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素芭》的故事梗概
故事梗概:故事讲述了名叫素岂细妮和素哈细妮的女孩。为了使她们的名字相似,父亲就给她取名叫素芭茜妮。现在大家都简称她素芭。根据惯例,她的两个姐姐经过相看和赔送礼钱才嫁出去。现在,这个最小的女儿犹如一块沉默的重石,压在她父母的心上。
大家都以为不会说话的人,也就不会有感觉。因此,他们就经常当着她的面表示对她前途的忧虑。她从小就知道,由于神仙的诅咒她才降生在父母家里。因此,她总是企图避开人们的目光,独自呆在一边。
特别是她的母亲,总是把她看成是自己身上的一种残疾。因为在母亲看来,女儿与儿子相比就更加属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她认为女儿的某种缺陷是自己羞耻的根源。素芭的父亲爱她似乎胜过爱其他的两个女儿;她的母亲却把她看成是自己身上的一个污点,对她十分讨厌。
素芭虽然不会说话,但她却有一双缀着长长睫毛的黑黑的大眼睛;她那两片嘴唇在表达某种感情的时候,宛如两片娇嫩的花瓣,在不停地抖动着。我们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办到,有时候还要经过翻译过程;就是这样,也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能准确地表达。
如果缺乏表达能力,还常常发生错误。但是她那双黑黑的大眼睛,根本不需要翻译就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哑人自有生以来除了面部的表情就再也没有别的语汇,但是他们眼睛的语汇却是无限丰富、无比深沉,就像清澈的天空一样,成为黎明与黄昏、光明与阴影的宁静的游戏场所。
这位失去话语的哑女就像大自然一样,具有一种孤僻的庄严性格。一般的孩子,对她都怀有一种恐惧心理,所以都不和她在一起玩耍。她就像寂寞的中午一样,显得沉默和孤独。
出处:出自印度着名诗人作家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素芭》。
(1)素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动物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泰戈尔的一生是在印度处于英国殖民统治的年代中度过的。祖国的沦亡、民族的屈辱、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都深深地烙印在泰戈尔的心灵深处,爱国主义的思想一开始就在他的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来。
他虽然出身于富贵家庭、生活在矛盾错综复杂的社会里,但他的爱憎是分明的,创作思想是明确的,始终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他曾在民族独立运动高潮时,写信给英国总督表示抗议殖民统治,并高唱自己写的爱国诗歌领导示威游行。
他还曾坚决抛弃英国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权。印度人民尊崇他、热爱他,称他为诗圣、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灵魂。
泰戈尔不是个狭隘的爱国主义者。他对于处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下的各国人民一贯寄予深切的同情,并给予有力的支持。
这位举世闻名、多才多艺的作家,在漫长的六十多年创作生涯里,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余篇短篇小说,二百多个剧本和许多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论文以及回忆录、游记、书简等。
其中1921年问世的着名诗集《吉檀迦利》,使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故事诗》和《两亩地》是印度人民喜闻乐见、广为传诵的不朽诗篇。脍炙人口的《喀布尔人》、《素芭》和《摩诃摩耶》均为世界短篇小说的杰作。
B. 印度泰戈尔的《素芭》的简介内容
1、《素芭》,泰戈尔着,写了一个美丽聪慧的哑女的生活状态和遭遇,揭示其悲剧的命运。
素芭是一个美丽聪慧、心地善良的哑女,她“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这的大黑眼睛”,有着纯真清澈的心灵,但由于自身的缺陷和世俗的偏见,却只能独享孤独和寂寞,最后被父母骗嫁到远方,最终被抛弃。作者通过对素芭遭遇和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素芭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对世俗的不满情绪。
2、内容分析:
开头非常简洁地交代了素芭是个哑女。父母对她的归宿担心,村人也对她的前途发出议论,点出了素芭所处的尴尬的境地。对素芭最传神的地方——眼睛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刻画,正面的细笔描绘,贴切而惊人的比喻把这双黑眸勾勒得让人遐想又艳羡。读者的第一感觉会是:这是一个惊人的美丽的女孩子,她配得上所有美好的东西。
展示了一幅绝妙的风景画,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小溪、鸟儿、树叶、蟋蟀,仿佛是世外桃源,这就是素芭所生活的环境,一切似乎是无比美好无比温暖的。可是,在这样看似无比纯净的地方,素芭是孤独的,她职能一个人在河岸边坐着,独自遐想,和大自然进行别人无法理解的交流。
作者为主人公安排了几个朋友,两头牛,一头山羊,一只小猫,在人类面前,他们是弱者,是受役使的,但是素芭却和它们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们彼此依恋,彼此关怀,也彼此理解,用只有他们自己才懂得的语言——眼神、拥抱、爱抚。温馨的画面让读者几乎忘了素芭的不幸,因为她似乎拥有着更多的东西。
素芭在人类中的唯一朋友——帕勒达帕。但是很难描述他们关系的深浅程度,因为他们的话语有区别。所以,素芭一直是在帕勒达帕身边幻想自己有了非凡的力量,这样,她就可以帮上朋友,引起朋友的注意,让身边的人惊奇。事实上,写到这里,作者已经暗示了素芭的可悲:可以和小动物亲密无间,却不能让人们对她头来关注的目光,她所认为的那个朋友,只是对她的称呼显得亲昵一些而已。
情节开始紧张,作者明显加大了下笔的力度,素芭的人生悲剧拉开了帷幕,父母想用欺骗的方式把她嫁到远方。而“她象是一头无言的牲畜”,连哀告的权利都没有,唯一能说话的朋友也显得漫不经心,没有分别的惆怅,只是轻描淡写地证实了她的担心。她无奈、怨恨,却无法表达,职能最后一次紧紧拥抱身边的大自然。
待嫁的素芭被父母打扮得花枝招展,原本清水出芙蓉般的容貌变了样,悲伤的眼泪成了提高她身价的标志,没有人理解她流泪的真正原因,因为她面对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丈夫,而是“考官”。女性的悲剧由此可见一斑。而含蓄的最后一节,更是看似无意地交代了素芭被抛弃的命运,写得轻,读得却沉重无比。
3、作者介绍: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有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在外国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
1913年,“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篇;这些诗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并且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便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泰戈尔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最高荣誉,成为第一个获得这项殊荣的亚洲作家。
其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重要小说有《弃绝》《素芭》《摩诃摩耶》《沉船》等;散文有《中国的谈话》《俄罗斯书简》等。
C. 《素芭》读后感有哪些
描写思路:以《素芭》这本书内容作为主题,真实的描述读后感受。
范文:
第一次读泰戈尔的《素芭》,就有一种被打动的感觉。这种感动是源自于作者细腻笔触描摹出的素芭生活世界还是心灵世界,读了多遍之后还是拿捏不准。读《素芭》,但我至少感受到一颗心灵的高贵,素芭心灵因纯净而高贵;高贵的心灵被撕裂,我读出小说的悲剧美。
素芭心灵是敞亮的。上帝为她关闭一扇门,同时也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素芭不会说话,却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情绪的少许暗示,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颤抖不已”的嘴唇让我们看到了她“颤抖”的心灵。
敞亮的内心没有任何掩饰,她总在把内心的一切表露出来,这个过程总是那么动人美丽。“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任何时候都不需要翻译,心灵自个儿会映照在这双黑眸子里。心灵的感触在这黑眼睛的阴影里,时而伸展,时而蜷缩。
这双黑眼睛时而炯炯有神,燃烧着;时而灰心丧气,熄灭了;时而犹同静悬的落月,目不转睛,不知凝视着什么;时而若同急疾的闪电,飞速地向四周放射光芒。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用在素芭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她快乐与忧伤、热烈与沉闷,都通过眼睛语言毫不掩饰说给众人听,遗憾的是这颗敞亮的心却很少有人听得懂,更没有谁愿意听。
有这么一天,她感觉到了无边的恐惧。父母要把她嫁到加尔格答去。“她像是一头无言的牲畜,怀着一种无可名状的恐惧心理,紧紧尾随着父母。
她睁大了自己的黑眼睛,目不转睛地死盯着他们,好像企图探听到一些消息似的,但父母没有作任何开导,没有作任何安慰。总之,什么也没有对她说。”是父母一步步把她推进到“那无限孤寂的边缘,甚至是超越了那边缘。”
她内心的孤寂与永恒的沉默远远超过了大自然的“宁静”与“沉默”。此时,任何人任何物都帮不了她。牛无语,大地无语。“尽管打扮得花枝招展,但她的自然美丧失殆尽。”
她的人生结局我们可想而知:“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我们读小说,就像是一条柔美的纱,被人慢慢地撕裂。我们亲眼看到的是美好的事物被毁灭。高贵的心灵,获得的是悲惨的结局。作者越是凸显她的美,就越是扩大她的悲剧色彩。
D. 素芭人物形象赏析
在泰戈尔笔下,素芭是一个美丽、善良、孤寂,命运悲惨的哑女。作者塑造素芭这个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手法: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反面衬托。
作者首先对她的眼睛和嘴唇进行了正面的细腻的描写,例如“心灵的感触在这黑眼睛的阴影里,时而伸展,时而蜷缩;这双黑眼睛时而炯炯有神,燃烧着;时而灰心丧气,熄灭了;
时而犹同静悬的落月,目不转睛,不知凝视着什么;时而若同急疾的闪电,飞速地向四周放射光芒”,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读者从中可看到素芭的美丽,内心的丰富与孤寂。
相关原文内容:
当给这个女孩子取名叫素芭茜妮的时候,谁会料到她会成为一个哑巴呢?她的两个姐姐名叫素岂细妮和素哈细妮。为了使她们的名字相似,父亲就给她取名叫素芭茜妮。大家都简称她素芭。
根据惯例,她的两个姐姐经过相看和赔送礼钱才嫁出去。这个最小的女儿犹如一块沉默的重石,压在她父母的心上。大家都以为不会说话的人,也就不会有感觉。因此,他们就经常当着她的面表示对她前途的忧虑。她从小就知道,由于神仙的诅咒她才降生在父母家里。
因此,她总是企图避开人们的目光,独自呆在一边。她常常在想:“如果大家把我忘掉,那该多好哇!”但是谁能忘掉痛苦呢?她的父母日夜为她忧虑。特别是她的母亲,总是把她看成是自己身上的一种残疾。因为在母亲看来,女儿与儿子
相比就更加属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她认为女儿的某种缺陷是自己羞耻的根源。素芭的父亲爱她似乎胜过爱其他的两个女儿;她的母亲却把她看成是自己身上的一个污点,对她十分讨厌。
素芭虽然不会说话,但她却有一双缀着长长睫毛的黑黑的大眼睛;她那两片嘴唇在表达某种感情的时候,宛如两片娇嫩的花瓣,在不停地抖动着。我们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办到,有时候还要经过翻译过程;就是这样,也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能准确地表达;如果缺乏表达能力,还常常发生错误。
但是她那双黑黑的大眼睛,根本不需要翻译——就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这双眼睛在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时而睁得大大的,时而闭得严严的,时而炯炯有神,时而悲楚暗淡;有时就像西垂的月亮一样,凝视着前方;有时又像急速的闪电,在四周闪亮。
哑人自有生以来除了面部的表情就再也没有别的语汇,但是他们眼睛的语汇却是无限丰富、无比深沉——就像清澈的天空一样,成为黎明与黄昏、光明与阴影的宁静的游戏场所。
这位失去话语的哑女就像大自然一样,具有一种孤僻的庄严性格。一般的孩子,对她都怀有一种恐惧心理,所以都不和她在一起玩耍。她就像寂寞的中午一样,显得沉默和孤独。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素芭
E. 素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素芭》告诉了读者女性权利的重要性以及封建制度对女性的摧残。
《素芭》通过真实可信、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展示了哑女素芭的内心苦闷与孤独,控诉了封建等级制度对妇女的摧残和迫害。她们无论在婚前,还是婚后,也无论哑与不哑都同样没有说话的权利,她们都处在被宰割的地位,只有不停地默默地流泪,哑女的命运是当时许多妇女命运的缩影。
当读者正沉浸在素芭的美丽时,作品背后又尅一感觉到美丽的背后是人性的冷漠、种姓制度的弊端和世俗的愚昧落后。
《素芭》的写作特点
《素芭》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就像一首诗,素芭的外表是一首诗,内心也是一首诗,诗化的语言把素芭悲戚孤寂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把作者赋予她的感情表露无遗。
这部小说通过大量地运用排比和比喻修辞来表现诗化的语言,这些排比和比喻非同寻常,复杂的思想感情,优美的风景,只要一个比喻或排比就能精彩地表现出来。
素芭后来怎么样了,泰戈尔留下一个悬念,让读者去想象,也许泰戈尔不想把结局写得那么凄惨,他想唤起人们的怜悯,唤醒人们的愚钝的心,还素芭一片平等的天空。
F. 《素芭》是的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
泰戈尔的短篇小说《素芭》十分注重自然美的营造、自然万物的联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本中含有一些有关自然美的思想与观念:自然本身是美的、自然与人有生命共感、自然的和谐统一之美。泰戈尔不仅动情地描述自然之美,还致力于思考自然之美的成因。同时,他察觉出自然美遭到破坏的现象,着力探讨自然与人的关系。因而,他的自然观较为全面,且具有一定的批判性。 在《素芭》中,泰戈尔用“庄严”、“强壮”、“沉默”、“孤寂”等词语直接描摹大自然的特征,这不仅是素芭对大自然的直观感受,也代表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普遍感知。杜夫海纳曾说:“艺术成了自然寻求表达的巧计,艺术家只是自然寻求表达的工具。”在这里,自然通过文字符号这种艺术手段为自己发声。泰戈尔描绘道:“急闪的电光照亮了广阔的天空”、“海一般的深沉”、“树木成荫的河岸”
G. 《素芭》是的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
《素芭》是印度作家泰戈尔的短篇小说。
一个长有一双黑黑的大眼睛、长长睫毛的温柔美丽的沉默忧伤的哑女素芭的悲惨命运。小说虽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也没有众多的人物,看似平淡中却蕴藏了丰富的社会内容,让人读后回味无穷。小说中没详细写素芭婚后生活情景,在结尾只画龙点睛地写道:“这一次,她丈夫眼耳并用又相了亲,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
H. 求关于素芭的鉴赏
素芭的悲剧,是泰戈尔所讲的故事的全部内容。但泰戈尔的意图明显不是讲故事那么简单。他想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呢?
显然,对女性,尤其是残疾女性的怜悯是本小说的主题之一。素芭不会说话,因而备受歧视,而且很孤单,出嫁之后即遭抛弃,结局十分悲惨。作者用细腻温柔的笔触描写了素芭的美丽动人,而越是如此,越凸显出了男与女,健全与残疾之间的强烈的不平等。
另一个主题也是批判不平等,即种姓、贫富之差别。村人遣责巴尼康托家人,威胁要把他们赶出种姓,且他们的小康生活招来了不少仇敌,反映了在尚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浓厚的封建意识和仇富心态。这虽不是小说最大的主题,但也能从中看出些许意味来。实际上种姓封建制度也是导致素芭悲剧的重要原因。
文中还写到了帕勒达帕这一人物。他是素芭的朋友,一个懒散人,而素芭对他有一些情愫。帕勒达帕可能没有意识到素芭在人类社会里只有他一个朋友,因为他与素芭毕竟是两种人。文中写到这个人物是为了表现什么呢?我想主要是突出素芭的悲剧,写出哑巴在任何社会(不论是否落后、封建)都无法避免的孤独与不理解。这样,文章就不仅是对传统社会不平等的批判,而上升为对全人类任何社会制度都要面对的残疾人问题的一种思考。不过这种思考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
以上是我对《素芭》主题的浅析。
I. 二年级《素芭》读后感
还是会得到回报的不好吧
J. 素芭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着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素芭小说学生读后感(通用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次读泰戈尔的《素芭》,就有一种被打动的感觉。这种感动是源自于作者细腻笔触描摹出的素芭生活世界还是心灵世界,读了多遍之后还是拿捏不准。读《素芭》,但我至少感受到一颗心灵的高贵,素芭心灵因纯净而高贵;高贵的心灵被撕裂,我读出小说的悲剧美。
素芭心灵是敞亮的。
上帝为她关闭一扇门,同时也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素芭不会说话,却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情绪的少许暗示,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颤抖不已”的嘴唇让我们看到了她“颤抖”的心灵。敞亮的内心没有任何掩饰,她总在把内心的一切表露出来,这个过程总是那么动人美丽。“
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任何时候都不需要翻译,心灵自个儿会映照在这双黑眸子里。心灵的感触在这黑眼睛的阴影里,时而伸展,时而蜷缩;这双黑眼睛时而炯炯有神,燃烧着;时而灰心丧气,熄灭了;时而犹同静悬的落月,目不转睛,不知凝视着什么;时而若同急疾的闪电,飞速地向四周放射光芒。”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用在素芭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她快乐与忧伤、热烈与沉闷,都通过眼睛语言毫不掩饰说给众人听,遗憾的是这颗敞亮的心却很少有人听得懂,更没有谁愿意听。
素芭的心灵是细腻的。
一条乡村的拉克什米小河是素芭工作之余必须的去处,这条小河与其说与琼迪普尔乡村始终保持着无法言说的亲密关系,倒不如说是与素芭保持着无法言说的亲密关系。“大自然似乎弥补了她不会说话的缺陷。”“小溪的絮语、村人的喧哗、船夫的哼唱、鸟儿的鸣叫、树叶的簌簌声,都汇合在一起,与四周的颤动融合在一起,犹如大海波涛,拍打着那位姑娘永恒孤寂的心灵的彼岸。大自然的各种响声、不同语言和多彩运动,就是这位哑巴姑娘的语言,就是长着大黑眼睛和长长眼睫毛的素芭的语言。
这种语言包罗万象,从蟋蟀鸣叫的草地到星空无言的世界,只有手势、表情、音乐、哭泣和叹息,充盈在那广阔的语言世界。”素芭语言是丰富的,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与其说是素芭语言的丰富倒不如说是她心灵的丰富,是她细腻的心灵感触到的奇妙的外部语言世界。许许多多人有眼睛看不见美景有耳朵听不到美妙的声音,这不是外部世界少美丽风景和美妙音乐,而是他们没有感受外部美妙世界的灵动的心灵。在许多人眼里,物质世界是死的,而在素芭眼里,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不充满活力和生机。大自然给了素芭极大的心灵安慰,这主要是因为她有一颗细腻的心。
素芭的心灵是憨敦的。
素芭这颗憨敦的心灵几乎近于完美。这种憨敦使素芭与她的知心朋友——牛、山羊、猫心心相印,心心相吸,彼此亲近,相互体贴,相互依恋。“当素芭钻进牛栏,用双臂抱住萨劳的脖子,把自己的脸颊紧紧贴在它的耳旁,亲热地磨蹭,那时班劳就用爱抚的目光注视着她,用嘴舔她的身子。”“小猫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毫不迟疑地占据素芭温暖的怀抱,美美地睡上一觉。每当素芭用柔软的手指,轻轻地抚摩它的颈脖和脊背时,它的内心仿佛得到暗示,很快进入了梦乡。”
有人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可是在素芭的世界里,树木是有情的,动物也是有情的。在人的世界里,你给予他太多,你或许得到的是相反的报复,而在非人的世界里,你给予他很多,你一定得到相同的回报。
这个故事能让你认识真实的生活。仿佛一切都被这个故事道尽了,从生命中难以避免的伤害,到心灵轻妙的芬芳,再到现实的沉重以及它那果实的厚味。
因为造物主一时的吝啬,素芭失去了和常人交流的一般途径。虽然父亲很疼爱她,可是母亲却像讨厌自己身上的污点一样讨厌她。她的婚事俨然成了一个难题。村里的人甚至当着她的面议论她,他们也许并没有恶意,只是忽略了她也是有感觉有知觉的人。
读到这里,难免会担心,不知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素芭会不会变得心神不宁?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她会不会觉得无所适从?她将如何选择自己心灵的方向?我们可以从她的眼神中,慢慢地去寻求答案。她那双垂着长睫毛的大黑眼睛,总是直接和她的灵魂深深相连,这是不经掩饰的深刻和动人。于是我们看到,素芭其实并不孤独。
正如里尔克所说的:“如果你在人我之间没有和谐,你就试着与物接近,它们不会遗弃你。”素芭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了温暖和慰藉。小溪的微语、鸟儿的鸣唱、树叶的轻响,还有不需要语言就能相互了解、相互喜欢的牛、山羊和小猫……它们延绵着爱的永恒,为素芭轻轻地分担着寂寞。
如果素芭的生活一直就在这样宁静的芬芳中持续下去,那就是很美好的童话了。可是,泰戈尔要写的不是童话,而是真实的生活,现实的枝枝杈杈总是会在应当的`时候扯你一下。比如搬家,比如婚事。素芭的父亲因为富有而遭到村人的仇视,他们不得不搬往加尔各答。可是素芭舍不得离开,这里有她熟悉的大地母亲,还有她喜欢的普拉达。在写到素芭对普拉达的情感时,夹叙夹议的惯常笔法中加入了独白式的古典浪漫幻想,素芭在虚拟的时空中确定自己的存在,借以实现当下生活中难以达成的愿望。
在此,不得不再次感叹大师的伟大。即便读到这里,此后故事如何发展仍然难下定论。结尾多少是有些出人意料的,可仔细想想却又在情理之中。结尾虽然只是简单的两句话,却又展开了无限的可能性。于是我们停在那里,觉得仍然未能从故事中走出。也对,谁能从真实的生活中走出来呢。
素芭的悲剧,是泰戈尔所讲的故事的全部内容。但泰戈尔的意图明显不是讲故事那么简单。他想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呢?
显然,对女性,尤其是残疾女性的怜悯是本小说的主题之一。素芭不会说话,因而备受歧视,而且很孤单,出嫁之后即遭抛弃,结局十分悲惨。作者用细腻温柔的笔触描写了素芭的美丽动人,而越是如此,越凸显出了男与女,健全与残疾之间的强烈的不平等。
另一个主题也是批判不平等,即种姓、贫富之差别。村人遣责巴尼康托家人,威胁要把他们赶出种姓,且他们的小康生活招来了不少仇敌,反映了在尚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浓厚的封建意识和仇富心态。这虽不是小说最大的主题,但也能从中看出些许意味来。实际上种姓封建制度也是导致素芭悲剧的重要原因。
文中还写到了帕勒达帕这一人物。他是素芭的朋友,一个懒散人,而素芭对他有一些情愫。帕勒达帕可能没有意识到素芭在人类社会里只有他一个朋友,因为他与素芭毕竟是两种人。文中写到这个人物是为了表现什么呢?我想主要是突出素芭的悲剧,写出哑巴在任何社会(不论是否落后、封建)都无法避免的孤独与不理解。
这样,文章就不仅是对传统社会不平等的批判,而上升为对全人类任何社会制度都要面对的残疾人问题的一种思考。不过这种思考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