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冬至与冬至有关的动物
1、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
2、与冬至有关的动物:狗或者羊。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每到冬至各地吃羊肉,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温补羊肉被视为冬天进补佳选。对于老百姓来说,吃羊肉是冬季进补御寒的主要方法之一。中、医上讲究“四季五补”,其中冬季“滋补”是时宜进补方法。冬至吃羊肉是为御寒滋补。
(1)四时八节和哪个动物有关扩展阅读:
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中国称之为冬至日,在匈牙利,马扎尔人称之为卡拉琼日(Карачун)。这个节日在哈萨克斯坦被称之为纳尔图甘日(Нартуған)。
卡拉琼日被认为是最古老的欧亚文化习俗之一。这一天白昼时间最短,日影时间最长,卡拉琼日过后白昼开始变长,日影缩短,这一段时期将一直持续至3月的纳乌鲁兹节。
㈡ 冬至将至时如飞写的是什么动物
冬至将至时如飞写的是燕子。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2)四时八节和哪个动物有关扩展阅读
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2或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同时也是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在北极圈以北,这一天太阳整日都位于地平线之下,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夜范围最广的一天。
㈢ 冬至打一动物
狗。是因为冬至吃狗肉。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我国北方地区在这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冬至吃狗肉禁忌
狗肉的热性比较大、滋补性非常的强,阴虚火旺体质的人吃多了非常容易上火。出现鼻子出血、咽喉疼痛等一些症状。高血压患者同样要少吃一些狗肉,容易促使血压升高甚至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当然还会有中风后遗症、严重心脏病、胃炎、溃疡病、肺结核等疾病患者也不适合食用狗肉。
吃狗肉时不要喝绿茶,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会和狗肉中的蛋白质发生反应,生成鞣酸蛋白质,会让人消化不良或者是便秘。吃狗肉的时候也不要吃醋,醋有收敛的作用,不利于人们进食狗肉后舒发体内的阳气。吃狗肉时最好不要喝酒,容易引发高血压。
㈣ 俗语中的四时八节指的是什么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民俗盛行的四时八节,指上元节、花朝节、清明节、立夏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
四时八节,汉语成语,拼音是sì shí bā jié,意思是泛指一年中的各个节气。出自《短歌行赠四兄》、《意林》卷一引《隋巢子》。
(4)四时八节和哪个动物有关扩展阅读
八节中,上元节吃元宵和玩龙灯,端午节吃糯米粽,中元节烧纸钱祭祖宗,家家做米糍,中秋节赏月吃月饼。
较具地方特色的是: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家家户户备有较丰盛的酒筵,要吃“汤圆”,富有团圆之意。晚上有观灯的习俗,有龙灯、扛灯、兔子灯等几十种,县内农村还有打甑盖的习俗,晚上由各村年轻人组成的甑盖队,到头年结婚的新妇家,敲锣打鼓,一人手提甑盖,口唱祝词,热闹一番,完后由主家端出酒菜黄糍犒劳甑盖队员。
阴历二月十五日的花朝节,农村妇女围坐吃擂茶,互相庆贺节日。县内南部农村还有烧花灯的习俗,凡是头年结婚的新妇,由娘家和内亲送来麒麟灯与观音送子灯,在花朝节当天晚上烧去麒麟灯。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秋季景色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8日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而秋季又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
㈤ 农桑旧事:附四,老风俗(上)
一、四时八节风俗概要
关中沣河流域的乡民,近年逐渐取消许多古会。总听现在的人说,过会过节礼来礼往没多大意思。其实很有意思。如果仅从礼品角度看待,未免庸俗。
自来民间流传的时节古会,都是远古时代祭祀仪式的积淀。而远古人类的祭祀文化,都与农桑和生存有关。
远古蒙昧时期的农耕文明,科技空白。古人认为:收成的好坏,取决于天神的意志。如果狩猎无望,就指望粮食渡命。而关系种植和收成的农桑活动,均与时令节气有关。
因此,相应诞生与农桑活动密切相关的祭祀和祈祷仪式;多于时令节气之日举行。久而久之,即演化为过节过会的各种风俗。 杜甫有诗句:
四时八节还拘礼,
女拜弟妻男拜弟。
四时八节,原意泛指二十四节气;民间口语泛指全年的各个节日和各种集会。世界各国各民族,就数中国华夏民族的节日和集会最多。节日集会的发源和兴起,是远古祭祀仪式的积淀与流变。
祭祀,是蒙昧时期的人类,向苍天和神灵进行勾通的方式之一,也是古老文明最为重要的体现形式;从而演变为各种节日和集会。
同时,民间也会产生有关节日集会的许多传说,下面就从正月说起。
二、春节与元宵
过年的八卦,起源于两个神兽大战:夕是凶兽,常于腊月间祸害人类;而年是吉兽,奉天帝之命,终于在腊月三十的那天傍晚,把凶夕除掉。故曰:年除夕。
当晚人民群众鸣竹庆贺,张灯结彩;敬神祭祖,彻夜难眠;故有守年夜及春晚模型。翌日敲锣打鼓,奔走相告;故有春节。
接着不停走亲访友,传递喜讯。一打听才知道:吉年原是奉天帝之命,除掉凶夕。故兴致不减,继续打灯笼、放烟花、起社火;吹吹打打,络绎不绝。闹了半个月,吃碗元宵才算消停。故有正月十五闹元宵。
古来传说,多是人为精致的扯淡。 而从祭祀和时令的角度解说方可通顺。正月是阴历的元月,元是初始之意。元月即是全年的第一个月,时令多在立春前后。
但远古中国历法,是以太阴运行规则为主要条件推算,而以太阳运行规则为辅;故称阴历。加之度量器材粗糙,难免不甚精确;故又以闰月弥补差失。
所以,正月初一过年,又并不全在立春之际;某年竟相差很多时日。但古人认为:历法与时令之间的差失,可能是天神故意所为,其中应该暗示什么信息。
而现代天文学证明: 什么信息也没有暗示,而是古代历法演算的时令差异为农业生产带来损失。蒙昧的古人,又不大明白,总以为是苍天对人类的惩罚。所以,有了祈祷和祭祀。
最初,立春之后的第一月,即正月初一,就开始举行祭祀和祈祷仪式,盼望今年能有好的收成。久而久之,即演变为春节盛典;各个时代又赋予各种牛人的传说。
同理: 正月十五,是每年立春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日,自然少不了祭祀和祈祷。故有元宵节。元为初始,宵为夜晚。
远古人类,很看重黑夜中月亮的功用,认为月亮是上天神灵赐予人间的光明。所以,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祭祀和祈祷,也称上元节;祭祷内容:祭天官。除了上元之外,还有中元和下元。
下面,以上述古代蒙昧文明祭祀和祈祷的思路,详细解说全年各个节日。其中牵扯的日子,都是中国阴历之说。
三、春节与春天的聚会风俗
春节和元宵节,各地风俗基本相当。过年间正月初五之前,下司衙门拜上司衙门:女儿拜娘家,女婿拜丈人家,外甥拜舅家。
正月初五过后,逐渐反过来,关中人称:回拜;舅家回拜外甥,丈人家回拜女婿,娘家回拜女儿。回拜之礼,上司衙门向下司衙门送灯笼,关中人称:拧灯或送灯。
回拜附带的送灯,意思大约是: 我向你指条光明的道路。最初起源,应该是指上苍向人类虔诚祭祀祈祷的回报。
当初的祭祀祈祷,无论究竟有没有具体回报,古天文学家和参与祭祀的巫师和顶神,可能都是这么说的。故为回拜风俗。
此外还有:侄女侄子向姑母拜年,初五过后,姑母家回拜侄子侄女。但此款礼节,仅限于长辈亡故的家庭。侄女和姑母,原本是同一个娘家,就是当下的侄子家;家中长辈亡故后,姑母自然是他们的长辈。
正月过后,又是二月二的聚会。古集会,都跟着节气和时令走;二月二的会,在雨水和惊蛰交替期间。故称:龙抬头。
二月二起源于春耕时节,古人向上苍的祭祀活动和祈祷仪式。祈祷内容:祭拜土地神和雨神;雨神就是龙王爷。
二月二,关中沣河流域的风俗是:舅家向外甥送烙饼、送炒豆。早先,都是外婆为外孙用小锅烙馍、炒箕子豆。烙馍,烙成各种花形,主要是各种动物图案。
二月二前后的惊蛰,去年各种冬眠的动物开始复苏出动。而以烙馍的动物图案来看,二月二风俗的确与惊蛰有关。
等到后来,街头有了土法膨化的打米花机,舅家外婆就不必那么麻烦。直接用苞谷、大米或糯米打米花;或用黄豆打豆花。
送吃货的意思,是在提醒外甥:已到春耕春播的时候,惊蛰送吃的给你,吃饱后准备干活。
二月二过后,接着是三月三的集会和清明节。这两个节日,是纯粹的人类现实行为,起初应该与祭祀上苍无甚关联。
三月三起集结社,是群众性的商业集会活动,主要进行农具、种子、春季衣料的买卖和交换。
清明节,也叫寒食节,是中国人祭拜祖先亡灵的活动仪式。寒食之意,是禁火忌烧。相关的许多传说,都是口水;不值一驳。
古来的柴火,其实也是农桑大事。要把生米做成熟饭,必须砍柴烧锅。
清明节之所以禁火忌烧,就是在提醒人类:今春新生的草木才长起来,不要乱砍乱伐乱放火;起码要有计划地砍伐。否则,到了今年冬天,就没柴烧、没饭吃。
四、三月二十八风俗考辨
三月之末,还有三月二十八会。三月二十八,关中民间流行的风俗是:已婚妇女看娘家。如果是新婚女子,在三月二十八这天看娘家,女婿还要在第二天,到丈人家去接回娘子。顺便带着礼物拜望岳丈岳母。
这个节日,与时令无关。据说,是因山东泰山一带流行的东岳庙会而起。道家传说:三月二十八是东岳帝君的诞辰,中国许多地方,均有比较隆重的庆典活动。
届时,道家的男女弟子,纷纷拈香度粮,竞相祭祷布施。一旦起会,各种商家趁机贩售,热闹非凡。女儿借此拜望娘家父母,当在情理。
春闲时节,父母下留女儿顺便一起赶庙会。而新婚女婿思念娘子、情义难禁,不得不借拜望岳父岳母之名,又把亲爱的娘子接回。
久而久之,三月二十八的泰山庙会,便成风俗礼节。思其前因后果,真是泰山之力。泰山为五岳之长,也称东岳;因此,就把妻父称作岳父或岳丈,妻母称作岳母。
据史家八卦说: 岳父、岳母的民间称谓,起源于北宋的仁宗泰山封禅之际。而晚唐才子段成式记述的此类说法,却更有趣味。
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讲: 唐玄宗于开元四年到泰山封禅,丞相张说担任封禅大使;张说的女婿郑镒同行。按大唐老例:丞相以下,随皇帝参加封禅的官吏,均晋升一级。
郑镒原是九品小官,而张说利用职权,为女婿连升四级。设宴庆贺之时,唐玄宗见郑镒身着五品官服,便询问原因。郑镒未敢实说。
正当此时,某臣为化解尴尬局面,笑而讽曰:此乃泰山之力也!泰山之力,是一语双关。玄宗心照不宣,一笑置之。
因泰山封禅十分高兴,此事不了了之。可见:把老丈人称为老泰山,并非在北宋仁宗时期,至迟应在盛唐或初唐。
但无论是以东岳帝君诞辰形成的庙会,还是唐玄宗、宋仁宗泰山封禅形成的礼节风俗;由此演化民间对老丈人的泰山之称,的确又与多种利益和欲望相关。
流传至今日,关中沣河流域一带,三月二十八这天,演变为结婚女子看娘家。当日,丈母娘一般要蒸麦面皮子,招待女儿和女婿。
除上述节日、古会之外,自古中国民间还有春天踏青、爬山、赏春的旅游活动。古人十分珍惜耕地,一般都把庙观建在山上。所以,爬山其实又是善男信女赶庙会。
赏春之际,青年男女借此机会示情恋爱。 故又逐渐兴起荡秋千、探春、吟诗会酒等文雅活动的风俗。古诗中,有许多逢节遇会之时踏青、效游的记载:
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如此潇洒风流的踏青赏春活动,应该是王孙公子和文人骚客的特例。农桑人家的孩子,恐怕少有如此雅兴。
春天,正是耕种季节。关中沣河流域的乡人,都知道有如下农谚: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谷雨之前,下秧务莲。 意思很明显: 农桑之事,必须跟着节气走。未完待续。
唐都浪子《草村农桑纪事》之:老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