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什么动物用舌头来散热
动物御热有妙招:没有汗腺也能抵御酷暑 作者: 出处: 科学时报 责任编辑: 杨剑 [ 2005-08-11 16:15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继续阅读 相关主题 编辑新作 阅读排行 讨论本文 讨论本文 相关产品
【导读】
本月打电话免费 5周年庆典,主机6.2折
趋势送当当500元代金卷 买软件 送联想服务器
在炎炎夏日,气温有时会超过人体体温,达38摄氏度以上,此时,人是靠汗腺大量蒸发水分带走热量调节体温,维持体温平衡。气温越高,人流汗越多,以保持人体的恒温状态。因此,在高温闷热时节,人们常会形容劳作者挥汗如雨、汗流浃背。
然而,自然界里一些动物的汗腺并不发达,有的甚至没有汗腺,在酷热季节里,它们又是如何御热的呢?
炎热时节,常会发现劳作后的耕牛身体大部分是无汗的,仅在趾间的皮肤和口、鼻处有汗流出,可见这些部位有汗腺分布。因此,闷热天气里牛若呼呼喘气、垂涎欲滴,那并不一定是甘做孺子牛的可信证据,而是在散除体热。牛类中,尤以江南的水牛最惧炎热,炎热的中午,水牛非全身浸泡水里不可。李白还曾有诗为证:“吴牛喘月气成霞”——看到月亮都气喘成霞。
炎热夏日,不经意触摸到狗身,会发觉它热得“发烫”,但却不见其身体上有汗珠出现,只是张开嘴巴,伸出舌头喘气。原来狗没有汗腺,只能靠呼吸排出体内多余的热量。因此,天气一热,狗就“五体着地”、伸出舌头,直接将体热传走。如此御热的还有猪、猫等动物。
兔子御热的“工具”是两只长长的、血液流畅的大耳朵。发挥着较强导热作用的耳朵,能不断地将兔身上的热量传输到体外,从而免受酷热之苦。松鼠每当烈日当空、气温较高时,便会把粗大的尾巴竖起来,起到“遮阳伞“的效果——阻挡阳光直射鼠体,为自己带来一片荫凉。像这样依靠自身独特器官御热的动物还有猴子、大象等等。如大象除在炎热时用鼻子吸水向身上喷洒降温外,可通过一对似“扇子”的耳朵下面的血管扩张,排除身体新陈代谢九成以上的热量。
蜜蜂是一种社会性昆虫,集体的事情靠集体来完成。夏天高温季节,为了给蜂房降温,经常是一部分工蜂在蜂房上“喷水”,另一部分工蜂则在蜂房入口处,整齐地排成一行,用双翼使劲地往里面扇风,来加快水分蒸发,带走蜂房内的热量。此外,蜜蜂还会从含有60%的花蜜中离析出水分来降温。
蚂蚁则是利用大自然的便利,自己动手建筑“空调房”。如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蚂蚁巢都建筑在树上,里里外外有许多房间,“房间”之间都有夹层和通道,不仅可以隔绝外界空气温度的变化,且确保巢内气流畅通。
非洲撒哈拉沙漠里有一种蜘蛛,夏季来临时,会在地下挖一深40厘米、直径25厘米的洞,洞口结一张厚厚的珠网,用以挡住灼热的阳光。白天悠闲地在洞内纳凉避暑,早晚则出来觅食,好不逍遥自在。
对于河马来说,若不在水中御热,也不在泥沼里舒服地纳凉避暑,它们在赤热的阳光下会使用自制的“防晒霜”来防御太阳的暴晒。所谓“防晒霜”,就是河马的皮脂腺分泌出的一种红色的黏液,黏液干燥后,就像一块遮阳板一样,保护它们敏感的皮肤免受日光的伤害,又能起到隔热作用。
(李德)
B. 地球上的生物,为什么只有人类需要穿衣服来保暖
因为人类是恒温动物,需要维持体温,而进化使我们无法保持热量,需要穿衣服来维系。随着人类的进化,可以使用工具的人类逐渐征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寒冷地区的人类自然而然的穿起了衣服来保暖,所以人类穿衣服归根结底的原因是适应自然。
C. 什么动物不会流汗
猫皮肤里有汗腺.猫的汗腺不发达,不像人的汗腺那样积极参与体温的调节,因此,不管天气多热,绝对看不到猫有大汗淋漓的现象.猫的散热是通过皮肤的辐射散热或像狗那样通过呼吸散热,但这种散热的效率比出汗蒸发散热要差,因而,猫虽喜暖,但又怕热.
2.猫在夏天好像有的也换毛,有很多厚毛皮的动物也换上不同的毛.
3.在哺乳动物中,偶蹄类及一些食肉类动物没有汗腺.在夏天气温高时,总是蹲在荫凉的地方伸着舌头喘气,来散发体温.奔跑时则是通过喘气和体内暂时贮存余热的方式调节体温.还有的利用分泌大量的唾液来代替出汗散热.4.河马无汗腺.
D. 除了人类,有没有动物能使用火
用火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人类用火的历史已有200多万年,尽管人类处处展示着火的威力和应用领域,至今仍没有任何一种生物跟得上人类的,火依然是它们恐惧的因素。
火对于所有生物都是致命的,医学中用火杀毒灭菌,是最安全的灭菌方式,地球上没有任何生命能够抵抗火焰高达800℃-1200℃的高温,任何碳基构造的生物在这么高的温度下,生物体内的水分会蒸发,然后是核酸和蛋白质的燃烧反应。但是人类却以聪明大脑大脑所具有的智慧降服了火,使火焰为人类的发展而服务。
人类把火用到了文明世界的每个角落,敢用火的动物基本上还是没有。在绝大多数陆地动物生存的环境中,火焰都代表着毁灭,尽管动物们无法了解到火对升物体具体的危害,演化史中与天然火灾遭遇的经历也代表着死亡,它们会避开火焰。
E. 谁知道除了人以外还有什么哺乳动物会流汗
出汗的哺乳动物是不太多的。以下举例 出汗的动物: 灵长目(猴猩猩狒狒),奇蹄目(马驴) 不出汗或不大出汗的动物: 食肉目(狼狗狐猫虎豹狮熊熊猫等),啮齿目(兔鼠等),偶蹄目(猪牛羊鹿骆驼河马等),长鼻目(象) 食肉目不是完全不出汗,而是不大出,只在鼻子脚掌等处有汗腺,散热是不够用的。但另有他用。偶蹄目只在鼻子处出点汗
F. 除了人类,还有哪些生物能在两小时内跑完42公里
每秒钟要跑到5.83米,一小时的平均速度要达到21公里。这都快赶上许多人在平坦的公路上骑自行车的速度了。这么快的速度,普通人根本完成不了。人类要想两小时跑完马拉松,不仅需要过硬的身体素质,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还需要及时补充水及能量。世界上,除了马之外,那是很难再找出能比人类更能长跑的动物了。别看老虎、豹子、狼、羊等等反应速度快,跑得也快,但我们需要认识到的一点是,它们只是跑得快,而不是跑得长。猎豹在捕食猎物时的奔跑速度,最快可以达到120千米每小时。
G. 除了人类以外,还有哪些动物身体上会出汗
高级动物会出汗,例如羊,羊的体表有许多的汗腺,经过激烈运动或惊吓后,身体通过汗腺蒸发出来的水分就是汗液,也就是所谓的出汗.
昆虫不会出汗,不过变温动物(冷血动物蛇、青蛙)太热了也需要散热呀,但是由于具有外骨骼(几丁质外壳),不透气,其上也不具汗腺,因此不可以出汗来散热.它们调节体温有这么几种方式:
1.改变体躯的朝向,侧向比顺向得到更多的太阳辐射.
2.体表的特殊构造,鞘翅和鳞片具有反射红外线的作用.
3.社会性昆虫:如蜜蜂是通过振翅,夏季通风降温,冬季增加代谢强度产生热能.在夏季蜂巢温度控制在34-35℃,当高于35℃时,一是运输水份入巢,二是振翅降温.在冬季,当降至13℃时,蜂群开始振翅,使温度升至24-25℃,然后停止,当降至13℃时,再重复一次.一次循环为22-23小时.这种循环叫"拉幕脱循环"(Lammerts cycle).一次循环将消耗20g蔗糖,产生80卡的热量
H. 人为什么比动物强
人的听觉不如羚羊,嗅觉不如猫狗,视觉比不过狮子,力量比不过狗熊,陆上跑不过猎豹,水里游不过海豹,人的免疫系统更是比不过任何一种野生动物。如果把一个人脱光衣服放到野外,他能活下来吗? 先别急着下结论。人类不光智慧超群,确实也有几样其他动物没有的特长。否则的话,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在非洲草原上活下来的呢? 耐热之王 人类天生害怕黑夜,这是有道理的。 几百万年前发生的一场大旱把一群非洲黑猩猩从树林里赶了出来,强迫它们在一马平川的草原上讨生活。黑猩猩们很快发现,一旦失去了树林的保护,黑夜就成了它们的噩梦。非洲的白天太热了,食肉动物们只能躲在树荫下休息,等待太阳下山。黑夜的来临宣告了野兽们开饭的时间到了,它们躲在暗处,依靠出色的嗅觉和夜视觉寻找猎物,然后伺机而动。100多年前有个英国陆军中尉带着一群黑奴在非洲的大草原上修铁路,他这样描述自己的遭遇: 一连10个月,每天晚上营地周围都会响起狮子低沉的吼叫声。我带着一支.303口径的步枪躲在一棵大树上,却怎么也遇不到一头狮子。它们躲在暗处慢慢向营地靠近,一旦锁定了目标,就再也听不到任何声响,直到从某个帐篷里传来撕心裂肺的求救声,我知道又有一名工人被狮子吃掉了。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黑猩猩的嗅觉和夜视觉都不够灵敏,在黑夜中完全不是狮子的对手,只能躲在巢穴里不敢出去。但它们总得出去觅食,炎热的正午是它们唯一的希望。经过多年的自然选择,终于有一批黑猩猩进化出一整套高效的散热系统,变成了非洲大地上的耐热之王。 哺乳动物最怕热的部分就是大脑。大脑是单位体积产生热量最多的器官,也是对温度变化最敏感的器官。要想为大脑降温,必须加快血液循环,让血液把大脑产生的热量带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非洲大象进化出了一对超级扇风耳。大象的耳朵上布满了毛细血管,血液流经这里时,热量就散发掉了。那么,为什么亚洲象的耳朵要比非洲象小很多呢?想想亚洲的自然环境吧。亚洲有大量的森林可以遮阴,对散热的需求远不如非洲那么强烈。 非洲只有大象进化出了这个办法。对于其他那些体型较小的动物而言,一对大耳朵很不方便,只有另想办法,加快血液的散热效率。 通常情况下,大脑产生的静脉血被颅腔中的“脑膜静脉”(Meningeal Vein)和“板障静脉”(Diploic Vein)运送至颅腔根部的静脉窦,再从这里穿出颅腔,进入位于脖子后方的“脊椎静脉丛”(Vertebral Venous Plexus),并最终流进肺里。这条通路自始至终都不和皮肤接触,静脉血中的热量无法被释放到空气中。 某些哺乳动物进化出第二条通路。它们的头盖骨上开了许多小孔,名叫“蝶导静脉孔”(Emissary Foramina),大脑产生的静脉血通过这些细小的蝶导静脉直接穿出头盖骨,然后通过遍布在头皮下方的毛细血管流向脊椎静脉丛,再流到肺里去。头皮是很好散热器,静脉血在流过头皮时能够和空气充分地交换热量,难怪科学家把这些遍布在头皮下方的毛细血管叫做“静脉散热系统”(Radiator Network of Veins)。 “蝶导静脉孔”的数量越多,孔径越大,第二条通路也就越发达,对第一条通路的需求也就越小,第一条通路必经的静脉窦也会变得越来越小。静脉窦穿出颅腔时在颅腔根部形成了一个血槽,静脉窦越粗,血槽的直径也就越大。考古学家显然没法直接测量人类祖先们的静脉丛的大小,但却可以通过测量颅骨上的“蝶导静脉孔”和静脉窦穿出颅腔所留下的血槽的直径,间接地估算出大脑散热系统的工作效率。 结果不出所料,越是和现代人类接近的猿人头盖骨化石,“蝶导静脉孔”越多,直径越大,而血槽也越浅,说明它们的散热效率也就越高。早期的直立人在散热方面远比羚羊、大象、长颈鹿和狮子等非洲哺乳动物要高得多,正是依靠这套高效的散热系统,直立人才敢在非洲炎热的下午走出藏身洞穴四处觅食,并依靠这一顿午饭活了下来,最终进化出了人类。 耐力之王 谁是非洲之王?不是狮子,也不是大象,而是人。 这并不仅指掌握了现代武器的人。那些手里只有长矛的非洲原住民,同样担得起“非洲之王”的称号。2000年上映的纪录片《伟大的舞蹈:猎人故事》(The Great Dancer: A Hunter's Story)真实地记录了南非土着闪族(San)的猎人是如何打猎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人类的祖先究竟凭什么在非洲称王。 闪族人个头很矮,力量有限,要论单打独斗,即使有了长矛也很难胜过非洲的大部分野生动物。于是,闪族人学会了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和野兽周旋。但是即便如此,野兽们也很容易逃脱。要知道,一只非洲羚牛的奔跑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50公里,更别说猎豹了。非洲大象和狮子也不是好惹的,它们不但速度快,而且都异常凶猛,很难对付。 于是,闪族人只能依靠自身的一项绝技来对付野生动物们,那就是超常的耐力。羚牛的瞬时速度虽然快,但只能维持几分钟,否则就会被急速升高的体温烧死,一个经过训练的闪族猎人可以在炎热的中午,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连续奔跑4~5个小时!在那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非洲猎人们采用的就是持久战的办法,遇到合适的猎物便展开长途追击,直到把猎物追得完全没了力气,只能站在原地等死。这时候,猎人们就可以安全地接近猎物,把长矛插进猎物的心脏。 在所有的非洲哺乳动物当中,人的耐力是最好的,这和人类的身体结构密切相关。首先,人是汗腺最发达的哺乳动物,狗和猪都没有汗腺,一些食草动物虽然有汗腺,但都不如人类发达。在剧烈运动的情况下,一匹马每平方米皮肤每小时大约可以排汗100克,骆驼为250克,人可以达到惊人的500克!也就是说,一个成年人在剧烈运动时每小时大约可以排出1~1.5升汗水,这些汗水可以带走相当于一个600瓦白炽灯泡所产生的热量。 为了进一步提高汗液的散热效率,人类逐渐脱掉了体毛,变成了“裸猿”。为了弥补体毛遮挡阳光的功能,人类又逐渐进化出了黑色的皮肤,用来抵抗紫外线对皮肤造成的伤害。 长时间的奔跑需要大量的氧气,这就对动物的呼吸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部分四蹄哺乳动物的呼吸都是被动式的,也就是说,它们并不能自主地控制呼吸的频率和深度,而是只能依靠四肢在奔跑时的动作,顺便带动胸腔的扩张和收缩,进行被动式呼吸。另外,大部分非洲哺乳动物都只能通过鼻孔呼吸,这就大大限制了它们的呼吸效率。 经过多年演变,人类逐渐进化出了主动式呼吸,呼吸的频率和深度完全可以自由控制。另外,人类又进化出一套用嘴呼吸的方式,这就进一步提高了人类的呼吸效率。于是,体型弱小的人类最终进化成为非洲大陆上最有耐力的哺乳动物。 人类就是依靠超强的耐力,逐渐打败了非洲大陆上所有的野生动物,成为非洲之王。 尾声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超强的耐热能力使得人类可以自由地进化出一个超级大脑,主动式的呼吸方式使得人类可以自由地控制声调,为语言的出现做好了准备。有了超级大脑和语言,人类逐渐进化出了思想,然后依靠思想的力量,发明出一系列工具,帮助人类弥补了自身的缺陷,逐渐占领了整个地球
I. 人是唯一用皮肤散热的动物吗
不是的。灵长类动物比如猩猩猴子,都是用皮肤散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