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生活在白垩纪的巨型青蛙,真的会以恐龙为食吗
一提起白垩纪,通常我们马上就会想到恐龙,确实在那个时代恐龙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地球的霸主。但在白垩纪还是有另外一些食肉动物与恐龙并存,比如说鳄鱼,又比如说今天我们要讲的巨大的史前青蛙-魔鬼蛙。
魔鬼蛙如果生存到现在,那绝对是自然界的王者,遗憾的是它已经灭绝了。现在生活在南美地区的角蛙,和魔鬼蛙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不过这种唯旁青蛙早已没有了魔鬼蛙的风采。
⑵ 至今什么动物在很久以前就有了
其实你的本意不是为了知道什么是最为"长老"
你是想让我们知道现在的动物是为我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作用
还有其它......
其实太多了,就中国就有上万种,以后慢慢学吧
在这里只是作一个小例子吧
青蛙、蛤蟆和娃娃鱼是我们熟悉的两栖动物,它们现在仍然活跃在池塘、稻田、沼泽、溪流、江河里以及陆地上潮湿的地方。所有这些现生的两栖动物都属于一个大的家族,即“滑体两栖动物”,过去称为“无甲两栖类”。顾名思义,这是些体表光滑、没有甲胄的动物。这些现生的两栖动物大约有4千种,生活在除了南极洲以外的所有陆地的暖湿环境中。科学家把它们分为三大类:无尾两栖类、有尾两栖类和无足两栖类。
无足两栖类是一类十分特化的两栖动物。它们的外形像蚯蚓,没有四肢,尾巴短短的,或是干脆没有尾巴。
大多数无足类动物生活在热带地区,并且营地下的穴居生活,鱼螈是这类动物的代表之一。它们的皮肤裸露,有许多环状皱纹,富于粘液腺;眼睛退化,但嗅觉很发达。这类动物的脊椎骨数目山桥很多,有的种类多达250块,而最大的无足类的个体长度可以达到1.5米。
无足两栖类除了具有以上特化性特征,还表现出一些原始的特点。如大多数无足类具有退化的骨质鳞片,但这些鳞片不是像鱼类那样覆盖在身体表面,而是陷入在皮肤的环状皱纹之内。这些退化的小鳞片被一些学者视为古代迷齿类体表鳞甲的遗迹,反映了这类动物继承下来的原始特征。
现生的无足两栖类有160多种,分布在拉丁美洲、亚洲南部和非洲的热带地区。西双版纳鱼螈是我国仅有的一种无足两栖类。无足类的化石十分罕见,最古老的化石无足类发现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大约两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地层里,被命名为“小肢始蚓螈”,它的特别之处是这种动物具有弱小的四肢,这也反映了它的原始性。随着无足类的演化,这些四肢一步步缩小,到现生种类中则完全消失,使其成为真正的“无足类”了。
蝾螈类是“有尾巴的两栖类”。现生种类有350多种,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只有一类叫做“无肺螈类”的有尾两栖动物进入了位于南半球的南美洲。
不少人把蝾螈和蜥蜴混为一谈,其实二者很容易区分。蝾螈是两栖类,蜥蜴(如壁虎)却是爬行动物;蜥蜴的体表有鳞片覆盖,而蝾螈的体表裸露;另外蝾螈的前足一般是4个“手指”,而蜥蜴是5个。
有尾两栖类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侏罗纪中期(大约1.7亿年前)。已知最早的代表发现于中亚和西欧,但这些化石都十分零散、破碎。最近,在我国东北的白垩纪早期的地层中发现了许多保存精美的有尾类化石,目前已经命名的有钟健辽西螈、东方塘螈、奇异热河螈、凤山中国螈等,它们生活在距今大约1亿3千万年至1亿1千万年前。这些化石具有时代早、保存状态好、数量多、种类丰富等特点。而且,它们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现代蝾螈类的代表,许多特征可以与现生种类比较。由此推测,世界上现存的蝾螈类很可能是由此演化出来的。
我国现生的有尾两栖类有三个科:小鲵科、隐鳃鲵科和蝾螈科。已经报道的我国中生代有尾类化石都是比较原始的种类,它们的骨骼学特征比较特别,还不能归入已知的科中。但初步的研究显示,钟健辽西螈和东方塘螈与小鲵类在形态上有较大相似。而热河螈在头骨特征上与隐鳃鲵科的一些属种(如大鲵)具有一定相似之处,但热河螈的个体要小得多。
无尾两栖动物习惯上被统称为“蛙类”。它们又包括了狭义的蛙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青蛙等)和蟾蜍类。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蛙类体表光滑,体态轻盈,喜欢湿润的环境,善于跳跃,具固胸型肩带;而蟾蜍类体表粗糙不平,身体笨重,跳跃能力差,但抗旱力强,具弧胸型肩带。但这二者的区别在生物分类学上并不是逗差猛非常严格,被称为蟾的也可具有较强的跳跃能力,被称为蛙的也曾发现弧胸型肩带(如皱皮蛙)。
现生无尾两栖类中较原始的种类都是蟾类,如北美的尾蟾、新西兰的滑跖蟾、以及欧洲及北非的盘舌蟾等;同时,化石证据表明,弧胸型肩带的出现要早于固胸型肩带的出现。从这个角度看,蟾是蛙的前辈。换句话说,体态优雅的蛙是从某种怪模怪样的癞蛤蟆演化出来的。
1999年,一只出土于辽西白垩纪早期地层中的古老蛙类化石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青年学者王原将它命名为“三燕丽蟾”庆歼。它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蛙类,生存在距今约1亿2千5百万年前,与大大小小的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
三燕丽蟾不仅时代早,而且化石保存得十分精美,这在蛙类化石中极其罕见。因为蛙类大多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同时骨骼又细又弱,所以很难保存为化石。过去我国仅发现了山东临朐的玄武蛙(距今约1千6百万年前)和山西武乡的榆社蛙(距今约5百万年前)等两、三块较完整的新生代蛙化石。
三燕丽蟾的骨骼形态已经与现生无尾两栖类十分相近,具有发育的髂骨和伸长的后肢,这表明它已经具有相当的跳跃能力。它的上颌边缘长满了细细的梳状排列的牙齿,而我们现在常见的蛙类大多没有牙齿,具有牙齿是原始的表现。根据这一特征判断,三燕丽蟾的舌部捕食机能及身体的运动能力可能还不够强,牙齿在辅助捕食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
在分类学上,三燕丽蟾属于盘舌蟾类的一种。欧洲的盘舌蟾、产婆蟾与亚洲的东方玲蟾是它的现生的近亲。从这些蛤蟆的样子推测,三燕丽蟾的形象也不会好看。显然,“丽蟾”得名于它精美的骨架化石,而不是这类动物的“长相”。
无足两栖类、无尾两栖类和有尾两栖类在动物分类学上构成了滑体亚纲中的3个目,此外,滑体亚纲还有第4个目,即原无尾目,其代表是发现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上的三叠蛙。
三叠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滑体两栖动物,已经有2亿4千万年的高龄了。这种小动物体长大约只有10厘米,令人惊奇的是它具有典型的蛙的特征,而它的出现时代(三叠纪早期)却是如此之早。三叠蛙头骨简化,尾部缩短,腰带中的髂骨向前延伸,胫腓骨愈合为一块并伸长,这些都表明它向蛙类所特有的适应于跳跃生活的方向发展。同时,它又有许多原始的特征:如前肢保留5趾(而不是现生两栖类中常见的4趾),躯干部的脊椎骨数目较多,尾部仍由若干脊椎组成,而不是现生蛙类所特有的愈合为一根的尾杆骨。
三叠蛙能代表滑体两栖动物的祖先类型吗?多数科学家对此持否定态度。因为蛙类在两栖动物中被认为是一个特化的类群。不光是它们所特有的跳跃的生活方式,还因为它们的骨骼结构与古老的迷齿类和壳椎类两栖动物相比已经相当简化,从这一点来看,有尾两栖类在外形和骨骼特征上更接近滑体两栖动物的祖先类型。然而最早的有尾两栖类化石的出现时代却远晚于蛙类。这种差异的原因还不清楚,相信这个问题会随着更多化石的发现而最终得到解决。
同样困扰科学家们的还有另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到底是从哪一种或哪些古老的两栖动物进化出了滑体两栖类?目前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认为,从迷齿两栖类中的某一种离片椎类动物演化出了所有滑体两栖动物的共同祖先类型,所有现代的两栖动物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这种观点被称为“单源起源说”。与之相对的是“多源起源说”,认为无尾两栖类是从离片椎类进化来的,而有尾两栖类和无足两栖类可能是从壳椎类演化出来的。目前两种假说谁是谁非还难有定论,这也是现代两栖动物进化中的一个未解之谜。
⑶ 蛙类有什么样的历史
青蛙最原始的进化开始于三叠纪早期,它是两栖类动物。现今最早有跳跃动作的青蛙出现在侏罗纪。随着青蛙的不断进化,出现各种令人害怕的样子怪诞的青蛙。蛙类的皮肤可分泌出毒液,其主要目的为防天敌。生活在亚马逊河流域雨林中的一种树蛙分泌物被制作为毒箭,一箭都有可能至于人死地。
蛙类祖先原本是在水里生活的,但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一些河流、湖泊成了陆地,蛙类的祖先不得不随着环境的改变从水里向陆地发展。生活环境的改变迫使蛙类的祖先们对自己身体的器官作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一些能适应陆地生活的种类生存下来,运动器官由水里游动的尾巴变成了陆地和水里都能运动的四肢,呼吸器官由鳃变成了肺。蛙类的祖先由水生向陆生的一番转变并不十分彻底,于是便有了后来的水中产卵,由蝌蚪发展成体,或许这说是蛙类祖先留给它们遗产吧!从青蛙幼体的发育中表现了出来。
⑷ 恐龙时代有古蛙吗
有
其实,在恐龙出现之前,地球上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蛙类。在距今约2.4亿年三叠纪早期的非洲马达加斯加,生活着一种长着尾巴的两栖动物三叠蟾。它的骨骼特征已经向蛙类的方向演化,但还长着一条由多块脊椎骨支撑的尾巴,而不像现在的蛙类,完全失去了尾巴。
恐龙时代有古蛙吗?当然有啦。
其实,在恐龙枝盯侍出现之前,地球上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蛙类。蛙类是两栖动物中形态比较特殊的类群,它们没有尾巴,故又称无尾类。蛙类的后肢骨骼和腰部的肠骨延长,使它们更适于跳跃。但蛙类的祖先却是长得像蝾螈的动物,身体细长,有尾巴,后肢并没有特化。从原始祖先演化到真正的蛙类,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身体缩短、尾巴缩短以至消失、后肢骨延长等变化,腰部的骨骼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在距今约2.4亿年三叠纪早期的非洲马达加斯加,生活着一种长着尾巴的两栖动物三叠蟾。它的骨骼特征已经向蛙类的方向演化,但还长着一条由多块脊椎骨支撑的尾巴,而不像现在的蛙类,完全失去了尾巴。在同时期的北半球的波兰,人们也发现一种名叫查特克蟾的动物。科学家把这两种两栖动物都称为原无尾类,它们都是现生青蛙的远祖,比恐龙还早将近2000万年诞生。
能够称为真正意义的蛙类动物最早见于美国,其代表是约1.9亿年前侏罗纪早期的前跳蟾。它的骨骼形态已经与现生的蛙类没有太大的差别了,可见蛙类的身体结构很早就被确定下来了。在那以后,南美洲的阿根廷出现了侏罗纪早中期的韦氏蟾以及侏罗纪中晚期的南蟾。直至侏罗纪中晚期,中国尚未出现蛙类,仅仅出现了初螈、热河螈等有尾类两栖动物。
中国已知的最早蛙类发现于辽宁西部,这些蛙类生活在白垩纪的早期,距今大约1.25亿年。根据产地,它们被命名为辽蟾,与它生活在一起的有小盗龙、帝龙、中华龙鸟等多种肉食性恐龙,也有像爬兽那样能吃小恐龙的哺乳动物。可以想见,辽蟾们的日子并不好过。
然而,恐龙时代的古蛙,也不全是别的动物的口中餐。有一种叫魔鬼蟾蜍的古蛙,小恐龙们见了它也会胆寒。2008年,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上发现了一种巨型的化石蟾蜍。它们生活在距今7000万年的白垩纪晚期,是目前地球上已知最大的蛙类,比现生最大的蛙类非洲巨蛙则毕还大。魔鬼蟾蜍最大的个体头宽超过20厘米,从头到身体末端大于40厘米。这样的身材,加上一张巨大的嘴巴,科学家估计,如果刚出生的恐龙遇到它也会被其一口吞下。研究人员给这种蛙起了个奇怪的名字盾状魔鬼蟾蜍猛吵,因为它的个头实在太大了,对其他小动物来说简直是可怕的恶魔。盾状魔鬼蟾蜍的头骨背面生有盾状加厚的骨片,这就使得头骨更加结实,更利于防卫和捕食。据估计,魔鬼蟾蜍的生活习性与现生的非洲巨蛙相似,都是坐等猎物上门,然后突然一张嘴,吞下任何在它们身旁晃动的东西。盾状魔鬼蟾蜍的发现还有一项特别的意义:这种生活在中生代的两栖类与现在生活在南美洲的角蛙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这说明,在7000万年前,南美洲大陆和非洲的马达加斯加是连接在一起的,大陆漂移使两块陆地逐渐分离,直至现在远隔重洋。
⑸ 有关青蛙的知识有什么
青蛙属于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两栖类动物,成体无尾,卵产于水中,体外受精,孵化成蝌蚪,用鳃呼吸,经过变异,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绝大部分青蛙通过体外受精繁殖,受精卵在母体外孵化成蝌蚪。
全球只有10至12种青蛙进化至体内受精,部分会把受精卵排出体外孵化成蝌蚪。但青蛙在动物学上特指的是黑斑侧褶蛙。
青蛙一向被认为是卵生动物,不过科学家发现,一种生活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雨林的青蛙能够产下蝌蚪。这种青蛙是全球6000多种青蛙中唯一一种能够“下蝌蚪”的青蛙。
(5)蛙类动物在地球多久扩展阅读:
青蛙身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四肢 3 部分。青蛙前脚上有四个趾,后脚上有五个趾,还有蹼。青蛙头上的两侧有两个略微鼓着的小包包。那是它的耳膜,青蛙通过它可以听到声音。青蛙的背上是绿色的,很光滑、很软,还有花纹,腹部是白色的。
可以使它隐藏在草丛中,捉害虫就容易些,也可以保护自己。它的皮肤还可以帮助它呼吸。它的气囊,只有雄蛙有。青蛙用舌头捕食,舌头上有黏液。
青蛙常栖息于河流、池塘和稻田等处,主要在水边的草丛中活动,有时也能潜伏到水中。大多在夜间活动,以昆虫为主食,也取食一些田螺、蜗牛、小虾、小鱼等。所食昆虫绝大部分为农业害虫。有人估计,一只青蛙一天可捕食70个虫子,一年可消灭害虫15 000只。因此,青蛙是一种对农业有益的动物,应提倡保护。
在秋末天气变冷时,青蛙带蛰伏在水底或洞穴之中冬眠,翌年春季天气变暖时再回到水中繁殖。繁殖期间,许多雄蛙常聚到一个共同的区域,高声鸣叫,连续不断,这就是所谓的“哈蟆吵坑”。其实这是雄蛙的一种求偶行为,通过鸣叫来吸引异性,结成配偶。配对以后,雌蛙便开始向水中排卵,每次排卵约3 000—6 000粒;与此同时,雄蛙向水中排出精子。
精、卵细胞在水中结合成受精卵,经4—5天的孵化发育成为蝌蚪。蝌蚪必须生活在水中,以尾游泳,用鳃呼吸,并取食矽藻、绿藻等植物性食物。经过两个月的发育之后,蝌蚪变态成为幼蛙,尾部逐渐消失,体长大为缩短,并开始上陆生活,食性也开始转变为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从幼蛙到性成熟大约需要三年时间。
⑹ 蟾蜍在地球大概生存了多久了
蟾蜍生活在早白垩世地质时期,距今约1.25亿年。
蟾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癞刺、癞疙宝。在我国分为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两种。从它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模枝铅则是我国紧缺的药材。
蟾蜍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从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潜伏在草丛和农作物间,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块下、土洞中,黄昏时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觅食。多行动缓慢笨拙,不善游泳,多数时间作匍匐爬行,但在有危险的时候也会小步短距离小跳(也有例外,如蟾蜍类中的雨蛙科、树蛙科、丛蛙科比蛙类善跳而且灵活,滑趾蟾蜍类则可以像蛙类一样跳跃)。
蟾蜍是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的总称。最常见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称癞蛤蟆。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白色毒液,是制作蟾酥的原料。蟾蜍一般是指蟾蜍科的300多旦好种蟾蜍,它们分属26个属。主要分布在除了马达加斯加、波搭顷利尼西亚和两极以外的世界各地区。
⑺ 紫蛙和恐龙同时代的蛙类,为什么可以一直存活到现在
在地球那么多时代中,恐龙时代无疑是一个比较知名的时代,恐龙出现于三叠纪,鼎盛于侏罗纪、白垩纪中期,灭绝于65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统治地球时间长达约1.6亿年之久,所以中生代也被称为恐龙时代!恐龙消失了,但和恐龙同时代物种有很多一直存活着,最为出名就是和恐龙同时代的鳄鱼,除了鳄鱼,这种蛙类也是恐龙同时代的——紫蛙!
紫蛙是自然界活化石的动物,存在了数百数千万年链者,却直到2003年才被发现?是因为紫蛙几乎不怎么活动,一直生活在地下,躲藏在暗处,只会在雨季,洞穴被水淹了,才现身地面,两周后又躲入地洞中,一直过着隐身的生活。
紫蛙的食物主要以各种蚂蚁为食,特别是白蚁,也捕捉一些其它昆虫,看着紫蛙体型那么肥胖,但因长期生活在地下,它那尖锐的鼻部善于挖洞掘土,有利于它挖掘地洞,只是紫蛙的栖息地已遭到严重破坏,紫蛙已经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物种,越来越难发现!
⑻ 中美科学家首次发现一亿年前热带蛙类吗
近日,中美两国科研团队首次在缅甸发现了中生代蛙类琥珀化石标本,鉴定并描述出一个全新的蛙类物种。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自然集团旗下的《科学报告》上。
本次发现的蛙类琥珀化石共有四件,由科学家们于2015年至2016年间陆续在缅甸发现,并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等项目资助下,完成了对这些化石的分析鉴定工作。
显微CT为这些小型蛙类提供了详细的、饥毁立体的三维解剖结构,这在传统的蛙类化石中是难以实现的。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副研究员白明表示,这批标本中最重要的一件,有些许腐烂,已经暴露出骨骼,这种情况反而对显微CT等无损设备的成像十分有利,通过对CT数据的重建、分割和融合,学者们最终无损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态。
通过分析CT数据,另外一位参与研究的学者,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爱德华·斯坦利博士认为:“这只蛙很可能还没有成年,从它缺失耳柱骨,腕部等区域还未完全骨化来推断的,它可能还不到2岁。从它的骨骼结构来看,它并不属于树栖物种,因此被保留下来的几率并不高,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标本。”
据介绍,根据化石提供的细节,科学家推断,这些化石标本与现生的产婆蟾超科/盘舌蟾超科蛙类非常相似,但分析其综合特征,又有别于以往发现的该科中的其它蛙运肢岁类。因此,科学家将其鉴定为新属新种,并将其命名为李墨琥珀蛙,以提示这一新的属在琥珀之中发现,同时向化石标本提供方、琥珀收藏家李墨女士致敬。
与此同时,科学家根据琥珀蛙发现地(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琥珀产区)其他动植物琥珀提供的信息,模拟出琥珀蛙当年的生境。他们推断,这些琥珀蛙曾经很可能就在缅甸地区的“琥珀森林”水潭附近活动,以蚊、甲虫、蜘蛛等无脊椎动物为食。
主要研究者之一,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大卫·布莱克本教授介绍:“我们发现的蛙类体型娇小,它们生活在缅甸北部潮湿的热带环境中,不幸旁睁被柏类或南洋杉类针叶树所流下的树脂包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琥珀,并一直保存至今。”
本次发现的琥珀蛙化石标本,不仅提供了详尽的中生代蛙类化石形态特征,同时也揭示了琥珀蛙与温带地区的产婆蟾等类群,在白垩纪时期的地球占据了比以往所知更加广阔的栖息地。