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小动物对音乐最敏感
海豚!
2. 动植物听音乐和噪声时会有什么反映
动植物和人一样,长期在噪音下也会不舒服。动物会导致精神衰弱,食欲不振;植物会导致生长不良,叶黄、瘦小,甚至死亡。
3. 下列哪一种动物对次声波最敏感A.海豚B.猫C.人类D.大象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分析: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是次声波,其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人耳听不到.
解答:A、海豚的听频范围是150~150000Hz;不能感知次声波,不合题意.
B、猫的听频范围是60~65000Hz;不能感知次声波,不合题意.
C、人的听频范围是20~20000Hz;不能感知次声波,不合题意.
D、大象发出的声音就是一种次声波,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利用超声波和次声波的频率范围进行解答.
4. 耳朵灵敏的动物是什么
耳朵灵敏的动物有:大蜡蛾、蝙蝠、海豚、马、鸽子等。
1、大蜡蛾
在世界大部分地区,这些飞蛾能听到高达300千赫的声音。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其他动物拥有如此高的听力水平。人类只能听到高达20千赫的声音。这种特别的听力水平有助于大蜡蛾避免蝙蝠捕食。
2、蝙蝠
蝙蝠是哺乳动物家族中最敏感的听觉动物。蝙蝠在夜间飞行时,会发出一连串的叫声。准确地说是超声波。然后,他们用敏感的耳朵来处理返回的回声。
3、海豚
尽管外部耳朵很小,海豚还是可以通过下颚将声音传递到中耳。大脑中的听觉皮层系统比人类先进得多。海豚的听觉频率也比人类的要快得多。除了使用先进的回声定位,他们发出声波并处理反射回来的波,这使他们能够识别前方的情况。
4、马
马的耳朵上有十块不同的肌肉,这些肌肉使马的耳朵能旋转180度,它让马迅速集中注意力于声音。低到高频的听觉范围也让他们确定了声音的来源。
5、鸽子
鸽子以其宁静的天性和可爱的外表而闻名于世,其中最令人惊讶的是他们敏锐的听觉,这只神奇的鸟能听到低频次声(小于20赫兹)。鸽子甚至可以探测低到0.5的声音。这种敏感的听觉往往能让鸽子发现远处的雷暴和火山爆发。
5. 在十二生肖中什么动物对音乐最为敏感
【蛇】
《射雕英雄传》欧阳克用笛子驱赶青蛇
6. 哪些动物有敏感
应该是老鼠吧,也许是猫咪吧,猫咪和老鼠一样胆小,因为猫咪什么都害怕,比人还胆小,老鼠有时候不怕人,猫有时候害怕人,猫咪最害怕的是声音,老鼠最害怕的是天敌,3者还有兔子胆小,因为兔子害怕天敌,跟老鼠一样,4者还有其他虫类,不是毛毛虫和有害的虫胆小吗,爬行动物像蛙似地动物胆小
7. 什么动物对声音比较敏感
大象,可以听到次声波,望采纳
8. 给动物听音乐会有什么反应,它们能听懂音乐吗
我们天生就有乐感,乐感与生俱来,同时又能借助听音乐得以强化。几乎人人都有体验、鉴赏音乐所必需的音乐技能。“相对音感”能力使我们能借助音高或节奏辨认出旋律;“节奏感知”能力使我们得以在千变万化的节奏中找到规律。连婴儿都对身边的声调、旋律、节奏或噪音异常敏感。所有迹象都表明,人体早在诞生之初,就做好了感知与享受音乐的准备。
人类的乐感显然很特殊。乐感基于且受限于认知能力(注意力、记忆力、预期能力)及生物本能,是自发形成的一系列自然特征。但它为何如此特别呢?是因为似乎只有人类才拥有乐感吗?它像语言能力那样为人类所独有吗?亦或是所有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的产物?
《我和狗狗一起弹钢琴》:
研究音乐的亨詹·霍尼(Henkjan Honing)怀疑这个病毒视频里的狗狗并没有绝对音感(一种超越听觉的认知能力),它只是在按主人凝视的琴键。
达尔文认为,脊椎动物都能感知、欣赏节奏与旋律,因为它们有相似的神经系统。他确信人类的乐感是有生物学基础的。此外,他还认为,对音乐敏感肯定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特质,比对语言敏感还要古老许多。事实上,他认为乐感是音乐与语言的起源,是性选择进化机制使人类和动物拥有了这一特质。
那么和人类相比,动物的乐感好到什么程度呢?乐感是人类独有的吗?亦或如达尔文所怀疑的那样,(人类和动物)“神经系统的生理特性相同”,因而都具有乐感?想了解音乐与乐感的演化过程,我们必须先确定音乐的组成部分是什么,及它们如何在动物和人类身上体现出来。或许我们能借此判断是否只有人类才有乐感。
伊万·巴甫洛夫(Ivan Pavlov)发现,狗能记住某个音调并将其与食物联系起来。狼、老鼠、椋鸟和恒河猴都能通过叫声的绝对音高识别同类,也能辨别音调。
相对音感是一种听音技巧。大多数人听的不是一段旋律里的个别音调及其频率,而是整首旋律。无论对方用高音还是低音唱《玛丽有只小羊羔》,你都能听出那首歌。即便在嘈杂的咖啡馆里听到扩音器里传出的曲调,你仍然能够立即辨认出是哪首歌。
但是谁唱的呢?你绞尽脑汁,想记起歌手的名字或歌曲的名字,然而大脑却一片空白,于是你打开听歌识曲软件,把智能手机对着扬声器,几秒钟内就找到了歌名、歌手和所属专辑。
大脑皮层为语言而生,同时也会被音乐超常刺激,乐感也可能是大脑皮层的副产品。不过,乐感也可能优先于语言和音乐。在这种情况下,乐感可以被解读为人类及许多非人类物种所共有的敏感性,只不过在人类身上,这种敏感性已进化成了两个重合的认知系统:音乐与语言。
在奥地利召开的一场国际会议上,笔者偶然发现了支持这一观点的实验证据。在某次讲座中,维也纳大学(University of Vienna)的博士后研究员米歇尔·施皮林斯(Michelle Spierings)曾揭示过斑胸草雀(zebra finches)识别声音序列(她称之为音节)差异的学习过程。这些声音由“mo”、“ca”、“pu”等人类的话语组成。在一系列不同的行为实验中,这些语音的顺序(句法)、音高、持续时间及动态范围(频谱曲线)都发生了变化。
斑胸草雀首先学会了Xyxy和xxyY序列的区别,其中x和y代表不同的语音,大写字母代表乐调重音:即更高、更长或音量更大的重音。举个例子:“MO-ca-mo-ca”不同于“mo-mo-ca-CA”。
然后,斑胸草雀会听见一段重音、结构都有所变化的、不熟悉的序列。该测试目的在于确定鸟类是用乐调重音还是语音顺序来区分差异。
如米歇尔所示,人类主要基于语音顺序来区分差异:譬如abab与aabb不同,而cdcd与abab相似。人类会将abab结构概括化,并推演到尚未听到的cdcd序列。这表明人类聆听序列时,主要关注的是句法或语音顺序。句法(一种语序,如“人咬狗”)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比之下,斑胸草雀主要把注意力放在序列的音乐特质之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对语序不敏感(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它们能理解语序),只不过它们主要靠音高(语调)、持续时间和力度重音(音韵)来区分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