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森林是怎样形成的
在地球上,森林的历史远比人类久远。迄今通过人类的发现和各种学说的推测,认为:
◆ 地球发展到距今约6亿年前出现了植物。植物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新陈代谢、逐渐繁盛,形成了种类繁多、形态各易的植物界,现今已知植物约50万种。
◆
在3亿年以前地球上便有了茂密的森林,是以木本蕨类为主形成的。现在构成森林的乔木主要是种子植物。
◆最早的人类祖先,距今不过七百万年。
森林是由无数生物与各种非生命因子有机结合的整体,它是有生命的,具有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等各种规律。天然林形成的完整过程,以原生基面是否有水,分为旱生演替和水生演替。
◆
旱生演替,以岩石基面为代表,分为以下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
◆
水生演替,以淡水湖泊为例,分为以下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和木本植物阶段。
由此可以看出,森林的形成,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阶段发展的,森林群落长期稳定时,称为顶级群落。当森林中的主要树木衰老死亡后,或遇到其他自然或人类活动干预时,会发生在不同演替阶段循环、逆行演替、形成多顶级群落等现象。
顶级森林群落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人为破坏却立竿见影。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的日益关注,森林的作用也日渐清晰。了解了森林形成的过程,有助于人类规范自我行为,保护及恢复森林生态系统,与森林和谐相处,并持续利用森林资源。
2. 动物是怎样形成的
动物被认为是演化自居具鞭毛的真核生物。它们最亲近的已知现存生物为领鞭毛虫,其在形态上和某些海绵的领细胞相似。分子研究将动物放在一个称之为后鞭毛生物的超类群中,此一类群亦包括领鞭毛虫,真菌和少数小型寄生原生生物。此一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可游动细胞的鞭毛是在后面的缘故,如大多数动物的精子,而其他的真核生物则遍向于有前端的鞭毛。
第一个可能表示动物的化石出现于前寒武纪结束时,约在6亿1千万年前,在埃迪卡拉动物群之中。但是,它和之后化石之间的关系则很难认定。一些可能是现在部份动物门的祖先,但也可能是独立的类群,亦可能根本就不是动物。动物可能在5.65亿年之前即已具有运动能力。除此之外,大多数已知的动物门多少都在寒武纪间同时地出现。至今,寒武纪大爆发这个事件到底是代表着不同类群的快速分化,或者是环境的改变而使得化石形成变得可能,都还留有许多的争议。不过,有一些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推测动物出现的时间要比之前所想的要早上许多,甚至可能早上十亿年之久。在印度的拉伸纪地层中发现的生痕化石如足迹和洞穴等指出存在着像是动物的三胚层虫,且大约和蚯蚓一样大(约5mm宽)且复杂。
3. 森林里的小动物
森林里的小动物
森林里的小动物,在日常生活中,森林是非常广阔的,这么美丽的地方也诞生出了很多的小动物,这些动物的存在构成了一个生态平衡。下面一起来看看森林里的小动物吧。
戴胜、文鸟、黄鹂、杜鹃、麻雀、蜡嘴雀、八哥、鹩哥、黄雀、鹊鸲、灰椋鸟、松鸦、雨燕、画眉、百灵、白头翁、燕子、猫头鹰、啄木鸟、松鼠、山老鼠、蛇、螳螂、蜈蚣、蝎子、兔、树蛙、小熊猫、蜘蛛、蚂蚁、蝴蝶、毛毛虫子。
刺猬、野猫、蚯蚓、蟋蟀、蚊子、苍蝇、蜜蜂、野狗、昆虫、土拨鼠、丛林鼠、蠕虫、灵猫、鼢鼠、花栗鼠、貂、蜂猴、眼镜猴、长臂猿、虎、狼、狐狸、熊、驼鹿、雪兔、猞猁、棕熊、黄鼠狼、梅花鹿、野猪、金钱豹、大象、狮子、长颈鹿、斑马等。
森林里有哪些可爱的'动物
鸟类:百灵鸟,黄鹂,孔雀,黄雀,犀鸟,白头翁等;
鼠类:松鼠,山老鼠等;
猴类:蜂猴,眼镜猴,长臂猿等;
节肢类:蛇,螳螂,蜈蚣,蝎子等;
其他类:野牛,马,野猪,虎,狼,狐狸,熊,兔,树蛙,松鼠,貂,蜂猴,眼镜猴,长臂猿等。
1、猞猁
猞猁(学名:Lynx lynx):属于猫科,体型似猫而远大于猫,体粗壮,尾极短,通常头不及体长的1/4。四肢粗长而矫健。耳尖生有黑色耸立簇毛。两颊具下垂的长毛。上体浅棕、土黄棕、浅灰褐或麻褐色,或为灰白而间杂浅棕色调;腹面浅白、黄白或沙黄色。尾端呈黑色。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为喜寒动物,栖息环境极富多样性,从亚寒带针叶林、寒温带针阔混交林至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丛草原及高寒荒漠与半荒漠等各种环境均有其足迹。生活在森林灌丛地带,密林及山岩上较常见。
2、黄喉貂
黄喉貂(学名:Martes flavigula):共有10个亚种,体长56-65厘米,尾长38-43厘米,体重约2-3千克。因前胸部具有明显的黄橙色喉斑而得名。耳部短而圆,尾毛不蓬松,体形细长,大小如小狐狸。耳部短而圆,尾毛不蓬松。体形柔软而细长,呈圆筒状。
头较为尖细,略呈三角形;圆耳朵;腿较短,四肢虽然短小,但却强健有力,前后肢各有5个趾,趾爪粗壮弯曲而尖利。由于它喜欢吃蜂蜜,因而又有蜜狗之称。
主要栖息于各种类型的林区,巢穴多建筑于树洞或石洞中。喜晨昏活动,但白天也经常出现。生活在山地森林或丘陵地带,穴居在树洞及岩洞中,善于攀缘树木陡岩,行动敏捷。主要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及俄罗斯外东北地区。
3、棕熊
棕熊(学名:Ursus arctos):亦称灰熊。是陆地上食肉目体形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体长1.5-2.8米,肩高0.9-1.5米,雄性体量135-545千克,雌性体重80-250千克。头大而圆,体形健硕,肩背隆起。被毛粗密,冬季可达10厘米;颜色各异,如金色、棕色、黑色和棕黑等。
前臂十分有力,前爪的爪尖最长能到15厘米。由于爪尖不能象猫科动物那样收回到爪鞘里,这些爪尖相对比较粗钝。前臂在挥击的时候力量强大,“粗钝”的爪子可以造成极大破坏。
主要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多在白天活动,行走缓慢,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平时单独行动。食性较杂,植物包括各种根茎、块茎、草料、谷物及果实等,喜吃蜜,动物包括蚂蚁、蚁卵、昆虫、啮齿类、有蹄类、鱼和腐肉等。
4、雪兔
雪兔(拉丁学名:lepus timis),是寒带、亚寒带代表动物之一,是一类个体较大的野兔,体长一般在510毫米左右。耳朵短,尾巴亦短,是中国九种野兔(其余八种为东北兔、东北黑兔、华南兔、草兔、高原兔、塔里木兔、云南兔和海南兔)中尾巴最短的。
雪兔为了适应冬季严寒的雪地生活环境,冬天毛色变白,直到毛的根部;耳尖和眼圈黑褐色;前后脚掌淡黄色;夏天毛色变深,多呈赤褐色,是中国唯一冬毛变白的野兔。
雪兔生活在温带的森林、平原上,属夜行性动物,胆小怕惊,喜安静,耐寒怕热,喜干怕湿,喜啃咬木头和洗浴,共有25个亚种。
5、马鹿
马鹿(学名:Cervus elaphus)是仅次于驼鹿的大型鹿类,共有10个亚种,因为体形似骏马而得名,身体呈深褐色,背部及两侧有一些白色斑点。雄性有角,一般分为6叉,最多8个叉,茸角的第二叉紧靠于眉叉。夏毛较短,没有绒毛,一般为赤褐色,背面较深,腹面较浅,故有“赤鹿”之称。
马鹿生活于高山森林或草原地区。喜欢群居。夏季多在夜间和清晨活动,冬季多在白天活动。善于奔跑和游泳。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和果实等为食,喜欢舔食盐碱。
森林常见的小动物
蜥蜴、蛇、鸟、青蛙、兔等。
1、蜥蜴:俗称“四脚蛇”又称“蛇舅母”,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属于冷血爬虫类,其种类繁多,在地球上分布大约有3000种左右。
2、蛇:蛇是脊索动物门、爬行纲下的一类动物。体细长,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无四肢或在低等蛇类横裂的泄殖孔两侧有爪状的后肢遗迹。
3、鸟:又称作鸟儿。体表被覆羽毛的卵生脊椎动物,鸟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流线型(纺锤型或梭形),大多数飞翔生活。
4、青蛙:属于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两栖类动物,成体无尾,卵产于水中,体外受精,孵化成蝌蚪,用鳃呼吸,经过变异,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
5、兔:具有管状长耳(耳长大于耳宽数倍),簇状短尾,比前肢长得多的强健后腿。共9属43种。以亚洲东部、南部、非洲和北美洲种类最多,少数种类分布于欧洲和南美洲,其中一些种类分布广泛或者被引入很多地区,而也有不少种分布非常局限。
4. 森林里有哪些小动物 什么动物生活在森林
1、丛林里的动物有:松鼠、老虎、黑熊、野猪、猫头鹰等。
2、松鼠,隶属啮齿目松鼠科,泛指一大类尾巴上披有蓬松长毛的啮齿类动物,现存约有58属285种,分布遍及南极以外的各大洲(在大洋洲为引入种)。
3、老虎,老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由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以至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都能很好的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也常出没于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较多或砾石塘等山地,以利于捕食。
4、黑熊,黑熊栖息于山地森林,主要在白天活动,善爬树,游泳;能直立行走。视觉差,嗅觉、听觉灵敏;食性较杂,以植物叶、芽、果实、种子为食。
5、野猪,野猪的栖息环境跨越温带与热带,从半干旱气候至热带雨林、温带林地、半沙漠和草原都有分布。但它们倾向于喜欢落叶阔叶林,其中植被非常密集。是杂食性的,只要能吃的东西都吃。
6、猫头鹰,猫头鹰在除南极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分布。大部分的种为夜行性肉食性动物,食物以鼠类为主,也吃昆虫、小鸟、蜥蜴、鱼等动物。该目鸟类头宽大,嘴短而粗壮前端成钩状,头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盘,部分种类具有耳状羽毛。
5. 澳洲野狗是怎么形成的是野化的家狗吗
澳洲野狗
拉丁名:Canis lupus dingo
英文名:dingo
科属分类:食肉目、犬型总科、犬科Canidae、犬亚科Caninae、犬属。
澳大利亚的野犬雄性比雌性略大,秤重在11.8~19.4公斤之间,平均体长920毫米;雌性秤重在9.6~16.0 公斤之间,平均体长885毫米。肩高大约470~670 毫米。东南亚野犬比澳洲的同类要小,可能是由于它们吃的食物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而澳大利亚的野犬则主要吃高蛋白的食物。
澳洲野犬典型的毛色是姜黄色带白斑,但黑色或纯白色毛色的野犬也被发现过。东南亚的野犬也主要是姜黄色,不过发现纯黑个体的比率比澳大利亚高。
澳洲野犬组成小群生活,群落中有严格的等级,每群只有一对有统治权的野犬能繁殖后代,其他野犬都帮助首领共同抚育幼崽。母首领有时候会杀死不是她亲生的幼崽。行为特征比较像原始的犬。每年繁殖一胎。繁殖季节依纬度和季节变化情况而定。在澳洲它们从8月到9月交配,在东南亚它们3月到4月交配。怀孕期是63天,每胎1~10只幼崽,平均4、5只。有时候配成对的野犬即使不在繁殖期也会有交配行为,应该是维系“夫妻”关系的一种手段
野生澳洲野犬和家养的狗混血的情况非常严重,纯种的野犬只能在澳大利亚的几个被保护的国家公园才能找到。三个星期大时小狗第一次走出洞穴。在出生八个星期后,小狗断奶彻底离开洞穴。主要在成年犬的陪伴下在离洞穴三公里以内的范围漫游。在新生小狗9到12个星期大时群体中的成年犬会为它们带来大块的固体食物,通常大狗把食物囫囵吞下再反刍给小狗。3-4个月大时小狗就可以独立了,但它们会留在群体里协助抚养新生小狗直到大约22个月,那时它们就性成熟了。 野生状态下寿命大约10年,饲养的野犬寿命最高记录是13年。
澳大利亚野犬食物包括60%的哺乳动物,其余是鸟和爬行动物。野犬有时候群体协作捕猎袋鼠、袋熊、绵羊和牛犊等大猎物。但是它们主要还是吃小动物,特别是引进的欧洲兔子。亚洲的野犬住在人家附近,主要吃一些人类有意或无意提供的食物,包括米饭、果子和小鸡、鱼或蟹肉。在泰国有些野犬被观察到在狩猎蜥蜴和鼠。野犬是机会主义的掠食动物。
主要天敌是人和鳄鱼,还有家犬和胡狼。有时候不同群落的野犬会相互残杀。老鹰也会抓走小野犬。澳洲野犬是早期由人类带入澳洲的,但是已经繁衍了数千年,成了那里的顶级肉食动物,也是白人到达之前那里的唯一食肉目成员。
基因测试:澳洲野狗祖先是亚洲人宠物
澳洲野狗,澳大利亚一种黄色的土着狗,是一种即将灭绝的生物。听来和亚洲并没有什么关系,但科学家在上周发表的一份报告中却指出:澳洲野狗是一种古老狗类的一个小分支,这种狗可能是5000年前由东南亚的移民者们带到澳洲的一小群狗里进化而来的。
澳大利亚自然资源局的动物学家巴克和昆士兰大学的生物博士研究生艾伦制定了一项3年计划,在弗雷泽岛追踪野狗的踪迹以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他们俩跑遍了全岛,从海滩到丛林收集每一只野狗的DNA样本。他们用一种鱼和油的混合物作诱饵,让狗用舌头去舔。当狗用舌头去舔诱饵时,就会留下它舌头上成千的细胞。
研究人员称,从进化角度看,人、鼠和狗曾拥有共同祖先,但狗大约在9500万年以前从进化路线上分离成一个独立物种。人类和老鼠同时在大约8700万年前独立出来,因此老鼠就进化关系而言与人类更近。尽管如此,人类和狗基因组之间的相似性,却比鼠和人类、鼠和狗基因组之间的相似性都要大。
由于人类和老鼠的基因序列已经较为完整,所以进行比较确定狗体内的哪些基因与人类最为相似并不困难。利用这种对比技术,研究人员将可以更快而且用成本更低的方式来确认人类基因突变的源头。
狗拥有大约24亿对基础DNA,较之人类的DNA数量仅少5亿对。狗拥有39对染色体,人有23对。狗的体积、生活方式和生命期等与啮齿类动物相比更贴近于人类。多年来,狗作为一种模型动物,在骨髓移植等医学研究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漫长的选择育种的历史过程中,许多品种的狗容易患癌症、心脏病、失明以及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据估计,狗身上有360多种遗传疾病与人类疾病相似。因此,测定狗的基因组序列图谱,并将其与人类基因组图谱进行比较分析,对寻找人和狗的致病基因都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由瑞典、美国、新西兰以及澳大利亚等国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对澳洲野狗以及世界其它地方的狗进行了基因测试。这个测试共收集了211只澳洲野狗的DNA样本,以及亚洲和欧洲大陆其它676只狗以及38只狼的DNA样本。随后,科学家们对这些样本中的某种特定的DNA线粒体进行了研究。由于这种特定的脱氧核糖核酸线粒体经由母亲传到女儿的过程中变化微乎其微,一旦确定这种线粒体有相似之处,就可以判断出两种动物必然存在着某种血缘关系。
研究的结果表明:澳洲野狗的祖先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一小组动物中的一只雌性狗中,而这个时间又恰好与东南亚移民者通过大陆桥到达澳洲的时间相吻合。因此,科学家们就认定澳洲野狗其实有着亚洲的血统。当时,一群东南亚移民之所以带着狗来到了澳洲,可能是把它作为猎犬,也可能是把它作为晚上取暖的“活毛毯”。澳洲野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那时塔斯马尼亚岛上并没有这种物种,然而在除了澳洲的其他地方,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2000年之前。而且,在没有人为因素的情况下,大型动物不可能从世界的其他地方自己到达澳大利亚。研究人员认为,澳洲野狗最有可能是通过移民者的船只到达澳洲的
6. 动物是怎么形成的
进化而来的,先是单细胞生物,然后突变进化,产生多细胞生物,再后来,像不同的形态进化,就出现了不同的动物。
7. 热带丛林历险记动物是哪来的
那些动物就是生长在那片原本人迹罕至的丛林里的。因为燃油耗尽,飞机迫降在丛林里,机组人员和乘客才误打误撞的闯进了动物们的生活。这部影片让观众感受到了“野兽”的善良和所谓“文明人”的狠毒。
8. 动物是怎样形成的
在火山爆发后,地球又长出了许多植物,因为仍然还有火山活动,里面的毒气在空中蔓延,与新鲜空气相互碰撞,造成了一种食肉性植物;后来,有许多火山不活动,变成了睡火山和死火山,空中的毒气明显变少,又造成了另一种气息。这种气息和食肉性植物互相吸引,互相合体,而造成了动物。动物从水里动物的鱼,变成了蜥蜴;从蜥蜴变成爬行动物和飞行动物;再从这些动物变成今天的人和鸟。
9. 哥伦比亚丛林中发现的杂交毒蛙是人为因素产生的还是自然产生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USAKE)的一项新研究指出,生存在哥伦比亚丛林深处的一种有毒青蛙,一种高度濒危的彩色动物杂交种群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有科学家认为是盗猎者把其中一种毒蛙带到另一种毒蛙的栖息地,才导致它们杂交,生成新的杂交物种的。现在,这种说法被证明是错误的。然而,由于杂交物种的色彩更鲜艳,更容易引起收藏家们的兴趣,因此这些新物种更容易引起盗猎者的注意。对于这个情况,科学家们非常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