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邙山在哪个省,哪个市
河南省洛阳市。
广义的邙山起自洛阳市北,沿黄河南岸绵延至郑州市北的广武山,长度100多公里。狭义的邙山仅指洛阳市以北的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
邙山,山名,又名氓山,古名郏山,又称北邙,俗称邙岭。位于河南西部,是秦岭山脉的北支,距离太行山四五百公里,靠近黄河边上,与崤山互为犄角,古有天险之称。
(1)北邙山位于哪里有什么动物扩展阅读
邙山海拔300米左右。邙山为黄土丘陵地,是洛阳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最高峰为翠云峰,在今市区正北,上有唐玄元皇帝庙。
由于邙山山川绚丽,风光宜人,山虽不高,但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邙山上多古代帝王陵墓,比较有名的有东周皇陵、东汉皇陵,曹魏、西晋和北魏时期的皇陵。不夸张的说,邙山自东汉以来就是洛阳人的墓地。
Ⅱ 邙:是什么动物
]
邙,中国汉字,读作:máng。是形字声。字从邑,从亡,亡亦声。该字基本字义是指山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北。
中文名
邙máng
部首
阝
部外笔画
3
总笔画
5
五笔86
YNBH
快速
导航
详细字义古籍解释邙的书法
基本字义
1.〔北~〕山名,在中国河南省。
详细字义
〈名〉
1.古邑名[Mang village]。也作“亡”、“芒”。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北
2. 山名[Mang mountain]。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北。山连偃师、巩县、孟津3县地,绵亘400余里。山上多古代帝王陵墓。
3.作姓氏“邙”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莫郞切《集韵》《韵会》《正韵》谟郞切,音忙。《说文》河南洛阳北土山上邑。《正字通》贵人冢多在北邙山。
又《广韵》《集韵》武方切,音亡。义同。[1]
说文解字
邙【卷六】【邑部】
河南洛阳北亡山上邑。从邑亡声。莫郎切
说文解字注
(邙)河南雒阳北雒各本作洛。误。今正。河南雒阳、二志同。芒山上邑。芒、宋本或作亡。或作土。玉篇、集韵、类篇作土。今定作芒。左传昭卄二年杜注曰。北山、洛北芒也。文应休琏与从弟君苗君胄书曰。登芒济河。李注引说文。芒、洛北大阜也。今说文虽无此语。然所据为唐以前书。郡国志雒阳下亦引皇览。县北芒山。道西吕不韦冢。水经注榖水篇曰。广莫门北对芒阜。是则山本名芒。山上之邑则作邙。后人但云北邙。尟知芒山矣。亡者、譌字也。土者、浅人肊改之也。北芒山在今河南河南府府北十里。山连偃师、巩、孟津三县。绵亘四百馀里。左传昭二十二年王田北山、卽此。按周书所谓郏山者、北邙山也。王城谓之郏者、以山名之。桓七年王迁盟向之民于郏、襄二十四年齐人城郏、周语晋文公旣定襄王于郏、皆谓王城也。然则云郏鄏者、谓郏山下?溽之地。郏古字容当作夹。从邑。亡声。亦从芒省。会意。莫郎切。十部
Ⅲ 北邙山的介绍
北邙山,又名北芒、邙山、北山、平逢山、太平山、郏山。北邙山海拔300米左右,东西横旦数百里,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支脉。据《河南府志》记载,自邙山之首白马山,往西到神尾山,凡三十三峰。经渑池、新安、洛阳、孟津、偃师、巩县六县,东西长三百八十余里。1唐代诗人王建有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白居易则留下了“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的诗句。北邙山上,现存有秦相吕不韦墓、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西晋司马氏、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陵墓,以及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代名人之墓。
Ⅳ 北邙山鬼王是曹操吗
北邙山鬼王不是曹操,北邙山没有什么鬼王,北邙山鬼王是曹操,是那些乱七八糟的小说里为了吸引人阅读胡乱编造,是没有任何根据和历史记录的。
(4)北邙山位于哪里有什么动物扩展阅读
1:北邙山,又名北芒、邙山、北山、平逢山、太平山、郏山。北邙山海拔300米左右,东西横旦数百里,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支脉。据《河南府志》记载,自邙山之首白马山,往西到神尾山,凡三十三峰。经渑池、新安、洛阳、孟津、偃师、巩县六县,东西长三百八十余里。
2:唐代诗人王建有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白居易则留下了“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的诗句。北邙山上,现存有秦相吕不韦墓、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西晋司马氏、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陵墓,以及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代名人之墓
3:北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南岸。北邙山在洛阳城北横亘而过,向东一直延伸到荥阳的广武山,在郑州北部戛然而止。位于洛阳偃师市境内的首阳山是河南北邙山的最高峰,海拔359.1米。
4:北邙山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支脉。秦岭山脉西起甘肃省,以迭山与昆仑山脉分界,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又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
Ⅳ 邙山在哪里搜寻邙山的资料
邙山
----洛阳
邙山又名北芒,横卧于洛阳北侧,为崤山支脉。东西绵亘190余公里,海拔250米左右。邙山是洛阳北面的天然屏障,也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白居易诗:“北邙冢墓高嵯峨”。俗谚说:“生在苏杭,死葬北邙”。 邙山又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骨处所。其最高峰为翠云峰,在今市区正北,上有唐玄元皇帝庙。古时树木森列,苍翠如云。唐代诗人张籍诗云:“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登阜远望,伊洛二川之胜,尽收眼底;傍晚时分,万家灯火,如同天上繁星。“邙山晚眺”,被称为“洛阳八大景”(龙门山色、马寺钟声、天津晓月、洛铺秋风、铜驼暮雨、金谷春晴、邙山晚眺、平泉朝游)之一。
Ⅵ 北邙是指哪里
你好朋友
北邙山,又名北芒、邙山、北山、平逢山、太平山、郏山。
北邙山海拔300米左右,东西横亘数百里,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支脉。
据《河南府志》记载,自邙山之首白马山,往西到神尾山,凡三十三峰。
经渑池、新安、洛阳、孟津、偃师、巩县六县,东西长三百八十余里。
望采纳,谢谢!
Ⅶ 北邙在哪里
北邙指邙山
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支脉。广义的邙山起自洛阳市北,沿黄河南岸绵延至郑州市北的广武山,长度100多公里。狭义的邙山仅指洛阳市以北的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 邙山海拔300米左右。邙山为黄土丘陵地,是洛阳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最高峰为翠云峰,在今市区正北,上有唐玄元皇帝庙。
Ⅷ “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中的“北邙”指的是哪里
“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中的“北邙”指的是邙山。
这么说的理由:古人云:“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生在苏杭”这句话大家都能理解,江南鱼米之乡,人杰地灵,自宋室南迁后的数百年中更是成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其地富甲天下,才子辈出,如诗如画般的江南烟雨为异乡多情少年所神往;而“死葬北邙”这句话却令许多人感到有些茫然,但当你打开书卷,探究北邙之上那些大大小小的坟墓所埋为何人时,又不得不承认古人之说却有其道理。
在北邙厚重的黄土之下,不知掩埋了多少名垂千古的风流人物:无言独上西楼的南唐后主李煌,一览众山小的诗圣杜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生啖猪肉的樊哙,挂六国相印的苏秦和他的师弟兼对手张仪,如今都静静的躺在北邙的黄土之下。
Ⅸ 古代人死后,为什么都想埋在北邙山北邙山究竟好在哪里
北 邙 山 ,号称是自古以来人们心中最理想的埋骨之地。
北邙山上到底有多少坟墓?据不完全统计,整座北邙山共有大型墓葬近800余座, 其余无名无主的荒坟多达数十万座。正所谓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从商周一直到明清,有数不清的古人选择安息在了北邙山上,使这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亡者之城”。
那么,北邙山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山?为什么古代人死后都想埋在这里呢?
北邙山,位于洛阳以北十多公里的地方,它的北侧是黄河,南侧则是洛阳平原。西周初年,周公旦在此兴建洛邑,曾说: “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意思是说,洛阳位于天下的最中心,四方诸侯到达这里的道路全部都是相等的。
假如我们以洛阳为圆心,在地图上画一个圆,可以发现圆的面积恰好覆盖了古代中国人生存和繁衍的主要地区。而北邙山横贯于洛阳之北,天然的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一座位于天下之中的山。
孔子在《论语》中曾说: “(天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意思是说:天子就像北极星一样,要永远位于北方,而普天下的臣民则像其余的星辰,环绕拱卫在其四周。
所以,北邙山位于天下之中,又正好居于洛阳北部,正好就像北极星一样被山川拱卫,因而成为了历代帝王最佳的王陵选址地点。
俯瞰整座北邙山,一共有24位帝王和7位亡国之君埋葬于此,其中不乏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晋宣帝司马懿(追封)、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蜀后主刘禅、南唐后主李煜等多位家喻户晓的着名君王。其数量之多,集中度之高,堪称天下之最。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 一座洛阳城,写满了半部古代中国的兴废史,而北邙山上的帝王们则高卧在王陵之中,永远俯视着脚下洛阳城中的沧桑变迁。
古代人选择墓葬非常看重风水,而北邙山正好充分的满足了这一点要求。
首先,北邙山位于秦岭之端。 北邙山属于秦岭山脉的余脉,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秦岭就像一条巨龙般横卧在中原大地上,而北邙山恰恰就位于秦岭的最东部,如同巨龙傲然昂首,龙吟天下。
其次,北邙山位于中国山地和平原的分割线上。 从地形图中不难看出,北邙山的西边是茫茫山脉,东边则是广袤平原,中国的地形在这个地方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落差,就像一个整齐排列的台阶一般,而北邙山正好位于这个台阶的分割线位置。
第三,北邙山被三水环绕。 它的北侧是黄河,南边是洛河,西边则是涧河。这三条河流就像一个环形的护城河,把北邙山紧紧的包裹在其中。
最后,北邙山周围还有六座高山围绕。 从地图上看,北邙山的四周分别有太行、王屋、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和中岳嵩山,总共是六座高山,恰如六根参天巨柱支撑起了一座大厦,将整个洛阳盆地和北邙山脉都笼罩在其中。
由以上可见,北邙山北枕黄河,南临洛阳,西靠山川,东望平原,六山环绕,三水纵横,仿佛占尽了所有的地理优势。难怪有人会说他是 “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
风水学中讲究“背山靠水,坐北朝南”,而这两个条件北邙山都完美的符合,说此处是天下风水最佳的墓葬之地,丝毫也不夸张。
关于北邙山,很多人还存在一个印象上的误区。一提到山,大家都会觉得应当是高耸入云,陡峭险峻。但实际上,北邙山其实并不高,它的平均海拔仅仅有200多米,最高的首阳山也只有300多米,和它旁边的中岳嵩山相比起来,实在是渺小至极,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所以,与其说北邙山是一座山,倒不如说它是一个连绵平缓的山原。然而,对于墓葬的选址来说,北邙山的这一特征恰恰成了它的优势。
首先,它的地势相对洛阳和黄河水道较高,因此不易渗水和积水,有利于墓穴的长期保存;但与此同时,它的山势却并不高耸和陡峭,反而起伏平缓,高敞而空旷,因此非常利于墓葬的修建和后人的祭扫。在这一高一矮的矛盾点上,北邙山恰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正因如此,北邙山不仅被帝王将相们钟爱,而且还受到了平民百姓趋之若鹜般的追捧。 “芒芒 北邙 山,高坟尽无主” ,在北邙山上星罗棋布着几十万座无名荒冢,以至于行走其中甚至都找不到合适的落脚之地。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他的《陋室铭》中曾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北邙山之所以会成为古人心中最憧憬的埋骨之地,还和它内在的人文气质有关。
早在西周初年,就曾有两位鼎鼎大名的 历史 人物来到了北邙山上,并最终埋葬在了这里,他们就是 伯夷 和 叔齐 。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伐纣,身为商朝属国王子的伯夷和叔齐拦住了周武王的车驾,试图劝阻他这种以臣子讨伐君王的错误行为。后来,商朝灭亡,周朝建立,伯夷和叔齐心念旧国,义不食周粟,携手来到了北邙山脉中的首阳山上,从此采集野菜度日,最终双双饿死在了这里。
正是由于伯夷叔齐的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义举,所以受到后代文人的倍加推崇,成为了忠义两全的精神楷模。而他们“采薇而食”的北邙山也因此被赋予了一种崇高的道德价值。
于是,苏秦、张仪、吕不韦、贾谊、班超、杜甫、王之涣,颜真卿,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名人追随着前人的脚步来到这里,他们虽然生不同时,却希望死后聚首,都将北邙山作为了最终的精神归宿。这种群聚效应一代代的积蓄,使北邙山真正成为了一座具备崇高人文价值的山。
不得不说,北邙山的确是中国古人最为钟爱的埋葬之地。其墓葬分布之密、数量之多、延续年代之久,全都堪称中国之最,而这些都和北邙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崇高的人文价值有关。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一座沧桑而又古老的北邙山,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半部中国的兴废 历史 。以至于到了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希望埋身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