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动物世界 > 动物超过多少算成灾

动物超过多少算成灾

发布时间:2023-02-13 11:28:34

㈠ 动物数量低一般会灭绝,为什么在澳洲都5只野兔后来却会泛滥成灾

一个地区某一个物种泛滥成灾,除了某些特别妖孽的物种之外,大部分都是因为当地的生态系统比较单一。

比如说澳大利亚泛滥的兔子,最开始的数量只有24只,是由名为托马斯·奥斯丁的英国殖民者放到澳大利亚草原上的

猞猁这种动物,一来是没办法再澳大利亚这样的气候中生存;二来猞猁喜欢吃野兔不是因为他只吃野兔,而是因为他吃肉,并且他生存的环境中野兔是他比较容易捕捉的食物,所以他才爱吃野兔。真的到了澳大利亚,估计看到漫山遍野的小羊羔,猞猁们早就乐得合不拢嘴了,哪儿有心思去费尽巴拉地追野兔呢?

所以,澳洲野兔的泛滥,原本就是起源于澳洲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单一的生态系统,引入其他生物,只会让原本就脆弱不堪的生态系统不堪重负,无异于饮鸩止渴。

㈡ 兔子、骆驼、猫等动物到了澳大利亚,为何都会泛滥成灾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澳大利亚实在是一个神奇的土地,原因在于当地的物种几乎和其他物种完全不一样,这里的哺乳类动物并不是真兽族,而是有袋类,它们都有一个抚养后代的小袋子。

这些真兽类生物都是最近几百年来人类带过去的物种,它们大肆破坏当地的生态链,给当地的生物造成了严重损失。比如:猫,猫喜欢吃鸟,而澳大利亚有许多特有的珍稀鸟类,猫的存在威胁着当地的鸟类以及其他小型动物的安全。

正因为真兽类生物在这里容易泛滥成灾,因此当地政府每年都会组织人力物力消灭这些生物。然而直到现在,真兽类生物依旧威胁着当地的物种们。

㈢ 动物数量低到一定程度就会消失,为何5只野兔在澳洲却泛滥成灾了

我们知道动物在极其缺少的情况写可能会导致灭绝,因为数量过低所以濒临灭绝,那动物界中的近亲如果互相繁衍会不会导致后代们都不健康呢?这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我国的华南虎就因为数量稀少而面临灭绝,但是为什么在澳洲的五只兔子却能泛滥成灾呢?

近亲繁殖是好是坏在这几年都引起人们的热烈讨论,有人觉得动物之间近亲繁殖并没有什么坏处,虽然会有几只不健康,但是剩下的都没问题,并且有可能诞生下比母体更优秀的物种。觉得近亲繁殖不好的则说因为生下来的会有不良变异。

但是近亲是针对那些产量少的动物来说,对于那种产量很多的动物,近亲就是一个伪命题。而这个问题,只需要将种族繁衍下去就不会有近亲繁衍这种问题了。

读者们觉得动物界中近亲繁衍是好是坏呢?欢迎在评论区告诉笔者。

㈣ 世界急危动物有多少

鹮科——朱鹮

朱鹮
学 名:nippon
英文名:Crested Ibis
别 名:朱鹭 红鹤 鹮 日本风头鹮 朱脸鹮鹤

分类位置:
鹳形目Ciconiiformes
鹮 科Threskiornithidae
朱鹮属Nipponia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濒危(E)
IUCN濒危等级:CITES附录I
东北虎

别名:西伯利亚虎、满洲虎、

阿穆尔虎

科: 猫科

学名: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英文名: Siberican Tiger

东北虎是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平均体长为1.8―2.8米,尾长0.9米,体重227―272千克,最大的记录体重超过300千克。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国外见于西伯利亚。栖居于森林、灌木和野草丛生的地带。独居,无定居,具领域行为, 夜行性。感官敏锐,性凶猛,行动迅捷,善游泳。捕食大中型哺乳动物, 偶食小型哺乳动物和鸟。

野生的东北虎幼仔要和母亲一起生活2―3年,学会捕猎本领, 然后才独立生活。繁殖期冬季,孕期98―110天,每产2―4仔,3―4岁性成熟,寿命20―25年。

野生东北虎现存数量只有400多只,大部分分布在俄罗斯,在我国的数量不足20只,朝鲜半岛已经再没有东北虎的踪迹。

中国Ⅰ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

白暨豚,一作“白鳍豚”,亦称“白旗”,属鳍豚科。
生物学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脊索动物门 Chordata、哺乳纲 Mammalia、鲸目 Cetacea、齿鲸亚目 Odontoceti、白鱀豚科 Lipotidae、白鱀豚属 Lipotes、白鱀豚种 L. vexillifer

学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 1918年)

物种现状:极度濒危!尚不能确认是否已经灭绝。目前最后一次的发现是2004年7月在长江南京段搁浅死亡的白暨豚尸体。

白暨豚(bái jì tún),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又称白豚、白鳍豚。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

为我国特产的一种小型鲸。体呈纺锤形,长1.5~2.5米,重可达230公斤。吻部狭长,约30厘米,前端略上翘。喷气孔纵长,位于头顶左侧。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身体背面浅蓝灰色,腹面白色。

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白暨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成年白暨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暨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白暨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白暨豚的视力几乎为零,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生物学、仿生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研价值。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鱼县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捕获世界上第一头活体雄性白暨豚,其随即被送往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取名“淇淇”。科学家对淇淇的行为、生理、包括季节变化规律,血液学、治疗、饲养等方面的研究,一一填补了对白暨豚知识的空白。我国于当年12月15日临时增发T.57《白豚》邮票一套2枚,分别为“悠然自得”和“环游潜底”,发行量150万套。随着“淇淇”在国内外的名声和影响越来越大,在邮票发行整整一个月后,又发行SB (2)《白豚》小本票。生活在武汉的“淇淇”从此成为武汉的“形象大使”。1992年9月29日~10月5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湖北武汉举行。同年9月28日发行JP.3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纪念邮资明信片,“淇淇”腰围绶带、鳍捧花束,作为该届大运会的吉祥物亮相邮资图。2000年2月25日,我国发行2000-3S《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级)(一)》特种邮票小版张。小版张含10枚邮票和两枚无面值过桥票,其中第七枚面值2.60元的为“白豚”。当时白暨豚整个种群不足百头!2002年7月14日,“淇淇”离开了我们,白暨豚自然种群的命运再次阴云笼罩。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往返近3400公里,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为期38天的长江淡水豚类考察。这一迄今最大规模的国际考察活动,旨在找寻长江孕育的两种淡水哺乳动物,江豚及最濒危哺乳动物白暨豚。然而,令科考人员失望的是,不但江豚的数量大量减少,整个科考过程也未发现一头白暨豚的踪迹。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暨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找到的白暨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此次考察的结果则是0。

根据化石记载,白暨豚于2500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尔雅》中,亦有对白暨豚的描述,视之为江神。白暨豚曾广泛存在于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阳湖湖区,在长江中的分布最远至三峡地区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至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都曾有发现。估计历史上曾经有5000头之多。但长期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分布区域也在逐渐缩小。

IUCN保护状况变更历史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数据缺乏(DD)
1986年至1994年:濒危(EN)
1996年:极危(CR)

数量急降年表
白暨豚目前现存数量很难估计,但一般认为目前已经绝灭,或仅有数只个体存活。白暨豚已成鲸目动物最濒危的动物。
1979年:中国宣布白暨豚为濒危物种
1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暨豚乃违法
1986年:剩余300头
1990年:剩余200头
1997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
1998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
2006年:0头??

白鳍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都远离船只,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很少,活动区域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鳍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暨豚身体呈流线型,体态矫健优美。成年白暨豚一般体长约2.5米,体重100至200千克,雌兽略小于雄兽。至2006年为止,已发现的最大雌兽体长253厘米,体重237千克;而已发现的最大的雄兽体长216厘米,体重125千克。

白暨豚皮肤光滑细腻,富有一种特殊的弹性,原理与竞赛式游泳衣着中使用具有弹性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它的尾鳍扁平地分为两叉,两边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鳍呈三角形。这四鳍给白暨豚提供了优良的水中游动时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弹性的皮肤与流线型的身躯,白暨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每小时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着每小时10至15千米的游速。

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暨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当由水底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这使得白暨豚在逃避敌害、接近猎物时,有了天然的隐蔽屏障。

白暨豚吻突狭长,伸向前方,约30厘米左右。其牙齿密密麻麻地排布于上下颔两边,共130多颗圆锥形的牙齿。前额呈圆形,向前隆起,好似照相机中聚焦的透镜,所以被称为“额隆”,这是白暨豚发音器官最重要的部分。呼吸孔或“鼻孔”位于头顶的左上方,呈小长圆形,启闭自如。平常白暨豚会每隔10至30秒钟突出水面换气一次,在换气过程中会发出“噗哧噗哧”的响声。

白暨豚的眼睛位于嘴角的后上方,小似绿豆。外耳廓已经消失,耳孔仍存在,但小似针眼并且闭塞不通,是一种痕迹器官。因为白暨豚长期生存于长江的浊水中,它的视觉和听觉均退化严重,在水中主要以发射声纳接收信号来识别物体。白暨豚的上呼吸道有着三对独特的气囊与一个形似鹅头的喉咙,但是因为生存于水中靠水发音,所以并没有陆地动物在空气中发音所需要的声带。用特制的水听器,可以听到白暨豚发出的“的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声音。白暨豚发出的声音常为两声一对,发出声音后会安静的等待着回声,从而辨出自己与产生回声的阻碍的距离和大小,并且考虑是否游向目标。它又会在收到回声后的不久发出新的一对声音,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第二次回声收到后,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动的方向与速度,白暨豚就是这样如人造声纳般的做回声定位。用这独特的声纳系统,它时常还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率音波,与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联系。

白暨豚的大脑表面积要比海豚的大,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量的0.5%,其中平均一只重95千克的雄豚,大脑重470克。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与黑猩猩的大脑重量,甚至某些学者认为白暨豚比长臂猿和黑猩猩更聪明。

国家保护等级:一级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等级:濒危
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此后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着成果。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
朱鹮又称朱鹭,是世界上一种极为珍稀的鸟,素有“东方宝石”之称,被世界鸟类协会列为“国际保护鸟”。它过去曾广泛生活在我国、朝鲜、日本和前苏联远东地区。现在在其他国家早已绝迹,日本只剩下笼中饲养的3只,我国的朱鹮也失踪了20多年。直到1981年,人们才在陕西省洋县姚家沟重新发现了7只朱鹮,当时曾轰动世界。经过悉心保护,数量正在增加。朱鹮长喙、凤冠、赤颊,浑身羽毛白中夹红,颈部披有下垂的长柳叶型羽毛,体长约80厘米左右。它平时栖息在高大的乔木上,觅食时才飞到水田、沼泽地和山区溪流处,以捕捉蝗虫、青蛙、小鱼、田螺和泥鳅等为生。朱鹮天敌很多,乌鸦和青鼬常来争巢毁蛋,伤害幼鸟,所以它对巢区的选择非常严格。朱鹮一般是一边孵卵育雏,一边扩大加固窝巢。它5月产卵,每次产卵三四枚,雄、雌朱鹮轮流孵卵。大约一个月左右,雏鸟破壳而出,仍由父母轮班照看,共同喂养。小朱鹮一个月后羽翼逐渐丰满,开始学习飞行技术,不久就能独自外出寻找食物
外形特征:
中等体型(55厘米)偏粉色鹮。脸朱红色,嘴长而下弯,嘴端红色,颈后饰羽长,为白或灰色(繁殖期),腿绯红。亚成鸟灰色,部分成鸟仍为灰色。夏季灰色较浓,饰羽较长。飞行时飞羽下面红色。 虹膜-黄色;嘴-黑色而端红;脚-绯红。 叫声:粗哑的咕哝声。朱鹮是一种中型涉禽,体长67—69厘米,体重1.4—1.9千克,体态秀美典雅,行动端庄大方,十分美丽动人。与其他 类不同,它的头部只有脸颊是裸露的,呈朱红色,虹膜为橙红色,黑色的嘴细长而向下弯曲,后枕部还长着由几十根粗长的羽毛组成的柳叶形羽冠,披散在脖颈之上。腿不算太长,胫的下部裸露,颜色也是朱红色。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的下侧和圆形尾羽的一部分却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显得淡雅而美丽。由于朱 的性格温顺,我国民间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
生活习性:
朱鹮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大多邻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性情孤僻而沉静,胆怯怕人,平时成对或小群活动。朱鹮对生境的条件要求较高,只喜欢在具有高大树木可供栖息和筑巢,附近有水田、沼泽可供觅食,天敌又相对较少的幽静的环境中生活。晚上在大树上过夜,白天则到没有施用过化肥、农药的稻田、泥地或土地上,以及清洁的溪流等环境中去觅食。主要食物有鲫鱼、泥鳅、黄鳝等鱼类,蛙、蝌蚪、蝾螈等两栖类,蟹、虾等甲壳类,贝类、田螺、蜗牛等软体动物,蚯蚓等环节动物,蟋蟀、蝼蛄、蝗虫、甲虫、水生昆虫及昆虫的幼虫等,有时还吃一些芹菜、稻米、小豆、谷类、草籽、嫩叶等植物性的食物。它们在浅水或泥地上觅食的时候,常常将长而弯曲的嘴不断插入泥土和水中去探索,一旦发现食物,立即啄而食之。休息时,把长嘴插入背上的羽毛中,任凭头上的羽冠在微风中飘动,非常潇洒动人。飞行时头向前伸,脚向后伸,鼓翼缓慢而有力。在地上行走时,步履轻盈、迟缓,显得闲雅而矜持。它们的鸣叫声很象乌鸦 ,除了起飞时偶尔鸣叫外,平时很少鸣叫。
春季是朱鹮的繁殖季节,这时成年的雄鸟和雌鸟结成配偶,离开越冬时组成的群体,分散在栓皮栎树等高大的乔木树上去筑巢、产卵。这时它会用嘴不断地啄取从颈部的肌肉中分泌出来的一种灰色的色素,涂抹到羽毛上,使它的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等都变成灰黑色。它的巢很像一个圆盘,十分简陋,外径73厘米,内径53厘米,深8厘米,距地面高度为5—20米。巢由树枝架成,里面垫以玉米杆、蕨类、细藤条、草叶及草根等,有时也利用旧巢。每窝产卵2—4枚,卵的大小约为65×45毫米,卵重70克左右,表面是蓝灰色或浅绿色的,上面带有黑褐色的斑点。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期大约需要28天。亲鸟在孵卵期间经常翻卵、晾卵、理巢等,孵卵时缩曲着颈部或将头部盘起来,有时站立起来舒展翅膀,或者抖动身体。但巢中往往只有一只亲鸟,不孵卵的另一只亲鸟并不在巢边护巢,夜间则到其他树上去栖息。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上体被有淡灰色的绒羽,下体被有白色绒羽,脚为橙红色。出壳后由亲鸟轮流将口中半消化的食物吐出喂养,性急的雏鸟们则争着把长喙伸进亲鸟的嘴里,亲鸟则使劲抖动着脖子,使食物尽快地吐出来。亲鸟在育雏的前期每天返回巢中的次数为7—9次,随着雏鸟的迅速生长和对食物需求的增加,后期则增加到每天14—15次。喂完食物后还要帮助雏鸟清理粪便,方法是叼走巢底的树枝,使粪便漏到下面去,或者把沾有粪便的碎铺垫物叼到巢的外边,然后再叼来新的巢材和铺垫物来补充。雏鸟在亲鸟的精心哺育下生长很快,60天后就能跟随亲鸟自由飞翔了。性成熟的年龄为3岁左右,寿命最长的记录为17年。
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此后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着成果。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

㈤ 泛滥成灾的动物(如蟹灾 蟾蜍灾)

我只晓得当初人类刚发现澳洲就是澳大利亚的时候带过去几十只兔子,后来泛滥成灾,不得不把狼放进去,才维持食物链的平衡.

㈥ 濒危动物等级的划分标准

法律分析:濒危动物是指所有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物种。从广义上讲,濒危动物泛指珍贵、濒危或稀有的野生动物。包括以下两种标准:

1、两级法。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划分的标准,它是根据物种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资源数量、濒危程度以及是否为中国所特有等多项因素综合评价、论证而制定的。

I级:指中国特产稀有或濒临绝灭的野生动物。

II级:指数量稀少,分布地区狭窄,有绝灭危险的野生动物。

2、等级法。

无危:虽然存在威胁但是并不影响生存。并不是指该物种受到的关注少,而是威胁不严重,不用过分关注的意思,例如:台湾蓝鹊、狼。

近危: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濒危或者易危标准,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后,接近符合或可能符合受威胁等级;例如:小头睡鲨,兔狲。

易危:在中期内可能有比较高的灭绝威胁。例如:环尾狐猴、大白鲨、北极熊。

濒危:其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灭绝的机率很高。例如:蓝鲸、麋鹿、大熊猫

极危: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灭绝的机率非常高。例如:姬猪、桑岛麂羚。

野外灭绝:只生活在栽培、圈养条件下或者只作为自然化种群(或种群)生活在远离其过去的栖息地时,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野外灭绝。例如:单峰骆驼、台湾梅花鹿。

灭绝:如果有理由怀疑一分类单元的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已经灭绝。例如:袋狼、渡渡鸟、台湾云豹。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十条 国家对野生动物实行分类分级保护。国家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由国务院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组织科学评估后制定,并每五年根据评估情况确定对名录进行调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㈦ 多少数量的动物算濒危

如果分布地区少,数量也少(濒危嘛),就直接观察。例如滇金丝猴,观测猴群多少,或着观察动物痕迹,如粪便。把各个区域的调查结果累加起来,就有个大致的估计。

如果不能直接估计,还可以通过二次取样的方法。简单地讲,在一个区域内先抓一些动物作为标记,例如先抓100头鹿,做好标记,放回去。一段时间之后,如10天,再去抓一些,看看其中有多少是标记过的。假设又抓了200头鹿,20头是标记的,那么总共就有1000头(100/ (20/200))。

还可以通过基因交流频率的手段来计算群体大小。也是一种二次取样。先抓一些个体,测它们的某个基因作为标记,然后过一段时间,再抓,再测,不过计算过程会更复杂。

还有更不靠谱的做法,根据动物习性来推测。例如,某动物的可能分布面积10万平方公里,该动物独居,每只需要100平方公里的领地,所以大致数量是1000只。

㈧ 关于动物泛滥成灾的问题(有20分追加)今天要

生态失衡田鼠泛滥 百只家猫野外“放哨”

--------------------------------------------------------------------------------

新华网广西频道11月19日电(谢嘉明) 由于肆意捕杀蛇类,造成生态失衡田鼠泛滥。现在柳城县沙埔村的几百亩田地只能靠投放近百只家猫在田地里“站岗放哨”,才能确保农作物免遭老鼠的吞嚼。

位于沙埔村的缩涧洲四面环水,有约500亩田地。近年来,由于一些村民肆意捕捉蛇、鹰等动物,造成田鼠天敌减少,生态失衡。这些田鼠四处作恶,到处吞嚼农作物,影响生产,使村民收入减少。村民韦志光向记者介绍,去年田鼠泛滥时,他家田地里的萝卜一夜之间有一半被啃得稀巴烂。一些田鼠吞嚼甘蔗根部,使大片甘蔗被毁坏,村民黄伟平的甘蔗地,因田鼠吞嚼严重,亩产量仅为两吨多,而附近村镇甘蔗的亩产量基本是五六吨。

为对付田鼠,村民们绞尽脑汁,但都收效甚微。无奈之下,一些村民只好使用土办法——将家猫投放到田间遏制鼠患。他们到市场购买或将家中饲养的猫投放到田间,为农作物“站岗放哨”。今年以来,村民们自发地陆续投入了近百只家猫,有的家庭放一两只,多的放三四只。同时,一些村民改变观念,在田间种植竹木,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并制定公约,禁止捕杀蛇、蛙、鸟。

田地放猫整治了鼠害。记者在缩涧洲看到,农作物长势喜人,田间甘蔗硕壮、瓜果蔬菜郁郁葱葱。村民说,少了田鼠扰乱,今年甘蔗平均亩产将达五六吨。 (完)(据:新桂网-南国早报)(责任编辑 阳芾坚)

生态失衡缺少了天敌 马蜂“坐大”疯狂袭人
四川在线 (2005-11-11 03:00:38)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消息 第一现场 马蜂狂舞两人倒地 “马蜂铺天盖地而来,我全身一下像被撕裂一般疼痛,人很快失去知觉!”昨日下午,刚刚脱离生命危险的张其勇回忆事发一幕时仍惊骇不已。前日上午,他和婆婆陆家群在青白江清泉镇农田里作业时,遭遇成百上千只马蜂突袭,目前陆家群仍生命垂危。 快跑!成百上千马蜂飞来 “马蜂来得太快了,我们根本无法躲!”昨日下午,记者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见到躺在病床上的张其勇,他身体非常虚弱。据他介绍,前日上午他去帮婆婆陆家群播种,大家正忙着,一阵微风刮起,风过后,五六只马蜂从田边一棵大树上飞下来,绕着陆家群飞舞。他正感吃惊,猛听传来一阵“嗡嗡”声,从树上一个小水桶般大的蜂巢内飞出成百上千马蜂。“快跑!”陆家群边跑边喊,转眼间,身上就被马蜂覆盖,她惨叫一声栽倒在地。张其勇立刻脱下毛衣冲上去赶马蜂,马蜂转而向他围过来,张其勇赶紧将毛衣盖在陆家群脸上拔腿就跑。然而他全身像被千钧之力压住,呼吸越来越困难,未跑出20米就觉天旋地转,一个踉跄栽倒在地。 救人!村民举火把熏烧马蜂 围剿!消防官兵水火并用 记者随后到了事发现场,见青白江消防官兵正在围剿马蜂。20多米高的树梢上有一个直径10多厘米、高约50厘米的大蜂窝。为防马蜂再次螫人,方圆100米以内村民都关上了门窗,躲在家里等蜂窝被消防水枪喷落。记者注意到,周围百米以内的树上,挂有3个巨型蜂巢。青白江消防中队长刘凌证实,他们中队自10月份来,每天主要任务就是摘取蜂巢,消防中队水、火并用,办法都用尽了,但收效甚微,“摘除速度跟不上蜂巢生长速度!”刘凌摇头叹息。 “整个清泉镇马蜂窝现在已有上千个,不到一周仅12组就有6人先后被马蜂螫伤住院!”提及马蜂伤人,花园村书记陆家伟不停地摇头,青泉镇全镇人现在已“闻蜂色变”。 蜂灾调查 毒蜂凶猛40天蜇死7人 据遂宁、南充两市初步统计,今年9月以来,两市共有17名市民被毒蜂夺走了性命,还有110多人受伤,其中南充从10月1日到11月9日期间,40天中有7人被马蜂蜇死。 遂宁:3年蜇死20余人 据介绍,目前遂宁市毒蜂中对居民威胁最大的有两种,一种为黑色毒蜂,人们称之为“天雷蜂”,喜欢将蜂窝筑在高处,其毒性最为强烈;另一种为黄色毒蜂,人们称之为“吊脚蜂”、“地雷蜂”、“大马蜂”,有很大一部分喜欢将巢筑在灌木丛、杂草丛中,其毒性也非常强烈。这两种毒蜂的共同特点是筑巢隐蔽,不易被发觉。 9月30日,遂宁市船山区新桥镇9村农民李云全赶集回家后,家门口一大群马蜂袭来,他被蜇得无处可逃,被迫跳入不远的一池塘中暂避。在水中憋了几十秒后,刚刚探出头来,盘旋在水面的马蜂再次蜂拥而至,他又潜入水中,如此反复多次,等家人赶回时,他已死在池塘里了。 10月15日,船山区桂花镇金井村13社的16岁少女姜敏,上自留山砍柴不慎触动了蜂子,成千上万的巨蜂瞄准她的头、手、颈等裸露部位攻击,姜敏受重伤后治疗延误,后被送进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10月7日,蓬溪县新胜乡三村三组一胥姓三口在田里焚烧秸秆时全部被马蜂蜇伤,其中一人当场死亡。 10月中旬,射洪县金华镇一农民上山不慎触动盘踞在树梢上的马蜂,群蜂攻击下,他全身受伤80多处,因延误有效治疗时间死亡。 11月5日,遂宁市大英县隆盛镇3村7社农民李发前53岁的妻子,带着2岁孙儿李沧海到地里干活,不知不觉引来一大群马蜂攻击。李妻一边抱着孙儿逃跑一边脱下外套罩在孙儿头上。孙儿被蜇伤面积小,幸免于难,但李妻却撒手人寰。 记者采访得知,除了上述地方,遂宁船山区的保升乡、安居区的横山镇等地都有人被毒蜂夺走了性命。据遂宁市消防支队不完全统计,从2002年至今,3年中全市共有20余人死于毒蜂之手,仅今年9月至今就有10余人死亡50多人受伤。 南充:40天蜇死7人 10月13日下午,南充市高坪区凤凰乡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在家门口惊动了屋檐下的马蜂,霎时,毒蜂铺天盖地朝老人疯狂袭来,老太太当场昏倒。儿媳见状冲上去营救,同样遭到马蜂袭击。老太太和儿媳被送往医院救治才脱离危险。 10月17日,阆中市宝台乡一村民“惹”了公路边树枝上悬挂着的马蜂窝,马蜂倾巢出动,被吓懵了的村民无处可躲,便向正在施工的人群跑去,凶狠的马蜂扑向人群,围着9个正在施工的村民一阵猛蜇,当晚,9名伤者中一妇女由于严重蜇伤,在医院不幸死亡,4名重伤者进行血透后才脱离生命危险。 10月上旬,南部县清泉村连续发生多起马蜂伤人恶性事件。其中一位60多岁的太婆在家门口溜达时,惊动了藏在屋檐下的马蜂,霎时,毒蜂铺天盖地朝老人疯狂袭来,老人当场昏迷。一旁的孙女见状傻了眼,上去营救婆婆,同样遭到袭击,婆孙俩同时受伤住院。 据南充消防部门不完全统计,南充从10月1日到11月9日止,40天中有7人被马蜂蜇死,60余人被蜇伤。 成都:蜂窝较同期增加577个 据成都119指挥中心统计,截至昨日,成都市区内消防各队,今年已摘除1965个马蜂窝,去年同期是1388个,增加了577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2%。从统计数据看,马蜂窝最多的时候出现在7至11月份。

原因解析 生态失衡少天敌马蜂“坐大” 中国农业大学一位专家日前接受采访时分析说,近年来四川、陕西等地出现蜂患的原因在于,森林覆盖率越来越高,空气质量越来越好,有了马蜂等毒蜂滋生的环境。但由于森林里的生物还没有完全角成相互制约的生物链,作为蜂类的天敌之一的鸟类还没有增多,因此便形成了目前的局面。按照目前森林形成速度,再过几年,等鸟类翻飞在林间,为祸人类的毒蜂将不再疯狂。 林业部门一组数据也印证了这种说法,遂宁2004年底森林覆盖率已经达33%,总面积230万亩。阆中市森林覆盖率更是高达41.99%。而全国森林覆盖率仅有13%左右。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蜂类专家龚凫羌副教授也认为目前马蜂泛滥成灾并不断伤人的重要原因是生态失衡。龚凫羌分析说,马蜂相当于昆虫界的老虎、豹子,是一种食肉动物,是靠捕食害虫和其他一些蜜蜂为生的。龚凫羌介绍,近年来常见诸报端的马蜂是中型墨胸胡蜂和大型的金环胡蜂,它们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龚凫羌认为,人们不应该对马蜂另眼相看,因为它在消灭害虫和维持生态链中有重要作用。 四川省林业厅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副主任工程师孙国忠说,马蜂常在人居住地区筑巢,对空气很敏感,马蜂自我保护意识较强,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与人为敌,肯定是感觉到自身生存受到威胁,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

令人头疼的动物泛滥
美国有一种长尾和尚鹦鹉喜欢把自己的“*寓”*在高高的通信塔上,这对人类来说是件很糟糕的事。在建巢过程中,和尚鹦鹉强有力的喙会对电缆造成破坏。而电缆稍微的破损都会像一枚不知何时会引爆的炸弹,造成通信线路中断,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特别是当飓风来临时,通讯中断可能会给灾后营救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另外和尚鹦鹉护巢心切,也会对正在巢附近抢修作业的工人突然进行攻击,有时这种攻击对于毫无防备的工人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和尚鹦鹉一般体长不超过30厘米,重约150克,色彩以鲜艳的蓝、绿为主,寿命可达25至30年。长盛不衰的宠物贸易将这些可爱的精灵从原产地阿根廷带到了北美,今天,仅在佛罗里达就生活着将近50万只野生和尚鹦鹉。它们不仅时时造成火灾、断电、信号中断等事故,而且由于这种鹦鹉的主要食物是谷物、新鲜水果和蔬菜,所以大量繁殖的和尚鹦鹉给美国农作物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令人头疼的还不止和尚鹦鹉,在一些动物濒临灭绝的同时,另外一些动物却又在地球上泛滥成灾!尽管每天充斥于我们耳中的都是人类侵袭大自然,一步步把动物逼入绝境的消息,可是在北美,动物却在上演绝地大反攻,开始全面入侵城市。
在美国,有6000~8000万只野猫和流浪猫穿行在广袤的土地上,在威斯康星州,这类猫的数量竟然达到141只/平方英里,比该州人口密度还要大。而鹿的数量也非常惊人。全美大概有近2000万只鹿生活在乡村、城市的郊区和人类未曾涉足的野生环境。
美洲野狼,这种凶猛的食肉动物数量也在激增,有证据表明它应当为美国每年丢失家畜的65%负责。而野马,这种外表温顺,性格却桀骜不驯的动物,每天沿着弗吉尼亚州和马里兰州的海岸公路带生活迁徙的数量超过了300头,还有成千上万头野马生活在美国西部。
对于加拿大野鸭,一种加拿大土生土长的水禽,它飞越了美加边界,悄无声息地在美国繁衍,当人们发现时,它们已经猛增到350万只,在过去十年里,仅仅在亚特兰大,它们的数量在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长。如今在城市的街心公园、郊区的乡村别墅,处处都有它们成群结队的身影。

野生动物在澳洲泛滥成灾 每年造成逾7亿澳元损失
2005-11-29

澳洲政府报告称,该国野猪的数量比人还多,野猪和其它外来生物每年会造成逾七亿澳元(5.11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这一为时18个月的调查显示,野猪、野狗、野猫和野兔是澳洲最具破坏性的动物,在农场造成严重的破坏,不过野鹿、野骆驼、狐和马也带来很严重的问题。

“困扰澳洲农民的这一问题到了该进行控制的时候了,”调查负责人舒尔茨(Alby Schultz)周一向澳洲国会表示。

他表示,澳洲境内有多达2,300万头野猪,逾30万野骆驼,且数量每八年就成长一倍,野马的数量估计在30万。

澳洲同时有1,200万野猫,不过报告没有提及野狗的数量。澳洲人口数量为2,040万。

报告称野猪每年造成的损失约为1.065亿澳元,野狗每年造成的损失约为6,600万澳元。

生态环境变好了却出现野猪泛滥 损坏庄稼农民愁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0日08:30 贵州日报

编辑同志

近年来松桃苗族自治县永安乡加快了生态环境建设步伐,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森林覆盖率大大提高,野生动物保护的力度加大,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得到有效制止。使得野生动物的种群、种类以及种群数量得以迅速增加。然而与此同时,野生动物损害农作物现象也在不断加剧。特别是野猪、野山羊、野兔等野生动物破坏农作物现象特别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以来该乡被野生动物损害的农作物已达963亩,造成无收的438亩。受灾情况涉及到7个村,63个村民组,1162户,目前正是农作物成熟季节,平均每天野生动物损坏作物15亩,按此计算估计全年将有1400余亩农作物受损失。将造成全乡减少粮食350000公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5万余元,全乡人均损失达30元,损失较严重的农户近千元。野生动物泛滥成灾的状况,该乡广大群众叫苦连天。希望引起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群众生活问题。把生态环境建设、保护野生动物与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

㈨ 现如今的多少动物已经在中国泛滥成灾了

在中国泛滥成灾的物种其实挺多的,植物有水葫芦和加拿大一枝黄花,还有俗称水白菜的大漂等,动物泛滥成灾的有福寿螺、垃圾鱼以及罗非鱼等!等等,为什么罗非鱼也成了泛滥成灾的入侵物种了?这不是要养殖的么?

一、罗非鱼


其实在中国泛滥的物种远不止这几种,大都是历史遗留比如早期对生物入侵还没有太大概念时候为了经济效益而引进,还有就是胡乱放生的问题,而最近放生泛滥的后果也许要数十年后才能显现!但该来的总会来,我们犯下的错误总有一天会由后代来承担!

阅读全文

与动物超过多少算成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37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18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55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91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