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野生动物如何自我治疗
动物自己治病
名称
名称: 动物自己治病
主题词或关键词: 动物 生物博览
内容
内容
人生了病,可以请医生帮助治疗。野生动物患了病,受了伤,不用求助其他动物,它们能给自己治病。
有些野生动物会用野生植物来治病。比如热带森林中的狮子,得了怕冷、战栗的病,就会去啃咬金鸡纳树皮。这种树皮中含有金鸡纳霜素,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
鹿闹腹泻的时候,就常常吃食槲树的皮和嫩枝。槲树里含有鞣酸,能够止泻。有趣的是,印度的长臂猿受伤后,常常把香树叶子嚼得很碎,捏成一团,敷在伤口上。山鹬和山鸡在自己的腿骨摔伤后,常常飞到河边,用嘴啄些软泥涂在骨折的腿上,接着又叨些细草混在泥里,最后,再在外面用泥糊结实,做成“石膏模型”,把受伤的腿固定起来。用不了多久,受伤的腿就长好了。
湿敷是医学上的一种消炎方法,猩猩也懂得用这种方法来治病。猩猩得了牙髓炎后,就把湿泥涂到脸上或嘴里,等消炎后,再把牙齿拔掉。
有些动物吃了有毒的食物后,能够自己寻找催吐的草吃,把肠胃清洗干净。
贪嘴的野猫吃了有毒的东西,又吐又泻。它会急急忙忙去寻找一种带苦味的有毒的藜芦草,食后引起呕吐,渐渐地,病就好了。原来,藜芦草里面含有一种生物碱,它有催吐的作用。
吐绶鸡被大雨淋湿后,它会吞下苦味的草药——安息香树叶来预防感冒。
狼和山犬的胃肌能够自动收缩。当它们疑心自己吃了有毒的食物的时候,便立即收缩胃肌,把胃里的东西吐出来,以防毒死。
猫和狗常常用舌头舔疮面或伤口,因为唾液中的酶素有杀菌的作用。
温泉浴是一种物理疗法,熊和獾也会用这种办法来养生和治病。美洲灰熊有种习惯,一到老年就喜欢跑到含有硫磺的湿泉中去洗澡,浸泡在里面,仿佛在治疗老年性关节炎似的。母獾常把长疮的小獾带到温泉中去沐浴,治疗疮疾,一直到病愈为止。
野牛患了皮肤癣,它长途跋涉来到湖边,它在泥浆中“沐浴”一阵,然后爬上岸,将泥浆晾干。过不久,它又去湖边再次“沐浴”,一直把癣治好为止。
喜欢这种泥浆的还有犀牛、河马等,除了治病,还有防病的作用。这样,可以使那些寄生在皮肤缝隙中的虱子没法呆下去。
有不少动物能够为自己做“复位治疗”。肚子被划破了,内脏漏了出来,它们能将内脏塞进去,然后躲到一个安静的角落里去“疗养”,等待伤口愈合。有只青蛙被石块击伤,内脏从口腔露出来。这只青蛙会始终蹲在原地,慢慢地吞回内脏,三天后,它基本复原,又活蹦乱跳了。
‘贰’ 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怎么保护它们呢
野生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野生动物在信息传播、航空航天研究、神经生理学等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的居住区域越来越窄。许多野生动物现在正面临灭绝的危机。它们的生存和繁殖受到毁林、过度放牧草地和土地开垦的严重影响。湖泊的开垦和滩涂的占用是濒危水禽、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以及鱼类灭绝的主要原因。在湿地、湖泊和沿海海滩发展成工农业用地后,依赖它们生存的动物失去了栖息地和繁殖地,濒临灭绝。
禁止虐杀所有野生动物或干扰其栖息地和生活。野生动物保护区应当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严惩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禁止人类与所有来历不明的野生动物密切接触,以免鼠疫爆发,造成大量人身财产损失。医疗部门应采取预防措施防止鼠疫病毒,以免在鼠疫爆发期间杀死太多野生动物。
中国的野生动物资源在减少,许多物种已经灭绝会濒临灭绝。犀牛、新疆虎等10多种珍稀动物已灭绝或濒临灭绝。此外,大熊猫、金丝猴、长臂猿等20种珍稀动物濒临灭绝。
‘叁’ 目前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保护
一份新近问世的报告声称,长期以来濒临灭绝的野生华南虎不幸绝种,这种曾让无数亚洲人引以为豪的珍稀猛兽即将遁入无形,从此仅仅生活在纪录片、照片、图画和人们的记忆之中。
该报告的作者是美国生物学家,渥太华老虎基金会会长,罗·提尔森(音)。去年,提尔森受聘于中国政府,到中国进行实地勘察,寻找野生华南虎的踪迹。
这次任务的目的十分明确:中国方面相信大约还有20到30只野生华南虎生活在丛莽深处,提尔森的使命是进行彻底搜索,查实野生华南虎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它们的生存状况如何?
经过历时八个月的艰苦搜寻,提尔森本人、其工作组成员以及随行的中国动物研究者一行寻遍了野生华南虎可能存在的片片林海,他们没有找到任何能够证明华南虎仍然存在的可靠证据。
“我们搜寻的那些地区(华南虎可能存在的地区是根据中国方面提供的线索确定的)没有华南虎的踪影,”回国之后的提尔森告诉当地的一家动物保护组织。“没有捕食的痕迹,没有巢穴。中国境内所有的老虎自然保护区几乎都被改造成了云杉和枞树林,整座森林一片寂静,甚至连鸟鸣都没有。”
更糟糕的是,只有47只硕果仅存的华南虎生活在中国各地的动物园或饲养机构。华南虎是一种高度依赖同系繁殖的物种,在现存的47只老虎之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还具备繁殖功能。
亚欧地区本来生活着至少八中种野生老虎,如果提尔森的调查结果属实,进入21世纪以后,八种野生虎里只剩下了四种。
据称,由于上个世纪人类的野蛮捕杀,巴里虎、爪哇虎和里海虎早已彻底绝种,无论是野生的还是人工喂养的,都已荡然无存。印度支那虎、孟加拉虎、西伯利亚虎和苏门答腊虎尚未绝种,可是,这些种类的野生老虎也都面临着非常严重的生存危机。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大约还剩5000只左右的野生老虎。在中国,仍有数量稀少的印度支那虎、孟加拉虎和西伯利亚虎在边境地带活动。
提尔森的发现在中国各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在写给英国国际动植物协会《羚羊》编辑部的一封信中,提尔森提到,中国官员因为处境尴尬而拒绝在搜寻华南虎的结论报告上署名,对此,提尔森表示理解。
目前,野生华南虎是否已经彻底绝种尚在争论之中。
“中国方面尚未承认和发表搜寻野生华南虎的结论报告,”提尔森如是说。“他们表示在证实野生华南虎确实绝种之前,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查。而我希望中国政府尽快采取具体措施,挽救濒临彻底绝种的华南虎,所以我才将这份报告公诸于众,希望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对华南虎命运的关注。”
尽管如此,提尔森对野生华南虎已经绝种这一事实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我们认为,可能还有少数几只华南虎生活在不为人知的欠开发区域。除非经过大规模的地毯式搜索,否则它们的存在是很难被人们发现的,”提尔森在报道中这样写道:“但是,由于这些华南虎的聚居规模狭小、分散,而且仍然受到人类的威胁,它们很难长时间继续繁衍生息下去。”
提尔森承认自己领导的搜寻小组并未涉足中国乌云界省级自然保护区,在这个自然保护区中,野生华南虎存活的可能性较大。但是,该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拒绝了提尔森一行提出的搜索要求,只是同意向他们展示保护区内动物栖息地的录像带。
提尔森说,“从录像带上看,乌云界的森林保护得很不错,早冬的初雪零散点缀在林间地面上,感觉比我们到过的其他自然保护区要有生机得多,发现野生华南虎的希望也相应大得多。”
今年6月,中国官方新闻机构新华通讯社报道了野生华南虎仍然存在的消息。根据该报道,从1990年至今,人们共发现过34只野生华南虎的踪迹,其中有3只是在今年发现的。报道还声称近期刚发现一只华南虎。
另外一篇同样出自新华社的相关报道详细介绍了中国政府在帮助人工饲养华南虎重回森林方面所进行的努力。在福建省梅花山虎园——华南虎繁殖野生适应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们正积极实践将人工饲养的华南虎送返野外的工程。目前,该研究中心共有8只华南虎,工作人员正在努力将各种野外生存技能教授给这些大家伙,并通过协助繁殖增加它们的数量,期望在2010年之前,将人工饲养的华南虎数量增加到100只。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1991年的野生老虎普查显示全中国有11各地区有野生虎的生活迹象。但提尔森认为,这些当年有野生虎存在的地区名录已经不能再作为可靠的参考资料。
搜寻野生华南虎的结论报告对近期“发现”野生华南虎的报道以及所谓华南虎的石膏脚印提出了质疑。在一次采访中,提尔森表示他所见到的那些石膏脚印并不像是老虎留下的脚印,有些太大,有些根本就不像是真的动物脚印。他表示自己和动物研究人员曾经仔细询问过那些声称见过老虎的村民,但发现这些村民并不能清楚地分辨老虎和其他一些仍然存活的大型猫科动物。
提尔森尖锐的指出了中国的某些老虎自然保护区的缺陷,称这些保护区的规模太小,根本不足以满足保持老虎数量的需要。一些自然保护区在载植非本地树木的时候造成土地酸性程度过高;一些保护区里人畜过于密集;甚至还有一些保护区内堆积着固体垃圾。在个别自然保护区,工人定期进行树木采伐,被伐倒的木材由穿越保护区的铁路运输到保护区外,人们在铁路沿线修筑定居点,噪音不绝于耳。
提尔森还指出,中国缺乏经过正规培训的生物学者进行适时的实地考察,监督并跟踪国内珍稀动物的生存状况。
“在我到中国之前,我原以为自己会与经验丰富的生物研究者共同进行实地考察。但实际上,除了一两个例外,大部分的中国工作人员对进行实地考察根本一点兴趣都没有。他们对实地考察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那不过是收拾行李,在野外走上几英里,然后进行野餐,完了再走回起点。”
中国林业局之所以聘用提尔森,除了希望他带领一支队伍搜寻华南虎之外,还希望他能将有关动物普查和实地调查的具体方法教授给中国生物工作者,帮助中国方面估研虎穴、进行野生虎的数量普查。工作人员们在有可能发现野生虎的野外安设了远程照相机,但90%的照片拍到的都是家畜、狗或者山民,唯一被摄入镜头的大型猫科动物是一头猎豹。
经过大约8个月的实地勘察,其中包括288公里步行,1056个工作时,392个通过照相机监视的夜晚,在8个接受调查的自然保护区内均没有发现华南虎的踪影。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境内的老虎遭到大量捕杀,1973年,中国政府颁布法律明令禁止捕猎老虎,但是,国内原有的4000多只老虎已经所剩无几。野生老虎濒临灭绝似乎已经到了覆水难收的地步。
‘肆’ 生态恢复讲了些什么呢
生态恢复是一门涉及面广的学科,我们可以称之为恢复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的科学。研究内容主要涉及2个方面:①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的生态学过程,包括各类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和驱动力、退化过程、特点等;②通过生态工程技术对各种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模式的试验示范研究。生态恢复研究主要目标是恢复被损害的生态系统到接近于它受干扰前的自然状况,即重建该系统干扰前的结构与功能有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
大自然具有很强的恢复能力,大多数情况下,人类需要的是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火灾、虫灾和杂草,自然界所具有的顽强能力,将逐渐恢复并实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不过除了自然恢复以外,我们还可以采用生态恢复的方法。
什么是生态恢复
生态恢复指通过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使生态系统恢复到干扰前的状态。生态恢复的含义远远超出以稳定水土流失地域为目的的种树,也不仅仅是种植多样的当地植物;其目的是试图重新创造、引导或加速自然演化过程。人类没有能力恢复天然系统,但可以帮助自然。如把一个地区需要的基本植物和动物放到一起,提供基本的条件,然后让它自然演化,最后实现恢复。因此,生态恢复的目标主要是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一个群落发展成为由当地物种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或者说是为当地的各种动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生态恢复的具体目标主要有4个:恢复诸如废弃矿地等极度退化的生境;提高退化土地上的生产力;在被保护的景观内去除干扰以加强保护;对现有生态系统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维持其服务功能。
恢复生态的方法
恢复生态的方法有物种框架方法和最大多样性方法。
1.物种框架法。物种框架法是指建立一个或一群物种,作为恢复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这些物种通常是植物群落中的演替早期阶段(或称先锋)物种或演替中期阶段物种。这个方法的优点是只涉及一个(或少数几个)物种的种植,生态系统的演替和维持依赖于当地的种质资源(或称“基因库”)来增加物种和生命,并实现生物多样性。这种方法最好是在距离现存天然生态系统不远的地方使用,例如保护区的局部退化地区恢复,或在现存天然斑块之间建立联系和通道时采用。应用物种框架方法的物种选择标准:①抗逆性强:这些物种能够适应退化环境的恶劣条件。②能够吸引野生动物:这些物种的叶、花或种子能够吸引多种无脊椎动物(传粉者、分解者)和脊椎动物(消费者、传播者)。③再生能力强:这些物种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能够帮助生态系统通过动物(特别是鸟类)的传播,扩展到更大的区域。④能够提供快速和稳定的野生动物食物;这些物种能够在生长早期(2~5年)为野生动物提供花或果实作为食物,而且这种食物资源是比较稳定的和经常性的。
2.最大多样性法。最大多样性方法是尽可能地按照该生态系统退化以前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水平安排物种从而实现生态恢复,需要大量种植演替成熟阶段的物种,而并非先锋物种。这种方法适合于小区域高强度人工管理的地区,例如城市地区和农业区的人口聚集区,要求高强度地人工管理和维护。
恢复生态的途径
1.恢复原生生态系统。实践表明,恢复原生生态系统是一种过于追求“理想主义”的途径:一是恢复的目标具有不确定性,即恢复某生态系统历史上哪一个时间阶段的状态;二是“恢复”这个词有静态的含意,因而恢复不仅要试图重复过去的环境,而且要通过管理以维持过去的状态,但事实上自然界是动态的;三是由于气候变化、关键种缺乏或新种入侵,完全恢复原生态系统几乎是不可能的。
2.生态系统的修复。生态系统修复强调的是改良、改进、修补和再植。改良强调立地条件的改善以使原有的生物生存和繁衍;改进强调对原有受损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提高;修补是修复部分受损的结构;再植除了包括恢复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和功能外,还包括恢复当地先前的土地利用方式。
3.生态系统的重建。也叫生态更新,指生态系统发育的更新。有学者认为生态恢复就是再造一个自然群落或再造一个可以自我维持、并保持后代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群落;还有学者认为,生态恢复是关于组装并试验群落和生态系统如何工作的过程。
‘伍’ 动物生态学 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栖息地破碎化不可逆
人类是从地球上的生物中进化而来的,野生动物是人类的亲密伙伴,自从人类主宰了世界以后,由于无节制的活动,使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生物的多样性可提供给人类用以改良作物的品种。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已被列为世界环境面临的十大威胁之一。物种的减少,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忧虑。
一 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现状
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为宝贵的可持续资源,实施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和建设,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我国野生动物资源面临的威胁
我国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口众多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围湖造田,沼泽开垦,过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都导致了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甚至消失,影响物种的正常生存;第二,环境污染给许多生物的生存带来灭顶之灾.城乡工农污水、大气污染物等大量排放,特别是酸雨的危害,重金属以及长期滞留的农药残毒的富集,使许多水陆生物及生态系统因环境恶化而濒临灭绝;第三,滥捕乱猎、国内倒卖和走私野生动物的情况日益严重。从50年代就开始对猕猴进行捕捉,加之其栖息地的不断缩小,使中国猕猴的种群大量减少,至今尚未得到恢复.此外,羚羊、野生鹿及其他可用做裘皮的动物及鱼类等资源,由于过量狩猎、捕捞,物种种群数量大量减少,甚至灭绝。第四,生境丧失和破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生境破碎化是在人为活动和自然干扰下,大块连续分布的自然生境,被其他非适宜生境分隔成许多面积较小的生境斑块(岛屿的过程。生境破碎化可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在热带地区,65%的自然生境已消失,在温带地区,原始的生境已经不存在,大面积的的水域已被分割。生境破碎化是许多物种濒危和灭绝的重要原因。据估计,在现已确定的灭绝的原因的64种哺乳动物和53种鸟中,由于生境丧失和破碎引起19种和20种灭绝,分别占30%和38%。因生境丧失和破碎化而受到的绝灭威胁的物种比例则更高,在哺乳动物和鸟中占48%和49%,在两栖动物中则高达64%。
(二)生境破碎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生境破碎化不仅导致适宜生境的丢失,而且能引起适宜生境空间格局的变化。从而,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影响物种的扩散、迁移和建群,以及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和景观结构的完整性。在连续的生境中,种群内的个体通过扩散和迁移,寻找和开拓新的生境和资源,降低亲缘个体间的资源竞争,避免近亲繁殖,降低遗传漂变,增加不同种群间的遗传基因的交流。从而,扩大物种的分布范围,增加个体和种群存活的机会。在破碎的生境中,由于适宜的生境斑块周围分布着不适宜的生境,种群中的个体受到隔离效应()的影响,正常迁移和建群受到隔离和限制。同时因适宜的生境斑块面积不断减少,种群的规模变小,各种随机因素对种群的影响随之增大,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潜在的可能性增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下降,影响到物种的存活和进化潜力。生境破碎化引起斑块边缘的非生物环境(如光照、温度和湿度)和生物环境的剧烈变化,从而导致边缘效应(),这就进一步减少了适宜生境的面积,引起大量的外部物种的入侵。伴随着生境破碎化,景观中非适宜生境的类型和面积的不断增加,各种斑块的互相作用随之增加,这最终会改变斑块生境的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结构以及生态系统过程,导致生态系统退化。因此生境破碎化研究对解释生物多样性降低和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已陆续开展关于生境破碎化对动物种群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动物种群的生境破碎化的评价,以及破碎化对动物种群的繁殖、行为和生存状态的影响。我国生境的破碎化正在加剧,1978年以前,生境破碎化主要来自于农业垦植和森林采伐。公路和铁路主要修建在生物多样性比较低的平原和发达城市,此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相对较弱。1978年以后,经济快速发展,特别在发达的沿海地区,城市化程度已从改革开放前的20%发展到70%。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已把许多遥远的乡村连成一片,连续的大块自然生境被城市化所隔离。大规模的公路和铁路工程逐渐延伸到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的山区和无人区,随之而来的是路旁大规模的森林采伐,阻断了野生动物的正常迁移和扩散过程,对野生动物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原始的生态系统逐渐暴露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造成生态系统的退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过程将成为我国广大农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大型工程建设将会越来越多,这些必然严重影响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开展生境破碎化研究对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协调经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概况和受威胁状况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拥有从寒温带到热带的各类森林、荒漠、湿地、草原和海洋生态系统,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野生动物栖息地主要包括森林、湿地、荒漠、草原、海洋等五大生态系统类型。我国的森林按气候带分布从北到南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林和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其中亚热带森林在物种多样性及重要性方面是世界同一地带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我国的森林类型繁多,功能齐备,对我国乃至全球的环境和气候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我国的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潜水沼泽、高原咸水湖泊、盐沼和海岸滩涂等类型,涵盖了全世界39个湿地类型,其中青藏高原的高寒湿地在全世界为我国所独有,我国的天然湿地总面积为2600多万公顷,其中内陆和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堪称亚洲之最。除了作为许多濒危特有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之外,它们还是迁徙鸟类,包括许多全球性受威胁物种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
由于近几十年来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的需求和压力,导致天然林面积的逐渐缩小,栖息地破碎化日趋严重,滥砍滥伐现象时有发生,侵占林地的现象比较普遍。加之人工林林种单一,虽然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但生物多样性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天然湿地被侵占现象严重,围湖垦田、填海造地现象严重,海岸红树林破坏严重,极端的捕捞手段泛滥,化肥农药使用过量,大江大河断流现象严重,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扎龙自然保护区甚至需要人工注水来维持湿地面貌。 虽然划定了大批的自然保护区,但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其他大部分保护区由于林地权属不清,经费、人员不足等原因,难以正常开展工作,无形中加重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受威胁程度。
二 如何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法律保护和建设的构想
我国濒危物种栖息地法律保护体系,是由《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和其他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规章构成的。目前我国法律追求的还是一种理想的,单一的生存秩序。环境保护法和自然资源法各有其独特的目的和价值,当这些目的和价值发生冲突时没有更高层次的法律规则或法律原理来协调。在公民和政府对环境质量和资源禀赋要求不太高的时期,这种单一的价值选择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目前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必然依赖对土地、森林、渔业、矿业、水、草原和海洋等资源大规模地、高程度地利用和开发。相对来说,生物多样性保护似乎离我们太远。实践中,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还没形成一种文化共识,它与土地使用、捕捞打猎、养殖采集比较起来微不足道。但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组织的多元化,个人、企业和事业单位、公众和政府对环境和资源的需求也将随之演化成多样的和多层次的。负责任的政府需要保护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有关单位希望自主地行使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当地居民渴望利用栖息地以维持生计。而目前法律尚无多元化的规定来实现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全面保护。
(一)栖息地保护主体不全面
目前我国缺乏鼓励个人和单位参与栖息地保护的法律规定,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公民针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的情况可以起诉的权利,只规定公民有向政府检举和控告的权利,而破坏栖息地的行为很多时候是政府实施的,公民很难通过自己的行为实现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因此应当完善相关法律赋予公众参与栖息地保护的法律权利,任何公民,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只要认为政府或某些个人的行为破坏了栖息地,即使没有妨碍自己相关权利的行使,也可以向司法机构提起诉讼。
(二)栖息地保护方式单一
我国已经先后颁布了《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各级地方人大、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法律和规章,有的省区还按照“一区一法”原则专门为保护区颁布了具体的管理办法,环保、林业、农业、地矿、海洋等有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自然保护区行政规章,进一步规范了自然保护区管理,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晋级的申报和审批制度,完善了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但是目前相关的法律在栖息地破碎化方面尚存在盲点,从确保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的要求出发,当前应在其重点分布区域抢救性的建立一批保护区,实行抢救性的保护。同时从维护野生动物种群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出发,搞好已有保护区的布局和网络体系的完善工作,尤其是必须重视保护区之间的廊道、破碎化的栖息地连接等工作,完善保护区体系建设。对可能对栖息地造成影响的大型工程和公路铁路的建设,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从生态效益的角度出发,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对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禁止在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内开展任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确保物种不灭绝。
(三)栖息地保护的法律程序规则缺乏
我国法律对公民诉讼程序未做出具体规定,首先赋予公民起诉的权利,并在机构上给予保证,在法院内部设立受理个人对公共利益侵害提起诉讼的部门。另外,针对栖息地土地权和管理机构行政管理权的冲突,当地居民生活生产和栖息地管理的冲突的解决建议通过完善土地征用和补偿制度来解决,法律应引导各种主体协调地、友好地和互补地共生。必要时征用集体土地所有权或征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给当地居民征用补偿费用。进一步完善栖息地公众参与机制,建立政府建设开发项目磋商程序。地方政府建设开发项目可能破坏栖息地的项目主管部门应与上一级政府林业、环保部门磋商,并请生态、经济、法学等方面的专家进行论证,论证过程实行不记名半数否决制,否决的结果将导致项目被否定。专家名单应由专业部门提出后针对不同个案时随机选出。
(四)通过当地的民族宗教和佛教等传统文化提高栖息地保护的法律地位
在各民族中,神山,、祖先坟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村寨的水源地、风景林、护林道也是不能轻易触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不成文的习惯法以成文的方式形成村规民约,被写在纸上,甚至刻在石碑上,一代代传下来,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比如,侗族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无论是山川、河流、古树、巨石、土地、坟山、动物、植物都是崇拜的对象,因此有的山岭不能动土挖掘,古树如杉木、枫树、银杏、榉树、樟树等上百种不能砍伐,巨石不能开道和爆炸。如果谁侵犯了它们,则认为是损伤地龙神,则破坏风水和侵犯神灵,认为会给村寨带来灾难。近年来民族和宗教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越来越得到专家和学者的重视,而我们法律工作者也应从一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习惯法和乡规民约中得到启示,来进一步完善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立法。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影响,较之法律的威慑作用更易深入人心。因此,将其作为保护管理栖息地的法律依据,继承其中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因素,将是防止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和消失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多层次和多元化。
‘陆’ 地球上很多野生动物因生态环境被破坏面临濒临死亡,人类该怎么做
地球上很多野生动物因生态环境被破坏面临濒临死亡,人类该怎么做?具体如下:
一,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无论什么时候,人们都在呼吁一定要爱护环境一定要保护环境,其实从根本上来说,爱换环境保护环境不仅对于人类有益,对于各方面的生态都有着益处,放大来说,各种工业污染,水污染,白色垃圾的污染导致了环境恶化,对于人类这样的高级动物来说自然适应能力是很强,但对于人类之下的一些动物而言,可能就没那么走运了,工业排放与水污染导致水生态环境破坏,导致了许多的水生生物被破坏,被灭绝。而这些“被”就是因为人们不在乎不爱护环境所导致。
综上所述,欢迎补充讨论,欢迎关注!
‘柒’ 如果野生动物生病的话,它们又没有药。那它们是怎么治愈的
它们也会自己找药来治病,有的还会自己做接骨手术和截肢手术,还有的会用塘泥和蚁酸治病,不过大部分是用草药的。
‘捌’ 假如人类不再捕杀,野生动物可以回到从前那样吗
如果没有人捕杀野生动物,它们会泛滥成灾吗?这个问题看似野生动物的数量直接与人类的捕杀挂钩,实际上这事不能完全算在捕猎者头上,而是全人类身上。
这样的例子有太多太多,人类作为地球上的顶级掠食者,虽然我们可以圈养大量动物,驯养农作物来供我们自己所需,而不对野生动物发难,但我们生活在这片大陆上,一切都与它们息息相关,并非我们不捕杀就能解决动物濒临灭绝的问题,占据了土地与自然资源,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像其他顶级掠食者一样维持着生态的平衡,保护生态环境供大家生存,而不仅仅是一句“不再捕杀”了事。
‘玖’ 怎么拯救快要灭绝的野生动物
野生动植物拯救工程的对象是我国特有的、极度濒危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物种。主要有大熊猫、朱鹮、虎、金丝猴、藏羚羊、扬子鳄、亚洲象、长臂猿、麝、普氏原羚、鹿类、鹤类、雉类、兰科植物、苏铁。通过开展十五个物种的拯救工程,进一步恢复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维持并扩大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大力开展人工繁育,进行野外放归自然试验,开展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存和研究,最终使这些物种摆脱濒危。
大熊猫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珍稀孓遗动物,分布于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部分地区,目前野外种群数量有1000只左右,人工圈养数量约110只。重点完善现有35处保护区建设,新建28处保护区;加强栖息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建立33万公顷的大熊猫栖息地走廊带,开展大熊猫人工繁育,科研监测和野外放归的研究。
朱鹮
朱鹮是世界上现存最濒危的鸟类,在目前保护成绩基础上,下一步将在朱鹮经常觅食地区恢复天然湿地2000公顷;选择适宜重引入区域建立异地繁育种群2-3处,新建保护区面积达到20万公顷。
虎
我国有四个亚种,即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和印支虎。野外种群数量不足百只。完善现有13处保护区的建设,新建10处保护区,恢复和改善虎栖息地;实施人工繁育虎野化和放归自然项目,促进隔离种群遗传联系。
金丝猴
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珍稀动物,有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和川金丝猴3个亚种。加强12处金丝猴重点保护区的建设,新建保护区1处,在保护区建立保护站22处。改善金丝猴栖息地,并建立食物基地3个和多处食物投放点。同时加强驯养繁殖和开展野外放归试验。
藏羚羊
藏羚羊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青藏高原。由于人为猎杀,藏羚羊数量急剧下降到目前的5万头,并呈急剧下降趋势。完善已建3处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面积达388万平方公里。新建3个禁猎区,开展藏羚羊的人工驯养繁育研究。
亚洲象
我国亚洲象主要分布于云南的西双版纳、江城、沧源和盈江。种群数量约为200至250头。完善2处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在其他10万公顷区域上建立保护站,开展野外监测和人工驯养繁殖。
扬子鳄
扬子鳄为我国特有物种,野外种群仅有几百条。扩大现有扬子鳄保护区的面积,新建4个保护管理站。划建3处扬子鳄人工放养区,面积为6万公顷;选择2万公顷进行恢复和改善,建立异地种群。
长臂猿
长臂猿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海南等省,野外种群数量不足500只。扩建和加强13处现有保护区的建设,在保护区外建立保护站12处,新建2处长臂猿人工驯养繁殖中心,进行野化。
麝
麝是经济价值最高的中型食草动物,全国麝资源六十年代的250万头下降到20-30万头。完善现有66处保护区的建设,新建4个禁猎区,面积达60万公顷,恢复和改善植被10万公顷,开展麝类自然放养,加强人工繁殖研究。
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是我国特有濒危动物,目前仅在青海湖周围有300只左右。扩大青海湖保护区的面积,在普氏原羚觅食、活动区域约4万公顷强化保护,新建保护站4处。改造栖息地2万公顷并加强普氏原羚的人工繁育研究。
鹿
鹿类动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是传统的狩猎动物。工程将加强海南坡鹿、麋鹿、白唇鹿、驼鹿和马鹿的保护。扩大和完善13处保护区的建设,在保护区外新建140处保护站,面积为1500万公顷。建立4处狩猎和合理利用示范区。
鹤
中国有世界15种鹤类中的9种。现有鹤类保护区40多个,面积1000多万公顷。完善16个重点保护区的建设,扩大保护区面积。在繁殖地和迁飞地建立保护站120处,恢复改善湿地4万公顷,加强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我国的49种雉类中18种为特有种。加强现有10个重点保护区的建设,新建1处保护区;在保护区外100万公顷栖息地上建设保护站,改善栖息地5万公顷,开展雉类人工繁育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