、尿液等。
(4)填写送检样品说明:①送检单位名称、所在地区,送样人姓名、身份,联系电话、传真、邮编、地址;②疑似疾病;③送检样品的名称、动物种来源、组织器官,采集时间、地点、编号、数量;④样品处理、保存情况;⑤检验目的、检验内容;⑥病畜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及初诊情况;⑦牧场饲养状况、生产状况、免疫状况、疫病历史资料;⑧首发病例和继发病例出现时间、动物种、数量、传递关系、造成的损失、处理方式等情况;⑨动物移动情况,本地饲养还是来自外地,来自何时,何处。
4. 血标本采集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楼主,你好~~
1 标本容器的选择不当
不同的检验标本需要不同的检验容器。采样所用的容器是否恰当是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之一。常见的使用容器不当有以下情况:血清标本使用有抗凝剂的试管;全血标本使用干燥试管;血培养标本使用未经消毒的,密封不严的培养瓶或不按无菌技术操作造成容器污染而导致杂菌生长,培养失败。这些都是由于标本容器使用不当人为造成的错误。因此,根据不同的检验目的选择标本容器,必须按要求进行采集和使用。同时抽取几项检验血标本时,一般注入容器的顺序为:血培养瓶,抗凝管,干燥试管。动作应迅速准确。
2 采血的时机不当
血液中的很多成分易受饮食影响。血标本做生化检验,应在病人空腹时采取。但某些病例的空腹血也可使检验结果受到影响。常见原因是:取血前一天晚上病人大量饮酒或半夜加餐,均会使空腹血待测指标发生变化。取血前使用药物也会影响检验结果,在临床上常常遇到病人血糖浓度很低,可病人一般情况良好,调查发现病人输入大量维生素c,使血糖测定结果偏低;做细菌培养,在使用抗生素之后留取标本,会使培养阳性率降低。因此护士要根据检验内容,事先通知病人,向病人交代清楚有关的注意事项,严格掌握标本采集的适宜时机。
3 采血部位不当
临床上有个别护士贪图方便,直接从输液的针头上接上注射器抽血,或静脉点滴时从同一血管近心端采血标本,使检验标本含有大量新输入的液体;血气分析标本取静脉血送检;这些都会使检验结果与病人病情不符,因此对输液输血病人,采集血标本时应在对侧肢体采取。血气分析标本应采取动脉血。
4 采血量不当
取血时要根据不同的检验目的,选择不同的抗凝剂试管。不同的抗凝剂试管,要求的采血量不同,要注意抗凝剂与血液要有一定比例,不能过多过少,并将血液与抗凝剂轻轻摇匀。血抗凝剂过多,易造成血液稀释,结果偏低,样品渗透压改变,细胞形态发生改变。抗凝剂过少或与血液未混匀,均可出现血液凝固或出现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块,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往往给临床医生带来假象,延误了诊断和治疗。
5 采血的方法不当
采集血标本所用方法可直接造成血液成分的变化,如抽血前止血带在病人臂上缚的时间过长或过紧,都会造成血液成分的变化。对于一些采血困难,缚止血带过长的病人,可以在针头刺入静脉后的短时间内放松止血带,等待数分钟再抽血。气体,易挥发物质,ph值等测定时,可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如:注射器中事先装有灭菌的抗凝剂,取血后立即将注射器针头斜面刺入橡皮塞中,尽量避免血液空气接触而影响血液成分含量或其ph值。血气标本采动脉血时最好是血液自动流入注射器内。另外,采血方法不当常可导致标本溶血而影响和干扰检测项目。红细胞内液的某些化学成分与血清浓度不同,红细胞内液浓度高时,溶血导致血浆中浓度增高,反之可产生不同的稀释作用。通常标本发生溶血的原因:注射器、针头及容器含水分;采血部位用酒精消毒后,酒精未完全挥发;反复皮下穿刺,甚至刺破血管;抽血速度过快,产生血泡并将泡沫注入容器;振荡血液时过于剧烈;两次抽血注入同一试管内等。因此,取血时最好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部位皮肤消毒后应等皮肤干燥后再抽血,抽血后取下针头,将血液顺管壁缓慢注入试管内,避免将泡沫或用力将血液急速推入容器造成溶血。
6 病人和标本不符
望阅读愉快~~O(∩_∩)O~~
满意就请及时采纳我吧!如有问题请继续追问哦!
5. 采集血培养标本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1、最佳采血时间:尽可能在抗菌药物使用前,尽可能在寒颤和发热初起前30分钟-1小时为好。采血的环境应相对洁净。
2、静脉穿刺消毒:严格按照皮肤消毒步骤操作(建议使用洗必泰)。
血液培养必须特别强调严格消毒,避免皮肤表面或环境细菌造成污染。
3、培养瓶的消毒:弃去瓶顶塑料帽,用75%乙醇棉球消毒瓶顶橡皮塞,待干60秒。
4、采得的血首先应注入需氧瓶,然后再注入厌氧培养瓶,有利于更好地分离出真菌、绿脓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5、采血装置和最小采血量:
成人: 10ml/瓶。
新生儿:1~3ml/瓶。
6、常规血培养应该包括至少一个需氧培养瓶和一个厌氧培养瓶,称为“1套血培养”。
7、采集后的转运应≤2 小时,常温转运,禁止冰箱保存。
8、采集频次:应该24小时采3套,以提高阳性率。
6. 昆虫标本的采集应注意些什么
(1)采集时间
由于昆虫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很不一致,一年发生多少代,一代有多长时间,何时开始出现,何时停止活动等等,各类昆虫很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种昆虫,在不同地区或不同环境中也有所不同,所以采集昆虫的时间就很难一致,应该因虫而定和因地制宜。然而同学们采集昆虫,主要是掌握采集方法,认识一般种类,可依据一般昆虫的活动情况进行采集活动。
①季节:由于昆虫总是直接或间接与植物发生关系,所以可以说,一年中植物生长的季节,也就是采集昆虫的时间。一年中,就一般昆虫的活动情况来说,我国北方地区,每年4月就可以采到一些昆虫,6~8月为盛期,最易于采集,10月以后则渐少,所以一年中约有1/2时间适宜一般采集;我国华南亚热带地区终年可以采集。
②时间:采集时间要根据各种昆虫生活规律而定。一天中采集最好时间,一般为上午10时到下午3时,这段时间是昆虫最活跃的时间,遇到的昆虫最多,宜用网捕捉。不过要注意有许多昆虫到黄昏才开始活动,它们当中有的种类成群飞翔,适于网捕。另外,夜间活动的昆虫种类比黄昏活动的还要多,用灯光诱集,能捕到很多种类。
(2)采集环境
昆虫分布非常广泛,到处可以采集,各类昆虫往往各有其喜好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就容易采到这类昆虫,在另一种环境下则可采到另一类昆虫。所以在采集昆虫前,一定要熟悉昆虫的生活环境、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然后去采集。昆虫一般栖息的环境,大致有以下8个方面。
①水中:水中生活的昆虫主要为鞘翅目和半翅目两类,它们生活史的各个时期都在水中,只是成虫由于趋光性的驱使,偶尔在夜间飞到陆上。另外,蜻蜓目、蜉蝣目、翅目等目的幼虫生活在水中。水生昆虫有的潜水生活,有的漂浮水面,池沼湖泊中多水草的地方是采集水生昆虫的理想环境。对于流水环境,要特别注意水边和水底的石块上,常有许多昆虫附着或在石块下隐藏。
②地面和土中:昆虫纲中绝大多数的目,都有在地面和土中生活的种类,所以这种环境极其广泛。采集时,要特别注意砖头、石块下面,尤其是比较潮湿的地方,常隐藏着各种昆虫,是采集的好场所。许多昆虫深入土中,或在地下作巢。等翅目的白蚁和膜翅目的蚁、蜂,都是土中昆虫的主要种类。蚁巢的洞口围有一圈土粒,白蚁巢则高出地面形如坟头,蝉的若虫有的在地面作成泥筒,虎甲幼虫则在地下穿直洞等,这些都可以作为采集的线索。
③植物上:昆虫大多直接以植物为食,或以植物上的其他昆虫为食,所以植物和昆虫的关系最密切,是采集昆虫的最好环境之一。植物体上有不少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昆虫。例如枝干枯萎常常是由于甲虫幼虫正在蠹食为害;枯心白穗可能里面有钻心虫、黄潜蝇或茎蜂等昆虫;卷叶缀叶表示其中有虫,常常是鳞翅目幼虫或象鼻虫等;枝叶上有蜜或生霉,说明枝叶上有大批蚜虫、介壳虫、木虱等昆虫寄生。
虫粪满地证明树上有昆虫,由粪的形状,可以大约知道是哪类昆虫。例如,天蛾幼虫不易发现,但根据地面上它的新鲜粪粒,垂直往上观察,就会发现它的所在位置;叶片变色或有斑点,常常是蚜虫、木虱、网蝽、蓟马一些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取食的结果,翻看这种叶片背面,必能发现同翅目、半翅目以及缨翅目的昆虫;叶片被咬成缺刻,是咀嚼式口器昆虫取食的结果,在这种叶片上,常可采到鳞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的成虫、若虫或幼虫;潜叶和作虫瘿都是昆虫为害所致,潜叶昆虫包括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和膜翅目等4个目的许多种类,致瘿昆虫除去上述4个目外,还有半翅目、同翅目、缨翅目等3个目;果实、种子被蛀食,主要是食心虫为害的结果等等。
④动物上:寄生在动物体上的昆虫也不少,除去虱目和食毛目全部寄生于动物体外,蚤目的成虫、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等目的少数种类也寄生在动物体上,无论家禽、家畜、野鸟、野兽的体表,都可能有这些昆虫寄生。另外,还有一些蝇类幼虫寄生于兽类体内或皮下等处。
⑤昆虫上:昆虫本身也有许多昆虫寄生,如很多寄生蜂寄生在鳞翅目幼虫体内。采集鳞翅目幼虫或卵进行饲养,常可得到各类寄生性昆虫。
⑥垃圾和腐物中:很多昆虫是腐食性的,在垃圾和腐物中常有许多甲虫和蝇类集聚。
⑦灯光下:各目昆虫除去原尾目、双尾目、虱目、食毛目、蚤目等不具趋光性以外,其他各目几乎都具有趋光性。因此夜晚采集时最好的环境是在灯光下捕捉。
⑧室内:室内也有许多昆虫栖息,粮仓、冬季温室、都是采集昆虫的好地方。
7. 采集动物血液测血清指标应注意哪些事项
采集血液以后需要室温凝固血液(大约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后离心,转速不能太高,大约3000rpm 30min,离心过后,上层稍微黄色液体即为血清,最好尽快检测相关项目,如果要过一段时间检测,最好放于-80度冰箱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