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结合自己的知识谈谈对普通动物学及发展趋势的认识
第一节:生命意识的起源、进化和发展
如果研究意识的起源,我们首先应该研究的是意识的种子:感觉。《中国两书》告诉我们:单细胞生物就具有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功能,而这些功能又和激应感觉意识同时存在。所以,《大意识学》认为:在生命进化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保证生命各种生理功能正常运行和不断进化发展的关键机理就是激应感觉意识地控制和指导。这就是意识的种子,后来的一切意识——包括人类的文明意识,都是从这颗种子里生长发育出来的。在原始生命中,单细胞生命内部的激应性本能就是这个感觉意识的原始状态。《中国两书》清楚地揭示了:在低等动物向高等动物进化的过程中,原始动物从眼点、嗅甲、耳窝这些简单的神经组织向高等动物专职的眼睛,鼻子和耳朵等复杂器官的进化,就包含着生命感觉意识向多元专职方向发展、进化,成熟和完善的经历:感觉反应功能日趋发展,对生存环境发生的各种变化刺激的应答能力不断增强,采取的行动越发快速,感觉的精度越来越细微,这是动物感觉发展的过程。再后来,动物的神经系统愈合出大脑,眼睛有了成像的功能,感觉被神经记忆所复制,产生知觉。动物的意识也就由原始的激应感觉性走进了记忆知觉阶段。这时,随着眼睛成像功能地发展,事物的表象也就在大脑中诞生了。就这样,低级动物进化为高级动物,大脑意识对激应感觉、知觉和表象有了综合运用能力,动物的心理也就漫漫地被滋生和强化起来。这就是动物心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自我发展的过程。《普通动物学》揭示的低等动物的神经激应组织向高级动物复杂器官进化发展的科学过程,构成了意识进化的物质证据。而在《生命科学导论》中,这个物质证据是包含着信息遗传密码的。这个密码如何存在?《生命科学导论》有大量具体说明。所谓遗传密码,其实就是动物神经系统有接受意识信息刺激时表现出来的应激本能。动物运动成长和世代进化的每一步过程,都离不开信息刺激的结果。由此看来,生命成长和进化的密码,就是生命在意识信息刺激下自我运动完善的能力。“获得性遗传”理论看到了这个能力,却没有看到意识作用的过程;《宗教史观》看到了意识作用的过程,却又不理解它是生命神经系统的意识行为,愚蠢地将其归功于上帝了。
地球上原本没有意识,意识是与生命的出现相孪生而出现的“现象”。但从“意识”这种“现象”出现之后,生命就在它的感、知觉功能指导下,经历了三、四十亿年的漫长进化过程,这才走到了今天人类意识统治地球的时代。这个进化过程太漫长了。因此,它漫长地连自己的祖先都不认识了。为了考证这段漫长的意识进化的历史,我们不得不按着意识自然进化的程序,将其感觉、知觉和表象分为三个元段进行考证:
一、意识的生理起源和发展的三个元段。
根据《中国两书》第一部《普通动物学》考证:在32亿年前,地球上就出现了古代的细菌和蓝藻,至6亿年前的寒武纪时,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爆发,产生了许多无脊椎动物的门和纲、三叶虫占据优势,海藻也十分繁盛。我们不妨以此为界,把6亿年前的26亿年只看作激应感觉意识诞生、进化和发展的第一元段,这是感觉意识的原始阶段。6亿年之后,知觉意识缓慢诞生,这是意识的发展阶段;3亿年后,在爬行动物中进化出表象意识,这是动物意识经过发展走向完善的阶段。现在,让我们按着这三个自然进化发展的元段来进行考证,动物意识进化的真实历史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第一元段,原始激应意识暨感觉意识阶段。
根据《普通动物学》考证:从32亿年到6亿年前的26亿年的漫长地质时代,是地球生命从激应意识向感觉意识进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也是某些菌藻类向运动类、无脊椎动物类进化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整整占据了生命进化史的70%以上的时间。可见原始意识——从原始生命细胞器的激应功能向复杂的多细胞感觉功能进化的过程是何等的艰辛和漫长。其孕育过程又是何等的难于想象。这是意识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意识完成了从激应性向感觉的进化。这个阶段的后期,感觉意识成了动物求生存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可以称感觉意识为地球的原始意识,也可以简称为“元意识”。激应意识就是这个元意识的开端,是感觉意识的原初状态,是感觉的胚芽。这个胚芽应该是从“原始的单细胞生命”的“激应性”开始的。
第二元段,原始的感觉意识进化发展出知觉意识阶段。
根据《普通动物学》的考证:从原始生命到5亿年前的奥陶纪脊椎动物初现,再经志留纪、泥盆纪至4.05亿年前的两栖类动物出现,是动物感觉意识向知觉意识进化发展的主要阶段。这个阶段初现的两栖类在辐射发展中:视觉器官、嗅觉器官、听觉器官都有了明显地分化和进化,特别是两栖类动物的视觉器官已初步具有了与陆栖动物相类似的特点。它们的脑已分化出五部分,大脑的体积不断增大,中脑背部发育出一对圆形视叶,为两栖动物的视觉中心,是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这个时期,两栖类动物获得了大脑神经系统的简单记忆能力、复写能力和回忆能力,它们对运动光影成像的反映能力也不断增强,成为它们捕捉食物本领的最高智能。这标志着高级动物已经完成了由感觉意识向知觉意识地进化。它们的“获得性遗传”中已经包含了知觉意识的信息密码。它们成熟后的器官和大脑都获得了知觉意识的功能。感觉、知觉的记忆成了当时地球上动物进化成功的范例。这种知觉能力的诞生和积累又用去了1亿多年的时光。这时,有了感觉、知觉两个功能的动物,其求生存的能力就大大提高了。这个时期的晚期,两栖类动物主要靠知觉求生,拉开了被食者与捕食者的距离。在动物被食者和捕食者的竞争中,感、知觉意识都得到了长足地进化。因此,我们把知觉记忆意识看作生命感觉意识发展的第二个元段,故称“知觉意识阶段”,这是动物进化发展出来的“基础意识”。感觉意识和知觉意识相比,感觉意识是被动的,知觉意识是主动的。视觉器官的进化,不仅提高了感觉意识的精敏度,而且大大地催化了知觉意识记忆的功能,使动物感知体有了对远距离的运动光影的知觉判断、识别、记忆能力。这时,地球上的生命中以视觉感知功能求生存的生命物种,就获得了高度的自由。这种物种可以记住被感知物的特点,当该物体出现时,就可以在避免身体接触的情况下,通过眼睛的感知判断就能决定出击时间了。这样,有了知觉的动物就有了生存斗争进退的主动权。所以,感、知觉意识的综合运用,决定了动物求生本领和能力的新高度。
第三元段,表象意识阶段。
根据《普通动物学》考证:从石灰纪的3.45亿年之后,至白垩纪的1.35亿年前,是爬行类动物辐射发展的阶段,也是大型爬行动物繁盛达到顶峰和灭绝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中后期,出现了鸟类和原始哺乳类动物。这时期的生命意识已在眼睛成像的运做中诞生了“表象意识”。“表象意识”是生命意识进化发展中的一次革命性飞跃。从此,作为意识独立存在的关键环节——表象,就在地球高级动物的大脑中诞生了。它的诞生,标志着动物意识已经发展到了“高级阶段”。《普通动物学》说:爬行动物大脑的各部分已经不是完全排列在同一平面上,延脑发展出颈曲,大脑半球的体积明显地超过了其它各部脑。虽然,增大和加厚的主要部分仍局限于大脑底部的纹状体,但是,它的重要性已经足以同中脑视叶相提并论了;这表明,从爬行动物开始,其意识反映就有了向大脑集中的趋势,这种趋势发展表明:爬行类动物的视觉器官——眼睛,都有了活动性上下眼睑和瞬膜,在龟鳖类鳄类蜥蜴类中出现了泪腺。眼球的构造也比较典型,视觉的调节是依靠改变晶体与视网膜之间的距离以改变晶体的形态来控制的。晶体成扁圆形,适于远视,其周围的“赤道”部连接着悬卦晶体的睫状肌,不但能移动晶体的位置,调节视距,收缩时还能改变晶体的凸度,使之成为圆形适于近视。爬行类动物的嗅觉器官中也首次出现了鼻甲骨,上覆嗅上皮,其听觉器官也出现了雏形的外耳(听)道。它们的这些巨大进化,说明了它们的意识通过眼睛的成像功能,嗅觉感知功能和听觉判断功能完全能够在大脑里合成事物的综合表象了。它们通过对这些表象的记忆,来清楚的认识自然食物链中,哪些是它们可以掠取的食物,哪些是它们必须躲避的敌害。这样,就使它们的生存获得了表象意识指导下的反应模式,这种模式清楚地构成了新的求生能力。作为动物意识的三种形态——感觉、知觉和表象,到此就进化齐备了。在这之后的进化,就是如何运用这三种意识形态构成心理的过程了。
我们通过以上生命意识三个元段的考证发掘,可以获得这样的结论。如果说感觉是意识从无到有的开元之作,那么知觉则是对感觉的深化和记忆。而这种感、知觉记忆,不管是感觉还是知觉,它们全都是凭借自己的感、知觉认识环境,了解周围事物的。因此,他们全是瞎子摸象,不可能了解客观事物的整体面貌,也不可能对事物有全面认识。只有当表象意识诞生之后,情况才发生了突变。表象是由眼睛对“光”和“影”的反射构成的具体事物形象,它不仅有感、知觉意识的基础,而且有实物的整体轮廓。因此,表象意识一诞生,立即就产生了主、客观之间的距离。使动物对环境的认知有了质的飞跃。动物把整体影像和各感官分别感知的分散印象综合起来,在大脑里合成了具体事物的表象。从而使意识认识由分散的感觉进化成综合的整体。克服了感觉直接接触的局限性,产生了认知的距离感。所以我们说,表象意识的出现,是生命意识认识史上的一次革命性飞跃。至此,生命意识走完了它自然发展的三个阶段,为后来的动物心理意识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这样,感觉、知觉、表象这三个意识形态就成了后来动物心理意识和人类心理意识生成的三块基石。直到今天,高级动物与低级动物的区别,还是用这三种意识形态来衡量的。只有感觉意识的是低等动物;有了知觉意识的是中等动物;有了表象心理意识的是高级动物。运用表象意识形成灵动心理的动物是灵长类动物。
这就是动物意识进化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为人类文明意识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❷ 动物学的渊源和发展
动物学历史悠久,与人类生产活动关系密切。在以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原始社会,人类就逐步认识了一些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生活习性及其身体结构,并尝试饲养驯化有益的动物,防治有害的动物,积累了一些动物知识。在4700年以前殷商的甲骨文中,可以辨认出许多兽、鸟、鱼、虫等字,后来的象形文字也把“虫”、“鱼”、“犭”作偏旁,可知已有一定分类观念。3000多年前的着作《夏小正》中即记载了“五月浮游出现,十二月蚂蚁进窝”等生态现象。春秋时代的《诗经》中述及动物达100余种。2500年前的《尚书·禹贡篇》中记载了当时 9个大区域的经济动物种类,是中国动物地理学的萌芽。距今2000多年前的《周礼》中把动物分为毛、羽、介、鳞、蠃5类,大致相当于现代动物分类中的兽类、鸟类、甲壳类、鱼类和软体动物。汉代《尔雅》中有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5类,每篇都写了近百种动物。隋唐时期的《扁鹊难经》提到人体血液循环现象比英国学者W.哈维约早1000年。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了许多渔、桑、农、牧的经验。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以侧线鳞数作为鱼类分类的重要性状,至今沿用。公元265~420年的晋代,中国已率先编纂了动物图谱,稽含的《南方草木状》(304),绘制了人们利用蚂蚁扑灭柑橘害虫的情景,是世界生物防治的最早范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描述了 400多种动物,许多还附有外形图,堪称动物学史上的伟大典籍。
在西方,动物学的研究开始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他总结了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得来的动物学知识,并对各种动物作细致深入的观察,记述了450种动物,首次建立起动物分类系统,将它们分为有血动物和无血动物二大类,且对比较解剖学、胚胎学也有巨大贡献,被誉为动物学之父。
亚氏之后,欧洲进入封建社会。宗教的统治反映到一切学术领域之中。维护神权和反动的唯心主义阻碍了动物学及其他科学的自由探讨和发展,这种现象一直拖延至资本主义因素萌芽的文艺复兴时期。
16世纪以后,许多动物学方面的着作纷纷问世。动物分类学及解剖学发展尤为迅速。17世纪显微镜的问世,更推动了微观领域中组织学、胚胎学及原生动物学的繁荣。18世纪瑞典生物学家C.von林奈创立了动物分类系统及双名法,将动、植物分为纲、目、属、种和变种5个阶元,奠定了现代分类学的基础。他提出生物皆有种的概念。但他和当时的许多自然科学家一样,持有物种不变的观点,并认为一切物种都是神创造的。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生物学家J-Bde拉马克提出了物种进化的思想,认为动物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可以变化、发展和完善。与林奈物种不变的观点相反,这个时期进化论思想传播开来。同时期的法国自然科学家居维叶(G.Cuvier,1769—1832)也在比较解剖学及古生物学方面作出了贡献。它认为有机体各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确立了器官相关定律。运用这个规律,能够根据所发现的有机体的某一块骨头或碎片,恢复它整个的骨骼、外貌,甚至还能概括出化石动物生活方式的某些详细情节。因此他在比较解剖学及古生动学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是物种不变观点的拥护者,以“激变论”对抗拉马克的进化论。
19世纪中叶,两位德国学者施莱登(M.Schleiden,1804—1881)及施旺(T.Schwann,1810—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阐明了动植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细胞。
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 C. Darwin, 1809—1882)在他的伟大着作《物种起源》(1859)一书中,确立了生物进化的学说,用“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原始和生动具体的实例,剖析自然界动物的多样性、同一性、变异性等,推动了动物学的前进。他总结了他自己的观察,并综合动植物饲养、栽培方面的丰富材料,认为生物没有固定不变的种。种与种之间,至少在当初是没有明确界限的,物种不仅有变化,而且不断地向前发展,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同时他以“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动物界的多样性、同一性、变异性等。《物种起源》的出版,对生物学中的先进思想和工作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高度评价达尔文的着作,马克思认为达尔文的着作给了自然科学中的目的论一个致命的打击。恩格斯把《物种起源》和上面所说的细胞学说,分别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达尔文虽然从饲养学家那里了解到动植物可以遗传这一事实,但是他却完全不知道遗传的机制。奥国学者孟德尔(G.Mendel,1822—1884)用豌豆进行杂交试验,发现后代各相对性状的出现,遵循着一定的比例,称为孟德尔定律。这一发现和后来发现的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行为相吻合,成为摩尔根(T.H.Morgan,1866—1945)派基因遗传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1953年沃森(J.D.Watson)和克里克(F.H.C.Crick)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后,于是DNA复制、转录、遗传信息的传递等问题得到了更精确的回答,这方面研究的发展,出现了分子生物学这门新兴学科,极大地促进了动物科学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和发展。动物学与数、理、化等相关学科以及动物学科内各分支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交叉和综合,使得动物科学的发展速度加快,许多分支学科处于领先地位,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20世纪以来,由于学科的相互渗透和研究手段的不断改进,促成了动物学的飞跃。当今的动物学,已由过去的观察描述阶段,上升到了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高峰。而进化学说的新成就又进一步证明,突变产生的新遗传基础在进化中有重要的意义,自然选择和生殖隔离使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向不同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