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蛔虫和钩虫生活史的异同
1、种类不同
蛔虫是无脊椎动物,线虫动物门,线虫纲,蛔目,蛔科。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
2、生活史不同
蛔虫是世界性分布种类,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率可达70%以上,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
钩虫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
3、特点不同
人的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引起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在儿童中发病率相对较高。蛔虫成虫呈圆柱形,似蚯蚓状;虫卵为椭圆形,卵壳表面常附有一层粗糙不平的蛋白质膜,因受胆汁染色而呈棕黄色。
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据估计,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达9亿左右。在我国,钩虫病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
㈡ 钩虫的形态特征
体长约1厘米左右,半透明,肉红色,死后呈灰白色。虫体前端较细,顶端有一发达的口囊,由坚韧的角质构成。因虫体前端向背面仰曲,口囊的上缘为腹面、下缘为背面。十二指肠钩虫的口囊呈扁卵圆形,其腹侧缘有钩齿2对,外齿一般较内齿略大,背侧中央有一半圆形深凹,两侧微呈突起。美洲钩虫口囊呈椭圆形。其腹侧缘有板齿1对,背侧缘则有1个呈圆锥状的尖齿。钩虫的咽管长度约为体长的1/6,其后端略膨大,咽管壁肌肉发达。肠管壁薄,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内壁有微细绒毛,利于氧及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扩散。
钩虫体内有三种单细胞腺体:①头腺1对,位于虫体两侧,前端与头感器相连,开口于口囊两侧的头感器孔,后端可达虫体中横线前后。头腺主要分泌抗凝素及乙酰胆碱酯酶,抗凝素是一种耐热的非酶性多肽,具有抗凝血酶原作用,阻止宿主肠壁伤口的血液凝固,有利于钩虫的吸血,头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控制;②咽腺3个,位于咽管壁内,其主要分泌物为乙酰胆碱酯酶、蛋白酶及胶原酶。乙酰胆碱酯酶可破坏乙酰胆碱,而影响神经介质的传递作用,降低宿主肠壁的蠕动,有利于虫体的附着。经细胞酶化学定量分析,美洲钩虫乙酰胆碱酯酶含量比十二指肠钩虫高;③排泄腺1对,呈囊状,游离于原体腔的亚腹侧,长可达虫体后1/3处,腺体与排泄横管相连,分泌物主要为蛋白酶。
钩虫雄性生殖系统为单管型,雄虫末端膨大,即为角皮延伸形成的膜质交合伞。交合伞由2个侧叶和1个背叶组成,其内有肌性指状辐肋,依其部位分别称为背辐肋、侧辐肋和腹辐肋。背辐肋的分支特点是鉴定虫种的重要依据之一。雄虫有一对交合刺。雌虫末端呈圆锥型,有的虫种具有尾刺,生殖系统为双管型,阴门位于虫体腹面中部或其前、后。
根据虫体外形、口囊特点,雄虫交合伞外形及其背辐肋分支、交合刺形状,雌虫尾刺的有无及阴门的位置等,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形态鉴别要点见下表。 鉴别要点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大小(毫米) ♀:10~13×0.6
♂:8~11×0.4~0.5 9~11×0.4
7~9×0.3 体形 前端与后端均向背面弯曲,体呈“C”形 前端向背面仰曲,后端向腹面弯曲,体呈“∫”形 口囊 腹侧前缘有两对钩齿 腹侧前缘有一对板齿 交合伞 撑开时略呈圆形 撑开时略呈扁圆形 背辐肋 远端分两支,每支两分三小支 基部先分两支,每支远端再分两小支 交合刺 两刺呈长鬃状,末端分开 一刺末端呈钩状,常包套于另一刺的凹槽内 阴门 位于体中部略后 位于体中部略前 尾刺 有 无 通称钩蚴,分为杆状蚴和丝状蚴两个阶段。杆状蚴体壁透明,前端钝圆,后端尖细。口腔细长,有口孔,咽管前段较粗,中段细,后段则膨大呈球状。杆状蚴有两期,第一期杆状蚴大小约为0.23~0.4×0.017mm,第二期杆状蚴大小约为0.4×0.029mm。丝状蚴大小约为0.5~0.7×0.025mm,口腔封闭,在与咽管连接处的腔壁背面和腹面各有1个角质矛状结构,称为口矛或咽管矛。口矛既有助于虫体的穿刺作用,其形状也有助于丝状蚴虫种的鉴定(图16-11)。丝状蚴的咽管细长,约为虫体长的1/5,整条丝状蚴体表覆盖鞘膜,为第2期杆状蚴蜕皮时残留的旧角皮,对虫体有保护作用。丝状蚴具有感染能力,故又称为感染期蚴。当丝状蚴侵入人体皮肤时,鞘膜即被脱掉。
由于两种钩虫的分布、致病力及对驱虫药物的敏感程度均有差异。因此,鉴别钩蚴在流行病学、生态学及防治方面都有实际意义。两种钩虫丝状蚴的鉴别要点见下表。 鉴别要点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外形 圆柱形,虫体细长,头端略扁平,尾端较钝 长纺锤形,虫体较短粗,头端略圆,尾端较尖 鞘横纹 不显着 显着 口矛 透明丝状,背矛较粗,两矛间距宽 黑色杆状,前端稍分叉,两矛粗细相等,两矛间距窄 肠管 管腔较窄,为体宽的1/2,肠细胞颗粒丰富 管腔较宽,为体宽的3/5,肠细胞颗粒少 椭圆形,壳薄,无色透明。大小约为56~76×36~40μm,随粪便排出时,卵内细胞多为2~4个,卵壳与细胞间有明显的空隙。若患者便秘或粪便放置过久,卵内细胞可继续分裂为多细胞期。十二指肠钩虫卵与美洲钩虫卵极为相似,不易区别。
㈢ 钩虫又叫什么虫
钩形虫简称钩虫。钩形虫属于肠道寄生虫,除了人是其宿主以外,钩形虫还可以寄生在家禽类、畜类、青蛙、蛇等动物体内。当出现钩形虫感染后,人体会出现明显的贫血表现。在钩形虫病的早期,皮肤会有红色的小丘疹,且高出皮肤表面,人体会感觉奇痒无比,这些小丘疹出现在人体的足趾、手指之间。
人体通常先感染的是钩形虫的虫卵。虫卵通常生活中泥土里、蔬果皮上。不注意饮食卫生是导致钩形虫感染的主要因素。虫卵在人体内部不断孵化,最终成虫在小肠内定居。钩形虫的成虫会不断从肠壁吸食血液,诱发肠壁溃疡出血,久而久之人体也会发生面色、指甲苍白,劳动后气喘,心跳加速,全身乏力的贫血症状。有些钩形虫病的患儿还可以出现异食癖。比如喜欢吃玻璃、泥土等,严重影响到患儿的生长发育钩虫病是一类寄生虫感染的粪口途径传播的传染病,钩虫病的患者常有胃肠功能失调,营养不良,贫血的症状出现,对于钩虫病感染:
第一,要给予驱虫药物驱虫治疗,如给予肠虫清进行驱虫。
第二,还要给予一般治疗,对于有贫血的患者,可以给予足够量的铁剂进行补铁,还要从饮食上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饮食和含铁高的食物,给予补铁治疗。
第三,对于钩虫病患者有重度感染的,还要给予抗感染治疗,如果有严重贫血的患者,还要给予输血,纠正贫血,或者是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进行补铁补血治疗。
以上方案仅供参考,具体使用情况请按药品说明或到正规医院按医嘱用药。
㈣ 钩虫是什么样子的拜托各位大神
【概述】 钩虫病(ancylostomiasis,uncinariasis,Hookworm disease)的病原体是钩虫,其中以十二指肠钩虫(ancylpstoma odenale)及美洲钩虫(nector americanus)引起人类感染最为重要。解放前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危害极大。解放后采取了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已显着减少,感染程度也大为减轻。 【病因】 钩虫成虫是半透明状呈米黄色或淡红色(吸血后)。雌虫较雄虫大,雄虫尾端有交合囊。十二指肠钩虫雌虫长10~14mm,宽0.4~0.7mm;雄虫长8~11mm,宽0.3~0.5mm。虫体略弯曲,口腔有牙齿2对,雄虫交合囊呈折扇形。美洲钩虫较十二指肠钩虫小,头部向后弯曲,口腔无牙齿而有一对角质切板,雄虫交合囊呈蒲扇形。 两种钩虫形态相似,长圆形,两端较宽无色透明,卵壳薄,常见其中含4~8个细胞(图23-4,23-5)。 生活史 两种钩虫均寄生于十二指肠及小肠内。寄生数目可由一条至数千条不等,寄生在肠内的雌雄成虫交配后,每天排1万~2万虫卵。虫卵随粪便排出,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当温度为15~38℃时,经5~8天即可在泥土中孵成具有感染性的丝状蚴。幼虫在热带地区一般可维持生命6~9周,在温带可维持6个月,在寒带(1~15℃)则易于死亡。具有感染性的幼虫(丝状蚴)在不同情况下,得以钻入人体的皮肤粘膜时,其经历的途径如下(图23-5)。 钻入皮肤→皮下组织→侵入血管及淋巴管→右心→肺泡→支气管→会厌(咯出)吞咽入胃→小肠发育成虫,以上过程约需4~5周,而每一成虫在体内的寿命,十二指肠钩虫为5~8年,美洲钩虫为3~6年。此外,幼虫如由污染的食物经口侵入人体,则不需经上述血行途径而可直接至小肠发育成为成虫。但有一部分幼虫仍可从消化道粘膜钻入血循环中,则其发育过程与从皮肤侵入者相同。幼虫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发育为成虫,称为先天感染,但比较少见。 【流行特征】 本病在我国流行地区甚广,除黑龙江、青海二省外,均有不同程度流行,尤以华南、华中、四川及海南省等地较多,其他各省也很普遍。在华南和西南以美洲钩虫为主,北方各省则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农村较城市受染机会多,与随地大便习惯及人粪施肥以致污染地面有关。虫卵随粪便在泥土中发育成蚴,当小儿赤足或裸体坐于具有感染性幼虫的泥地或水田中,或在农村婴儿使用沙土包裹代替尿布的习惯,此蚴即能钻入皮肤而获得感染。因洗晒尿布落地被蚴污染,偶能间接地使婴儿受染。吃进污染的菜蔬及食物也是感染方式之一。菜园、果园、茶园、桑园、红苕地、包谷地等旱地作物,因栽种季节和施肥方法,最宜钩虫发育。煤矿内温度、湿度也有利于钩虫发育,应加以注意。小儿年龄越大,感染率和发病率越高。南方较北方的感染率为高。 【临床表现】 轻重不一,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一般以贫血为主。 1.钩蚴所致的症状 (1)皮肤损害:当蚴侵入皮肤时,局部有痒疹及匍行丘疹或小疱疹。由于抓痒可引起继发感染,局部淋巴结亦可肿大。 (2)内脏损害:当蚴侵入血循环在体内移行时,可引起蠕动移行病及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参阅前文蛔虫病和下文热带嗜酸细胞增多症)。 2.成虫引起的症状 主要为失血性贫血,再加上由钩虫引起的食欲不振及消化不良而致营养缺乏,就更加重贫血的程度。故随着疾病的发展,患儿常有面色苍黄、皮肤干粗、毛发疏稀、失去光泽易于脱落。营养及发育均差,精神萎靡,表情淡漠,不愿活动。有时烦躁不安、眩晕、心悸、气短等贫血的症状。发病初期先有食欲亢进,继之食欲减退,时诉上腹部不适、有腹胀及疼痛感。有时腹泻、有时便秘。 1956年以来,江苏、安徽、山东、四川、江西、湖南某些农村发现1岁之内小婴儿患十二指肠钩虫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严重贫血、脸黄、食欲减退、浮肿,60%~80%有柏油样黑便或潜血阳性。心尖区闻收缩期杂音,轻度肝、脾肿大,少数并发心力衰竭。大多数病人白细胞总数增高,嗜酸细胞百分率及绝对数均增加,有时呈类白血病样反应,但经治疗,能完全恢复正常。 【病理说明】 主要为十二指肠及空肠粘膜广泛出血及溃疡。这是因为钩虫在小肠粘膜上经常更换吸附点,并分泌抗凝血物质,使吸附点创口不断流血。体内每条十二指肠钩虫每天导致的失血量约为0.14~0.4ml,美洲钩虫可导致的失血量约为0.01~0.09ml。严重感染时可引起大量失血。长期失血后体内的铁储备量可逐渐耗尽而形成严重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营养不良。严重贫血可使心、肝、肾细胞的脂肪变性。 【诊断说明】 除流行病史、贫血、嗜酸细胞增多及大便潜血外,主要依靠从粪便中检得虫卵以确定诊断。一般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法(Kato氏法)可于镜下发现虫卵。直接涂片不易检得虫卵时,可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四氯乙烯圆管法和过滤圆管法。虫卵计数法适合于调查研究及疗效考核之用,每克大便含卵少于2000个为轻度感染,2000~11000个为中度感染;11000以上为重度感染。另外还可用培养法检查钩蚴以协助诊断。 钩虫病人血液中IgE、IgG和α2球蛋白显着升高。治疗后,因抗原刺激物质消除,免疫球蛋白可恢复正常,对评价疗效与流行病学研究有一定参考意义。 【治疗说明】 应及早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免发生严重贫血及营养不良。 1.一般疗法 必须注意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给高蛋白质、多维生素饮食。贫血者应补充铁剂,并同时服用稀盐酸每次10滴和维生素C以助铁剂的吸收。贫血严重者应考虑少量输血,每次25~50ml,或5~10ml/kg。出现严重心力衰竭者,先给毒毛旋花子甙K。 2.驱虫疗法 驱钩药物的选择,应根据钩虫虫种及其他肠道寄生虫的合并感染情况选择高效、低毒的药物。为了提高疗效,尤其是驱美洲钩虫的疗效,可采用交替用药和联合用药。目前常用的驱钩虫药物如下: (1)甲苯咪唑(mebendazol):剂量每次100mg,每天2次,连服3天。驱钩虫的治愈率,因制品微粒大小而不同,微粒越小,疗效越好,最高治愈率可达99%。一般虫卵阴转率为65%~90%。尽量不用于2岁以下婴儿。近年来每次用200mg,1天2次,连服3~4天,虫卵阴转率为95%~100%。国内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所等8个单位联合观察,连服4天,阴转率为98.8%,提出延长疗程可提高疗效。 (2)丙硫咪唑(albendazole):成人400mg顿服,10天后再重复给药1次即可。12岁以下儿童用量减半。对十二指肠钩虫的疗效优于美洲钩虫。 (3)左旋咪唑(levamisole):对十二指肠钩虫疗效较好。剂量3mg/kg·d,连服3天为一疗程。虫卵阴转率为80%~96%,美洲钩虫为5%~25%。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将此药列为驱十二指肠钩虫的首选药。 (4)噻嘧啶(pyrantel pamoate):剂量10mg基质/kg顿服,可连服3天,虫卵阴转率达95%以上;美洲钩虫为62.5%~80%。 (5)联合用药:甲苯咪唑加噻嘧啶;噻嘧啶加左旋咪唑合并疗法可提高疗效。 此外,近来有报道伊维霉素(iverme-ctin)治疗狗的重度钩虫感染,疗效甚佳。在试管中能迅速杀死成虫和感染期幼虫。对临床的应用于人体,尚得进一步研究。 对局部钩蚴性皮炎的治疗 (1)皮肤透热法:当钩蚴钻进皮肤后,约在24小时内有90%停留在局部,故可用此法将蚴虫杀死,达到止痒目的。方法:把手足发痒的部位浸泡在50℃以上热水中,如感太烫,稍歇数秒钟再泡,约30分钟左右,或用毛巾放在50~60℃热水中,取出后呈半干状态,使之紧贴在皮炎部位,每半分钟换一次,连续10分钟。 (2)局部涂2%~4%碘液,15%噻苯咪唑油膏,或5%硫黄炉甘石洗剂。 【预防说明】 应对流行地区患者进行治疗,防止土地被含有虫卵的粪便污染,改善环境卫生,指导合理的积肥。结合生产,加强粪肥卫生管理和无害化措施。广泛展开卫生宣教,使人人都懂得钩虫的传播方式,尽可能地防止钩蚴侵入人体。对婴幼儿病例须检查所用代替尿布的沙袋是否受钩虫卵污染,并应查母亲粪便,及作适当处理。
㈤ 勾虫是什么样子图片
“勾虫”的正确词语为“钩虫”,只有1cm左右长,似绣花针大小,寄生于人的十二指肠及小肠里。
钩虫病是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尤其在农村发病率较高。小儿的皮肤直接接触被钩虫病病人粪便污染的土壤,如赤足或光屁股坐在泥地上玩耍,尿布或衣裤晾晒时落在被污染的士地上,也有从口直接而入的。
当钩虫钻入皮肤后,经血循环到达咽部,通过吞咽最终寄生于小肠。钩虫的前端有一个口囊,其边缘的钩齿(或板齿)咬附于人的肠道壁上,并经常更换咬附点,从而使肠粘膜上形成许多出血点及小溃疡。
(5)动物钩虫长什么样扩展阅读:
钩虫的前端还有一对能分泌抗凝血素盼腺体,使伤口不易凝血而不断渗鹿。渗出的血量与钩虫吸食的血量大致相当,如果一条钩虫每日吸血0.2~0.6毫升,病儿每日失血量约0.4~lr2毫升,20条钩虫会使病儿每日至少损失血液8~24毫升。
一般病儿体内有成百条钩虫,其失血量是非常可观的,足以造成严重贫血。此外,婴幼儿钩虫病还会引起营养不良、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及肺炎等。
㈥ 钩虫属于线形动物吗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
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据估计,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达9亿左右。在我国,钩虫病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
钩虫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它只有1cm左右长,似绣花针大小,寄生于人的十二指肠及小肠里。每条钩虫一天就可产卵上万个,这些钩虫卵随粪便排出人体外,在适当的条件下就可孵出幼虫。[1]
成虫
体长约1厘米左右,半透明,肉红色,死后呈灰白色。虫体前端较细,顶端有一发达的口囊,由坚韧的角质
感染钩虫的狗肠
构成。因虫体前端向背面仰曲,口囊的上缘为腹面、下缘为背面。十二指肠钩虫的口囊呈扁卵圆形,其腹侧缘有钩齿2对,外齿一般较内齿略大,背侧中央有一半圆形深凹,两侧微呈突起。美洲钩虫口囊呈椭圆形。其腹侧缘有板齿1对,背侧缘则有1个呈圆锥状的尖齿。钩虫的咽管长度约为体长的1/6,其后端略膨大,咽管壁肌肉发达。肠管壁薄,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内壁有微细绒毛,利于氧及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扩散。
钩虫体内有三种单细胞腺体:①头腺1对,位于虫体两侧,前端与头感器相连,开口于口囊两侧的头感器孔,后端可达虫体中横线前后。头腺主要分泌抗凝素及乙酰胆碱酯酶,抗凝素是一种耐热的非酶性多肽,具有抗凝血酶原作用,阻止宿主肠壁伤口的血液凝固,有利于钩虫的吸血,头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控制;②咽腺3个,位于咽管壁内,其主要分泌物为乙酰胆碱酯酶、蛋白酶及胶原酶。乙酰胆碱酯酶可破坏乙酰胆碱,而影响神经介质的传递作用
㈦ 钩虫是什么动物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
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据估计,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达9亿左右。在我国,钩虫病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
钩虫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它只有1cm左右长,似绣花针大小,寄生于人的十二指肠及小肠里。每条钩虫一天就可产卵上万个,这些钩虫卵随粪便排出人体外,在适当的条件下就可孵出幼虫。
㈧ 美洲钩虫的形态特征
虫体细长线状,长约1cm,活体为淡红色,半透明,死后呈灰白色。前端较细,微向背侧仰曲,顶端有一发达的角质口囊。美洲钩虫口囊较小,呈椭圆形,腹侧前缘有一对半月形板齿。与口囊相连的咽管,长度约为体长的1/6,管壁肌肉发达,肌细胞的交替收缩与松弛有利于吸取宿主血液。肠管壁薄,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其内缘有许多微细绒毛,形成刷状缘,利于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扩散和吸收。在虫体的前端有三组单细胞腺体,分别为:①头腺一对,位于虫体的两侧,前端与头感器相连,开口于口囊两侧的头感器孔,后端达虫体中横线前后。②咽管腺3个,包括背咽管腺1个,亚腹咽管腺2个。③排泄腺一对,长可达虫体后1/3~1/2处,该腺体与排泄系统相连,经排泄窦开口于虫体前侧的排泄孔。
雄虫末端膨大,由角质皮层向后延伸形成膜质交合伞,交合伞由两侧叶和一个背叶组成,伞内有若干指状的肌性辐肋支持,依其分布称为:腹辐肋、侧辐肋和背辐肋。交合伞内还有两根从排泄腔伸出的细长可收缩的交合刺。雄性生殖系统为单管型,盘曲于肠道一侧。雌虫略大于雄虫,尾端呈圆锥状,生殖系统为双管型,阴门位于虫体腹侧。2.幼虫 胃镜检查、痰液检查。
㈨ 狗狗体内有哪些寄生虫
1、心丝虫
心丝虫病是由大型蛔虫引起的,该寄生虫主要存在于肺的血管和心脏中。通过蚊子进行传播的。被感染心丝虫的狗起初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最后就是致命的。狗可能会咳嗽咳血,因为一点运动而筋疲力尽,体重严重下降。虽然听起来很可怕,但心丝虫很容易预防,主人记得定期给狗狗驱虫。因为生理结构不同,所以就算犬心丝虫的幼虫进入人体,也很难存活,所以主人也不必太担心。
2、跳蚤
跳蚤大概是让很多主人闻风丧胆的一种寄生虫。没有一种方法或杀虫剂,能彻底根除跳蚤问题。跳蚤的生命周期相当复杂,了解之后才更容易摆脱它们。跳蚤会导致跳蚤过敏性皮炎,让狗狗瘙痒和皮肤感染。跳蚤也是绦虫卵的携带者,狗狗吃了跳蚤后会被绦虫感染。一般主人能在狗狗身上发现跳蚤时,家里可能已经跳蚤占据了,这时除了给狗狗驱虫,还要在家里进行大扫除才能彻底灭绝跳蚤。
3、蜱虫
在草丛里玩或者在树边蹭来蹭去的狗狗,非常容易惹到蜱虫。蜱的发现和清除非常重要,因为蜱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将相关疾病传播给宿主。蜱传播给狗的疾病包括莱姆病、巴贝斯虫病、巴尔通体病和埃利希体病。
4、耳螨
耳螨是耳道内的微小寄生虫。耳朵毛发比较长,折耳的狗狗更容易感染,因为它们的耳道不通风,是绝佳的生存环境。耳螨会引起严重的发炎和发痒。狗狗可能会不停甩头,抓挠耳朵,狗狗耳朵里面有像咖啡渣的硬皮或蜡质分泌物。宠物医生可以通过检查诊断耳螨,并给予一次性或重复治疗。放心,耳螨不会困扰到主人。
5、蠕形螨
蠕形螨是狗皮肤上微小寄生虫。在健康动物中,螨虫数量很少,不会引起皮肤问题。但当狗狗的抵抗力下降时,螨虫会占据上风,导致疥癣或蠕形螨病。狗会疯狂掉发,皮肤上有鳞状秃斑,容易感染。小狗和幼犬的免疫系统变得越来越强后,就不会经常受蠕形螨的侵害。在成年狗中,由于免疫系统受损、激素失衡或年老,会让蠕形螨有机可乘。
6、姬螯螨
俗称的“会移动的头皮屑”,姬螯螨是一种寄生在皮肤上的螨虫,会引起刺激、头皮屑和瘙痒。这种螨虫的一个显着特征是巨大的爪状口器。这些螨虫在猫、狗、兔子和其它物种身上很常见。虽然人类不是这种寄生虫的自然宿主,但姬螯螨可以在人类身上存活一段时间,导致发痒的皮疹。
7、马蝇
马蝇最爱寄生在小动物,如猫、狗、兔子、松鼠的身上了。当动物闲晃经过,马蝇的卵会因应动物的体温,抓到机会就附着上去。常见的季节是夏季或秋季。一旦幼虫孵出,它就钻进宿主体内。幼虫会在宿主的皮肤上钻出一个洞,用来换气。最后这种寄生虫就会长到,像人类的大拇指第一节那么大。
大约一个月后,马蝇就会钻出宿主身体,掉在地上,并结蛹。如此又展开了新的生命循环。如果你看到狗狗的皮肤上有洞,不要去挤压,或试图用镊子把它取出来。如果你弄断幼虫,可能会产生感染,甚至威胁生命的过敏反应。相反,让宠物医生安全取出来。
8、贾第鞭毛虫
贾第鞭毛虫是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生活在许多动物的肠道中。当这种寄生虫会让动物,包括人类腹泻,称为贾第鞭毛虫病。狗狗可以污水中,包括看起来非常干净的山间小溪里,感染贾第鞭毛虫。
如果狗狗患有腹泻、嗜睡和食欲不振,可以让宠物医生检查它的粪便,看看是否有贾第虫。贾第虫在显微镜下看起来很可爱,像一只飘起来的风筝。使用药物就能治疗这种疾病,之后主人应该好好清理狗狗的粪便,以防止再次感染或传染给人类。
9、钩虫
钩虫是小而薄的蠕虫,不到2.5厘米长。这些常见于狗的肠道寄生虫。狗从环境中感染幼虫,或者幼虫通过狗妈妈的乳汁,到幼犬体内。症状包括腹泻、食欲不振、贫血、体重减轻等。宠物医生可以检查粪便中是否有钩虫。治疗包括驱虫药物,这些药物必须反复使用,以便完全彻底杀灭钩虫,定期驱虫有助于防止复发。
10、鞭虫
鞭虫是肠道寄生虫,在狗中相对常见,偶尔在猫中也能见到。这些小虫有一个细长的鞭状前端,和一个较厚的后端。它们附着在大肠壁上,以血液为食。狗在环境中通过粪便,感染鞭虫卵。轻度感染没有症状,更严重的感染会导致体重减轻、腹泻或贫血。鞭虫对许多常用的驱虫药有抵抗力,因此通常使用不同的药物。保持环境清洁是最好的预防措施,因为虫卵需要几周时间才能感染。
11、蛔虫
蛔虫是狗的肠道寄生虫。它们从狗吃的食物中吸收营养,导致狗获得的营养减少。感染可能发生,狗狗接触了粪便中的虫卵,或从狗妈妈的母乳。狗可能会呕吐、嗜睡、体重减轻、腹泻等。可以用驱虫药打虫,以便在蛔虫成熟时清除蛔虫,需要定期驱虫以防止再次感染。蛔虫可以传染给人类,并能迁移到各种组织和器官。
很多的寄生虫,主人通过定期体内外驱虫就能预防。保持生活环境干净整洁,也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感染。最后,纠正狗狗吃屎的坏习惯,因为很多虫卵都能通过粪便传播。没有虫子困扰的狗狗,会过得更开心,当然主人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