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仁慈主义如何从保护动物到善待动物
近代的“仁慈主义”,是从古典人类中心主义中的动物保护思想中逐渐发展出来的一种观点。仁慈主义主张人类要善待动物,这体现了人类道德的进步。人类道德进步的历史,就是一个人类把道德关怀对象不断扩大的历史,人类把道德关怀对象从人类扩展到人类之外其他存在物的第一个对象便是动物。动物的权利问题,是生态伦理学打破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道德体系的一个突破口。这是因为,人类自从诞生那天起,就和其他动物生活在一个大环境中。在日常生活中,人离不开动物的帮助,动物的影子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也随处闪现。此外,和人一样,大部分动物都有意识,是一个能做出选择的自主的生命,它们能够感受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17~18世纪,欧美一些思想家提出“仁慈主义”理论,主张善待动物,认为动物也应像人一样享有“天赋的权利”,因而也必须承认它们是权利主体。
1641年,一位名叫华德的律师说服马萨诸塞(时为英国殖民地)当局制定了一项法律:任何人不得专制地或残酷地对待那些向来供人使用的牲畜,人有责任让它们定期地休养生息。
1693年,英国着名思想家洛克在《关于教育的几点思考》一书中也对笛卡儿的思想提出了质疑。在他看来,动物是能够感受痛苦的,毫无必要地伤害它们在道德上是错误的。他对许多儿童折磨和残酷地对待那些落入他们手中的小鸟、蝴蝶和其他可怜动物的行为表示担忧,因为折磨和杀死其他动物的这种习惯,甚至会潜移默化地使他们的心对人也变得狠起来;而且,那些从低等动物的痛苦和死亡中寻找乐趣的人,也很难养成对其同胞的仁爱心。他主张人们不仅要善待以往那些被人拥有且有用的动物,而且还要善待松鼠、小鸟、昆虫——事实上是“所有活着的动物”。
18世纪的约翰·布鲁克纳曾对英国在美洲新大陆的扩张表示担忧。他在《关于动物的哲学思考》(1768年)一书中怀疑,改变美国的荒野是否会打乱“生命之网”(布鲁克纳是第一个使用这个对后来的生态科学是如此重要的词语的人)和“上帝的整个计划”。他已经认识到,在开垦处女地的过程中,许多物种会受到严重伤害甚至会完全灭绝。完整的上帝创造物的减少令可敬的布鲁克纳感到担心,但他却回避了对这种行为的道德评价。
英国的杰罗米·边沁是近代西方第一个自觉而又明确地把道德关怀运用到动物身上去的功利主义伦理学家。他在写于1789年的《道德与立法之原理》一书中指出,一个行为的正确或错误取决于它所带来的快乐或痛苦的多少,动物能够感受苦乐,因此,在判断人的行为的对错时,必须把动物的苦乐也考虑进去。边沁反对把推理或说话的能力当作在道德上区别对待人与其他生命形式的根据。问题的关键应是它们能否感受苦乐。边沁据此认为,最不道德的行动就是带来最大痛苦的行动。
而与对较低形式的生命的残酷比起来,对神经系统最发达的人的残酷是更坏的行为,但是这种差别仅仅是数量上的。一个有道德的人或有道德的社会应该最大限度地增加快乐,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痛苦,不管这种痛苦是人的痛苦还是动物的痛苦,他所处时代的开明人士对奴隶的解放的关注曾鼓舞了他对道德进步的信心。边沁说,我们已经开始关心奴隶的生存状态,我们得把改善所有那些给我们提供劳力和满足我们需要的动物的生存状况作为道德进步的最后阶段。对边沁来说,那些对人有益的动物(如马和鸡)所占据的伦理地位低于奴隶,但高于其他生命形式,他预言:“这样的时代终将到来,那时,人性将用它的‘披风’为所有能呼吸的动物遮挡风雨。”边沁所说的“披风”即指道德地位和法律保护。
19世纪的亨利·塞尔特将英国扩展伦理共同体的思想推到了顶峰。他在1892年出版的《动物权利与社会进步》是动物解放运动的理论总结,对英美后来的生态伦理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认为,如果人类拥有生存权和自由权,那么动物也拥有。二者的权利都来自天赋权利,就动物而言来自动物法。他觉得在英美人的态度中缺乏一种与非人类存在物的真正亲属感。道德共同体的范围需要扩展。因此,他提出了一个卓尔不群的观点:如果我们准备公正地对待低等种属(即动物),我们就必须抛弃那种认为在它们和人类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鸿沟”的过时观念,必须认识到那个把宇宙大家庭中所有生物都联系在一起的共同的人道契约。他号召人们把所有的生物都包括进民主的范围中来,从而建立一种完美的民主制度,人和动物最终应该也能够组成一个共同的政府。因为并非只有人的生命才是可爱和神圣的,其他天真美丽的生命也是同样神圣可爱的。未来的伟大共和国不会只把它的福恩施惠给人,况且,把人从残酷和不公正的境遇中解放出来的过程将伴随着动物解放的过程。这两种解放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一方的解放都不可能孤立地完全实现。塞尔特还抨击了“气势汹汹”的工业神话,因为它为了让“悠闲的绅士和少妇能够用……借来的羽毛和皮毛装饰自己”而使数以万计的动物遭受灭顶之灾,并将那些游猎运动谴责为“业余屠杀”。他领导的仁慈主义者同盟经过十年的抗争,成功地解散了皇家逐鹿猎犬队。塞尔特在生态伦理学方面的重要贡献是把古老的天赋人权论与18~19世纪的自由主义结合起来,并把它直接应用于人与动物的关系,开启了当代动物解放论学派的生态伦理思想。
㈡ 关于一些动物保护主义的问题!
我的看法和您一样。我不吃狗肉,是因为我喜欢这种动物,但我不会反对别人吃狗肉,这是各人喜好的问题,根本称不上是什么动物保护的问题。毕竟狗也是一种人类饲养的动物,不是野生动物,不是生态环境中的一环,和饲养的鸡鸭猪牛没有区别。
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在我国,对家禽和猪牛等食用家禽家畜的管理还相对完善,但对狗这种动物,仍然管理混乱。狗肉的来源,饲养条件,屠宰工序,都十分的缺乏规范和监督。在这种条件下,随便吃狗肉是很不安全的(当然了,我们中国人早就百毒不侵了 ,呵呵),所以我认为狗肉的问题是如何完善管理,而不需要上升到道德层面。如何更仁道的、卫生的、迅速的、规范的屠宰食用家畜,才是应该讨论的问题。
㈢ 环保主义者代表人物
美国环境史学者认为,20 世纪60 年代以后产生的美国现代环保主义运动,与该国在19世纪70 年代,即内战结束以后,出现的环境思想及环境管理实践有紧密的关联。虽然这些思想和实践是多样且富于变化的,但总体可被划分为发生在城市之外和城市之内的两大环保主义传统。
城市之外的环保主义
“保护主义”是19 世纪末出现在美国的一种环保思潮,由这种思潮所引发的环境保护或管理活动就是美国历史上着名的“保护运动”。因为保护主义关注的主要对象是荒野和自然资源问题,一般位于城市之外,所以称之为“城市之外的环保主义”。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同一时期出现在美国城市之内的另一种环保主义,它致力于解决由城市生活和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各类环境问题,如废弃物污染、噪音、生活空间和城市景观的破坏等。
虽然在相当长时间内,城市内外的两种环保主义各自独立发展,但彼此之间仍然有一些联系和共同的时代特点。
保护主义和保护运动主要发生在美国西部。在内战爆发之前,这里因富含木材、牧场、耕地、矿藏、水能、生物等各类资源,开始被大规模开发。然而,由于缺乏节制和管理,开发很快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从而激发出两种性格不同的保护主义思潮和保护运动。
第一种保护主义是“资源保护主义”(conservationism),它源自联邦政府官员对西部森林资源可持续性的关注。
19 世纪末,因联邦政府在西部多个地区实施土地灌溉计划,当地水资源状况因而得到特别的重视,也引发了许多关于水资源的调查。在调查中,管理人员意识到森林涵养水源的重要作用,“保护森林”遂成为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措施。于是,森林大火、滥砍乱伐、矿业开发以及放牧等破坏森林的现象开始被干预和遏制。
同一时期,联邦林业管理者也注意到木材工业衰退的迹象,他们在着名的林业学家吉福德•平肖(Gifford Pinchot)的倡导下,以可持续利用资源为目标,建立了林业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模式。这些主张很快得到一些政治人物的支持,尤其是1900 年当选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的支持。随后,以林业保护为代表的资源管理活动发展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和社会运动,即资源保护运动。
资源保护运动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保护资源的目的是利用。平肖曾表示,林业就如同农业,要让树木像谷物一样有不断的产出;罗斯福也认为森林保护仅仅是一种手段,它的最终目的是为美国人民提供更多的资源。
第二,保护依赖专业技术和专业人员。在资源保护者看来,区别“保护”与“滥用”的标志是“科学”,而能够掌握科学的唯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专家,如林学家、水利专家等。这种主张实际带有强烈的技术精英主义色彩,相信专家治国,排斥非专业人士参与决策和任何政治性的讨论。
第三,科学保护的首要原则是“效率”。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效率”成为美国社会崇拜的对象。在资源保护主义者看来,林业也要有工业生产中“泰罗制”,只不过它管理控制的对象不是工人,而是自然。
第四,欢迎政府干预,但不反对企业利益。如萨缪尔•海斯(Samuel Hays)所观察到的,罗斯福等资源保护主义者虽然主张政府对资源利用进行干预,但并不想代替私人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他们甚至认为私人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甚至是具有垄断地位,才能使资源利用更有效率。
20 世纪10 年代初,随罗斯福卸任总统,平肖失去联邦林业局局长的职位,资源保护
主义的力量在联邦政府和国会中渐渐式微。但平肖等人仍然执着于他们的理念,转而在更
广泛的人群中争取他们的支持者,同时努力保持其在林业管理领域的影响力。
在他们的努力下,资源保护主义逐渐成为美国人的主流意识之一,但其原有的内涵却趋于泛化,不同的群体根据自身的利益也在定义出不同的“保护主义”。总的来说,从一战前到20 世纪20年代末这段时间,资源保护主义的意识形态主要被产业界所占据。
此后,因发生西部农业水资源危机和经济大萧条,联邦政府对资源管理的干预再次加强,罗斯福和平肖时代的“正统”资源保护主义又一定程度地复苏了。
第二种保护主义是自然保护主义(preservationism)。这种思潮可以追溯到19 世纪中期,美国浪漫主义精神活跃的时代。那时,以亨利•梭罗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主动走出城市,步入荒野,赞美自然在精神和审美层面上的价值。这种传统很快触发了美国人保护荒野的热情,并首先体现在国家公园的建立和管理中。
1872 年,美国第一座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建立。之后,美国东西部陆续有许多土地、山川被辟作国家公园或州立公园。这些被保护区域的首要功能不是为社会提供经济资源,而是尽可能保留其自然荒蛮的景观,供美国人永续欣赏,甚至成为美国的国家象征。
19 世纪后期,约翰•缪尔(John Muir)成为自然保护主义及国家公园运动的代表人物。他领导一批自然主义者在19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成功阻止加利福尼亚州约瑟米蒂山谷(Yosemite Valley)的水利开发,并促成约瑟米蒂国家公园的建立。1892 年,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自然保护组织塞拉俱乐部(Sierra Club)在缪尔等人的倡议下成立,自然保护作为一种社会运动悄然形成。
在这一时期,以缪尔为代表的自然保护主义者与以平肖为代表的资源保护主义者保持着一种合作关系,因为缪尔相信林业开发是荒野破坏的首恶。但不久之后,资源保护主义所倡导的实用主义、效率主义与自然保护主义所秉持的审美主义、精神追求,以及最大限度保留荒野状态的理想发生分野。直至20 世纪初年,两种保护主义因赫奇赫奇山谷水坝建设争议彻底决裂。虽然该争议的结果是大坝继续建设,但自然保护主义的思想观念如同资源保护主义一样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保护荒野、建立国家公园一直是美国政府和人民对待自然、管理自然的一种重要方式。
不过,如泰德•斯坦伯格(Ted Steinberg)和罗伯特•戈特利布(Robert Gottlieb)所观察到的,自然保护主义虽然受缪尔等自然主义者思想的影响很大,但仍然具有多元性。它除了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精神主义、审美主义色彩之外,也包含商业主义、生态学和反城市意识的内容。
自然保护并非没有任何商业动机。以着名的黄石国家公园为例,它的建立便与大陆铁路的贯通及其营销有关。当时,铁路开发者为吸引游客和乘客,力主在火车经过的地方辟出一大片与周围生态系统有所差异的“蛮荒之地”。在这个过程中,“保护者”有意识地清除一些野生动物,引入一些外来物种,并根据游客的喜好驱逐原住印第安人或将他们留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黄石公园不是被“保留”下来的“自然”,而是被“创造”出来的“荒野”。
这种具有强烈商业动机的自然保护行为此后一直延续,到了20 世纪20 和30 年代,“把风景变成生意”的活动已经十分普遍。既然是生意,就需要建设公路、步行径、房屋等人工建筑物,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这无疑和缪尔等自然主义者的初衷是有些背离的。新一代的环境思想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对此有许多批评,并反对任何与荒野有关的“大众娱乐”活动。他认为,“荒野”的价值不仅在审美、精神满足和资源利用等方面,更在于作为一个有机系统的整体性存在,而尊重这种存在就意味着树立一种新的“土地伦理”。
自然保护主义还具有明显的反城市倾向,其代表人物缪尔甚至经常表现出憎恶城市生活的情绪。据他的传记作家介绍,缪尔曾将城市称作“低地”(lowland),荒野称作“高地”(high ground),在后者中生活才能获得精神世界的满足,才能洗涤在前者中沾染的“困惑、衰败和污秽”。然而,就在很多保护主义者所鄙视的城市之中,却独立发展出美国环保主义传统的另外一支,即城市环保主义。究其内涵,根本在于对人的生存和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
城市之内的环保主义
城市环保主义首先反映在城市环境卫生改革运动中。如前所述,始自19 世纪中期,并一直延续到进步时代的环卫改革,针对的问题是城市的供水、排污和垃圾问题,其理论前提是环境的洁净度和人们的健康有直接关联。
卫生改革运动的发起者是城市改革家、公共卫生学家、市政或环卫工程师。他们一开始依据“瘴气理论”反对污水在城市中滞留、弥漫,垃圾在街区中堆积、腐败;后来虽然受到“细菌理论”的冲击,但仍然坚持洁净的生活环境对城市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由于环卫事业与市政公共服务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梅洛西将之称作最早的城市环境管理服务(urban environmental service)。
然而,城市环卫如果管理得不当,也会造成新问题。环卫改革者最忌惮的污染物是有机物,因此其管理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快速将有机废物从城市中转移到更大的自然水体和荒废的土地,或通过焚烧将其转变成气体。
这样做的结果虽然使城市变得更清洁,市民健康在短期内得到改善,但它切断了原有的城市有机废物回到农业生产、土地和自然物质循环的链条,会引发更大范围内的环境问题。
与城市环卫改革同时发生的是对工业污染的认识和治理。较于生活源的污染,人们对工业污染的态度更为复杂——既认为烟气、废水、废渣、噪音是公害,又认为这些是工业发展、社会进步不可避免的副产品。而且,受制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主要产生自工业的化学废物,如废酸、废碱、重金属被误以为有助于生活污水的消毒,不仅无害还会促进环卫治理。
尽管如此,反对工业污染的城市环保运动在19 世纪80 年代之后终于萌发,其产生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们的科学认知发生改变。爱丽丝•汉米尔顿(Alice Hamilton)被一些学者誉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反污染的环保主义者。她在19 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调查工业污染与流行病的关系,之后进入劳动保护领域,从事铅污染等问题的研究。她和其他公共卫生学者的工作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工业有害物不仅被转移到了环境当中,还转移到了工人及许多弱势群体身上,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其次,公民权利意识觉醒。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也是美国工人运动、市民运动、妇女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不论普通劳动者、中产阶级还是妇女团体,都意识到他们的生活条件、健康状况受到工业污染的严重影响,于是各种抗议活动此起彼伏,迫使城市管理者必须面对民众的呼声。
再次,许多污染企业,以及经济发展的倡导者不再认为污染物是工业发展的必然副产品。他们受到资源保护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工业活动不一定会产生环境破坏,污染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效率和资源浪费的结果。
区别
与自然保护主义的悲观情绪相反,城市环保主义对城市生活抱有乐观的态度。
梅洛西的相关研究表明,积极的城市环境改革基于城市主义(urbanism)和消费者主义(consumerism)两种思潮。前者相信城市生活可以给人带来正面影响,反对“城市歧视”,环境管理的作用就是使城市生活更美好。后者强调“消费者”乃城市社会的最基本单元,不论阶层、种族或性别,城市环境破坏会影响到每一个消费者,所以改善城市环境的事业应该服务于所有消费者。
正因为城市环保主义带有积极关照城市所有居民福祉的特点,从19 世纪末到20 世纪30 年代,城市环境改革还扩展到改善贫困人口居住条件、城市美化、城市公园建设和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等领域。
美国环境史学者对20 世纪40 年代以前的城市环保主义的探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厘清美国现代环保主义的起源问题。在此之前,人们在谈论环保主义传统时,往往只看到保护主义运动,而忽视了同时代独立发展起来的城市环境改革。
此外,1960 年代往往被当作反对工业污染的环保运动的开端,但实际这些行动早已从19 世纪末开始,只不过当时的人们还不具备现代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的知识与观念,因此成效十分有限。
㈣ 动物保护主义为何总是被批判
我始终认为:人类和动物应该和谐共处,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作为灵长类智慧型的人类虽然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但也要遵守道德原则,不随便破会生态,不滥杀动物,做到保护动物,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因此,我不反对爱心人士的保护动物的做法,但是要限制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不能越界,否则将适得其反,遭到批评也是理所当然。希望能正确处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做到和谐相处,拒绝滥杀,合理利用,遵纪守法。
㈤ “可爱动物”保护主义
在对生态文学创作和动物保护的思考中,我们需要与“可爱动物”保护主义加以区分,摈弃一些“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一些人只保护他们眼中的“可爱动物”——猫狗是人的伴侣,对人有好处,所以要保护;昆虫和两栖爬行动物是大多数人都不喜欢的,就不用保护。在他们眼中,想要保护动物,或是从自己的主观情感出发,只保护自己眼中值得保护的那些动物;或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慈悲”与“善良”,而无视自然法则,对原本的自然规律进行人为干涉。盲目的放生、盲目地保护猫狗等行为,无视生态系统的平衡、无视自然的稳定,并非真正热爱动物的表现。这种主观性的情绪和思想本质上是出于人自身,而不是为了自然或物种本身的存亡而考虑的。
在广阔的天地之间,在浩瀚的自然万物之中,猫狗等“可爱动物”只占很小的一个部分——一些流浪猫狗甚至会抓捕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无论是“可爱动物”还是“不可爱动物”,都是自然界中的一份子,在自然中扮演着它们应有的角色。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本不该由它们与人类的关系来评判,更不应根据人类的私心来决定是否应该对其进行保护。每一个物种的消亡,都会对环环相扣的生态链造成影响,这种影响终究会关系到我们自身的生存。“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自然规律下,自然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大学刚毕业时,在生态伦理价值观的影响下,我原本不打算养猫狗。在那个“可爱动物保护主义”盛行的时期,这种选择是为了区别于那部分对“可爱动物”有所偏私的人,也是为了给那些被大多数人所“排挤”的“不可爱动物”正名。猫狗等与人关系更紧密的动物和昆虫等许多人在感情上排斥的动物,在我们看来不应以自己的好恶区分。猫狗对我们而言,并不比大众在情感上所不能接受的那些“不可爱动物”更有吸引力。
近几年来,自然中心主义的观念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而我在宠物的选择上,也发现既然在宠物市场中的猫狗就是用作宠物,正如一些人工养殖的动物是为了给人食用一样。而野生动物则是属于野生环境的,随意饲养或许对它们和自然都不利。相较其它动物而言,猫狗的用品和医疗市场发展更完善,作为宠物放在家里也不会对自然造成破坏。猫狗的情感模式及与人相处的反应,确实是更适合于被人饲养的。
如今,家里的猫对我而言,比起动物更类似于一个家人。即使选择饲养猫,也不代表我就认为猫狗等宠物和其它自然界中的动物有所分别。自然规律和人的主观情感无关,“可爱”的动物和“不可爱”的动物,在自然界中同等重要,在天地间只有数量差异、在生态环境中的角色以及濒危与否的分别。
㈥ 现在社会中,有一些极端动保群体,他们为何这么做
现在社会中,有一些极端动保群体,他们为何这么做?
动物保护的概念来自于西方,他们对一些价值观的输入没有消化干净,只是采取了一些比较表面的做法,所以才会被网友认为比较极端。动物保护主义的宗旨是动物应当享有支配自己生活的权利,也就是万生平等的意思。可能采取的方式让人不能接受,但他们的本意是好的,只是没有做好功课就匆忙上阵,让一些人觉得不适。大家觉得这些人的做法怎么样?
㈦ 请问动物保护主义和恐怖主义有什么区别
动物保护主义按照现实的色彩来说,它是一个褒义的,积极的词语
这个主义是为了保护动物而
产生和存在的。
而且确实保护了很多动物,也为人们保护动物增强了意识。
但是恐怖主义就不同了,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贬义词
恐怖主义做出来的事都是对人类社会有害的。
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
㈧ 动物保护主义者只吃素吗抑或他们本身就是虚伪的
有完全吃素的,也有吃荤的.
我属于后者,我也吃肉,仅限于养殖的鸡鸭牛羊等等.
一切皆有生命,这话没错,但是不要忘了食物链的存在,任何生物为了生存繁衍必定要以其他生物为养料,人类也一样.但这不代表就可以任意扩大人类的金字塔底座,现有的养殖动物已经足够人类生存,再把野生动物和伴侣动物加入到食谱中来是罪过.
㈨ 那些自称“动物保护主义”的人他们的行为有意义吗
所以说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指的不仅仅是人与人的和谐,还有人与环境的和谐,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寻求无害于环境的发展方式,就是我们的目标啊!所以说你说的“动物的灭绝只是时间问题”就是错误的了啊。
“动物保护主义”的行为不止是呼吁人们保护动物而已,也有一些具体的保护动物的措施,比如设立保护区,或者单单是喂喂流浪狗也是一样的。
我们应该相信,大多数人是善良的,热爱动物的,我们应该相信人类(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我不是人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