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哺乳动物有哪些
哺乳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主要按外型、头骨、牙齿、附肢和生育方式等来划分,习惯上分三个亚纲:原兽亚纲、后兽亚纲、真兽亚纲,现存约28个目4000多种。 分类简表: 1.单孔目 2.鼩负鼠目 3.智鲁负鼠目 4.袋鼬目 5.袋貂目 6.袋狸目 7.有袋目 8.袋鼹目 9.袋鼠目 10.贫齿目 11.食虫目 12.树鼩目 13.皮翼目 14.翼手目 15.灵长目 16.食肉目 17.鲸目 18.海牛目 19.长鼻目 20.奇蹄目 21.蹄兔目 22.管齿目 23.偶蹄目 24.鳞甲目 25.啮齿目 26.兔形目 27.象鼩目 28.鳍脚目 代表动物 人类 虎 狼 鼠 鹿 貂 猴 貘 树懒 斑马 狗 狐 熊 象 豹子 麝牛 狮子 小熊猫 疣猪 羚羊 驯鹿 考拉 犀牛 猞猁 穿山甲 长颈鹿 熊猫 食蚁兽 猩猩 海牛 水獭 灵猫 海豚 海象 鸭嘴兽 刺猬 北极狐 北极熊 袋鼠 犰狳 河马 海豹 鲸 鼬 、兔
㈡ 简述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Hezheng Museum of Ancient Animal Fossils
和政县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南部,总面积960km2。和政距今约3000万年以来的新生代陆相沉积物中富含哺乳动物化石,它是中国乃至整个欧亚大陆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蕴含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现收藏化石标本5700多件,代表着百余种哺乳动物,包括完整和比较完整的铲齿象头骨和下颌骨约60件,构成了一套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铲齿象个体发育系列头骨标本。在和政还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化石和最大的真马化石。
㈢ 最早出现的哺乳动物有哪些
犬齿兽类、包氏兽类、鼬龙类、三列齿兽类。
㈣ 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演化
哺乳动物从中生代早期(三叠纪)起源,经历了一段漫长而 “黑暗”的时代,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只有到了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后才获得发展空间,在进入新生代后,它们就快速地发展壮大,并占据了地球表层的海、陆、空,成为主宰地球表层的新生命。在第四纪,由于气候的剧烈变迁,以及各个地区气候和地形的差异,哺乳动物群在这个时期开始发生明显的地区分异,越是到后期,分异越明显,形成各具特色的哺乳动物群。
图 9-19 中国北方、南方及欧洲、北美第四纪动物群的对比
1. 第四纪动物群的纵向演化
经过新近纪二千多万年的演化,现今哺乳动物的科都已出现,进入第四纪时期的动物群演化主要发生在属和种的水平上。如上所述,第四纪气候变化非常的频繁,冷暖和干湿不断地交替出现,这就势必影响哺乳动物的发展,使哺乳动物本身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迁。完全适应者可生存下来,甚至存活到现今,而不适者要么被淘汰掉,即灭绝,要么经过适应变化形成新的物种或亚种,这就发生动物群在纵向的更替(表 9-6)。
表 9-6 一些常见的哺乳动物更替
在上新世,我国气候温暖,大部分地区降水丰沛,当时存在一个广布我国境内的哺乳动物群———三趾马动物群。这是一个草原—森林型动物群,主要成员有: 三趾马(Hipparion)、大唇犀(Chilotherium)、原齿象(Archidiskodon)、剑齿象(Stegodon)、旋角羚(Antilospira)等。但进入第四纪,随着气候变冷和降水减少,自然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如森林减少、草原增加、地形起伏加大等,导致了一些上新世种类的灭绝,而进化出一些新的种类,发生了早更新世第一次动物的更替,如三趾马→三门马或云南马,原齿象→古棱齿象,原始的剑齿象→进步的剑齿象,旋角羚→扭角羚,大唇犀→额鼻角犀或犀,原鼢鼠→鼢鼠,原模鼠→模鼠。新出现的动物更能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如草食性动物通过增高齿冠和增厚釉质层来适应更为粗糙的食物。
从早更新世晚期到中更新世初期又是一次动物群更替。周口店动物群取代了泥河湾动物群,上新世残存种类在这个时期几乎全部消失,公王岭大角鹿→肿骨大角鹿,前东方剑齿象→东方剑齿象,山原貘→巨貘,桑氏硕鬣狗→中华硕鬣狗,原布氏毛足田鼠→布氏毛足田鼠,丁氏杨氏鼢鼠→上丁氏杨氏鼢鼠。经过替换形成了中更新世动物群。
第三次重要的更替发生在中更新世末到晚更新世。早更新世的特征种在此时几乎消失,如三门马、云南马、剑齿虎等,而出现一些新种,如野驴、普氏野马、赤鹿、猛犸象等,主要的更替种类有肿骨大角鹿→河套大角鹿、葛氏斑鹿→北京斑鹿、中华硕鬣狗→最后斑鬣狗等。
在晚更新世晚期,由于气候寒冷,形成了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以及中北欧、西伯利亚地区的披毛犀—猛犸象动物群。在晚更新世的末期,随着气候的快速变暖,这个动物群又发生了快速灭绝,这就是晚更新世末期的 “大灭绝”。
2. 第四纪动物群的迁徙
在第四纪时期,由于冰期和间冰期频繁地交替,导致了我国哺乳动物在南北方向来回迁徙,重要的动物迁徙事件发生过五次,分别是早更新世初期、早更新世中期、早更新世晚期到中更新世初期、中更新世中期、晚更新世晚期。
在早更新世初期,随着气候的变冷,哺乳动物发生南迁,一些上新世的种类在南方早更新世早期的动物群中出现,如柳城巨猿动物群、重庆万州龙骨坡动物群中的湖麂(Muntiacus lacustris),湖北建始高坪龙骨洞中的异费鼠(Allophaiomys)、异仓鼠(Allocricetus)和尖齿鼠(Hyperacrius)。在北方动物群中,喜暖的类型减少,如象类化石在北方的早更新世动物群中大量减少,而在南方早更新世动物群却很常见,种类多。经历了这次动物迁移,尽管南、北动物群的差异开始显露出来,但还不明显。
在早更新世中期,我国的气候温暖湿润,是早更新世最为温暖的时期。这时动物又向北迁徙,一些喜暖动物从华南地区迁移到华北和西北地区,最典型的就是象类的迁徙。北方动物群中的象化石增多,如周口店第 12 地点、泥河湾动物群等,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的前东方剑齿象也进入华北地区。
早更新世晚期到中更新世初期的动物迁徙最重要,通过这次迁徙南北动物地理格局就已形成(图 9-20),这可能与长江和黄河全线贯通、秦岭上升得比较高、青藏高原进入冰冻圈等事件有关。这次又是一次动物南迁事件,北方地区的动物侵入东洋界。如在云南丽江东元桥动物群中都出现了不少北方早更新世动物群中的种类,陕西蓝田公王岭动物群中的南方类型是在南迁过程中的 “遇难”事件。在安徽 “和县人”动物群、南京汤山 “南京人”动物群中都发现来自北方的动物。
图 9-20 我国第四纪生物地理分区(据曹伯勋等,1995)北方区: Ⅰ1—华北省; Ⅰ2—东北省; Ⅰ3—西北省; Ⅰ4—青藏省; Ⅰ5—北部海域省华南区: Ⅱ1—华南省; Ⅱ2—横断山省; Ⅱ3—南方海域省
中更新世中期又是一次气候温暖事件,气温比现今高数度,动物群再次向北迁徙,但这次向北迁徙与前几次不同,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山脉形成地理屏障,影响了动物群的迁徙。周口店动物群中就出现了来自南方的种类,如水牛、大熊猫等。
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迁徙发生在晚更新世晚期,受末次冰期的强烈降温影响,动物南迁,如披毛犀曾迁移到四川盆地,在华北地区也出现了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成员。这个时期还是欧亚大陆的哺乳动物通过白令海峡向北美迁移的重要时期。
㈤ 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第四纪哺乳动物群(Quaternary mammalian fauna)是从新近纪的动物群演化而来的,因此与前期动物群总是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新近纪的一些种类将残存到第四纪动物群中。那么如何将新近纪与第四纪的动物群划分开来? 通过世界各地第四纪初期和新近纪晚期的动物群研究表明,真马属(Equus)、真象属(Elephas)和真牛属(Bos)的出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第四纪哺乳动物学家们认为,尽管在第四纪初期的动物群中还有新近纪的残存种,如三趾马(Hipparion)、板齿犀(Elasmotherium)、嵌齿象(Gomphotherium)等,但是真马属、真象属和真牛属的出现可以作为第四纪开始的标志,时代约为 2. 60MaB. P. ,这个标志还得到其他相关证据的支持,如我国的黄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堆积的,非洲发现最早的石器就在这个时候,青藏高原的加速隆升使我国受强烈的冬季风影响也始于这个时期,北极冰盖完全角成并扩展亦是发生在这个时候。
在第四纪时期,哺乳动物群的演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早到晚是逐渐更替的,很难见到两个时代相连的动物群出现截然的间断。因此,在进行第四纪动物群划分时,我们把哺乳动物分成三种类型,即残存种(relic species)、特征种(endemic species)和现生种(living spe- cies)。残存种是指前一个时期残留下来的种类,如新近纪的种类残留到早更新世动物群中,如前面提到的三趾马、板齿犀等,早更新世的一些特征种残留到中更新世动物群中等,如中更新世动物群中的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就是早更新世残留下来的。特征种就是指主要生存在某个时期的种类,如华北地区早更新世动物群中的三门马、古中华野牛(Bison palae- osinensis)等。这三种类型在一个动物群中都可同时出现,但它们在动物群种所占的比例不同(图 9-16)。在早更新世动物群中,含有一定数量新近纪的残存种(一般不超过 20% ),少量的现生种(一般不超过 20%),以早更新世特征种为主。在中更新世动物群中,上新世残存种几乎消失,现生种所占比例上升,超过 30%。到了晚更新世,现生种是动物群的主体,达50% 以上,早更新世的残存已消失。而全新世动物群都是现生种(有时有个别的灭绝种)。尤其是现今受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动物的猎杀影响,而造成一些动物的灭绝。但在第四纪动物群研究中,把在人类历史记载中灭绝的动物当作现生种来处理,这比较合理,因为这段时间太短了。
图 9-16 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种类构成和演化图
图 9-17 维拉方动物群主要哺乳动物的地史分布
1. 欧洲和北美第四纪哺乳动物群(表 9-3)
欧洲的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研究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建立了比较详细的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序列。遍及欧洲大陆的一个非常着名的哺乳动物群称维拉方动物群(Villafranchian fau- na),这个动物群主要分布在中、南欧地区,尤其以意大利和法国地点最多,化石丰富,主要的地点有 Triversa(意大利)、Montopoli(意大利)、Vialette(法国)、Saint-Vallier(法国)、 Villaroya(西班牙)、Villafranca d'Asti(意大利)、Tasso(意大利)。维拉方动物群可划分为下、中、上三 部分,下部称下 维拉 方,其时 代 早 于 高斯 正 极性 时与 松山反 极 性 时 的 界 线(2. 60MaB. P. ),中、上维拉方属早更新世。下维拉方动物群主要的动物有包氏轭齿象(Zy- golophodon borsoni )、 互 棱 齿 象(Anancus arvernensis )、 原 始 南 方 象(Archidiskodon cf. meridionalis)、额鼻角犀(Dicerorhinus jeanvireti)等,而缺少丽牛(Leptobos)和马(Equus)(图 9-17),表明早维拉方时期的气候温暖湿润,时代为新近纪。而中维拉方(2. 60~1. 90MaB. P. )和上维拉方(始于 1. 90Ma B. P. )与下维拉方在动物组成上有较大的差别。在中维拉方动物群中,包氏轭齿象(Zygolophodon borsoni)、额鼻角犀(Dicerorhinus jeanvireti)等消失,而出现了如南方象(Archidiskodon meridionalis)、丽牛(Leptobos etruscus)、马(Equus stenonis、 E. stohlis)、鹿(Cervus nestil)等动物,重要 的是 出 现 了 真 马 和 真 牛,而 且有 喜 寒冷 的动物(Leptobos etruscus),孢粉中含云杉和冷杉,显示了降温事件。上维拉方动物群属早更新世中、晚期,约持续 1Ma,在意大利的化石比较丰富,如 Olivola 地点、Tasso 地点,主要有马(Equus stenonis)、丽牛(Leptobos etruscus)、巨羊(Megalovis latifrons)、真枝角鹿(Eucladoceros senezen- sis)、伊特鲁里亚狼(Canis etruscus)等。
欧洲的中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与早更新世动物群比较,出现了一些进步的类型,如 Mam- muthus armeniacus、Equus mosbachensis、Arvicola、Microtus、Bison schoetensacki 等,而维拉方的一些原始类型的消失,如南方象(Archidiskodon meridionalis)、丽牛(Leptobos etruscus)、真枝角鹿(Eucladoceros senezensis)、伊特鲁里亚犬(Canis etruscus)等。中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可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的 Mauer 动物群以产海德堡人(直立人)而闻名,主要化石有 Elephas nama- dicus、Equus mosbachensis、Canis lupus、Bison schoetensacki 等; 晚期的哺乳动物群可以 Steinheim动物群为代表,产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主要动物有 Elephas namadicus、Dicerorhinus kirch- bergensis、Equus steinheimensis、Sus scrofa、Bison priscus、Bos priscus 等。
在晚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中出现了更多的进步类型,如 Coelodonta antiquitatis、Mammuthus primigenius、Equus taubachensis、Cervus elaphus、Megaloceros giganteus germaniae 等。
表 9-3 欧洲和北美第四纪动物群比较
北美地区的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包括三个时期,即晚布兰肯动物群(late Blancan faunas)、伊尔文登动物群(Irvingtonian faunas)和兰乔拉布瑞亚动物群(Rancholabrean faunas)。最早的第四纪陆地哺乳动物群为布兰肯晚期动物群。布兰肯动物群最初发现于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后来在佛罗里达、中部大平原、加利福尼亚、墨西哥等地都有发现。布兰肯动物群分早、中、晚三个时期,在时代上包括古地磁年表中的吉尔伯特极性时(Gilbert Chron)的上部、高斯极性时(Gauss Chron)和松山极性时(Matuyama Chron)的下部,其中中布兰肯与晚布兰肯的分界位于高斯极性时与松山极性时的分界上,而布兰肯动物群的顶界位于奥都威亚时的底界,年代约2. 00MaB. P. 。属于晚布兰肯动物群的主要有 White Rock 动物群、Dixon 动物群、Seneca 动物群,主要成员有 Equus fraternus、E. calobatus、Synaptomy landesi、S. vetus、Hapolagus furlongi、 Mimomys monohani、Nannippus 等。
伊尔文登期动物群(Irvingtonian faunas)承接晚布兰肯期动物群,一直持续到中更新世的中期(约 0. 30MaB. P. ),也分早、中、晚三个时期,该动物群以 Mammuthus、Equus、Tet- rameryx、Euceratherium 的 存 在 和 Bison 的 缺 失 为 特 征。 早 伊 尔 文 登 期 动 物 群(2. 00 ~1. 20MaB. P. )的地点有 Nash、Rock Creek、Sappa 等,动物群以田鼠的低分异度为特征,主要的成 员 有 Ondatra cf. annectens、Allophaiomys、Mictomys kansasensis、Mammuthus meridionalis、 Equus giganteus 等, 一 些 典 型 的 晚 布 兰 肯 期动物 群 的成 员 消 失, 如 Spermophilus magheei、 S. finlayensis、Hypolagus 等。中伊尔文登期动物群(1. 20~0. 60MaB. P. )的主要地点有 Cudahy和 Vera 等,这时的田鼠分异度高,如出现了 Microtus paroperarius、Pitymys meadensis、Pedomys llanensis、Mictomys meltoni、Ondatra annectens 等。晚伊尔文登期动物群(0. 60~0. 30MaB. P. ),为中更新世的早期,主要地点有 Slaton、Kanopolis、Adams、Sandahl 等,主要成员有 Sorex lacustris、Canis lupus、Marmota monax、Peromyscus progressus、Onychomys jinglebobensis、Microtus paroperarius、Equus complicatus 等。
兰乔拉布瑞亚期动物群(Rancholabrean faunas),在时代上包括伊利诺冰期(Illinoian Glacial Age)、桑加蒙间冰期(Sangamonian Interglacial Age)和威斯康星冰期(Wisconsinan Glacial Age),该动物群的特征是 Bison 的出现,欧亚成员的入侵,如 Oreamnos、Ovis、Ovibos、Alces、Homo 等,以及一些绝灭属种的存在,如 Smilodon fatalis、Panthera leo atrox、Canis dirus、Mammuthus 等。
2. 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非常丰富,分布遍及全国,但以东部和中更新世以来的动物群数量最多。动物群划分主要依据两个方面的资料,一是根据哺乳动物化石的时代分布(图 9-18)及其绝灭种属的百分含量统计,以及一些年代数据,将我国的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划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动物群; 二是依据动物地理区系特点,将我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分为北方和南方两个动物地理区,在每个区中都有自身的动物群组成和演化特点。现分别对北方动物群和南方动物群的特点进行概述。
(1)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 中国北方产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的地点很多,如游河动物群、西侯度动物群、泥河湾动物群、太平山东洞动物群、公王岭动物群等,其中以泥河湾动物群研究得最早、最深入、最具有代表性。泥河湾动物群,也称为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产自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的泥河湾组,但这个动物群在早更新世分布遍及整个华北和西北地区。该动物群比较特征的种类有 中 国 长 鼻 三 趾 马(Hipparion(Proboscidipparion)sinense)、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古 中 华 野 牛(Bison palaeosinensis)、桑氏硕鬣狗(Pachycrocuta licenti)、泥河湾巨颏虎(Megantereon nihowanensis)、丁氏杨鼢鼠(Yangia tingi)等,在动物群中既有新近纪的残存种(德氏后裂爪兽、巨骆驼、板齿犀等),也有现生种(刺猬)。据统计,灭绝属占 33. 3%,灭绝种占 93. 5%,现生种不到8%。根据年代学研究,该动物群为早更新世中期至晚期。后来,在该盆地的东窑子头发现一个早更新世早期动物群———东窑子头动物群(汤英俊等,1983),与之时代相近的还有陕西渭南游河动物群,其时代都早于泥河湾动物群。早更新世晚期,以陕西蓝田的公王岭动物群为代表,上新世的残存种已消失,大量的是早更新世的特征种,但出现了中更新世的种类。这几个动物群代表了北方地区早更新世早、中、晚三个时期动物组成得基本面貌。
图 9-18 中国一些常见的第四纪哺乳动物时代分布
中更新世动物群 该时期可以周口店第1 地点动物群为代表,也称中国猿人(“北京人”)—肿骨鹿动物群。动物群出自洞穴堆积的周口店组,其岩性为一套角砾石层夹砂层。化石产自剖面的第13 层到第1 层,尤其以第10 层到第1 层最丰富,其种数达97 种,主要的代表有肿骨鹿(Megaceros pachyosteus)、周口店犀(Dicerorhinus choukoutiensis)、中国硕鬣狗(Pachycrocuta sinensis)、葛 氏 斑 鹿(Pseudaxis grayi )、 德 氏 水 牛(Bubalus teilhardi )、 布 氏 毛 足 田 鼠(Lasiopodomys brandti)、上丁氏杨鼢鼠(Yangia epitingi)等,这是我国北方地区已知种类最丰富的中更新世哺乳动物群。这个动物群的灭绝种占 63%,现生种为 37%,不过还残留个别上新世的种类,如意外剑齿虎(Machairos inexpectatus)。该动物群显示了比较温暖湿润的气候,但存在明显的气候波动。经过多种年代 学 方法 研究,周口 店 动物 群的时 代为 0. 78 ~0. 24MaB. P. 。周口店除了猿人洞外,还有很多中更新世的化石地点,如上店洞、第 2 地点、第 3 地点等。这个时期的动物群还有陕西蓝田的陈家窝动物群、山西的丁村动物群等,这两动物群分别含 “蓝田人”(直立人)和 “丁村人”(早期智人)。在时代上,前者相当周口店动物群的早期(0. 78 ~0. 50MaB. P. ),而后者比周口店动物群晚(0. 15MaB. P. )。
晚更新世动物群 华北地区产晚更新世动物群的地点也很多,其中研究历史早、具代表性的是萨拉乌苏动物群,也称最后斑鬣狗—赤鹿动物群。该动物群产自内蒙古河套地区的萨拉乌苏河流域的一套河湖相地层。主要的代表有最后斑鬣狗(Crocuta ultima)、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野驴(Equus hemionus)、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yi)、河套大角鹿(Megalocer- os ordosianus)、赤鹿(Elaphus elaphus)、王氏水牛(Bubalus wansjocki)等。而中更新世的一些种类消失,如肿骨鹿、周口店犀、中国鬣狗、葛氏斑鹿等,现生种大量出现,占到动物群的68% ,而灭绝种为 32% 。这个动物群反映的气候总体上比现今该地温暖湿润,因为水牛在动物群中出现,是间冰期的气候。该动物群的时代为 40ka B. P. ,正是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 MIS3的后期,气候温暖湿润。周口店山顶洞动物群是这个时期晚期的代表,化石也非常的丰富,有48 种之多,如 虎(Panthera tigris)、豹(Panthera pars)、猞猁(Lynx lynx)、象(Elephas sp. )、犀(Rhinoceros sp. )、北京斑鹿(Pseudaxis hortulorum)等,灭绝种仅占 12. 1% ,并且含晚期智人山顶洞人。该动物群显示了气候比较温暖湿润,森林茂密的景观。从我国的东北地区一直向北扩展到俄罗斯远东地区,分布着一个冰期动物群,称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向南也不时扩散到华北地区,在松花江流域化石最为丰富。主要的动物有猛犸象(Mammuthus pri- migenius)、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驼鹿(Alces alces)、东北狍(Capreolus manchuri- cus)等,其时代为 20~12kaB. P. ,这时正是末次冰期的盛冰期(LGM)。
全新世动物群 这个时期的动物群称为四不像鹿动物群(四不像鹿的角似鹿而非鹿,尾似驴而非驴,蹄似牛而非牛,颈似骆驼而非骆驼,因此称四不像鹿),与现今的差别已不大了,如陕西的半坡遗址、河南的殷墟遗址等,其特色是出现了不少驯养的动物。在动物群中出现了如象、貘、竹鼠等喜暖的动物,动物群的时代为 6. 08 ~5. 60kaB. P.(半坡遗址)和3. 4 ~3. 0kaB. P.(殷墟遗址),正是全新世的大暖期。
(2)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中国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与北方的不同,基本是以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为主体的演化发展。这个动物群从秦岭南坡一直到华南地区都有分布,甚至在间冰期的时候,有些成员越过秦岭扩散到华北地区。
早更新世动物群 柳城巨猿洞动物群产自广西柳城的一个洞穴中,因产巨猿化石,故称巨猿洞。该动物群的主要成员有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似巨齿象(Gomphotherium ser- ridentoides)、前东方剑齿象(Stegodon preorientalis)、柳城异齿鼷鹿(Dorcabune liuchengensis)、云南马(Equus yunnanensis)、奈王爪兽(Nestoritherium sp. )、山原貘(Tapirus sanyuanensis)、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大熊猫小种(Ailuropoda minor)等,表现出浓厚的东洋界色彩,几乎不含古北界的类型,反映出当时当地气候炎热湿润的森林景观。这个动物群的灭绝属和灭绝种分别为 22%和 83. 3%,略低于泥河湾动物群,但时代早于经典的泥河湾动物群。与这个动物群在组成和时代上比较接近的还有湖北建始龙骨洞动物群,重庆万州龙骨坡动物群,它们都含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原始类型。而产自河湖相地层中的云南元谋动物群则是另一种面貌,含有 较 多 来 自 北 方 的 种 类,如 最 后 枝 角 鹿(Cervoceros ultimus)、湖 麂(Muntiacus lacustris)、山西 轴 鹿(Axis shansius)、拟 粗 面 轴 鹿(Axis cf. rugosus)、复 齿 拟鼠兔(Ochoto- noides complicidens)等,而缺乏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的一些典型种类,显示其与北方动物群的关系密切,而与南方动物群差异明显。元谋动物群的灭绝种很高,达 95. 6%,但根据磁性地层学、气候事件的对比,其时代应为早更新世晚期,可能与陕西公王岭动物群相当(程捷等,1996)。所以这是一个特殊的动物群,并不能代表中国南方第四纪动物群演化发展的主流。与元谋动物群构成相似,但时代可能早些的云南中甸尼西叶卡村动物群含 Mimomys hengd- uanshanensis、Pachycrocuta licenti、Metailurus? sp. 、Equus yunnanensis、Rusa sp. 、Bibos sp. 等(宗冠福,1987)。
中更新世动物群 盐井沟动物群产自重庆万州盐井沟的众多灰岩裂隙中,主要成员有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fo- vealis)、巨貘(Megatapirus augustus)、长臂猿(Hylobates sericus)、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 lanae tingianus)、水牛(Bubalus bubalis)等,而缺失巨猿。这些动物在个体上较早更新世的种类大,灭绝种和现生种分别为 43%和 57%,在时代上可与周口店动物群对比。在此要强调一点的是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含义问题。一般把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是指从早更新世到晚更新世分布在我国南方含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典型成员的动物群,它包括原始类型(Qp1)、典型类型(Qp2)和进步类型(Qp3)。原始类型就是含巨猿的动物群,而典型类型就是狭义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即盐井沟动物群,进步类型就是含真人化石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表 9-4)。云南丽江东元桥动物群可以作为另一种动物群的代表,动物群产自东元桥组的砂砾层中,主要成员有最后枝角鹿(Cervocerus ultimus)、似山西轴鹿(Axis cf. shansius)、似粗面轴鹿(Axis cf. rugosus)、水鹿(Rusa sp. )、剑齿虎等(程捷等,1996),与元谋动物群不仅在动物群组成上,而且在地层方面都很相似,而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显然不同。
表 9-4 中国南方广义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划分及对比
晚更新世动物群 这个时期的动物群以含真人化石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为特征,如广西武鸣、马坝、柳江、湖北长阳等地都发现了这个时代的动物群。主要的成员有东方剑齿象、真象、大熊猫、中国犀、巨貘、豪猪(Hystrix)等,发现的人化石主要有长阳人、柳江人、马坝人、资阳人等。与中更新世动物群相比,这个时期的动物群分布面积缩小,趋于消亡。在云南丽江木坚桥发现的动物群含真人化石,但哺乳动物化石构成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有所不同,除有东方剑齿象、犀外,还有北京斑鹿、水牛等,但未发现貘、大熊猫、象等化石。
全新世动物群 全新世动物群与现今当地的动物群差别就不大了,如广西桂林甄皮岩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江苏溧水神仙洞遗址,其时代为全新世中期,常见的有大熊猫、印度象、貘、中国犀等,并与人类文化遗存共存,与现今当地动物群所不同的是一些喜暖的动物南迁了。
从南方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的构成来看,存在两种不同的生态类型,一是生活在山地森林地区的动物群,以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为代表,是南方地区第四纪动物群的主体; 另一类型是生活在高原湖泊边缘、河谷中的动物群,以元谋动物群、东元桥动物群为代表(表 9-5)。
表 9-5 南方地区第四纪动物群的生态类型
现将我国北方、南方第四纪动物群与国外的对比(图 9-19)。
㈥ 哪些动物是哺乳动物
1、鸟类
鸟,又称作鸟儿。定义:体表被覆羽毛的卵生脊椎动物,鸟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流线型(纺锤型或梭形),大多数飞翔生活。体表被覆羽毛,一般前肢变成翼(有的种类翼退化);胸肌发达;直肠短,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统发达,有助于减轻体重,利于飞行。
心脏有两心房和两心室,心搏次数快。体温恒定。呼吸器官除具肺外,还具有多个气囊辅助呼吸,使得鸟类无论在吸气和呼气时,均有氧气通过肺,即双重呼吸。
㈦ 临夏小故事600字
临夏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地层发育,蕴藏着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这里就盛产作为中药材的“龙骨”,实际上就是大型的哺乳动物化石,可惜的是很少被作为科学研究的材料。最近,我们已在从晚渐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各个层位中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包括晚渐新世的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的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的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的真马动物群,尤其以三趾马动物群最为丰富,以鼬、剑齿虎、鬣狗、四棱齿象、三趾马、犀牛、弓颌猪、长颈鹿、麝牛和羚羊等为代表。临夏盆地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在数量和质量上不但超过了中国着名的化石地点山西保德和陕西府谷,也超过了欧洲最着名的位于希腊的皮克米和萨摩斯地点。临夏盆地是中国,也是欧亚大陆最大的一个晚新生代,特别是三趾马动物群时代的哺乳动物化石产地。三趾马、和政羊、萨摩麟和大唇犀是临夏三趾马动物群中的代表类型。
三趾马的特点正像它的名称所反映的一样,每只脚上都有三个趾(蹄),但两边的侧趾已脱离地面,在行走和奔跑中并不起作用。实际上,许多原始的马科动物都是三趾的,如现代马的祖先渐新马和草原古马,以及铲齿象动物群中的安琪马等。三趾马并不是现代马的祖先,它是马类进化中的一个旁支,在50万年前最后从非洲绝灭了,没有留下任何后代。1832年法国人克里斯托尔就在法国沃克卢斯省发现了三趾马化石,他正确地指出了三趾马与真马的不同之处,但他的文章发表在一种鲜为人知的杂志上,所以三趾马的名字在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得到承认。三趾马牙齿的齿冠很高,上颊齿具有孤立的原尖,这是三趾马的一个重要特点。三趾马曾经广泛地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在中国也非常繁多。
和政羊实际上是一种麝牛,而在今天的世界上麝牛只分布于北美地区。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时,决定要送一样最具美国特色的礼物给中国,在动了无数脑筋后,最后选中了麝牛,而中国回赠的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大熊猫。和政羊是和政地区三趾马动物群中最有代表性的动物之一,数量非常丰富,它就是以在和政发现的标本作为正型首次在世界上记述的一个麝牛亚科中的新属新种,被命名为布氏和政羊,种名用以纪念对中国的麝牛化石研究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瑞典古生物学家布林博士。和政羊的个体中等大小,小于现生的北美麝牛,它具有短而粗的角心,其横切面呈三角形,左右角心的基部在头骨上非常靠近甚至愈合,这是麝牛亚科的重要特点之一。
长颈鹿通常有一对角,少数有两对或更多的角,萨摩麟就是一种有两对角的古老长颈鹿。它的头很长,四肢更加细长,当然,最特征的还是它的长脖子,萨摩麟以及其他的长颈鹿与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也只有7个颈椎,但每一个颈椎都拉长了。长脖子加上长腿,长颈鹿就能吃到高高树冠上的嫩叶,而别的动物就只能望树兴叹了。与今天的长颈鹿相比,萨摩麟的脖子还不算太长,只是与小型而珍稀的霍加狓相似。进化论的先驱,法国早期的博物学家拉马克就认为,短脖子的长颈鹿为取食高处的树叶而努力伸长脖子,这样就逐渐演化成了现代的长颈鹿。当然,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他的观点只是一种朴素的进化思想,实际上获得性是不能遗传的,是自然选择积累了有利的基因突变。萨摩麟正是长颈鹿进化过程上的一个中间阶段。
上个世纪20年代,瑞典古生物学家在山西保德和陕西府谷发现了大量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这些化石被运到瑞典的乌普萨拉大学,其中的犀牛化石交由年轻的林斯顿博士研究。他惊异地在这些标本中发现占统治地位的是一种奇怪的犀牛,它的下颌骨吻部强烈地向侧面扩展,具有两枚巨大的带锋利刃部的獠牙,而上门齿却完全退化消失了。林斯顿给这类犀牛取了一个名字叫大唇犀,说明它的上唇跟现代貘的软鼻很相似,可以将草叶卷起来在锋利的獠牙上切割。大唇犀的身体也非常奇特,四肢又粗又短,以至于它肥胖的肚子几乎要垂到地面上。在中国,特别是在临夏盆地,大唇犀是三趾马动物群中最丰富的种类,我们简直可以因此把晚中新世的哺乳动物群叫成是大唇犀动物群了。
从甘肃省的首府兰州到临夏的距离并不远,驱车几十公里就到了洮河,过了洮河就是临夏回族自治州。“洮河流珠”是充满神奇的自然之迷:洮河在开春河床解冻时,冰块融解成一粒粒晶莹的小珠漂浮在河面上,而不像黄河那样每年要动用飞机炸开冰凌,但洮河冰珠的形成至今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我已经在洮河上经过了几十次,可惜还没有一次在流珠的季节看到这个自然奇观。临夏是回族的聚居地,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有的高大雄伟,有的小巧玲珑;有阿拉伯风格的绿色圆柱拱顶,也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歇山式大殿;在图案上,阿拉伯几何图形与中国花叶图案相交织,整个建筑的布局、造型以及内部装饰融阿拉伯异域文化、汉族传统文化与回族民俗文化为一体。无论在人潮涌动的县城还是在远离尘嚣的山村,都可以看到清真寺的身影。在野外站在山顶随处望去,轻而易举就能看到十几座清真寺,有时一个小村庄就有两座甚至三座。清真寺的院落清新宁静、别致壮观,寺院墙壁上的绘画肃穆庄严、古朴典雅。
临夏盆地地处中国西部的干旱地区,年降雨量相当少。然而,哺乳动物化石最丰富的和政县在临夏盆地的地位却相当特别。由于南部靠近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太子山麓,和政在临夏盆地中的雨量相对充足,特别是南部地区。但多雨也常常给我们的考察工作带来麻烦。有一次,我们前往三合乡的老沟地点进行工作,汽车轰鸣着爬上了崎岖的机耕道。一下车就发现天上布满了乌云,还不时洒下几点雨滴,但这并不能影响我们的考察工作,所以大家背上行装向山上爬去。这个地点的地貌以沟两侧陡立的砾岩峭壁为特点。当我们艰难地爬上峭壁顶面,发现雨真的下起来了。砾岩顶面只有窄窄的一条羊肠小道,尽管俯看峭壁之下也令人眩晕,但这个地点已来过多次,从没有感到过胆怯。而今天却有些不一样,雨越下越大,身上淋湿了并不要紧,可脚下是越来越滑,鞋底防滑的花纹早已被稀泥抹平,一点也不起作用了。随时都有可能失足深渊,我们不得不想办法自救,前、后都不能再走,而一侧是悬崖,唯一的办法就只能向山上爬,尽管也充满了危险,却是目前最安全的唯一出路了。这时地质锤派上了大用,每一步都要用全力将锤子砸进山坡的土中,因为表土已经被雨水泡得疏松了,吃不上劲。就这样,一步一步地爬到山顶,再沿山脊走到沟的尽头,然后从沟底下山,在如此的雨天和险境中这是最安全的办法。等我们回到车旁,车也下不了山啦。好在春天路旁的杨树已经枝繁叶茂,我们掰下树枝给汽车垫路,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才下得山来。这场雨是如此的长,接下来将近一周的时间里都把我们困在县城里,耽误了不少的野外工作时间。
我们在考察中一直向南追索地层直到临夏盆地的边缘,这个边缘在地质上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雷积山深大断裂。站在盆地中向南望去就能看见巍峨的雪山,即使是盛夏,雨后的高峦也是白雪皑皑。越过群峰就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辖区,在地貌上被称为美武高原,是青藏高原的最边缘部分,与山下的临夏盆地有着截然的界线。临夏的名胜太子山就位于群峰之中,海拔高达4332米。太子山得名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西秦皇太子乞伏炽盘,他是陇西鲜卑乞伏国仁之孙,乞伏乾归之子。他的父亲在位时将他封为太子,定都在古称枹罕的临夏。大概乞伏炽盘当年常到这里来游猎,留下了这个山名。可惜他继承皇位后短短三年就灭国绝世了。太子山一带森林茂密,远远望去,一派青黛,在我们看厌了临夏盆地内的干山秃岭之后,这里的风景让我们感到心旷神怡。据说森林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我们倒是真的看见过野鸡。森林的边缘地带水草丰美,是优良的天然牧场。这里游人最多的地点就是松鸣岩了,一眼望去,三座突兀的山峰并峙,峰上庙宇楼阁耸立、悬亭飞桥隐现。据记载,自元代起就有人在这里开窟塑佛,隐居修行。形成这个奇特地貌的地层是白垩纪的暗紫红色巨厚砾岩,在构造的作用下剪切成节理,沿节理的风化作用最后形成了这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在农历四月二十八日的松鸣岩花儿会上,更是人潮涌动,歌声悠扬。
临夏盆地中心的自然景观也不是全无生机,在我们发现的南阳山化石点上就见到过上千只一群的野鸽。当我们转过山坡,呼的一声惊动了它们,飞起来真是遮天蔽日。野鸽在有石崖的地方特别多,尤其是晚上新世的积石组砾岩出露处,简直可以成为寻找这段地层露头的一个标志。在夏季,盆地内干旱的黄土塬上稍微有些湿气的山坡上也会长出浅浅的绿草,有时还偶尔能发现一两朵洁白的松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簇簇盛开的狼毒了。
除了和政县,临夏盆地内的广河和东乡两县也分布着众多的化石地点。阿力麻土是广河县城西北面的一个乡,也是一个盛产哺乳动物化石的地方。地名很奇怪,我问过当地的老乡,原来“阿力麻土”是东乡语,意思是果子。驱车越过广通河,就可以看见悬挂在山腰的简易公路,一侧紧靠山壁,一侧濒临深渊。这条山路已记不清走过多少次,雨天路面泥泞,更是险象环生。考察车只能爬到山口,就再也无法前进,剩下距离的就只有靠我们的双脚。
东乡县是东乡族的故乡,县城锁南坝位于高高耸立的山梁上,海拔2600米,黄河、洮河、大夏河和广通河在四周山下环绕,镇上只有一条沿着蜿蜒的山脊延伸的大街,东乡县境内的一座座山梁像车轮的辐条一样从锁南坝向各个方向伸展。东乡县全境都被第四纪的风成黄土所覆盖,在被流水所切穿的沟壑地点,第三系的地层被暴露出来。锁南镇下就有一条深切的沟壑,在沟底可以看见本地区最老的晚渐新世红层及其花岗岩基底。但第三纪的红色沉积含水性能很差,而东乡地区的年降雨量非常少,所以这一带相当的干旱,很难见得到有地面的流水。在临夏盆地,东乡是最干旱的地区,人称“干东乡”,光秃秃的荒山枯岭上很难见到绿色,偶尔一见的树木就像“消息树”一样孤零零地伫立在山顶。常常是在和政大雨倾盆、雷电交加的时候,我们在东乡的工作地点却依然骄阳似火、天无片云。当然,这对我们的野外工作最好不过了,一点也不会窝工。但是,看着干旱的土地,我们也和老乡一样感到担忧。
那勒寺乡的龙担附近以产早更新世真马动物群的丰富标本而闻名。这里是极度干旱区的代表,完全靠天吃饭。在龙担一带,老乡都住在沟两侧的山顶上,因为只有在山顶上才能找到稍微宽敞一点的平地来建造房屋。可是唯一的一个泉眼是在沟底,所以打水就成了一天最重要的事情。我们无数次来这个地点工作,常常看见老乡打水的艰辛。泉眼非常小,有一个封闭得非常严密的不到一米见方的小池,以尽量减少水的蒸发。老乡用勺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从池中盛出水来,灌入同样密闭得很好的桶里,然后将两个桶架在牛或马的背上,再驮回高高山顶上的村庄。来来回回的运水,上上下下是如此的艰辛,老乡实在太累了,就拽着牛和马的尾巴上山,节省一点力气。可怜的牛马,还要增加这额外的痛苦。
常在临夏盆地的山岭和沟谷中跋涉,有时正在路上行走,突然发现路已到尽头,脚下或头顶就是直上直下的悬崖,羊肠小道就挂在崖上。当地的老乡,特别是小孩在这样的地形爬上跑下非常从容,而我们就是借助登山镐,也常常被狼狈地搁在半空中,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然而在这些沟沟壑壑中也时常有温馨的际遇:临夏的老乡特别好客,虽然自然条件的恶劣使他们很贫困,但每次碰见我们在野外工作,都一定要请我们去家里喝茶,见我们工作太忙不能去,他们就会把开水烧好送到我们的工作地点上来。
这里能稍微长得好一点的庄稼就是抗旱能力强一些的薯仔了,据说东乡的薯仔很出名,还供应出口哩。不过,再抗旱的作物,遇到大旱也没了收成。这一带没有什么矿产,可以采挖的大概就只有砂子了。在晚中新世的三趾马红土之下发育着一套非常好的河湖相砂砾岩,在临夏盆地的这个层位到处都可以看见采砂的,简直成了我们对比地层的一个标志。当然,挖“龙骨”也成了重要的经济来源。
临夏盆地的哺乳动物化石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被作为中药材的“龙骨”挖掘,采取在沟壁开凿水平坑道的方法。化石被采出后,被人为打碎以便分离“龙牙”和“龙骨”。在临夏盆地,许多村民家中都或多或少有些龙骨。冬季有许多人参加挖掘,一方面因为冬天是农闲季节,另一方面临夏盆地的海拔超过2000米,冬天非常寒冷,而龙骨坑道内温暖如春,所以村民也乐于进洞。在夏季人员则大量减少,夏天是农忙季节,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夏季村民们大都到甘南和青海一带去采挖更为值钱的中药材冬虫夏草。不少盛产化石的地点坑道都相当多,每个坑道里岔道更多,最深的主坑道将近500米。村民挖掘化石除保持同一层位以外,并无什么具体的依据,只是水平地任意掘进,以至于相邻坑道间常在无意中凿通。在发现化石后就开凿岔道,但不过分扩大洞的宽度,以保证洞顶不至于坍塌。坑道内有从村里牵引来的电线,但全是直接用铁丝或钢丝作成的裸线,非常危险。洞内的运输用卸掉车轮的板车,靠人工拖拉。在坑道旁还挖有简易窑洞供休息和作饭,夜间在坑道内仍有挖掘活动。大多数富产的坑道使用的时间都很长,有的坑道已使用了十多年。
近年来,由于地方政府和科研部门的努力,临夏盆地的哺乳动物化石正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保护。随着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法规条例的颁布,临夏盆地私挖盗掘化石的活动受到遏止,而科学的调查考察迅速加强。在专业人员的深入探索和广大群众的热心参与下,临夏盆地丰富的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必将在科学研究和知识普及上显示出重要的价值。
㈧ 哺乳动物有哪些动物
世界上现存的哺乳动物有4000多种,虽然它们都已经高度进化,但仍具有很多共性: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温血动物,体温基本恒定,身上披有毛发,以保护身体、隔绝冷热等等。常见的哺乳动物有:
老鼠、狗、老虎、狼、鹿、貂、狐狸、熊、大象、豹子、麝牛、狮子、猴、貘、树懒、斑马、小熊猫、疣猪、羚羊、长颈鹿、大熊猫、食蚁兽、猩猩、驯鹿、考拉、犀牛、猞猁、穿山甲、海牛、水獭、刺猬、北极狐、北极熊、袋鼠、灵猫、海豚、海象、鸭嘴兽、犰狳、河马、鲸、鼬、海豹等。
最大的哺乳动物为蓝鲸,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是非洲象,最高的哺乳动物是长颈鹿,跑得最快的哺乳动物是猎豹,最臭的哺乳动物则为美洲臭鼬。
哺乳动物重要特征
哺乳动物具备了许多独特特征,因而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增强了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最重要的特征是:智力和感觉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保持恒温;繁殖效率的提高;获得食物及处理食物的能力的增强;体表有毛、胎生,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
用肺部呼吸;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脑较大而发达。哺乳和胎生是哺乳动物最显着的特征。胚胎在母体里发育,母体直接产出胎儿。母体都有乳腺,能分泌乳汁哺育胎儿。这一切涉及身体各部分结构的改变,包括脑容量的增大和新脑皮的出现,视觉和嗅觉的高度发展。
听觉比其他脊椎动物有更大的特化;牙齿和消化系统的特化有利于食物的有效利用;四肢的特化增强了活动能力。有助于获得食物和逃避敌害;呼吸、循环系统的完善和独特的毛被覆盖体表有助于维持其恒定的体温,从而保证它们在广阔的环境条件下生存。
胎生、哺乳等特有特征,保证其后代有更高的成活率及一些种类的复杂社群行为的发展。哺乳动物另一个的特征是具有乳腺(无论雌雄),其中雌性哺乳动物的乳腺高度发达。在辨别雄性和雌性哺乳动物上,可以根据汗腺、毛发、中耳听小骨以及脑部新皮质上的不同来区别。
除五种单孔目的哺乳动物外,所有哺乳动物都是直接生产后代的。大多数的哺乳动物拥有专门适应其生存条件而成的牙齿。哺乳动物以脑调节体内温度和循坏系统(包括心脏)。
㈨ 和政化石创造了哪六项世界之最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角的甘肃和政地区,包括广河县、和政县、东乡县和临夏部分地区,方圆约400平方千米,该地是我国乃至整个欧亚大陆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最为丰富的地区。经考察,该地拥有新生代晚期的三个不同哺乳动物群,它们分别埋藏于不同的沉积层:最下部河湖相沉积中,埋藏着1300万年前的铲齿象动物群;中部以红土为主,埋藏着约1000万年前的三趾马动物群;上部则为黄土堆积,埋藏着200万年前的真马动物群。
199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占祥等受和政县有关部门邀请对和政古生物化石标本进行全面、系统的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和政化石占据了六项世界之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丰富的铲齿象化石;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产地;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马——埃氏马;世界上最大的鬣狗——世鬣狗。
图2-7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摄影/赵洪山)
和政县于2003年和2006年先后完成了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一期和二期工程,两期工程已建成和投入使用(图2-7)。目前,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收藏有30000多件古动物化石标本,这些化石标本分属3纲、8目、150个属种。2009年,和政古动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成功。
和政丰富的古动物化石及其地质遗迹对探讨和研究和政地区晚新生代的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环境和古动物群演化变迁,以及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外专家称,和政化石是见证新生代哺乳动物演化的“东方瑰宝”。
㈩ 临夏和政:古生物化石里的生物密码
原标题:【沿着高速看中国】临夏和政:古生物化石里的生物密码
“它叫‘和政羊’但它竟然不是羊,是牛啊!”在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和政羊复原标本展示区,一位前来参观的小朋友惊讶地向讲解员求证。
“没错,和政羊虽然在个体大小和体态上与现生的羊很接近,但其头骨的构造、角的形态和颈部的特征却与麝牛更接近,是麝牛类早期的祖先类型。”博物馆讲解员说。
“现有馆藏化石标本3万多件,分属3纲8目150多个属种,年代跨度3000万年到200万年之间,其数量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保存之完好世界罕见。”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馆长何文介绍。
和政羊化石标本
深入馆内,错落有致、形态各异的化石无声地讲述着生物演化的故事:从远古走来,一场场生命的欢歌,更迭、创造、成长、毁灭。日月更替、斗转星移,狩猎者与猎物沉积在一起,共同归于天地。
据专家考证,在距今2400万年至520万年的中新世纪,临夏盆地曾是亚热带——暖温带气候环境,盆地内湖泊星罗棋布,河流蜿蜒交错,草木茂盛,鸟语花香,是远古时代各种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然而,由于受到青藏高原隆升变迁的影响,气候逐渐变冷,生存环境日益恶劣,大量哺乳动物群在这片土地上生死更迭,从而形成了今天珍贵的古动物化石群。
“和政古动物化石的发现对我国晚第三纪古地理古气候的演变及青藏高原的隆升 历史 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具有极高的研究、展览价值。”何文说,随着化石标本的保护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和政的古动物遗存必将成为世界重要的史前自然遗产。
作为连接不同时空的桥梁,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的馆藏不仅描绘过去,成为人类 探索 生命起源的重要载体,亦成为今史观照、擘画未来的神奇宝典。千万年前的临夏盆地曾是古生物的乐园,时光流转,沧海桑田,临夏大地依旧生机勃勃。
铲齿象化石标本
全世界范围仅存的系列铲齿象头骨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