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反刍动物有哪些啊有几个胃
反刍动物有哪些最少十五个
1、鼷鹿
(1)鼷鹿又叫做小鼷鹿,体形略比野兔大,体重大约1.3-2千克,体长大约420-630毫米,肩高大约200毫米,是仅次于蹄兔目成员最小的有蹄类动物,也是鼷鹿科种体型最小的一种。
(2)鼷鹿是真正的林栖动物,主要活动于低海拔地区的热带山地丘陵茂密的森林灌丛和草丛,热带森林的中的次生林、灌丛、草坡,特别在河谷灌丛和深草丛等环境,有时候也会进入农田地带。
(3)鼷鹿是一种夜行性动物,主要在早晨和黄昏的时候活动,白天一般隐藏在草丛中。鼷鹿动作敏捷机警,奔跑的时候像兔子一样,而且善于隐蔽,一般情况下不会远离栖息地。
(4)鼷鹿全年都可以繁殖,雌兽的怀孕期为5-6个月,每胎产1仔,偶尔会产2仔,幼仔出生后不久就可以站立活动,5月龄的时候就达到性成熟。
(5)鼷鹿每年主要在6-7月份的时候交配,在其它的月份也可以进行繁殖。妊娠期一般为120-155天。
2、大鼷鹿
(1)大鼷鹿属于哺乳纲偶蹄目鼷鹿科,体色为橘棕色,后半部稍有黑色分布,腹部及腿部体色比较淡,脸部下部是白色,头部呈三角形,眼睛非常大,耳朵中等大小。
(2)大鼷鹿是夜行动物,经常在林中来回穿梭。雄雌大鼷鹿有领土性,通常会以尿液、粪便以及颚下腺分泌物来标示领土。
(3)大鼷鹿很温驯,其警觉性也非常高,当受到骚扰的时候会以蹄拍打地面。
(4)雌性大鼷鹿的受孕机率很高,在生产85-155分钟后就可以再次受孕。大鼷鹿属于晚成性动物,也就是怀孕期比较长,胚胎在母体发育完全。
3、水鼷鹿
(1)水鼷鹿俗称马鹿,是偶蹄目食草动物。雄性长角,嫩角称为鹿茸。水鼷鹿体型比较小,耳朵比较大呈直立状,四肢细长,蹄分叉,主蹄大而侧蹄小。
(2)水鼷鹿栖息于丛林内,白天大多在密林及高草地内静息,黄昏以后开始觅食青草、树叶、嫩枝。
(3)水鼷鹿喜欢吃带盐味硝水,经常在夜间到硝塘旁饮水,平时大多单只活动或者成对活动,在发情期的时候结群。
(4)水鼷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
4、斑鼷鹿
斑鼷鹿虽然外表看起来像鹿,但它并不是真正的鹿而是属于鼷鹿科的动物,是斯里兰卡和印度半岛的原生物种。
5、长颈鹿
(1)长颈鹿是一种生长在非洲的反刍偶蹄动物,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在站立的时候由头至脚可以达到6-8米,体重大约700千克。一般雄性的身高大约4.5-6.1米、雌性身高大约4.1-5.5米,雄性的重量大约900-2000千克,而雌性重量大约700-1300千克。
(2)长颈鹿主要栖息于非洲热带、亚热带稀树草原、灌丛、开放的合欢林地、干旱而开阔的稀树草原地带和树木稀少的半沙漠地带。
(3)长颈鹿是群居动物,有时候和斑马、鸵鸟、羚羊混群。主要吃各种树叶,特别喜欢吃含羞草属的树叶。
(4)长颈鹿的睡眠时间很少,一般一晚上只睡2小时,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站着睡,睡觉的时候常常把脑袋靠在树枝上,避免脖子过于疲劳。
(5)长颈鹿繁殖期不固定,全年都可以发生交配,繁殖高峰一般在雨季,孕期15个月,每胎产1仔,在野外长颈鹿的寿命为20-25年。
6、狓
(1)狓又叫做??狓,是长颈鹿科中的一种偶蹄动物,与长颈鹿有亲缘关系。??狓的皮毛是巧克力色的,有红色和绛红色的丝绒光泽,在臀部和腿的上部则有水平的黑白条纹。
(2)成年的??狓大约重200-250千克,身长大约1.9-2.5米之间,尾长大约30-42厘米,肩高大约1.5-2米之间。
(3)狓主要吃绿叶、草、蕨类植物、果实和真菌等。狓是昼行性动物,一般情况下单独活动,只有在交配的时候才会碰到一起。
(4)狓的怀孕期为421-457日,一般在8-10月份的时候出生,幼兽出生的时候大约重14-30千克,哺乳期大约10个月,成熟期为4-5年。
7、林麝
(1)林麝是麝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成年林麝体重体重大约6-9千克,体长大约630-800毫米,肩高小于500毫米。
(2)雄麝上大齿发达,向后下方弯曲,腹部生殖器前有麝香囊,尾巴粗短,尾脂腺发达,四肢细长,后肢长于前肢。体毛粗硬色深,呈橄榄褐色,并且染以橘红色,耳内和眉毛的颜色为白色,耳尖颜色为黑色,基部颜色为橙褐色。
(3)林麝主要栖于针阔混交林,也适合在针叶林和郁闭度比较差的阔叶林的生境生活。栖息高度可以达到2000-3800米,在低海拔环境也可以生存。
(4)林麝是一种胆小懦怯、性情孤独的动物,一般在白天的时候休息,早晨和黄昏的时候才出来活动。林麝视觉和听觉灵敏,在遇到特殊的声音会迅速逃离或者隐藏于岩石中。
(5)林麝各地繁殖情况有差异,在四川一般11-12月份的时候发情,可以延至1月份,在广西9-10月发情交配。雌麝发情周期为15-25天,孕期176-183天,大多数在6月份的时候产仔。
8、马麝
(1)马麝是麝科、麝属的动物,是麝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体重大约15千克,体长大约80-90厘米。雌、雄都没有角,后腿比前腿长约1/3,背部颜色为沙黄褐色或者灰褐色。
(2)马麝栖息在海拔2500-5000米的针叶林和高山灌丛里,一般在早晨和黄昏的时候活动,在白天的时候休息,夏季的时候早、晚在阳坡吃草,休息在阴坡灌丛里。
(3)马麝食物以各种草类、嫩枝、树叶为主,也会吃苔藓和野果,偶尔也吃一些菌类,特别是在枯草季,每天傍晚都要到溪边或者有淡水的地方饮水。
(4)马麝每年12月中下旬进入交配期,次年6月底的时候开始产崽,每胎产2只,偶尔产1或者3只,幼兽在3岁的时候就性成熟了。
9、黑麝
(1)黑麝是鹿科、麝属动物,体形与林麝相似,体长大约70-80厘米,肩高小于500毫米,颅全长小于150毫米,体重大约7-9千克。
(2)黑麝没有角,耳朵的上半部及耳尖比林麝宽圆,四肢也比林麝粗壮,身上被有粗硬、疏松的体毛,长度可以达到2厘米左右,通体颜色为黑褐色或者深褐色。
(3)黑麝大多栖息在海拔2700-4200米的高山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杜鹃灌丛和草甸中。黑麝有夜行的习惯,晨昏活动的比较频繁,一般是通过尾、指间麝香的气味、排尿和排便进行标记沟通,主要以杜鹃、高山柳的枝叶、松萝、苔藓、禾本科植物等为食物。
(4)黑麝发情交配期大多在10月份,孕期为6个月,在次年7月份的时候产仔。妊娠期为185-195天,雌性通常产1-2仔,幼崽在出生的时候大约重500克,雄性和雌性都在18个月大左右的时候达到性成熟。
10、驯鹿
(1)驯鹿又叫做角鹿,是鹿科驯鹿属下的唯一一种动物。体型中等,头体大约长120-220厘米,肩大约高87-140厘米,雄鹿角大约长52-130厘米,雌性鹿角大约长23-80厘米,重量大约60-318千克。
(2)驯鹿主要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处于半野生状态,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问荆、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叶。
(3)驯鹿每年9月中至10月份为交配季节,性周期在13-22天左右,妊娠期为225-240天,一般在4-5月份的时候产仔,哺乳期为165-180天。
11、梅花鹿
(1)梅花鹿是一种中小型鹿,体长大约125-145厘米,尾长大约12-13厘米,肩大约高70-95厘米,体重大约70-100千克。夏季毛色为栗红色,有许多白斑,而冬季毛色为烟褐色,白斑不显着。
(2)梅花鹿群居性不强,雄鹿往往是独自生活,活动时间集中在早晨和黄昏,生活区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春季的时候大多在半阴坡,夏秋季的时候迁到阴坡的林缘地带,冬季的时候喜欢在温暖的阳坡。主要以草、水果、草本植物、树、农作物为食。
(3)成年梅花鹿一年繁殖一次,繁殖期为每年的9-10月份,雄性梅花鹿会与多只雌鹿进行交配。雌鹿孕期大约为30周,一般在次年5-6月份的时候产仔。
12、叉角羚
(1)叉角羚体型中等,体长大约1-1.5米,尾长大约7.5-10厘米,肩大约高81-104厘米,成年体重大约36-60千克。雌性比雄性个体小,雌雄都具永久性的角,雌羊的角比雄羊小,而且不分叉。
(2)叉角羚与其它反刍的偶蹄动物不同,它蹄子没有上蹄结构,而且侧趾全部消失。叉角羚主要以草、灌木、芦苇等为食,一般生活在宽阔的草原和荒漠地带。
(3)叉角羚喜欢群居,在夏季的时候会组成50-100头左右的小群活动,冬季的时候则集结成上千只的大群进行活动。
13、牛
(1)牛属牛族,为牛亚科下的一个族,有染色体数为56条的野牛、染色体数为60条的黄牛和染色体数为58条的大额牛。牛脚上有4趾,侧趾比鹿类更加退化,适合奔跑,门牙和犬齿都已经退化,但是还保留着下门牙,前臼齿和臼齿为高冠,珐琅质有褶皱,齿冠磨蚀后表面形成复杂的齿纹,适合吃草。
(2)牛为了贮存草料、躲避敌害,它的胃形成了4个室,分别为瘤胃、蜂巢胃、瓣胃和腺胃,还具有反刍的习性,使食物能够得到更好地消化和吸收。
(3)牛的适应性很强,可以较好地适应所在地的气候,其适宜温度为15-25℃。牛是素食动物,食物比较广泛,最喜欢吃青草,还喜欢吃一些绿色植物(或者果实),比如红薯藤、玉米等。
(4)除了高寒地区的牦牛因终年放牧,受气候影响,属于季节性发情之外,在舍饲养的牛一般为常年多次发情,四季均可发情。发情周期平均为21天左右,妊娠期大约280天。
14、绵羊
(1)绵羊是牛科绵羊属的一种常见的饲养动物,体躯丰满,被毛绵密,头部比较短,公绵羊多有螺旋状大角具有威慑性,母绵羊无角或者角比较细小,颅骨上具泪窝,鼻骨较隆起,四蹄都有趾腺。
(2)绵羊嘴尖、唇薄而且灵活,这样有利于采食短草,也可以采食粗硬的秸秆、树枝。有的种类可在尾部、臀部和内脏器官周围蓄积脂肪,以供冬春青饲料缺乏的时候消耗。
(3)绵羊性情温顺,而且合群性强,这样有利于组群放牧,羊的合群性随季节变化而有所不同,比如夏季牧草丰茂的时候,羊合群性就强,而在冬、春季节,由于争食枯草、树叶等,羊合群性往往比较差。
(4)绵羊对生活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比较强,一般在恶劣条件下有较强的耐受性和抗逆能力。
(5)绵羊是季节性繁殖动物,一般配种季节在日照缩短、气温下降的9-11月份,发情持续期为1-2天,发情周期平均为17天,妊娠期大约为151-152天。
15、骆驼
(1)骆驼是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哺乳动物,头比较小,颈部粗长,躯体高大,体毛颜色为褐色,鼻孔可以开闭,四肢细长,尾巴细长,在尾端有丛毛,在背有1-2个比较大驼峰,内贮脂肪。
(2)骆驼颇能忍饥耐渴,喝足一次水之后可以数日不喝水,仍能在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区活动。骆驼的胃分3室,可以进行反刍。
(3)骆驼2年生1仔,孕期为13个月。繁殖期为4-5月份,孕期为12-14个月。骆驼的役用性能是其主要的生产性能之一,它可以用作骑乘、骆驼运、拉车、犁地等。
二、反刍动物有几个胃
1、反刍动物一般有4个胃,分别为瘤胃、网胃、重瓣胃和皱胃,其中骆驼只有3个胃。反刍动物在解剖学的共同特征是均为偶蹄类。
2、瘤胃和网胃把食物和唾液进行混合,特别是使用共生细菌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然后把食物反刍,经过缓慢咀嚼以充分混合,进一步分解纤维。然后重新吞咽,经过瘤胃到重瓣胃进行脱水,然后送到皱胃,最后到小肠进行吸收。
3、瘤胃是一个密闭的活体发酵罐,其中有许多种类的微生物,主要包括原虫、细菌和真菌三大类,一般每一毫升瘤胃液中就含有160-400亿个细菌、20万个纤毛虫以及大量的真菌,主要用来消化。
4、网胃是紧贴着瘤胃的一个胃室,实际上网胃与瘤胃在空间结构上并未完全分开,所以食物颗粒可以自由地在两个胃室间来回穿梭。网胃黏膜上的传感器可以接受来自青草或者干草的机械刺激信号,并且通过瘤网胃胃壁上的肌肉发生收缩从而启动反刍行为。
5、瓣胃黏膜面向内凹陷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叶瓣,所以又叫做重瓣胃。来自瘤胃的食糜中粗糙部分在这里被浓缩,移去水分和电解质后被进一步磨细,同时把比较稀的食糜推送入皱胃。
6、皱胃是后接小肠的胃室,也是唯一具有分泌功能的胃,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消化功能,皱胃可分泌大量的胃液,包括盐酸、胃蛋白酶和凝乳酶等消化酶以及大量的黏液,这些分泌物主要对食物初级代谢物进一步化学性消化。
⑵ 动物的种类、名称和其特点
1、草原陆龟:
陆龟是生活在内陆草原地区的龟类。背甲长12~16厘米,宽10~14厘米。头部与四肢均具黄色;头小,顶部有对称的大鳞;喙缘锯齿状。盾片中央棕黑色,边缘黄色,并有同心环纹。四肢均有四爪,指、趾间无蹼。前臂与胫部有坚硬大鳞,股后有一丛锥形大鳞。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大鲵:
大鲵是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最长可超过1米。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后四,具微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黏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3、蜂猴:
蜂猴体型较小而行动迟缓,是较低等的猴类,体长32~35厘米。两只小耳朵隐藏于毛茸茸的圆脑袋中;眼圆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长,第二个脚趾还保留着钩爪,尾短而隐于毛丛中。体背棕灰色或橙黄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纹自顶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环斑。在中国还有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中华鲟等。
4、古朴国宝——大熊猫
大熊猫是一种以食竹为主的食肉目动物,不仅集珍稀、濒危、特产于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称。
与其同时代的古动物剑齿虎、猛犸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袭而灭绝,唯有大熊猫因隐退山谷而遗存下来。现仅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甘肃约40个县境内的群山叠翠的竹林中,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
总数仅1000多只,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濒危物种”。作为中国的“国宝”和“友谊使者”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选为自己的会徽标志。
5、仰鼻蓝面——金丝猴
中国金丝猴包括川、滇、黔三种,因滇金丝猴远居滇藏的雪山杉树林,数量仅千余只,黔金丝猴仅见于贵州梵净山,数量才700多只,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属川金丝猴,川金丝猴,布于四川、陕西、湖北及甘肃,深居山林,结群生活。
⑶ 飞禽都有哪些动物
飞禽都有哪些动物
飞禽都有哪些动物,飞禽是野生动物中善于飞行的野生鸟类,它们中间有擅长远距离按季节迁移的候鸟,也有小范围定居的留鸟,这是动物界的一大类。那么来看看飞禽都有哪些动物。
1、鹧鸪
鹧鸪是鸡形目、雉科、鹧鸪属的鸟类,身体上的羽毛除颏、喉部为白色外,黑黑的体羽上点缀着一块块卵圆色的白斑,雄鸟的体长为282-345毫米,体重292-388克;雌鸟体长为224-305毫米,体重255-325克。栖息于满被草丛、矮树或小松林覆盖的起伏不平的小山坡上,有时也在光秃的岩坡上,喜在干燥地区活动,清晨和日暮时下降到山谷间寻食。
2、北极燕鸥
北极燕鸥是属于燕鸥属的一种海鸟,体长33-39厘米,翼展76-85厘米,体型中等,其羽毛呈灰色与白色,喙和两脚呈红色,前额呈白色,头顶和颈背呈黑色,腮帮子呈白色。栖息于沼泽、海岸等地带,以鱼、甲壳动物等为食。分布于北极及附近地区,是候鸟,每年经历两个夏季,从其北部的繁殖区南迁至南极洲附近的海洋,之后再北迁回繁殖区。
3、鹰
鹰广义上泛指小型至中型的白昼活动的鹰形类鸟, 在我国最常见的鹰有苍鹰、雀鹰和松雀鹰三种,其体态雄伟,性情凶猛,动物学上称它是猛禽类。老鹰分布在地球上除了南极洲以外的每一个大陆,在沙漠、丛林、沼泽地、树林、高山、海滨都有老鹰的踪迹。会捕捉老鼠、蛇、野兔或小鸟等小型动物,大型的鹰科鸟类(雕)可以捕捉山羊、绵羊和小鹿。
4、白颊林莺
白颊林莺是一种小型鸣禽,尾巴短而细小,繁殖雌性是黑色,白色和灰色条纹,没有雄性的黑色帽子或白色的脸颊。从树上采摘昆虫,但它们也倾向于在常绿树的树干附近觅食,特别是在繁殖地,脸色为淡黄色,有深色眼线,两性都有两个白色翅膀和橙黄色腿,在春季迁徙期间,经常躲在落叶树木和灌木丛中的树叶和树枝间唱歌。
5、水蒲苇莺
水蒲苇莺是小型鸟类,体长12-14厘米,雌雄两性羽色相似。上体褐色,头顶和背具粗着的黑褐色轴纹,腰和尾上覆羽较淡棕色,无轴纹。栖息于湖泊、水塘、溪流、沼泽、水库、水稻田、湿草地和海边等水域附近的芦苇丛、灌丛和草丛中。多躲藏在草丛和灌丛中活动或觅食,常单独或成群活动,食物主要有昆虫及其幼虫。
6、金雕
金雕属于鹰科、真雕属的猛禽,体重2-6.5千克,体长76-102厘米,翼展达2.3米,羽尾灰白色,羽端部黑色,雌雄同色,成年鸟翼和尾部均无白色,头顶羽色转为金褐。栖息于高山草原、荒漠、河谷和森林地带,冬季亦常到山地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活动,最高海拔高度可到4000米以上。以其敏捷有力的飞行而着名,分布于北半球温带、亚寒带和寒带地区。
7、白冠长尾雉
白冠长尾雉属于鸡形目,雉科,是一种森林益鸟,取食鳞翅目的幼虫、虫卵,喜在常绿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乔木林中栖息、隐蔽和觅食,对抑制森林虫害,维护生态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中国的特产珍禽,分布在中国中部及北部山地地区,是中国二级保护动物。其优雅的体形、艳丽独特的羽色,极具观赏价值。
8、海鸥
海鸥是鸟纲、鸥科的一种中等体型的海鸟,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北极苔原、森林苔原、荒漠、草地的河流、湖泊、水塘和沼泽中,冬季主要栖息于海岸、河口和港湾。该物种在北欧,北亚和北美西北部繁殖,除冰岛,北部和波罗的海附近的种群,以及加拿大沿海的一些海鸥以外,大多数海鸥都向南部迁移。
飞禽是野生动物中善于飞行的野生鸟类。例如:金雕,是北半球上一种广为人知的猛禽,金雕以其突出的外观和敏捷有力的飞行而着名。白冠长尾雉,是一种森林益鸟,对抑制森林虫害,维护生态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画眉,栖息于山丘的灌丛和村落附近的灌丛或竹林中,机敏而胆怯,常在林下的草丛中觅食,不善作远距离飞翔。
飞禽类动物有候鸟、斑嘴环企鹅、鸽子、孔雀、鸵鸟、鸸鹋、金雕、秃鹫、兀鹫、猎隼、黑天鹅、白天鹅、鸳鸯、鹈鹕、灰雁、豆雁、斑头雁、白额雁、绿头鸭等。
飞禽以植物种子、昆虫、田鼠或蛇等为食,多数对人类有益,经常会迁徙,它们中间有擅长远距离按季节迁移的候鸟,也有小范围定居的留鸟,这是动物界的一大类。飞禽类动物的迁徙往往是结成一定的队形,沿着一定的路线进行。迁徙的距离有近的,也有远的,从几公里到几万公里。
飞禽走兽有虎、蝙蝠、金雕、白冠长尾雉、画眉等。
1、虎:走兽。大型猫科动物;毛色浅黄或棕黄色,满有黑色横纹;头圆、耳短,耳背面黑色,中央有一白斑甚显着;四肢健壮有力;尾粗长,具黑色环纹,尾端黑色。
2、蝙蝠:走兽。是唯一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现生物种类共有19科185属961种,除极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分布遍于全世界,在热带和亚热带蝙蝠最多。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休息,夜间觅食。
3、金雕:飞禽。是北半球上一种广为人知的猛禽。金雕以其突出的外观和敏捷有力的飞行而着名;成鸟的翼展平均超过2米,体长则可达1米,其腿爪上全部都有羽毛覆盖着。
4、白冠长尾雉:飞禽。是一种森林益鸟,喜在常绿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乔木林中栖息、隐蔽和觅食,取食鳞翅目的幼虫、虫卵,对抑制森林虫害,维护生态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优雅的体形、艳丽独特的羽色,极具观赏价值。
5、画眉:飞禽。栖息于山丘的灌丛和村落附近的'灌丛或竹林中,机敏而胆怯,常在林下的草丛中觅食,不善作远距离飞翔。雄鸟在繁殖期常单独藏匿在杂草及树枝间极善鸣啭,声音十分洪亮,歌声悠扬婉转,非常动听,是有名的笼鸟。
“鸟”是飞禽的总称。主要特征是:
(1)体表被羽毛,飞翔于空中:
披羽是区别于所有其它动物的突出特征。它有利于鸟儿展翅飞翔,又有利于鸟的保暖。一些昆虫和蝙蝠,成群的飞鱼、飞乌贼、飞蛙、飞蜥、飞蛇、飞狐、飞鼠等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也会“飞行”,也就是滑翔,但都无羽,所以不是鸟类。因翼尾退化飞翔肌力消失,完全在地面生活,而不会飞的几维、鸵鸟、鸸鹋、食火鸡、企鹅,以及经过长期人工选择,早已失去了飞翔能力的。人类饲养的鸡、鸭、鹅、火鸡等,因有羽而属鸟类。
(2)体温恒定,无齿有嘴,呼吸用肺,有气囊:
鸟的体温是动物中最高的,雀形目鸟类的平均体温为41。70C,这是因为在空中飞行需要旺盛的新陈代谢所致。这也是鸟类与其它脊椎动物的根本区别。乌的皮肤没有汗腺,体内的热量在气囊内形成了“汗”,通过呼吸散发热量;通过肺部,从鼻和嘴排出去。
鸟的呼吸系统十分特异,表现在气管和支气管的末端膨大形成气囊。气囊广布于内脏、骨腔以及某些运动的肌肉之间。气囊的存在,使鸟具备特有的双重呼吸现象,双重呼吸对鸟的飞翔有着特殊的意义。双重呼吸就像一个风箱,通过加大气流量,给鸟体通气降温,加速气体交换。
(3)无横膈膜、膀胱:
鸟的泌尿系统结构特殊,鸟类无膀胱(鸵鸟例外),输尿管较短,输尿管从肾脏发出后直接开口于泄殖腔,所以鸟的尿液和粪便都由泄殖腔排出体外。小鸟大小便同时进行,带白色的部分就是小鸟的小便。这是因为小鸟的体中没有蓄积废水的膀胱。所以,它的小便随大便一起排出。小鸟的身体构造是以能在空中飞翔为出发点,使身体尽可能地轻。经常飞翔的小鸟,它吸收食物养分的“肠”就更短。因此,它把吃下的食物营养吸取之后,无用的东西几乎不花费时间就能迅速通过大小便频 繁排出体外。
(4)卵生而不哺乳:
鸟都卵生,依靠产卵繁殖后代,又不会因胎生的额外重量给飞行形成很大的障碍。另外,鸟卵不必在身体里面保留胚胎直到成熟。一产下来它就包含了让胚胎发育的全过程的营养,一般是雌鸟孵化,雄乌将半消化的食物反刍给雌鸟。这种体外孕身的优势,就能使雌雄鸟都能参与轮流孵化、育雏、喂养到早成性或晚成性雏鸟能独立生活。
奇特的卵生鸭嘴兽等因其无羽,所以也不属于鸟类。
(5)两颚为嘴,前肢为翼,长骨的骨腔甲有空气:
鸟嘴的部位名称:嘴峰、嘴角、嘴裂、蜡膜。鸟类的嘴中无牙齿,没有咀嚼能力,采食后借舌帮助下咽。鸟类不但用嘴进食,还用它来修整羽毛、筑巢、自卫等。有的鸟可以把嘴当锤子、钳子、凿子、剪子、夹子、钩子、梳子、锥子,甚至还可以当篮子。比如鹈鹕的嘴就是一个很漂亮的篮子,它的嘴下有皮囊,张嘴可将水和鱼一起淘人囊内,闭嘴收缩皮囊将水挤出食鱼。
鸟翼也称翅膀,是由前肢演化而来,主要由飞羽构成。
翼羽一般可分4种:①圆翼,如棕头鸦雀;②尖翼,如家燕;⑨方翼,如黄鹂;④二尖翼,如白鹊鸽。鸟翼可分为内面和表面两部分,在翼的上表面者,称为上复羽;在翼的内表面者,称为下复羽。鸟翅的形状和飞翔力有密切关系。鸟翼形状大小,往往因飞翔能力不同而异。一般是鸟翅尖长的,飞翔力强,飞行速度快。
鸟类的飞行离不开翅膀,但是,不能没有尾羽。鸟尾的功能起到舵、飘浮、刹车、支撑以及装饰的作用。
鸟的骨骼很特殊。鸟的身体呈流线型,有一副中空通气的骨架,质轻坚固。骨越空,体重越轻,则飞得越高越快。胸骨发达,形成三角形隆起,类似船的龙骨,故名为龙骨突起,为发达胸肌提供附着面。
⑷ 关于大熊猫的知识
1、大熊猫其实是熊科动物,且是咬合力最高的肉食性动物之一。
2、熊猫一天可以排便高达40次,幼年熊猫还会吃母亲的粪便。
3、古时候的中国人害怕熊猫,将它们描述成长着黑白毛皮的食铁兽。
4、大熊猫的食物99%都是竹子,之所以只吃竹子是因为它们没有感受肉类鲜味的受体。
5、雌性大熊猫一年之中只有3天发情期。
6、熊猫是运动高手,爱好爬树和游泳。
7、熊猫一生下来就是一个高度近视眼,它们只能看到几米以内的东西,稍远一点就很模糊。
(4)哪个品种野生动物是短肠扩展阅读:
大熊猫栖息环境
大熊猫栖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大熊猫生活的6块狭长地带,包括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3省的45个县(市),栖息地面积达20000平方公里以上,种群数量约1600只,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
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
大熊猫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野外大熊猫的分布和密度:竹子、地形、水源的分布,是否有藏身处和哺育幼仔的巢穴以及山势等。人为的干扰是现今影响大熊猫分布的主要因素。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大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