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夜间出没的动物有那些
你直接网络一下夜行性动物好了,比如
1.湿生无脊椎动物
蚯蚓、蛞蝓、鼠妇、马陆等
2.哺乳动物
狼、鼯鼠、鼠等
3.鸟类
鸮、鸱鸺、夜鹰等。
4.蜥蜴类(守宫)和昆虫
蜥蜴类(守宫)以及多数昆虫等均为夜行性动物。其中,夜行性哺乳动物起源于中生代的夜
行性哺乳类,多为色盲,由于适应夜间生活,晶状体大而无色,视觉敏锐,嗅觉发达。
2. 夜里活动动物有哪些
1、猫头鹰
猫头鹰别名“鸮”,因其面貌似猫,人们一般称它们为“猫头鹰”。猫头鹰喜欢自躲在树叶间睡觉,等到夜幕降临出觅食,是森林里的捕鼠专家。由于猫头鹰的眼睛长在头部前方,不像别的鸟那样长在两边,因此它们想全方位观察四周情况时,只能不停地转动脑袋。
2、蚯蚓
蚯蚓属夜行性动物,白昼蛰居泥土洞穴中,夜间外出活动,一般夏秋季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4点左右出外活动,它采食和交配都是在暗色情况下进行的。
3、蛞蝓
野蛞蝓怕光,强光下2-3小时即死亡,因此均夜间活动,从傍晚开始出动,晚上10-11时达高峰,清晨之前又陆续潜入土中或隐蔽处。耐饥力强,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动。阴暗潮湿的环境适合其生活,当气温11.5-18.5℃,土壤含水量为20-30%时,对其生长发育最为有利。
4、鼠妇
卷球鼠妇主要危害西红柿、油菜等。症状成、幼虫危害叶片,造成缺棵,重者可食光叶肉,仅剩叶脉、叶柄。成体长9~15毫米,从褐色、灰蓝色,各背甲边缘为黄白色。多发生在沿海地区,在大连二年发生1代,以成体或幼体在地下越冬,翌年3月大量出现,此时正值菜苗阶段。昼伏夜出,具负趋光性。
5、马陆
昼伏夜出,多栖息潮湿耕地、或枯枝落叶堆、瓦砾、石堆下,行动缓慢,常成群游行。生殖孔1对,在第2对足基部。植食性,多食腐殖质,有时也损害农作物。当受惊动时,身体常卷曲成盘状。
3. 夜间活动的动物有哪些 有什么夜间活动的动物
1、晚上出来活动的动物有蝙蝠、猫头鹰、老鼠、浣熊、狼、豹猫、蚯蚓、夜莺、海蛇、鼠妇、刺猬、萤火虫、赤狐、蝎子、小爪水獭、蟒蛇、美洲狮、狐狸、青蛙、河马和鼯鼠等。
2、夜行性动物之所以会在夜晚出没,有些是因为捕食的动物也在夜晚出没,有些则是有灵敏的感官,适合在晚上出没;夜行性动物也有杂食性和草食性的,并不都是肉食性,但是它们仍然具备良好的感官,或高度的警觉性。动物选择夜行,是缘于对生存环境的恐惧,是一种避敌行为。
4. 夜行的动物有哪些为什么夜行
夜行的动物有哪些?为什么夜行?夜猫头鹰,马陆动物之所以会没,有些是因为的动物也在夜晚出没,有些则是有灵敏的感官,适合在晚上出没;夜行性动物也有杂食性和草食性的,并不都是肉食性,但是它们仍然具备良好的感官,或高度的警觉性。动物选择夜行,是缘于对生存环境的恐惧,是一种避敌行为。(4)夜里有什么动物出没扩展阅读:夜行动物介绍1,蝙蝠蝙蝠居住在各类大、小山洞,古老建筑物的缝隙、天花板、隔墙以及树洞、山上岩石缝中,而一些南方食果的蝙蝠还隐藏在棕榈、芭蕉树的树叶后面。有些蝙蝠种群上千只在一起,有些蝙蝠雌雄在一起生活,有些则是雌雄分开栖息。许多栖息在树林中的蝙蝠冬季时迁徙到温暖地区,有时要飞过数千里路。温带的穴居蝙蝠一般都冬眠。蝙蝠每年只繁殖一次,在较早的温暖季节,蝙蝠生产幼仔。2,马陆马陆性喜阴湿,一般生活在草坪土表层、土块、方块下面,或土缝内,一般白天潜伏,晚间活动。如遇到危害或马陆受到触碰时,会将身体卷曲成圆环形,呈“假死状态”,间隔一段时间后,复原活动。马陆一般危害植物的幼根及幼嫩的小苗和嫩茎、嫩叶。马陆的卵产于草坪土表,卵成堆产,卵外有一层透明粘性物质,每头可产卵300粒左右。在适宜温度下,卵经20天左右孵化为幼体,数月后成熟。马陆1年繁殖1次,寿命可达1年以上。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夜行性动物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蝙蝠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马陆
5. 晚上的动物有哪些
猫头鹰、蚯蚓、老鼠、夜莺、鼯鼠、蝎子、蛞蝓、鼠妇、狼等等。
夜行性动物也分为杂食性和草食性,并不都是肉食性,但它们具备良好的感官和高度的警觉性,它们在夜晚出没,也是因为其捕食的猎物会在夜晚出来。
猫头鹰喜欢白天躲在树叶间睡觉,等到夜幕降临出觅食,是森林里的捕鼠专家;夜莺栖于茂密的低矮灌丛及矮树丛,通常离地面不超过2米。强于在地面跳动,两翼轻弹,尾半耸起,且往两侧弹,常在夜间由覆盖茂密处鸣唱。
6. 夜晚出没的动物有哪些
详细参考:http://ke..com/view/1210406.htm
夜行性夜行性动物--蝙蝠、蚯蚓、蛞蝓、鼠妇、马陆、 马陆 鼠妇、狼、鼯鼠、鼠等 棕鼯鼠
狼、鸮、鸱鸺、夜鹰、 鸱鸺(猫头鹰)、蜥蜴类(守宫)和昆虫
蜥蜴类(守宫)以及多数昆虫等均为夜行性动物。其中,夜行性哺乳动物起源于中生代的夜行性哺乳类,多为色盲,由于适应夜间生活,晶状体大而无色,视觉敏锐,嗅觉发达。
这类动物每天的活动具有周期性,即白天休息,夜间进行摄食、生殖等活动。部分具有发光器官,对雌雄交配有所辅助。
动物选择夜行,是缘于对生存环境的恐惧,是一种避敌行为。这是夜行性动物与昼行性动物(diurnal animals)相区别的根由。
夜行性动物之所以会在夜晚出没,有些是因为捕食的动物也在夜晚出没,有些则是有灵敏的感官,适合在晚上出没。夜行性动物也有杂食性和草食性的,并不都是肉食性,但是它们仍然具备良好的感官,或高度的警觉性
7. 白天休息,夜晚出来活动的动物有那些
白天睡觉晚上活动的动物有很多,详细分类的话,有如蝙蝠、蛇类、蜥蜴类、龟类等动物。还有两栖动物,如蛙类、鱼类。除此之外还有软体动物,如蜗牛、贝类等,这些动物都是白天睡觉晚上活动的。
1、动物一般可分成日间动物和夜间动物两大类。日间动物就是白天出来、晚上隐居起来睡觉的,如人类;夜间动物是晚上出来活动,在白天隐居起来睡觉,如猫头应、老鼠等上述白天睡觉晚上活动的动物
2、晚上不睡觉,进行活动的动物。大部分是夜行动物,这些夜行动物白天体息,夜晚出来捕食.一般原因是为了躲避白天的高温防止脱。例如:狮子,狼,猫头鹰,老鼠,蝙蝠。因为夜间光线很少,所以这些动物都有自己的办法,灵敏的嗅觉视觉或者声纳。
3、动物选择夜行,是缘于对生存环境的恐惧,是种避敌行为。这是夜行性动物与昼行性动物相区别的根由。白天睡觉晚上活动动物之所以会在夜晚出没,原因也是很多。
8. 夜行动物有哪些
常见的夜行性动物有豹子、壁虎、蚯蚓、棕榈蝮、猫头鹰、浣熊、灰狼、蝙蝠、红熊猫、蛞蝓、鼠妇、马陆、红眼树蛙、鼯鼠、慢性懒猴、老鼠、鸮、月神蛾、鸱鸺、蜥蜴、萤火虫等。
夜行动物有哪些
夜行动物每天的活动具有周期性,白天在隐蔽的地方休息,夜间进行摄食、生殖等活动,部分动物具有发光器官,对雌雄交配有所帮助。
夜行动物的生活习惯一方面是缘于对生存环境的恐惧,是一方面是本身的避敌行为,避过强烈的日光或是有较多猎食者活跃的时间。
夜行性动物有杂食性,也有草食性的,不一定都是肉食性,有些动物夜晚出没是因为它们的食物也在夜晚出没,有些则是因为有灵敏的感官,适合在晚上出没。
9. 夜行动物有什么动物
夜行的动物有蝙蝠,猫头鹰,马陆等。
夜行性动物之所以会在夜晚出没,有些是因为捕食的动物也在夜晚出没,有些则是有灵敏的感官,适合在晚上出没,夜行性动物也有杂食性和草食性的,并不都是肉食性,但是它们仍然具备良好的感官,或高度的警觉性。
夜行性动物nocturnalanimals这类动物每天的活动具有周期性,即白天休息,夜间进行摄食,生殖等活动,部分具有发光器官,对雌雄交配有所辅助。动物选择夜行,是缘于对生存环境的恐惧,是一种避敌行为。这是夜行性动物与昼行性动物diurnalanimals相区别的根由。
10. 夜间出没的动物有那些
夜鹰、蝙蝠、猫头鹰、鼠狐猴、美洲獾等。
1、夜鹰
夜鹰,鸟类,全世界共89种,我国有7种,有时也包括美洲夜鹰亚科的种类(参阅美洲夜鹰条),甚至指整个夜鹰目的种类。 真正的夜鹰除新西兰及大洋洲的一些岛屿外,几乎分布在全世界的温带和热带区。有灰、褐或红褐的保护色。食会飞的昆虫,夜间在飞行中将其捕食。
2、蝙蝠
蝙蝠是翼手目动物,翼手目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是唯一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现生物种类共有19科185属961种,除极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分布遍于全世界,在热带和亚热带蝙蝠最多。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憩息,夜间觅食。
3、猫头鹰
鸮形目(Strigiformes)中的鸟被叫做猫头鹰,总数超过130余种。在除南极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分布。大部分的种为夜行性肉食性动物。
该目鸟类头宽大,嘴短而粗壮前端成钩状,头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盘,部分种类具有耳状羽毛。双目的分布,面盘和耳羽使本目鸟类的头部与猫极其相似,故俗称猫头鹰。别名神猫鹰。
4、鼠狐猴
鼠狐猴为灵长目,猴科(或倭狐猴科)鼠狐猴属,学名Microcebus murinus。鼠狐猴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南沿岸潮湿林地和草丛中,而另一类(M.rufus)则产于该岛东部和北部。
群居,晚上活动和觅食。小鼠狐猴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南沿岸潮湿林地和草丛中,而另一类(M.rufus)则产于该岛东部和北部。
5、美洲獾
美洲獾(学名:Taxidea taxus)体长52-87厘米,尾长10-16厘米,体重4-12千克,雄性远大于雌性。体色灰或红,喉部白色,脸部有黑色块。腿短,前爪长而锋利,后爪较短。主要以啮齿动物和其他小型哺乳动物为食,也吃鸟类、蛇类和昆虫,善于挖洞。
晚上较活跃,但白天有时也会出来活动。不冬眠,但冬天活动较少,一般只在相对温暖的天气里出外活动。一般独居,夏季交配季节成对活动,深冬于地穴中产仔,每胎1-5仔。由于农地的开发,数量呈下降趋势。分布于北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