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动物种群数量低于多少可以被列入国际公约组织濒危物种
导致物种濒危的原因大致可分为自然和非自然两种类型。导致物种濒危与灭绝的自然原因就是自然界对物种的选择。一个物种无法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宇宙演化所导致的变化)时,它将灭绝,恐龙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所谓非自然因素,主要是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物种濒危的因素,包括了对栖息地的破坏和对物种的捕杀和过度采伐。随着人类对物种过度利用的减少,对栖息地的破坏成为当前导致物种濒危的首要原因。小种群的话,本身就不存在优势,种群数量太小,在恶劣的外界环境和中间斗争的共同作用下,基本上注定是灭绝的,所以是无法生存的。
⑵ 多少数量的动物算濒危
如果分布地区少,数量也少(濒危嘛),就直接观察。例如滇金丝猴,观测猴群多少,或着观察动物痕迹,如粪便。把各个区域的调查结果累加起来,就有个大致的估计。
如果不能直接估计,还可以通过二次取样的方法。简单地讲,在一个区域内先抓一些动物作为标记,例如先抓100头鹿,做好标记,放回去。一段时间之后,如10天,再去抓一些,看看其中有多少是标记过的。假设又抓了200头鹿,20头是标记的,那么总共就有1000头(100/ (20/200))。
还可以通过基因交流频率的手段来计算群体大小。也是一种二次取样。先抓一些个体,测它们的某个基因作为标记,然后过一段时间,再抓,再测,不过计算过程会更复杂。
还有更不靠谱的做法,根据动物习性来推测。例如,某动物的可能分布面积10万平方公里,该动物独居,每只需要100平方公里的领地,所以大致数量是1000只。
⑶ 一个生物种群想生存下去,需要多少的数量呢
这个问题牵扯到“最小存活种群”的生物学概念。
最小存活种群的定义是一个种群能够在特定时间内健康生存所需要的最小的有效数量。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种群想要生存和延续所需要最少的个体数量,这是种群能否延续的临界值,低于这个临界值,种群就会逐渐的灭绝。
那么,这个临界值是多少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受环境、习性等因素的影响,每一种动物的生存数量的阈值也有一定的差别。从实际角度出发,如果有人工干预的物种,它的“最小生存种群”数量为13只,而在野生环境下,它们的“最小生存种群”数量为50只。
当然,这两个数字只是一个基数,低于这个基数物种灭绝的风险就会非常大,而越高自然也越有利于动物种群的繁衍。
因此,保护野生动物并不是说等到它们快要灭绝时才保护,而是从现在开始。
⑷ 保持物种不灭绝, 需要的最少数量和雌雄比例是多少.
生态学理论显示,物种灭绝的最小种群数量应该是50,小于50就会进入物种灭绝漩涡,以致真正灭绝。雌雄比例:雌性:雄性>=3:1。
⑸ 为什么生物少于500只就会灭绝
生物总量少于多少只是要看繁殖速度和客观环境的。
譬如培养皿上如果剩500只相同细菌,隔开一夜你起来可能发现的不是细菌全死了,而是整个培养皿出现了远超过500个一样的菌落。
所谓灭绝,是在客观自然条件下,种群过小,分布零碎,遗传变异性消失,对生态环境影响力极低,自身存亡都开始成问题,如此这样才造成一种特定的生物或一群发的全球性死亡和消失的现象。
这个数量到底如何是上限,是不明确的。
但我现在假设,把你少于500只,改为少于一定数量,那么这个问题才有较为明确的答案:“遗传变异性消失”这个是主因。物种有性生殖可以因基因重组,产生更多可适应环境改变的后代。当种群数量下降,某一种暂时看不出优势的基因(譬如抗病),由于数量过少,就有可能发生没有后代,这一种基因消失。将来某一天,真的对应病害来临,那么你就必须寄希望于正常个体发生基因突变,重新产生抗病基因,那么你这个物种才能渡过难关(然而绝大多数基因突变都是有害的)。
⑹ 当1个种群的个数少于多少数量时,这个物种会灭亡
有这样一个定理:当某个种群的个体平均后代少于等于1时,这个种群以概率1灭绝。(但此定理没有给出经过多少代灭绝,估计以现实数量决定,比如人哪怕有某一天如此,但数量很多,就很有难度)
⑺ 一个物种要保持多少数量才可以生存下去
这是一个生态学的概念,上课时讲过,不过记不清楚了。似乎是保持一个物种在1000之内在可预见的影响下不灭绝的最小种群数量。不是一个定值,也绝对不会像famorby说的一样只需要一个两个那么少。一个物种要延续下去,要保持一定的基因多样性,否则近亲杂交太多基因纯化,物种就会退化消亡。
不过有些物种似乎不太受这个条件制约,比如麋鹿。麋鹿原产我国,但是后来因为捕杀,在我们境内灭绝,而帝国主义侵略者曾经把十数头麋鹿运回自己的庄园进行繁殖,这十数头麋鹿繁殖后代,没有出现退化,麋鹿这一神奇的物种也奇迹般的保留了下来。
至于楼主说的水怪问题,偶一直不怎么相信它的存在。而且正是因为水怪数目之少,不符合一个物种存在的条件,才成为怀疑水怪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