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常见的小动物是怎么避暑的
1、狗的身体是没有汗腺的,因此不能通过出汗来降温避暑,一般来说,狗是通过舌头来排汗降体温避暑的。
2、兔子有一对长长的耳朵,到了夏天,耳朵里血液流动更加流畅,兔子就扇动这对大耳朵,把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
3、鸵鸟的翅膀是它们与严寒和酷暑斗争的武器,翅膀外侧皮毛厚重,冬天可以挡严寒,内侧光秃,夏天拍打翅膀即可以解暑。
4、蜜蜂们在温度升高时会由工蜂运水至蜂房内,同时,他们还会在蜂房的入口位置不断地煽动翅膀,通过加快水分的蒸发来带走蜂房内的热量,以此达到避暑的目的。
5、袋鼠在体温升高时会用自身的水来降温避暑,它们用舌头舔自己的前爪,靠口水的蒸发让体温降下来,如果在室外长时间照射,他们还会采取弓着身子的办法,为减少阳光的照射面积。6、泥鳅夏天,如果小溪小河沟里的水干枯了,泥鳅便把身子钻进泥浆里不吃不喝,进入夏眠状态。
‘贰’ 在夏夜里什么小动物出来活动
有:蝎子、猫、蝙蝠、老鼠、猫头鹰、刺猬等。
一、蝎子
蝎子属于昼伏夜出的动物,喜潮怕干,喜暗惧怕强光刺激。喜群居,好静不好动,并且有识窝和认群的习性,蝎子大多数在固定的窝穴内结伴定居。一般在大群蝎窝内大都有雌有雄,有大有小,和睦相处,很少发生相互残杀现象。但若不是同窝蝎子,相遇后往往会相互残杀。
二、猫
猫行动敏捷,善跳跃。吃鱼,鼠,兔等。猫之所以喜爱吃鱼和老鼠,是因为猫是夜行动物,为了在夜间能看清事物,需要大量的牛磺酸,而老鼠和鱼的体内就含牛磺酸,所以猫不仅仅是因为喜欢吃鱼和老鼠,也是因为自己的需要才吃。猫作为鼠类的天敌,可以有效减少鼠类对青苗等作物的损害,由猫的字形“苗”可见中国古代农业生活之一般。
三、蝙蝠
蝙蝠居住在各类大、小山洞,古老建筑物的缝隙、天花板、隔墙以及树洞、山上岩石缝中,而一些南方食果的蝙蝠还隐藏在棕榈、芭蕉树的树叶后面。有些蝙蝠种群上千只在一起,有些蝙蝠雌雄在一起生活,有些则是雌雄分开栖息。
许多栖息在树林中的蝙蝠冬季时迁徙到温暖地区,有时要飞过数千里路。温带的穴居蝙蝠一般都冬眠。蝙蝠每年只繁殖一次,在较早的温暖季节,蝙蝠生产幼仔。
四、老鼠
老鼠嗅觉就知道哪里有什么,夜间出来活动,白天藏匿。智商高:相当机灵,非常灵活且狡猾,怕人,活动鬼鬼祟祟,出洞时两只前爪在洞边一爬,左瞧右看,确保安全方才出洞;它喜欢把窝建在有食物有水源之间,建立固定路线,以避免危险;略有动静或者变化,立即会引起它的警觉,不敢向前,经反复熟悉后方敢向前。
五、猫头鹰
猫头鹰绝大多数是夜行性动物,昼伏夜出,白天隐匿于树丛岩穴或屋檐中不易见到,但也有部分种类如斑头鸺鹠"xiūliú"、纵纹腹小鸮和雕鸮等白天亦不安寂寞,常外出活动;一贯夜行的种类,一旦在白天活动,常飞行颠簸不定有如醉酒。
‘叁’ 什么动物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冬眠或者夏眠
1、狗、熊和蝙蝠是钻进较温和的地方(如树洞、岩洞)过冬,不吃不喝,等待春天的到来。
2、青蛙等冷血动物是钻进土里以冬眠的方式等待春暖。
3、在炎热的亚热带的印度有一种锦蛇,到了盛夏却要以夏眠的形式来度过酷热的夏天。
4、蜗牛,分泌一种黏液,堵住自己的壳的孔,身体缩在壳中,在植物的茎上的阴凉处进行夏眠。
5、蝙蝠在冬天,到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倒挂着睡觉。
6、海参在夏天,在海底睡大觉夏眠。
7、乌龟在冬天的雪地上挖洞冬眠。
8、在非洲、美洲和澳大利亚的江河里生活着一种肺鱼,一到盛夏,便钻入泥中,不吃不喝,一直睡到雨季到来。
每当春天到来,青蛙、蜥蜴、蛇等两栖类动物以及爬行类动物便要从漫长的冬眠中醒过来,纷纷爬出洞外开始新的生活。
这些动物是冷血动物,冷血动物的体温会受到气温的影响,随着气温的变冷,它们的体温也会逐渐下降。当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一些动物就会被冻死,为了生存,像青蛙这类的冷血动物就钻进泥土里,处于假死状态,以此来躲避严寒,等到第二年春天地温升高后再出来活动。
(3)说一说小动物是怎么度过夏夜的扩展阅读:
不论是冬眠还是夏眠,都是动物为了适应严寒或酷热这不利的外界环境的一种生存方法而已。
冬眠是修眠现象的一种。是动物对冬季不利的外界环境条件(如寒冷和食物不足)的一种适应。
主要表现为不活动,心跳缓慢,体温下降和陷入昏睡状态。常见于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无脊椎动物、两栖类、爬行类和许多哺乳类(如蝙蝠、刺猬旱獭、黄鼠、跳鼠)等。
冬眠过程可分为入眠、深眠和出眠3个阶段。
入眠:
动物体温开始降低到稳定地接近环境温度的过程,大约需要一到数日。入眠的外界刺激因素主要是温度。
各种动物入眠的环境温度上限相差很大:蝙蝠是24~28℃、刺猬27℃左右、黄鼠20~22℃、仓鼠9~10℃。
光照、食物及饮水的供应也影响入眠。
入眠的内部因素主要是体重。一般认为,体重迅速增加直到较稳定地停留在较高水平,则是动物已具备入眠的内部条件。否则环境温度虽低但动物仍不入眠。待体温调定到接近环境温度后,便进入深眠。
深眠:
此阶段长短不定,一般可达数月之久。这时的生理状态发生极大变化。呼吸明显减少,如刺猬的呼吸运动,从常温的每分钟6~18次,降到每分钟1~3次(28~18℃)。
在此阶段有时还出现一种间歇式 (阵发性)呼吸,即在短时期较快地连续呼吸之后有一个较长的停息。与恒温动物不同,冬眠动物的间歇性呼吸属于正常的生理状态。
与此同时,循环系统亦发生显着变化,心率极度减慢,此时外周血管广泛收缩,只有最重要的胸腔器官及脑部保持着低水平的血液循环。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节约能量,而保证生命活动的继续。当环境温度回升到一定高度时,深眠动物便迅速激醒,体温回升以及各系统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出眠)。
出眠:
除自发性激醒外,其他外因,如电、机械、寒冷或加温、化学刺激以及注射药物或激素都可以使冬眠动物激醒。激醒初期,呼吸由节律性转变为间歇性。
经过几次阵发性呼吸之后,又变成节律性呼吸,而且频率越来越快,待与此同时,身体前部的血管舒张,加强心、肺和脑的血液循环,待身体前部复温后,身体后部血管才开始舒张并迅速复温。由于这样的主动复温,使得整个过程只需1.5~2.5小时便可使体温上升30多度而完全苏醒。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_冬眠(生物学现象)
‘肆’ 夏夜很美,小动物是怎样度过的
动物散热的方法主要还是靠外界环境的,自身比较难以调节。
狗,它没有汗腺,所以经常靠把舌头伸出来散热或者流口水等方法来散热的。青蛙等两栖类则是喜欢在地底弄个洞,洞里一般会很潮湿,有些动物也会吐出些唾液弄在身上,保持身体的湿润;大多数动物会因为天气较为炎热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时间,一般会选择在晚上,沙漠中的动物就是这样的。
比如兔子,它有一对长长的耳朵,到了夏天,耳朵里血液流动更加流畅,兔子就扇动这对大耳朵,把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长尾猴在天热时也总爱摇摆它那条长长的尾巴,这是因为它的尾巴里有一条特殊的静脉,能将体内产生的热量迅速地散发出去。
鸟儿和昆虫的避暑武器是它们的翅膀。持续的高温会让沙漠里的鸵鸟拼命拍打翅膀—鸵鸟的翅膀是它们与严寒和酷暑斗争的武器,翅膀外侧皮毛厚重,冬天可以挡严寒,内侧光秃,夏天拍打翅膀即可以解暑。
散热主要有四种方式: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1)辐射散热:将机体的热量以热射线的形式散发给周围温度较低的物体,即散发于低温空气中,称为辐射散热。这是安静状态下的主要散热方式,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2)传导散热:是将机体深部的热量以传导的方式传至人体表面的皮肤,再由皮肤传给与其直接接触的衣服等物。由于衣服等物品是热量的不良导体,传热极慢,加上人体皮下脂肪的热导率低,所以通过传导散发的热量是很小的。
(3)对流散热:这是一种特殊的传导散热方式,是借助空气不断的流动而将体热散发到空气中间。
(4)蒸发散热:是在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而不能借助辐射、传导、对流散热时可以采用的方法。退热药品都有发汗作用,病人发汗后,可以由汗液的蒸发水分而带走大量体热,达到退热的目的,汗出热退而身凉的现象是我们经常可以遇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