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獐和獐鹿是一种动物吗
不是一种动物。
獐鹿即麝。
麝,又名獐鹿、香獐、獐子、山驴子。属哺乳类偶蹄目鹿科与鹿目科。
体积不大,身长一般只有1米左右,体重一般约10公斤到15公斤。它有前肢和后肢,前肢短,后肢长,蹄小耳大,头上无角,这是它和鹿显着的区别之一。一般有林麝,原麝和马麝之分。
武陵源四大景区的麝,一般都属于林麝,就是说,它们都生活在林区里。
獐(学名:Hydropot),中国二级保护动物,又称土麝、香獐,是小型鹿科动物之一,被认为是最原始的鹿科动物,比麝略大,原产地在中国东部和朝鲜半岛,1870年被引入英国。獐是严禁猎捕的动物。
獐四肢细小发达,肩高略低于臀高。无额腺,眶下腺小。耳相对较大,蹄子较宽。尾巴特别短,几乎被臀部的毛所遮盖,所以常被误认为是一种没有尾巴或断了尾巴的鹿。毛粗而脆,体毛多棕黄色、灰黄色、浓密粗长,体侧及腰部的冬毛长达30多毫米。冬季的毛粗长而厚密,呈枯草黄色;夏季的毛细而短,有光润,并且微带红棕色。背部和侧面颜色一致,腹面略浅,全身都没有斑纹。幼獐毛被有线色斑点,纵行排列。
2. 獐子是几级保护动物
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4年 ver3.1——易危(VU)。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獐子,原麝,又名香獐子,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小型偶蹄类食草动物。麝以森林和森林灌丛为主要栖息地,原麝主要分布在海拔600至1000米以上人迹罕至的针阔混交林带。属于中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我国麝类有林麝、马麝、原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等5种。在中国东北、华北、四川、湖南、湖北、青海、陕西、贵州、云南、西藏的波密、察隅、错那、措美、林芝、米林、工布江达等地均有分布。由于世世代代都在采用杀麝取香的方法,致使野生麝类资源越来越少。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条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划分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两种,并在其他条文中规定了不同的管理措施,但它们的法律地位是相同的。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已于1988年12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1月14日由林业部、农业部发布施行。名录中列入陆生野生动物330多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小熊猫、黑熊、天鹅、鹦鹉等共230多种。
3. 獐子是什么动物
獐子是指原麝,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小型偶蹄类食草动物,麝以森林和森林灌丛为主要栖息地,耳长而直立,尾短,四肢细长,后肢长于前肢,雌雄均无角,全身暗褐色。
原麝常单独活动,一般晨昏活动较为频繁,极善跳跃,视、听觉发达,有较为固定的活动、觅食路线,食性很广。视、听觉发达,常停立于山顶石砬子上,四周观望,稍有特殊动静即迅速逃跑,遇险时常隐于石隙中。
4. 獐子是什么动物
獐(学名:Hydropotes inermis):是偶蹄目、鹿科的哺乳动物,是一种小型的鹿,比麝略大,体长91-103厘米,尾长6-7厘米,体重14-17千克。两性都无角,雄獐上犬齿发达,突出口外成獠牙。无额腺,眶下腺小。耳相对较大,尾极短,被臀部的毛遮盖。毛粗而脆。幼獐毛被有线色斑点,纵行排列
栖息于河岸、湖边、湖中心草滩、海滩芦苇或茅草丛生的环境,也生活在低丘和海岛林缘草灌丛处。独居或成双活动,最多3-5只在一起。
行动时常为窜跳式,迅速。生性胆小,两耳直立,感觉灵敏,善于隐藏,也善游泳,人难以近身。雄性是领地性很强的动物,会用尿液和粪便来标记自己的领地。主食杂草嫩叶,多汁而嫩的植物树根、树叶等。
中国对獐子的保护措施
在獐分布区内,已有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徽皇甫山自然保护区,江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等。
但包括保护区内也未受到真正的保护,因其繁殖力较高,只要环境不被破坏,当前并不存在绝灭的危险。如在舟山星罗棋布岛屿间和鄱阳湖草滩间有较充分的回旋余地,能在岛屿间作数公里的游泳,逃避猎民的追捕。
2011年11月4日,8雌4雄12只獐落户滨江森林公园,开始野化训练。
全国人工养殖獐的单位有37家,分别位于浙江、上海、江苏和四川,其中有7家无养殖许可证,有总养殖规模1,912只,计划规模为37,700只。
5. 动物 獐 的简介!
中文名: 獐
中文别名:河麂、牙獐、土麝、香獐
拉丁文学名:Hydropotes inermis
英文名:chinese river deer
分 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鹿科 Cervidae
属: 獐属 Hydropotes
种: 獐 H. inermis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严禁猎捕。
小型鹿科动物之一种,被认为是最原始的鹿科动物,原产地在中国东部和朝鲜半岛,1870年代被引入英国。比麝略大。《本草纲目》说注:“獐无香,有香者麝也,俗称土麝,呼为香獐”。
外形特征
獐、无角,体重约15-20(雄15、雌20)kg,体长约1M。四肢粗壮发达,肩高略低于臀高,尾甚短,几乎被臀部的毛所遮盖。体毛多棕黄色、灰黄色、浓密粗长,体侧及腰部的冬毛长达30多mm。无额腺,眶下腺小。耳相对较大,尾极短,被臀部的毛遮盖。毛粗而脆。幼獐毛被有线色斑点,纵行排列。
体长0.78~1.00米;肩高0.45~0.55米;毛粗硬,体侧和臀部毛长约4厘米;背和体侧毛色沙黄,毛尖黑色 ,头顶灰褐至红褐色,颏、喉、嘴周围和腹毛白色;幼獐背部有白斑和白纹;上犬齿发达,雄兽的尤其长而大(约5厘米),略弯,呈獠牙状,露于口外,雌雄均有腹股沟腺(鼠鼷腺)。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长江沿岸以及朝鲜。
文献记载的地点有:江苏省的镇江、苏州、无锡;上海市及奉贤县;浙江省的桐庐、宁波;安徽省的泗县芜湖;湖北省的宜昌,广济;湖南省岳阳。80年代的分布范围处于24o~34oN及东经110oE以东范围内。南至广东乳源、仁化、乐昌、连县,广西的桂林,福建的宁德、晋江和浦田,北至江苏盐城及滨海地区、安徽蚌端口;西至湖南,湖北;东至浙江舟山诸岛(盛和林等,1975、1985、1992)。广西天峨和南丹县,上林和武宣县也有分布,其分布区向西推进到106.5oE,23oN (Cao et al. 1993)。但谷地的獐现已呈隔离点状或小片状分布。
生活环境
獐生活于山地草坡灌丛、草坡中,不上高山,喜欢在河岸、湖边等潮湿地或沼泽地的芦苇中生活。栖息于河岸、湖边、湖中心草滩、海滩芦苇或茅草丛生的环境,也生活在低丘和海岛林缘草灌丛处。它们选择附近有水的草滩或稀疏灌丛生境。善游泳,能在岛屿与岛屿和岛屿与沙滩间迁移。在山丘、岛屿,獐虽能在灌丛栖息,但更多选择草丛。在舟山,凡灌木茂密的生境多麂而无獐,茅草山坡或稀疏林区多獐而无麂。在鄱阳湖草洲獐选择较矮的苔草丛者占79.3%,较高的芒草丛为20.7%。
《本草纲目》曰:秋冬居深山、春夏居泽。
生活习性
不结大群,居或成双活动,最多3~5只在一起。行动时常为窜跳式,迅速。獐生性胆小,两耳直立,感觉灵敏,善于隐藏,也善游泳,人难以近身。獐喜食植物,主食杂草嫩叶,多汁而嫩的植物树根、树叶等。受惊扰时狂奔如兔。以芦苇、杂草及其他植物性食物为食。
种群现状
约在一百年前,上海市郊奉贤还常有獐活动,但随着农田的扩展,獐已绝迹。獐的密度随不同生境有很大差别,1986年舟山的嵩山岛4.3只/ km2,摘箬山6.5只/km2。江西鄱阳湖的吉山1987年11月调查有獐4.5-5.0只/ km2,这些獐在水位正常时集中在草洲,在草洲最好的生境处用驱赶法统计,在0.21 km2内赶出18只,合75只/km2。 1988年5月,在同一地点用同样的方法调查0.1 km2,发现3只成年獐和6只出生不久的幼獐,即越冬獐为30只/ km2,幼獐为60只/km2,表明越冬成年獐明显减少,同时说明獐在草洲上能相对密集,当然草稀和光裸的沙洲就很少有獐(盛和林,1992)。现在,獐数量较多的地区有:江苏洪泽湖地区和盐城以南的滨海地区,估计分别有300-500和500-1000只;浙江舟山群岛,据全岛总捕獐量650-850只(盛和林等,1984),估计尚有1500只左右,分散在以舟山岛为主的数十个岛屿上 (盛和林1981,及近年的进一步调查); 江西鄱阳湖地区,曾是獐数量最多的地区,1987年11月,在一个草滩上的调查,在40公顷范围发现19只,推测整个鄱阳湖区有獐2000-3000只。但1988年作者再次调查时,已难发现有獐,据称已被居民捕杀,湖区现有獐也不过1000只左右。安徽滁县林场于1982年调查时大约在200只,1993年调查,数量已有明显增长,包括皇甫山自然保护区在内估计有500只左右。如果能切实保护,那里的数量可望再度上升。全国总数量估计约在1-3万只(Sheng et al., 1993)。由于獐的繁殖力高,在不受干扰的情况可每年有50%左右的增长率(盛和林等,1984)。
致危因素 生境改变及过度捕猎是导致獐数量下降,以至在一些地区绝迹的主要原因,江、湖沿岸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又是发展工农业生产的主战场。原来多高草丛和芦苇的湿地,大部被垦为农田;残留芦苇,在冬季全部割尽,破坏了獐的栖息环境和隐蔽场所,加上农民为吃其肉而过量捕猎,其主要栖息地在平原、江湖岸边、海滩或低丘林缘,易被人追捕杀绝。如鄱阳湖吉山草州,1987年11月3日查时有獐百万余只,1988年冬季几乎全部捕尽,1989年后已很难发现有獐。獐在许多分布区内消失。 饲养情况 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开始獐的饲养研究,1989年3只雌獐各产仔3只,全部成活。同年9月运往上海长兴岛,现已在长兴岛建立了近万头的种群(盛和林,1990)。
现有保护措施 已列为国家 II 级保护动物。在獐分布区内,已有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麋鹿保护区,安徽皇甫山自然保护区,江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等。但包括保护区内也未受到真正的保护,因其繁殖力较高,只要环境不被破坏,当前并不存在绝灭的危险。如在舟山星罗棋布岛屿间和鄱阳湖草滩间有较充分的回旋余地,能在岛屿间作数公里的游泳,逃避猎民的追捕。
保护措施建议 1、獐分布区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是栖息环境的改变,因此首要任务是保护现有獐栖息地生境免遭破坏; 2、江西鄱阳湖(可结合鸟类保护区)及江苏大丰海滨(可结合候鸟自然保护区) ,作为禁猎保护区。獐及其他动物和鸟类在上述保护区内的偷猎现象仍然相当严重,应予严格制止; 3、严禁在獐产仔期(5-6月)使用猎犬捕杀幼獐取其未消化的奶块(民间用于制药)。在舟山及大丰等地,每年被捕幼獐不计其数,应予关注。
生长繁殖
獐每年繁殖一次,11月至翌年1月左右交配,高峰期在12月,翌年5月底至7月底产仔,每胎1-3仔,偶有4仔。妊娠期168-170天,1龄獐平均2.17仔,成年獐平均2.73仔。
6. 求教林麝、獐、麂子的区别
麂有角(雄性)有獠牙。獐子和麝都是有獠牙无角,且獐子会比麝大 。这是三者最直观的区别。
麝,作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包括原麝林麝黑麝马麝喜马拉雅麝五种。又称为麝獐、香獐,在有角下目是现存最原始的科,种类少,麝的前肢短,后肢长,蹄小耳大,雌雄都无角,雄性有发达獠牙。体呈棕色,背部较深;有的呈灰褐色,有的略琏不甚明显的土黄色条纹和斑点。雄麝脐香腺襄中的分泌物干燥后形成的香料即为麝香,是一种所谓名贵的药材与香料,因此麝招来杀身之祸,中国总群数量从上世纪60年代的300万只下降到目前的几万只。是中国人的异癖。
(6)獐的动物有多少种扩展阅读:
麝脐香
【修治】曰:凡使麝香,用当门子尤妙。以子日开之,微研用,不必苦细也。
【气味】辛,温,无毒。甄权曰∶苦、辛。忌大蒜。
李鹏飞曰:麝香不可近鼻,有白虫入脑,患癞。久带其香透关,令人成异疾。
【主治】辟恶气,杀鬼精物,去三虫蛊毒,温疟痫。久服,除邪,不梦寤魇寐(《本经》)。疗诸凶邪鬼气,中恶,心腹暴痛,胀急痞满,风毒,去面、目中肤翳,妇人产难堕胎。通神仙(《别录》)。佩服及置枕间,辟恶梦,及尸疰鬼气。又疗蛇毒(弘景。《抱朴子》云:入山辟蛇,以麝香丸着足爪中有效。因麝啖蛇,故以厌之也)。
治蛇、蚕咬,沙虱溪瘴毒,辟蛊气,杀脏腑虫,治疟疾,吐风痰,疗一切虚损恶病。纳子宫,暖水脏,止冷带下(《日华》)。熟水研服一粒,治小儿惊痫客忤,镇心安神,止小便利。又能蚀一切痈疮脓水(《药性》。又云:入十香丸服,令人百毛九窍皆香)。除百病,治一切恶气及惊怖恍惚(孟诜)。
网络-麝
7. 獐子精是什么动物
小型鹿类。獐(zhāng)(学名:Hydropotesinermis),又名河麂,是一种生活在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小型鹿类。体长89~103厘米,体重14~17千克,雌雄均无角,雄性生有长而尖锐的上犬齿,毛密厚呈黄褐色,尾短。栖息于地势低洼的草地与芦苇荡,善游泳,可通过游泳跨越岛屿移动,以草、芦苇、灌木枝叶等为食。由于栖息地和种群数量呈缩减趋势,自2008年以来,獐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评定为易危(VU)。在中国,根据2021年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獐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8. 獐子是什么动物呢
实际上獐子是鹿的一种,属于偶蹄目鹿科獐属。
有人称这种动物似麝非麝,似鹿非鹿,似狍非狍,这是很形象的,其体型和鹿很像,但比一般的鹿要小一些,比麝略大,和狍子也很像,其体长0.75~1米,肩高0.5米左右,体重14~20千克,四肢细小但很发达,雌雄都没有角,但是耳朵较大,这种动物的尾巴很短,很多人见了之后都会认为是没尾巴的鹿。
獐子是原产于我国的本地动物,又称土麝、香獐,黄子、马獐、牙獐、河麂等,野生种群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和朝鲜半岛一带,以长江中下游一带分布最多,东北地区较少,出现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保护区是很不寻常的,这也是迄今为止该物种在我国的最北记录点。
栖息环境
生活于山地草坡灌丛、草坡中,不上高山,喜欢在河岸、湖边等潮湿地或沼泽地的芦苇中生活。栖息于河岸、湖边、湖中心草滩、海滩芦苇或茅草丛生的环境,也生活在低丘和海岛林缘草灌丛处。它们选择附近有水的草滩或稀疏灌丛生境。
善游泳,能在岛屿与岛屿和岛屿与沙滩间迁移。在山丘、岛屿,獐虽能在灌丛栖息,但更多选择草丛。在舟山,凡灌木茂密的生境多麂而无獐,茅草山坡或稀疏林区多獐而无麂。在鄱阳湖草洲獐选择较矮的苔草丛者占79.3%,较高的芒草丛为20.7%。《本草纲目》曰:秋冬居深山、春夏居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