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哺乳动物的四个特征分别是
哺乳动物的四个特征:表面有毛,胎生哺乳动物,使用肺呼吸,大脑比较发达。
哺乳动物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用肺呼吸;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脑较大而发达;哺乳;胎生。哺乳和胎生是哺乳动物最显着悄漏的特征。胚胎在母体里发育,母兽直接产出胎儿,母启猛烂兽都有乳腺,能分泌乳汁哺育胎儿。哺乳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等分化。
常知卖见的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有四千多种,最为常见的是虎、棕熊、狼、山羊、鹿、兔、狗、海豹、刺猬等动物。
1、虎
虎是食肉性哺乳动物,全身分布着黑黄相间的毛发,常生长在林地、草地、沙漠等环境中,一般在夜间活动。虎在每年的十一月份交配繁殖,怀孕期在三个月左右,幼仔会跟随雌虎生活。
2、棕熊
棕熊是陆地上体型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又叫灰熊,其全身毛发为棕色、体型健壮,攻击力强。棕熊在每年的5-7月份进入繁殖期,怀孕期在8个月左右,熊仔会跟随雌熊活动,三年后离开。
3、狼
狼是犬科的哺乳动物,全身分布着灰色的毛发,常以群体活动,一群狼的数量在7-30只左右。狼在春季的2-4月份交配繁殖,幼狼成年后仍然会在狼群中生活,保护弟妹。
B. 哺乳动物的特征是什么
哺乳动物的特征:披毛恒温、胎生哺乳。目前世界上生活的哺乳动物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单孔类、有袋类以及有胎盘类。单孔类又称原兽类、代表是弊指鸭嘴兽和针鼹。特征是卵简卜禅生、而且卵、粪、尿从同一个孔(泄殖孔)排出。没有乳头、孵化的幼体直接舔吸母亲腹部皮肤分泌的乳汁。
有袋类、又称拦尘后兽类、代表是澳洲的各种袋鼠袋熊袋貂袋獾、还有美洲的负鼠。特征是雌性没有完善的胎盘、发育不全的幼体在特殊的育儿袋中吸食乳汁发育长大。
有胎盘类、又称真兽类、包括初单孔类和有袋类之外的其他所有哺乳动物、现代哺乳动物的绝对主流、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草科里蹦的都有。
这三大类群至少还有这些共性:耳朵里有三块听小骨、腹部肋骨退化消失、隔膜呼吸、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齿骨-鳞骨关节、4个心房+心室、成年后体型不再长大、完整的骨化次生腭、以尿素形式排出含氮废物等。
C. 哺乳动物有什么特征 什么样的动物才算哺乳动物
1.主要特征 (1)全身被毛,具有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毛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哺乳动物一般每年换 毛两次:春季和秋季换毛.换毛是哺乳动物对季节变化后的适应. (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消化管分化程度较高,消化腺较发达,消化酶多样化.哺乳动 物的牙齿分为门齿(切牙)、犬齿(尖牙)和臼齿(磨牙),齿型和齿数是哺乳动物分类的依据 之一. (3)体温恒定,对环境依赖性减少. (4)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协调能力强.哺乳类神经系统主要表现在大脑和小 脑体积增大、神经细胞聚集、皮层加厚.表面出现了皱褶(沟和回). (5)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 原兽类 特征 卵生,卵有壳.(例:鸭咀兽) 后兽类 特征 不具真正的胎盘,幼儿在育儿袋中发.(例:袋鼠) 真兽类 特征 有胎盘,胎儿发育完善后才产出,占哺乳类的绝大部份.并分为十四类别. 食虫类(例:鼹鼠) 鳞甲类(例:穿山甲) 翼手类(例:蝙蝠) 兔形类(例:兔) 啮齿类(例:鼠,箭猪) 贫齿类(例:食蚁兽) 食肉类(例:狮,犬,熊猫) 鳍足类(例:海狮,海豹,海象) 海牛类(例:海牛) 鲸类 (例:海豚,鲸 长鼻类(例:象) 奇蹄类(例:斑马,犀牛) 偶蹄类(例:河马,牛,猪,鹿,骆驼) 灵长类(例:,猩猩,猴,人) 例:狮子 特征: 属食肉目中的猫科动物.大型兽类,爪能伸缩,善于跳跃,犬齿发达,善于伏击其他动物. 例:大象 特征: 为现存最大之陆栖动物.耳宽大扁平,鼻特长,可助于取食,体毛退化,脚底有厚弹性组织垫,以承托身体重量.上门牙特别发达,长出体外.食物以植物为主. 例:食蚁兽 特征: 前肢其中二至三指特长,用以掘开蚁巢.无门齿,吻长呈管状,舌长呈黏性,能黏附白蚁,尾长而多毛.栖于草原沼泽地,善游泳,以白蚁及蚁为食. 例:蝙蝠 特征: 前肢特化,指骨特长,指骨与体侧及后肢之间生有薄而韧的翼膜,作飞行器官.后肢具爪,可以倒挂身体栖息.胸骨突起,锁骨发达,以利飞行.大部份蝙蝠喜食虫,且善于捕食飞行中的昆虫,少数吃果实. 例:海豚 特征: 海产哺乳类,亦有淡水品种.海豚属齿鲸类,身体呈流线性,颈部不能区分,颈椎骨有愈合现象.头尖而长,具有内质背鳍.前肢特化成阔桨状.不具后肢,尾长,具水平叉状尾鳍. 例:猿猴 特征: 拇指与其他指相对,适于攀缘及握物.锁骨发达,身有体毛(手掌除外),指具指甲,大脑及感觉器官发达.双眼向前,有骨质眼窝.行为接近人类.D. 哺乳动物的一般特征
1. 身体及骨骼特征
哺乳动物区别于其他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一就是在幼体阶段需要哺乳,即使是一些原始的种类,如鸭嘴兽,尽管是卵生,但在幼体时还是哺乳的; 第二就是胎生(除极少数外)。这两个特征被认为是它在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并向更高级的状态发展所具备的必要条件。此外,哺乳动物还是恒温动物,但不同种类的体温不一样,人的正常体温为 37℃。皮肤表面有毛发,但发育程度差别很大,水中生活的鲸、海豚的毛发已退化得差不多了,而生活在陆地寒带的哺乳动物具有厚厚的毛发,以抵御寒冷的气候。
哺乳动物的骨骼大体可分为三大部分,即头骨、躯干骨和肢骨(图 9-11)。除脊椎骨和胸骨外,骨骼在形状和数量上是对称的。头骨包括颅骨和下颌骨。颅骨包括前颌骨、上颌骨(牙齿生长的骨骼)、鼻骨、额骨、间顶骨、顶骨、枕骨、颧骨、颞骨、鳞颞骨等(图 9-11)。这些骨骼的特点是扁形,比较薄,不太规则。躯干骨包括脊椎骨和肋骨,脊椎骨又可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椎体都是棱角状(发育棘突)的,椎体与椎体的连接部位平整; 肋骨起到保护胸腔的作用,为扁平的长条形。肢骨就是前肢(手)和后肢(脚),前肢从近端到远端有肱骨、桡骨和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后肢从近端到远端有股骨、胫骨和腓骨、跗骨、跖骨、趾骨,其中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胫骨和腓骨都是管状的,很容易辨认。
图 9-11 哺乳动物身体骨骼结构(据张镇洪,1996)
2. 牙齿特征
哺乳动物的牙齿高度分化,根据牙齿的形态和功能特点,上、下牙可分为门齿(incisor,简写为 I)、犬齿(canine,简写为 C)、前臼齿(premolar,简写为 P)和臼齿(molar,简写为M)。门齿一般为铲状或扁平状; 犬齿为锥状; 而前臼齿和臼齿变化比较复杂,外形总体上为长方形和方形。在功能上,门齿主要用于叼住食物或切断食物,而犬齿用于撕裂食物或杀死动物,前臼齿和臼齿则起到把食物弄碎的作用。因此,在食肉动物中,犬齿就非常发达,而在食草动物中犬齿退化。人类的犬齿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工具的使用,逐渐失去了它的功能,因此也大大退化。由于动物具有不同的食性,其前臼齿和臼齿冠面的形态差别很大(表 9-1)。哺乳动物的牙齿还要经过一个乳齿阶段,再替换成恒齿,但并不是所有的牙齿都有乳齿阶段的,只有门齿、犬齿和前臼齿发育乳齿阶段,而臼齿则直接长出恒齿。
表 9-1 哺乳动物前臼齿和臼齿形态与食性
不同的哺乳动物,其牙齿的形态和数量不同,这是哺乳动物化石鉴定和分类的主要依据。有的哺乳动物牙齿的数量多达 40 多枚,而少的只有十多枚。哺乳动物牙齿的多少可用齿式来表示: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式中的 I、C、P、M 分别代表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分子代表上颌一侧的牙齿数目,而分母则代表下颌一侧牙齿的数目,分子和分母的和再乘以 2 就是动物牙齿数目的总数。如,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表示上颌一侧有 3 枚门齿,1 枚犬齿,4 枚前臼齿,3 枚臼齿,下颌一侧有 3 枚门齿,1 枚犬齿,4 枚前臼齿,3 枚臼齿,该动物共有 44 枚牙齿。哺乳动物最多只有 44 枚牙齿,同一类动物随着进化其牙齿数目是减少的。第四纪常见的几种哺乳动物的齿式如下:
牙齿冠面的形态是哺乳动物化石鉴定的重要特征,它主要由尖和脊构成(图 9-12)。在不同的哺乳动物中,这些尖和脊的特征不同(图 9-13)。在食肉动物中,牙齿非常的锐利,犬齿粗状,前臼齿为锐利的刃状,适应于切肉。马的前臼齿和臼齿的釉质层具有复杂的皱褶,而且上臼齿的原尖与前脊相连。犀的上前臼齿和臼齿为 “π”字形,下前臼齿和臼齿为两个弧形的脊。牛、羊和鹿的上前臼齿和臼齿齿冠为四个新月形齿脊,但牛的前尖和后尖为圆形,羊和鹿为 “人”字形,但前者没有齿柱。在象中,总的进化趋势是齿尖连接越来越好,齿脊排数越来越多(图 9-14)。
图 9-12 哺乳动物臼齿的冠面结构
图 9-13 第四纪常见哺乳动物化石
图 9-14 象的上臼齿进化过程(据 Colbert,1969)
3. 动物角
哺乳动物的角(horn)有两种类型,即洞角(hollow horn)和鹿角(deer horn)。洞角不分叉,外面是角质层,里面是骨质,一生只生一次,如果断了就不会再长,如牛和羊的角就属于此类。鹿角则不一样,分叉,表面为皮包裹,每年要脱落一次,次年再长,鹿类属于这种角。
在牛、羊和鹿的鉴定中,角的特征是非常重要的鉴定标志。如水牛角的横断面为三角形(图 9-15),而黄牛角的横断面为近圆形。鹿角的分叉、第一枝(也称眉枝)分出的位置、与主枝的夹角、分叉的枝数等都是鉴定标志,如麂只有一分叉,轴鹿就分三叉,斑鹿在三叉以上,赤鹿就更多。
图 9-15 第四纪水牛(Bubalus)的演化(左)和鹿角的形态(右)(据 《中国古脊椎动物手册》,1979)
4. 哺乳动物化石的形成与埋藏
哺乳动物死亡后经埋藏和石化过程才能形成化石(fossil),由于第四纪时间比较短,尤其后期距今也只有几万年,与前第四纪地层中的化石相比,其石化程度比较低,但与现今的动物骨骼还是不一样的(表 9-2)。
表 9-2 哺乳动物化石与现代骨骼的差别
哺乳动物死亡后埋藏有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原地埋藏就是动物死亡后没有被搬运或很短距离搬运就被埋藏起来,如沼泽、洞穴等环境容易形成原地埋藏。这种埋藏形成的化石骨骼比较完整,有时可以保存完整的骨骼。异地埋藏就是动物死亡后经过较远距离的搬运再沉积下来被沉积物覆盖,这种环境下形成的化石多数比较破碎和零星,但有时由于水动力的分选作用可形成化石非常丰富的 “化石坑”,如在湖泊、河流等沉积物中的砂质透镜体中常含化石。
在沉积物中寻找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应注意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和沉积相特征。从发现哺乳动物化石的概率角度出发,洞穴堆积可能性最大,其次是河流和湖泊沉积物,再者就是洪积物,最后才是坡积物,残积物一般不含哺乳动物化石。在湖相沉积物和河流沉积物中,应重点在砂砾层或砂砾透镜体中寻找。这只是一个大体原则,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
E. 哺乳动物的共同点是什么
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一个类群,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主要特征是:身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用肺呼吸;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脑较大而发达;哺乳;胎生。哺乳和胎生是哺乳动物最显着的特征。胚胎在母体里发育,母兽直接产出胎儿。母兽都有乳腺,能分泌乳汁哺育仔兽。
拓展资料
哺乳动物是动物界物种中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类。作为一类恒温动物,他们能在较寒冷的环境里保持活动能力,而汗腺等器官可以帮助他们在炎热的环境里控制体温,故能适应各种不同温度和地形的生存环境。从热带草原上的羚羊到极地的北极熊辩并再到高山上的鼠兔和沙漠中的骆驼,到处可以见到他们的身影。虽然他们主要在陆地上生活,也有一些种类已经适应在陆地以外的环境中生活,
研究数据显示,在近12.6万年里共有至少351种哺乳动物灭绝,其中80种是通过公元1500年之后的历史资料得知,其他只是通过化石判定。这表明,这些年来动物灭绝速度一直在增加,对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辐鳍鱼的观察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为评估当前变化趋势对生物多样性所构成威胁的严重程度,瑞典哥德堡大学专家收集了近12.6万年来哺乳动物灭绝的数据。他们对灭绝速度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灭绝速度加快的具体时期,并与同一时期人类数量的变化进行了对比。相关结果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
专家发现,当前灭绝速度是晚更新世初期的1700倍左右。如果基于现在的水平,351种动物灭绝仅需810年,但如果一直保持12.6万年前的速度,351种动物灭绝则需大约175万年。此外,研究表明,有四个时间段灭绝速度明显加快,分别宴毁为6.38万-3.22万年前,1.6万-9500年前,2300-600年前以及180-120年前。
专家表示,相比对未来80年动物灭绝情况的预测,当前所获研究携祥迹结果显得微不足道。他们认为,到2100年,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会严重增加,将有502至610种哺乳动物灭绝。非洲、美洲和欧亚大陆很可能会有大量动物灭绝:各大陆动物灭绝速度依然保持低水平,但濒临灭绝的动物种类却很多。有力的环境政策有助于减少灭绝威胁
F. 哺乳类动物的生活习性
多数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体内有膈的脊椎动物,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的动物类群,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哺乳动物可分为原兽亚纲、真兽亚纲和后兽亚纲。哺乳动物分布于世界各地,营陆上、地下、水栖和空中飞翔等多种生活方式;营养方式有草食、肉食2种类型。哺乳动物另一个的特征是具有乳腺(无论雌雄),其中雌性哺乳动物的乳腺高度发达。在辨别雄性和雌性哺乳动物上,可以根据汗腺、毛发、中耳听小骨以及脑部新皮质上的不同来区别。除五种单孔目的哺乳动物外,所有哺乳动物都是直接生产后代的。大多数的哺乳动物拥有专门适应其生存条件而成的牙齿。哺乳动物以脑调节体内温度和循坏系统(包括心脏)。
(1)筑巢:哺乳动物的巢虽然不如鸟类的精致,但花样繁多、地点多变。鼹鼠的地下洞穴往往深达1米,长达100多米;多数松鼠把巢建在树洞里,但灰松鼠把巢建在树木顶端的枝桠间;雌性北极熊在积雪中刨洞为巢;一些海洋动物如海狗、海豹,一般不栖息在水中,而是在岸上筑巢。
(2)捕食:很多哺乳动物都在每日昏晨之际外出捕食。因为白天气温上升,爬行类、昆虫等冷血动物都活动起来,不易捕捉,哺乳动物的捕食方法也各有不同。猎豹往往采取高速出击的方式捕捉猎物;长颈鹿用灵巧的舌头卷住树叶、细枝,然后以犬齿扯下树叶;花栗鼠用爪子使食物打转,以便刮除食物松散的部分,并找出易咬碎的部分。
(3)繁殖:胎生哺乳动物的受精都是在母体内进行。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最终成为胎儿。在胎盘类哺乳动物中,受精卵在子宫内通过脐带以及和子宫壁相连的胎盘获取养分。母体通过向胎盘供血,为受精卵提供食物和氧气,并把废物带走。胎儿就在子宫内生长,直至出生。
(4)哺乳:在幼仔刚出生的一段时间内,雌性哺乳动物会利用自身分泌的乳汁喂养幼仔,乳汁由乳腺分泌。当幼仔吮吸时,乳汁会从乳腺中流出。对于幼仔而言,哺乳很重要,因为乳汁不仅富含葡萄糖和脂肪,能够加速幼仔生长,而且含有抗生素,能帮助幼仔抵御疾病。
(5)幼仔的生长:与其他动物相比,哺乳动物对幼仔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要多很多。通常,哺乳动物每次的产仔量较少,幼仔需要大量的照顾才能顺利成长。多数雌性哺乳动物在哺乳期间不仅要喂饱幼体,使幼仔保持清洁,还要护卫幼仔,教导它们如何求生,直到幼仔能独立生活。
G. 哺乳动物的特征
体温恒定:哺乳动物都可以依靠毛发和皮肤为维持体温。 大脑发达:哺乳动物拥有比其它脊椎动物更大的大脑,因此它们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思维。 保持清洁:为了预防疾病的传播,哺乳动物会以口舔、抖动、打滚等方法保持身体的清洁。
1、体温恒定
哺乳动物具有保持清洁的习惯,因为它们的毛发内很容易藏污纳垢,从而成为寄生虫或者病菌的温床,所以为了预防疾病的传播,哺乳动物会以口舔、抖动、打滚等方法保持身体的清洁。
H. 哺乳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哺乳动物主要特征:
一、外在感官
哺乳纲动物身体结构复杂,有区别于其他类群的大脑结构、恒温系统和循环系统,具有为后代哺乳、大多数属于胎生、具有毛囊和汗腺等共通的外在特征。
他们外型多样,小至体长30毫米长有翅膀的凹脸蝠,大至体长33米形同鱼类的蓝鲸。他们有很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分布在从海洋到高山,从热带到极地的广泛区域。
二、神经系统
哺乳纲动物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技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在智力和对环境的反应上远远超过其他类群。具有在陆地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
三、体态恒温
哺乳纲动物身体恒温(约为25~37℃),完善的血液循环系统,优良隔热性能的体表毛被和其他体温调节的机制,提供了稳定的内环境,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区别于冷血动物。
四、生殖系统
哺乳纲动物胎生哺乳,除最原始的单孔类卵生外,都是胎生。高级种类在胚胎与子宫壁之间形成母子营养交换的组织(即胎盘)。母兽对仔兽进行较长期的哺乳和抚育,从而使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仔兽还可通过学习,获得适应技能。
五、消化系统
哺乳纲动物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六、软组织特征
1、温血动物。哺乳动物依靠身体内部产生热量来维持一个恒定的高体温。
2、毛囊和汗腺。外表光滑的鲸科其实在身体的某些部位也有少量毛发。
3、乳腺和哺乳行为。哺乳动物能通过身体的腺体产生乳汁给后代哺乳。
4、心脏和循环系统。二心房,二心室,体循环的血液只经由左大动脉弓进行。
5、红血球。循环系统中的红血球无核,呈圆盘状(骆驼呈椭圆状)。
6、大脑。具备新皮质,能产生高等功能的知觉。
7、横膈膜。与肋骨结合的横隔膜将胸腔和腹腔隔离。
七、骨骼特征
1、听小骨。耳内有由锤骨、砧骨、蹬骨等三块骨头组成的听小骨。
2、下颚。下颚由单块牙骨构成。
I. 哺乳动物的特点是什么
哺乳动物具备了许多独特特征,因而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增强了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最重要的特征是:智力和感觉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保持恒温;繁殖效率的提高;获得食物及处理食物的能力的增强;体表有毛、胎生,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用肺呼吸;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脑较大而发达。哺乳和胎生是哺乳动物最显着的特征。胚胎在母体里发育,母体直接产出胎儿。母体都有乳腺,能分泌乳汁哺育胎儿。这一切涉及身体各部分结构的改变,包括脑容量的增大和新脑皮的出现,视觉和嗅觉的高度发展,听觉比其他脊椎动物有更大的特化;牙齿和消化系统的特化有利于食物的有效利用;四肢的特化增强了活动能力。有助于获得食物和逃避敌害;呼吸、循环系统的完善和独特的毛被覆盖体表有助于维持其恒定的体温,从而保证它们在广阔的环境条件下生存。胎生、哺乳等特有特征,保证其后代有更高的成活率及一些种类的复杂社群行为的发展。
哺乳动物另一个的特征是具有乳腺(无论雌雄),其中雌性哺乳动物的乳腺高度发达。在辨别雄性和雌性哺乳动物上,可以根据汗腺、毛发、中耳听小骨以及脑部新皮质上的不同来区别。除五种单孔目的哺乳动物外,所有哺乳动物都是直接生产后代的。大多数的哺乳动物拥有专门适应其生存条件而成的牙齿。哺乳动物以脑调节体内温度和循坏系统(包括心脏)。
体温的恒定
皮肤和毛发是哺乳动物的保护层,它们能遮挡风雨和隔绝冷热。所以,不论天气多么寒冷,哺乳动物都能依靠它们来保持体温的恒定,以适应各种复杂的气候环境。
大脑
哺乳动物拥有比其他脊椎动物更大的大脑,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思维,这在灵长类动物(如猴子、猩猩)中比较明显。因为拥有发达的大脑,哺乳动物有比其他动物更复杂的行为。它们会学习,能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保持清洁
哺乳动物的毛发内容易藏污纳垢,很容易成为寄生虫的温床。因此,哺乳动物形成了保持清洁的习惯,以预防疾病的传染。它们保持清洁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口舔、抓搔、抖动、打滚、洗浴、摩擦、轻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