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点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该怎样去看待人性
把人性和动物性进行对比研究,实际上还真有这么一个学科,在心理学里面,有动物比较心理学,其实也的确可以从动物身上看到人的一些特性,心理学研究不仅要研究人性,也要研究兽性,因为人类社会模型太复杂,变量太多,有时并不容易看清楚,所以我们先简化,把一些变量先简化掉,那么动物就是个比较简化的人性的一个模型,动物的社会组织比人的要简单一些,动物在个体生活中的基本表现比人类要简单很多,所以我们可以从动物身上去了解人的基本的一些本能属性,从这个角度而言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仅仅是把人性就看作是兽性,人性就看作动物性,就太简单了。
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之后,当时诞生了一代导演就是张艺谋、陈凯歌这一代导演,他们当时拍摄了很多种着名的影片,像《老井》、《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类似这样的电影作品,当时都得到了我们很多大众对他的喜爱,在国际上也非常的享誉,还获得了很多世界级的奖杯,于是很多人就说,他们反映的电影最大的特点,之所以让老百姓觉得喜欢,也能够在国际上获奖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反映的人性。
电影仅反应人性的一部分,并不代表着人性仅仅如此。其实从这个角度而言是对的,哪里对?因为当时我们刚刚经历了动乱,十年动乱之后,这时候人们特别渴望那种能够反应真实人和人之间情感的东西,能够反应真实人的一些基本本性的东西,而他们的恰好反应了这一切,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认为她们电影反映的人性,但大家记住,她们电影反映的人性,实际上指的是他们反应的人性的一部分,并不代表着人性仅仅如此,如果认为人性就是去释放自己的欲望,那就把人心看的太简单了。
文艺复兴的时代
那么西方也经历过文艺复兴的时代,西方的文艺复兴,当时那个时代出来之后,出现了很多绘画,包括人体的绘画,原因就是对当时的黑暗宗教的那个时代,中世纪对人性的那种压抑,对人的欲望的那一种压抑的一个反弹,像是一种报复性的反弹,所以他们也出现了很多,在恢复人性过程中的一些工作,而恢复人性的时候,最开始回复的往往是人对于人的基本的动物性,人的本能人的基本的属性的一个承认,但是大家记住仅仅如此并不能代表这就是人性的全部。
我们经常说人是自私的没错,中国人但是也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那么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到底谁说的对,这就是在讨论人性。我想说的就是人性,有它与动物性不一样的地方,人性有它的高贵之处,高贵之处在哪?
人的利己性
那就是人及会利己给,他又会利他,人不仅有基本的动物属性,人还会有高级的信仰,人具有很好的移情能力,虽然现在的心理学实验发现,灵长类动物也有移情能力,但是人的移情能力作用起来更复杂、更深刻、持续时间也会更长,就好比说,我们看到一张照片,一张非洲儿童在缺衣少吃饥饿的照片,我马上就会生出怡情能力就会有怜悯。我们的这种人类的就同情怜悯,实际上比动物也来得更深刻。
人的内疚感
还有一点我们人有内疚感,内疚感代表什么?代表着人们会去忏悔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的类型和反思,这种内疚感有人也说,把它叫做一种我们对于人做的某些事情的害羞、羞耻的一种耻感能力。
这种耻感能力是指什么意思?意思就是我们人能够对自己,已经有的一些东西与他人之间进行一个,对比衡量,我们人会对自己的外貌、自己的长相、自己有没有穿衣服会保留着羞耻的能力,而这点当然和动物不同,不过动的一些能力,在高级灵长类的动物里面也被发现,比如说人们在猴子试验发现,当我们给两个猴子,如果持续的给一个猴子喂更好的食物,给另外猴子位普通的食物,那么另外只猴子会把他的好食物分给其中另外一只猴子的,这说明猴子有一定的,对于公平的一个概念和理念,他们可能有一定的感同身受的能力,但是虽然动物灵长类动物在某些方面和人类有一定的接近,但是人类仍然在这些情感上比其他的动物还是要更深刻的。
在我们人类里面,我们经常说有种人格障碍叫做反社会人人格障碍,最大的特点就是恰好缺少内审能力缺少内疚感,正是因为他们缺少内疚感,所以他们后来变成了所为的杀人不眨眼,没有感同身受的能力,在残害对方的时候完全不会产生内心的那种波动,那么这样的人,我们说他的人格是变态的扭曲的,也是没有我们社会的适应性的。这就是几千年以来社会不断的在塑造人的这种社会适应性。
除了这些以外人性的高贵之处,还有一点就是人有信仰,而且人有时候会用自己的信仰,回去抑制自己的基本的一些生理情感,这些都能够看出人的高贵,所以人与动物相通,某些地方相识,但是并不完全相同,人性的有他的高于动物的地方,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每个人天生就是如此,人性走向高贵是需要一个塑造过程的。
我们人类不断的在用社会,人和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在塑造着每个人,把自己得人性走向更高贵的这么一个过程,当然我们也的确承认有不少人的人心也许达不到这个程度,但是我们必须要让自己不断的朝那方向持续努力,去修炼自己,做一个人类的与生俱来的,以及社会塑造之后相结合的那种,高级的情感能力,如同动物一般,那么人性的意义我们就丧失了。
2. 如何看待教师道德行为选择心理机制中的情感因素
教师道德行为选择又依赖于情感
情感是主体对客体的感受、体验,进而发生兴趣,建立感情,并在各种情
境下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情感是人类道德发生的直接心理基础,也是教师道德
行为选择的重要心理依据。教师道德行为选择中的情感通常由兴趣、情绪和情
感个环节组成,每一个环节都具有独特的选择作用。
兴趣,是人在外界感受、体验的基础上,由欲望转化而来,动物的欲望不
过是求生本能的驱使,人的欲望却是有指向、有目的的,这种指向性和目的性
使人对某一对象发生兴趣,然后,就会专注于这个对象,产生对它的情绪上的
吸引力。在人的体验中,不自觉地选择了这个对象,因此,兴趣又代表着主体
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主体的需要和所处的社会条件,在主观性的态度中包含着
某种客观性的内容。
情绪和情感更具有选择意义。情绪和情感是有区别的。情感是个性的稳定
结构和特点,是比较深层的、稳定的东西,是不能测量的,只能通过情绪感受
它;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是情感在特定情境中流露、并随情境转移而变
化。情绪又是起伏不定的,一定的情感,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程度、不同形式
的情绪来。人的情绪不同于动物的情绪,人的情绪具有社会性。马克思说:
3. 人性与教育
常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此中之本意应谓之动物之本性吧。而对于我们自命为最高级动物的“人”而言,除却与生俱来的动物性外,就是我们常引以为傲的“人性”了吧。那,究竟何为“人性”?我时常疑惧“人性”之复杂!
动物之本性不外乎食、色、性,其生存法则也早有定论――即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优胜劣汰。
而所谓之“人性”,却不好定论!
如从骂人的言语:“你还是人吗?畜生不如!”来理解,“人性”应该是善良的,温情的,感恩的,正义的。
如从人类社会发展看,“人性”是自控的,智慧的,进取的,创造的。
如从朝代的兴衰更迭、人间战乱看,“人性”是自私的,奸诈的,血腥的,残忍的。
如从人个体行为看,“人性”则应是天使和恶魔的纠缠吧?
至于“教育”,我认为:
首先,“教育”是“人性”智慧的产物,所以“教育”是功利的。无论我们把教育吹嘘的如何高洁神圣或诋毁的一无是处,他终究在为身在其中的各个个体“人”谋取一定的生存利益。小言之,他为教育者提供一份保障温暖的薪酬甚或还有倍感有面儿的荣誉;他为受教育者提供了集体成长的平台,使其积蓄知识技能和生存技能的能源,一步步去角逐属于自己的舞台。
其次,“教育”应属国家行为,上层建筑,所以在以知识技能、生存技能为主目标的前提下,必然赋予其培养适合社会规范的“人”的道德目标,即培养品行端正,遵纪守法,尊老爱幼,与人为善,思想高尚,大公无私的公德人格;有理想,有追求,有责任,敢担当,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人格。
然,人,终究还是动物,功利第一自然是教育的要务,知识技能、生存技能是显性的,可考核的,所以对教育者的评价则以受教育者的成绩(学识成绩,技能成绩)为重,评模、评优、晋职均如是。而,德行,是隐性的,除非大失人心,一般不究,所以教育中的德育部分,大概只能是如家庭教育中的父母一样取决于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以及各种制度的约束和框正了。
再言之,即使专门进行德育,又能如何?追溯历史,孔老夫子有关教育的目的应重在德育吧,他一定是致力于想让“个体人”摒弃身体内的恶魔,充分展示天使的微笑和善良的。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悲催的,孔夫子终其一生都郁郁不太得志,虽奔走游说,终挡不住帝王们的拳拳野心;虽学子三千,却只七十二贤。
4. 人性,动物性
理论上讲:不成立。
人性是人类社会对自己的一个超越动物性的高尚的定义。人类在特定环境下显露出的丑陋不是这个定义的范畴。善良、友爱、理性等褒义的属性才是人性的理论定义。
人一定是动物,但是动物不一定是人。动物性包含人性,人性的理论定义里是没有动物性的。所以不成立。
5. 当今社会如何正确看待“教师”这个职业
我觉得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关爱学生,教师不仅教授学生知识、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作为教师,要有甘为人梯,敢做蜡烛的精神。教师承担者未来的希望,其作用已经得到全社会的认可,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 1、教师这个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他受社会的委托对受教育者进行专门的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对学生来说,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因此人们把“人类灵魂的工程[1]师”的崇高称号给予人民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他是学生们身心发展过程的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教师工作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我国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民族素质提高的程度,从而影响到国家的兴衰。 2、教师的角色不只是向学生传授某方面的课本知识,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实际及教育目标、要求,在特定的环境中采用特定的教学方法,通过特定的途径来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这种角色是一种性质复杂的职业角色。一个人成长为这种角色需要经过复杂的、长期的学习过程。
6. 人性和兽性的区别在哪里
主要区别是,意思不同、侧重点不同、引证解释不同,具体如下:
一、意思不同
1、人性
指人类天生就具有的为人处事的共同属性。
2、兽性
意思是野性,残忍凶暴的性情。
二、侧重点不同
1、人性
人的本质心理属性。
2、兽性
野性、残忍。
三、引证解释不同
1、人性
鲁迅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
2、兽性
冰心《到青龙桥去》:“我有生以来,未曾看见过……那种兽性的,沉沦的,罪恶的军人!”
7. 人性和动物性有什么不同
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在生理结构上和动物有相同之处,在自然本能的行为上也很相象,都要吃喝拉撒睡嘛。那么人和动物的区别、人性和动物的兽性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就在于人除了本能之外,还有理想情操,还有人格尊严,还有思想感情,还有精神灵魂,还有社会责任和义务,人的思想意志可以对本能进行控制。 另外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性一般可分为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个方面,人性是人的三种属性的辩证统一。
在人性的各个构成要素中,人的社会属性是人性中的本质属性。所以,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是动物性没有的
8. 学前教师教育观念的评价结果是什么
学前教师教育观念的评价结果是什么
学前教师教育观念的特点与评价 (一)个人性 应注意: 第一,尊重并反映这种差异性,而不是完全统一、一刀切。 第二,要注意联系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来评价教师的教育观念。一个宏观的教育理念(如尊重儿童),具体到每一个教师身上,都会有着非常强的“个人性”特点,不同的教师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与认识。 第二,要更多地采用质化取向的信息收集方法,理解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不是更多地采用量化取向的方法,将老师的观念进行排序。 (二)难言述性 有的教育观念可能易于言述,但大多数却不易言述,或者讲不清楚。有的教育观念可能根本没有被持有者发现、意识到 要综合采用多种方式。采用“请您写出你的教育观念”“请您说一说你对儿童发展有什么认识与看法”这样的方式,能够获得的仅仅是老师们能够言述的那些教育观念,而大量的不易言述、难以言述的教育观念,通过这种方法是没有得到评价的。 教师观念的难言述性还与教师的表述能力、风格有一定关系。有的老师喜欢表达、善于表达,有的善于书面表达,有的善于口头表达,如果一味地采用一种方式来收集评价信息,就有可能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做出错误的评价。在实践中,那些善于表达的老师会更倾向于被认为是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拥有更多的教育观念,这其实就是对教育观念的特性缺乏认识的一种表现 (三)系统性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一个系统,是一个网状结构,各种观念之间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在这个网状结构之中,有的观念处于相对比较中间、核心的位置,同时也是比较难以改变的,这些观念对行为的影响更大、更持久;有些观念处于外围、边缘,比较容易发生改变。 (四)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之间并非单纯的线性关系 教育观念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