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煤是亿万年前的岩石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的,对吗
错。煤是几亿年前大量植物被埋入地下,与空气隔绝,在长期的压力,高温的共同作用下,慢慢形成的。
‘贰’ 煤是怎么来的
煤是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而转变成的沉积有机矿产,是多种高分子化合物和矿物质组成的混合物。煤是亿万年前大量植物埋在地下慢慢形成的。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通常把煤分为成因分类和工业分类(或称实用分类)两大体系。成因分类是根据成煤原始植物的不同而进行分类的。
中文名煤及煤的形成
物质煤
国家中国
煤是亿万年前大量植物埋在地下慢慢形成的
快速
导航
煤的形成煤是地壳运动的产物。远在3亿多年前的古生代和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以及几千万年前的新生代时期,大量植物残骸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地球化学、物理化学作用后转变成煤,从植物死亡、堆积、埋藏到转变成煤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称为成煤作用。一般认为,成煤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泥炭化阶段和煤化阶段。前者主要是生物化学过程,后者是物理化学过程。泥炭化阶段第一阶段泥炭化阶段是植物在泥炭沼泽、湖泊或浅海中不断繁殖,其遗骸在微生物参加下不断分解、化合和聚积,在这个阶段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低等植物经过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腐泥,高等植物形成泥炭,因此成煤第一阶段可称为腐泥化阶段或泥炭化阶段。煤化阶段煤化阶段包含两个连续的过程:第一个过程,在地热和压力的作用下,泥炭层发生压实、失水、肢体老化、硬结等各种变化而成为褐煤。褐煤的密度比泥炭大,在组成上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碳含量相对增加,腐植酸含量减少,氧含量也减少。因为煤是一种有机岩,所以这个过程又叫做成岩作用。第二个过程,是褐煤转变为烟煤和无烟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煤的性质发生变化,所以这个过程又叫做变质作用。地壳继续下沉,褐煤的覆盖层也随之加厚。在地热和静压力的作用下,褐煤继续经受着物理化学变化而被压实、失水。其内部组成、结构和性质都进一步发生变化。这个过程就是褐煤变成烟煤的变质作用。烟煤比褐煤碳含量增高,氧含量减少,腐植酸在烟煤中已经不存在了。烟煤继续进行着变质作用。由低变质程度向高变质程度变化。从而出现了低变质程度的长焰煤、气煤,中等变质程度的肥煤、焦煤和高变质程度的瘦煤、贫煤。它们之间的碳含量也随着变质程度的加深而增大。温度对于在成煤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有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地层加深,地温升高,煤的变质程度就逐渐加深。高温作用的时间愈长,煤的变质程度愈高,反之亦然。在温度和时间的同时作用下,煤的变质过程基本上是化学变化过程。在其变化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反应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脱水、脱羧、脱甲烷、脱氧和缩聚等。压力也是煤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煤化过程中气体的析出和压力的增高,反应速度会愈来愈馒,但却能促成煤化过程中煤质物理结构的变化,能够减少低变质程度煤的孔隙率、水分和增加密度。成因分类煤的成因分类主要分为由高等植物生成的腐殖煤和由低等植物生成的腐泥类,以及由上述两类混合形成的腐殖腐泥煤和腐泥腐殖煤以及残殖煤5大类。其中以腐殖煤在地球上的比例最多,约占全部煤的95%以上。各类煤的基本特性如下。腐殖煤古代高等植物死亡后,其残骸堆积在空气不太充足的低地沼泽中,产生不完全的氧化分解作用(称为半败作用),随后,由于死亡植物残骸的不断堆积,它们完全与空气隔绝而氧气停止进入,这时植物残骸依靠本身含有的氧而发生厌氧细菌的分解作用,从而开始脱水、去羧基(-COOH),放出二氧化碳、水及甲烷等气体,使残骸的碳含量相对增高,氧和氢含量则逐渐减少,形成了一种凝胶状的物质,这种物质称为泥炭。随着地壳的下沉,堆积在沼泽中的泥炭就逐渐被黏土、砂石等物质的堆积而形成了岩层。泥炭在上覆岩层的压力作用下又发生了压紧、失水、胶体老化、硬结等物理和物理化学作用,使覆盖泥炭的化学组成也发生了不断的变化,最后变成了碳含量更高、氧和氢含量更低而致密度更高的褐煤。褐煤在岩层压实下又经过高温(200℃左右)、高压(几千至几万大气压)作用下而逐渐演变成烟煤和无烟煤。地球上真正由高等植物形成的腐殖煤由泥盆纪开始。世界的煤炭资源中有95%以上为腐殖煤。腐殖煤的原始成煤物质为高等植物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的主要成分,它们是在植物死亡后逐渐形成的。腐泥煤由细胞中含有大量原生质的古代菌藻类低等植物和浮游生物死亡后堆积在湖沼、海湾等水体底部的缺氧环境中,经过腐败作用和物理作用及物理化学作用(即煤化作用)后转变而成的煤。腐泥煤在自然界很少,它常以薄层状或透镜状夹于腐殖煤中。腐泥煤的挥发分高,如相当于褐煤阶段的腐泥煤的挥发分(干燥无灰基)常高达80%-95%左右,而由腐殖煤形成的褐煤的挥发分一般只有40%-65%左右。腐泥煤的主要特点是呈灰黑色,结构较均一,致密块状,硬度和韧性都较大,同时光泽暗淡,具贝壳状断口,且氢含量高、焦油产率也高。这一类煤包括了藻煤、胶泥煤和藻烛煤。腐殖煤泥煤和腐泥腐殖煤腐殖腐泥煤是以古代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一起作为原始成煤物质而形成的煤。它是一种介于腐泥煤与腐殖煤之间而以腐泥煤为主的过渡型煤,这一类煤包括烛煤和藻烛煤,其外观多呈灰黑色或灰色,致密而坚硬,其中烛煤的韧性较大,贝壳状断口,块状结构。在显微镜下常见较多的小孢子和黄色或橙黄色的腐泥基质。其氢含量、焦油率和挥发低于腐泥煤而高于腐殖煤。当煤中的腐殖成分高于腐泥成分时就叫做腐泥腐殖煤,其各种性质接近于腐殖煤。残殖煤亦称“树皮煤”或“树皮残殖煤”,它是由古代高等植物死亡后,其残骸中的树皮、蜡、树脂、孢子、花粉等对化学等对化学物质比较稳定的一些组分经过生物化学、物理和物理化学作用后形成的煤。其特点是挥发分、氢含量、焦油产率等都比相同煤化度的腐殖煤高。中国江西的乐平鸣山矿、桥头丘矿和浙江长广等矿区的煤都属于残殖煤。由于这些煤在显微镜下常可见到大量黄色或红色的树皮,故也称树皮残殖煤。煤的组成煤的元素组成:C、H、O、N、S、P 6种煤中的矿物质:按来源分为:原生矿物质(成煤植物本身)次生矿物质(成煤过程混入)外来矿物质(采煤过程混入)按性质分为:[1]粘土类矿物:高岭石Al4[Si4O10](OH)8、水云母K21Al2[(Si2Al)4O10](OH)2·nH2O[2]硫化物类矿物:黄铁矿FeS2、白铁矿FeS2[3]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CaCO3等[4]氧化物类矿物:石英SiO2[5]硫酸盐类矿物:石膏CaSO4·2H2O煤的工业分析: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炭煤的元素分析:C、H、O、N、S
‘叁’ 煤是植物动物变的吗那石油呢
煤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产,一种固体可燃有机岩,主要由植物遗体经生物化学作用,埋藏后再经地质作用转变而成。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
大山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就难了~~大山是地球上本来就有的~~~
‘肆’ 恐龙与煤炭的关系
在地球植物界风吹草长、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的时期,正好是煤的形成年代,同时也是爬行动物(以恐龙为主)和两栖动物称王称霸的年代,而恐龙灭绝时期又正好是植物生长大减速、大萧条的时期。恐龙灭绝于6500万年前,煤形成于6000万年前,煤虽不与恐龙同生,但与恐龙同绝。关键词:煤 植物 爬行动物 两栖动物 恐龙 重水 轻水前言:煤的形成与恐龙灭绝看起来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可事实并非如此。从3.5亿年前(泥盆纪)至6000万年前(第三纪)是植物疯长的黄金时期,也是地球上的成煤时期,从2.2亿年前(三迭纪)至6500万年前(第三纪)是恐龙称王称霸的年代。但统治地球1.6亿年之久的恐龙在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从6000万年前至今的较长岁月里,植物生长大不如前了,已不足以形成煤了。恐龙的灭绝不仅仅是恐龙本身的灭绝,而且还包括恐龙时代庞大茂盛的动植物群和当时地球的生态环境,它们随着恐龙的灭绝而一起永远在地球上消失了,再也没有重现和恢复过。一、成煤期与当时的动植物群煤是由一定地质年代生长的繁茂植物,在适宜的地质环境中,逐渐堆积成厚层,并埋没在水底或泥沙中,经过漫长地质年代的天然煤化作用而形成的。煤是由植物变来的,而植物又是从无生物物质过渡到单细胞物质再过渡到多细胞藻类;从水生植物到陆生的裸蕨,由孢子植物到裸子植物,再由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一步步进化而来。只有在温暖潮湿的古气候条件下,高大的木本植物大量繁殖,以及它们死亡后残体的大量堆积才广泛形成了有工业意义的煤层。在整个地质年代有三个最大的聚煤期,它们是: 1、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迭纪,适煤植物主要是孢子植物; 2、中生代的侏罗纪和自垩纪,造煤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 3、新生代的第三纪,造煤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1]。表1 各地质年代动植物生长和造煤情况[2] 代 纪 距今年代 (100万年) 植物演进 植物种类 煤种 动物演进古生代 寒武纪 553 石灰藻及其它藻类繁殖,无陆生植物 藻类植物 石煤 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奥陶纪 448 石灰藻遍地,陆生植物仍少见 无烟煤 志留纪 381 陆生植物出现,但不如藻类盛 孢子植物 无烟煤和烟煤 两栖动物时代 泥盆纪 354 陆生植物渐盛,有裸蕨类、石松类 石炭纪 309 气候温湿,有裸蕨类、石松类、木贼类;孢子植物繁盛,形体庞大,森林茂密 二迭纪 223 松、柏、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蕨类植物衰落 裸子植物 中生代 三迭纪 185 松柏、银杏、苏铁等遍及全球,蕨类植物中石松消灭,羊齿、木贼等仍有 烟煤 爬行动物时代 侏罗纪 157 裸子植物全盛,苏铁更盛 白垩纪 125 被子植物勃兴,有花植物传播,如白杨、枫等 被子植物 烟煤、褐煤 新生代 第三纪 65 现代五谷果类甚盛(主要为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 褐煤、烟煤 哺乳动物时代 第四纪 3 褐煤、泥炭 现代 泥炭 成煤年代虽包括从6000万年前的第三纪至5.5亿年前的寒武纪,但主要成煤期集中于石炭纪、二迭纪、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其中又以石炭纪、二迭纪成煤最多,仅石炭纪的成煤量就占整个成煤量的55%,其次是侏罗纪和白垩纪。石炭纪、二迭纪是地球历史上植物最为繁茂的期间,此期间正好是两栖动物称王称霸的年代;侏罗纪、白垩纪是地球历史上植物仅次于石炭纪、二迭纪的第二高峰期,此期间又正好是爬行动物(最着名的是恐龙)称王称霸的年代。综上所述,从距今6000万年前(第三纪)至距今3.09亿年前(石炭纪),是植物生长极其生机勃勃、繁茂昌盛的时期,煤基本上就是这段时期形成的,这段时期也正好是大型动物—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称王称霸的年代。比石炭纪更早的时期(如泥盆纪、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元生代、太古代、冥古代),由于受动植物进化的限制,当时仅有一些海生植物藻类,陆生植物由无至刚形成,不可能形成茂密的森林,动物也仅有鱼类和海生无脊椎动物,这段漫长的时间仅形成极少量的石煤和无烟煤。而从6000万年前至今,植物已进化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级的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已进化至有史以来最高级的哺乳动物时代,至于人类对生态的破坏仅有5000年的历史,与6000万年相比,可忽略不计。地球植物界理应更加生机勃勃,成煤速度更加加快。然而事实是距今6000万年前至今,由于植物生长速度太慢,已没有形成煤,动物体型也越来越小了,恐龙灭绝了,原因何在?关于恐龙的灭绝原因,科学家提出了130余种理论和假设,这些理论都是从恐龙灭绝单方面考虑的,而事实上恐龙灭绝还不仅仅是恐龙本身的灭绝,而且还包括恐龙时代庞大茂盛的动植物群和当时地球的生态环境,它们都随着恐龙的灭绝而一起永远在地球上消失了,再也不能重现和恢复了;至于植物为什么生长速度会越来越慢,科技界连假说也没有。二、植物生长大减速及大型动物灭绝的主角——水从6000万年前的第三纪至3.09亿年前的石炭纪,各种动植物有机体生长得极为迅速,体型异常的庞大。根据古气候史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这段2亿余年的漫长史前年代,地球有时处于冰川广布的大冰期,如距今2.8亿年前(石炭纪晚期)就是气候寒冷的大冰期;地球有时又处于气温较高的温暖期,如距今1.36亿年前(侏罗纪与白垩纪之间),气候炎热,地球上无论是赤道地区还是两极附近,绿色植物都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恐龙等爬行动物处于黄金时代。在距今6000万年前到距今3.09亿年前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有时气温比目前高,有时气温又比目前低,但不管是比目前高也好,还是比目前低也好,那段时期内的植物生长速度都比目前快得多,动物也比目前生长迅速,体型庞大。而那个时候的土壤构成同现代差不多,如氮、磷、钾、锰、锌、稀土等元素含量同目前不相上下,植物生长的主要原料之一CO2含量甚至比目前还低,这个控制动植物生长速度的无形之手应该是地球生物中无时不在并必须靠它才能生存繁衍的水。水分轻水和重水,水由氢氧两种元素化合而成,氢有三种同位素(氕、氘、氚),氕同氧化合而成的水叫轻水,氘、氚同氧化合而成的水叫重水。在现代地球环境的常态条件下,海洋及海洋生物体内水含有0.017%重量浓度的重水,陆上水及陆生动植物内水含有0.015%重量浓度的重水。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重水对生命体的生存和繁衍是有害的,在水中无论含重水的量为多少,对生命体都是有害的,并且含量越高,毒害性越大。试验证明:当水中重水浓度超过0.015%正常值时,其对生命的毒害效果表现得相当明显。比如微生物的繁殖大大受于限制,酶的作用受到明显抑制,酵母菌在重水中生长缓慢,其分解醣的过程减慢到原来的1/9,某些原生动物和轮虫在重水中会很快死亡;烟草种子在重水中不发芽,在50%的重水中出芽速度要比普通水中慢1/2;扁平蠕虫类的斑状涡虫在重水中停留1~2小时就会失去任何生命特征,科蚪和幼鱼在30%~92%的重水中停留40小时就会致死,鞭毛虫在此条件下只能活24小时;用重水喂小白鼠,小白鼠表现为不安和干渴。将水绵放于高浓度重水中,细胞运动减缓,分裂就会停止;在重水中有机体生长速度受到抑制还表现为衰老,当用30%浓度的重水饮用时,狗、小白鼠和家鼠都明显地发生了贫血病症,肾脏、肾上腺功能不全,代射紊乱;当用氘置换了1/3的氕原子时,生命生理功能就会紊乱而死亡;高等植物在栽培时浇以重水,对其生命是极为不利的;高浓度重水长期作用于有机体,会使其器官发生形态学改变,胚胎上皮完全破坏而不可逆转,雄鼠在重水影响下发生不育症,动物口服重水,卵巢的滤泡器会坏死,这可能为氘病或有机体中毒;当植物根部吸收水时,轻水重水同时被吸收,透过植物膜,到达树干和叶子,在光合作用中氘的反应速度仅为氕的1/30,故植物生长受到严重干扰。由此可见,重水是地球生命的克星,是危害甚至毁灭生命的祸水。轻水则对生命体有益,在重水含量比目前正常水低25%的水中,鱼类能大量繁殖,植物生长茂盛而易结果,老年人能恢复青春,病人能获得力量和健康。科学家的轻水试验表明:含氘量低的雪水即轻水有抗衰老作用,用它喂雄鼠,其生育能力得到提高,雌鼠明显地多胎(一胎产8~10只小鼠),新生小鼠每只重 5.8克(对照组为5.5克),10天体重增加190%(对照组为137%),20天增加393%(对照组为339%);产仔前两个月系统地用轻水喂养母猪,结果产仔10只,每只比对照组重40%,一个月内比对照组重45%,两个月比对照组重40%;用轻水喂鸡,三个半月比对照组多下一倍的蛋;小麦种子经雪水浸泡1.5小时,其发芽能力有所提高,每支穗上的麦粒多28%,每粒重22%,产量提高56%;用雪水浸泡黄瓜和萝卜种子,种出的黄瓜收获量较对照组提高210~290%,萝卜增产23%;25位各种年龄的病人,在三个月按一定规则用雪水作饮用水,结果所有病人血中胆固醇含量明显降低,代谢改善。长期饮用轻水,能有效地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常用轻水洗澡,可增加皮肤的抵抗力,促进血液循环;夏天用它泡茶,能祛暑去热;用它擦痱子,有良好疗效;如果饮酒过量,喝温热的轻水可解酒散热;用轻水煮药,药效明显提高;用轻水做饭、泡茶,味道特别好。它对治疗红眼病、皮肤烫伤、冻伤都有良好效果;使用重水含量比正常值0.015%低25%的雪水浸泡大麦种子8小时后播种,其开花期每株重量比未浸泡的多13%,每粒重量增加18%,收获量提高25%。三、6000万年前地球生物繁荣是重水含量极低所致如前所述,水是生命之源,但水中总含有对生命有机体有害的重水,在现阶段,只要水中重水含量低于0.015%正常值,生命体就生长得迅速、健康,并且重水含量越低,就发育得越好。而如果水中重水含量高于0.015%正常值,则生命体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停止和死亡,甚至使整个物种灭绝。重水对生命体的这个决定性作用,不仅适用于现代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也适用于古代生物。可以推断:距今6000万年前至距今3.09亿年前,生物体之所以会生长得那样的迅速、庞大,就是当时地球上的水中重水含量极低的原因。在现阶段,只要某个小环境的水中重水含率稍低于0.015%正常值,尤其是低于正常值25%以上时,生物体就会得到良好的发育,因此,距今6000万年前由于地球自然水中重量含量大大低于0.015%这个值,动植物体生长发育得极为迅速和健康就理所当然了,并且距今时间越长,生物生长发育得越快,如石炭纪的植物生长速度要比二迭纪快,二迭纪比三迭纪快、三迭纪比侏罗纪快、侏罗纪比白垩纪快、白垩纪比第三纪快,直到第四纪,由于地球自然水中重水含量高,植物生长速度就远不如前了,其生长速度已慢到不能形成煤了,恐龙也因为重水含量太高而生产衰退、病变、缺乏食物等原因而灭绝。至于比石炭纪更古老年代如泥盆纪、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元生代、太古代、冥古代,地球上自然水中重水含率比石炭纪更低,可仅形成了占极小比例的煤,其原因在于当时由于受生物进化所限,基本上无陆生植物,仅有一些海生藻类植物,不可能形成茂密的森林而成煤。煤形成于距今6000万年前到距今3.54亿年前这段近3亿年的时期内,恐龙从距今6500亿年前到距今2.23亿年前这段1.6 亿年的时期内统治着地球,然而,在距今6000万年前的某段时间内,由于某种原因使地球上重水含率大幅度提高,造成植物生长大减速和恐龙灭绝,虽成煤期远早于恐龙生存期,但它们在同一时间消失。四、地球上重水含量增加的原因及途径那么这个造成地球植物生长大减速和恐龙灭绝的重水是怎么增加的呢?根据现代天文观测研究证实,应该来自宇宙空间的氘粒子流。众所周知,地球与宇宙之间的各种物质总在不断交换之中,这其中也包括有氢的同位素氘。通过交换,使氘在地球上逐渐地积累起来,并和氧化合生成重水混杂在轻水之中,但在6000万年前由于宇宙射向地球的氘粒子少,所以地球上的重水含量极低,这也就是当时地球上动植物疯长的低氘大繁荣生态环境。地球上氘含量增加的主要途径有三种:1、宇宙空间充满星际气体,星际气体中的氘含量比地球目前的氘浓度高20倍,虽浓度较高,但密度很低,它仅能缓慢地增加地球的含氘量;2、宇宙空间平时落入地球大气的少量粒子流含氘量比目前地球正常含氘量高700倍,虽然浓度很高,但密度很低,它也仅能缓慢地提高地球的含氘量;3、太阳出现黑子大爆发和大耀斑时,产生大量高浓度、高密度的氘粒子流直接进入地球,这是地球氘含量剧增的时期。太阳携太阳系众成员围绕银心旋转的一个周期(称银河年)是2.8~3亿年,在这一个银河年中太阳要依次经过近银点、选银点和两个特征点,当太阳经过近银点、远银点时,太阳活动相当稳定,无大的黑子和耀斑出现,而当太阳经过两个特征点时,太阳活动异常激烈,出现强大的黑子和耀斑,产生大量高浓度、高密度的氘粒子流射向地球,造成地球上的氘含量在短期内急剧增加。在太阳围绕银心旋转的一个银河年中,有两次要经过特征点,以银河年为2.8~3亿年计算,太阳经过特征点的周期为1.4~1.5亿年,距今6000万年前,太阳正好经过特征点,不知是什么原因(至今科技界仍是一个不解之谜,本人在《地球生态气候大变迁与太阳系经过银河系中的典型位置的关系及原因》一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理论)造成了太阳活动异常激烈,出现强大的黑子和耀斑,产生大量高浓度、高密度的氘粒子流射向地球,造成地球上的氘含量在短期内急剧增加,依1.4~1.5亿年的周期类推,距今2.1亿年前、3.5亿年前、5亿年前都是太阳经过特征点的时期。巧合的是考古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检测确证:距今5亿年前,曾占据地球统治地位近一亿年之久的三叶虫的2/3的科在短期内大规模灭亡;距今3.5亿年前,曾经十分繁盛的笔石几乎完全灭绝,三叶虫大量减少,距今2.25亿年前,海洋生物的50%、两栖类的75%,爬行类的80%的科灭绝,估计当时有96%的种死亡,三叶虫完全灭绝;距今6500万年前,称霸地球 1.5亿年之久的恐龙从此销声匿迹。地球上几次生物大灭绝的周期也正好是1.4~1.5亿年,虽然史前植物的生长速度无法考证,但可以根据每个时期的成煤量来推测:史前植物在石炭纪生长得最为迅速,以后每过1.4~1.5亿年其生长速度减慢一次,直到距今6500万年前已慢到不能成煤了。五、结论植物进化到距今3.54亿年前的泥盆纪,陆生植物渐盛,已开始成煤,至距今3.09亿年前的石炭纪、孢子植物进化到了顶峰时期,加上当时地球水处于低氘环境,使石炭纪成为植物生长最快的时期和成煤最多的时期(成煤量占55%),当时动物界是两栖动物时代。石炭纪之后的二迭纪、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由于地球上的重水含率通过1.4~1.5亿年为周期的急增和平时的缓增,浓度越来越高了,造成植物生长越来越慢了,慢到距今6000万年前已不能成煤了,同时恐龙也由于氘中毒和缺少食物而灭绝。
‘伍’ 煤是动物和植物演变的吗
煤炭是植物在低温高压的状态下形成的,而钻石是在高温高压状态是形成的,和动物没关系,因为动物是碳水化合物,植物可以变成碳。
‘陆’ 问题:煤是由什么代的厥类植物变成的
煤是由古生代的厥类植物变成的
煤是古代植物遗体堆积在湖泊、海湾、浅海等地方,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转化而成的一种具有可燃性能的沉积岩。煤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碳、氢、氧、氮、硫等元素。在显微镜下可以发现煤中有植物细胞组成的孢子、花粉等,在煤层中还可以发现植物化石,所有这些都可以证明煤是由植物遗体堆积而成。
科学家们在地质考察研究中发现,在地球上曾经有过气候潮湿、植物茂盛的时代,如石炭纪、二迭纪(距今约3亿年)、侏罗纪(距今约1.3亿~1.8亿年)等。当时大量繁生的植物在封闭的湖泊、沼泽或海湾等地堆积下来,并迅速被泥砂覆盖,经过亿万年以后,植物变成了煤,泥砂变成了砂岩或页岩。由于有节奏的地壳运动和反复堆积,在同一地区往往具有很多煤层,每层煤都被岩石分开。
由植物变为煤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菌解阶段,即泥炭化阶段。当植物堆积在水下被泥砂覆盖起来的时候,便逐渐与氧气隔绝,由嫌气细菌参与作用,促使有机质分解而生成泥炭。通过这种作用,植物遗体中氢、氧成分逐渐减少,而碳的成分逐渐增加。泥炭质地疏松、褐色、无光泽、比重小,可看出有机质的残体,用火柴烧可以引燃,烟浓灰多。
(2)煤化作用阶段,即褐煤阶段。当泥炭被沉积物覆盖形成顶板后,便成了完全封闭的环境,细菌作用逐渐停止,泥炭开始压缩、脱水而胶结,碳的含量进一步增加,过渡成为褐煤,这称为煤化作用。褐煤颜色为褐色或近于黑色,光泽暗淡,基本上不见有机物残体,质地较泥炭致密,用火柴可以引燃,有烟。
(3)变质阶段,即烟煤及无烟煤阶段。褐煤是在低温和低压下形成的。如果褐煤埋藏在地下较深位置时,就会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使褐煤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主要是水分和挥发成分减少,含碳量相对增加;在物理性质上也发生改变,主要是密度、比重、光泽和硬度增加,而成为烟煤。这种作用是煤的变质作用。烟煤颜色为黑色,有光泽,致密状,用蜡烛可以引燃,火焰明亮,有烟。烟煤进一步变质,成为无烟煤。无烟煤颜色为黑色,质地坚硬,有光泽,用蜡烛不能引燃,燃烧无烟。
‘柒’ 煤和石油是由什么演变来的
油是由古代有机物变来的。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海洋里繁殖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它们死亡后的遗体随着泥沙一起沉到海底,长年累月地一层层堆积起来,跟外界空气隔绝着,经过细菌的分解,以及地层内的高温、高压作用,生物遗体逐渐分解、转化成石油和天然气。
煤是由古代的植物变来的。那时候,大量的蕨类 植物死亡后,遗体沉进水里,深埋地下,由于厌氧菌(不喜欢氧气的微生物)的作用和地壳的起伏运动,氢、氧、氮的含量慢慢减少,碳的含量相对增加,植物遗体就逐渐变成了泥炭、褐煤、烟煤,以至无烟煤。
在同一地区和同样的条件下,植物在地底下埋藏得越久,水分越少,碳的含量越多。泥炭和褐煤的含碳量比较低,变成烟煤以后,碳的含量已经占到80%,无烟煤的含碳量已经达到95%左右。燃烧一公斤无烟煤可以获得八千多大卡的热量,是一公斤木柴发的热量的二倍多。
七百多年前,着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看见中国人烧煤炼铁,这是他生平第一次看到煤做燃料。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记载了这件新鲜事。书中写道,中国有一种黑石头,能够燃烧,着起火来象木柴一样,而且终夜不灭。
当时,欧洲人读了马可·波罗的游记,都觉得十分新奇。他们哪里知道,中国人用煤做燃料,都已经有一千二三百年了。我们的祖先在世界上最早发现了煤这种燃料。
不过,用煤做燃料是很大的浪费。这是因为,从煤里还可以提炼出煤焦油、氨水等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燃烧时都白白毁掉了。况已,烧煤炉做饭,热量四散,不用火时也在消耗煤,燃料的有效利用率很低。
‘捌’ 煤形成于多少年前当时有何动物
煤主要形成于约2-3亿年前,那时主要是高大的木本蕨类植物。当时生活的主要动物是两栖类动物(如大鲵、各种蛙类等),另外还有水龙兽,恐龙还没有称霸地球。
‘玖’ 科学问题1,煤炭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盆地、冲积平原对地震起了决定作用
郭德胜 佳木斯大学数学系 [email protected]
在地球上,任何生命都与“碳元素”紧密相关,进行 着周而复始的碳元素循环,生命需要进食含碳的有机物质,排放出二氧化碳,地球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地球也是要吞纳含碳有机物质,在地球内部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等,再经过火山、地震、人类开采与使用,形成二氧化碳排放空中,被排放空中的二氧化碳又被树木,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被吸收,再次将二氧化碳转化 成有机物质,以植物的形式体现出来,一部分植物被动物消化,一部分通过河流被运移地球内部,形成一个反复“碳”循环的体系。
多年来,我一直思考这样的问题,煤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原有的煤炭形成理论,“煤是树木、植被、动物尸体堆积,以及沼泽地,经过多年的演变形成煤炭”,根据这个理论分析思考,陆地上为什么看不到树木、动物尸体的堆积呢?另一方面,煤矿很大,哪来的那么多树木和动植物尸体呢?
一,天然气如何的形成的?
经过多年的思考和研究,终于发现,将含碳有机物质堆积起来,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通过河水的运移,将树木、植被、动物尸体等含碳有机物质运送到湖泊、低洼地带,经过多年的沉积,叠加,将湖泊,低洼地带变成盆地和冲积平原。
湖泊,低洼地带,他们形成了聚集各种地表物质的自然条件,地表的含碳物体在水流、河水的冲击、运移,被湖泊、低洼地带沉积下来,经历几百年,上千年的沉积过程后,湖泊的演变成干涸的陆地,也就是,湖泊---沼泽地带—干涸的盆地结构陆地。而低洼地带在多次冲击中形成沉淀,天长日久成为冲积平原。而在这个上万年过程中。湖泊、冲积平原要积累无法估量的树木、植被、泥沙,以及鱼类尸体,在多年的积累沉积过程中,湖泊、冲积平原沉积了巨厚的沉积物质,有几十米,上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厚度,继而形成了盆地式结构的陆地、冲积平原。通过这样沉积的方式,地下储存了大量的含碳物质,从而完成了碳元素物质的积累。而这个过程,与生活中的“沼气池原理”完全相似。
任何物质,在高温、高压、通电作用下,会发生了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地下沉积大量含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生同等元素的物质的转化,形成含碳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根据沼气池形成甲烷气体的原理,沉积巨厚含碳物质的盆地、冲积平原,就必然会出现含碳气体,固体和液体,气体很可能就是天然气。
二,煤炭是否也在盆地、冲积平原内部以及与山体接壤处产生呢?
地球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水流运移,雨水、河流将地球表面冲洗,把地面的含碳有机物运移汇聚,最后停留在湖盆、低洼地带,盆地、冲积平原就具备了储存含碳有机物的条件。盆地、冲积平原在多年的河水运移,形成一个天然的碳物质储存库,这是一个显着的量变过程,当物质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盆地、冲积平原条件成熟,就无法避免的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
我们清楚,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热能、气体、甚至出现爆炸现象。从这个角度分析,那么,地球上经常出现地震,是不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而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能量释放,导致地球的震动?
同时,地下在释放巨大能量的同时,地下含碳物质在热能作用下将进一步发生化学变化,将含有碳元素气体物质演变成固体,进而形成煤炭?根据推理分析,天然气和煤应该存在同一位置,存在于盆地、冲积平原与接壤的山系带,而地震也应发生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这个演变过程应该是,沉积盆地与冲积平原--天然气--地震—煤炭。附下图:
如果上面的推理正确,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地球内部出现碳元素物质的堆积,一定是通过河水的运移,经过多年的沉积、叠加,将含碳物质埋入地下,进而形成了盆地和冲积平原。
2,沉积式盆地、冲积平原,一定会产生天然气体,在化学反应的作用下形成含碳的固体、液体、气体。
3,地震所发生的地域,它的周边一定存在着一个冲击平原或盆地。冲积平原、盆地的面积大小决定了天然气、煤矿、地震的大小。
4,在其内及周边,没有盆地、冲积平原的地域,决不会发生地震。
5,如果说,盆地、冲积平原形成天然气,分析天然气移动走向,根据地质疏密程度,盆地、冲积平原的表面密度相对于山体的密度就大一些,气体移动会顺山体移动,山体结构是岩石,岩石存在缝隙,盆地、冲积平原所形成的天然气就会存储在山体内,根据天然气可燃可爆特性,就存在膨胀、爆炸可能,产生地质灾害,而震源中心多出于这样的地理位置。
6,对于大的冲积平原、沉积盆地,在它的内部和周边 ,一定存在巨量的天然气以及大的煤矿,反之,没有这样的地理位置,不会出现巨量天然气与煤矿,冲积平原大,天然气储量也大,地震也大,煤矿也大。
根据上述的结论,用事实加以验证。 根据网络搜索,复制了相关的信息资料。
三、大地震与冲积平原和盆地地域的关系
1、“汶川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周边地域里?
汶川地震,它所包括的震区是十个最严重震点。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
从上面这些地震位置发现,参见下图,这些震区围绕着盆西平原,也就是成都平原的北部。
网上资料显示,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
盆西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
根据这些发生重灾区的位置发现,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将这些城市依次连接,将成都平原包围了一圈,根据这些城市受到同等严重受灾情况,再根据地图,成都平原的边缘是地震中心地带。
2、鲁甸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余震1335次。
鲁甸此次地震灾区最高烈度为Ⅸ度,涉及范围面积只有90平方千米,等震线长轴总体呈北北西走向,Ⅵ度区及以上总面积为10350平方千米,共造成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10个县(区)受灾,包括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永善县、昭阳区,曲靖市会泽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宁南县、布拖县、金阳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资料显示, 昭鲁坝子东起昭阳区凉风台大山脚,西至相邻的鲁甸县城稍外。总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面积约525平方公里,属云南四大坝子之一。坝子内丘坝相间,地势平坦, 昭鲁坝子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市,昭通市西北面与四川省隔江(金沙江)相望,东南面与贵州省毕节市接壤,南面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相邻,是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结合部。
昭通市境内最高海拔(巧家县药山)4040米,最低海拔(水富县滚坎坝)267米。昭鲁坝子处于昭通市的腹心地带,南北纵贯昭阳区与相邻的鲁甸县,故称昭鲁坝子。
昭鲁坝子北接壤金阳县,南接壤会泽县,南北穿越鲁甸,昭阳区,西侧对应巧家县。
结合上面的陈述和地图,就不难得出,昭鲁坝子处在8.3鲁甸大地震的中心地带。
3、秘鲁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资料显示,亚马逊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亚马孙河中下游,介于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间,西接安第斯山,东滨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四国领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其中巴西境内22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该国领土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
秘鲁当地媒体报道,当地时间24日下午18点左右(北京时间25日早6时左右),秘鲁中东部与巴西交界的马德雷德迪奥斯大区发生里氏7.5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消息,此次地震的震级为7.7级,震源深度610公里。
秘鲁多个省份、巴西、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爾尔尔等邻近国家的一些地区均有震感。
事实上,亚马逊平原周边地带的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爾尔尔发生过多次大地震。
根据地图,这些发生大地震的国家,都处于亚马逊大平原的周边。这些国家的天然气开采量也很惊人。
4、台湾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资料记载,台湾的台中、南投两县为921地震的重灾区。地震发生次日有统计数字表明:死亡人数逾2000人,上6534人,受困者2308人。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等地灾情较为严重。
台南平原台湾省最大的平原,属冲积平原,其面积五千平方公里。 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位于“台南平原”东侧,台南平原5000平方公里,921地震处在台南平原地带。
另注:
网络资料,1556年,中国陕西省南部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发生的一次特大地震。华县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损失,还与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
1739年1月3日晚8点左右,在平罗、银川一带发生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8级地震,地震位置处在银川平原。银川平原是黄河冲积平原,地下水埋深极浅,甚至溢积地表,地下水排泄不畅,土壤盐渍严重。
按照这样的思路分析判研,再结合卫星地图,找到世界所有的沉积盆地、冲积平原,与此地所发生的地震结合起来,就会发现: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存在各种地震,对于所有的大地震,在它的周边,或是在受灾严重地区所包围的地带,都存在各种盆地、“冲积平原”。
所有历史大地震,都存在一个共性,每一个大地震都对应着一个大的冲击平原或盆地。我们任意的拿出一个地震事件,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有地震的地区,就存在这么一个“冲积平原”,反之,没有“冲积平原”的地区及附近周边,就没有地震。 E,冲积平原,盆地会产生天然气么?
另据网络资料,2015年下半年,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获重大突破。经国土资源部审定,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威202井区、宁201井区、YS108井区,新增含气面积207.87平方公里、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1635.31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408.83亿立方米。这是中国石油首次提交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
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如何实现有效勘探开发,国内没有现成经验。中国石油从2007年进行地质综合评价开始,解放思想,创新实践,创造了页岩气工业气井、页岩气“工厂化”作业平台等10多项国内第一,形成了页岩气资源评价、区块优选、快速钻进、长水平段固井、分段压裂、压裂液回收再利用技术系列,积累了以“井位部署平台化、钻井压裂工厂化、采输设备橇装化、工程服务市场化、组织管理一体化”为核心的降本增效经验,对我国规模效益开发页岩气资源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截至2015年8月27日,在上述探明储量区内,已有47口气井投产,日产气362万立方米,能保障280万个三口之家用气。
对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冲积平原或盆地进行搜查,都会存在着这样现象,存在大平原或大盆地的国家地区,煤炭、天然气非常丰富,同时大地震也频发。把世界上着名的大平原拿出来,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的,不再一一例举。
经过上面的分析论证,煤矿、天然气、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已经非常清楚,所举的事例和事实完全符合文章所阐述的观点。从这个观点出发,各种矿藏的地理位置就明确了,地质灾害的成因也找到了。
上述观点对于地球的合理开发,保护地球家园,有极其深远意义。按照这个理论观点,地球多年来形成的自然灾害,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避免灾害造成的生命与财产的重大伤亡和损失。从这个观点出发,还会发现地球的过去,预知地球的未来,一举突破以往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