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动物世界 > 两栖动物哪些方面表现出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

两栖动物哪些方面表现出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

发布时间:2023-01-10 03:19:07

Ⅰ 说明两栖类对陆地生活的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不完善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1、发展肺呼吸,用肺呼吸空气中的O2 ;随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由单循环进化为不完善双循环。

2、皮肤初步角质化,一定程度上防止水分蒸发。

3、发展五趾型附肢,使之能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及推动身体爬行。它是从总鳍鱼的偶鳍发展来的。

4、发展适应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尤其听觉器官,发展了中耳(鼓膜和听小骨),大脑半球完全分开。

二、两栖动物适应陆生的不完善的特点:

1、皮肤角质化程度低(仅是表层1-2层细胞轻微角质化),不能完全防止水分蒸发,所以还不能离开潮湿环境。

2、不能在陆地繁殖,必须回到水中生殖,卵子在水中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和生活。

3、五指型附肢较原始,四肢不能将躯体抬离地面,运动能力不强。

4、肺呼吸不够完善,还必须有皮肤辅助呼吸。

5、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具有休眠的习性。

主要动物水陆两栖动物主要有如下几种:

1、两栖动物。如:青蛙、蟾蜍、大鲵等。

特征: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在形态结构几乎完全不同,如:蝌蚪与青蛙);两栖动物用肺呼吸,皮肤作为辅助呼吸器官;卵生,体外受精(蝾螈除外)。

2、部分爬行类。

特征:体被有鳞或甲,可防止水分的蒸发,也有一定的保护自己的功能。 不是恒温动物

Ⅱ 两栖动物哪些方面表现出陆生脊椎动物特征

成年动物大部分在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心血管有一心室、两心房,是不完全的双循环。

Ⅲ 说明两栖类对陆地生活的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决方案1:
1.裸露但有轻微角质化的皮肤
皮肤较薄.由多层细胞组成的表皮和真皮组成.
皮肤表面处于裸露状态.并已出现蜕皮现象,
真皮较厚而致密.表现出陆生动物真皮的特征,
表皮衍生大量多细胞腺体(粘液腺.毒腺)和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虹膜细胞和黄色素细胞),
________
皮肤与皮下肌肉组织连接疏松.其间分布大量淋巴间隙和皮下血管.与皮肤呼吸功能有关(图).2.不完善的肺呼吸及不完全双循环的出现
(1)呼吸的多样化
肺呼吸 具一对结构还十分简单囊状的肺(陆地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肺囊壁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由肺动脉将回心脏的缺氧血送入肺.而由肺静脉将交换后的多氧血送出肺部返回左心室.由于没有胸廓.其呼吸动作借助于口咽腔底部的升降.将空气压入肺部来完成呼吸动作(咽式呼吸).与肺呼吸相适应的是内鼻孔的出现.声带位于肺前部.短的喉头气室中(陆生脊椎动物特征之一).
皮肤呼吸 皮肤湿润.皮下血管丰富.尤其在冬季蛰眠期.皮肤呼吸对生命继续起着重要作用.
鳃呼吸 一些成体和所有幼体的呼吸器官.
(2)不完全的双循环(由于肺呼吸的出现.循环系统发生相应的显着变化.不完全双循环和体动脉内含有混合血液是两栖类的特征)
心脏 由2心房.1心室.静脉窦和动脉圆锥构成(图).心房内出现完全或不完全房间隔形成左心房(接受从肺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和右心房(从体静脉返回的缺氧血以及皮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心室内壁具肌肉小梁.且和动脉圆锥中的螺旋瓣能够对血液进行分流.但由于心室不分隔.多氧血和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这种循环是不完全的.
循环系统 循环路线由单循环演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即体循环和肺循环).主要动脉系统
包括颈动脉.体动脉和肺皮动脉.静脉系统与鱼类的差别较大.由一对前大静脉和一支后大静脉组成.收集全身血液回右心房.有发达的肝门静脉和肾门静脉(图).
3.支持和运动系统已基本具备陆生动物的模式
(1)骨骼系统(图)
脊柱有了较大的分化.首次出现了一块颈椎和荐椎(具有颈椎和荐椎是陆生动物的特征).使整个脊柱分为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愈合形成棒状的尾杆骨)4部分.颈椎与头骨的枕骨髁(1对)相关节.从而头部有了上下运动的可能性,荐椎与腰带的髂骨连接.从而后肢获得了
稳固的支持.
首次出现了胸骨.但成体无肋骨.
脊椎骨的椎体除少数水生种类为双凹型外.多为前凹型或后凹型.椎弓的前后方具有前.后关节突.这是四足类动物的特征.
头骨已脱离了肩带的束缚.数块骨片丢失或愈合.骨化程度较低(无尾类尤为明显).颌弓与脑颅为自接式连接(腭方软骨直接与脑颅连接).
典型五指(趾)型四肢的出现.四肢位于躯干侧面.其骨骼中多有愈合现象.由乌喙骨.肩胛骨.上乌喙骨.锁骨组成的肩带不在与头骨
愈合.从而使前肢的多样性活动有了可能,由髂骨.坐骨.耻骨组成的腰带与股骨形成髋关节.并与脊柱的荐椎相关节以支撑体重.
肌肉
部分肌肉保留原始分节现象.无足目和有尾目躯干肌肉分节现象明显.无尾类仅轴下肌的腹直肌保留分节.
轴肌的比例发生变化.轴上肌比例减小.轴下肌比例加大.且分化无3层.即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以保护和支持内脏.
具四肢肌肉.且变得强大而复杂.
鳃肌退化.少部鳃肌节制咀嚼.舌和喉的运动.
消化系统的分化较鱼类复杂
具结构完全的消化器官(口.口咽腔.食道.十二指肠.回肠.大肠.泄殖腔.泄殖腔孔.消化腺).
牙齿与鱼类相似.为同型.多出齿.可能出现在上.下颌骨及犁骨等处.无咀嚼功能.
出现了能动的肌肉质舌和口腔腺(四足动物的共同特征).
有独立的肝脏和胰脏.
5.神经系统仍处于与鱼类相似的较低水平(图)
脑的5 部分分化不高.仍处于同一平面上.但神经物质开始向大脑顶部转移.即原脑皮出现.
中脑仍是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
已具备发育完备的植物性神经系统.
脊髓与鱼类无显着区别.但有缩短的趋势.
肩与腰部脊神经集聚成神经丛.
6.感觉器官发生较大演变
听觉:除内耳外.出现中耳.内耳结构与鱼类相似.但出现了真正感音的部位瓶状囊(图).
视觉:角膜凸出.晶体稍扁平.晶体距角膜较远.适于远视.具有泪腺.下眼睑可活动.以湿润眼球.
嗅觉:出现陆生四足类的两个特化特征:内鼻孔(嗅觉及空气进出通道)和锄鼻器(鼻腔腹内侧一对盲囊.能感知进入口腔的空气或物体的化学性质).
侧线:水栖类型.蝌蚪以及少数无尾类具有侧线器官.
7.排泄器官对陆生适应的不完善性
1对肾脏是其排泄器官.排尿管道在雄性兼输精.并具有由泄殖腔壁突出形成的泄殖腔
膀胱.当两栖类处于水中时.肾脏通过泌尿功能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但在上陆时.肾脏就不能很好解决失水问题.而还要靠泄殖膀胱一定的重吸收水分功能来解决.但泄殖膀胱不能补偿体表水分蒸发

Ⅳ 两栖类动物有哪些特点

问题一:两栖动物是那些,有什么特点? 两栖动物指两栖纲的动物,其分类界元为:
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
两栖纲下有3个目,分别为无尾目、有尾目、蚓螈目。
无尾目的常见生物是青蛙、牛蛙、蟾蜍等;
有尾目的常见生物是蝾螈、娃娃鱼等;蚓螈目生物生活中罕见,
与另2目最大的区别是足退化,体呈蛇状,如鱼螈,盲游蚓螈。
从鱼类进化为两栖类是一巨大的跨越,是脊椎动物登陆的第一步。因此,与鱼类相比,两栖类有许多适应陆生生活的革命性的改变,但作为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毕竟保留了许多不能充分适应陆生的原始特征。这矛盾的连方面共同导致两栖类特点鲜明而有趣。这在外形
骨骼、呼吸、循环、发育等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现就这些方面做简单说明。
两栖类的共同特点如下:
一、外形
身体表面 *** ,无鳞或毛,但通常有褶皱、疣粒或肋沟,粘液腺丰富,分泌粘液;
生长发育经历变态,出卵时为蝌蚪,后长出五趾型附肢(蚓螈目除外),尾凋亡或不凋亡;
成体可分为头、躯干、尾(或无尾),可以颅骨后为头与躯干的界限,头扁平略尖。
二、骨骼
1、五趾型附肢
陆生脊椎动物,两栖纲、爬行纲、哺乳纲、鸟纲,均具五趾型附肢,这正是从两栖类开始的,此前动物无此结构。
所谓五趾型附肢是指组成陆生脊椎动物前肢、后肢的骨骼,具体如下:
肱骨(上臂);桡骨+尺骨(小臂);腕骨(手腕);掌骨(手掌);指骨(手指)
股骨(大腿);胫骨+腓骨(小腿);跗骨(脚腕);跖骨(脚掌);趾骨(脚掌)
有此5部分组成的附肢,为躯体提供强大支撑力,便于陆地行动。
2、脊柱分化
两栖动物的脊柱分化的比鱼类复杂,为动物登陆后运动的复杂性提供了结构基础,毕竟仅会甩甩尾巴是无法脱离水而存在的。
鱼类的脊柱只有躯干椎和尾椎,两栖类则分化出了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4个部分。
两栖类的颈椎仅有1枚,这使它们的头可上下活动,但不能摆头、回头,是最原始的颈椎。
到了爬行类,颈椎继续分化为寰椎、枢椎,到鸟类、哺乳类则更有分化,在此不表。
3、胸骨出现
鱼类无胸骨,肋骨仅与脊柱链接,脊柱对面的一端无其他骨骼固定肋骨。胸骨是从两栖类开始出现的。
但是,两栖类的3个目,胸骨特征差异较大。蚓螈目和有尾目的一些种类不具备胸骨,部分种类仅有简单的软骨板块充当胸骨。较发达的胸骨是无尾目所具备的,毕竟无尾目是比较先进的两栖动物。
值得注意的是,两栖类的肋骨不发达,因此,即使是胸骨较发达的无尾目,其胸骨也不与肋骨链接,而是与肩带相连。
三、呼吸
1、肺呼吸
两栖动物成体可用肺呼吸,即可呼吸空气,这是适应陆生生活的革命性特征。但它们的肺简单,仅为薄膜气囊,增加气体接触面积,覆有丰富血管。不能承担动物的全部呼吸需求。
2、口咽式呼吸
这是两栖类特有的呼吸方式,其本质是口咽腔黏膜的气体交换,依赖口腔底部的的升降运动实现口腔容积变化,使气体进出口咽腔。
2、皮肤辅助呼吸
与部分鱼类一样,两栖类的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事实上,许多两栖类冬眠时,无法利用肺或口腔黏膜呼吸,仅依靠皮肤呼吸生存下来。
四、循环系统
双循环,是动物继闭管式循环后,循环系统又一革命性的改变,从两栖类开始。
鱼类是单循环,意思是心脏里的血液完全是缺氧的,离开心脏后来到鳃,在鳃接收氧气,携带至全身,当回到心脏时,又变成缺氧血液,可见,血液在周身只走一个大圈。
......>>

问题二:两栖动物的特点是什么 特征
1.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2 .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一般用鳃呼吸 3.皮肤 *** ,能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4.心脏两心房,一心室,不完全的双循环
5.体温不恒定
6.体外受精

问题三:两栖动物有哪些特征? 两栖动物是介于鱼类与爬行动物之间的动物,有着两重性的生活,它的特征:第一、皮肤薄而湿润。由表皮和真皮构成,内含大部分腺体,皮肤下蜜集着许多血管;第二、两栖动物的肺呈囊状,其内被分隔成细小的末端气室。此外,两栖动物的心脏分两心耳,一心室。血液循环分大、小循环。

问题四:两栖类动物共同的特征 两栖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 *** ,用卵繁殖后代,发育经过变态,小时候生活在水里,长大以后大多生活在陆地。 两栖动物为卵生。属体外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发育成幼体,幼体用鳃呼吸,在发育过程中经过变态,成为成体后,在陆地上生活,用皮肤及肺呼吸。

问题五:两栖类动物有哪些 全世界的两栖动物共有4000余种。根据它们的形态分为三大目。 蚓螈目(无足目)。主要特征是:体细长;没有四肢;尾短或无;形似蚯蚓。中国仅有1种,即版纳鱼螈。是我国蚓螈目的唯一代表。 有尾目。主要特征是:体圆筒形;有四肢,较短;终生有长尾而侧扁;爬行,多数种类以水栖生活为主,形似蜥蜴,如大鲵,俗称“娃娃鱼”,是现生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 无尾目。主要特征是:体短宽;有四肢,较长;幼体有尾,成海无尾,跳跃型活动,幼体为蝌蚪,从蝌蚪到成体的发育中需经变态过程,如蛙和蟾蜍。 最着名的就是大鲵(也叫娃娃鱼)、青蛙、蟾蜍、蝾螈

Ⅳ 两栖动物有什么特点

两栖动物的特点:

1、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

2、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3、心脏两心房,一心室,血液为混合血,不完全的双循环。

4、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依赖于湿润的的环境,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5、体温不恒定,是变温动物;

6、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

7、抱对受精,不仅可以刺激雌雄双方排出生殖细胞,还可以使精子和卵细胞向相同方向排出,提高受精率。

8、大多数蛙类、蟾蜍和蝾螈都有良好的视力。许多两栖动物都有极灵敏的听力能帮助它们分辨求偶的鸣声和正在靠近的敌害发出的声音。

9、两栖动物有五种主要的感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和嗅觉,它们能感知紫外线和红外线,以及地球的磁场。通过触觉,它们能感知温度和痛楚,能对刺激作出反应。它们可以通过一种叫侧线的感觉系统感觉外界水压的变化,了解周围物体的动向。

(5)两栖动物哪些方面表现出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扩展阅读

两栖动物生活习性:

1、两栖动物3个目的体形异,防御、扩散、迁移的能力弱,对环境的依赖性大,虽然有各种生态保护适应,但比其它纲的脊椎动物种类仍然较少。

2、分布广。其分布除海洋和大沙漠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等各种生境中都有它们的踪迹,最高分布海拔可达5000米左右。

3、它们大多昼伏夜出,白天多隐蔽,黄昏至黎明时活动频繁,酷热或严寒时以夏蛰 或冬眠方式度过。

4、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没有防御敌害的能力,鱼、蛇、鸟、兽都是它们的天敌

Ⅵ 两栖类动物有哪些特征表现出是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1.皮肤角质化(类似爬行动物),可分泌粘夜(类似鱼类),可以防止水分蒸发
2.鱼类以鳃呼吸,爬行类以肺呼吸.两栖类动物幼体(蝌蚪)以鳃呼吸,成体(青蛙)以肺呼吸
3.鱼类受精卵在水环境中发育,爬行类受精卵无需水.两栖动物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陆地
4.鱼类无颈椎分化,爬行类有颈椎,两栖类有颈椎,但较爬行类少.
5.有些两栖类成体保留与鱼类类似侧线
可见,两栖类是介于爬行类和鱼类的脊椎动物,即是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阅读全文

与两栖动物哪些方面表现出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8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1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2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