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鹧鸪是不是国家级保护动物
鹧鸪是国家省级保护动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
栖息于灌木丛中,在森林边缘和农耕地周边,包括灌丛荒地,岩石裸露的山坡和树木遮蔽的河流。通常单独活动。在林地落叶中寻觅草籽、豆类种子和昆虫。遇到危险时更喜欢跑步逃避危险,而不是采取飞行方式。繁殖期在5-7月。也有人提出全年的整个季节可繁殖。
遇惊时很怏地匿藏在灌木丛深处,很难发现。脚爪强健,善于在地上行走,虽不常飞行,但飞行速度很快。主要以蚱蜢、蚂蚁等昆虫为食物。分布于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
(1)鹧鸪怎么保护动物扩展阅读:
中华鹧鸪为杂食性,主要以蚱蜢、蝗虫、蟋蟀、蚂蚁等昆虫为食,也吃各种草本植物,以及灌木的嫩芽、叶、浆果和种子,还有农田中散落的谷粒、稻粒、花生、黄粟等粮食颗粒和甘薯、半夏、槐树果、油菜花等。
雄鸟还有着美妙的歌喉。每当春暖花开之时,在晨曦照耀下,雄鸟们飞落在高高的岩石上或树枝上,放声歌唱,往往是一鸟高唱,群鸟响应,此起彼落,遍及山野,给春天带来了勃勃生机。
都具有十分善斗的性格,也是一个为了保护巢区而表现得很强悍的种类,所以鹧鸪的产地有“一个山头一只鹧鸪,越界比斗”的说法。这种对巢区的保护,使营巢的鸟类有较均匀的分布,保证了繁殖期中的成鸟和雏鸟都有充足的食物供应。
中华鹧鸪是中国南方的传统狩猎鸟,尤其是在广东,广西邕宁、崇左、桂平、博白一带,鹧鸪的产量甚多,在福建从海岸直至闽西山地也到处可以遇到。
但一直来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加上大量狩猎以供出口,使得大部分地区的种群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越来越少,希望有关单位应该控制猎取的数量,对数量下降过快的地区加强保护工作。
⑵ 鹧鸪是不是保护动物
鹧鸪是国家省级保护动物。
鹧鸪(学名:Francolinus pintadeanus)又名中华鹧鸪,是鸟类的一种,体形似鸡而比鸡小,羽毛大多黑白相杂,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状白斑更为显着。成年的鹧鸪全长约30厘米,体重约300克左右。3至6月间繁殖,在草丛或灌木丛中做巢,每窝产卵3至6个,多时七八个,卵呈梨形,白色或乳白色。
多生活在丘陵、山地的草丛或灌木丛中。雄性鹧鸪好斗,叫声特殊,有人拟其音为“行不得也哥哥”。鹧鸪以谷物、豆类和昆虫为食。鹧鸪肉味在雉鸡之上,是野味上品。此外,也可作斗禽。分布于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
保护动物不可以捕猎伤害,我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 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⑶ 鹧鸪是保护动物吗
鹧鸪是国家省级保护动物。
鹧鸪是国家省级保护动物。列入《“三有”保护动物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鹧鸪鲜美无比,价格又便宜,倍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还被作为人民大会堂招待外宾的美味佳肴。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表明,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年需求量约2亿只,但目前全国产量只有5000万只,只有市场需求量的四分之一。
栖息环境:
喜欢生活在丘陵、矮小山岗、山地的次生林、低矮灌木林、杂木林、尤其喜欢生活在上有稀疏树木遮顶,下方有落叶草少的环境。生活在低山间干燥的山谷内及丘陵的岩坡和砂坡上,多在灌丛、草地、荒山等环境中,有时也出现在农田附近的小块丛林和竹林中。它们不在高山上,不在森林中,也很少见于空旷的原野。
⑷ 鹧鸪可以放养吗
鹧鸪是可以放养的,放养鹧鸪需注意鹧鸪的生活习性。鹧鸪喜温怕湿,喜安静怕惊吓,喜欢单独或成对活动,像其他鸡类那样善于结群,喜欢隐藏在草丛或灌木丛里。养殖鹧鸪应选择在干燥、通风好、光线足、交通便利、无污染、无噪音的地方,养殖鹧鸪的饲料与养殖家鸡的饲料相似,只需注意饲料蛋白质成份比家鸡饲料高。
温馨提示:鹧鸪属于野生保护动物,保护野生动物从自身做起,拒绝买卖野生动物制品,不干扰野生动物的自由生活。目前社会上存在的食用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等行为,既是一种社会陋习,也是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活动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它们不属于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