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比较脊椎动物各纲呼吸系统的结构特点及呼吸方式
鱼类高效的呼吸器官是外胚层形成的鳃。丝状或片状的鳃瓣直接或间接地着生在5个鳃弓上。软骨鱼类的鳃瓣是由上皮折叠形成栅板状附着在鳃间隔上,硬骨鱼类的鳃丝直接着生在鳃弓上。
两栖类呼吸多样化。①肺呼吸:肺是两栖类成体的呼吸器官,位于胸腹腔内。仅是一对薄壁的囊,囊内壁呈现蜂窝状,以增加与气体交换的面积,但面积仍不大,与体表面积的比仅为2:3。由于没有胸廓,其呼吸为咽式呼吸,其呼吸动作借助于口咽腔底部的升降,将空气压入肺部来完成,其抽吸空气的原理与拉风箱吹气的原理相同。与肺呼吸相适应的是内鼻孔的出现。两栖类由于内鼻孔位置靠前,没有专门的呼吸道出现,因而口咽腔是空气和食物的共同通道。口咽腔膜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可在此进行部分气体交换。②皮肤呼吸:由于肺呼吸的不完善,皮肤呼吸起着重要作用。皮肤湿润,皮下血管丰富。尤其是在冬季蛰眠期中,皮肤呼吸对生命继续起着重要作用。③鳃呼吸:是一些成体和所有幼体的呼吸器官。有的种类不仅有内鳃还有外鳃。
爬行类肺呼吸进一步完善。肺内壁具有较两栖类复杂的分隔,与空气交换面积更加扩大。口腔和呼吸道由于次生腭出现而明显分开,气管和支气管明显分化。由于胸廓的出现,借助于胸廓的扩张和缩小,使肺内和呼吸道中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产生差别,而将气体吸入或排出。水栖龟鳖类能够较长时间潜伏水底,此时主要以咽壁和突出在泄殖腔两侧的副膀胱(或称肛囊)作为辅助呼吸器官。
鸟类具有高效的双重呼吸系统。①肺:是一个由各级支气管形成的彼此吻合的密网状管道系统。当气管进入肺后分为左、右支气管,即初级支气管(也称中支气管),然后再分支为次级支气管(含背支气管和腹支气管)、三级支气管(平行支气管),三级支气管再分支出许多微支气管。气体在肺内沿一定方向流动,即从背支气管一平行支气管一腹支气管,称为“d-p-v系统”。也就是呼气与吸气时,气体在肺内均为单向流动。微支气管的管径仅有3~10μm,分支彼此吻合,外围分布丰富的毛细血管,气体交换在此处进行,它是鸟肺的功能单位。这种肺体积不大,但接触气体面积大,比人肺约大10倍。②气囊:鸟类特有,是呼吸的辅助系统,由单层上皮细胞膜围成,无气体交换功能,共四对半,位于体壁与内脏之间,分为后气囊(腹气囊和后胸气囊,与中支气管相连接)和前气囊(锁间气囊、颈气囊、前胸气囊,与次级支气管相连)。在吸气时一部分新鲜空气经中支气管直接进入后气囊储存,另一部分空气最终进入肺的微支气管进行气体交换。呼气时废气经前气囊排出的同时,储存在后气囊中的新鲜空气再一次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因而鸟类无论在吸气或呼气时均有新鲜空气进入肺部进行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气囊还可减少身体比重、减少脏器间摩擦、调节体温等。
哺乳类:呼吸道由鼻腔、咽、喉和气管组成。鼻腔和口腔完全分开,鼻腔内有发达的鼻甲骨。鼻黏膜除有感觉功能外,还有对空气除尘、加温、湿润的作用。喉部不仅是呼吸的通道,也是发音的器官。气管由一系列在背面不连接的软骨环支持,分成支气管进入肺部。肺是由复杂的支气管树和最盲端的肺泡组成的,肺泡是气体交换部位。哺乳类有肌肉质的横膈,其膈肌的收缩和舒张使横膈下降和上升,再协同肋间肌的收缩,使胸腔扩大与缩小,完成呼吸动作。
❷ 脊椎动物中种类最丰富的是鱼类,它们终生生活在水中,用______呼吸.脊椎动物中,休温能保持恒定的是鸟类
脊椎动物中种类最丰富的是鱼类,它们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脊椎动物中,休温能保持恒定的是鸟类和哺乳类,其它类群都是变温动物.
故答案为:鳃;哺乳
❸ 蜥蜴用什么呼吸
肺。蜥蜴等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肺发达,完全用肺呼吸就能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要,因此蜥蜴的呼吸器官是肺。
蜥蜴属于冷血爬虫类,其种类繁多,在地球上分布大约有3000种左右,我国已知的有150余种。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其生活环境多样,主要是陆栖,也有树栖、半水栖和土中穴居。多数以昆虫为食,也有少数种类兼食植物。蜥蜴是卵生,少数卵胎生。
习性:
多数蜥蜴以昆虫及部分啮齿类为食,偶食家禽,其牙尖锐,具3个牙尖。草食性者(如鬣蜥)的牙冠宽,呈叶状,具锯齿状切缘。以软体动物、甲壳动物为食者(如凯门蜥属〔Dracaena〕)于腭后部有钝圆的牙用以碾碎。
美国西南部的希拉毒蜥(Gila monster)及其墨西哥近缘种(Heloderma属)有毒,于激怒时方咬人,但罕致命,其下腭各牙内侧有纵沟或褶用以引出毒液。多数蜥蜴的牙生于上腭骨、前腭骨及牙骨的边缘,少数种生于腭上。
胚胎期前腭骨上有“卵牙”,从吻部向前突出,用于钻破卵壳,孵出后即退化。牙着生的方式多为侧生式,部分种为顶生式,避役的两眼可独立运动。
❹ 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同化效率、生长效率、总能量转化效率比较
不同的生态系统内不同的动物同化效率和生长效率很不相同。脊椎动物的呼吸效率大约占其同化量的98%,只有2%的同化量用于生长。无脊椎动物的呼吸消耗大约占其同化量的79%。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同化效率与生长效率也差别很大,一般说来,恒温动物的同化效率很高(约70%),但生长效率极低(约1~3%),变温动物的同化效率极低(约30%),但生长效率极高(约为16~37%)。变温动物能量转化效率比恒温动物高得多,因为变温动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少,把更多的能量转化为动物有机产品。例如,蝗虫吃50千克植物可以长6.85千克肉(包括构成身体的各组织)。田鼠每吃50千克植物只能长0.7千克肉(包括各种组织)。
不同的生态系统林德曼效率相似,几乎是一个常数,即10%。在有些情况下,林德曼效率可以大于30%,一般说来处于10%~20%范围内。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中逐级递减,原因是同化的能量有很大一部分通过自身呼吸消耗,净生产量中只有一部分流向了下一营养级,很大一部分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还有一部分流向了分解者。林德曼效率是上下两个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值,所以把能量传递效率理解为吃10千克食物长1千克肉是错误的。如果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不管摄入了多少食物,可以若干年维持体重不变。但人通过摄取食物获得的能量却占上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0%~20%。
一般说来,恒温动物的同化效率很高(约为70%),但生长效率极低(约为1~3%)。变温动物的同化效率虽然比较低(约为30%),但生长效率极高(约为16~37%)。把这两种生态效率综合起来分析,不难看出,变温动物的总能量转化效率要比恒温动物高得多。例如,蝗虫每吃50千克植物可以长6.85千克肉(包括构成身体的各种组织),而田鼠每吃50千克植物只能长0.7千克肉(包括各种组织)。两类动物的总能量转化效率大约相差14倍!可见,变温动物是生态系统中更有效的“生产者”,它们在把自然界中的植物有机质转化为动物有机质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这类动物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归根结底是因为变温动物用于呼吸的能量消耗比较少,因此可以把更多的同化能量转化为动物有机产品。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昆虫类,自然界的昆虫数量多,繁殖快,在温带草原,蝗虫每年每平方米约消费31克植物茎叶,这相当于年生产量的9%,可以设想如果没有昆虫,食物链的环节数和营养级的数目肯定还会减少。
❺ 脊椎动物那些用肺呼吸 那些用鳃呼吸
脊椎动物依次 顺序为:鱼类——两牺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两牺类:
有尾无四肢,幼体用腮呼吸,生活在水中。它们成体生活在陆地或水中,无尾有四肢,主要用肺,在水中时,可以用皮肤呼吸。卵生动物,体温不恒定。
常见动物:蛙,蝾螈,大鲵(娃娃鱼)等
爬行类:
皮肤表面有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卵生动物,陆地生活,体温不恒定。
常见动物:陆龟,变色龙,鳄鱼等
鸟类:
体形特点:身体呈纺锤形,前肢特化为翼,体表有羽毛,体温恒定,胸肌发达,骨骼愈合,薄,中空,脑比较发达。卵生动物
有喙无齿,身体表面有羽毛,用肺呼吸,大都能够飞翔。
常见动物:鸭子,家鸽,鹅,鹦鹉等
哺乳动物:
全身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用肺呼吸。
蝙蝠 是 哺乳动物中,唯一能够飞翔的动物。
哺乳动物是所有的动物中最高级的动物。
最早的哺乳动物大约出现在2亿年前,目前它们是动物界中分布最广,功能最完善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