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手工面十二属相怎样捏,用面做十二生肖的做法
提起手工面十二属相怎样捏,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关于十二生肖,另外,还有人想问怎样捏十二生肖,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怎么用面源伍做出十二生肖的样子,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用面做十二生肖的,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主料]
十二生肖面塑模子、面粉克、干酵母5克。
[方法/步骤]
一、和面:
1、将适量(1斤面兑5克)干酵母,用温水化开倒入面中。
2、倒水要一点一点地往面上撒,而不是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哗哗地往里倒,那样的话往往就倒多了,就会出现粘手的现象。
3、在往面上少许撒水的同时,手要不停的翻着面以使水撒得均匀,在感觉水快要可以了的时候之前就停止撒水。然后继续揉,直到将剩余的所有的干面粉全部揉进去,再继续揉直到感觉面揉匀了为止。
二、将面片揉至盘光,面光滑,手不沾面就好了。然后盖上盖子醒发1小时左右。
三、开始揉面,再将揉好的面放耐族入十二生肖面塑中成型,然后下锅蒸烤越20分钟。
烘烤要均匀;
四雹亩或、蒸好后取出,蘸少许食用颜料点在十二生肖面食上,象征吉祥如意。
[注意事项]
1、先将面盆洗干净,然后放在小火上烤,使面中水分蒸发,之后在面盆稍微有些烫手时开始和面,这样就不会粘盆。
2、和面的时候,不要一下子把水全倒进去,边倒边用筷子搅拌,筷子斜着点边搓边搅拌,等所有面都成了棉絮状再用手揉,就不会粘的手上都是面了。软硬度要随时掌握。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十二生肖源于何时,今已难于细考。长期以来,不少人将《论衡》视为最早记载十二生肖的文献。《论衡》是东汉唯物思想家王充的名着。《论衡·物势》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刀。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以上引文,只有十一种生肖,所缺者为龙。该书《言篇》又说:“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这样,十二生肖便齐全了,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的配属如此完整,且与现今相同。
生肖为何取数十二?
《周礼·春官·冯相氏》载:“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时间的分割以十二累进,一纪十二年,一年十二个月,一日十二时辰。《国语·晋语四》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甚至妻妾也有“十二女”之说,《后汉书·荀爽传》:“故娶十二妇,天之数也;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之降也。”
近年,在神农架地区发现了汉族创世史诗《黑暗传》。其中有一个讲述干支来历的故事:“辟地之初,玄黄骑着兽遨游,遇到女娲。女娲身边有两个肉包,包里有十个男子,小肉包里有十二个女子。玄黄说:‘这是天干地支神,来治理干坤的。’于是,为他们分别取名,配夫妻,成。男的统称天干,女的则为地支。”这一创世神话故事,讲干支,讲玄黄神、女娲神,讲干坤,将干支的“身世”推溯得十分久远。
天干地刊,古代历来以天为主、地为从。十天干又叫十母,对应的十二地支则别称十二子。汉代蔡邕《月令章句》:“大桡采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大桡是黄帝时代的大臣,这里的配成六旬,即六十甲子,取了天干十和地支十二的最小公倍数。干与支按顺序相配合,由甲子乙丑……一直排至癸亥为第六十对,正好干、支均用最末一位,再排便是重由甲子开始,这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其中,每个天干出现六次,每个地支出现五次。
十二生肖的产生,有着天文学的背景。在原始时代,先民们体验着寒暑交替的循环往复。宋代洪皓《松漠纪闻》载:“女真旧绝小,正朔所不及,其民皆不知纪年,问则曰‘我见青草几度矣’,盖以草一青为一岁也。”宋代孟珙《蒙鞑备录》也记:“其俗每草青为一岁,有人问其岁,则曰几草矣。”年又有观天者发现月亮盈亏周期可以用来丈量岁的长短,发现十二次月圆为一岁,这一发现,是初期历法最精度的成果之一,“十二”便视为传达天意的“天之大数”。天干需地支为伴,日月相对,天地相对,就非“十二”莫属了。
子鼠丑牛……戌狗亥猪。天下动物很多,古人为何选择了这十二种动物为属相?
清代刘献《广阳杂记》引卿《松霞馆赘言》:“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地辟于丑,而牛则开地之物也,故丑属牛。人生于寅,有生则有杀。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属虎。犯者,日出之候。日本离体,而中含太阴玉兔之精,故犯属兔。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龙行雨之时,故辰属龙。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时蛇不上道,故属蛇。午者,阳极而一阴甫生。马者,至健而不离地,阴类也,故午属马。羊啮未时之草而茁,故未属羊。申时,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故申属猴。本者,月出之时,月本坎体,而中含水量太阳金鸡之精,故本属鸡。于核中,猪则饮食之外无一所知,故亥属猪。”
另一种说法,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是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确定的。我国至迟从汉始,便采用十二地支记录本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两面三刀个小时,夜晚十一时到凌晨一时是子时,此时老鼠最为活跃。凌晨一时到三时,是丑时,牛正在反刍。三时到五时,是寅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五时到七时,为犯时,这时太阳尚未升起,月亮还挂在天上,此时玉兔捣药正忙。上午七时到九时,为辰时,这正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九时到十一时,为巳时,蛇开始活跃起来。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一时,阳气正盛,为午时,正是天马行空的时候。下午一时到三时,是未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更壮。下午三时到五时,为申时,这时猴子活跃起来。五时到七时,为酉时,夜幕降临,鸡开始归窝。晚上七时到九时,为戌时,狗开始守夜。晚上九时到十一时,为亥时,此时万籁俱寂,猪正在鼾睡。
关于十二生肖的排列,还有各种,这类故事,或似开心解闷的笑谈,或似贬恶扬善的寓言,文学成分较浓。但是,生肖座次的排定,决非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最初未必就是一次提名十二种,也许只有四五个,也许曾有过超额的局面,后来优胜劣汰,定额定员并了,一直传至今日。
十二生肖来历的童话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人们说:“我们要选十二种动物作为人的生肖,一年一种动物。”天下的动物有多少呀?怎么个选法呢?这样吧,定好一个日子,这一天,动物们来报名,就选先到的十二种动物为十二生肖。
猫和老鼠是邻居,又是,它们都想去报名。猫说:“咱们得一早起来去报名,可是我爱睡懒觉,怎么办呢?”老鼠说:“别着急,别着急,你尽管睡你的大觉,我一醒来,就去叫你,咱们一块儿去。”猫听了很高兴,说:“你真是我的,谢谢你了。”
到了报名那天早晨,老鼠早就醒来了,可是它光想到自己的事,把猫的事给忘了。就自己去报名了。
结果,老鼠被选上了。猫呢?猫因为睡懒觉,起床太迟了,等它赶到时,十二种动物已被选定了。
猫没有被选上,就生老鼠的气,怪老鼠没有叫它,从这以后,猫见了老鼠就要吃它,老鼠就只好拼命地逃。现在还是这样。
十二生肖的顺序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怎么让小小的老鼠排在第一名呢?这里也有个故事。
报名那天,老鼠起得很早,牛也起得很早。它们在路上碰到了。牛个头大,迈的步子也大,老鼠个头小,迈得步子也小,老鼠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才刚刚跟上牛。老鼠心里想:路还远着呢,我快跑不动了,这可怎么办?
它脑子一动,想出个主意来,就对牛说:“牛兄弟,牛兄弟,我来给你唱个歌。”牛说:“好啊,你唱吧---咦,你怎么不唱呀?”老鼠说:“我在唱哩,你怎么没听见?哦,我的嗓们太细了,你没听见。这样吧,让我骑在你的脖子上,唱起歌来,你就听见了。”牛说:“行罗,行罗!”老鼠就沿着牛腿子一直爬上了牛脖子,让牛驮着它走,可舒服了。
它摇头晃脑的,真的唱起歌来:牛兄弟,牛兄弟,过小河,爬山坡,驾,驾,快点儿罗!
牛一听,乐了,撒开四条腿使劲跑,跑到报名的地方一看,谁也没来,高兴得昂昂地叫起来:“我是第一名,我是第一名!”牛还没吧话说完,老鼠从牛脖子上一蹦,蹦到地上,吱溜一蹿,蹿到牛前面去了。
结果是老鼠得了第一名,牛得了第二名,所以,在十二生肖里,小小的老鼠给排在最前面了。
十二生肖的典籍记载
我国自帝舜时代就开始使用天干十个号和地支十二个号相配合的“干支纪年法”。以动物纪年的方法最初起源于我国古代西、北部从事游牧的少数中。《唐书》载:“黠戛斯国以十二物纪年,如岁在寅,则曰虎年。”清代着名考据学家赵翼在《陔馀丛考》中考证云:“益北狄俗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至汉时呼韩(单于)款塞人居五原,与齐民相杂,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
十二生肖最早见于世界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小雅·车攻》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又见于《礼记·月令·季冬》:“出土牛,以送寒气。”十二生肖之说,究竟产生于何时?有史料云:它最晚应形成于汉代。其依据是东汉王充《论衡·物势篇》云:“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又云:“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申,猴也。”共提出十一种生肖名。加上东汉赵晔《吴越春秋》中有“吴在辰,其位龙。”恰好补上了“辰龙”,而成全了十二生肖。可见在东汉十二生肖已经形成。至于十二生肖的使用,至少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出现。北史《宇文护传》记载了宇文护的母亲写给他的一封信,内容是:“昔在武川镇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由此可见当时已普遍使用十二生肖记录人的生年了。
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即年12月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第11号秦墓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上千支竹简。其中《日出·盗者》清楚地记载着用生肖占卜盗贼相貌特征的文字。这一奇迹的出现,证明了在春秋战国时代就使用十二生肖了。因为第十一号秦墓,据考证葬于始皇帝三十年,即公元前年。有人说:我们的祖先用生肖纪年,远在秦始皇称帝之前就开始了,而且具体地指出“始于夏,流传于商周。”但如何引证,恐尚待史学和文物学者进一步探究了。
我国古代南北朝不仅使用十二生肖纪年,而且出现了沈炯创作的《十二属诗》: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龙阴远青翠,蛇柳近徘徊。
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怀。
狗其怀屋外,猪蠡窗悠哉。
这首诗在首字按序嵌入了十二生肖名,且突出了每种动物的生性特点,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
明朝大学者胡俨撰写的十二生肖诗,不仅依次嵌入生肖名,而且一名一典,颇有情趣。诗云:
鼷鼠饮河河不干,牛女长年相见难。
赤手南山缚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
骊龙有珠常不睡,画蛇添足适为累。
老马何曾有角生,羝羊触藩徒忿嚏。
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鸡空自老林邱。
舞阳屠狗沛中市,平津放豕海东头。
首句“鼷鼠”即水鼠。二句的“牛女”即牛郎织女的。五句的“骊龙”是龙的一个种类,其颏下有一颗,故谓之骊龙。八句的“羝羊”即公羊,“触藩”指羊角触篱笆。十一句的“舞阳”指汉高祖刘邦封名将樊哙为舞阳侯,他曾在江苏沛县以宰狗为生。最后一句是指汉武帝丞相公孙弘,当年曾在东海放过猪。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以上就是与用面做十二生肖的相关内容,是关于关于十二生肖的分享。看完手工面十二属相怎样捏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❷ 山西民间面塑的各地面塑
霍州面塑,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即是“祥”,有着“吉祥”的寓意。
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当地习俗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满堂红”、“巧公巧母”的面塑制品,以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发家致富、和睦友爱,祝愿万事如意。
在“寒食”节时,霍县人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有的,还分单头蛇、双头蛇。旧时民俗,祭祖时晚辈吃掉“蛇头”,表示“灭毒头、免灾祸”。
农历七月十五日,霍县境内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子、针线、坐饽饽(是塑造女子坐于莲台上的造型)、狮、虎、狐狸等等造型。
农历七月七日是“乞巧”节,传说这一天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心灵手巧。
婴儿闹满月,一般由姥姥家制做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一个圆形面圈上再置放精细的十二属相的面塑。有的在大“囫囵”里还会有较小的“囫囵”,中间放龙凤或虎头造型的面塑,名曰“龙凤呈祥”或“猛虎驱邪”。谁来看孩子,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
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儿馒头”。旧社会,由于穷困,给女儿送去几个“羊羔儿”馒头,就算尽心了。如今,生活富裕了,一次送给女儿的“羊羔儿馒头”几十个甚至几百个。馒头造型多样,而且都有寓意。比如“牛羊”,象征六畜兴旺,“麦秸集”象征五谷丰登,石榴比喻多子多福。
霍州面塑造型朴实,不多修饰着色,往往仅用品红点彩,有的也用红豆装饰。 忻州面塑,是流传于这个地域内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活品它深藏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成为当地的工艺品之一。
忻州一带地域内,春节期内要敬神蒸供。春节前,把发好的面团,捏制成佛手、石榴、莲花、桃子、菊花、马蹄等各种形状的供物。通称之为“花馍”。
忻州花馍,中间往往插以红枣,既有装饰性,又是营养品、调味品,很受欢迎。当地还有一种大型供品名为“枣山”。这种枣山以面卷红枣,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顶往往塑一层如意形图案,在上面再加上面塑的“小元宝”三至五个,同时,还塑上一个供咬铜钱的“钱龙”。“枣山”蒸出后,可以颜色点染,成为一种鲜艳的民间艺术品。
清明节,捏制一种当地人叫做“寒食供贤”的面人头。这种面人头,内里包油、盐、小米和芝麻的素馅,捏成男女小孩人头,用红莲豆作嘴,黑莲豆作眼睛,外加面鼻子、耳朵、眉毛等,蒸熟后加以点染,甚是天真可爱。有的还捏制一种“寒燕儿”,捏好蒸熟的寒燕儿,插在酸枣枝上,很像是停在树枝上的群燕。这些供奉的民间面塑,相传与“寒食节”有关,“寒食禁火,冷食一日”,燕子是象征春天的到来。
农历七月十五,忻州民间有着蒸“面人”的习俗。相传,这种习俗开始于元代末年,据说人们用互赠“面人”传递信号,至今,民间有着“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说法。然而,七月十五的面塑样式繁多,有牛、羊、猪、兔、猫、鸡、鸭、娃和花卉配袜、瓜果。还肢盯有寓含幸福、吉祥、爱情的鸳鸯、孔雀、狮、虎、鹿等动物造型。十五过后,几乎家家墙上都挂着一串串面塑。
忻州一带,在婚娶之日,男女两家都蒸很多大“喜馍”。这些大“喜馍”,要摆在桌子上供人们欣赏、品尝。与此同时,还要蒸大“花糕”,有的地方习惯用十来斤面粉捏一个“花糕”。这种花糕,以面作圆底盘,卷条边缘为纹,铺一层红枣,上面再加上一层比第一层略小的带花边的面盘,上面捏上“鱼钻莲”的浮塑,蒸熟后加色点染,供人们欣赏和食用,也可作为礼品馈赠。
忻州一带的寿诞之期,也常蒸制“喜馍”。“喜馍”多以桃形为主体,上面加上各种寓意吉祥长寿的小装饰物,点染色彩,做为“寿馍”赠送亲友之用。
办丧事时,当地人还要捏制一种在灵堂前面供奉的“小食儿”培饥激面塑。这种面塑捏成各种花果、小动物形象,甚为精巧别致,有的蒸熟后点染,有的晾干后点染。
在忻州地区的繁峙县一带,有一种以胖娃娃为题材的人物面塑。同时,还有一种玲珑小巧,不加点染颜色、白胖素雅的小面人。这种小面人,有着爬、卧、抱花、啃瓜的各种姿态。有时,还将置其于染成大红大绿的“大面花”之中。相传,这类面塑是当地群众为上五台山佛教寺院拜佛求子而专门制作的供品。
忻州民间,还有着塑造生、旦、净、末、丑等戏剧人物的人物面塑,甚至拿到庙会的市场上出售。这种面塑,制作也颇为精巧。
总之,忻州面塑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成为民间具有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 绛州,即今日新绛县,是晋南平原上的一个县份。这一带历史上盛产小麦,一直是山西省小麦、棉花产地。所以,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上等的小麦磨成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渡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
绛州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塑造造型别致,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
绛州城乡,大部分家庭妇女都会捏制花馍,而且普遍都会捏制多种普通的造型,由于是自做自用,尽管水平不一,并不影响食用,久而久之,一些家庭妇女熟能生巧,花馍的捏制水平便能不断提高。
由于这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的民间活动,造就了大批捏制花馍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传。
每当城乡嫁丧婚娶,捏花馍便会成为一种必然的活动。而且,这些花馍会在大庭广众面前展示,从而得到品评,这种不推选冠军的自发的群众性品评,无疑成了推动捏制花馍的一种动力,成为促进面塑水平不断提高的民间评议。
所以,绛州至今捏花馍的名手辈出,成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而名声在外。
总之,面塑作为一种民间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生长和扎根于民众生活,成为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方式,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它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也好,一种食品文化也好,都有其独特的体系程式。其中的造型意识和方法,原始宗教意识和衍变,人文思想及发展,都有着亟待开发的深刻内涵。 襄汾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类起源、国家起源、黄河文化起源都在这里有重要物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华夏文明的根祖之地。驰名中外的“丁村人”十万年前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被誉为华夏先祖的尧帝五千年前在这里建国立都,兴业安邦。说起襄汾面塑,那可是襄汾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还得提襄汾县汾城南贾岗的王氏面塑,在那里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很早这里就流行着一句名言:“金襄陵,银太平”,是因为太平镇(今汾城)盛产小麦,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每逢盛大节日和婚丧嫁娶的时候,用小麦粉做成人物、花鸟、动物来祝贺祈福,慢慢形成了面塑,以造型艺术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过去它只是一种被装饰过的食品,故从历史上讲既无作品记载也无珍品传世,实在是一大憾事。太平王氏面塑在民间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久而积淀成的极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襄汾太平王氏面塑称之为艺术,并且以它绝美的身姿倍受世人青睐,这正是因为它所注入的世代文化的积淀和创作者绝无的功利思想的热情和才思,使得它成为一种出于俗而脱于俗的朴素文化。也正是借助于世代少有的“重视”,且落身于广大的民间,才使得它有了条件自由地按照自身规律生存和发展,有了它少受污染的乡间特色,才得以在今天的雅俗文化对流中以其独特、完整的形象俏立于民间艺术之林。
❸ 山西民间面塑的清明习俗与寒燕
清明与寒食合二为一是唐代的事了,那时作为远古岁时标志的风俗节日已加进了敬神、祭祖、崇念圣贤的复合性内容,因此;扫墓之风尤盛。要说祭神是春节习俗之特征的话,那么清明则主要是祭祖祭人。
孔之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因此极讲究“事死如事生”。宗庙,祖坟便是种性之魂,家族之根。山西晋南晋北、祭扫时都要用面做贡,晋南叫蛇盘盘,有的分单头蛇与双头蛇,祭祖前绕坟一周,晚辈吃掉蛇头,表示灭毒头、免灾祸。
这种蛇盘盘造型简洁、极少雕饰,似有汉唐凝练明快浑沉之遗风。山西寒食节之本质内容已由古代原始的禁火俗转化变异为纪念晋国贤臣介子推。汉族民间广泛制作的昭示春天来临的百样寒燕面食,也被易名为“子推燕”。事实上按山西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 。
春燕凌空正是万物新生的季节,于是乡村巧妇感自然之变而为之,借柔软的面团、籍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一个个鲜灵活物,一片片盎然生机,展示出一个美妙神奇的汉族民间艺术世界。特别是山西代县一带所作的寒燕天飞地走,水生土长、目中所见、心中所想自然万物无一不在塑造之列。
这些面塑精巧别致,方不盈寸。所塑动物如虎、狮、马、牛、猫、龙、猴、羊等,着重夸大头部比例,增强尾部动感,刻画四肢的灵活,使人感到神似而形美。飞禽类如鸡、鸭、孔雀、凤凰、喜鹊及各种小鸟,则夸张表现其尾羽的动感。
清明节尽管因为寒食习俗的复合揉进了一些深沉神秘的气氛,但还是一个希望之节,是一种对春的回归的祝福和万物兴旺的祈望。面塑艺术则理所当然地成为这种祝福的主要手段和心灵表现天地。
面塑使习俗成为一种充实的文化,习俗又为面塑的发生和发展提供土壤和空气,最终使民艺和民俗成为一种文化整体。
❹ 面塑的风俗
习俗与面塑
在岁时节令风俗中面塑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人生各个展现生命意义的仪式中,面塑更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
满月,是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个比较隆重的仪式,其时面塑也颇为讲究。霍县一带,外婆要做一个直经尺余的叫“囫囵”的食品,上有精细的十二属相造型,孩子属什么,就在那个属相上点一个红点,谓之“点头脑”。“囫囵”中间放置精美的龙、凤或虎头叫龙凤呈祥或猛虎驱邪。送与孩子,分给来探望庆贺的亲友吃,取免灾之意。晋北人家则多做花馍,叫“桃”,形状似乳房,乳头点红,馍上装饰各种花草,纹饰吉祥图案。桃在古俗中本为驱邪之物,谐言“逃”,意为免灾。
做成乳房状,表示成熟,是乡村民俗母性特征的一种隐喻手法。到孩子周岁时也要做相似的大花馍馍或十二属相,造型或拙或巧,或雅或俗都随地方而变。
婚礼迎娶之俗历来是极为隆重的人生大典。俗语道“结婚胜如小登科”,晋北风俗,迎聚之日早上新郎新娘各自吃一对“欢鱼吉兔”,洞房门顶上放一对用红线连在一起的面兔以象征玉兔金缘。实则兔之本意为虎,是民间镇宅驱邪的护佑之神。婚礼面塑必提及忻州、定襄、原平、代县一带的“宫食”,一般要三、五斤白面做一对,大部分造型是玉兔驮仙桃,金鱼背石榴,上面精塑十二生肖造型,细加点缀,造型生动,情趣悦人,五彩缤纷,鲜丽明快,线与面、点与块、塑与画、拙与巧的结合与对比,形成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喜庆的气氛,丰富了民间婚俗的内容,更为民间艺术增添了俏丽的一枝。
老人们年至花甲,晚辈们惯常要为之祝寿庆贺,祝贺者蒸做漂亮的大寿桃以祝愿老人健康长寿,表达对老人们的孝敬之心。
宗教的教义告诉人们,当每个人匆匆走完自己可以感知的人生之路以后,人的灵魂将在另一个世界得到永生和升华。因此,人们将葬礼的种种程序铺排得格外的隆重和复杂。这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赞颂和肯定。这项活动中的主要面食供品,视亲近程度而区别不同形式,有“大供”,“小供”之分,直系的儿孙之辈所做的大供又叫馒头,圆形上面饰以明快简洁的花瓣,插上枣花,源于古时三牲祭奠之遗俗,其他亲朋则敬奉类似蛇盘盘的小供。定襄宏道一带则要塑出几响—个甚至上百个的面塑人物系列,戏剧人物、天神、地官等等,再以彩纸作装点打扮。所不同的是在五官描绘上用色甚怪,画眼不点睛。在分寸上明显与人间享用品有着美学结构上的区别,让人在浓艳中感受到一种阴冷的悲凉。
面塑在人生仪礼中一般是以食的面目出现的,只是把它赋予了一种文化和宗教的意味,使其具有一种复合的价值,从而成为研究民间文化的一种不可忽视的资料。
❺ 怎么用面做出十二生肖的样子
【主料】
十二生肖面塑模子、面粉500克、干酵母5克。
【方法/步骤】
一、和面:
1、将适量(1斤面兑5克)干酵母,用温水化开倒入面中。
2、倒水要一点一点地往面上撒,而不是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哗哗地往里倒,那样的话往往就倒多了,就会出现粘手的现象。
3、在往面上少许撒水的同时,手要不停的翻着面以使水撒得均匀,在感觉水快要可以了的时候之前就停止撒水。然后继续揉,直到将剩余的所有的干面粉全部揉进去,再继续揉直到感觉面揉匀了为止。
二、将面片揉至盘光,面光滑,手不沾面就好了。然后盖上盖子醒发1小时左右。
三、开始揉面,再将揉好的面放入十二生肖面塑中成型,然后下锅蒸烤越20分钟。 烘烤要均匀;
四、蒸好后取出,蘸少许食用颜料点在十二生肖面食上,象征吉祥如意。
【注意事项】
1、先将面盆洗干净,然后放在小火上烤,使面中水分蒸发,之后在面盆稍微有些烫手时开始和面,这样就不会粘盆。
2、和面的时候,不要一下子把水全倒进去,边倒边用筷子搅拌,筷子斜着点边搓边搅拌,等所有面都成了棉絮状再用手揉,就不会粘的手上都是面了。软硬度要随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