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知行易难,行胜于言”是什么意思
正确来说是知易行难,行胜于言。
知易行难:
【解释】懂得。认识事情的道理较容易,实行其事较困难;明白认知事物的规律道理是一回事,能够做到做好是另外一回事。
行胜于言:
【解释】行:行动。胜:胜过、强于。言:语言、言语。就是说,要踏实、要实干,做比说强。
“行胜于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实,以行证言。
“行胜于言”为梅贻琦所说,是清华大学“校风”,是清华精神中“重视实干”的体现。意思是说,做比说重要。
(1)知易行难指什么动物扩展阅读:
知易行难
出处:《 尚书·说命中》:“说 拜稽首曰:‘非知之艰, 行之惟艰。’” 孔传:“言知之易,行之难。”
行胜于言
起源:“行胜于言”四字来源于1920级毕业纪念物——位于大礼堂前草坪南端的日晷上的铭言。
释义:“行胜于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实,以行证言。“行胜于言”是清华精神中“重视实干”的体现。早在三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就说"清华的精神是实干"。
直到现在,在校园的中心位置还坚立着一块碑,上书"行胜于言",如果再加上韩愈的话:"行成于思",便可以很好地概括清华"实干"的特点。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
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新时代的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❷ 知易行难猜一动物
蝉,俗称知了。不论谁说什么,它都会说知了知了,但除了会叫,好像其他什么都不会做。
❸ 知易行难是什么意思
最有价值的道理往往是最朴素的,看起来很容易去做,但是自己真正做的时候却不是那么简单。
大道至简
中华道家哲学。道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表示“终极真理”。此一概念,不单为哲学流派诸子百家所重视,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 大道至简是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知易行难
知易行难指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实较难;明白认知事物的规律道理是一回事,能够做到做好是另外一回事。
❹ 判断知难行易或者知易行难的标准是什么50分
我来告诉你吧 不就前刚参加这个题目的辩论赛 对这个辩题也有些浅见
知行其实是个对立统一的概念 所以必须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首先 知当然不是仅仅知道那么简单 它指的是求知 是探索 是个一系列的过程。 而行呢 包括了探索的过程 和对探索结果的运用。我们都知道 人类区别于动物最明显之处就是人类的行为具有意识 即 人有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而动物的意识多是本能 例如趋利避害 这是生物的本能 当然包括人与动物 可人类当具有一定的意识指导行为之后 行为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它不再是一种生理行为 它变成了可贵的社会行为 就像遇到危险 动物选择逃跑 躲避 但人类便会有舍己为人的壮举出现,才会有许多像雷锋一样的好同志出现 这就不难解释具有意识的行为比单纯的本能要可贵的多 。而当一种行为具有的认识的目的性 这种行为 即认识的过程就变得艰难无比 因为人的主观意识总是要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的。也就是说
如果把知分为认知 和了解两个内容 一个是通过实践行为认识事物的本质 一种是对现象的了解 那我们可以说 对现象的了解的知 是知易行易 而对事物本质的知 是 知难行难
❺ 知易行难的意思是什么
知易行难的意思:指认识事情道理容易,实行起来就很难了。
【拼音】[ zhī yì xíng nán ]
【例句】上述道理非常浅显,但是知易行难。
【近义词】行之惟艰、知之非艰
知易行难的近义词
知之非艰
【拼音】[ zhī zhī fēi jiān ]
【解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近义词】行之惟艰
❻ 知易行难|从“知道”和“做到”的几点建议
听过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引起了多少人的心理共鸣。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听了一次成功人士的演讲,感觉很受启发,get到了成功秘诀,决定回去后马上改变自己,争取早日蜕变。但是,还没来得及做出来改变计划,生活的琐碎就把你拉回了现实,回到原来的生活轨迹,该干啥就干啥,不久之后,成功演讲的内容也就和你没什么关系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知道”和“做到”之间,有一段非常漫长的改变之路,充满了诱惑和曲折,让你随时可能掉回原来的舒适区, 想改变,真的非常难 。
一
“知道”是认知,存在于“理性/意识”层面,而“做到”是行为,更多时候受制于“感性/潜意识”。所以,在遇到问题时,人类会根据以前的经验下意识采取类似的处理方式,不需要调动理性和意识, 正是人类的这种生理结构和思维方式,决定了改变习惯是非常困难的。
人类大脑分为三层,最里面一层在爬行动物时代进化成熟,姑且称为“鳄鱼大脑”,主要指导身体的应激反应,没有理智和情绪。中间一层在哺乳动物时代进化成熟,称为“猴子大脑”,主要生成各种情绪(包括恐惧、兴奋等),是对各种外部刺激的高级综合反应。最外层是前脑额叶,这是人类所独有的,称为“人类大脑”,主要负责理性和意识。
大脑活动需要的能量由心脏统一供给,不幸的是,心脏供给的能量最先送达鳄鱼大脑,其次是猴子大脑,最后是人类大脑。所以,当人类面临各种情形时,鳄鱼大脑最先出现应激反应(这是下意识行为),然后是猴子大脑处理后产生各种情绪(高兴、恐惧等),最后才送到人类大脑进行理性思考。所以,很多时候人类遇到问题后马上行动,根本没时间调用人类大脑的理性和意识,这就是很多情况下人类不进行理性思考的原因。
那这样是不是意味着人类就没办法进行理性思考了呢?肯定不是,要不然人类的文明从哪里来呢?虽然很多情况下不调用理性思考,但我们可以 用人类大脑的理性思考去影响猴子大脑和鳄鱼大脑,通过反复训练,改变应激反应的方式,这就是“做到”,也就是改变习惯。
人所共知,改变习惯是非常困难的,需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需要不断地和自己做斗争,这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其中有三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二
把改变习惯变成你的刚需。
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知道“英语很重要”,但经过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本科四年……等等学习后,竟然还是搞不定英语,并且是听说读写全方位搞不定,为什么呢?
因为英语对他们来说根本不重要,不对啊,他们都认为英语很重要,我们不妨通过几个问题来重新认识一下:
1)如果我们学不好英语,对工作生活会有什么不利影响?
2)除了英语课,我们每天用多少时间、多少精力放在英语学习上?
3)为了学好英语,我们还采用了其他一些什么办法?
4)我们自己在英语学习上有哪些优势、哪些劣势,怎么才能更有效学习?
5)……
几个问题下来,相信我们对自己认为“英语很重要”的观念产生了怀疑,没错,看一件事情重不重要,是不是你的刚需,不能听观点,要看行动,看我们为了这件事投入了多少金钱、时间、精力……,才能判断这件事是不是真的重要,是不是你的刚需(顺便带一句,很多单位提的“质量第一”,“战略牵引”等等观点也是同样道理)。
反过来看,如果我们在一件事上投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说明这件事是刚需,这件事真的很重要。所以,在改变以前, 我们要想办法把“改变”变成刚需,赋予“改变”重要的意义,这个意义一定要是能够真切感受到的,不能是空洞无物的口号,它会带给我们一种仪式感,一种动力,剩下的事就容易了。
举个例子,想跑步减肥但又怕坚持不下来,怎么办?我们可以查一下,通过手术方式减掉10kg体重花费20万元,坚持跑步一年,一周三次的频率也可以剪掉10kg体重,那么每一次跑步省下来的钱是:200000/52/3 = 1282元,也就是说,你每跑步一次,就为自己剩下1282元,是不是一想到这个数字,浑身都是力量啊。
三
奇迹提问:迈开第一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商鞅变法就是从移木立信开始的。而大部分人不能成功改变的原因,不是半途而废,而是根本没有开始,为什么呢?他们大都给自己设立一个宏大的目标,离自己太远,一是没有真切感受,二是没有做到的信心,所以根本就没有开始。
怎么办呢?
心理治疗经常用到一个叫做“奇迹提问”的句式,它会这么问你:如果你的愿望实现了,你觉得自己最先是从哪里开始的?这种句式看起来简单,其实有着精巧的设计。在改变的过程中,你往前看和往回看,所看到的东西经常会不一样。往前看,你会看到困难;往回看,你会看到方法和路径。你就不会再去思考这件事是怎么不可能,它的困难在哪里,而只会思考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这时候,你会更清楚,第一步该怎么走。迈出了第一步,就可以用第一步成功的成就感支撑自己去做第二步、第三步、……,直至完成你的改变。再拿减肥举例,如果减肥成功了,迈出的第一步可能是“迈开腿”,每天有意识增加自己步行的距离,立个小目标,比如每天5000步,几个月下来,你就能感受到它带给你的惊喜了。
四
强化新体验,遏制旧经验。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来代替旧经验的过程。举个例子,我们想完成从“赖床”到“晨跑”的转变,大体需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充满信心,轻轻松松晨跑好几次,感觉非常好,这时候,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开始积累“晨跑”的新经验了;第二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晨跑的新鲜感没了,身体再有点累,就会偶尔赖床,我们会发现赖床那种久违的感觉真好,这时候,“晨跑”的新经验与“赖床”的旧经验相比还很弱小,你一定要警惕,马上抛弃赖床的念头,再紧急采取措施鼓励晨跑、惩罚赖床,让“晨跑”的新经验继续强化,“赖床”的旧经验继续削弱。第三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晨跑”的新经验会逐步超过“赖床”的旧经验,你就形成了“晨跑”的习惯,哪怕偶尔会赖床,也是为了更好的晨跑,而不会改变你“晨跑”的习惯了。但现实却是,很多人只是在空想“晨跑”中继续“赖床”,根本没有跨过第一阶段,更多的人在第二阶段中,再次体会到“赖床”的好处后就投降了,完整经过三个阶段形成“晨跑”习惯的人只是很少一部分。
改变也是一样,已经开始了第一步,我们就需要建立一个“奖改罚继”的机制,哪怕自己取得一点点进步,都要给予自己一定的奖励(吃点好的,买个想拥有的,什么都可以,重要的是要落实),从而鼓励改变后的新行为;一旦有旧行为复辟的动作,马上进行处罚(罚自己多走5000步,既完成惩罚,又锻炼身体),直到有一天,新行为的体验压倒旧行为的感受,改变就自然而然发生了。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奖励或惩罚”,这是人类大脑训练猴子大脑、鳄鱼大脑必须的东西,它会深深印在你的潜意识中,会在潜移默化中强化自己的新体验,另外,这个“奖罚”也要及时,否则就失去了作用。
当然,旧行为模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改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要有“长期思维”,通过日常的点滴工作,奖改罚继,直到新的行为体验压过旧的习惯体验,才能实现真正的改变,也就完成了从“知道”到“做到”的转变。
❼ 知易行难的意思是什么
知易行难的意思是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出自《尚书·说命中》。
"知易行难"说,即"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之说,是中国古代认识论里的一个基本观点,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这一观点已深入人心。
"知易行难"说对资产阶级革命事业危害极大,在理论上,容易使人坐而论道,空谈心性,不敢或不愿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上,容易使人轻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甚至放弃信仰革命理论。
相似成语:
知难行易,汉语成语,拼音是zhīnán xíng yì,意思是懂得事情的道理难,而实行却比较容易。出自《民族主义第五讲》。
“知必能行”与“不知亦能行”,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命题,二者分别揭示“知”和“行”的作用,并以此二者的并举,来阐明“知”与“行”的辩证关系。
主张“知之而后能行”,高度肯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告诫人们不可轻视科学的真知,同时又认为“不知亦能行”,十分重视实践的基础作用,勉励人们勇于实践。
❽ 成语 知易行难 出处
知易行难
【拼音】: zhī yì xíng nán
【解释】: 知:懂得。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
【出处】: 《尚书·说命中》:“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传:“言知之易,行之难。”
【举例造句】: 现在提出这问题,盖亦知易行难,遂只得空口说白话,而望垦辟于健者也。 ★鲁 迅《准风月谈·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
【拼音代码】: zyxn
【近义词】: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反义词】:行易知难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看似容易做时难
❾ 知易行难or知难行易(人生四境界)
基本我们都认同知易行难,知道和做到之间隔着一道巨大的鸿沟。
这当然是对的,但是,知难行易也是对的。
起初,地球上并没有生命。但在数十亿年前,远古的海洋中出现了一些“复制子”,在进化的力量下,它们逐渐成为单细胞生物,接着又演化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之后动物这条分支进化成各种原始鱼类,遍布大海。
约3.6亿年前,它们开始向陆地进军,地球进入属于爬行动物的时代。为了适应陆地生活,爬行动物演化出了最初的“本能脑”。
本能脑的结构很简单,只有一个原始的反射模块,可以让爬行动物对环境快速做出本能反应,比如遇到危险就战斗或逃跑,遇到猎物就捕食,遇到心仪的异性就追求等。
爬行动物既没有情感也没有理智,体温随外界变化的特性也让它们无法在寒冷的环境中活动,但依靠这种简单的本能反应,它们不仅生存了下来,一些动物还活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比如鳄鱼、蜥蜴、蛇等。所以很多学者把本能脑也称为原始脑、基础脑、鳄鱼脑、蜥蜴脑,或者干脆叫爬行脑。
到了大约2亿年前,哺乳动物开始登场。它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不仅让体温保持恒定,还进化出了情绪。有了情绪的加持,哺乳动物就能在恶劣的环境中趋利避害,大大提升了其生存优势,比如恐惧情绪可以让自己远离危险,兴奋情绪可以让自己专注捕猎,愉悦情绪可以增强同伴间的亲密度,伤心情绪能引来同情者的关爱等。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喜欢把猫或狗当成宠物,因为这些动物很容易和我们产生情感上的交流,懂得取悦和照顾我们。相应的,哺乳动物的大脑里也发展出一个独特的情感区域(边缘系统),脑科学家称之为“情绪脑”。在哺乳动物中,猴子经常被人类当作观察和实验的对象,因此情绪脑通常也被称作猴子脑。
直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才从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在大脑的前额区域进化出了“新皮层”。这个新皮层直到7万~20万年前才真正成形,成为一个无与伦比的脑区,它让我们产生语言、创造艺术、发展科技、建立文明,从此在这个星球上占据了绝对的生存优势。人类沉迷于自己独有的理智,所以把这个新的脑区称为“理智脑”,当然,也有人喜欢称它为理性脑或思考脑。
而平时主导学习的,便是理智脑,让这个大脑知道或者明白一个道理其实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它并不能主导行动。
相较于其他两个大脑,理智脑的形成时间实在是太短了,只有1%,可以想象,一个一岁的婴儿能够控制两个身强力壮的成年人吗?
为什么会出现情绪无法控制,行为不能管理的情况?因为理智脑根本没办法左右另外两个大脑,它知道,但另外两位大哥不知道,它太弱小了,无能为力。
那如何把信息传达给另外两位大哥呢?
目前我所知的有两种方法,一是催眠,让理智脑(显意识)沉睡,直接和潜意识沟通,种植信息,但这似乎不适合大众,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条件的,我也没有。
于是,另外一个笨的土办法就出现了,那就是 重复!
通过理智脑的不断重复,不断建立强化与潜意识的沟通桥梁,最终把信息传达给潜意识,当潜意识接收到并理解时,行动不过是自然而然、轻松无比的事。
当然,这个办法有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那就是潜意识的理解水平 非常非常 低,和理智脑相比,理智脑是一个高智商的婴儿,而潜意识就是一个弱智的四肢发达的成年人。
所以,如果我们需要传达信息给潜意识,这个信息一定要足够简单、浅显、直白,要到什么程度呢?就是白痴都懂已经不能再简单的程度!你只能用和傻子的沟通方式和它沟通。
另外,潜意识只能接收肯定信息!
不要想起香蕉的颜色!
你会想起香蕉吗?潜意识是无法理解“不”这样的否定意思的,所以如果要传达信息给它,一定要用肯定的语气。
举几个常见的例子,你每天对着镜子说我不自卑和我很自信,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不丑和我很帅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不要小看口头禅的力量, 语言可能是重复次数最多的行为了 ,当心被潜意识听到并理解了。
知道了原理,就等于打开了改变的大门,为什么有的人非常自律,真的是意志力异于常人?
也许并不是,他们只是找到了沟通潜意识并借助它强大力量的办法,因为潜意识拥有对身体行为的绝对控制权!
所以看起来,某些人知易行易,人生就如同开了外挂一般,令人好生羡慕。
用这个标准其实可以把所有人分为四类人:
1、知难行难的人,他们从事体力劳动,直接把理智脑都抛弃了,既不去知,也不去行;
2、知易行难的人,他们有足够的学识,但没有对行为的绝对掌控力,他们明白很多道理,但无法改变自己;
3、知难行易的人,这类人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一旦某一方面与潜意识沟通到位,改变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
4、知易行易的人,这类人已经熟练掌握了沟通潜意识的办法,可能还不止一种,他们可以轻而易举、 彻底 地改变自己!
以数量论,这四类人肯定是一个金字塔结构,以难度论,那就是一个倒立的金字塔结构。
从这个标准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以 物种 论也不为过。
事实上,我已经在第三层摸索多年,至今没有找到向上一层的阶梯。
知易行难是对的,知难行易也是对的。世间就是如此,矛盾并存,一个人能接纳的矛盾越多,便越强大。
ps:这篇文章放在财富系列是有原因的,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行为都无法掌控,如何掌控财富?!
另外投资也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想要做一个成功的投资者,能够控制自己的 情绪和行为 是基本能力!
❿ 知易行难什么意思
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 出处 《尚书·说命中》:“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传:“言知之易,行之难。” 示例 现在提出这问题,盖亦~,遂只得空口说白话,而望垦辟于健者也。 ★鲁迅《准风月谈·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 "知易行难”说,即”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之说,是中国古代认识论里的一个基本观点,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这一观点已深入人心.孙中山认为”知易行难”说对资产阶级革命事业危害极大,在理论上,容易使人坐而论道,空谈心性,不敢或不愿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上,容易使人轻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甚至放弃信仰革命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